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1q84書評4篇 1Q84:夢境與現實的交錯世界

《1Q84》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長篇小說,由三部分組成,首次出版於2009年。小說以愛情與尋找真相為主題,融合了神祕主義、科幻等多種元素,被譽為村上春樹“成熟的代表作”。本文將為您帶來一則《1Q84》的書評。

1q84書評4篇 1Q84:夢境與現實的交錯世界

第1篇

人生一世,如草木一秋,常言道浮生若夢,似乎生活就是一出杯具。《飄》講述了一段坎坷而又感人肺腑的人生,講述了斯佳麗與白瑞德之間感情的糾葛,也讓我們深深體會到“情”字在人的一生中所佔有的地位有多重,在“愛”與“被愛”之中的選擇意味著什麼。

斯佳麗是我最喜歡的人物,讓人既想愛又想恨,她一味地追求著自我所謂的感情,而忽略了那個值得託付一生的男子,就如同娜塔莎一樣沉浸在自我認為的完美感情中而神魂顛倒,失去常理。也許很多人認為她是幼稚的、愚蠢的,但我欣賞她,在那個特定的時代裡,斯佳麗不拘一格,突破傳統和道德的限制,是多麼驚世駭俗。她是值得瑞德付出真心去愛的人。在戰火連天的情景下,瑞德又執意去前線,媚蘭又將生產,斯佳麗在沒有任何依靠下,獨自一人帶著病婦和小孩衝出火光駛向塔爾蘭村莊。你無法想像一個貴族千金冒著的多大的生命危險做著一件多麼偉大的事。或許一個人面臨絕境時,他的內心能夠強大至斯,超越生死。

和斯佳麗一樣,瑞德也是一個不願受世俗禮教限制的人,他的形象深入我的骨髓,直至內心。一開始,他是一個讓人厭惡的形象完全是一個痞子,然而生死攸關時,他拋卻兒女情長,拋下他深愛的斯佳麗奔赴前線,他的男兒本色在那一刻表現得淋漓盡致,雖然在他先前的言行中無一不流露出對國家民族的厭惡,但在危急時刻,他骨子裡的愛國活力催他去為民族拼搏。難道說這不是一個魅力十足的主角嗎

我認為媚蘭是作為一個好妻子的不二人選,她寬容大度、堅強、重視友情。她是多麼看中與斯佳麗之間的友誼,當她聽聞斯佳麗與自我丈夫有染,卻還是選擇相信斯佳麗,並幫忙斯佳麗抵擋流言蜚語。和一個如此偉大的人成為朋友,都將是一個幸福的人,因為她的愛能包容你的錯誤,成就你的完美。如此完美善良的心,一旦匯聚到必須力量,將會發出耀眼的光芒。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而我們的心靈又該怎樣無盡的寬廣

讓我們“以出世的態度做人,以入世的態度做事”。仍然會發現生命的本質其實是歡樂,雖然人生的結局不夠圓滿,可是我們還是從中體會到了幸福的滋味。斯佳麗沒有跟瑞德在一齊,看似杯具,可是斯佳麗並沒有絕望,而是堅信“明天會好起來,一切都將會過去”,這又何嘗不是期望事實上,更多的時候,我們在生活的路上走的不好,不是路太狹窄,而是我們的眼光太狹窄了,所以最終堵死我們的不是路,而是我們自我。

米切爾夫人在洋洋灑灑幾十萬字的敘述中塑造了一個個個性鮮明的人物,並能引發你對人生,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對人與世界的關係的深刻思考。從而使你更加明智的對待人和物,讓你對人生的認識到達一個新的高度。

人生或許是一場杯具,但我們能夠擺正心態,笑對人生。

1q84書評4篇 1Q84:夢境與現實的交錯世界 第2張

第2篇

我很慶幸我讀到了這本很溫情感人的小說。他是法國作家馬克·李維的又一代表作。對於這個作家我不是很熟悉,但從他的小說我能夠推斷出他是一個高尚傑出的作家。讀了中文版的小說之後,我真的很想拜讀原著。這能夠說又激起了我學法語的興趣,我想總有一天我會手捧這本心愛的法文小說來和作家進行心靈的對話。

首先這本書的名字很新穎個性,給人無窮的想象空間,可見作者獨具匠心。初次讀到這個書名,我的問題層出不窮。比如,影子能夠偷過來麼?怎樣偷?偷影子的人是誰?為什麼要偷?偷誰的影子?這是幾個最基本的問題,我相信每個讀到這個書名的人都會有這樣的疑問。作者在書中也逐步為我們一一揭開謎底。小說是以第一人稱寫的,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親切感。作者記敘了男主人公不幸的童年,父親不明不白地拋棄了他,唯一給他慰藉的是母親無微不至的關愛。在學校裡,因為身材矮小,也受到同學的欺負和教師的懲罰。所幸的是他很堅強,不屈服於命運,自我的善良和真誠也使他與學校的警衛伊凡成為了忘年之交,與同學呂克成為了一生的知己。他第一次注意到自我的影子不是自我的,而是他憎惡的對手馬格的時候,他很害怕,害怕被人發現,明白了他能夠偷別人的影子的祕密。透過與馬格的影子談話,他得知馬格也有不幸的童年,於是寬恕了他。此前,他只是卑微地活著,得不到自我傾慕的女孩,贏不到同學和教師的喜愛,似乎未來沒有一絲期望。可是,在他偷了馬格的影子後,並和它對話了後,他才明白其實他能夠改變自我的處境,爭取當上班長,進而贏得喜歡的女孩的垂青。在朋友呂克的幫忙下,他如願以償,從此人生之路得以改

如果之前他獲得了珍貴的友情是一種幸運的話,那麼之後他在海濱度假邂與一個聾啞女孩克蕾兒的邂逅則是他甜蜜感情的開始。他原以為像他這樣瘦小的男孩沒有人愛上自我的,可是當他遇到了她之後,這種想法瞬間幻滅。克蕾兒雖是聾啞女孩,卻很聰慧,能聽懂他說的話,能將老鷹風箏放得像完美的8字和s型,並能在空中寫詩,多麼秀麗的一個女孩。他們就這樣將心慢慢靠近了,並享受到感情的甜蜜。雖然他們都很不幸,但在那個假期裡,他們卻是最幸運和幸福的一對。他們分享彼此的祕密,在舊燈塔上看千帆過境,定海誓山盟。原先世界上真的有所謂的靈魂伴侶,遇到了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只是遇到了就再也忘不了。可是,隨著假期的結束,他們不得不分離,他發誓下個假期會再來海濱看她,叫她等他。下個暑假,他們還會相依相偎,互訴衷腸麼?

如果上天眷顧他,就會滿足他的願望。可是,現實中有那麼多的意外,讓人猝不及防。他第二年夏天沒有再去那度假,以後也沒有。經歷過了,就會懂得人與人的相遇能夠稱得上是奇蹟,當奇蹟不再發生了,就緣滅了。之後,他漸漸長大,畢業了,去了醫學院實習,當上了醫生。造化真的很捉弄人,當醫生本來是他的好友呂克的夢想,可是,喜歡詩的他卻實現了呂克的願望,而好友則仍待在家裡當面包師傅。在醫院他遇到了蘇菲,一個仰慕他的女孩。他們很快就熟絡起來,他也帶她回去見了母親。在此期間,他見到了許久不見的好友呂克,併為他的此刻的境況感到悲傷。透過和他的影子的對話,他理解了影子要他幫忙好友去實現夢想的推薦。結果,呂克真的來找他和他一齊學醫,他們三人成了最好的朋友。只是,蘇菲和他的關係卻遲遲沒有進展,讓她以為他不愛她。我覺得他對她的感情真的稱不上是感情,因為他們兩個人沒有互相讚賞對方,並不是十分了解對方,只能說是互相有好感。呂克真正開始學醫之後,當醫生才發現不是自我以前想象的那樣,原先所有的東西都是一道圍城,裡面很光鮮,進去之後卻想逃離。最終他想借機去散散心,並把蘇菲和他也拉了一齊去海邊。因為他還從沒有到過海邊。故事在那裡出現了轉機,因為他們到的海邊其

實就是主人公十二歲那年和母親一齊度假的地方。那裡有他和克蕾兒溫馨完美的童年記憶,他也看到了燈塔下的一封信“我等了了你四年,但你卻沒有信守承諾,再回來找我”看到這些字句,他心都碎了,想不顧一切找到她,找到這個唯一給過他甜蜜感情的女孩。她此刻過得怎樣樣了?是否結婚生子了呢?

如果你真的想找回一段記憶和記憶中丟失的人,上天是會幫忙你的。在好友呂克的幫忙下,他最終明白了克蕾兒的下落。她此刻在國際學院學大提琴,這是他萬萬沒有想到的。在她的音樂會上,他最終見到了夢寐以求的情人。可是,這已物是人非,她身邊有一個男人相伴。這是真的還是他的錯覺?他失落極了。而蘇菲早在那次去海濱就和呂克發展起來了,既然給不了她要的愛,不如放手成全他們。然而,這時候,卻突然得知母親走了,世上唯一愛自我的人走了,並且不是突然離去,早已有徵兆的,虧他還是學醫的,想要保護母親不受病痛的折磨。母親走了,留給他永久的遺憾,好在他最終得知父親還是很愛自我的,給自我寫過信,只是不明白母親為什麼不告訴他。呂克最終還是決定放棄當醫生,因為他覺得做麵包師傅更歡樂,更有好處。主人公經過和忘年之交伊凡影子的相遇,使他漸漸明白此刻對他來說最重要的是什麼————找到克蕾兒,再續舊情。故事的結果皆大歡喜,主人公和靈魂伴侶,呂克和蘇菲都有情人終成眷屬了。

整個故事,影子作為一個線索,貫穿全文,作者可謂匠心獨用。故事中無論是親情,友情還是感情,都給人一種溫暖的感覺。主人公的善良,堅強,可愛,勇敢,執著都讓人欽佩。這讓我明白無論我們的童年如何不幸,但只要心中有愛,心存善念,擺脫自卑的陰影,我們就會遇到完美的事,廣結善緣,邂逅友情和感情,幸福地過一生。對於親情,我們始終都要心存感激,感激父母的辛勤付出,並關愛他們,滿足他們的願望。對於友情,我們要真誠熱心,鼓勵幫忙他們去追求夢想。對於感情,我們要信守承諾,將心比心,相濡以沫,懂得珍惜。人生之路僅有擁有可敬的親情,真摯的友情和甜蜜的感情,才能不枉在這世上走一遭了。正如冰心所說,“愛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兩旁,隨時撒種,隨時開花,將這一徑長途,點綴得鮮花瀰漫,使穿枝拂葉的行人踏著荊棘,不覺得痛苦,有淚可落,卻不是悲涼”。偷影子的人,偷去的是影子,帶給別人的是溫暖,歡樂和幸福。惟願做個這樣的人。

第3篇

其實到底推薦哪本書,從很多天以前開始斟酌,也跟朋友們討論了很久。很感激有這樣一個讀書推薦活動,彷彿在我們忙碌又浮躁的生活裡,突然被擠出來一段時間跟周圍的朋友、同事們討論自我看過的那些書,從線裝本的原版金庸古龍,到瓊瑤張愛玲的風花雪月,從幾米的漫畫到晦澀難懂的古詩詞,再到海巖劉猛,再到此刻的各類暢銷書,忽然發現,書籍的魅力就在於,無論年齡性別不管隔著怎樣的時代,我們會因為一本有共鳴的小說詩詞散文而在一個完美的時空相遇,然後談天說地,思想碰撞出花火。讀書對我們來說,彷彿是人生的另一種享受,在現實生活裡的所有不可能,我們在書裡面的世界中,享受別人的人生,流淚喜悅。說實話,讀書是件磨人心性兒的事兒,你得把自我掏空了,使自我置身於她所講述的故事裡,活一遍,才能真正領悟。對於推薦書目,其實我認為,不用害怕讀到爛書,爛書會讓你更明確你真正的興趣所在。

看《看見》的序言時,就被這一句“不要因為走得太遠,忘了我們為什麼出發”深深打動了,不停地劃線做筆記,每次看到這些句子時的感受,都會有一個新的體會。

?看見》是知名記者和主持人柴靜講述央視十年曆程的自傳性作品,既是柴靜個人的成長告白書,某種程度上亦可

視作中國社會十年變遷的備忘錄。十年前她被選取成為國家電視臺新聞主播,卻因毫無經驗而遭遇挫敗,非典時期成為現場記者後,現實生活犬牙交錯的切膚之感,讓她一點一滴脫離外在與自我的束縛,對生活與人性有了更為寬廣與深厚的理解。十年之間,非典、汶川地震、兩會報道、北京奧運……在每個重大事件現場,幾乎都能發現柴靜的身影。在書中,她記錄下淹沒在巨集大敘事中的動人細節,為時代留下私人的註腳。一如既往,柴靜看見並記錄下新聞中給她留下強烈生命印象的個人,每個人都深嵌在世界之中,沒有人能夠只是一個旁觀者,他人經受的,我必經受。書中記錄下的人與事,是他們的生活,也是你和我的生活。

最近開始翻這本書,不料卻看迷了眼,幾欲落淚,勾起太多往事。同是媒體人,至少以前在那樣一段時間裡我一向把自我當做新聞人來看待,以至於此刻在自我的工作裡,也仍然以這樣一個標準要求自我。記得剛上大學時我們新聞傳播學院院長的那句話對我的人生產生了很大的一個影響“新聞,這是一個勇敢者的行業,既然選取了他,那麼你就要隨時準備著為這個行業奉獻自我的一切,你可能隨時準備著遭遇拒絕、遭遇冷遇、遭遇嘲弄、遭遇無禮、遭遇恫嚇、遭遇威脅。要隨時準備犧牲自我的時間、自我的財富,包括自我的自尊心和生命。”這是一種職責,不管幹什麼事情,只要你身上有了職責的意識,便會無所畏懼,放諸各行各業皆是。

提到自我學新聞,有點赧顏,因為學了幾年覺得總是差強人意,文章總是有些不倫不類,缺乏新聞的嚴肅又比文藝稿件多了些教條主義,無言啟齒。臨近畢業的時候,又逢社會類新聞崛起,實習全是跑雞毛蒜皮的社會新聞,那個時候羨慕能做深度新聞的人,每次在臺裡看見那些揹著機器臉色陰沉帶著大框眼鏡的深度組的人為跑一個新聞而追上幾個月而愁眉不展的時候,我心裡那種“這才是做新聞”的念頭便愈發強烈。所以,我羨慕柴靜,從文藝性的地方電臺主播到國家權威的深度新聞報道,我期望從那裡找到自我的影子,也想看到中國新聞的成長。或者這就是閱讀的好處,即使我們終生無法到達某地,但若能夠透過閱讀來了解,或理解某一處、某一人,便是我們的人生得以拓展,和延長了。

記得自我當時剛參加工作,寫了一篇資訊報道幾乎被劃的全部是紅圈,沮喪不已。大學學了四年,書本里的東西,沒一樣用得上。主任急紅了眼:“你們大學都在學些什麼,怎樣連基本的常識都沒有。我們那一代的大學生,每一天在宿舍裡挑燈辯論家國天下,根本沒辦法理解你們這一代人為什麼對世界的瞭解比一根手指還少。”在那樣每日的劈頭蓋臉的訓斥當中,我開始懂得什麼叫做“媒體人”的職責。

喜歡柴靜好多年了。我不是她電視節目的粉絲——此刻細想,要不是當年學新聞喜歡王志的“新聞調查”,“應對面”,或許還真的不會關注她,如今她的電視欄目“看見”,我也

沒看過。倒是這本400多頁的書,厚實穩重的文字,反而覺著有勁、新鮮。她說了很多別人想說卻不敢說的話,她書中所舉之例大多出自她的節目,書中多談新聞傳播的道理和技巧,從中看到更多的是中國這些年來的一些過往、問題、癥結、痛苦,和柴靜如何地用心做事、用心做人。從初出茅廬的青澀和如今的爐火純青,能感到她一路走來,收穫頗豐、羽翼漸成。尤其敬佩的是,在知名度和被認可到此刻的這個程度,柴靜沒有驕傲,書中的她做起節目來反而更謹慎、更惶恐了;借自我的一個個節目、一段段新聞、一個個採訪,談勇氣、談恐懼、談真相、談自由、談科學、談政治、談道德……直陳要害,反思己過,總結提高。不自信、常總結、愛發問,不正是我們有智慧有力量的最好路徑嗎?

記者是時代的記錄者,也是時代的思考者。柴靜“看見”了中國社會變遷的十年,而我們作為高速公路的基層工作者,也在為這個大時代書寫、記錄一幕幕波瀾壯闊的成就:4000公里的高速公路,縱橫於三秦大地,綿延在山谷平原,連通省內,對接周邊。穿越千年蜀道,改寫蜀道難的歷史,抗震救災的時候成為了“生命線”;帶動區域經濟跨越式發展的經濟大動脈;中國南北分界線秦嶺天塹變通途、“8小時交通圈”立體交通網路的大動脈,高速公路從線到網,連線東西,貫通南北,強化了陝西在全國交通的樞紐地位,鋪就了陝西經濟社會迅猛發展的快車道。

當然,在波瀾壯闊的大時代背景下,我們也看見小人物的喜悅,看見洛川的果農賣斷貨時臉上掩不住的笑容、遠方的遊子因回家的路“天涯變咫尺”的喜悅歡樂、惠農政策、“綠色通道”、不停車繳費的便捷……

還有,還有,許許多多無名的小人物在那裡,被看見,那是我們,是你,是我,這些普普通通的高速公路人,全心全意的服務與貢獻,奉獻青春、揮灑熱血、眼淚和汗水、默默無聞、實現夢想,承載時代的囑託,在星羅棋佈的高速公路里,猶如一根根精密的血管,將養分及時送達各個終端,以保證叫“陝西”的這個巨人的健康成長。

我們欣慰,我們流淚,我們喜悅,感恩這個時代,感恩這個時代的小人物,你們給了我們,我們也給了他們,源源不斷、彼此前行的力量。路的發展,是改革創新的不懈追求;公里的跨越,是服務民生的生動實踐。高速公路帶活了沿線經濟,富裕了一方百姓,讓群眾充分享受到交通發展成果。

“水無所起止,只知流淌,但總得流淌。山高月小,它要滴落,亂石穿空,它要拍岸,遇上高山峽谷,自成江河湖海。此刻這水正在平原之上,促急的勁兒全消,自顧自地緩下來,一個溫柔的轉彎推動另一個溫柔的轉彎,無窮無盡,連石頭都被打磨得全是圓潤結實,就這麼不知所終,順流而去。”這是書籍、也是作者給我們傳遞的力量。在管理所從事資訊宣傳報道工作,常常在一線收費員的稿件裡,在交通

行業的媒體裡,我們傳遞、或者被傳遞著,這樣一種正能量,時常會從別人的文字裡讀到堅持、讀到耐心、讀到感動。而正如這本書一樣,傳遞給我的,不僅僅僅是工作中的專注與專業精神,更多的是,給人以繼續前行的信念與力量。我們在一齊,就像一滴水融入另一滴水,就像一束光簇擁著另一束光。因為我們明白,惟有點亮自我,才有個體的完美前程;惟有簇擁在一齊,才能照亮國家的未來。

柴靜的看見,不僅僅僅是她的看見,而是推動每個人去思考,去實踐。書是生活,但不是全部,讀書終究也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不是能夠立馬見到效果的投資,它只是生活的一部分,最好不是山倒海移,而是細水長流。最終一句:不止讀書,更請讀書不止。

第4篇

雖然沒怎麼看村上春樹的作品,我卻一向不怎麼喜歡這人;大概是他的讀者寫的書評或者引用他的文章時總是一副極其文藝、極其小清新的態度,讓我覺得這個人或許也是同樣型別。因此,我雖然用kindle下了《1q84》的三本書,但卻毫無閱讀的慾望。甚至於,2、3個月之前我我終於翻開《1q84》第一章時,卻因為覺得太無聊,看了3頁就睡著了。

然而,2周前我看到?h的微博,她引用了《1q84》裡的一句話:雖然孤身一人,我卻並不孤單。於是我再次對《1q84》產生了興趣。當我讀完這本書的第一章時,我便已不能放下它。

作為一個很容易入戲的讀者,一開始,我並不知道村上想說什麼。《1q84book1》的結構很清楚,奇數章節講的是青豆(女主)的故事,偶數章節則講的是天吾(男主)的故事。在這一本結束的時候,我終於看出男主和女主一定有聯絡;而正是這種極其模糊的聯絡,吸引著讀者看下去。

這種帶有懸疑味道的情節設計當然很吸引人,但我不認為這是人們如此追捧這本書的原因。人們喜歡這本書,我想更重要的是因為兩位主人公,跟他們的生活。

女主青豆的生活是孤獨的。她只有一個好朋友環,幾年前環就自殺死了;《1q84book1》後面的章節裡青豆認識了女警亞由美並與她產生了友誼(我多麼希望她倆能好好的生活下去),可顯然亞由美也不會有什麼好下場。青豆有一份足以養活自己的工作,還能接收入不菲的私活;可是她的個人生活非常簡單,房間裡沒有太多裝飾,沒有太多衣服,自己做飯,有錢也不怎麼亂花。她的一切都說明了她的孤獨。但有意思的是,她的私活是殺手,一個不被社會認同的職業。

男主天吾也是如此。他的生活極其穩定,過著幾乎一成不變的生活。什麼時候上課,什麼時候搞文學創作,什麼時候跟女朋友幽會:一切都已經確定好了。而且,他還很享受這種生活。但是,在這本書開始的時候,他成為了一個捉刀者,另一個不被社會認同的工作。

我認為,青豆和天吾的狀態,非常像現在很多在城市裡生活、有了幾年工作閱歷的年輕人的生存狀態:活著,卻不被認同。當然,這些青年多數是有時間讀書也愛讀書的文藝青年(此處無貶義)。在那些忙著結婚生子過日子的普通青年們眼中,這些人自然是213且極其孤單的;但是在這些人自己看來,他們正如青豆所說:

所以我能理解為什麼這本書在日本賣瘋了,因為它太能反映許多日本年輕人的情感和生活狀態,令他們感同身受。

如果一本書僅僅只是有懸念、主人公能引起讀者共鳴,那麼即使好看,也只能落入流行小說的俗套。但《1q84book1》有著更多。關於這個我要說的實在太多太多,這裡只能寫出目前我感受最強烈的部分:整本書給我的感受。我感覺,《1q84book1》裡有著村上自己創造的兩個平行世界,他用書裡數不清的各種小細節引導著讀者(比如青豆和天吾都能看到的兩個月亮,()比如小小人和空氣蛹),就像是兩根平行線,慢慢的、不斷地相互接近,最終融合成一個。他那種悠長、細密、淡然的描寫,正是傳統的日本風格,讓我覺出一種緩緩的美好。

當然啦,書中還包含了村上自己想要放入的許多東西,有些是很私人的,比如他對交響樂的愛好,有些則是有寓意的,比如1984這個年份;當然更少不了那許多時不時出現的美好句子,都是我愛這本書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