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觀後感13篇 "心靈震撼,情感綻放——觀影后的感悟"

觀後感是我們在看完電影、閱讀書籍或者欣賞藝術作品後產生的個人感受和思考。它承載著我們與作品的互動和共鳴,是一種主觀而獨特的體驗。本文將探索觀後感的意義和價值,探討它對我們個人成長和思考的影響,希望能夠引發讀者對於作品的更深層次思考和交流。

觀後感13篇

第1篇

昨日,我觀看了由央視、中影聯合出品的紀錄電影《厲害了,我的國》。該影片將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的發展和成就,以紀錄片的形式呈此刻大銀幕上,透過鏡頭展現強國風采,傳遞中國力量。電影帶來了視覺與心靈雙重震撼,為祖國感到自豪。

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生產總值增速穩居世界第一;全世界最大的基本醫療保障網;173項扶貧政策;高速公路網總里程世界第一;全國銀幕數量穩居世界第一……每一個數字,每一份成績,都是奮鬥的縮影,述說著這個龐大而又強大的國度五年來蒸蒸日上的功績。

貧窮的民眾變富了,落後的地方能跟上時代的發展了,各類資源均衡了,貧富差距縮小了,這是國家崛起、強盛的基礎。而這一切正朝著希翼的終點大步向前。

有期望,還要和勤奮做伴,才能如虎添翼。我國自主生產的復興號列車、c919大飛機、藍鯨2號、蛟龍號……一系列科技成就,折射出我們龐大的人才儲備,以及他們為科學事業孜孜不倦的追求和不停歇的奮鬥精神,同時也展現了我們國家邁向科技強國那鏗鏘有力的腳步。這是大國實力極佳的寫照。

當看到科學家、工程師理解採訪時訴說對理想的執著與堅守時,我們怎能不動容,怎能不堅信這是個有期望的時代,這是個能夠讓奮鬥者出彩的新時代,他們是譜寫時代鴻篇的揮毫潑墨者,也是未來生活的拓荒者。

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用百姓視角聚焦國家發展,又以國家的視野關注百姓民生。脫貧攻堅、醫療保障、生態禮貌建設、國家安全體制等各領域的顯著成就,讓個體的奮鬥與社會發展交織產生的磅礴之力擴散。既展現了生動的百姓生活,也呈現出全國人民用心自信、銳意進取的精神風貌。

?厲害了,我的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在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等各個方面,全面展示了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下中國取得的歷史性成就、歷史性變革。

當一幕幕壯觀恢弘的大規模航拍鏡頭從眼前掠過,祖國的壯美山河、卓越成就所帶來的震撼與自豪感,撲面而來。我們自豪於生活在這樣一個偉大的新時代,我們沉浸於這一首首奮鬥之歌若譜寫的誘人旋律,我們慶幸於當期望配以勤奮依舊能產生強大的推動力。

觀後感13篇

第2篇

在觀眾矚目下,影片華麗麗地開場。“蛟龍”下海、“墨子”升空、“復興”起航、“天宮”合體,一系列象徵著中國騰飛發展的“超級工程”躍入我的眼簾,放映廳裡不時傳來驚歎聲,大家為影片呈現出的大國風采、大國氣象深深傾倒,感到作為一名中國人是多麼驕傲自豪。

在完成這些“超級工程”的巨集觀敘事後,畫面又將鏡頭轉向了西藏的扎西崗村。一位名叫洛措的扶貧幹部,正艱難步行在泥濘路上前往扶貧物件家中。和之前的數十次一樣,洛措的扶貧推薦又被斷然拒絕了。對著鏡頭,她掩面而泣,無奈地流下了淚水。然而,洛措沒有放棄,她選取繼續嘗試,因為這是她的職責和使命。“精準扶貧”的政策之所以能迅速推進,也正是因為這些基層幹部的執著努力和無悔付出。

影片中,這樣的人物和故事還有很多。中國人民迸發出來的創造力,正在造就著一個又一個奇蹟。正是因為無數中國人在各行各業的努力拼搏,才成就了令人矚目的大國奇蹟。“復興號”上,一位列車員的親切微笑,讓你體會到高鐵服務的貼心與舒適;港珠澳大橋即將通車之際,一名技術工人正在對儀器做最後除錯,讓你對中國製造充滿自豪;“西氣東輸”施工現場,一名工人聚精會神地操控著鋪設管道的吊車,讓你感知工匠精神的內在魅力。

作為一名在校大學生,我慶幸自己成長在新時代,能有更廣闊的資源去探索世界奧祕,能有更從容的姿態去追求內心夢想,能有更矯健的步伐去召喚完美明天。人民有期盼,國家有前途;人民要奮鬥,國家有期望。誠如電影主題曲《新的天地》所吟唱的:“我們自信、我們前行,看中華兒女走向新的天地!”當每個人對完美生活的嚮往都會得到迴應,當每份付出都會被賦予好處和價值,幸福感、獲得感也將隨之蔓延流淌,新時代如同畫卷般鋪展而來,這真是一部真實感人的國情大片。

第3篇

如今,我們依然銘記,在百年之前,有這樣一個人,棄醫救國,“起共和而終帝制”,乃揚起徹底反封建旗幟的第一人。我們依然銘記,在百年之前,有這樣一群人,願離家棄子,捨生忘死,只為共擊帝制自為者。我們依然銘記,在百年之前,有這樣一次革命,浩浩蕩蕩,給一個曾經頹廢不堪的國家帶來了民族獨立之思潮,使之發生偉大的歷史鉅變。這就是,辛亥革命。

立足當下,回顧過去。我們問自己:“革命所為何事?”時下的我們對於這個問題或許能給出較有說服力的回答。確實,如今的中國,更加強盛、更加民主、國家更加開放、科技更加進步、民生更加幸福。這就是我們的回答,這就是革命所為之事。

然而,在百年之前,也曾有一人做出了同樣的回答,他就是中國近代民主主義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孫先生是中華民國和中國國民黨的創始人,三民主義的倡導者。他領導同盟會,帶領無數革命人為救國存亡、振興中華而頑強奮鬥。他領導的辛亥革命結束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並給人們帶來了思想上的解放,激發了人民愛國熱情,打開了思想進步的閘門。在影片《辛亥革命》中,當袁世凱在家宴中向唐紹儀問起與之談判的孫文是個怎樣的人時,唐紹儀給出了許多人對於孫先生的評價。章士釗說他:“有孫逸仙,而中國始可為。談興中國者,不可脫離孫逸仙三字。”日本人宮崎滔天把他尊奉為拯救中國的英雄。也有人說他目不識丁,是綠林豪傑、是造反的土匪,有人說他是一介書生,手舉手術刀的江湖郎中。然而這麼多人如此義無反顧地追隨孫先生讓袁世凱不解其中緣由。而唐紹儀的回答是:“孫文是一個無私的人。”正因為“無私”,讓許多人願意跟隨他。當孫先生辭去臨時大總統職務時,影片中響起了這樣一句話:功不必自我成,名不必自我居,文將與諸位同志一道,致力於實現革命的目標。這更加驗證了唐紹儀說的那句話。孫先生的無私、孫先生的堅定的革命理想,讓我敬佩,值得我們學習與發揚。

現在,我們努力渴望透過一部部影片,透過《辛亥革命》,來還原百年之前的這段偉大的歷史。這不僅是讓我們時刻銘記中國曾經遭受的列強的欺辱與清政府的腐朽,更是讓我們這代人和之後的數代人從這場民主主義革命中找到自己前行的方向。作為一名身處幸福和諧社會的大學生,同時也作為一名光榮的入黨積極分子,我感到無比自豪,心中的感激與敬畏之情,無法用語言表達。此時,我不由地想到了影片中年僅24歲便從容就義的“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覺民。他參加革命的時候與我年齡相仿,有著年輕人的滿腔熱情與活力。不僅如此,他才華橫溢,曾東渡日本留學,是一個有先進思想和文化的現代知識分子。然而,他放棄了一切,參加同盟會,只為“革命”二字。192019年4月27日,黃興率領敢死隊在廣州舉行起義,林覺民因傷被俘,審問官念其年輕有為,願法外開恩,但林覺民毅然拒絕,可見,其革命之心的堅定,精神力量的強大。“汝體吾此心,於啼泣之餘,亦以天下人為念,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也。汝其勿悲!”讀著這《與妻書》中的字字句句,讓我們每一個人感動。林覺民之所以革命,就像他說的,是為天下人謀求永久的幸福!

現在的我們,身處和平年代,沒有戰爭與炮火的侵襲,生活在一個寧靜溫暖的社會,但是,無數的先烈不懈拼搏的精神不會被抹去,革命者自由、民主、共和的思想不會被抹去。我們大學生,應將其傳承和發揚。當今社會,在面對日益增強的就業壓力的時候,我們不應倒下;在未來瞬息萬變的今天,我們不應迷茫;在爭取民族獨立與國家領土與主權完整的鬥爭中,我們不應退縮。世界只有一箇中國,臺灣始終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019年的北京奧運會的成功召開,讓世界看到了一個自信、民主、嶄新的中國。神六、神七的順利飛天,讓中國人在世界揚眉吐氣。科技的進步、經濟的發展、讓無數人脫離了貧窮。“以人為本”的先進理論讓整個社會變得更加和諧。

革命所為何事?正如影片結尾的那段話所說:革命讓社會進步的理念從此深入人心,革命讓我們中國人有了自己的工廠、銀行、鐵路、礦山,有了可以追尋的民生幸福。革命是讓我們這個即將強盛的民族不再受列強的侵略和掠奪,不再做任何人的奴隸。我以為,今天我們的幸福生活,便是回答這個問題的最好答案。革命人的事蹟與精神,我們將會永遠銘記!

第4篇

辛亥革命,使民族獨立,振興中華成為一種信仰,他揭開了救亡圖存的歷史篇章,也在中國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上畫卷上書寫了舉足輕重的一筆。

電影《辛亥革命》還原了民族存亡、戰火紛飛的歲月。片頭秋瑾的從容赴死,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的英勇捐軀令人心生悲憤;片中孫中山滿懷救國之志,廣播革命思想,推進民主共和;陽夏保衛戰黃興浴血奮戰,誓死追隨令人倍感振奮、熱血沸騰;晚晴王朝內憂外患,風雨飄搖;袁世凱處心積慮,竊取革命果實令人憤恨惋惜。影片通過對典型人物的刻畫和的不同細節演繹,生動的展現了孫中山、黃興為首的革命黨人和革命先驅,為實現救國救民的崇高理想,不斷探索,不屈鬥爭的革命信念和愛國情懷,再現了激情澎湃的辛亥革命,描繪了波瀾壯闊的革命場景。向我們闡述了革命的定義和革命的精神,詮釋了改革、信仰和希望對於一個民族存亡的重要。

從黑暗走向光明,從屈辱走向富強,120年過去了,重溫這段歷史,我們心潮澎湃。“世間無物抵春愁,合向蒼冥一哭休。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面對山河破碎、生靈遭塗炭的危局,一批批愛國志士在呼號、在求索、在抗爭,直至“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綱領的提出和“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理論的橫空出世,民主共和的觀念才第一次深入人心,振興中華才的呼喊才第一次成為響徹華夏的最強音,他讓苦難的人民看到了希望,為迷茫的革命者指明瞭方向。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傳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響力推動了近代中國社會變革。國父孫中山以他睿智的政治思想,非凡的遠見卓識,獨特的人格魅力和氣貫山河的革命氣魄帶領著頑強不屈,心懷壯志的革命義士捨生忘死,將中華民族帶入了嶄新的發展軌跡,打開了中國進步的閘門。

有了辛亥革命的探索和鬥爭,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的興起開闢瞭解放思想的新局面,進一步促進了民族的覺醒,使中國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臺。直至辛亥革命十年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更是書寫了人類發展史上驚天地、泣鬼神的壯麗史詩。他接過辛亥革命高舉的愛國主義和“振興中華”的旗幟,完成了無數仁人志士夢寐以求的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開啟了中華民族發展進步的歷史新紀元。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進行了改革開放的偉大革命,開創、堅持、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

辛亥革命結束了兩千八百年的封建統治;開創了亞洲第一個共和體制;寫下了人類社會民主主義的新篇章!展望未來,這條歷盡滄桑卻傲然騰飛的東方巨龍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讓我們在辛亥革命愛國主義精神的激勵下,承擔起先輩們未能完成的偉業,沿著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繼續推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讓一個生機盎然的社會主義中國巍然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第5篇

國慶放假期間,看了幾部電影,其中有一部就是《辛亥革命》,由成龍主演。看過《辛亥革命》電影后,其實印象並不深刻,其情節、場面、規模遠比《建國大業》來說,也遜色許多。

辛亥革命爆發,從電影中來看,有它的偶然性。1920年10月10日,當時清政府將駐守湖北的主力部隊調往四川鎮壓保路運動,湖北新軍中的革命黨人決定乘機發難。不料革命黨負責人孫武當天在漢口裝配炸彈時被炸傷,引起清軍的大搜查,革命黨領導人要麼被捕殺,要麼逃離武昌。在群龍無首的情況下,新軍各標營中贊同革命的基層官兵主動發難,經一夜戰鬥佔領了湖廣總督署,後來又控制了武昌、漢陽、漢口三鎮。但倉促舉事的官兵馬上面臨缺乏統帥的致命問題。無奈之下,他們找到黎元洪,黎元洪在士兵槍口的逼迫下出任湖北軍政府都督。湖北軍政府釋出文電,號召各省為推翻清朝建立民國而奮鬥。武昌起義就這麼稀裡糊塗地成功了。這是辛亥革命爆發的偶爾性。

一場意外居然迅速發展成席捲全國的革命浪潮,讓中國各方政治勢力都措手不及。然而,這場“意外的革命”卻有其必然性。縱觀滿清王朝在革命前50年、尤其是前2019年的作為和不作為已經讓革命的發生只是個時間問題。

從大的方面說,滿清王朝的垮臺主要是拒絕加入西方引領的時代潮流。就連同李鴻章1865年要求設立電報局,也遭到一幫保守的滿漢大臣的極力反對。反對者的理由包括設電報局就要架電線,架電線就會壞風水、侵擾祖墳。

引進西方的技術尚且如此艱難,更不用說借鑑西方的政治、經濟制度了。1895年甲午戰爭,中國被自己向來看不起的島國日本打敗,清王朝受到極大刺激,光緒皇帝為首的維新派決心變法圖強,也就是要搞改革開放。但在一眾王公大臣公開反對和暗中搗亂下,1898年的戊戌變法推出百餘天后就迅速夭折,光緒皇帝本人也失去了自由。

1920年,慈禧太后和一幫王公大臣居然相信打著“扶清滅洋”旗號、盲目排外的義和團是“洋人的剋星”,試圖利用迷信愚昧的義和拳民與西方全面對抗,一口氣向西方11國宣戰,結果招來八國聯軍侵華,中國被迫與列強簽訂賠款高達4億5000萬兩白銀的辛丑條約。這一結果讓更多仁人志士不再對清王朝抱有幻想。

不過,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皇權統治仍有其強大的慣性。雖然孫中山、黃興等人領導的興中會、同盟會等革命團體在甲午戰爭後就不斷嘗試用武力推翻滿清王朝,但直到20世紀頭幾年,革命派與改良派的爭議仍難分高下,通過立憲改良中國政治經濟制度的主張仍大有市場。

而對滿清統治者來說,孫黃的革命行動固然要堅決鎮壓,就算梁啟超等人溫和的立憲改良訴求也難以接受。在空前的內憂外患壓力下,清政府被迫做出某些改革姿態。1920年9月,清廷終於宣佈進入預備立憲階段。這一改革宣示雖然來得很晚,仍讓國內各界感到振奮,一些大城市的學生、市民、紳商紛紛舉行集會遊行支援朝廷進行立憲。

但顢頇自大的清王朝又一次失去了聚攏民心的機會。1920年11月,清廷釋出裁定中央官制上諭,結果卻是滿族人獲得更大權力,甚至連形式上的“滿漢平衡”也被打破。這類緊握權力不放的改革不僅更加堅定了革命黨人推翻朝廷的決心,也讓眾多立憲改良派人士失望不已,紛紛轉投革命派陣營。立憲派領袖梁啟超在其《現政府與革命黨》一文中憂憤地指出:“革命黨者,以撲滅現政府為目的者也。而現政府者,製造革命黨之一大工場也。”

清政府卻不願或已沒有能力正視社會的呼聲。1920年8月,在慈禧太后去世前,清政府釋出了《欽定憲法大綱》。但這部維護“君權”、壓制民權的“憲法”連士紳階層為主的立憲派都看不下去,指其為“假立憲”、“偽立憲”。維繫清王朝統治的社會基礎更加動搖。

1920年1月到11月,以地方士紳為主的“立憲派”發動了四次大規模的國會請願運動,但朝廷不僅毫不妥協,拒不立憲,反而採取更加激烈的手段鎮壓立憲運動。192019年5月,清政府釋出內閣官制,成立滿人獨攬大權的皇族內閣,讓立憲派分享權力的希望徹底落空。清政府拒絕改革的立場終於招致眾叛親離,改革的空間也喪失殆盡,清王朝垮臺只是一個時間或時機問題。

因此,原本屬於“意外舉事”的武昌起義成了壓垮滿清王朝的偶爾中的必然。

辛亥革命這場“預料中的意外”顯然有其不可避免的必然性。它推翻了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開創了亞洲第一個共和體制,是一次偉大的社會進步。儘管辛亥革命沒有也不可能解決中國社會的深層次問題,中國後來的發展也充滿坎坷,直到今天民主共和在大陸仍是一個理想,但辛亥革命留給後人的最大啟示卻永遠不會過時。

孫中山先生說: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對如今來說,我想應該理解成:改革還沒成功,大家應該努力推動觸及既得利益集團的真正的改革,還改革原有的動力與動機,以民主共和的政治體制來消除貪腐、不公正的特權。這樣國家才能達到長治久安。

第6篇

如果不是從小受無神論教育,我相信自己會是個很虔誠的人。我相信世間總有什麼東西應該值得信賴,有永恆的價值,可以投入全副身心。少年時相信愛,後來相信美,再後來相信死亡。我離宗教越來越近。因為宗教,其實是為面對死亡做準備的。面對死亡的態度,就是你的人生觀和生活態度。

環保,是一種生活態度。說得簡單點,就是隻消費我需要的,只佔有我真正在乎的。在物質匱乏的時候,這是無庸質疑的,在供應充足的時候,這需要智慧和定力。

胡思亂想的時候,會懷疑文明是否真的是“進步”,是否真的對“人”這個物種有利,還是加速了物種滅絕。我們有智力,會思考,會用工具,覺得自己很了不起,不過越是“文明發達”的社會,生育率越低,這難道不奇怪不值得深思嗎?科技越進步,生存環境卻越來越惡劣,已經是事實,難道不值得警惕嗎?我們擁有的越多,卻不見得更快樂,甚至更不快樂,難道不是一種諷刺嗎?

這樣的想法,是很“政治不正確”的。所以《難以忽視的真相》還不敢這麼說,它只是說了“政治不方便”的層面。英文名an inconvenienttruth,意思是“棘手的真相”。我本來以為inconvenient是“不方便”那一層意思,其實不然,片中談的是美國政客在全球變暖這個問題上的曖昧迴避態度,因為牽涉到巨大的利益。正視全球變暖是“正確”的態度,但是處理起來卻非常棘手,而舒服享樂慣了的美國人,也情願關起門來,繼續無視事態,不然戈爾為什麼沒當上美國總統呢?

不過這個事實,戈爾也沒有正面碰觸。他很聰明,大部分時間讓科學和氣候變化的例項說話,他不正面嚇人,可是每個人都嚇到了。含蓄地,他在對美國人說:看,你們當初沒有選我,後果很嚴重吧。

不過我原諒他的做態,因為他擺的事實說服了我。氣候的確不對勁,所有生活在沿海地區的人,也都最好聽聽他說的話。海平面上升(的確在上升)是絕對無情的,而且首當其衝。自然是無情的。忘了哪篇文章說過,“拯救地球”其實是個錯誤的概念,應該拯救的是地球上現有的生物。自私一點,就是拯救人類。氣候變了,冰川期來了,地球還是地球,還是那些物質,只不過液體變成固體,或者固體變成氣體,它還會在太陽系裡繞太陽轉,太陽出了問題,才能說到拯救地球。地球變冷變熱,在地球的歷史上其實是常態。但是脆弱的人類,可經不起地球打個噴嚏。再說,全球變暖只是環境問題的一個方面。

不過人都是不見棺材不掉淚的,要讓他們認識到這個越來越逼近的危險,並不容易,所以戈爾到處奔波演講,試圖喚醒民眾。這裡面當然有政治企圖,有做秀成分,不過這個人,的確好過那個只知道開啟戰禍的傢伙。

?難以忽視的真相》其實是一堂生動的科普課,準備充分,講解平易,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煽得又不過分,不多不少地達到了自己的目的。它半點也不花哨,觀眾卻被深深震撼。它也知道要教育普羅大眾,不能期之以高標準的道德說教,所以它先把觀眾嚇個夠嗆,然後在片尾呼籲大家從小事做起。

說回“inconvenient”,我覺得把它理解成“不方便”也完全可以。人類如今的場面鋪得這麼大,還不是因為貪圖方便,加上貪婪成性。典型的聰明反被聰明誤。汽車,家電,各種耗費能源的先進科技,大多數都是為了方便人的生活。我看完片子,心虛地想:糟糕,剛買了一臺烘乾機呢。有烘乾機很方便,再也不怕下雨,烘過的衣物暖暖軟軟也很舒服,可是它消耗的電能是釋放出大量二氧化碳的石化能源產生的。如果沒有洗衣機和冰箱,生活可該怎麼過?洗衣機還好,冰箱是絕不可少的。放棄這些,我願意嗎?難。

我能做的,只有儘量節省水電,少開空調,少用烘乾機;將垃圾分類,交給回收公司;少買不必要的東西;少用塑料袋和紙張(可是書還是得買呢);能走路就走路,能搭巴士就搭巴士。可是這些夠嗎?我還可以把這片dvd交給環保意識濃厚的校長,讓她放給全校學生看,可是那些養尊處優的孩子們能明白嗎?其實,我難道不是養尊處優嗎?我還可以做什麼?我可以皈依環保,習慣環保的生活方式。只用需要的,只佔有真愛的。不攀比,不虛榮。過簡單的生活,即使做個悶人也在所不惜。

第7篇

下午,按照學校的預先安排,在縣影劇院看了電影《錢學森》。開始時片頭走得快,只注意到陳坤主演,黃建新執導,連漂亮的錢老夫人蔣英是誰演的也不明白

在影劇院看電影和網上的感覺就是不一樣。劇場的燈光一滅,大廳頓時灰暗,像進入了沒有月光的晚上。寬長的影布上現出畫面,音樂響起,把人帶入藝術的氛圍。轟隆一聲巨響,火箭從高高的發射臺上插入雲霄,猶如我旁邊的牆壁倒塌一般,我的心跟著震顫。畫面,音效的質感太強了,震撼人心,怪不得熱戀中的人兒不惜花錢買票到電影院中消費,那是不一樣的藝術享受啊。

陳坤的明星範十足,白面書生,臉型稍長,面孔冷峻,氣質形象沒得說,豈能一個“佳”字了得。飾演錢夫人的女主角更是是如花似玉,面容姣好,讓我的眼睛絕無挑剔之處。只是我潛意識裡的像錢老這樣中西貫通的天才科學家,應是比較沉穩、內斂,比較有內涵,個人感情方面並不喜張揚的形象。故事一開始很浪漫:蔣英在上海某個劇院開個人演唱會,粉絲很多。一曲完畢下臺來受到圍堵,而此時這位佳人往前面一瞟,望見了夢中的白馬王子。遠在大洋彼岸的錢學森拋開繁忙的工作,專程觀看女友的第一場演出。見面的第一句話就是,跟我走吧。沒有誇獎她的演藝水平,沒有過多的熱情。看得出男生把所有的熱情都埋在了心底。

女友說剛從歐洲回來,下方還有很多演出,但年輕後生只有一句話,跟我走吧,緊緊拽住了女友的手。然後蔣英就義無返顧地隨著男友踏上了美國的土地。真是“跟我走吧,立刻就出發”。我沒有看過錢學森更多的傳記,只覺得這個故事太浪漫了,太吸引人的眼球啦。若說蔣英學的是藝術,骨髓裡有浪漫的因子,這個故事發生的有因緣,那麼我有點不相信,同樣的故事會發生在錢學森身上,卻有些不敢相信。可能是錢學森受了多年的美國教育,其生活方式多已西化,像這樣對女生大膽追求示愛本來就很很正常。總之,這

麼嚴肅的一個題材的電影,看起來很有時代感。加入了錢氏夫婦年輕時感情的花朵,讓人的眼睛變得很簡單,很完美。這和我去年看過的幾部反映新中國建設時期的幾部電視劇感受是不一樣的。(也包括兩彈一星鄧稼先、錢學森的)

對錢學森的愛國精神,令我感動。當年年僅35歲的他已成為加州理工學院的終身教授,在美國有房有車,有漂亮的妻子,可愛的孩子,幸福的家庭。他的生活該是多麼優裕。更重要的是那兒有他的事業,他在美國的軍界、科學界的地位舉足輕重,已是名動世界的火箭專家。當得知他回國的訊息時,他的老師馮?卡門先生,加州理工學院院長杜布里奇先生極力懇請他留下,為美國的航天事業做出貢獻。杜布里奇把形式分析的一清二楚,言辭懇切。說回到中國能做什麼,當時的中國航天科技一片空白,在那個剛剛誕生不久的建立在農耕社會基礎上的新中國,他沒有施展才華的舞臺。“你在那兒種蘋果嗎?”這一個看似幽默的詰問其實何嘗不是當時的事實,相信勤於瞭解祖國新聞的錢學森不會不明白。他的回答很平淡:“如果我什麼也做不了,願意種蘋果樹。”我想,錢學森幼年肯定受過傳統的中國文化的教育,他的祖父或父親必須把愛國的中國最傳統最優秀的文化知識搬移到了他的骨子裡,否則他的意志哪有那般堅定,寧死不屈。這是胸懷坦蕩、高風亮節、寧折不彎、誓死報國的傳統中國

知識分子的品格在錢學森身上的映現。聯想到前幾年電視報紙上的報道,說好多中國的優秀外出留學人才學成後不願歸來,說中國存在這樣那樣的弊端,沒有他們施展才華的舞臺。說白了,都是些藉口,無非是貪戀國外的優越的物質生活,不願為報效祖國忍受一丁點的`委屈。如果讓他們應對錢學森,肯定無語。更重要的是,50年代以後出生的人,有幾個受過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浸染,骨子裡就沒有中國文化的血液,讓他們怎樣發自內心的愛國?

多年以後,當錢學森躺在酒泉發射基地的一間小土塊房子裡仰望著矗立在發射臺上的東方號導彈時,想起臨回國時老師說過的話,不禁喃喃自語:老師,這就是我種的蘋果樹。此時他的心裡應是百味雜陳,他最後實現了報效祖國的夙願。

人才,真正的人才都哪兒都是也就應成為受人尊敬的人。人才才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核心力量。連錢老的老師馮?卡門先生都說,讓這麼一個科技天才回國,就等於讓中國有了與西方大國相抗衡的力量。馮曾說,錢雖是我的學生,但若背叛美國,那就是我的敵人。這句話固然反映了馮?卡門先生的愛國情感,當從另一個側面也反映了他對人才的重視。美國海軍次長的話更直接:一個錢學森,就抵得上美國海軍陸戰軍的五個師。我更細微的感觸到美國人對科學的重視,對人才的重視。聯想到眼下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何嘗不是與對重視科技人才有關。

錢老與蔣英的結合是完美的,浪漫的。我理所當然的理解是科學與藝術的結合,智慧與美麗的結合。片末鏡頭很有意思:錢老夫婦相互攙扶著行走在林蔭小道上,錢老略帶歉意的對夫人說:這輩子你如果不嫁給我,很可能成為一個知名的歌唱家。你在歌唱方面很有天賦。你後悔嗎?蔣英的回答饒有興趣,用了一個小故事:說有人採訪丘吉爾的母親,問她有什麼遺憾?這位女性自豪的地說,我很驕傲,我為英國生下一個丘吉爾。然後,這位白髮蒼蒼的老人對錢老說:“中國能夠少一個蔣英這樣的歌唱家,但不能沒有這樣錢學森這樣一個科學家。”這樣一對執子之手白頭偕老的老人之間的相互理解、支援、恩愛,讓人動容。

影片在錢老98高齡躺在病床上彌留之際前的一句斷斷續續的話中結束:人,不能只掌握科學,技術,……,還要學文化,藝術。……相信這句話能給當下中國的千萬個家長和教育者中的有心人更多的啟示。我願意相信,科學插在藝術的土壤裡,才能開出更絢麗的花朵。

第8篇

“在他心裡,國為重,家為輕,科學最重,名利最輕。五年歸國路,十年兩彈成。他是知識的寶藏,是科學的旗幟,是中華民族知識分子的典範。”觀看完電影《錢學森》,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錢學森被評為感動中國人物的頒獎詞,錢老為了偉大的祖國,獻出了自己無悔的青春,他是我們心中永垂不朽的民族脊樑!

他的心中有一個信念,學成歸國、報效許國,這是他永不動搖的赤子之心。

曾記否,電影中,加州理工學院出身的教授錢學森,堅持要離開之時,杜布里奇校長很不解地問:“你回去能做些什麼呢?”是啊,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的中國,一窮二白,與擁有優越研究環境和資源的美國相比,可謂是天壤之別。可錢學森微微一笑,說:“回到我的祖國,我做什麼都行,如果我想,我可以回去種蘋果。”看到這裡,我深深感動,這是怎樣的一種情懷,這裡飽含著多少對祖國的無限熱愛,即便在祖國的土地上種蘋果也心甘情願、無怨無悔!反思今天,有多少國家耗資培養的精英在移民,有多少在外培養的優秀人才選擇留在國外,又有多少人在翹首以盼、羨慕大洋彼岸的優越生活和條件。

他的心中有一個信念,用學識改變中國人的命運,這是他永不推卸的責任和使命。

在那個年代,、氫彈、導彈是一個國家國防力量的象徵,國防力量強大,國家就能在國際舞臺上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否則,只能淪為軍事強國的附庸。當時新中國非常缺乏人才和科學技術,錢學森回國後帶領著科研人員艱苦奮鬥,成功研製出東風系列導彈。他帶領著科研人員克服了天氣地理等困難,完成了兩彈對接,並且在羅布泊試驗成功新中國第一枚核導彈——東風二號。當錢學森面對著東風二號是陷入了沉思,他想起了他與杜布里奇校長的談話,並很驕傲地在心中告訴杜布里奇校長:“這就是我種的`‘蘋果’!”正是錢學森視祖國利益高於一切,他對祖國的發展有著強烈的責任感與使命感,所以才能在那麼艱苦的條件下,帶領著科研人員勇於拼搏,克服一個又一個困難,取得重大成就,為中國的導彈事業奠定了基礎。錢學森說過這樣一句話:“我一定要用我的學識改變中國人的命運!”他做到了,他完成了祖國交給他的艱鉅使命,他用自己十幾年的探索與專研,創造了中國國防與軍事領域的奇蹟!

一部電影,記錄了一個人的傳奇,掀開了一個國家的歷史。《錢學森》不僅在為英雄立傳,更是在為民族鑄魂。訴說這部歷史,不僅是對先人的緬懷,更是對老一輩人精神的弘揚!我們是新世紀的青年,我們要勇挑跨世紀的重任,為把中國建設地更加美好而不斷學習、不斷成長,為祖國的明天貢獻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第9篇

作為我國著名的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錢學森教授的一生為中國的航空和國防事業付出了畢生的精力,然而為什麼他要放下美國那麼好的生活條件,毅然選取回到國內,回到一個在外國人眼裡,被視作是一個農耕社會的新中國呢。正是因為他擁有著一顆赤誠火熱的中國心。即使被美國人軟禁,即使已經失去了教授的職位和地位,即使有無數的美國間諜監視著他的私人生活,但他依然沒有向惡勢力低頭,依然堅持著自我回國的信念和執著。回國後,為了黨中央毛主席周總理託付的重任,為了新中國的國防事業和航天事業,為了新中國億萬同胞的安全,他一向在堅持著科學研究。他放下了在美國時的一點點傲慢,堅持帶領所有人學習導彈技術。他放下了和家人團聚的時光,堅持在前線指導工作。為我國的科研付出自我半生的心血和精力!他從不放下每一次機會,也從不放下每一個人。即便是失敗了,他都不會有任何的埋怨和指責。這也許就是他的偉大的另一面。

我想之所以原子彈能夠成功,衛星能夠發射。除了所有人的努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大家都擁有像錢學森教授一樣的那顆中國心。或許原子彈的威力是超級大的,但是無數個錢學森的能量是無限大。

看過《錢學森》之後,感到一股正氣凜然在胸,同時也問自我,如果我是錢,能否像他那樣為了祖國,放下在美國優質的生活和研究條件,回來過清苦日子,並且在中國核領域一窮二白的狀況下造出兩彈?尤其是後者,錢學森徒有高階的大腦,但是雙手被中國核背景缺乏的現狀束住,他在應對慘淡現實的時候,就應是何等的無力與無奈?就像影片中,他應對聽不懂他講課的中國技術人員,臉上顯出的表情是受到衝擊、是無比失望,但是,他沒有像對外國學生那樣,高傲地不予理睬,而是打起精神,重新再講一遍。

對於錢學森的毅然回國和回國後的廢寢忘食,我感到一股強烈的愛國情懷和理想主義精神,以致走出電影院後,重新應對外面紛雜的世界,看到現代社會上最多的謀衣食求利祿的自了漢(梁漱溟語),也生出了無力與無奈,同時思考:此刻這個時代還會不會出現如錢學森般擁有高尚情懷和強烈愛國職責感的奉獻者?

在和平與發展為主題的當今,人們對國家的職責感漸微,或許只能在面臨重大災害後顯現出來;同時由於不再有巢傾卵破脣亡齒寒的狀況出現,人們對自身的定位往往不再與國家命運相連。作為青年人,我想:如果我們就向這樣的人生目標走下去,如果受過教育的年輕人不再向往報效國家或回饋社會,而是看到國家和社會的不足後不思改變或無力改變,反去崇敬外界更加發達的環境和完美的生活,爭先湧出國門,那麼我們的國家不僅僅是用資源為外國培養半成品,而且也將會處於十分危險的境地。我想,每個看過這個片子的年輕人都就應反思,自我是否抱著自私自利的想法在生活,儘管它能夠用每個人好國家就好來大義化,另外還要思考是否能夠把自身的發展與國家的發展融合,哪怕只是一點,但也是對我們成長的這片土地的一種回報和推動。

想到龍應臺的一句話:孩子,你是否想過,你這天有自由和幸福,是因為在你之前,有人抗議過、奮鬥過、爭取過、犧牲過。如果我們意識到此刻還算完美和安穩的生活是因前人的嘔心瀝血甚至捐軀為國,也許我們就能少點自我,多點大我,為這個國家做點不算驚天動地但也能推動改善的事情。

第10篇

辛格是一個摔跤手,他渴望得到世界冠軍。他曾經奪得世界比賽的亞軍,但是因為生活所迫,放棄了摔跤。

他希望他的妻子為自己生一個兒子,好完成他的夢想。可是,他的妻子為他生了四個女兒,他覺得自己的夢想破滅了。

但他的兩個女兒,大女兒叫吉塔,二女兒叫巴比塔,打倒了兩個大男生,他上門去道歉,卻意外地發現:自己的兩個女兒是天生的摔跤手。

他想:“我為什麼一定要男孩呢?還有女子摔跤比賽的呀。”他的夢想又有了可以實現的希望。

他開始建造了簡易的訓練場,在麥地中開闢了一條空地,讓他的女兒在田間地頭跑步,做俯臥撐、仰臥起坐。在訓練場的地上鋪上沙子,讓他兩個女兒練習摔跤,還叫來自己的侄兒當陪練。

可女兒們不樂意,總是找各種理由偷懶,比如說自己的頭髮上長蝨子,沒想到爸爸把她們的頭髮剪成了男孩子的造型。當她們在村道上跑步時,被村民們嘲笑,當然也有一些人同情她們。

有一天,她們倆沒訓練,而是跑去參加婚禮。侄兒和女孩子們正在載歌載舞的時候,爸爸來了,把侄兒扇了一巴掌,整個婚禮熱鬧的氣氛被他打亂了。

女孩們跟新娘講自己的不開心,沒想到新娘卻羨慕她們。這讓她們明白了,自己的爸爸為什麼要讓她們訓練了。

從此,她們開始積極參加訓練,把侄兒打倒。爸爸讓她們參加比賽,吉塔第一次比賽雖然輸了,但後面的比賽一次又一次賽得好,最後奪得了女子摔跤的世界冠軍。

第11篇

昨天,張所帶領我們去看一部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這是一部非常鼓舞人心的勵志電影,不僅有濃濃的喜劇效果,還非常的感人勵志。

影片裡面的父愛偉大,讓人動容。影片的結尾,馬哈維呀說:“你是我的驕傲。”時,我留下了眼淚,這是一個孩子在父親那裡得到的最高的獎賞!

影片裡面姐姐一直都是很棒的,也一直是她的父親在訓練她,一直到她拿到全國冠軍,到國家隊裡面去訓練,她換了一個教練。但是在教練的訓練之下她並沒有取得好的成績,反而每次都輸掉比賽。因為她忘記了自己的父親教給她的技巧,放棄了自己的長處—————進攻,選擇了教練交給她的—————防守。

這讓我明白了,要成功就要堅持自己的信念,如果隨大流,只會讓自己變得跟普通人一樣平庸。如果明確目標,只要足夠的堅持,一切不利的條件都會慢慢變為有利的條件,從而幫助你取得成功。

最後,不忘初心;你所取得的成功,也是支援你的人的成功。就像影片裡的父親他的目標就是讓印度的國歌響徹在奧運上,他把自己的意志放在了自己的`女兒身上,他女兒的成功也就是他的成功。並對他女兒說:“你是我的驕傲。”

雖是觀後感,但在看電影期間,自己對電影中的許多橋段都深有感觸。女主角在教練的錯誤指導下,成績一直下滑,最終按照父親的科學指導及幫助,獲得了成功。“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有一個好的領導,有一個好的團隊,在正確的領導之下,與一幫志同道合的人共同進步,才能取得成功。

整部電影正能量滿滿,拼搏向上,奮鬥不息,貫穿於全部。的確,關於正能量的問題,我自己也深有體會。從隧道所到安全所,我所經歷是滿腹牢騷到努力拼搏,從一切都所謂到每件小事都兢兢業業去完成,磨礪自己的心智,不斷的追求進步。就像牆壁上的宣傳板所描述的:個人的魅力在於—和諧、快樂、堅毅、品質、心境、儀表、談吐、內涵、修為,短短的幾個詞語,電影中也都充分體現了。

說實在話,單位的大環境並不太好,社會的各項壓力也壓得我們喘不過氣來,家庭、工作、生活,還有諸多,都是我們必須面對的,逃避無法解決問題,只有迎難而上,不斷成長與進步,這才是唯一出路。

奔跑吧,少年!哦,不對,忽然發覺自己已經是30多歲的人了,還是:加油吧,中年人!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明天會更好!

第12篇

這部《genius》中文譯名《天才捕手》,先不說有些雷同《心靈捕手》的感覺,影片海報的無論是柏林影展版、法國版還是美國版,無一例外的是出版界的巨匠編輯:麥克斯威爾·柏金斯與上個世紀早期美國作家:托馬斯·沃爾夫,兩人並肩走在曼哈頓破舊的大街上,抑或是兩人的關係對映,執著的托馬斯·沃爾夫,以及雙目直視他的編輯麥克斯威爾·柏金斯。英文片名:《genius》,在我看來,是兩位的一個統稱,沒有偏重。這部影片雖然側重講述了編輯的傳記故事,但是其實,故事涵蓋了數個文學天才一起共事的關係,其中還包括了: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傑拉德(《了不起的蓋茨比》作者),以及歐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

即便這部電影的評分偏低,在年初的柏林電影節也沒有引起熱點性的話題,但是依然有發行商買來了北美的發行權,並且在暑期前進行了小範圍的上映。相信擁有文字情結的人,都會想去影院感受一下這段傳奇般的人物故事。影片結束後,更是有很多觀眾遲遲不願離開座位,似乎在等待著一些真人歷史照片出現在滾動字幕的間隙。這個有著棕色系海報的影片,故事是豐滿的,結局是沉重的,影片用104分鐘掏空了每個觀眾的心。當大師的時代已經過去,再無第二位托馬斯·沃爾夫,也不再見麥克斯威爾·柏金斯那樣的偉大編輯。我們只剩下了他們留下的最寶貴的《天使,望故鄉》《時間與河流》等著作。

到底是無數知名作者,造就了神話一樣的編輯,還是慧眼的編輯一手發掘了這些文壇巨匠。麥克斯威爾·柏金斯給我們的回答是肯定的,他不斷告訴人們:“作品是屬於作者的。”,“編輯沒有創造任何事物。”。柏金斯傾其一生,對於作者的職業生涯,給予最真誠的支援和鼓勵,作為圖書編輯、心理分析、戀愛建議、婚姻顧問、職業管理、財務借貸等等。他堪稱是作者的“忠實伴侶”,從不會情緒化的對待他們,而是不斷的去解決那些,妨礙作者創作的,生活中的一切麻煩事。影片的開篇,在柏金斯看到托馬斯·沃爾夫的作品前,他還在幫助妻子病倒、陷入財務危機的菲茨傑拉德解決收入問題。在完成了一天的批閱之後,他疲倦的拿起了同事丟給他的,托馬斯·沃爾夫《天使,望故鄉》的初稿。結果,一頭讀進去,就沒有停下來。從最後一班火車回家,到第二天早班火車返回辦公室,麥克斯威爾·柏金斯知道,他又遇到了一位“天才作者”。

英國導演:邁克爾·格蘭達吉是知名的話劇導演,他做過演員,但是他說這個故事使得他想要拿起導筒。於是他聯手兩度奧斯最佳編劇提名作者:約翰·洛根(《角鬥士》、《飛行家》編劇),拍攝了這部《genius》。影片的製作被評價為中規中矩,更多的焦點圍繞在三位主要演員身上:妮可·基德曼、科林·費爾斯、以及裘德·洛。真人傳記固然難不倒幾位大牌演員,這也都不是他們第一次出演真人傳記影片,《王國的演講》《摩洛哥王妃》在前,裘德·洛更是在1997年的《王爾德》裡飾演過一次英國作家,這次與妮可·基德曼在2003年的《冷山》之後再度合作,更是令影片中,很多激情戲的部分,頗有看頭。

科林·費爾斯飾演的這位,傳說中,從不脫下自己的帽子的編輯:麥克斯威爾·柏金斯,會令你分分鐘入戲。你會一下就被這個在幾尺見方的辦公室裡,背後羅列著一本本不朽著作的編輯,每日在這裡不厭其煩的一句一句批閱文字的編輯,肅然起敬。這位編輯的沉穩和電影開篇的基調一致,緩慢的列車載著柏金斯回家,而他開始了與托馬斯·沃爾夫文字的第一次“相遇”。而影片用車窗外的空景,結合托馬斯·沃爾夫文字的力量,以旁白的聲音貫穿柏金斯的閱讀過程,也讓觀眾體會到了這位作家的深沉氣魄,同時感受到了編輯柏金斯那顆,同樣被震撼的心。

隨著托馬斯·沃爾夫第一次走進柏金斯的辦公室,故事開始了一段,不羈天才與卓越編輯的友誼與交鋒。他們的友誼建立在相互的認同與賞識,他們的交鋒針對於作品的刪減與修改。影片大量的通過兩人的對手戲,表現他們在辦公室、酒館、車站,不斷的修改調整每一個段落,從繁複的形容詞語,到一句簡單的表達。什麼是最佳的“度”由編輯來建議,而最終要表達什麼,依然遵循作者的初衷,這個勸服與拿捏的過程,極其微妙,既不能否定作者的創作,也不能過多影響作者的表達。

沃爾夫與柏金斯兩個人對於第二部作品《時間與河流》的修改,長達9個月,兩個人吃住一起,辦公一起,很大程度上,都影響了各自的家庭生活。而影片的第二個層面,即是展現兩人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甚至是相悖的處事態度。沃爾夫與妻子的激情婚姻(妮可·基德曼飾演),以及成名後的婚姻危機,都彰顯了沃爾夫衝動、自顧自的行為態度。而柏金斯在保證作品順利出版的情況下,還要不斷的安撫被沃爾夫拋下的、處在崩潰邊緣的妻子,哪怕是被她的自殺或槍口威脅。柏金斯看到的只有悲痛,當他徹底對沃爾夫的行為失望後,告訴他生活不僅僅是自己,還要替別人著想時,固執的沃爾夫選擇了離開。

再偉大的編輯,始終也只是那個距離天才最近,但是卻可以隨時被另一家出版社替代的編輯人員而已。兩個人如父子般的關係,就此割斷。劇情轉入了低靡期兩個人,沃爾夫拜訪了菲茨傑拉德,而柏金斯拜訪了海明威,作為影片尾聲之前的一段鋪墊。約翰·洛根的編劇,並沒有結構上的驚喜,而是靠著戲劇性的橋段,例如兩人在黑人爵士酒館裡的買醉、在辦公室內的爭吵,以及晚餐後的推心置腹等等,逐漸交代兩人從親密到疏遠的關係。而關於柏金斯的個人家庭生活,也本片的主線之一,妻子的包容和五位女兒的貼心,著實是柏金斯的精神支柱。可惜過少的家庭線,卻要交代過重的情感,令人難免覺得生硬,不夠巧妙,不過故事依然連貫順暢,結尾也算收的老練沉穩。

對於並不太熟悉這段編輯與作者關係的觀眾來說,結尾更像是一場飛來橫禍的急剎車。當托馬斯·沃爾夫為自己行為開始後悔時,他卻一病不起,醒來之後,顫顫巍巍的向醫護人員要來紙筆,開始書寫一封開頭為dearmax的書信。這個室內的鏡頭是日光下拍攝的,溫柔的光線穿透白色的窗簾灑在病房裡,托馬斯顫抖的筆尖,令人落淚。聯想起他日夜書寫手稿,像著魔一樣,描繪他內心中的美國圖景。如果沒有柏金斯的節制,他可能無法找到那個,能同他一起,並肩俯瞰曼哈頓的人。

柏金斯恪守一生的職業操守,對於作者們的幫助,對於文壇難以估量的貢獻,讓他的職業生涯變成了出版界的傳奇。你可能會說,好作者都讓他給碰上了,而反過來想,他才是真正配得上每一位大作家的最佳編輯。在近乎絕望的葬禮過後,收到托馬斯在病床上的最後一封手書的柏金斯,看到了醫院的地址與托馬斯的筆跡,他起身關上了辦公室的門,回到了座位上,第一次在影片中,摘下了那頂,在家中吃晚飯都不曾脫下的帽子,緩慢地拆開了信封,開始閱讀。

影片描繪的這一段,堪比父子情的關係,編輯柏金斯傾其所有地付出,只希望作者可以有更好的生活環境,創作出更好的作品。而那一部部作品的意義,就是他曾寫給托馬斯的那句話:“沒有什麼比一本書更重要。”。他說:“編輯並沒有讓一本書變得更好,也許只是讓它們看起來不同罷了。”。於是,《trimalchioin west egg》換名為《了不起的蓋茨比》,《o lost》改名為《天使,望故鄉》,永久的留駐在了美國現代文學史上。麥克斯威爾·柏金斯同樣是一位天才——一位善於發掘天才的天才。這部影片可能不夠完美,但是它依然使得我們,距離那些想象中的天才們,又更近了一步。

第13篇

想看電影卻不知道看什麼,而現在的電影,特別是國產電影已經提不起多大的觀看慾望了。偶爾有內涵的影片,卻被大家淹沒在口水中。其實電影的本質是好的,只是大家都被先入為主的觀點影響,對於電影的評價就不客觀了。

在簡書上看到有人推薦了這部《天才捕手》,看到介紹是關於作家的電影。說來慚愧,作為一個喜歡寫作的人來說竟然連海明威《太陽照常升起》和菲茨傑拉德《了不起的蓋茨比》都沒有拜讀。這不得不說我還不能把自己定義為一個寫作愛好者,如果大師的著作都沒有去認真的去閱讀與學習,那還怎麼可能讓自己的作品變的豐富呢?

看了這部電影,對我來說是很大的衝擊。不僅是電影情節,更重要的是我被主角烏爾夫對寫作的熱情和激情所感染。他是那麼執著和專注的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這似乎就是瘋狂。而他能讓自己的靈感如源泉一般傾注而下,變成一個個文字。不得不感嘆,寫作確實需要一種與生俱來的創作天分。

片頭,主角烏爾夫幾乎被全紐約的出版社都拒絕為他出書的情況下,他沒有選擇放棄。他在雨中堅定的看著珀金斯所在出版社,他的眼睛裡充滿了那種希望與絕望。也許換成其他人已經不會那麼的執著,在碰壁了幾家出版社後,就會失去繼續前進的勇氣。當然烏爾夫對於自身作品的自信,以及那種在身上散發出的不可一世的傲氣,也是成就了他。

而事實證明,他做到了,他成功的發表了自己的小說《天使,望故鄉》,而且收穫了巨大的成功。當然在這裡有珀金斯慧眼識英的前提條件。不過我覺得就算沒有得到珀金斯的發掘,烏爾夫也還是會成功的。作家不會因為沒人發表他的小說,就會停止創造。而且珀金斯自己也說,也許未修改的小說,說不定更能體現它的價值。而作為編輯的珀金斯他的職責是要將作家的思想更好的表達出來,讓大眾能喜歡小說的內容。在珀金斯要求刪減小說時,烏爾夫幾乎懇求的說不捨得刪掉哪怕一個字。作家筆下的每一個字都是發自他內心的情感,就像是自己的孩子一樣。所以我們在寫作時,就是要有這種感覺。這樣自己就會專注。讓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文字中,精心雕琢一字一句。當然,作為我們普通人來說,要做的就是首先持續自己的寫作熱情與激情,讓自己的思想要永不斷電。只要你能努力讓自己變的優秀,你才會碰到發掘你潛力的伯樂。

在取得《天使,望田野》的第一次成功後,烏爾夫也沒有坐享其成。而是再接再厲的開始第二部小說《時間與河流》的創作。成功之後的烏爾夫更是完全的著魔了。之後,他不顧愛人的以死相逼,繼續沉浸在與珀金斯修改小說的狀態中。這種精神確實是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的,那種專注、瘋狂和廢寢忘食的狀態。如果做一件事能有這樣的狀態,成功可以說是唾手可得的。所以《時間與河流》能獲得成功也是水到渠成的。

當輝煌過後,剩下的就是不堪的生活。烏爾夫雖然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他漸漸的變了,他開始變得更加恃才傲物了,開始嘲笑菲茨傑拉德靈感的枯竭。就連影片中海明威也對烏爾夫開始頗有微詞。在獲得名譽與地位時,我們還是應該不忘初心,避免讓自己沉浸在那過眼雲煙的虛幻繁華之中。好好的對待自己的家人和朋友。他們才是你一生中最重要的人。

而在電影進入尾聲時,烏爾夫因為患上腦結核而不久於人世。一代天才作家的生命就此嘎然而止,不由覺得天縱英才,可惜可悲。在他留給珀金斯的信中,他也懺悔了自己過去的種種。

所以成功並不代表什麼,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除了過好自己的人生,更重要的是要讓自己的人生變的更有意義。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然後去追尋自己的夢想,並且要義無反顧的去實現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