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糧食安全形勢與政策論文3篇 糧食安全:形勢與政策分析

隨著人口的增長和城市化程序的推進,糧食安全已經成為全球面臨的重要挑戰。為解決這一問題,各國政策制定者正不斷探索新的糧食安全政策。本文旨在分析當前糧食安全形勢以及國家在糧食安全政策上的應對措施。

糧食安全形勢與政策論文3篇 糧食安全:形勢與政策分析

第1篇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糧食節約行動方案》,併發出通知,要求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洪範八政,食為政首。”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牢牢守護14億人的“舌尖安全”是重中之重。根據最新農情排程顯示,全國秋糧收穫完成九成,今年糧食豐收已成大局,糧食產量連續七年保持在1.3萬斤以上,實現了糧食生產十八年連續豐收。“豐績”背後我們也應看到,受資源環境、耕地面積、耕地質量以及全球新冠疫情、氣候變化等影響,糧食安全風險依然存在,糧食供求長期處於緊平衡狀態,“安不忘危”是保障糧食安全的根本底線,打通“農田豐收”到“舌尖無憂”的最後一公里,關鍵要做好“增”“減”“轉”三篇文章。

增產量。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必須牢牢掌握主動權,堅持不懈深入落實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才能穩穩端牢我們手中的“飯碗”。一方面,要嚴守耕地紅線,堅決防止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避免土地“荒蕪化”,有效落實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的保護舉措,讓每一寸耕地都成為豐收的沃土。另一方面,要突破農業“種芯”瓶頸,一顆好種,千粒好糧,要突出科技創新硬支撐,集中資源優勢推進“好種”邁向“優種”、“優種”邁向“強種”,打造種業創新高地,實現農業科技自立自強。

減損耗。糧食安全是事關人類生存的根本性問題,減少糧食損耗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途徑。糧食減損首要制度保障,隨著《糧食流通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食品浪費法》等修訂實施,節糧減損從“自律”進入“他律”,糧食減損治理法治化逐步深入,為糧食減損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其次,糧食需強化全鏈條管控,緊盯糧食生產、儲存、運輸、加工、消費等各環節,通過生產源頭管控、儲運過程減損、加工水平提升、消費終端節儉等系統推進,構建“產儲運加銷”全鏈條減損體系,進而實現糧食興、產業旺、餐桌豐、生活美。

轉觀念。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我們黨的百年不懈奮鬥,解決了千百年困擾中國的溫飽問題,實現從“吃不飽”到“吃得飽”再到“吃得好”的歷史性轉變,靠的是我們黨始終把糧食安全作為“國之大者”牢牢把握,靠的是我們黨始終把勤儉節約作為“傳家之寶”。今天,我們的生活水平高了、錢袋鼓了、日子好了,但“傳家寶”始終不能丟,要把節約傳統轉化為思想自律、行動自覺,切實轉變“過度追求細糧和菜越多越好客”的舊觀念,適應“n-1”點餐、小份菜、“光碟”族、“素食”者等新潮流,用實際行動將“滴水成河、粒米成籮”的節約美德代代相傳。

大國糧倉穩,國家根基牢。糧食安全事關國家安全大局,關係民生福祉。任何時候對待糧食安全都須保持居安思危之謹慎、自力更生之自強、勤儉節約之美德,全社會共同“起而行之”,讓“中國飯碗”端得更穩、更牢、更滿。

糧食安全形勢與政策論文3篇 糧食安全:形勢與政策分析 第2張

第2篇

國以農為本,農以種為先。4月10日下午,國家領導在海南省三亞市崖州灣種子實驗室考察調研時強調,種子是我國糧食安全的關鍵。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緊中國種子,才能端穩中國飯碗,才能實現糧食安全。我們要充分認識攥緊中國種子的重要意義,堅決扛起保障糧食安全的政治責任,多渠道發力攥緊中國種子。

增強應對一切困難和挑戰的憂患意識,從思想上攥緊中國種子。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種子需求國,種子作為農業產業鏈中的源頭,是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業持續發展的基礎產業,確保種子安全才能確保糧食安全。__年7月,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上強調,要“把種源安全提升到關係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我們不能只看社會發展的經濟效益,尤其是在農業發展中不能只看經濟效益,要放眼長遠,提高站位,做好時刻應對自然災害、人為操控等可能引發糧食安全的戰略準備,將攥緊中國種子作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底線。

發揚“為了群眾、依靠群眾”的優良傳統,從源泉上攥緊中國種子。農民是糧食生產的“主力軍”,也是農業現代化的“大部隊”。但國家統計局釋出資料顯示,2021年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為2.67億,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64.72%。隨著老齡化的到來和城鎮化的推進,農民正逐漸減少,相應的,種糧人員也逐漸減少,一定程度上會造成本土糧食作物的失種。我國已連續19年將中央一號檔案聚焦三農,足以引起我們對事關糧食安全的農業、農村、農民的高度重視。我們常講要藏糧於地、藏糧於技、藏糧於種、藏糧於民,種源要自主可控,就要完善和落實相應農補政策,依靠廣大農民朋友,讓中國的種子,在祖國各地生根發芽,形成良性迴圈。

推進農業科技特別是種業科技的自立自強,從技術上攥緊中國種子。現在是科技突飛猛進的時代,農種科技也不例外,育種技術的革新發展,是農作物增產最重要的基礎之一,優良種子可以貢獻糧食增產量的45%~50%。“農業現代化,種子是基礎。”“這裝置那裝置,這條件那條件,沒有良種難以實現農業現代化!”《種業振興行動方案》也明確了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的總目標。我們要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為種業科技的自立自強提供方向引導和組織保障,持續把科學技術應用到糧食生產和糧種培育中。

完善規章制度為種業發展保駕護航,從法治上攥緊中國種子。種業高質發展、種源自主可控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基礎,而建立激勵和保護原始創新的種業法律制度是“打好種業翻身仗”的關鍵。新修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已於2022年3月1日施行,全面強化了品種權的保護力度,將我國植物新品種保護水平推向新高度。要廣泛宣傳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為代表的相關法律法規,各級幹部特別是農村基層幹部,以及廣大農民群眾都應充分認識相關法律法規的重要意義,瞭解法律確立的政策措施和制度,在品種選育、種子生產經營等活動中,確保法律有效貫徹實施。

第3篇

“五穀者,萬民之命,國之重寶。”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中之重,一個裝滿的“糧罐子”,給予我們面對“大變局”的底氣。我們要深知“種子”與“耕地”在糧食安全中的關鍵作用,既要大力研發優質的國產種子,也要嚴格保護耕地的數量與質量,實現兩手都抓,兩手都硬。然後善用“科研成果轉化”,以“合力”之勢產生“1+1>2”的神奇效果,把糧食安全這個“國之大者”牢牢抓緊。

抓牢攥緊“種子”這個“1”。種子是我國糧食安全的關鍵。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緊中國種子,才能端穩中國飯碗,才能實現糧食安全。種源要做到自主可控,種業科技就要自立自強。這是一件具有戰略意義的大事。要弘揚袁隆平等老一輩科技工作者的精神,十年磨一劍,久久為功,把這件大事抓好。由於種子研發需要經歷選種、育種、驗證等漫長步驟,這注定將是一場持久戰與資源投入戰,不能單純以經濟效益來考量種業科技研發。要採用“政策輸血”與“資金輸血”相結合的方法,大力支援種業科技創新,讓科研單位沒有經費的後顧之憂。要“下”好種子技術攻關全國“一盤棋”,打破科研院所之間的研究“壁壘”,實現研究資料共享,研究成果共享。要搭建全國性的種業研究平臺,建立國家種業科技“人才庫”,採用大科研團隊的形式,聯合攻關大豆、西紅柿、茄子等“卡脖子”的種子,早日實現關鍵“痛點”的“藥到病除”。同時也要針對種業研究的特殊性,建立科學的種業科研評價體系,給科研人員一個敢嘗試、能容錯的科研環境。

嚴防死守“耕地”這個“1”。4月1日,第7期《求是》雜誌發表重要文章《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 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推動鄉村振興》。文章指出,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要嚴防死守18億畝耕地紅線,採取“長牙齒”的硬措施,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應當看到,保護耕地是保證糧食產量的最直接方法,這就要求在“耕地數量”和“耕地質量”兩方面都有所作為。一方面要不斷提升耕地數量。要帶領群眾開墾合適的“四荒”土地,引導林果業、畜牧業上山上坡發展,落實土地佔補平衡政策。要加強耕地保護的“科技化”水準,採取數字化、圖表化、科技化的耕地面積測繪技術,不斷監測、研判轄區內耕地面積情況,切實保證耕地總量和糧食播種量穩步提升。要加大耕地執法監督力度,對任何違法違規佔用耕地的行為堅決不留情面,並廣泛宣傳相關法律法規,讓保護耕地深入人心。另一方面要嚴格保護現有耕地的“健康”狀態。積極宣傳綠色耕種的好處與意義,落實綠色耕種的相關獎補政策,從而引導群眾採取綠色種植模式,保證耕地長期的“生命力”。要加強環保督察力度與頻率,對於汙染耕地的行為堅決不留情面,做到從嚴查處。

善用“科研成果轉化”這個“>”,實現“1+1>2”。在經得起驗證的好種子研究出來後,要善於推進科研成果轉化。可採取政策支援的形式,縮短國產好種子的入市審批時間,宣傳好種子的優良特性,加速種子上市。可通過財政補貼等方式,降低國產好種子的購買價格,讓農民朋友們願意選擇“中國種子”。要積極地培養具有專業知識的技術保障人員,及時解決耕作中的各項問題,保障作物產量,幫助群眾的“錢袋子”鼓起來,從而進一步開啟國產好種子的銷路,構成“研發促進增收,增收反哺研發”的良性迴圈。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相信只要一步一個腳印,不懈努力、不斷創新,我們定能做好“保護耕地”與“攥緊中國種子”這兩件大事,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讓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