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邊城》讀後感6篇 《邊城》:一個時代的縮影與滄桑變遷

《邊城》是沈從文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講述了愛情、家族、社會等複雜關係在邊疆小鎮上的呈現。小說以優美細膩的筆觸描寫人物情感,反映了當時中國社會的風貌和人性的淳樸。讀後讓人沉浸在其中,感受人性的強大與真摯。

《邊城》讀後感6篇 《邊城》:一個時代的縮影與滄桑變遷

第1篇

?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這部小說沒有驚天地泣鬼神的故事,也沒有大氣磅礴的場面,有的只是普通人近乎理想化的生活。小說講述了湘西小鎮原始單純的生活,以及那如詩如畫的景緻,每一個人心裡都有一座邊城,那是美麗與傷感的存在,在浮躁的社會裡,是靈魂的棲息之處。然而,整部作品最令人遺憾的部分,莫過於翠翠那段無疾而終的愛情,以及等心上人回來,他呆坐船頭無望又漫長的等待。

翠翠和天保,儺送,翠翠的父母的愛情,讓整個小說變得帶有淡淡的憂傷。“有情人終成眷屬”這句話在小說中始終沒有得到體現。也許這是作者那個時代的悲哀。愛上一個人沒有錯,但哥哥為了弟弟,毅然放棄,一人將痛苦承擔卻突發意外。而他的死亡給翠翠,翠催的爺爺,和儺送造成了難一挽回的悲痛。他的弟弟將一切責任都歸到自己身上,從此,白塔下在也沒有盪漾著那動聽的歌。曾經兄弟兩在百塔許下的諾言最終被溪水沖刷的無影無蹤。

這種結尾帶著一種淒涼哀愁牽掛和期盼的感情,是讀者為之焦慮又莫名傷感,但也許這不確定性的結局反而更好一些。爺爺因為自己女兒的愛情悲劇而沉不住氣,在對待翠翠與天保儺送的感情上稍失理性,便奠定了這一場糾纏的悲劇性。對於翠翠來說,由於從未有過母愛和做為女性的涉世心理,孤獨的翠翠面對痴心愛情不知所措。一次次含蓄埋沒躲避推脫,如果他能勇敢一點,和爺爺表達自己對儺送的心意和立場,也許等待他的會是柳暗花明的幸福。對於儺送來說,他在追求愛情的時候也不夠勇敢。作為那個理應主動的人,他總是瞻前顧後,考慮的太多,他明明知道翠翠喜歡的人是自己,卻一而再再而三謙讓這份感情,可以說天寶的趨勢和他的優柔寡斷也脫不了干係,而對於天寶來說明知道翠翠不喜歡自己,但是卻賭氣離開,因為不冷靜,葬送了自己的生命,也讓爺爺和儺送一輩子活在自責的陰影中。

也許真的是天意,如果天保沒有死,如果儺送沒有誤會爺爺的用意,如果儺送不是因為哥哥的死,再加上家裡逼迫賭氣出走,也許儺送和翠翠就走到一起,可是又哪來那麼多如果呢?但是話說回來,誰能把握自己的幸福?誰又能跨越歷史享有不受時代束縛的幸福。

人的一生,如果把精力和希望放在等待上,那無疑就像一場無期徒刑,少了凌遲處死的痛苦,卻多了時間無情的吹打。原本應該是一段青澀的愛情,在沈從文的筆下卻成了灰色的悲劇。儘管湘西小城的民風再淳,儘管翠翠美好的像一幅畫,可現實終究會有不完美和遺憾,這才是生活,理想中的生活本應如此,但是既然是生活就註定不凡,總有一些有所謂的,沒所謂的事情使我們一步步成長。

《邊城》讀後感6篇 《邊城》:一個時代的縮影與滄桑變遷 第2張

第2篇

故事裡,天保走的車路,他想:“祖父答應了,孫女必不可不從”,目的雖是好的,其過程未免有失浪漫。他是船總順順的大兒子,身上有著承擔起家族事業的壓力,不在感情上花費過多時日,或也情有可原。天保是豪情的,走不通車路,也想過再走馬路。天保先弟弟一步走了車路,為了公平,就讓弟弟儺送先走

馬路。只是弟弟喉嚨一開,他便知道了結果。於是他才指著儺送洩氣的對祖父說:“你要竹雀做孫女婿,竹雀在那裡啊!”

天保是急切的,他讓楊馬兵上門問過許多次,祖父和順順也都滿意這門親事。只是翠翠,她在躲在逃避。祖父第一次問她時,她有些張皇無措,但是她“把空豆菜拋到水中去,望著它們在流水中從從容容的流去,自己也儼然從容了許多。”第二次問及翠翠,翠翠“仍然心兒忡忡的`跳著,把頭低下不作理會,只顧用手去掐蔥”,蔥被掐完竟也不知。翠翠有些眼紅,心裡想哭但又找不出哭的理由。她面對祖父的追問只有沉默,不止是躲避吧,她應該是懷有等待的,她等待著儺送。

儺送雖然與翠翠接觸不多,但是儼然有了某種默契。不然儺送在月夜唱歌,翠翠怎會“在夢裡聽到一種頂好聽的歌聲,又軟又纏綿,我象跟了這聲音各處飛,飛到對溪懸崖半腰,摘了一大把虎耳草,得到了虎耳草”,她說自己不知道把這草給了誰去,但在她心裡總有那個模糊的身影的。聽了祖父“假若那個人還有個兄弟,走馬路,為你來唱歌,向你求婚,你將怎麼說?”的笑話後,坐在石頭上沉默,“為了等著這樣的歌聲,沉默了許久”。

誰為翠翠唱三年零六個月的歌,她便永久的聽下去。但翠翠只聽到了那一晚的歌唱,接下來的三個月夜,翠翠有意的晚睡,仔細地聽,卻再也沒聽到那個讓她在夢裡摘虎耳草的聲音。翠翠心裡是失落的,祖父的“笑話”告訴她,天保車路不通,便要唱三年零六個月的歌來打動她。翠翠的失落並非來自於感動了天保的誓言卻沒有看到他的實踐,而在於她沒有看到她所在意的那個人的實際行動。強烈的對比之下,形成的反差讓翠翠失落。

祖父也是緊張的,在他的心裡早預備了天保作他的孫女婿,可是說好的三年零六個月的歌聲,卻只聽到了一晚,老人的難免作些想象。等了幾天之後,祖父按捺不住瞞著翠翠進城詢問天保。“算了吧,你把寶貝女兒送給了會唱歌的竹雀吧。”祖父涎皮的老臉掛不住失落。天保的方剛血氣展露無遺,但誰又能加以指摘?對祖父的沒好氣,意氣用事的去闖灘,在此時此景發生都是合乎情理的。悲劇慢慢的拉開序幕,天保的意外死亡讓情節瀰漫著壓抑。順順多少是心有芥蒂的,如若不是因為翠翠,天保或許不會死。對於翠翠來說,儺送離家出走,她的幸福在這裡遺失,又會在哪裡拾起。祖父落了個裡外不是人,在雷雨夜懷著遺憾死去。

第3篇

酷夏的一個暴雨夜,那座白塔轟然倒塌,而在嚴冬的某個暖日,它又重新站起。只一個秋的光景,那少女的傷竟完全癒合了嗎?抑或,那白塔依然是她心中拂不去的遺憾。

清泠泠的河水映出少女姣好的容顏,她是大山的女兒,她所有的美都是不加粉飾的,那是大自然的垂憐。這般不食人間煙火的少女,在爺爺的呵護下出落的愈加動人。倘若她就這樣懵懂下去;倘若她沒有和爺爺去看龍船;倘若平靜就此延續......然而人生不會有這麼多的倘若,相反會有很多意想不到,她就在那河邊邂逅了讓自己心跳漏了一拍的男子儺送,從此心裡再也住不下其他人,只回蕩著那句 “大魚咬你”......

多好啊,儺送也一眼就喜歡上了她。甜蜜如若就此延續,人生完美的夫復何求。可是,上天總是在我們以為遇到幸福的時候打我們個措手不及。那男子的哥哥天保竟也對她一見鍾情,並先了一步去向她家提親。

她將自己的小祕密埋在心底,連爺爺也不告訴,就連對儺送也是出奇的冷漠,那兄弟倆如何得知?他們不願用決鬥的方式贏得愛情,而是公平浪漫地唱山歌來讓少女自己選擇。弟弟儺送擅長唱歌,決定唱浪漫的山歌來贏得姑娘的芳心,而哥哥天保自知比不過弟弟,心灰意冷,只得駕船遠行做生意。悲劇就從這裡開始,天保途中遇湍流溺死,噩耗傳來,弟弟儺送認為哥哥的死因自己而起,娶少女的心意也不再那麼堅定如初,碧溪的山歌只響了一晚。姑娘心中有疑卻不願多問,而深受喪子之痛的父親與姑娘的爺爺也因天保的死來往疏遠了些,不同意這門親事。爺爺得知原委悲痛不已,為了孫女的幸福卻又不得不頂著別人的風涼話一次次賠笑,多日後,心中壓鬱成疾,終於在一個暴雨夜永遠地閉上了眼睛。毫不知情的少女正憧憬著美好的愛情,卻突然遭遇從小依靠的爺爺不在了,就像長在心底的一棵大樹,突然被連根拔起,而接踵而來的是,自己愛慕的男子突然遠行,從此杳無音信,少女頭頂的天像是塌了下來,她像是被全世界拋棄了,淹沒在悲痛的苦海里,獨自哭成了淚人兒。爺爺是再也回不來了,可那男子呢,還會回來嗎?小說結尾說,儺送也許明天就會回來,也許永遠都不會回來了。柳條吐綠,知了長聒,大雁南飛,冰凍三尺,少女就這樣痴痴等待著。

某個夏天的黃昏,我讀完了這本書,唏噓中抬頭望,夕陽已沉落地平線,幽靈般的暮色正毫不留情地逼逐著蜷縮在天空一隅的晚霞,突然覺得,少女應該尋找機會而不是等待機會,如果她早些說出自己的心意,又怎麼會落得孤身一人,失去了還沒有開花的愛情?而如今她就像這輪夕陽,只有落幕的命運。

結局哀而不傷。掩卷沉思,我們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座邊城,如若逃避等待,這座邊城只能是遺憾的枷鎖;假如積極尋找機會,那麼這座城就將是心靈的歸宿。生活就是這樣,一半如日照般光亮,一半如湖泊般黑暗,我們就在此中尋找機會,踽踽獨行。

那邊城是否依然承載著歷史的滄桑和思念的重量而長眠,那少女是否依然掛著淡淡的憂傷在溪邊痴痴等待......

第4篇

漠漠水鄉,褪去了幾縷霧色,小船泊在河邊,水波隨著風,泛起陣陣漣漪。對岸是寂寞的旅途,依稀的背影逐漸消失:至於去哪裡、什麼時候回來、是否還會回來,暫且,且隨它去。

多數人從沈從文作品的只看到了清新秀麗的詞藻、婉轉多情的故事,卻無法發覺那樸實背後隱藏的悲痛,那作者心中深深的傷痕。因為沈從文文章往往用極冷靜的手法,將善惡美醜輕輕掠過,但越是輕描淡寫,就越給人一種發自靈魂的壓抑。無論是咬牙切齒的忿恨,或是熱情激盪的快樂,在沈從文的筆下,也永遠是和風細雨般的柔和。灰濛濛的雨中藏著朦朧而淳樸的美感,也藏著作者無奈的悲痛。

但是,對情感木然的都市人卻多把沈從文的作品當作鄉俗文學,因為慾望的充斥使他們無法透過薄霧看出那一縷明媚的憂傷。那一縷明媚,是作者對人性的思考,對真善美的讚揚,那一縷憂傷,更是對沉淪日下的社會沉重、傷感的批判。其寫作手法將優美與悲憫恰當的融合,讓美麗如水般沁透讀者的心田,又讓悲哀如石般壓抑著人的靈魂。

作為沈從文的代表作——《邊城》,講述的就是一個處在湘西的桃源之地,在時代變遷,社會風氣開始汙濁的時候,有那樣一段純真而悲哀的愛情。

大老與二老,兩個樸實的青年,在金錢面前他們毅然的選擇了愛情,他們不會為一間大磨房心動,寧願為了心愛的女子痴狂的唱三年的歌。而這種形象,也正是這鄉間小城最純樸的象徵,他們是這個小城的靈魂,最純樸的靈魂。

祖父是純樸、善良、勤儉、樂觀的精神象徵,是茶桐人美好品質的代表,這裡的人們對這種精神的嚮往,就被人們對白塔的態度反映出來,白塔坍塌以後,茶桐百姓慷慨解囊,協助重修白塔,但似乎修建白塔的目的並不是還原一個樣子,而是茶桐百姓對美好品德的最真切追求的寄託

翠翠對愛情天真的渴望,是何等的平凡,她只想嫁個心愛的人,踏踏實實的過一輩子。決不曾想過什麼“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更不會理解什麼是所謂的愛情。也正是因為如此,一份純真的愛,不曾粉飾,熱烈而羞澀的追求過,追求一個她愛的臂膀,直至夢的消逝……

這樣的寫作手法,使得讀者對這段悲劇感到深深地惋惜。

記得祖父與翠翠談起終身大事時,翠翠總是變出一臉嚴肅或是沉吟不語的樣子,使得祖父沒有辦法繼續說下去,而一旦祖父提起了她所心愛的人時,在嚴肅的表情下掩藏著一種莫名的喜悅,一個羞澀而天真的小女孩,沒有做作,洋溢著自然的精華,自然的秀美。

景色、民俗風情,點綴上鮮活的人物,使得人彷彿置身江南小鎮,親眼目睹了一場悲劇,又悵然所失的回到現實世界,輕嘆一聲,久久不能忘懷。

第5篇

雖然篇幅不長,但字字珠璣。可見作者創作時的嘔心瀝血。文中帶有湖南特色的方言,讀起來琅琅上口,既跟隨作者的筆風一路沉迷於鳳凰城的美好景色與邊城人的純真樸實當中,又在為最後老船伕的離世而悲痛萬分,同時也為翠翠與儺送的感情而擔憂不已。

然而世事無常,很多的離開都是不告而別、悄無聲息的

過一陣,有從茶峒過川東跑差事的人,到了溪邊,隔溪喊過渡,翠翠正在灶邊一面哭著一面燒水預備為死去的祖父抹澡。

最暖心的話莫過於在翠翠失去相依為命的外祖父時,順順船總跟馬兵說的“一切有我”這四字。人世間最缺少的就是陪伴。小時候,父母為了生計奔波,我們這些留守兒童跟著外公外婆或爺爺奶奶。長大了,我們外出求學工作,一年難得回家一次陪陪家人陪陪長輩。於是有了那句“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千古名句。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沒事多跟爸媽長輩聯絡多抽空回去看看他們陪陪他們說說話聊聊天。

翠翠的祖父口中不怨天,心中卻不能完全同意這種不幸的安排。到底還像年青人,說是放下了,也正是不能放下的莫可奈何容忍到的一件事。

並且那時有個翠翠。如今假如翠翠又同媽媽一樣,老船伕的年齡,還能把小雛兒再撫育下去嗎?人願意的事神卻不同意!人太老了,應當休息了,凡是一個良善的中國鄉下人,一生中生活下來所應得到的勞苦與不幸,業已全得到了。

日子平平的過了一個月,一切人心上的病痛,似乎皆在那麼份長長的白日下醫治好了

這是一個開放式的結局,不管最後儺送會不會回來,翠翠會不會等儺送,他們會不會在一起,我想這個在讀者心中早已有了答案。而我的答案是,若是我我不會去等一個無期望無約定的人,因為人生就那麼短短几十年,耗不起也等不起。

想起前不久聊天時友人說:“你這個人,從一開始就太理性,你把自己層層包裹起來拒人於千里之外,哪怕付出也是適而可止,為了避免所有的結束,你拒絕了所有的開始,但是我還是希望有個人。”

“有個人可以看穿你怕受傷的心,堅定的站在你身邊。因為我知道,聽歌時發現沒誰可想,空空落落的,也不是件好事。”以前,發現不喜林徽音,而現在不喜陸小曼。理性沒什麼不好,我們都要學會成長。想起一句詩:情到深處情轉薄,君既無心我便休。

也引用個人所發的動態,個人認為愛情如沈從文先生筆下的《邊城》,婚姻如錢鍾書先生筆下的《圍城》。城裡的人想出來,城外的人想進去。人人都見聞過邊城,而卻鮮少有人能在圍城裡如魚得水。

最後想說感謝沈從文先生的這篇文章把我帶入了鳳凰城,帶入了那座充滿故事的小鎮。作為一個湘妹子,希望有時間一定抽空去邊城看看,看看隔著八十多年前的時空去感受下作者筆下的邊城故事。

第6篇

今天,我橫下心來,一口氣讀完了沈從文先生的文集《邊城》,但要消化,還需下功夫,因此,只擇一點來講講,即先生的細處之妙。

凡讀過文集中十餘篇小說,尤其是《邊城》的人,都深深地為作者的環境與景物描寫所震撼。這些描寫總是出現在一個片段的開頭或中央,文字並不長,但讓人回味無窮,如:“一鉤新月已白白的畫在天空中。日頭落下的一方,半邊天皆為所燒紅。一片銀紅的光,深淺不一,彷彿正在努力向高處爬去,在那紅光上面,遊移著幾片紫色雲彩。”毫無疑問,這些句子很簡單,字眼也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全無一些作品的“深奧奇妙”之況味,卻能在我們的腦海中造出一幅異常美麗的傍晚圖畫,而且那麼清晰,沒有一點含糊。這只是初看的感受,若再將這類句子顛來倒去讀上幾遍,又能看出幾個詞中藏著更妙的筆法一一像“銀紅”“深淺不一”“幾片紫色雲彩”這都是我們寫黃昏景象時經常忽略的細節一一我們寫景總是從最壯觀處著眼的一一回想一下見過的落日紅光,確實是處處符合這幾句的內容。當然,一個作家不論怎樣地觀察細緻,怎樣地練字巧妙,也不可能將一番景緻完整地展現給讀者。能做到這樣的,無非是照片了。至於沈從文先生這幾筆,雖然僅僅使讀者在小說中看到了景色中的幾個細節,但同時也是給了讀者幾個點,讓讀者通過想象,將點連起來,組成一幅完整的圖畫。這樣既不會使文字拖沓,又能將書中場景“展現”給讀者的寫法,難道還稱不上是“妙”麼?只憑這樣的細節,也感到文豪的高度了。

小說之中寫環境的場面之類,也只是點綴而已,卻刻畫出了人物的千姿百態,這是重中之重。瀏覽整本書,寫人語言、動作和心理的語句佔去六、七成。同樣,這些描寫是十分簡樸的,如:“我有了口糧,三鬥米,七百錢,夠了。誰要這個!”語言描寫尤其多,形形色色的人物對話,正是使文章讀來有聲有色的“竅門”。不得不提的是,雖然小說原形確實是作者接觸過的人與事,但將一個自己僅僅親眼見過不到半小時的片段擴寫為幾萬字的完整故事,就好像憑一個螺絲釘想象出一輛汽車一樣,使其有血有肉還不會失其離譜,豈止是一般的難!而沈從文先生還進一步塑造了從未見過的人完整形象,敘其語言、說其行動、述其情緒,怎麼會簡單?但一讀便知,作者相當成功,每個人物都活了起來。社會底層那些複雜的人難以把握的語言和心理,先生居然用得出神入化,不妙嗎?

?邊城》之所以被人欣賞,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細處見妙筆,刻畫出了近代人們的悲喜!真是耐人尋味!妙!妙!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