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文化苦旅讀後感巴金百年文化苦旅讀後感3篇 巴金文化苦旅:一百年的遙想

《文化苦旅》是巴金的代表作之一,從精神層面上探討了中國文化與現代社會的脫節、傳統與現代的衝突以及人文精神的缺失。通過閱讀這部作品,讓我們重新審視我們所處的時代,認清自身的文化價值觀,從而更好地面對未來的挑戰。

文化苦旅讀後感巴金百年文化苦旅讀後感3篇 巴金文化苦旅:一百年的遙想

第1篇

手棒一本《文化苦旅》,隨著作者的筆觸在字裡行間中游歷了大半個中國。旅行結束,本應陶醉於祖國的壯麗山河、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然而我卻無法使自己陶醉,心頭莫名地湧出一種苦澀的感覺。我一直對《文化苦旅》中的“苦”字百思不知其義,起初認為無非是指旅行的勞苦,現在才發覺這實在過於幼稚的理解。其實,苦於身無所謂苦,苦於心才實為苦。作者曾感慨:“文人似乎註定要與苦旅連在一起。”我以為,這乃是文人最大的財富。苦澀過後總會留下一絲回味,對歷史的感悟,對文化的理解,對人生的思索,全部融在這苦澀後的回味中了。

秋雨先生說:“如果說人生是一條一劃而成的線,那麼具有留存價值的只能是一些點。”是的,人生無非是漫長曆史的一個縮影。歷史從古代走到今天,還要繼續走下去。歷史的足跡卻成了無數人一生的執著追求。歷史的魅力便在於它的足跡總是隱藏在山水之間,難於尋找。所以沒有博大的歷史情懷,深厚的文化內涵的人是永遠不會找到這些無價之寶的。無疑,餘秋雨教授是“探寶”的勝利者,他的收穫便是這本《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帶領著我在歷史長河中漫遊。我們面前出現曾在歷史舞臺上演出過的一幕威武雄壯的活劇,一個個偉在大的人物出現了,他們的身上體現了中國文化的良知和高尚的人格,但他們中的多數還是逃脫不掉那悲劇性的結局。我的心被打碎了!但這破碎的心卻真的讀懂了中國文化。當莫高窟出土了大批極具研究價值的敦煌文物時,人們在為歷史喝彩。然而歷史卻上演了一幕極其荒誕的鬧劇,讓外國人大搖大擺地將一本本一箱箱的珍貴文物搬到了他們的博物館裡。或許歷史是要故意磨礪一下那些過於執著的歷史學家們,讓他們只能憑藉外國博物館提供的微縮膠捲來研究生長在中國的敦煌學。啼笑皆非的同時,我們不得不反問歷史,這種磨礪的代價是否太大了?當然,這部歷史更多地留給我的是對人生的思索。

“對歷史的多情總會加重人生的負載,由歷史滄桑感到引發出人生淪桑感。”這是作者的感嘆,也是對讀者的啟示。人的一生也是一段歷史。人生之路是彎彎曲曲;回頭看一眼留下的足跡,自豪的同時難免感到一絲惆悵。因為無論你擁有多麼輝煌的成功,卻總會留下這樣或那樣的遺憾。作者在山水之間跋涉是為了錄求歷史的足跡,文化的靈魂;我們在生活中跋涉則是為了錄求人生的真諦。

讀過《文化苦旅》,留下了苦澀後的回味;那麼度過漫長人生後,我們又將留下什麼呢?

文化苦旅讀後感巴金百年文化苦旅讀後感3篇 巴金文化苦旅:一百年的遙想 第2張

第2篇

初讀餘秋雨的《文化苦旅》總是感嘆於他那伸張有力的筆法和豪邁中略帶悽苦的哲語。是什麼使得作者筆下的文章能夠吞吐千年,博通古今而顯得遊刃有餘?是一種閱歷,一種修養。大江南北,長城內外無處不見證著他那滄桑而深邃的足跡。就是這種閱歷和修養造就了《文化苦旅》的那種獨具風格的藝術特色:對於讀者來說,欣賞餘秋雨的美文在很大程度上留給讀者本身的是一種精神上的洗禮和文化省思的自由空間;就其作品本身來講,語言的詩化,敘事的故事化更給這部美文以強烈的美感。下頭就詳細將講這兩方面的藝術特色:

首先,文化省思,精神洗禮的社會功用是其主要的藝術特色。在《文化苦旅》中涉及的資料可謂古往今來,不僅僅有莫高窟的玄祕與聖潔,還有黃河禮貌的盛衰歷史,不僅僅有江南的秀美與嬌豔,還有廟宇的悠遠與深沉,在描述的字裡行間,作者的那種對中國歷史文化的見解很自然地融合到文章中去(這種文化見解包括了作者對歷史現象的批評,讚揚等態度)。讀者在閱讀的同時也潛移默化地理解了作者的歷史觀點,甚至理解了這種觀點,從而引發了讀者對文化的某種反思,在此同時讀者的精神也得到了洗禮。比如,《道士塔》這篇文章,作者並沒有過多的批評那個“王道士”,而是將“敦煌失竊”的過錯歸咎於那些官僚們的身上,讀者從這一點能夠聯想到當今社會,從而讀者的精神某種程度上受到了洗禮。

其次,語言的詩化,敘事的故事化也是其藝術特色之一。餘秋雨《文化苦旅》語言的詩化現象比其它作家的美文表現的更為突出,比如《江南小鎮》這篇文章中的語言就顯得那麼的富有詩意,異常是文章中引用了一些楹聯,例如“淺諸波光雲影,小橋流水江村”等;還有在《洞庭一角》中多次引用古代詩句,更添加了文章的那種詩韻味兒。另外在《廟宇》中作者詳細敘述了“胖和尚”與“瘦和尚”一些對話;在《風雨天一閣》中也描述了天一閣遭浩劫的一段細節等,這些故事化了的敘事成了《文化苦旅》的一大特色。

?文化苦旅》憑藉作者對山水的詩化描述以及對歷史事件的故事化敘事,來尋求一種對文化人生的省思和精神的洗禮,從而揭示了中國文化的巨大內涵。

第3篇

你我都孑然趨行於人生這段亙古的旅程,在坎坷中涅盤,於荊棘中重生,輕重緩急,酸甜苦辣,在與孤獨言和的過程中,所遇見的悲歡,始終無可提防。個體侷限性的約束下,你我用盡了全力,只為平庸地度過一生。

雖然如此,人生的最高境界,卻莫過於“活出自我”。《月亮與六便士》如是提到,“我看到了井然有序的幸福,可我更渴望狂放不羈的旅途。”這種信仰,在人世的逼仄狹隘下,而依舊跅弢不羈;在社會的框條科律中,而依舊狷狂乖張。

余光中先生便是最好的例證。十年飲冰,難涼熱血。先生曾以一懷鄉愁穿越故國兩萬裡,用一枚小小的船票,構建海峽兩岸久違的團聚;他曾與李白同遊高速公路,也曾夢迴東海,聽聽那冷雨;在月色與雪色之間,他曾體味天地第三種絕色,生命末了,他要葬在黃河之濱,終於能夠皈依這片熱土。千般荒涼,以此為夢。萬里蹀躞,以此為歸。

我,終究是要回到這片土地。駐足回首,無窮歲月,不過是洗淨了我滿身塵埃,還我一個乾淨輕盈的靈魂。

那積澱下來的,都是無數的人贈予我的慷慨。那篩選出局的,都是每個時代的慎之又慎。

我慶幸啊,中國,我於這片神聖的土地孕育而出。時間果腹,也曾見識過無數荒誕可笑,也曾被滾燙的點點淚水灼燒,也曾被聲聲質疑包圍,也曾被生硬改變過,但是無數無數的過往,終成了成長的步步臺階。

離家的我,是唐朝的出走文化,歸來的我,是閃耀的中國文化。千般荒涼,以此為夢。萬里蹀躞,以此為歸。我是文化,中國文化!

在這個光怪陸離的世界裡,我們需要信仰。以夢為馬,去親吻柔和的歲月,去體察溫潤時間,去慢慢接近,天地間最本真的美好。總之歲月漫長,然而值得等待。

時光中千萬塵埃,都會伴隨著風遠去,留下的,只有自己孤獨的背影。

時光荏苒,即使是有再多的不情願,但,青春與夢想,都會被時間吞噬,一去不復返。千般荒涼,以此為夢。萬里蹀躞,以此為歸。最終留下的,就只能是滿目滄桑,和時光留在臉上的印跡。悲傷,痛苦,在我眼前都化為烏有。我能做的,就只有躺在草地上,望著白雲,遠去~遠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