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好人好事的事蹟材料最新8篇

在事蹟材料的寫作中,務必將人物的主要業績娓娓道來,一份有意義的事蹟材料是可以讓更多的人知道正能量的,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好人好事的事蹟材料最新8篇,感謝您的參閱。

好人好事的事蹟材料最新8篇

好人好事的事蹟材料篇1

在生活中,xx十分樂於幫忙一些有困難的人。還記得在不久前的一個週末,得知一位孤寡老人生活十分困難,家裡又養著許多小兔子,於是,她和另外兩名小夥伴主動幫忙這位老人利用自我的休息的時光賣兔子,他們整整叫賣了一下午,將賣兔子的錢絲毫不取全部歸還給了老人,雖然辛苦了一個下午,但看到當她把錢給老人時她那感激的目光,聽到那一聲發自肺腑的多謝,他感到十分的.滿足。即使自我付出得再多也是值得的。

還有一次,在xx放學回家的路上,她看到一位腿腳不靈便的老人正吃力地走著,手裡還拿著滿滿一袋子雞蛋,而此時正下著濛濛細雨。於是,xx毫不猶豫地走到他的旁邊,和他共用一把傘,老人很感激得說了聲多謝。雖然當時很冷,但因這聲多謝,使xx體會到幫忙別人的感覺,真好!

也正因如此,xx同學越發的發現助人為樂也能使自我感到快樂,所以她以“我為人人”為本,發揚一個優秀團員的光榮傳統,努力在學校和社會上幫忙他人,不斷完善自我的優秀品質。

好人好事的事蹟材料篇2

2012年3月19日上午9時許,羅店鎮張士村村民徐秀珍跟往常一樣,到自家的自留地裡弄了點蔬菜後,準備到家附近的南涇河邊清洗一下。當她走近河旁的水橋時,眼前的一幕讓她驚呆了:離水橋外2米處,有個幼童溺水了。只見小孩面向水裡、背朝天半沉半浮在河水中,已無力掙扎。在這命懸一線的危難時刻,徐秀珍沒有多想,扔掉手中的菜籃子,顧不上脫下身上厚厚的棉衣,就跳進了河水中。她一隻手抓住水橋邊的面板,另一隻手向孩子的方向伸去,期望能夠拉到小孩,但由於離小孩較遠還是無法抓到孩子。

3月的河水,依然冰冷刺骨,水又比較深,而且身上厚厚的棉衣,被水一浸變得重起來,73歲的徐秀珍老人每挪動一步都很艱難,但她腦海中只有一個念頭:此時耽誤一分鐘,孩子就可能沒命了。她奮力用手划著水面,向孩子的方向挪去,冒著生命危險挽救了一個幼小的生命。當週圍的鄰居、村民問徐秀珍:“你都73歲了,當時哪來的這麼大勇氣跳入河中?”她笑呵呵地回答道:“這是人的一種本能反應,當你看見一個孩子在水中奄奄一息時,能忍心不救嗎?換作誰都會這樣做的。”

幾十年來,徐秀珍幫忙的人、做過的好事,沒人數得清,她的高尚品格已根植在街坊鄰居的心中。

好人好事的事蹟材料篇3

鄧志軍,中共黨員,1962年6月出生,河南誠城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新鄉市誠城社群黨委書記。

白手起家的鄧志軍,一手建立了“河南誠城集團”,憑著誠信經營做到企業年銷售近十億元。他嚴把質量關,把產品當人品,寧可自己吃虧,也絕不丟掉誠信。他所經營的企業被銀行業評為最高信譽單位,被稅務部門評為誠信納稅a級企業。他積德行善,關愛員工,25年誠信經營的鄧志軍鑄就了百姓讚譽的“誠城模式”。

“寧可虧自己,也不失誠信”他靠誠信起步

1991年,鄧志軍響應政府號召放棄“鐵飯碗”,下海辦企業成立了防腐保溫公司。他憑著“寧可虧了自己,也不會失了誠信”的理念,掙得了人生第一桶金,從此走上了創業之路。在發展過程中,他始終秉承誠信第一、品質至上的經營思路,與工人同吃同住,對客戶、對工友承諾的事從不食言,他這種紮實肯幹、誠實守信的工作作風感染了身邊的同事們甚至是工地附近的居民,他先後開發完成的專案贏得監管部門、群眾和同行業的一致好評!他說:“企業要擴大經營長期發展,只要誠實守信,敢於擔當,不管做什麼生意,就沒有幹不成、做不好的!”。

“自強不息,以誠築城”他從容面對金融危機

1999年,他成立了“河南省鑫城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隨著企業的不斷髮展壯大,2006年5月,成立新鄉市正隆置業有限公司。當時的金融危機已現端倪,面對經濟嚴峻的經濟形勢,公司內部出現了不同的聲音,可他依然在企業全體員工大會上承諾不裁員、不降薪。2008年金融大海嘯來襲,全球經濟萎靡,很多企業相繼倒閉,而他卻信守承諾沒有主動裁減一位員工,沒有拖欠員工的一分錢,正是憑藉這樣的誠信理念,讓他和全體員工團結一心、眾志成城,安然度過危機。當年開發的專案,也沒有因為市場行情不好降低工程質量,他說:“老百姓一輩子省吃儉用買房不容易,我們所建的房子要讓居民群眾買的放心、住的舒心。”負責安裝空調的工作人員,一聽說是誠城集團開發的房子,總要因為牆體堅實多收100元的牆體打孔費。他說:“先德尚誠、自強不息,以誠築城、幸福一生!”。

“多花錢也要讓農民住上好房子”他成為城中村改建典範

2010年5月18日,河南誠城集團新鄉市正隆置業有限公司經過市、區、鎮、村4級的考察,取得了喬謝新村改造專案。針對當時城中村拆遷改造中發生的種種問題,他堅持“現場量房寬讓於民,回遷補償讓利於民,寧可企業吃虧,絕不讓老百姓受屈”的原則,要求公司上下“給喬謝村民蓋房子,要象給自己家蓋房子一樣,規格要高、質量要好,拆遷房當作商品房來建設,寧願多花錢也要讓農民住上好房子。”在拆遷改建過程中,他始終堅持安全第一、質量至上、誠信立身,處處維護村民利益,實現了文明拆遷、和諧改建,做到了讓政府放心,讓喬謝村民滿意。交房當日,喬謝村民將寫有“和諧拆遷守誠信、品質優良村民樂”的錦旗贈送給他。《新鄉日報》讚譽喬謝現象、為城中村改建的典範;《河南日報》整版專題報道,將喬謝現象作為河南省城中村、改造的民生實踐樣本。中央電視臺經濟頻道、農業頻道爭相報道,引起了中央、省、市的高度關注,其他友鄰省、市政府部門、知名企業相繼前來參觀學習。

樂於奉獻,敢於擔當社會責任,他造就了“誠城模式”

在他的心中,服務同樣能夠創造價值。20__年8月,誠城社群正式成立,鄧志軍擔任社群黨委書記,並將價值3000萬的辦公樓整體移交社群使用,每年用於社群的投資達100萬元以上。從入住到服務,從服務到回訪,從投訴到回覆,每個細節他儘可能地想居民之所想,急居民之所急,推出貼近民心民意的服務內容,他協調誠城物業公司及有關企業、社會組織和個體經營者在小區開設公益性、微利性商業服務,對與居民群眾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網點實行零租金或減免租金等優惠政策,涉及面積約7000平方米,免收年租金200多萬元。

他把家安在自己建的小區裡,常和居民拉拉家常、說說知心話,每逢重大節日,他就帶領社群開展黨員“連民心、聽民聲、解民憂”結對幫扶活動,為社群的老黨員、老軍人、空巢老人、殘疾人等困難群體送去慰問物資。據不完全統計,他先後為希望國小、失學兒童、貧困大學生、困難職工、抗震救災捐助資金3000餘萬元。

他深信,以誠為本、以信立業是立身之本,心繫群眾才能枝繁葉茂。誠實守信、規範經營,承擔責任,回報社會,這就是他的“誠城模式”。

好人好事的事蹟材料篇4

國小高階教師,長期從事國小數學教學工作。在幾十年教育教學工作中,愛崗敬業、任勞任怨、教學經驗豐富,業績優異。

作為一名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我深刻地領會到教師的人格和品行對學生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以人為本的教育教學理念,與學生建立起了平等、尊重、和諧的師生關係。每當學生在學習或生活中遇到困難時,我總是伸出援助之手,用自己的真誠去打動他們,帶領學生們走出人生的一片片荒漠,讓他們重新得到快樂,在陽光下健康的成長。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強調對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及習慣的培養,強調學生的探究性學習和自主性學習,注重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開展形式多樣,寓教於樂的活動,使學生樂學,學有所得,教學深受學生歡迎。近五年來,所任班級參加學區教學質量驗收,均獲一、二等獎;指導學生參加學區各類競賽獲一、二、三等獎達幾十人次。

在搞好常規教學的同時,還樂於思考教育教學中發現的問題,勤於學習、思索新的教育教學理念,珍惜每一次學習培訓的機會,及時總結教育教學經驗,積極參加各類課改活動,努力提高業務素養,成果豐碩。20xx年5月,本人蔘加莆田市骨幹教師培訓,獲得市骨幹教師光榮稱號,撰寫的論文《國小數學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深受同行好評並收入骨幹教師論文集交流發表。

工作的盡職盡責,教育教學成績的出色,使我在學校贏得了廣泛的讚譽。

昨天已經過去,未來在於耕耘,雖然腳下的泥土並不肥沃,開拓事業的鏵犁還很沉重,但他堅信:只要努力耕耘,施肥澆灌,收穫定會一年勝過一年。

好人好事的事蹟材料篇5

他的名字叫侯xx,今年59歲,是xx市礦區馬家坪派出所的一名普通民警,主要負責平潭街西社群的日常警務,也就是咱們常說的“片警”。從警20多年來,他不僅是一位大家公認的好警察,還成了37位老人的“好兒子”,在他看來,民警也好“片警”也罷,說到底都是給咱老百姓解難的人。

老侯的一天是從平潭早市開始的,每天早上他都會早早過來巡查治安,順便再買點菜,這些菜是買給一位行動不便的老人的。早市結束,街上的人漸漸少了,侯xx回到社群警務室,接待完辦事的居民後打了一個電話。

中午下班,老侯沒有回家,而是來到離警務室不遠的一棟三層樓房,還沒上完樓梯,一位老人已經迎了過來,84歲的李黑小就是那個與他通電話的人。李黑小老人無兒無女,孤身一人,7年前,侯xx在一次戶口排查中發現了他,那時的李黑小腰部扭傷、腿部浮腫,生活無法自理,侯xx先帶老人去醫院做了檢查,後來就天天定時定點來為他做按摩、洗被褥、處理大小便,直至老人好起來。

老人原先的房子一碰到下雨天、下雪天就會漏水,老侯就乾脆給他租下了警務室旁邊的小房子,還為他添置了澡盆、被罩和電話機。在老侯的悉心照顧下,老人的雙腿漸漸康復了。

晚上8點,老侯結束了一天的工作之後,又匆匆走上了一條通往虎尾溝的小道。今年83歲的李文彩是侯xx照顧的另外一位老人。1996年,李文彩的兒子被判了無期徒刑,老人對周圍的一切一下子變得十分冷漠。聽說這事後,侯xx就趕來看望老人。

誰料幾個月後,李文彩的老伴傷心去世,女兒也得了腦梗,一下了沒了親人的關懷,老人的心情更是極度低落。老人愛吃餃子,侯xx就買來餡和老人一起包了吃,他給老人做飯、縫衣服、洗被單,遇到老人生病,就乾脆住過來。老人漸漸接納了侯xx,現如今更是離不開他了。

侯xx的細心照料讓兩位老人的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而20多年來把侯xx當兒子看待的遠不止一兩位老人。

78歲的劉如榮是侯xx在澡堂洗澡時偶然遇到的,老人因為腦梗後遺症行動不便,侯xx就主動幫他擦身搓背。除了日常的照料,侯xx幫助老人洗澡的習慣一直沒變,在侯xx的警務室裡掛著一沓子澡票,這是他專門為他照顧的老人們買的,每次他都帶著一位老人去洗澡,成了老人們的專職搓澡工。

人們口口相傳,讓不少人都認識了侯xx,在老人們的介紹下,侯xx還接手了不少他轄區外的老人,自行車到不了的地方他就坐公交,每天忙碌於不同地區、不同的老人之間。做飯、收拾家務,或者給老人唱唱戲,陪老人聊聊天。從警25年,他長期照顧過的老人有37位,沒圖過什麼名利,卻收穫了至親的感情。

這些年,老侯的事也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轄區內的水電工和老侯結成對子,幫老侯給老人修理水電工具,社群不少熱心居民主動要求成立愛心團體,推選老侯為領隊人,社群工作人員送來了縫補工具,還有居民送來了米麵菜,要和他一起照顧老人們。

一份愛心和熱心,把一個59歲的民警和37位孤寡老人緊緊地聯絡在一起,今年年底侯xx就要退休了,他說,照顧老人這件事是一種美德,更是一種責任,他會堅持下去,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加入到關注老人、關愛老人的隊伍中來

好人好事的事蹟材料篇6

有句古話說的好“百善孝為先”,尊敬長輩,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本分,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美德,也是各種品德構成的前提。在我們禪林寺村就有這樣一個愛老、敬老的好榜樣,她名叫楊秀紅,多年如一日,不辭辛勞孝敬長輩,無微不至照料患有半身不遂的母親,盡心竭力贍養年長的父親,她用真情無私的付出在村民中贏得了良好的口碑,得到鄉親們的一致好評。楊秀紅今年39歲,土生土長在村裡,打小就孝敬父母,結婚後有一個女兒和一個兒子,此刻一家人和父母住一齊,前幾年奶奶還沒有去世的時候,每當輪班到楊秀紅父親家,楊秀紅總是把奶奶照顧的異常好,從來沒有讓父親在贍養老奶奶的事情上操過心。奶奶由於年事已高,又患上了疾病,生活基本不能自理,楊秀紅每次在操勞農活之後還要照顧一家人的飲食起居,每次她都是把好吃的讓給老人和孩子,有時候即使自我身體不適也不捨得給自我改善,總把好菜好飯給老人留著。之後,奶奶又患上了小腦萎縮,常年癱瘓在床,楊秀紅堅持給奶奶端屎端尿、擦拭身體、噓寒問暖,把老人照顧的無微不至。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禍福旦夕”,本來照顧一個癱瘓的奶奶,再照顧年邁的父母和兩個上學的孩子就已經夠她受的了,可楊秀紅母親又患上腦血栓,雖然搶救及時沒有生命危險,但還是落得半身不遂,癱瘓在床,連話都說不清楚了。母親在住院期間,楊秀紅每一天都陪在母親身邊,吃喝拉撒睡全都包在她身上,她照顧母親絲毫不敢懈怠。等回到家裡,她堅持每一天都給母親擦拭、按摩身體,忙完農活回來陪母親聊聊天解解悶,一有時間就攙扶母親鍛鍊恢復,老人想吃啥,她總是儘量滿足,從來不嫌麻煩,把老人照顧得舒舒服服、乾乾淨淨、開開心心。常言說:久病床前無孝子,但這句話用在楊秀紅身上並不適宜,到此刻母親已經能獨立行走了,原先滿是皺紋和苦惱的臉上總是掛滿笑容。

有人說,孝順老人最大的挑戰是“色難”。千難萬難難可是給老人個好臉色,若在照顧老人時流露出半點不耐煩,就會讓老人很不安心,這樣的情景在楊秀紅家是看不到的,儘管有時候楊秀紅也會遇到難心事,但她從不在奶奶和母親面前表現出來;有時候患有小腦萎縮的奶奶會無緣無故地耍脾氣,生活不能自理的母親有時候性情暴躁,對楊秀紅謾罵,而她總是面帶笑容,想盡一切辦法把老人們哄開心。就這樣,來來往往,她始終堅持用自我的實際行動照顧奶奶,孝敬母親,直到奶奶在她家中去世,那年奶奶92歲,患小腦萎縮第四年。照料癱瘓的奶奶好幾年,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雖屬人間常情,但確實是難能可貴。楊秀紅在孝敬長輩方面得到了父老鄉親的絕口稱讚,為我們做出了好榜樣。

楊秀紅父親由於年齡大了,身體也不太好,耳朵基本上聽不見,平時老爺子每頓飯都要喝點小酒,楊秀紅總是儘量滿足,家裡總是給父親備著酒,父親高興的時候,她也總是陪父親喝上兩口,為的是讓父親開開心心。

楊秀紅常說:“誰都有父母,誰都有歲數大的那一天,我自我也有兒女,我也有需要別人照顧的時候,我此刻得做出榜樣來,好好孝敬老人,等我老了兒女才會孝敬我。”沒有豪言壯語,也沒用華麗的辭藻,但正是這樸實簡單的話語卻卻蘊含著大道理。飲水思源,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是中華兒女的美德,讓老人安度晚年是每個子女義不容辭的職責。上行下效,老人撫養好子女,子女贍養好老人,尊老愛幼的風氣就能一代代傳承下去,僅有這樣中華民族的這一傳統美德才能發揚光大。

楊秀紅,用她的善良和孝心為長輩和父母的晚年撐起了一片愛的天空,也為禪林寺村街坊四鄰樹立了學習的榜樣。

好人好事的事蹟材料篇7

“一牆之隔”的“一家人”

7月的上海熱浪滾滾,記者在長興坊一棟居民樓的底樓見到了剛為邱家母女買菜歸來的張玉生。他一進屋,躺在床上的邱家小妹就哭著問他:“‘舅舅’我的腿不會站不起來了吧,我不能殘廢啊,人家都說長得好看的小姑娘,殘廢了就可惜了。”張玉生忙哄著她說:“沒事的,明天帶你去看醫生,看好就好了。”

陪同前往的居委幹部小甘告訴記者,邱家小妹因小時候受到驚嚇而致精神重殘,病情時好時壞,平日裡都是靠張玉生這麼哄著。自從她哥哥邱光生因突發腦溢血去世後,這一鬨已經哄了廿多年……

兒時玩伴離世他接棒照顧母女

1986年的秋天,隨著上海城市建設步伐的加快,原先隸屬打浦橋斜徐路斜三居委會的老街坊們,大都在同一時期,被拆遷安置到康健街道長興坊小區散住。邱家住79號,張家則住在68號。不僅相隔不遠,遇到節假日,兩人還時常在一起喝酒聊天。

可是平靜的日子沒過上幾年,1992年夏秋季節的一天,邱光生突然昏迷不醒,醫院診斷為腦溢血,經搶救無效離開了人世。

當時,熟知情況的街坊都說,這真是屋漏又逢連天雨啊。因為在這之前,小邱的爸爸“老廣東”也已經因病去世。所以邱光生走後,家裡只剩下一個退休在家體弱無助的媽媽,和那個患有精神疾病的小妹。要說經濟狀況,邱家這個拆遷過來的窮家庭,住的竟還是未經裝修的毛坯房。

“我跟小邱從小一起長大,在棚戶區的時候就穿著開襠褲在一起玩,在我兒子小的時候他還幫忙照顧過。”從未想到兒時的玩伴竟然年紀輕輕就因病辭世,面對這個要錢沒錢、要人沒人的困難家庭,心地善良的張玉生實在看不下去。於是,他隔三岔五地上門,不時地伸出手幫一把。隨著時間的慢慢流逝,張玉生伸手相助的內容越來越寬泛,以至於他慢慢成為了支撐這個困難家庭的重要“靠山”。

假“舅舅”真感情長年累月送溫暖

邱家小妹邱玉琳,與張玉生年齡也只相差11歲,應該叫張玉生為“哥哥”,但是她卻口口聲聲地喊他“舅舅”。其實這倒是一個精神不健全的病人,通過日常生活的耳聞目睹,對自己所尊敬的人發自內心的一個恰當稱呼。

在邱玉琳的印象中,自己平時生活上吃吃喝喝的要求,都是由“舅舅”解決的;碰到就診、取藥等難以搞定的困難,也大多找“舅舅”來擺平。正因為“舅舅”的權威不可動搖,所以邱玉琳發病時,任何人的話都可以不聽,而“舅舅”的話卻是必須聽的。

一次,小妹發病衝出家門要找媽媽,鄰居們沒拉住,趕緊打電話給張玉生。張玉生正在外面吃飯,接到電話就放下碗筷打車往回趕,在小區門口的車站攔住了小妹。見到“舅舅”,小妹立刻安靜下來,張玉生說:“媽媽在家裡,你回去找去。”小妹聽了,乖乖地往家走。

再說張玉生對待小邱的老母親孫銀妹,那更勝過親兒子。去年下半年,區裡適老改造專案落實下來。要說也是個大好事,孫銀妹卻犯了愁——施工一週的日子怎麼過啊?張玉生看破老人的心事,胸脯直拍說包在自己身上。他與居委會安排的小區其他志願者一道,不僅順利解決了母女倆“吃飯難”的問題,還幫忙收拾屋子,自己掏腰包添置毛巾架、防滑墊等小物件,讓孫銀妹感動不已。

隨著年歲的增加,孫銀妹生病的時候越來越多。俗話說,久病床前無孝子,張玉生卻以行動證明了自己的孝心。不管是請醫生登門,看病配藥,還是陪同她去醫院門診、打吊針,忙前忙後,他都絕無怨言。今年2月23日,孫銀妹因心衰住進市八院,直到3月16日病情穩定後才出院。整個住院期間,全是張玉生一手照應。以至孫銀妹同病室的病友們異口同聲,都誇這個“兒子”好孝順。後來聽說張玉生和孫銀妹只是鄰里關係,一個個都搖頭表示這“絕不可能”。

面對命運不公他盡最大的努力

邱家沒有空調,沒有冰箱,在紅色高溫警報頻發的夏季,母女倆僅靠一臺電扇度夏。年已八旬的孫銀妹,她一方面為自己每月只有三千多元的養老金犯愁,一方面又懷有另外的心思。多年來她持家過日子,在生活方面是省之又省。張玉生說:“你根本想不到,她們前幾年電費都只有幾塊錢,老太既捨不得用電,也捨不得用水,還捨不得用氣。”

張玉生明白孫銀妹想省下家裡的每一分錢,實現自己離世後,女兒能夠在自己家裡生活,直至終老的願望。平日裡,雖說“包攬”了邱家的日常起居,但張玉生從不沾手邱家的錢財。每個月,孫銀妹會交給張玉生700元錢,而這就是邱家一個月的飯錢。張玉生精打細算,不僅要滿足母女倆的營養需要,又要照顧到老人家的飲食偏好,時不時地還自掏腰包給邱小妹開點“小灶”。

除此之外,邱家的大事小事,張玉生都會幫孫銀妹籌劃、打點。平日裡買米買油等重活,都是由張玉生拿著“解困卡”一趟趟跑糧油商店拎到家。

邱家小妹5年前患上乳腺癌,被切除了一側乳房,近期癌症又有轉移的跡象。每天,張玉生至少要到邱家兩次,而他現在最擔心的就是復發帶來的疼痛會引發小妹的精神疾病。“剛開始純粹是道義上的感情投入,時間久了就發展為生活中的一種慣性,再後來就自然而然地上升為親情”。張玉生口中的“三部曲”讓現在的兩家,雖不是骨肉至親,卻享有“一家人”的情感待遇。張家人自家有事儘量不煩張玉生,反而把邱家的事當成自家的事讓張玉生去認真打點。平時無論邱家需要做什麼,哪怕有時發生衝突,即便暫且丟下自家的事,也要張玉生去幫邱家一把。身為共產黨員的妻子孔秀珍,以及長期一起生活的兒子、兒媳,他們數年來從無怨言的鼎力支援,讓張玉生幫邱家做事時腰桿筆直,滿心寬慰。

自己身體不好仍會抗下一輩子的責任

他是柴米油鹽一把抓、事事親勞的“保姆”,也是給予心靈上關懷與依靠的“舅舅”,但他真正的身份僅僅是“鄰居”。從一個生龍活虎的中年人跨入了老年人的行列,張玉生二十多年如一日照顧鄰居母子,用行動詮釋了一個普通人的價值選擇。

5年前的一天,張玉生當眾昏倒,被鄰居送到醫院檢查,原來他是患上了較為嚴重的冠心病,不得已在體內安裝了支架。可他放心不下邱家母女,出院沒多久,就又開始每天上門探望,忙前忙後。問他母女倆這樣一直需要有人照顧,他自己身體不好怎麼辦,張玉生說:“只要身體允許,我會照顧她倆一輩子。”

在這個世界上,總有一些人的奉獻會讓你毫不猶豫地給出“偉大”的評價,他們不圖名不圖利,把助人為樂的意義升格為內心的踏實與安定,把點滴小事做成眾口傳唱的愛之讚歌。如果社會上能有更多的人挺身而出,伸出善意的援手,既能讓年過花甲的好人張玉生“減負”,亦能讓孫銀妹這樣的特困家庭感受到和諧社會的更多陽光。如果能有這樣的結局,一定會讓所有知道這個故事的人從心底裡感到特別的溫暖。

好人好事的事蹟材料篇8

社群網格員,一個看似普通而平凡的工作崗位,卻濃縮了整個社會百態。有這樣一位網格員,個頭不高,小巧玲瓏,卻有著"拼命三郎″精神的她,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提起“晴姐”,網格內的居民都豎起了大拇指,無論是烈日當頭,還是寒冬臘月,總能見到她在自己的格子內走家串戶,為居民們忙這忙那,解決居民那些令人“頭疼”的煩心事。她就是沙市區朝陽街道肉聯路社群的網格員——王晴。

初到社群的她,對社群工作也是一名“門外漢”,不知道如何與居民打交道。張大媽家的下水道堵了,喊她;劉大爺家的天然氣用不了了,喊她;馬阿姨兩口子吵架了,喊她……面對居民們的這些“無理要求”,她是一頭霧水,為什麼這些事都要自己去解決,弄得焦頭爛額,一度不敢在自己的格子裡面轉悠。可是當她找人把張大媽家的下水道疏通了,劉大爺家的天然氣通了,馬阿姨家傳來了笑聲……漸漸地,她也明白了,這不就是網格員的事兒嗎,走在自己格子裡,面對的是居民們一張張開心的笑臉,在平凡的工作中,她找到了自己的價值。

漸入佳境的她,遭遇了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2020年大年七年級得到抗疫通知,迅速回到自己的工作崗位,開始了人員的摸排工作。因為平時工作紮實,很快就把自己網格內的人員資訊登記完畢。為居民買菜送藥,與封閉在家的居民隔窗談心,空蕩的街道上,形單影隻的她卻有著用不完的幹勁。可是回到社群,疲倦的她有時候就趴在桌子上睡著了。經過2個多月的努力,終於迎來了解封的日子,生活又回到了正軌。

連日的暴雨,社群出現了嚴重的澇情,望著齊腰深的水澇,居民的日常生活受到嚴重的影響。王晴立即組織社群內的退役軍人成立了突擊隊,為受災的居民家中堆砌沙包,形成隔水帶。對受災嚴重的居民進行轉移,將澇情的影響降到最低。澇情未完,汛情又至。王晴主動請纓,到荊堤上進行值守,炎炎烈日當頭,一頂草帽,一根木棍就是全身的裝備。她認真地在大堤上探查著,全身早已溼透了……

在網格內用微笑去面對每位居民,始終如一地用自己的熱心與熱情去面對每位居民,讓他們能夠在家就感受到貼心的服務。對此,她也有自己的規劃,網格內的兒童多,她想著發揮社群金色童年基地的作用,多多開展戶外活動。老年人缺少交流,她想著開展端午包粽子送親情,重陽節趣味運動會,讓老年朋友們聚在一起開開心心交流交流。疫情過後,工作難找,她想著引進招聘會,為社群居民解決就業問題。

將居民的冷熱掛在心頭,把居民的憂愁記在本上,懷著一顆為民服務的熱忱之心。她那種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工作態度正在滋潤著網格內的千家萬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