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張桂梅先進事蹟的心得體會3篇 "鑄就事業,傳承精神——張桂梅先進事蹟的啟示"

張桂梅是一名來自河北省的普通女孩,因其堅韌不拔的精神和勤奮努力的工作態度,被評為“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她先進的事蹟震撼人心,值得所有人都去學習和傳承。

張桂梅先進事蹟的心得體會3篇

第1篇

“把大山女孩送進大學”,這是雲南麗江華坪女子高階中學始終不變的追求。女高從無到有,之所以能走到今天,離不開黨和國家這個堅強後盾,離不開對信仰十年如一日的堅守,離不開學校全體教職員工的辛勤付出。我們堅持傳承紅色基因、培育時代新人,讓紅色基因不斷煥發新的時代光芒。

麗江華坪女子高階中學堅持用紅色文化育人。建校初期,招生十分困難、條件設施簡陋、教學經驗不足、學生基礎較差……經歷一系列困難和挫折,學校只剩下8名老師。在這8名老師中,有6名是共產黨員。我深知:只要有黨組織和黨員在,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年時代樹立正確的理想、堅定的信念十分緊要,不僅要樹立,而且要在心中紮根,一輩子都能堅持為之奮鬥”。傳承紅色基因對老師十分重要,對學生更是重中之重。黨員教師佩戴黨徽上班,每週帶著大家學習革命先烈光輝事蹟。學生們在接受紅色文化教育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感受到了革命先烈面對困難不怕流血犧牲、敢於拼搏的精神,從而激發起勤奮學習的昂揚鬥志。實踐證明,女高的成功與紅色文化教育、紅色基因傳承密切相關。正是在傳承紅色基因中,學生們遠方有燈、腳下有路、眼前有光,在山溝溝裡也能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看到美好的未來。

女高的教育教學實踐,生動回答了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青少年價值觀的形成絕非一日之功,要努力把價值觀的要求變成日常的行為準則,進而形成自覺奉行的信仰。校園文化對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著深遠影響。處於高中階段的青少年,思想敏銳、可塑性強,正是信仰確立的關鍵時期,具有一定的知識水平與判斷力,容易學習、接受新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在學校教育中,應尊重學生們的主體地位,通過講授黨的歷史、誦讀經典、講述革命英雄故事,讓學生們傳承紅色基因,感受共產主義信仰的溫度,在潛移默化中懂得要成為什麼樣的人,走什麼樣的路,如何把個人前途命運和國家的前途命運緊密聯絡在一起。

紅色基因的傳承,並不只是知識的講授,同時涉及學生的心靈塑造和深層情感。在接下來的教學中,女高所有教師都要厚植共產主義信仰,傳承紅色基因,用真情感染學生、贏得學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學生,自覺做為學、為人的表率,做讓學生喜愛的人,讓“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成為學生的自覺追求。

我的學生肖玉娟對我說:“我上大學後,第一件事就是要入黨,要成為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沿著革命先烈的足跡,哪裡需要我,我就到哪裡去。”春風化雨,潤物無聲。通過開展紅色教育、傳承紅色基因,我們在學生們心中深埋一顆顆紅色的種子,幫他們把人生第一粒釦子繫好。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我們黨立志於中華民族千秋偉業,必須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鬥終身的有用人才。面向未來,我們將繼續做有共產主義信仰的人民教師,自覺擔負起立德樹人的光榮使命,講好紅色故事、做好紅色教育,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張桂梅先進事蹟的心得體會3篇

第2篇

那年,聽說一名企業家可能會捐給學校50萬到100萬,張桂梅趕到北京與企業家一起做節目。但是就在那幾天,老家的哥哥也處於彌留之際,張桂梅做出了無奈的人生之舉。學校真的沒錢了,這筆資金對於學校和孩子們來說是“救命的”。於是,她選擇先錄節目。

等到節目錄制完成,家裡的電話也到了,哥哥走了。從北京到哈爾濱,坐車不過幾小時,張桂梅終究來不及見哥哥最後一面。當時家裡人也不免埋怨,告訴她“不需要回來了,人都沒有了,你還回來幹什麼。”

那段時間張桂梅情緒十分低落,她與哥哥的感情很深,小時候她常騎在哥哥脖子上玩,上學時雪天路滑,總是會摔倒,哥哥就揹著她去上學。哥哥去世前,還時常喊著妹妹的名字。如今,自己卻為了50萬、100萬,錯過了與最親的人生最後一面。

張桂梅改變了無數山裡女娃的命運,成就了無數孩子們的命運,自己的人生卻充滿了遺憾。

不僅是哥哥,她家中另外2個親姐姐去世,她也沒能見到最後一面。學校離不開她,自己身體又不好,她無奈也無力。

一次,她晚上做夢,夢到姐姐到山裡找她,朦朧夢境中姐姐說自己找不到住處。夢醒後她趕忙給家裡打電話,原來姐姐剛剛去世了。她面對鏡頭,悵然說道,也許這就是親人之間的一種感應。

當時很多人都不理解她,為了籌資,連家裡人去世都顧不上,更有甚者說她“沒有人情味”。親人相繼離去,自己揹負著種種不理解,張桂梅心裡又怎能不難過。她說,“做一件事是要選擇做一些犧牲的。”一邊是大山裡的孩子們,一邊是自己的至親,她還是選擇了孩子們。

面對人生遺憾,她哽咽說道,如果真的有另外一個世界,我們在另外一個世界見就行了。如果沒有,那就對不起了,只能是這樣。

記者問她,面對這麼多人質疑,捨棄了這麼多,你得到了什麼。她說“我得到了那麼多人的幸福。哪怕我救了10個,我也覺得值了。”

她常說,救了一個女孩,改變了一個女孩的命運,就相當於救了好幾代人。從她這裡,起碼的貧困阻斷了,愚昧阻斷了。對於後來的世界,我們多了一份精彩,少一點苦難也是好的。

張桂梅在這條路上犧牲了太多,丈夫去世後自己沒有生育再婚,身體更是每況愈下,肺病困擾著她不能再講課,她就退居二線,管理監督孩子們起居。

不解、無視、誤解,對於張桂梅來說不如改變孩子們的命運重要,哪怕是1個、10個。而談到對孩子們的期待,她卻說不希望孩子們百分百學她。

她坦言,自己走來也有諸多無奈,她認為人還是要有一份天倫之樂,她自己失去了享受天倫的機會,但孩子們還有更多樣的未來。她不希望孩子們總想著“老媽”做了什麼貢獻,然後選擇來學她。孩子們“該怎麼生活,就怎麼生活”,成為自己家庭的“小英雄”,就夠了。

第3篇

張桂梅在華坪中學任教過程中,時不時就會有女孩在課堂上消失,在家訪之後她發現,這些十幾歲的女孩都被家裡嫁人了。2001年張桂梅擔任兒童福利院院長,她發現一些健康的女孩被丟棄在福利院門口。這些經歷讓她萌生了建一所免費的女子高中的想法,因為幫助一個女孩可以挽救三代人。於是從2002開始她四處奔走,利用寒暑假的時間四處募捐,然而社會往往是現實的,用了5年時間僅籌到了1萬元。事情的轉機出現在2007年作為黨的十七大代表參加黨代會期間,一名記者在她褲

子的破洞上發現了她的願望,發表了一篇名為《我有一個夢想》的報道。從此她想辦一所免費女子高中的願望得到了黨和政府的支援,政府出資200萬元創辦了華坪女子高中。高中創辦之後也不是一番風順,條件艱苦,師資落後,多名老師因無法接受這個工作條件而辭職。剩下的老師在張桂梅的帶領下,憑著作為共產黨員的信念才堅持下來,並取得了不凡的成績。

任何偉大的事業背後的過程都是艱難的,張桂梅甚至沒有自己的生活,她說:“也不是不想有自己生活,只是一天做著做著,就把時間做沒了。忘了,把生活忘了”。是什麼支撐張桂梅走了下來?在採訪的最後,記者問道:“您覺得您這輩子的價值在哪?”,張桂梅回答:“不管怎麼著,我救了一代人,不管是多還是少,畢竟她們後面走的比我好,比我幸福就足夠了,這對我是最大的安慰”。我在這句話中找到了答案,就是她找到了人生的使命,是使命的力量支撐她堅持下來,並在黨和政府的支援下做到了這一切。

使命是什麼,在當代的企業管理中,使命、願景、價值觀是經常被提到的三個詞彙,企業的使命就是你的企業存在的目的是什麼。對於個人來講又何嘗不是如此,一個找到自己使命的人和一個沒有使命的人,能夠做到的程度是絕對不一樣的。張桂梅就是因為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也就有了支撐自己走下去的信念,在這個過程中她可以不記榮辱,不記得失,真心誠意的為自己的使命去奮鬥,進而取得了一般人難以企及的成績。

張桂梅的事蹟給我了很大的啟發,“亡羊補牢,為時未晚”,在2020年這個特殊的年份,疫情肆虐,國際形式波譎雲詭,但所有的危機又都是機遇,從此時此刻起認真的梳理自己,挖掘自己的人生使命,併為自己的人生使命而奮鬥。

在疫情之下,我們的黨和政府表現出了強大的執政能力,以極快的速度控制住了疫情,是貨幣基金組織預測唯一能保持經濟正增長的國家。作為一名共產黨員,要珍惜當下的大好環境,為了自己的人生使命而努力奮鬥。張桂梅在採訪中也提到:“我希望她們出來不需要感謝張桂梅,不需要感謝女子高中,我希望她們感謝我們的黨和政府就足夠了”。這正是一名共產黨員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