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活著》的觀後感7篇 活在塵埃中——《活著》觸動心靈

《活著》是餘華所著的一部描寫中國農民活動生活的小說。該小說以極其細膩和真實的筆觸,描繪了一個家族經歷了動盪歲月的歷程。通過主人公的生活經歷,作者以深情和震撼的方式呈現了戰爭、政治鬥爭對人民生活的巨大影響,引人深思。

《活著》的觀後感7篇 活在塵埃中——《活著》觸動心靈

第1篇

?活著》,主人公福貴用平靜地近乎陌生人的語調,講述了自己與身邊人的命運,父親氣極猝死,母親念兒而死,戰友中彈身亡,兒子抽血夭折,閨女難產而死,妻子抱病而終,女婿工傷致命,外孫吃豆噎死。在他的身邊,所有他傾注了情感的人,都離他而去,唯有那頭名字也叫“福貴”的老牛與之相依。

這是一個悲傷的故事,在我一口氣看完這本書的那天,我在微信上這樣說:“今天看完了餘華的《活著》,起初看得仔細,到後來已不忍深讀,實是難以承受這平白敘事裡的悲涼,到最後竟是看到苦根走後心裡反有解脫之感。許是黑色更顯生命的張力?在時間與命運面前,人能有多少自主的空間?活著,要真切地活著。”在那時,我更大的感觸是感恩,謝謝命運對我的寬容,讓我過得平凡,但也擁有了平凡的幸福。

後來,無意間看到《活著》的外文版中譯序言,餘華在韓文與日本版序言裡,巧合地提到了兩個詞,命運和時間。在韓文版序言中,餘華說:“《活著》講述了一個人和他的命運的友情,這是最為感人的的友情,因為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他們活著時一起走在塵土飛揚的道路上,死去時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在日文版序言中,他又說:“誰創造了故事和神奇?我想應該是時間創造的。我相信是時間創造了誕生和死亡,創造了幸福和痛苦,創造了平靜和動盪,創造了記憶和感受,創造了理解和想象,最後創造了故事和神奇。我想《活著》是關於一個人一生的故事,因此它也表達了時間的漫長和時間的短暫,表達了時間的動盪和時間的寧靜。在文學的敘述裡,描述一生的方式是表達時間最為直接的方式,我的意思是說時間的變化掌握了《活著》裡福貴命運的變化,或者說時間的方式就是福貴活著的方式。我知道是時間的神奇讓我完成了《活著》的敘述,可是我不知道《活著》的敘述是否又表達出了這樣的神奇?我知道福貴的一生窄如手掌,可是我不知道是否也寬若大地?”究竟是同行止的朋友,還是化腐朽為神奇的催化劑?餘華自己也在思考。

我不知道,作為當事人,福貴是如何看待命運與時間的。不過,我一直認為,即便將命運視作了朋友,福貴也一直沒有停止戰勝這位朋友的努力;即便時間何等神奇,時間也並未沖淡福貴的傷痛。對一個人而言,在時間與命運的盡頭,還有一個朋友,名叫死亡。也許,要了解命運和時間,還應當瞭解死亡?生命的本質原本就是不斷改變、成長和衰退的過程,生命中來來往往的人,本只能陪彼此一程,或長或短。但無論長短,都只有用心陪伴方不枉同行一程。餘華說人當與命運成為朋友,其實也許同樣可以將死亡當做“永遠的伴侶”或“最忠實的朋友”(如同《少有人走的路》(theroad less traveled)所言)?人生苦短,愛的時間有限,值得我們好好珍惜與把握,這或許是另一個可以讓我們更易與命運及時間相處的方式。

《活著》的觀後感7篇 活在塵埃中——《活著》觸動心靈 第2張

第2篇

人們紛紛在這個叫做《活著》的故事中死去。一切就像一個巨大的詛咒,女兒、妻子、女婿、外孫,最後福貴只剩下自己和一頭也叫福貴的老牛。因為遠離那些動盪的年月,因為並未正真體驗過艱難和困頓,這個故事讓我有些戰慄。薄薄的一本書籠罩著“欲哭無淚的壓抑”。只是合上書本之後,內心似乎多了一些超越世俗的平靜。現實生活的無情與殘忍,遠遠比我們想象的還要寬廣,而活著必然要承擔諸多的痛苦,但是依然要堅韌頑強。

夕陽下一位叫福貴的趕牛的老人用不同的名字吆喝著老牛,就象一個個親人又站在眼前。他們的生活未嘗不象那頭老牛一樣負重著。解放前的生活如一張破了洞的網一般,緊緊地扣著他的呼吸。從闊少爺到佃戶,一夜之間的身份改變完成了他人生的轉折點。在他的生命中,幾個名字撐起了他的一生。

想起家珍,一個善良而堅韌的女人!富裕的生活沒有讓她變得慵懶世俗,反而愈加襯托出她的高貴。富裕的時候她並不高傲,我腦間唯有是她——一個城市女學生那個清純的背影;轉折時她並不驚慌,懷著8個月的身孕在牌場上的哀求讓我為之動顏,離開了主房去茅屋住時的沉靜讓我為她讚歎;還有失去有慶的悲痛,鳳霞走時的鎮靜,加上那讓她難堪的軟骨病,都深深地烙在我的心中。想起她,活著是一種沉重!

想起有慶,一個可憐而樂觀的孩子!在城裡出生半年就被母親帶回了茅草屋,也就那麼短暫的生命卻經歷了幾次的生死磨難。最真切的感受是他對羊的喜愛,赤腳走幾十裡從來不喊累,那麼小的孩子每天就這樣上學、割草、餵羊從不怠慢,我欣賞這樣的一種品質!最痛心的是他的夭折,一個這麼可愛懂事的孩子卻被狠心的醫生活活地抽血而亡。這對於他來說是一個太殘酷的世界。想起他,活著是一種折磨!

想起鳳霞,一個失聰而純淨的孩子!一場疾病奪取了她的言語,卻奪不去她那顆天使般的心。優越的童年的背後是無窮的災難,而一個柔弱的女子卻支撐著一個破碎家庭的重擔。最讓我感動的是她對於父母的理解和對弟弟的愛護;最讓我心酸的是她為了一段地瓜和別人爭奪,僅僅為了給家人一點乾糧;最讓我痛心的是由於啞而遭受的欺凌;最讓我惋惜的是幸福向她招手時,她卻在迎接一個新生命的到來後悄然離去!想起她,活著就是一種生命的延續!

想起二喜和苦根,一對在書中短暫走過的父子,惟有的只是對活著的詮釋……

一個個走過的人,讓經受了坎坷的福貴,最後近乎了麻木,對於他,活著只是等待著死亡的自然到來,於是,那頭夕陽下的老牛就和他默默相伴而行……

第3篇

活著,從來不是一個人的事情,它承載了太多人的期待,太多責任。“在連續3年每年有3萬人自殺的日本,有這樣一位中國人頑強地含淚活著。”這是11月3日日本富士電視臺播放的電視紀錄片《含淚活著》片首的一句話,在這部歷時10年拍攝的兩個小時的紀錄片裡,講述了一位中國父親為了給女兒掙學費在日本打工15年的動人故事。

大學第一節語文課上,我看了這部“比阿凡達更有吸引力”的紀錄片。張麗玲歷時十餘年,用影音記錄下老丁在東京15年的責任與堅持、孤獨與忍耐。由於特殊的時代原因,老丁1996年隻身來到日本,懷揣夢想,家人的思念,期望。一切在夢中總是那麼美好,現實卻無比殘酷。老丁本計劃上完語言學校後,繼續讀大學,並由此一路在日本發展下去,可是到日本後他才發現語言學校設在非常偏僻的小鄉村。為了生活,他對學校,也是對命運選擇了再一次的逃亡,逃亡的目的地是充滿機會的東京,逃亡的副產品是他成了一名“黑戶”,從此將許多機會堵死,包括回國與妻女相見。老丁由名知青變為日本最底層的工人,每天各種工作,住在破舊,低矮,僅僅10平的房子裡。生活艱辛而殘酷,家人是他唯一的寄託,女兒的學費是他工作的目標。他每天打3份工,乘坐最後一班地鐵回家。回家後看女兒的照片,是丁尚彪最幸福的時刻。然而,他日夜思念的家人,卻是15年難以相見。

15年暗無天日的生活,老丁只見到了親人人兩次,不足100個小時;15年暗無天日的生活,老丁吃的永遠是最便宜的,把收入全給了家人;15年暗無天日的生活,充滿辛酸,老丁依然含淚活著。生活的苦澀,老丁懂得,卻無人訴說。15年,太多太多生命難以承受的辛酸苦澀,老丁一一度過。在殘酷的現實前,老丁選擇堅持,選擇了含淚活著。活著,從來不是一個人的事情。

記錄片的結局是在老丁離開上海後的15年。 (讀後感 ) 異鄉漂泊奮鬥15年後,終於踏上回國的。因為他已經完成把女兒培養成材的願望,女兒在美國成為一名醫生。飛機上老丁淚盈滿面,這眼淚,飽含生活的五味,歸鄉的喜悅,女兒成才的驕傲,生活的無奈,辛酸,苦澀,委屈。。。。。。。15年,稀疏了老丁的發,刻深了老丁的皺紋。老丁的15年,不單是個人堅持、年華老去,還有對於家庭責任的擔當。老丁含了15年的眼淚,在飛機上流出,將15年的委屈,辛酸通通發洩。

這裡,我看到了生活的艱辛,現實的殘酷,更看到了難以割捨的親情,堅持,責任,人格的崇高,偉大。活著,不單單是心跳,呼吸......更多的是責任與情感的承載,無論現實多麼殘酷,生活多麼苦澀,我們都要樂觀的活著,因為,活著,從來不是一個人的事情。

第4篇

餘華說,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不是為了除活著以外的一切事物而活著。

?活著》作為一部影響幾代人的文學作品,的確發人深省,耐人尋味。在新中國成立前後的特殊階段,時代特徵突出,時代氣息濃厚,活著是一分痛苦也是一分快樂。書中主人公福貴的人生便是整個社會的縮影,他的身上折射了整個底層民眾的興衰禍福。

人為何而活著。古羅馬政治家西塞羅認為,人是為了思考而活著;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則認為,人因自愛而活著;中國武俠小說家古龍則堅持,人為承擔責任而活著……而福貴卻說:“人是為了活著而活著。”

福貴早年玩物喪志,家道中落,妻子背離,父親慘死。年少的福貴因貪圖享樂而活著,一步一步走向生活的陷阱,不得自拔,最終落得苟活之地。而立時的福貴,家境清貧卻自得,生活艱苦而自樂,在一切漸入佳境之時,迫入壯丁,背井離鄉,烽火連月,苟且偷安。這時的福貴為了重回故鄉而活著,在拂塵間摸爬滾打,在硝煙裡破繭重生。中年時的福貴,白髮人送黑髮人,喪子的悲哀貫徹了整個家庭。這時的福貴必須為了支撐家庭而活著,作為唯一的男人,是家的希望。老年的福貴,終於有一點安穩的幸福,卻造化弄人,喪女,喪婿,喪妻,再喪孫,活著便是與一頭黃牛相依相隨。活著了無牽掛,活著僅僅是為了活著而活著。

無論山河如何變遷,時代以何種速度繼續更替,生存對於人的價值卻始終如一。我們生來就為活著,為了活著而打拼,為了活著而承受生活各方面的有形與無形的壓力。在夜深人靜,愁思萬千的時候,我們何嘗沒有盤問自己,活著的意義在哪裡,生存的價值在哪裡。

形形色色的人生小則為了家庭,為了金錢,為了事業,大則為了社會,為了國家,為了和平。每個人活著都有一個目標,都有一股推動自己進步的力量。但在某種程度上看來,與其說是目標支援著生存,不如說是為了活著而不斷地找尋目標。生活是一個又一個的小目標串聯起來的有機整體,這些目標的一個又一個地現實,則是人生的終極大目標。而這些目標的實現歸根結底是為了活著。

我們太常見因為人生中的一個小目標一兩次失敗而灰心喪氣的人,他們失意,他們墮落,他們失去自信,有的甚至失去活著的勇氣。但凡是這樣輕生或者只是有輕生念頭的人,他們都還沒有完全看透目標與活著的本質聯絡。而這樣的人太多太多。他們嘴上追求活著的意義,追求生存的價值,願以死來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這樣的行為的確令人肅然起敬。而這樣的人生,卻沒能體會到生活的真諦。以死的方式來實現價值並不是一個好的途徑。請記住,以生命的形式生存在這個世界上,為了活著而活著才是生命的本質。我們是為了活著而努力生存,死亡只是生命道路上不得已而為之的小插曲。

為了活著而活著的人生,簡單明瞭,泰然自若。只有我們把生活的思想簡單化,把生存的意識強烈化,才能真正地體會到活著的意義——以笑的方式代替哭,在死亡的伴隨下努力活著。

第5篇

作為一個冷酷的作者,餘華不動聲色地讓我們跟隨他的冰冷筆調,目睹少爺福貴的荒誕、破產和艱難;繼而又假惺惺地給我們一點點美好的希望,讓有慶得到長跑第一名,讓鳳霞嫁了人懷了孩子,讓某些時刻有了溫情脈脈,有了簡陋的歡樂。然而就在我們以為噩夢不再縈繞他們的時候,餘華絲毫沒有猶疑,他鐵青著臉讓自己的角色們迅速以各種方式死去,毫無徵兆,近乎殘忍。

有慶是第一個突然死去的。“有慶不會在這條路上跑來了。”他的母親說。大多數人應該在這個時候心痛不已。貧苦艱難的生活,福貴簡單而粗暴的教育方式,都不曾讓有慶對生活喪失希望。他熱愛他的兩隻小羊,為了割草和上學每天來回奔命。所以當他在父親眼前拿了長跑第一名的時候,我們都天真地以為悲劇該結束了,事情在逐漸好起來,於是有了一點生活的曙光。

可是我們怎麼知道他會猝然死去。就像今天我們知道的許多社會底層的人們一樣,有慶的死冤枉而荒謬。由於血型不幸與臨盆的縣長夫人相同,他竟是因為抽血過多而夭亡的。

“我看著那條彎曲著通向城裡的小路,聽不到我兒子赤腳跑來的聲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滿了鹽。”

一切就像一個巨大的詛咒。女兒,妻子,女婿,外孫,最後福貴只剩下自己。和一頭也叫做福貴的老牛……

因為遠離那些動盪的年月,因為並未真正有過艱難和困頓,這個故事讓年青的我們不禁有些戰慄。薄薄的十二萬字,籠罩著“欲哭無淚的壓抑”。只是闔上書本之時,內心似乎多了一些超越世俗慾望和紛爭的平靜。現實生活的無情與殘忍,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寬廣;而活著,縱使要擔當諸多難以承納的苦痛,但是依然要堅忍,頑強。這應當便是生命的力量吧。

餘華這麼說他寫作的緣起—— “我聽到了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這首歌深深打動了我,我決定寫下一篇這樣的小說,就是這篇《活著》。”

“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裡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所以在那些悲傷的情節之間,福貴仍然在死亡的伴隨下活著,述說苦難的時候,眼睛裡流出了奇妙的神色,分不清是悲傷,還是欣慰。

正如你終於會明白,無論現時我們經歷的是措手不及的幸福喜悅,抑或是無可告人的艱辛苦難,只要繼續活著,它們中的大多數細節和感受都將被我們和時間一一遺忘,只留下蒼白的結果。那個結果對現時的我們毫髮無傷。告訴我,誰還在不堪著大學聯考的煎熬,失戀的痛苦,或者某個傷疤最初的鮮血淋漓?

第6篇

福貴少爺,以前是個賭徒。以至於家破人亡。後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家珍,福貴少爺的妻子,相夫教子,克勤克儉,不離不棄,絕對算得上是好妻子。

好不容易熬到女兒成家,生孩子了,卻又因產後大出血而死亡。

這一切都是偶然的嗎?世界上究竟有沒有必然性的東西?人生可預測嗎?

一國有一國之氣,一家有一家之氣。一家之氣通於一國之氣。

五六十年代,在左的思想影響下,全民癲狂。大鍊鋼鐵,十五年趕英超美。陽氣多而陰氣寡。上帝想讓誰滅亡,必先讓誰瘋狂。那是一個全民被催眠的時代。類似現在的傳銷。陽多陰少,必出現亡於陽之症。暴死者,即亡於陽之相。

福貴是個藝術家,他會唱皮影戲。是個堅定的革命浪漫主義者,生活在理想中。他是全民癲狂的受害者。有時候,信仰越強烈,反而越有害。

福貴的妻子是個好妻子,好妻子,都會具備柔順之美德。她惟福貴馬首是瞻。這個家庭之氣,也是陽多陰少。因此,國家層面的悲劇,很可能會在這個家庭上演。

陽常有餘,陰常不足。陽氣太盛的人,對事情的複雜性認識不清楚,陰氣盛的人,凡事極其小心,甚至帶有強迫的性質。小心駛得萬年船。經過一連串的打擊,福貴一家的氣,也在轉變。

當唯一的女兒生孩子的時候,他們意識到外界的很多東西或許並不可信,為防止萬一,從牛棚中帶出來一個教授醫生,以備不測。

後來他們給孩子取名饅頭。這是這個家庭迴歸理性、迴歸真實的表現。什麼都是假的,活著才是真的。人的雙腳要站在大地上。陽氣必須有根,根者,陰也。

福貴一家的遭遇,既有時代的原因,也是個人的悲劇。命運,可預測,但不可違背。孔子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

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

大人心量極大,天地人皆可通,見微知著,惟道是從,或隱或現,觀一國、一家之氣,已知興衰矣。

但天機不可洩露。即使說了也沒用。誰會信呢?這就是退藏於密的內涵。

所以,這個世界上,悲劇是很難避免的。這就叫吉凶與民同患。

第7篇

起初是因著著名導演和斬獲國際大獎的由頭看了電影,被一個接一個命運開的玩笑給氣憤到了,一個人怎麼能經受這麼多磨難,居然還活著,對,還活著。後來找到了原著,餘華的《活著》,是一本薄薄的書,一篇並不長的長篇小說,全書約12萬字,講述了一箇中國農民的一生,講述了一個關於苦難與死亡的故事。

一口氣讀完它,痛心之至。我確是被《活著》裡的故事真真切切地感動了,一個普通而又平凡的生活故事。或者讓我流淚的是漫長又沉重的苦難。在這個故事裡,福貴一家彷彿上帝從樂園中趕出來的受難者一樣,其人生就是為了曾經的出逃而贖罪,在經歷一番苦難後進入墳墓的關口。富貴的家人相繼去世,死亡的原因常出人意料之外卻又在情理之中,小說中每一個人物的消亡都給我強烈的震撼。生命堅強而又脆弱。除了母親,每一個都是福貴親手埋葬的,人生最大的痛苦就在於眼睜睜地看著親人一個一個地離去,而自己卻無能為力,最後連眼淚都沒有了,連訴說死亡都成了無感情的麻木。《活著》把人生的苦難寫到了極致,死亡與苦難在書中像原罪一樣如影隨形,儘管死亡不可預知,儘管人火災苦難的糾纏和死亡的恐懼中,但是人(福貴)還是一如既往地活著,並且代代延續。那麼,人是如何面對這種生的困境呢?

作者畢竟不是上帝,無法冷眼旁觀人生存中的不能承受之輕。他用不乏溫情的筆觸在描繪這個關於死亡的故事。福貴全家相互偎依著生活,在貧困飢餓的重壓下,相互攙扶著在人生路上艱難地行走,承受著苦難,憧憬著未來。這就是作者想表達的中國百姓的生活。

在書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責任,為人父的責任,為人母的責任,為人子女的責任,為人師表的責任,有還債的責任,有養家的責任……他們中沒有一個人逃避責任,而是勇敢的承擔起了這種責任,而在這承擔的過程的背後是隱忍,生的隱忍,苦的隱忍,痛的隱忍。作者在韓文版自序中也提到:“《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裡充滿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吶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活著》講述的不是一個苦難中的倖存者的悲哀的故事,而是講述了一個經歷種種磨難還活著的人的經歷和感受。作者用死亡敘述模式,表達了“活著比死幸福”的思想。福貴說:“我有時想想傷心,有時想想很踏實,家裡的人全是我埋葬的,全是我親手埋的,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就不用擔心誰了。”應該認為,福貴是幸福的。在人“活著”這一過程中,堅強、勇敢、樂觀等一系列為了活著本身而做出的反抗和鬥爭在福貴看來或許他不懂得,但是他在無形中都已具備了這些品格,他比他自己認知的要偉大,他的隱忍和堅強以一種不顯山露水的方式默默存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