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教學收穫體會和心得5篇 探索教學路,沉澱收穫

本文主要探討教學過程中的收穫、體會和心得。通過分享教師們在教學中的實際操作經驗,希望能夠提供給廣大教育工作者一些有益的啟示和借鑑,以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並推動教育事業的發展。

教學收穫體會和心得5篇 探索教學路,沉澱收穫

第1篇

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情感和思想都在發展,因而,我們的造句、習作、閱讀理解的指導也得跟上去。一個四年級的學生,造句還是照搬二、三年級的句子。這個孩子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太深,作業和考試只求穩妥、只關心得分。因為她怕錯,怕丟分,怕老師和家長批評,而不敢去想。久而久之,將失去表達力、思考力和生活觀察力。長大了,還能幹什麼?!

如何讓學生進入講讀課文狀態?採取師生對話式講讀課文,即,或跟著老師的話題走,或跟著學生的話題走。嚴格要求“有話跟我說,說給大家聽。不準私下說話。”這樣,師生的心靈才能碰撞出火花,教學才可進入狀態。吵雜、喧鬧不是好課堂,一言堂也不是好課堂。

中國教育管理是行政式運作,不是靠表彰來鼓勵老師工作,就是靠檔案和檢查來督促老師工作。背離了以人為本的教育本質。教學論文的一般構成:提出觀點,簡述理論,常用方法,教學案例(這一項是最重要的,要靠自己平時收集)。這樣的文章,讓讀者明確主旨,懂得道理,掌握方法,看得懂你是如何教學的。

其實,國小完全能夠採用新課標來教學。老師們不敢這樣做是有各種原因的。學校每學期都要進行均分排隊,老師們只能分分必爭,不敢放開手腳抓素質、打基礎。我們的教學構成了天天圍繞試題轉,學一節考一節,差什麼補什麼,考什麼背什麼。素質教學需要老師情感和思想的投入,要付出極大的精力,是複雜、長遠的工程。而應試教學精力和時間投入少、形式單一:講題目、做題目,背答案。教育方式很簡單,那就是罵、打、罰。老年教師固守著“師道尊嚴”,年輕教師是在題海中長大的,新課標的真正實施還任重道遠。我們的老師要改變教育觀念,堅守職業道德,勇於犧牲眼前的利益,敢於同舊體制作鬥爭。為了拯救孩子,振興民族。我們老師不下地獄,誰下地獄。國小是為了孩子未來的發展而教學,不是為了分數而教學。

教學收穫體會和心得5篇 探索教學路,沉澱收穫 第2張

第2篇

通過學習洋思中學以學生為主體,“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課堂教學結構,對我影響很大。再結合自己平時的教學情況,下面我談談自己的看法。

1、“先學後教 當堂訓練”教學模式不能學形式。如果不看自己所教班級的實際情況,把整個教學模式的形式的一切照搬過來,可以說,收穫一定大不了,甚至會出現退步,可能要出現成語中“雞飛蛋打”的效果。要把“先學後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的實質和所教班級、學情聯絡起來,取其精華,這樣才會取得較大的成績。

2、“先學後教 當堂訓練”教學模式,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更有利於分層推進。平時教學中總認為自已不講,學生不會,不自己講,學生總結不全面,這是錯的。如果學生總結的深度不夠或者各方面不全,那是老師“引導”這個工作沒有做好。就需要我們在“引導”的內容上下功夫。

3、“先學後教 當堂訓練”教學模式。無論是備課還是上課、無論是自習還是作業批改,要真正按照“先學後教 當堂訓練”教學模式去教好學,工作量是特別繁重的。課前預習你一定要分析清課程的知識點、重點、難點,還要把引導的內容和過程設計一下,即使在上課時的設計和實際不一定相吻合也要認真設計好,因為這是有的放矢的第一步。

“先學後教 當堂訓練”教學模式要求:對於我所教班級現階段來說,學生沒有養成很好的自學能力,在開始的一段時間裡,同學自學時還會有一部分同學看不出應該掌握什麼、什麼內容是重點、自己什麼地方還是薄弱環節。這就要求我在學生自學前為同學們寫出引路提綱,只讓學生根據提綱在書中找答案,逐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先學後教 當堂訓練”教學模式要求:無論是什麼學科,幾乎都要討論,因為通過看書,還有許多總是沒有解決。通過問題討論先要讓同學們幾個一組進行討論,比較後,再提問或到黑板上演練,會使許多同學的思路比老師還寬。所以教師根據課本內容、班級或個人實際情況,應該有意識地設計或組織學生儘可能多的對實際的問題討論解決,而不是老師直接說了答案。

“先學後教 當堂訓練”教學模式要求:練習有講前板演練習,講後書面作業或者小考。這是同學們形成能力,把知識和應用聯絡起來的過程。儘量避免出現以講帶練,以練代測。

洋思教學模式,讓學生聽課更有針對性,以學生思考為主,讓他們積極的成為課堂的主人。只要老師和同學們共同努力,便逐漸會發現思考中的學生最美,思考中的學生最可愛!在不久的將來,我們也能夠說:沒有教不會的學生,每一個學生在我們這裡都可以成才。

第3篇

今天,我懷揣著激動與期望的心情,帶著“空杯精神”,來到中國科大幼兒園進行觀摩活動。兩個教學活動來自山東省文登教育實驗幼兒園的教學能手李蘭老師和江華老師。特別是李蘭老師的音樂遊戲《快樂頭髮》激起了我的心靈火花,讓我靈感的思緒不斷湧動。她的教學活動是那樣的有趣,讓孩子們不知不覺中沉靜在她的遊戲裡;她的語言是那麼的具有親和力,讓我們不忍心大聲呼吸;她的動作是那麼的優美,讓我們的眼睛無時無刻圍著她打轉。。。。。。

而這些之所以能吸引我們,離不開她們平時工作經驗的積累,與充分的準備工作。就拿這節課中,首先,李蘭老師結合生活實際,選材“頭髮”,並將頭髮生長、隨風舞動、梳理、燙髮、剪髮等幼兒掌握的一系列生活小常識進行自由創編小律動。在創編過程中,李蘭老師並不侷限幼兒動作的規範與一致,而是鼓勵幼兒主動自由發揮。其次,幼兒在掌握要領後,教師能運用故事情境,將一系列動作聯絡起來,進行集體表演。再次,李蘭老師選擇的音樂停頓、連貫、強弱的變化非常明顯。最後李蘭老師的個人魅力讓我們在場的人員不得不折服。

在這之後,我就一直在反思思考,如何才能將她的教學方式運動到我們的教學生活當中呢?首先,要想上好一節課,那就得先認真設計活動,從準確的定位目標,到活動設計中必須有情境性、活動性、操作性、趣味性的環節,並且各環節應該具有邏輯性和挑戰性。而且在活動中應重視幼兒學習方式的設計。其次,在活動準備過程中,我們不應該只關注物質準備,而不關注心理準備以及操作材料要適合。就比如李蘭老師只准備了一根頭髮和音樂。 再次,在活動互動過程中,老師的語言要簡潔明瞭,問題不應過多,且不應寬泛和籠統,有時也可以試著讓幼兒問問題。最後,一名好的老師在活動之後,在科學的評價下懂得反思。

今天的時光,我們在學習中不知不覺的度過,從觀摩學習教育能手的優質課,到教育專家董旭花老師的教學活動演講,讓我在知識的海洋裡暢遊,並希望能將所學知識運動到自己的教學中。

第4篇

我們常常期待這樣的教學:見解深刻、獨具慧眼、旁徵博引、循循善誘、充滿智慧、精益求精,讓學生充滿夢想和希望。這就不得不提到“教學有效性”這5個字。

余文森教授曾提到“通俗地說,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上有收穫,有提高,有進步。具體表現在: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那麼在新課改下,怎麼樣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呢?我有三個方面的思考: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則有這樣一句名言:“教育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而新課標教育的理念中“以興趣愛好為動力”正是強調了這一點。我們每位老師備課時總會精心設計課堂的“導課”環節,雖然它不是教學的重點,但它的內容是為整個教學做好知識的鋪墊和心理準備。但,無論是哪種形式的匯入模式,始終都不得擯棄這樣兩點原則:1、激發學生興趣與求知慾望的同時緊扣知識點;2、匯入應力求精簡,點到為止,把課堂氣氛控制在一定範圍內。

在教學中,我們應該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生理特點,充分挖掘教材中能引起學生興趣的內容,努力尋求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需求緊密結合的知識點,激發學生的情感,引導學生深入地學習知識。更多的考慮讓學生如何“學”而不是教師如何“教”。

巴爾扎克說過“開啟一切科學的鑰匙都毫無異議的是問號”。 提問——作為一種不可或缺的有效教學組織形式,已得到廣大教師的普遍認同,有效的課堂提問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探究慾望和思維能力。經驗表明:指向明確,又逐層遞進、層層深入的提問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

那麼教師要做到以上三點,就得從各個方面提高自己的專業修養,一個優秀的教師如果具備以下幾方面的品質那麼一堂有效的課就可以達到優質的程度.

獨到。教師的創造性教學源於教師的獨創性思維。教師對教材要有真知灼見,能夠於平凡中見新奇,發人之所未發,見人之所未見。

廣博。教師不僅應該是他那一門學科領域的專家,也應是博覽群書的飽學之士。

啟發。富有靈氣的教師善於激疑布惑,誘導學生向著未知領域探幽發微。

機智。課堂教學面對的是一個複雜的人系統,它充滿變化和問題。富有教育智慧和機智的教師面對偶然性問題和意外情況,總能靈感閃現,奇思妙策在瞬間啟用,機動靈活地實施臨場應變。

絕招。教師的絕招是教師教學特長中的特長,是對某種教學技藝的精益求精、千錘百煉以至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是一種令人歎為觀止的境界。

總而言之,當學生帶著一種高漲、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與思考,對所學的知識感到驚奇與嚮往,並在學習的過程中經過努力掌握一種知識與技能的體驗時,教學已經叩響了成功的大門了。有效教學是一套行之有效的策略,是教育改革的一種目的,是我們教師奮鬥的一個目標。只有注重教學目標的全面性,巧用各種教學方法與策略,優化和組合各種課堂教學模式,在師生之間建立一種有效的雙向或多向的師生教學互動,才能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第5篇

上週,泰山區教研室劉相芹主任應邀來我校參加思品教研活動。一上午的學習,聽了兩節思品課,然後劉主任做了精彩的報告。這次教研活動的開展無疑是一場酣暢淋漓的春雨滋潤,讓我清晰地看到了學校以外的教育精彩。

此次教研活動,首先由我校劉玉傑老師和郭芝老師分別展示了兩節課。劉老師執教了一年級的《和風在一起》一課。課上,劉老師通過讓學生尋找風、製造風,設計了一系列活動,學生在學中樂,樂中學,有效的激發了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郭老師執教了三年級的《當一次消費者》一課。課中老師設計了“購物小常識”、“警鐘長鳴”、“火眼金睛辨優劣”等活動環節,讓學生在形式不同的活動中豐富了學生的購物經驗,增長了知識。

課後,區教研室劉主任對兩節課給予了高度的評價,並對如何把握思品課教材、上好思品課,體現思品教學的生活化、活動化,給與會的老師們做了深入淺出的指導。劉主任說,思品教學重在導行,讓學生在活動中受到感染,接受教育。在教學中,思品教學還要區別於語文化、美術化、音樂化的教學,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提高學生的認識,並通過認知,指導行為。

在這次的教研活動中,與會的老師們也是積極參與評課議課,如,學完了《當一次消費者》之後,學生們知道了許多購物的知識,但是是否都學會了理智購物?學生們認識了“三無”食品,也可以讓學生談談:你是否也買過? ...... 只有對學生有切身利益的觸動,教育的意義才體現的淋漓盡致。

品德課是一門活動性極強的課,這種性質,決定了它是不受時間、地點、形式、內容所約束的,提高教學質量的方法也應該百花齊放。教師也應該在活動中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樂於探究的科學態度,熱愛生活的價值觀,這才是品德與生活課的真正目的。我們應該從兒童的實際生活中捕捉有意義的內容,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選擇各種不同的教學活動型別,不斷提高品德教育的針對性、時效性、生動性。也只有這樣,才能切實提高國小思想品德課教育的實效性,才能提高整個教育的質量,為學生的品德形成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