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採訪心得8篇 “深度採訪,凝聚真情”

在採訪中,我深刻體會到一個好的採訪者除了要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和技巧外,更需要有一顆真實、敏感、細膩的心。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挖掘採訪物件的內心世界,讓資訊更加豐富、真實,給讀者留下更深刻、更感性的印象。

採訪心得8篇 “深度採訪,凝聚真情”

第1篇

原來人的事業沒有一帆風順,只靠自己一路打拼;原來一名好黨員的目標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什麼頓時間我會懂得這麼豐富的人生哲理呢?你快過來洗耳恭聽吧!原來,今天我們的大隊幹部採訪了一位杭州市勞動模範——我們可親可敬的孫校長。前面所說的哲理是孫校長從當上黨員的那一刻起的一些所作所為。下午,我們來到了會議室。踏入門的第一步起,我就覺得莊嚴神聖。一張寬敞而又明亮的屋子;一張呈深紅色的長方形會議桌矗立在我的面前,這才使我感到了幾分緊張。隨後,我來到自己的座位上就坐下來。

經過幾分鐘的漫長等待,我們的採訪目標——孫校長終於出現在了我們面前。一陣熱烈的掌聲拉開了今天活動的序幕。孫校長講著自己的人生經歷,我也虛心地聆聽著,還做著筆記。我頓時覺得孫校長也是一位平凡人,他也在農村生活過,也是白手起家,但是,有了今天的輝煌,完全是靠自己打拼出來的。孫校長很謙虛,她覺得:共產黨員應該吃苦在先,自己的利益在後,全心全意為我們老百姓造福,無愧於黨。只有你把老百姓放在心上,老百姓才會把你放在臺上。

最後,其實投入到現實生活中也就是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我們是祖國的金枝玉葉,要為國家作出一份利益,可能今天的隊員就是明天的團員,明天的團員就是後天的黨員。所以,我們要遵守好國小生日常行為規範,成為一位對祖國有用的人。今天的採訪很成功,我收穫了不少,真是對應了那句老話: 在玩中學,在學中玩。

採訪心得8篇 “深度採訪,凝聚真情” 第2張

第2篇

校友是重要的人力智力資源、物力財力資源、資訊資源和社會關係資源。校友是學校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依靠力量。做好採訪校友工作,已成為推動學校改革與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為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優秀人才,為社會經濟發展服務意義深遠。有人把校友會的工作比喻為築橋工人,是它構建了母校與校友、校友與校友、母校與社會間的橋樑。為了對以後的學習有更好的幫助,我們走訪了於我校畢業的繆愛雪校友。下面是我的一些心得體會。

早上八點鐘趕到,我們開始了校友採訪。簡單的問了一些基本情況,校友開始很認真的跟我談起他認為當代大學生以就是我們應該怎樣做。她以豐富的經驗侃侃而談,讓我感受頗深,對我也很有幫助。

這是03級校友繆愛雪的座右銘與人生感悟。她通過她的人生經歷及感悟,讓現在的我對未來的就業與人生有了新的認識與看法。

幹一行,愛一行,鑽三行,出色於多行。是繆學姐的人生格言,它清楚的告訴我,人只有不斷學習,不斷進取,不斷完善自我,才能讓人生更加豐富多彩。學習是人一生中的重要一課,學習是基礎,思考是關鍵,實踐是根本。 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歹。 須在學習中進行思考,在思考中學習,更要通過實踐獲得更新的感悟與認知,因為紙上得來終覺淺,覺知此事要躬行。

從基層幹起,不要好高騖遠。服從工作需要,把個人興趣愛好和社會結合起來。把工作看成事業,要有敬業精神。這是繆學姐就業的經歷寫照,在金融學院學習的她,大學畢業被分配到建設銀行杭州分行工作,從零櫃做起,她的經歷告訴我們,不管做任何事,要既來之,則安之,以認真的態度,做好自己的工作,肩負好自己的責任,踏踏實實做人,勤勤奮奮做事。付出不一定會有回報,但不付出一定不會有回報。從基層做起,不做無謂的好高騖遠,做有目標的奮鬥,有的放矢,逐步提高自己,實現自我價值。因為是玫瑰總有開放的時候,是金子總會發光的。

幹好你的本職工作,如果你的領導上司不重用你,不是你的錯,是他的損失。擁有認真負責精神,不斷進取的自我總是會曲徑通幽守得雲開見月明的。

繆學姐說,她會投身於自己所喜愛的這個職業,併為之拼搏不止,奮鬥不息,但畢竟路還很長,還會有許多無法解決的問題和許多新出現的問題,這些要靠我們的一起努力。

隨著採訪結束,我們走出了建設銀行的辦公大樓,學姐的親切微笑還在眼前。揹負著學姐的殷切希望,我們望望頭上的天,看看腳下的路,輕鬆而愉悅的,邁上了新的旅途。

大學生活豐富多彩,如果不好好把握卻很容易蹉跎光陰。這次尋訪之行確實讓我受益良多,寫著這些文字,我還在想著校友對我們的忠告,我會牢記在心,並落實到行動上,向校友學習,做一個有貢獻的人。

第3篇

其實在新聞採訪方面,我是一個新手,一隻菜鳥。說來慚愧,進校報的這一年裡,真正意義上的採訪其實不多,只有四次。中間自己也得出了一些拙見,現在就寫出來,跟大家交流分享下吧!

我的第一次個人採訪是在軍訓的時候。因為其他的一些原因,我跟文學院的新生有著比較密切的聯絡。軍訓表彰大會上,詹麗璇的名字引起了我的注意(其實他一入學輔導員就跟我說了,要特別關注她的舉動)。後來師姐說讓我們挖掘軍訓的人和事,我第一個念頭便想到了詹麗璇。後來我通過其他人瞭解了她的資訊後,感覺師妹身上有能夠代表這一屆新生在軍訓中蛻變的閃光點,就跟碧嵐師姐主動請纓,說我要去採訪詹麗璇。

師姐同意了,我是第一次採訪,還是一個人採訪,自己不免內心緊張。後來我從圖書館找來了通訊寫作的書籍,可總覺得裡面的那些原則寶典之類的不適合現實中的採訪。我開始苦惱,幸好這時碧嵐師姐給了我很大的幫助,她通過電話引導我摸索,最終,我把那些問題想好了,列好了,也順利採訪好師妹。

這一次充足的採訪前期工作是那次採訪成功進行下去的關鍵。因而在做人物採訪前,如果有條件的話,還是希望能夠儘可能地收集被採訪者的資訊及別人的一些看法,這對採訪中挖掘人物的閃光點至關重要。

好的採訪是成功的採訪稿的一半!在我的第二次採訪中,我感受最深的也是這點。第二次採訪的是一位現從事媒體工作的優秀畢業生師姐。由於當時師姐在海南,我只能通過qq對她進行採訪,而我對那位師姐的所以認識就只有那張紙上的資訊。那段時間很忙碌,沒怎麼好好地琢磨那次的採訪,在還沒做充足準備的情況下就貿貿然地採訪了師姐。很快,師姐就指出了我採訪的不足,她說我問的都是一些表層次的東西,而且問得比較亂。我心驚地接受了她批評,重新審視了自己的採訪,發現真的有許多漏洞。

那次採訪稿最後世師姐也幫我修改了不少,這讓我覺得很慚愧,也更加意識到我們採訪者的責任和採訪上自己存在著的不足。

說了那麼多了,好像都在強調採訪前期的準備和資訊收集的重要性。其實我還覺得,在採訪過程中,我們的表現同樣很重要。就算是面對同樣的問題,不同人採訪還是會有不同的風格。這在電視上我們也可能看到,魯豫的採訪和王志的採訪風格就算兩種幾乎完全不同的風格。而對於我個人而言,我更傾向的是魯豫式的閒話家常的採訪,而不喜歡王志式的咄咄逼人的採訪。可能大家剛看這兩張風格都會不由自主地選擇魯豫,可一旦真正進入採訪,還是會有人就不知覺地扮演起王志來。當採訪著說出一個對我們而言十分有利的資訊時,我的觀點是,請做溫柔的魯豫,一步步引導採訪者繼續說下去,而不做尖銳的王志,立刻單刀直入,令採訪者汗顏。

好了,說了那麼多,也該擱筆了。真正的採訪經驗採訪感受恐怕還是要我們自己去體驗才能找到屬於我們每個人的風格和感受!

第4篇

身為新聞學專業的我們在採訪中體驗了一把當記者的感覺,這是我們初次將課堂上學的理論知識付諸實踐。第一次採訪帶給我們的是欣喜與好奇,使我們更深入地瞭解我們所學的專業;第二次採訪我們多了一些熟練與從容,沒有了第一次的兵荒馬亂,更加地懂得合作。第三次採訪增強了我們團隊的凝聚力,懂得了身為新聞學專業的學生我們未來要走的路還很長。

採訪中,遇見了許多善良又可愛的人。第一位接受我們採訪的叔叔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抱著孩子欣然地接受了我們的採訪,全程都非常自信並且談吐大方,舉止有度。結束之後他坦言:他也是從我們這個階段過來的,所以他十分地理解我們,也願意配合我們完成這次的作業。正是有了這樣的開端才讓我們信心倍增。在這次採訪中,不僅有個人的力量為我們加油助威,更有一個團體的力量為我們錦上添花。那是一個公司的團隊週五來進行團建活動,他們邀我們一起做遊戲並且接受了我們的採訪,結尾處甚至還為我們拍了視訊喊口號應援。而更巧的是,我們在第二次採訪中竟然又遇到了他們,可以說是非常有緣分了。這一次的偶遇顯得格外珍貴,他們還關心地問我們作業完成得怎麼樣。

這三次的採訪都讓我們感動滿滿,或許有拒絕我們的人讓我們稍微沮喪了那麼一小會,但最終讓我們記住的卻是這些善良真摯,願意幫助我們的人。更讓我們小小地瞭解了當一名記者的不容易,讓我們更多地瞭解了我們的專業,體會到在這條路上我們還需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實踐、不斷地總結經驗,希望在以後的採訪中會越來越優秀。

第5篇

12月份以來,我們所學的《新聞採訪學》幾乎都是以實踐、實習為主。正所謂理論聯絡實踐。之前學了那麼多的有關採訪的理論知識,都從沒有用到實踐中去過,只是系統的把那些新聞採訪知識輸灌進了腦袋,但卻沒有用來指導實踐過。而如今,老師在有限的條件下給我們安排實踐實習的機會。不管是學習他人的實踐經驗,還是讓我們自己去體會,我都覺得很有必要,也很感謝老師為我們爭取機會而付出了那麼多。

第一次的實踐活動應該是我們班舉行的模yi答記者問。我和另外4位同學有幸成為被採訪者,其他的同學對我們五個人分別提出問題,我們做出回答。陶豔的回答確切、具體;胡文茜快言快語;林蓉蓉純真無邪;張國平的語言犀利;我呢?很真誠、很用情,不過我覺得我太情緒化了。雖然我們這次模yi答記者問的實踐活動有很多地方不規範,但通過老師的點評後,我們都知道了哪些地方不規範,存在哪些問題以及日後該如何處理這些問題。不管怎樣,我們的實踐活動還算的上是一次成功的實踐活動吧。因為我們5個人的回答各有千秋,同學們提出的問題也很有水準,只是我們在程式以及禮儀上存在一些小毛病。

第二次的實踐體會是江西日報的高階記者程娟來給我們班上課。程娟老師把她自己的採訪經驗結合理論知識傳授給了我們。《我能摸摸火車嗎?》讓我知道了在採訪的過程中要做個有心人,也讓我知道了程娟記者是如何做到與別人不一樣的;《袁政海班組》的系列報道讓我更堅信了懶人是當不了記者的那句話語;有關鐵路、公路的開通的報道讓我知道了原來新聞也可以寫成那般的詩化和散化,我想這與她平日裡愛閱讀散文,寫散文文章是分不開的;對金聖煙的報道表現了她獨有的睿智······說實在的,我很羨慕她,羨慕她能寫出那麼漂亮的文章;但我更佩服她,她那不斷上進的心與那吃苦的勁把我給折服了,她一個勁的重複那句一定要吃的了苦,我想做新聞工作的應該都很辛苦吧!所以從現在開始我們就更應該強健體魄,培養堅強的意志和吃苦耐勞的能力,以便日後投入到新聞事業工作中去。

第三次是老師帶領我們做校車去感受南昌的變化。第一個目的地是秋水廣場,廣場的最高噴泉是108米,據說是中國的第一高噴泉。我們在那逗留了半個小時又奔向了另一地點------摩天輪,據稱是亞洲第一高的摩天輪。在它的旁邊正在完善一個贛江公園,它的建立與完善不僅會給人們提供了又一娛樂場所,而且還會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讓人們更加關注昌北的建設與發展。摩天輪的對面有一個嘉年華娛樂場地,也還在完善之中,不過應該快要竣工開張了,因為有好多大學生在那求職,大概有300多個人在那排隊等待,據我們瞭解,該娛樂場地計劃12月24日開張。在那逗留了近一個小時,回到校車上準備打道回府。不過我們並不是按原路線往回返,而是開上了生米大橋,那座橋很長、也很雄偉······ 我們一路上有說說笑,就在這樣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回到了我們的學校,結束了我們的感受南昌變化的體會活動。

這就是我們的三次實習體會活動,那三次活動讓我明白了新聞無處不在,只要我們有一雙敏感的眼睛。讓我們做個有心人,為新聞事業而奮鬥終身吧!

第6篇

一開始應該是興奮吧,小時候一直想要當記者,因為感覺記者是正義和破解黑暗的化身,現在終於有了能夠實施的可能。在老師要求寫採訪提綱時也很認真,選好擺地攤這個主題後,便開始想各種問題。一開始考慮到要問與眾不同的題目才可以使得自己的採訪稿更加地吸引人,甚至連爆頭哥橫行於世,你擺地攤會不會害怕的問題都冒了出來。

當然,我們也有想到問題會很艱難。畢竟擺地攤對於很多人來說是一件很丟臉的事,可是,當蛋爺說到一句話時我稍微放心了,人家都敢出來擺地攤了還怕什麼丟臉。事實證明,也的確是這樣,還有擔心因為招攬生意而懶得理我們的現象,雖說也有發生,但並沒有一開始就受到打擊。所以,我很感謝那一對年輕的情侶。

雖說過程也算得上比較順利,可是我們採訪到得實質內容卻很少,或許也是小組成員總是無法聚在一塊的原因,所以這個採訪作業也是匆忙中做出來的,原本一個挺美妙的採訪過程成了一個應付作業式的行為。該有的採訪提綱也不見了,我想,一個沒有多少實質內容的採訪稿,應該就像我們一樣,源於一場準備並不上心並不充足的採訪準備吧。有了此先例,我想以後的採訪應該有一定的經驗了。

一:採訪提綱問題必須有獨特性,不要千篇一律,你隨便想想能夠想到的別人也能想到。

二:採訪時無論怎樣的環境怎樣的工作我們都必須尊重對方。

四:採訪稿的成功在乎你的側重面與常人不同,善於挖掘其背後的故事及側面影射的社會實質。

恩,最後想說說,其實採訪真不是件容易的事。還有大學生放下面子出來擺地攤也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學習。

第7篇

這學期前前後後也採訪了許多人,涉及的面我個人覺得還是比較廣泛的,但是沒能採訪到真正的“高層”人物還是比較遺憾。從剛開始的緊張羞澀,漸漸地到駕輕就熟,對於剛開始接觸的人物採訪我自己還是有著較多的感受。

對於採訪物件的選擇,我認為是能否造就一篇優秀人物採訪的關鍵所在。小組作業時,我們的選題是“父親節”。這個選題,對於採訪物件的要求其實比較簡單——成年男性。但是成年男性這麼多,如何挑選更適合這個選題的人物呢?

剛開始因為小組分工並不完善,大家對於採訪物件的挑選更偏向於自己的片面理解。我也就找到了某位男教師開始了採訪,結果就是採訪十分順利,老師十分配合,但寫出來的稿子沒什麼新意。而小組其他成員的稿子內容則更加吸引人。有人選擇了有3個孩子的南區水果店老闆,有人則選擇了離家在外與父母妻兒相隔千里的學校保安。對於採訪物件的選擇上,顯然他們的更具有代表性與“新意”,而我的選擇出發點停留在了任務的完成度上而非質量之上。青年教師也許更適合採訪,他們的語言能力會使採訪更順利,但在這個選題之下,顯然其他的選擇更能表現主題使選題的新意體現出來。

所以對於今後的採訪,挑選一個更具代表性的人物才能更好地將主題體現。採訪也不能一味求穩,追求一些新意或許才能獲得更好的內容。

完成一次好的人物採訪,我認為不僅要對採訪的物件有充分的瞭解,對於整個話題的背景也應該要有相當完備的背景知識。不然或許就會遭遇我所遇到過的尷尬。

學期後半段有幸來到解放日報體育部做關於世界盃的專題報道。我主要負責電話採訪一些足球教練紀錄他們對於某一場比賽的看法。我自以為對採訪物件十分了解(大多為經常在電視上看到的知名教練與體育評論員),但實際採訪中卻是漏洞百出。

首先,語言上遭遇了危機。由於一些主教練來自上海講著一口地道的上海方言,對於我來說理解起來就成了大問題。即使後來用普通話對話也時常在一些關鍵語句上因為口音問題而不能正確理解意思。記得一次採訪一位滬上著名教練,因為前期沒有心理準備,電話採訪時才發現採訪物件的語調“驚人”的低。低沉的語調使很多話變得含糊不清,那次的採訪最終也因此失敗。

除了採訪物件的準備外,背景知識的準備也必須充足。還是在實習期間,一次採訪圈外人士預測比賽時又出現了新的狀況。由於前一場比賽我自己也沒有看,而採訪物件對於足球也不夠專業,就出現了採訪過程兩個人無話可說的境地。

兩次失敗的經驗也提醒我做好採訪前背景瞭解的重要性。對於採訪物件,適當瞭解他的身份有助於更順利的進行採訪;對於採訪選題的背景,完備地做好先前功課才能在採訪中更好地與採訪物件交流。

剛開始接觸採訪稿的撰寫,我也犯下了不少毛病。由於不能熟練地掌握採訪稿,我的第一篇採訪稿被小組成員批為過於客觀,缺乏適當的文學性修飾。當然,對於一篇採訪稿尊重採訪者話語的客觀性是最重要的,但是將話語轉變為文字又不能少了文學的修飾,不然採訪稿就會顯得索然無味缺乏可讀性。

而實習時,我的一篇採訪稿也被老師批評了。由於我對於採訪物件的話題有著自己很多的見解,於是在文章中有意無意的加入了我的意見傾向。這也就造成了一些話語方式與採訪物件身份不符的現象。

在採訪稿的撰寫之中,如何將事實的客觀性與文字的文學性更好地結合顯然是我需要不斷加強的地方。從採訪者的角度出發,尊重受訪者的意圖,而在文字上則需要部分潤色,這看似簡單的道理卻也需要不斷的實踐作為基礎吧。

對於不同的採訪物件我認為應該是選擇不同的採訪策略。策略的內涵即是選擇不同的話語方式、不同的語言氛圍以及不同的話語量。比如採訪“下層”受訪人時,我大都會比較主動,儘量將語言氛圍變得輕鬆使受訪者能夠較為自然的表達出自己的觀點;同時在採訪中我也會適當的掌握主動權,通過引導的方式幫助受訪者整理自己的思路與看法。

而對於“中高層”受訪者,我一般不會過於主動,而是將採訪的掌控權交予對方,給受訪者足夠的時間與空間表達展示自己的觀點與看法。兩種不同的策略,也是基於兩類受訪者不同的社會身份、教育水平等因素。相對而言,“中下層”受訪者可能受到文化水平的影響相對怯於表達自己對某一問題的看法,同時表達中也可能會因多種因素造成表意不清等問題;而“中上層”受訪者相對文化水平較高,對於特定問題相對有更多自己的看法,在這樣的前提下如果仍然選擇給予對方過多的引導勢必將使受訪者感到嘮叨瑣碎。

所以在這樣的考慮下,針對不同的受訪者採取不同的採訪策略既能使採訪順利的進行也能建立更好的互動環境。

這個學期開始全面的接觸採訪與寫作,實地採訪與電話採訪都做了不少,但是我感覺還是遠遠不夠。實習期間指導老師也告訴我,採訪只有做了多了才能有感覺,文字、語言上面才能有進步。或許這也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反覆強調的實踐的重要性的很好體現吧。

同時,在採訪中我也發現自信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面對不同的受訪者,可能會因對方身份的不同而產生微妙的心理變化。對於普通的農民工或許我更能放得開,而面對著名運動員或者知名教授則會顯得拘謹。起初,我也是總因為緊張而使採訪不那麼順利,但隨著採訪次數增加自己也變得自信,並且能夠做到與受訪者一定量的有效互動,不再只是那個被動的記錄者,開始成為了互動者。而這樣自信的由來,既來自戰勝自我膽怯心理的一次次實踐,也源於對受訪者、採訪背景的充分準備。

在採訪的實踐中我也發現了資訊提取方面急需提高。有時候會遇到一些受訪者特別健談,於是便需要將他的大篇幅內容微縮到小篇幅;有時候則會遇到受訪者遲遲不能點到問題的核心而遊離與提問之外。第一個問題考驗的是自己的文字壓縮能力,第二個問題則考驗的是記者的提問技巧。在採訪中,我也發現,問題的設計往往趕不上實際中的變化,所以在提問過程中設計問題顯得尤為關鍵。而設計的串聯點就是和受訪者的良性互動,通過互動將自己的觀點傳遞,同時將自己的疑問丟擲將受訪者引入自己的設計之中。這樣,才能得到自己所想要的採訪內容。

這學期的採訪與寫作課使我受益良多,汲取了許多采訪的理論知識。而實踐中,一次次的採訪經歷則讓我明白了理論與現實結合的重要性。既不能脫離理論而自成一套也不能僅僅依靠理論知識而無視實踐中的變化。

現在只是一個起點,希望這樣的總結與體會能夠給我今後的採訪以提醒,也希望未來越來越多的採訪實踐又能給予這份體悟以更多的內涵。

第8篇

伊能靜的訪談大概是兩個星期之前看的了,但是這期節目卻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感慨於伊能靜坎坷的人生經歷,感慨於她的奮力拼搏,感慨於她對生活對人生的深刻感悟。這樣一個女子,讓人既敬畏,又愛憐。

關於伊能靜,我不想再多作介紹。我想說的是,16歲就出道,全家都靠她養,這樣一個外表柔弱而內心無比強大的女子,是多麼地讓人肅然起敬!面對生活的種種磨難,她沒有低頭,而是選擇堅強地面對一切困難,用她那瘦小的肩膀,揹負起種種的壓力和責任。

牽手事件讓她陷入輿論的種種指責,將她推上風口浪尖,這一刻,她似乎成了千夫所指的罪人。不明真相的群眾和媒體被矇蔽了眼睛,只是一味的人云亦云,卻不知,這些,對於這樣一個弱女子,是多麼大的壓力!然而她沒有怪誰,也沒有恨誰,她只是將自己關在屋裡,安靜地思考,她甚至找過心理醫生。風波過後,是一個更加強大的伊能靜。很多人都說,她是一個鑽石女人,所經歷的磨難越多,就像鑽石一樣,被打磨地越多,就越是折射出璀璨的光芒。

她是一個真正的性情中人,沒有人知道,她和庾澄慶究竟發生了怎樣的事情,他們的婚姻究竟出現了什麼問題,她也不會去告訴任何不相關的人,而我們,也沒有必要知道這些。也許是不愛了,也許是有外部的因素。那又怎樣呢?我們只需知道結局,他們分開了。

相愛時一切美好,傳統的觀念也總是在諄諄告誡著我們,無論如何,即使以後不愛了,離婚也是極不負責任的行為。離婚真的是不負責任嗎?將自己捆綁在一個讓自己痛苦萬分的婚姻之中,整天面對著一個你早已不愛的人,這才是最大的不負責任,你對自己都不負責,你怎麼對其它人負責?也許有人會說,離婚會對孩子造成極大的心理陰影,但是我想,如果不離,也未必不會對孩子造成心理陰影吧?因為你們的愛已經不存在了,這個家,也沒有了愛。關鍵是你要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愛,一如伊能靜,我相信她的小王子是充滿愛的,因為伊能靜給了他很多的愛,而沒有向小王子傳輸任何的一如我恨你爸爸之類的資訊,她說,不要教他恨,因為長大後,他也會恨你,要給他愛,滿滿的愛,這樣他才會愛你,愛這個世界。

她還說,你一定要先搞定一個饅頭的問題,那表示你有能力,你沒有能力,你就沒有資格談夢想,因為夢想是需要能力來完成的。一如我在蕭亞軒訪談感想裡所說,夢想,必須建立在牢固的基礎之上,夢想,不是白日夢。並且,我們,終究只是世俗的一份子。

這樣一個外表溫柔美麗而內心強大的女子,這樣一個敢於愛敢於做多女子,讓人不得不欣賞。欣賞她的才情,欣賞她的堅強,欣賞她的魅力,欣賞她的言談,欣賞,這樣一個——伊能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