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教育教學讀書心得體會7篇 博覽群書,領悟學海深處

本文主要探討教育教學讀書心得體會。教育是社會發展的支柱,而教學質量的提高離不開教師的持續學習。通過讀書可以開闊視野,提升專業素養,也能獲得豐富的教育教學經驗。本文將分享一些讀書心得和體會,希望能為教育界的同仁提供一些借鑑和思考的方向。

教育教學讀書心得體會7篇 博覽群書,領悟學海深處

第1篇

假期我認真研讀《教育新理念》、《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兩本書。從這兩本書中,我認為普通教師可以讀出人生道理,教育智慧;教育管理者可以讀出管理理念、辦學方向;而思想者讀出的更是心靈的共鳴靈魂的迴音。作為一名平凡的教師 ,這兩本書讓我感動,更讓我深思 。

通過自學使我體會到作為個體的人必須要進行終身的學習,作為教師必須把教育看作是貫穿與人的整個一生與人的發展各個階段的持續不斷的過程。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學習新的理念,充實自己的頭腦,使自己的思想不斷地更新,與時代同步。知識經濟時代,學習將貫穿於人的一生之始終,可謂“活到老學到老”。學習不再僅是學生的專利,教育也不再僅是教師的特權。一個真正的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的時代也伴隨知識經濟時代同時降臨。教育必須正視現實,適應新時代的要求,使其形式靈活多樣,促進社會學習化、學習社會化。所以作為教師,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創新,教師必須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學習和了解先進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內化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通過思想的內化來指導實踐;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創造新的'教育方法,適應學習時代的要求。

曾經有這樣一個故事,說某年輕人來到綠洲碰到一位老先生,年輕人便問:“這裡如何?”老人家反問說:“你的家鄉如何?”年輕人回答:“糟透了!我很討厭。”老人家接著說:“那你快走,這裡同你的家鄉一樣糟。”後來又來了另一個青年問同樣的問題,老人家也同樣反問,青年回答說:“我的家鄉很好,我很想念家鄉的人、花、事物……”老人家便說:“這裡也同樣好。”旁聽者覺得詫異,問老人家為何前後說法不一致呢?老者說:“你要尋找什麼?你就會找到什麼!”

的確,這個故事告訴大家:當你以欣賞的態度去看一件事,你便會看到許多優點;以批評的態度看,你便會看到無數缺點。反觀我們傳統的教育,多是為了分數的教育,從教師自我出發,而不真正是對幼兒這一主體人的教育,教師的抱怨也就“順理成章”了。而新課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每一位孩子的發展。我們的教育目標是培養幼兒全面發展(由於個體差異,絕對意義上的全面發展實際上是不可能的。我的理解是指孩子的發展能為個人所駕馭,孩子可以從自己的興趣愛好出發,自由地從事多方面的活動,充分發展多方面的能力)。何況,“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優生”有缺點,“差生”也有閃光點,在我們教師心目中每個孩子都應是有天才的一面的。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改變教育觀念,重新整合新型的師生關係,明確自己的角色定位——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欣賞者”。從這一角度出發,教師應該尊重幼兒合理的心理需求與個性差異,尊重他們的愛好與選擇,尊重他們的人格。同時,及時捕捉幼兒身上的“閃光點”,並予以讚揚,特別是對“差生”而言,一兩次別開生面的欣賞不啻是沙漠裡的綠洲,久旱的甘霖,這樣將會激發他們身上的潛能,讓孩子在充滿鼓勵與期待的沃土中成長,從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教育教學讀書心得體會7篇 博覽群書,領悟學海深處 第2張

第2篇

佐爾丹-柯達伊(zoltan ·kodaly,1882-1967年)匈牙利著名作曲家、民族音樂家、音樂教育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柯達伊教學法”是當代世界影響深遠的音樂教育體系之一。他的教育體系有深刻的教育哲學思想,有高標準的藝術、審美要求,並且探討了一系列音樂教育觀念和實踐中的根本問題,例如,藝術教育與人的自身成長、全面發展的關係;音樂文化在全部知識文化中的作用;民族民間音樂在音樂教育中的意義;繼承本民族傳統與學習人類優秀藝術文化的關係;如何借鑑前人的、國外的優秀傳統等等。柯達伊在幾十年中為不同程度兒童所寫的上千首歌唱、讀譜練習,在匈牙利被稱為“黃金儲備”。從60年代起,這種教學法迅速地傳播,遍及歐洲、美洲、亞洲、大洋洲的許多國家。他的教育思想、教學原則對於世界各地的音樂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其教學法主要內容是首調唱名法、柯爾文手勢、節奏唱名、節奏和唱名的簡記法。

匈牙利的學校開展音樂課教育已有久遠的歷史,近百年來其音樂教育理論與實踐普遍採用了柯達伊教學法。他們的音樂程度廣博而精細,因為匈牙利人認為音樂是孩子教育的靈魂與核心。在常規學校裡,孩子們每週都有兩次音樂課,音樂學校裡,每天都有音樂課,孩子們有機會學習一種樂器。音樂課程同樣也包括傾聽、即興創作、識譜等等。匈牙利的教育工作者們堅信,音樂與數學、自然科學有著直接的內在的聯絡。他們相信,音樂對孩子們的邏輯性和批判思維有所幫助,學習音樂的過程能夠發展完整的人格。因此,也取得了較大的柯達伊音樂教育的基本特色。

柯達伊認為,兒童只有積極參與藝術實踐活動,才能獲得審美體驗、獲得真正的音樂文化。歌喉是每個人都有的樂器,歌唱是每個人都可以參加的藝術活動,是普及音樂教育的切實可行又有效的途徑。合唱對於促進合作意識、促進個體的社會化具有積極的作用。這也是音樂教育目的的一個重要的方面。在合唱中人們學會傾聽、配合、理解默契,會使人們走出封閉狹窄,培養人際間的合作理解的態度,培養人的社會人格。

兒童音樂活動開始階段最重要的是體驗、感覺。在匈牙利的幼兒園中的歌唱往往是以歌唱遊戲的方式出現,特別是在低年級。“兒童表演的歌唱遊戲主要是坐著或站成圓圈,做手臂運動或踏腳的動作,在歌唱遊戲中,他們可以扮演簡單的角色,但是由於年齡發育的限制,遊戲也不要複雜,”“兒童教育中歌唱和動作總是緊密聯絡的,通過經常的音樂活動使兒童得到全面的發展。”可見,柯達伊所提倡的音樂教學並不拘泥於歌唱這一種單一的形式,而是將歌唱、動作、遊戲、表演、即興創作等形式相結合的綜合音樂教育。

柯達伊音樂教育體系強呼叫最符合兒童特性的民族音樂、童謠等教學素材於兒童音樂教育中,並創作大量的優秀作品

優秀的民族音樂,特別是匈牙利本民族的優秀音樂,是柯達伊體系中教材的主要來源。柯達伊認為,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最完美的表現。所以,兒童的音樂教材必須是真正的民間音樂,童謠和優秀作曲家根據民族音調創作的作品。

?50首兒童歌曲》、《五聲音階音樂》、《333首讀譜練習》是柯達伊專門為兒童寫作的作品,這些都是五聲音調、最大音域不超過六度的'歌曲,在2個音級到5個音級範圍內使用。其中,歌詞是優秀詩人專門為兒童所寫的抒情小詩,他們也提高了曲調的感情效果和吸引力,它使用兒童自己的語言,但又不是口齒不清的呀呀學語。這些短小的作品可以使兒童進入遊戲,我們也可以為真正的歌曲學習作準備。

柯達伊一生中寫作了大量的兒童作品。其數量之大、藝術規格之高,在各國作曲家中是罕見的。豐富的教材建設是柯達伊教育思想得以實現的重要保證之一。柯達伊多次在文中提到過粗俗淺陋的藝術趣味所帶給兒童的影響。他作了許多作品可以用於兒童的佇列活動和遊戲,並配以生動的教學方法,這些都符合兒童的天性,是最自然、最富有生命力的東西,來促進兒童音樂能力的發展。

創作能力實際上是人與生俱來的潛能,只要有適合的環境和方法,就能開掘這種能力。教學中應結合各種音樂要素,啟發、鼓勵兒童的創作體驗。

感知音樂結構、形式的能力對於獲得完美的音樂體驗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匈牙利音樂教育中把結構意識與分析看作既是理解音樂的基礎又是培養兒童創作能力的基礎,這種能力培養需要長期的訓練、學習、貫穿音樂教育全過程。柯達伊認為,創作能力實際上是人與生俱來的潛能,只要有適合的環境和方法,就能開掘這種能力。教學中應結合各種音樂要素,啟發、鼓勵兒童的創作體驗。

兒童教育階段主要通過歌唱遊戲和各種音樂活動培養兒童對音樂結構的感性認識,從而培養兒童的創造力。例如,把遊戲可以設計為:教師發出的聲音表示在山上,兒童的模仿表示是回聲;教師是電報發報員,兒童是收報員;教師在衛星上發訊號,兒童是地面接受站,等等,孩子們非常有興趣參與這些活動。幼兒園的孩子可以自己設計各種節奏片段,在集體中進行創作和模仿的練習。教師還可以歌唱兒童熟悉的曲調,但是變化為新的歌詞內容,使兒童適應歌曲的部分變化,感覺旋律與不同歌詞的結合。還可以選擇一句兒童熟悉的曲調,遊戲式地輪流填詞,內容是孩子自己最感興趣的一句話。這些練習啟發了兒童用他們自己頭腦中已經積累的音樂語言表達他們的感情

第3篇

利用課餘時間我認真研讀《教育新理念》這本書。從這本書中,我認為普通教師可以讀出人生道理,教育智慧;教育管理者可以讀出管理理念、辦學方向;而思想者讀出的更是心靈的共鳴靈魂的迴音。作為一名平凡的教師,這本書讓我感動,更讓我深思 。

通過自學使我體會到作為個體的人必須要進行終身的學習,作為教師必須把教育看作是貫穿與人的各個階段的持續不斷的過程。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學習新的理念,充實自己的頭腦,使自己的思想不斷地更新,與時代同步。可謂“活到老學到老”。學習不再僅是學生的專利,教育也不再僅是教師的特權。一個真正的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的時代也伴隨知識經濟時代同時降臨。教育必須正視現實,適應新時代的要求,使其形式靈活多樣,促進社會學習化、學習社會化。所以作為教師,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創新,教師必須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學習和了解先進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內化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創造新的教育方法,適應學習時代的.要求。

在《教育新理念 》中,尤其使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所提出“以問題為紐帶的教學”。書中闡述到“創造始於問題。要保護和發展學生的創造性,首先要保護和發展學生的問題意識,進行問題性教學。”“美國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帶著更多的問題走出教室。 ”“教師並不是以知識的傳授為目的,而是以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加深問題的深度、探求解決問題的方法,特別是形成自己對解決問題的獨立見解為目的。問題能力在於學生,能不能以問題貫穿教學在於教師。”

目前, 在我們課程改革的浪潮中,教師們有時也迷失了方向 ,把握不住了重點 ,一學期下來不知道讓孩子們學會了什麼 ?懂得了什麼?對自己教學產生了懷疑 ,不知從何處入手 。這不由得引起人們深思的是,教育的真正功能究竟是什麼?在文中,袁教授給予了回答。他提出教育的真諦在於“將知識轉化為智慧,使文明積澱成人格”。其中包括兩層含義。其一:對教師而言,教會學生致知的方法,求知的渠道,學會判斷知識和資訊,要比教給學生現成的知識重要得多。因為知識本身是多變的,不斷更新的。其二:現代文明的成果並不能通過傳授內化成為人格,人格需要人格魅力的感召。那麼,教師的教學行為直接影響到學生智慧、人格的形成與發展。這不由又落實到最根本的就是教師的教育理念,教師究竟應該教什麼,怎樣教?通過學習了袁教授 的《教育新理念》對我們真的收穫不淺!

第4篇

這幾天我認真地讀了《有效教學》這本書,書中有很多理論思想使我受益匪淺,不僅知道了有效教學的含義,也同時意識到有效教學對於教師來講在新課程教學當中它有著很多的實際意義。在讀了《有效教學》的基礎上,結合本人的課堂教學,有了幾點不成熟的想法。今天,不妨寫下來,供大家商榷。

有效教學首先體現在有效備課上,課前的充分準備就是有效備課。怎樣才能算是有效備課呢 第一。備而能用。備課應該備而能用,減少無效備課,"備課""上課"不能兩張皮。第二。有利於教。有利於教師落實地教,巧妙地學,高效地完成教學任務。有利於教師的專業成長,使教師水平迅速提高。第三。有利於學。讓學生學得快,學得紮實,所有的知識過手,培養能力到位,力爭較好地完成教學目標,向課堂要效益。

曾經有老師認為,現代課堂強調師生互動和動態生成,而且在課堂教學中尚有許許多多的不可預見性,那麼似乎可以簡化備課,甚至不要備課。老師是課堂教學的促進者,引導者,怎樣促進,怎樣引導,是不可能在教學活動中隨意生成的,必須在課前事先有所考慮,課堂上的生成需要教師運用教育的智慧去引導,學生學習慾望和動機需要教師去激發。沒有備課時的全面考慮與周密設計,就沒有課堂上的有效引導與動態生成;沒有上課前的胸有成竹,就不可能有課堂中的遊刃有餘。因此,實現課堂教學的和諧互動,課前師生的充分準備是前提。

在傳統的教學活動中,教師的角色是傳道,授業,解惑,新課程下的教師角色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因此必須改變傳統課堂中教師單向灌輸知識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教學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學生作為課堂中的主體積極地參與到互動中來,師生,生生之間平等的互動。教師必須從一個知識的傳授者中解脫出來,這是兩種教育觀念的激烈碰撞,對教師來說無疑是一種新的挑戰。面對新課程,教師只有轉變角色,明確自身在課堂教學中的真正身份,充分重視和諧互動對學生學習的`重大意義,才能處理好教學活動中的各種關係。教師即促進者,指教師從過去僅作為知識傳授者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來,促進以學習能力為重心的學生整個個性的和諧,健康發展。教師即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是教師最明顯,最直接,最富時代性的角色特徵,是教師角色特徵中的核心特徵。教師再也不能把知識傳授作為自己的主要任務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上,而應成為學生學習的激發者,輔導者,各種能力和積極個性的培養者,把教學的重心放在如何促進學生"學"上,從而真正實現教是為了不教。

教師應成為學生個性張揚的促進者。新課程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于思考,善於動手,這就要求教師調整,改變教學行為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課堂中給學生自由發言的機會,使課堂變成充滿生趣的師生交流場所。教師應該是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學與課程是彼此分離的。教師被排斥與課程之外,教師的任務只是教學,使教師喪失了課程的意識,喪失了課程的能力。教師更應成為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教師要形成強烈的課程意識和參與意識。

成功的課堂或者說成功的互動合作,離不開師生之間的和諧的交流和平等的對話。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不再是一種以教師講授為主的交流,不再是唯教師,唯教材而獨尊的行為。而是一種體現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對話和交流。沒有對話和交流就沒有真實的互動,這種交流和對話必須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的基礎上,只有在師生和諧互動中才能形成學生的體驗與收穫。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差異,教師要及時反饋與鼓勵。學生受到激勵,鞭策,鼓舞,感化和召喚,才能保持開放的心態,才能產生充滿活力,充滿創造的體驗,也才能在對話的過程中生成新的認識。如果教師上課還是"一言堂",學生只有隨聲附和的份兒,那就根本談不上彼此之間敞開心扉,實現平等,民主的對話。課堂教學就是在這樣的情境中進行的"對話",教師和學生不僅僅通過語言進行討論或交流,更主要的是進行平等的心靈溝通。在對話的過程中,教師憑藉豐富專業知識和社會閱歷感染和影響著學生,同時,學生作為一個個具有獨立完整的精神的個體展示在教師面前。這種狀態下的課堂教學過程,對師生雙方來說,都是一種"共享"。教師是學生年長的夥伴,真誠的朋友,貼心的師長。在課堂教學中應善於營造一種生動,平等,和諧的對話情境。教師要擯棄自己唱主角,學生當配角,部分學生唱戲,多數同學當聽眾的狀況,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影響著學生,感染著學生,引導著學生。在多元的互動中,學生的見解,教師的知識閱歷,學生的生活經驗,個體的獨特感受交織在一起,從而達成課堂的教學目標,這種狀態下的課堂教學過程就是一種"共享"。這就使得課堂溝通在渠道上多樣化,在資訊交流上多元化,和諧互動的課堂需要對話和共享。

教學活動是師生的雙邊活動,只有建立起師生間溝通的綠色通道,才能營造教與學之間寬鬆,民主,和諧的氛圍,才能為師生互動創造條件。在教學中,教師始終要語言親切,態度和藹,熱情耐心,對待學生

要一視同仁,多關心,多鼓勵,尊重學生的人格,保護學生的自尊心,與他們平等相處,產生情感上的共鳴,使他們得以在民主,愉悅,和諧的教學氛圍中學習,讓他們感到教師的平易近人,親切可信,從而樂於和教師交往,積極,主動,自覺地參與學習。

第5篇

校長在寒假裡給我們每位老師送了一本《讀書成就名師》,全書行文流暢,字裡行間名師通過閱讀步入教育勝景的個案,更是非常適合作為一線教師提升教學的參照。名師的成長沒有捷徑,無非是蘇霍姆林斯基一直提倡並踐行的閱讀、反思、實踐。

有人說:閱讀不能改變人生的長度,但可以改變人生的寬度。閱讀不能改變人生的起點,但可以改變人生的終點。近期閱讀完手中這本專著,書中的12位名師,從國小、國中、高中到大學;從語文、數學到心理;從學科教師、校長、院長到教研員,在他們的身上,我看到了閱讀猶如晨曦下的鑽石折射著來自教學、管理、教研等各個切面的璀璨。

閆學說,“總結自己的成長經歷,沒有什麼捷徑,無非就是閱讀。”吳正憲說:“本領不是天生的,只能不懈努力,拜書本為師。教師的專業成長並無捷徑。”幾乎所有的名師,都在持之以恆地做一件非常普通但又非常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讀書,大量的、範圍廣泛的閱讀。堅持不懈地閱讀,就是教師成長為名師的“祕訣”,這是公開的祕密。每個人沿著這條道路走下去,都可能成為名師。

本書的作者張貴勇也說:“其實,名師的成長沒有捷徑,無非是蘇霍姆林斯基一直提倡並踐行的閱讀、反思、實踐。為什麼讀書對教師的成長如此重要?王崧舟告訴我們,教師專業成長的歷程實際上是兩個轉化的過程,即“讀書——底蘊——教學”,第一個轉化是從讀書到底蘊的轉化,這是一個積澱的過程;第二個轉化是從底蘊到教學的轉化,這是一個創生的過程。教師的底蘊是靠書堆起來的。書讀的多,不一定底蘊就深厚。但是,不讀書、少讀書,是一定沒有底蘊的。於永正對此也有很深的感觸,他說:“很多人問我為什麼我的課內容很豐富,其實是我平時注意積累,注意從讀書中獲得更多知識,從讀書中找到迅速提取資訊的方法。”吳非藉助哲學家的話說:一個人就是他吃下去的東西。一個人的未來取決於他讀不讀書,讀什麼樣的書。”

很多時候我們都說時間不夠用,工作太忙,沒時間看書,這時我們是否應當像央視最近一直在問的一樣,問問自己“時間都去哪了?”,其實我個人的感受是越忙碌的時候時間利用的越充分,時間反而像有富餘一樣,所以我們要保持一種合理分配時間的習慣。

1 或許我跟那些名師有著很大的差距,或許我讀書的感受也不一定值得借鑑,但是隻要自己願意鑽研,願意去體會其中的感受,沉下心來學習,所得者並不會少,有些經歷無法複製,有些體悟無法替代,比如我通過審視自己的閱讀發現自己讀書沒有針對性,需要有所改善;比如我意識到過於快速的'閱讀有時讓我有吃快餐之嫌,墊了肚子,卻不知滋味,所以對於值得深讀的書要慢下來並寫寫感悟;比如意識到自己對於讀書時間分配的問題,應當更合理一些等等。我們都要去努力走好自己的人生,走好我們的讀書路,但是在這其中不要忘記保持虛心和學習的心態。

讀了《讀書成就名師》這本書後,我豁然開朗。正如閆學老師所說,“教師閱讀應該將有限的時間花在經典閱讀上、堅持有坡度的閱讀、關注學生的閱讀熱點”;李鎮西老師建議“學科老師除了閱讀自己學科的相關知識以外,還要閱讀教育經典和人文著作”;吳正憲老師建議“數學老師讀一些哲學書籍,每位老師都應該學習一些心理學”。以前讀書都是側重數學相關的書籍,做老師之後也是將重點側重於數學課本和教參,除了學校推薦的書籍之外,較少讀其他方面的書籍。在以後的學習工作中,要擴大自己的知識面,多讀一些心理學和教育經典,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

第6篇

我仔細閱讀了華南師範大學教授、著名的博士生導師郭思樂教授的教育專著《教育激揚生命》,這是一本有意義的書,這是向師本教育一次有力的出擊,它把學生看作是學習的主人,而不是說教的物件,它建立了先進的生本教育理念: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從價值觀、倫理觀、行為觀幾個方面闡述了生本的新生態教育,給予了我深深的啟迪。

從教十多年來,我清醒地認識到,對於一個真正優秀的教師來說,你教的學生取得了讓你滿意的.成績,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沒有讓你的學生體驗過你的教育給他帶來的無比快樂,你為學生素質的提高做了什麼,你為學生今後的和諧發展提供了哪些幫助。看了《教育激揚生命》這本書後我感受頗深,除了吸取它的精華之外,靜下心來思考著這樣一個問題:教師的觀念、教育態度、教育境界,讓人對教育產生不同的認識、不同的情感,也就會產生不同的教育效果,如果我們有較高的教育境界,學生達到這樣的學習境界不就水到渠成了嗎?

對學生的尊重是生本教育的本質和基本原則,我平常對學生應該是比較尊重和友愛的,但有些學生在課堂上表現出了一些隨意、散漫,甚至影響到同學學習的不良現象,某種意義上來說,我的尊重和友愛成了他們不和諧的音符的“溫床”,如何在不變“溫床”為“冰床”的前提下,能夠讓“溫床”飄出和諧的音符,這又是擺在我面前的一道難題,我唯有從教學中尋找突破口,發現他們感興趣的興奮點,讓他們愛上學習。

先前的我只是把教育當作一種普通的職業,一種生存的方式來做,因而,即使我再努力,也只能算是一個熟練的從業者,而絕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教育者。我並沒有深入到真正的教育境界之中去,並沒有與我的學生一起領略迷人的教育風光,也就品味不到教育給人帶來的無限快樂。

第7篇

品讀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之夢》,字裡行間感覺似有一股甘甜清冽的涓涓細流。我順溪而下,展現在我眼前的是無限廣闊、無限美好的教育伊甸園。在這教育的伊甸園裡我看到了五個光芒閃耀的花環懸掛在高高的蘋果樹上,它們的名字叫作“德、智、體、美、勞”。我看到了理想的學校、理想的教師、理想的校長、理想的學生、理想的父母和一片和諧向上的愛的海洋。

在《新教育之夢》一書的序言中,朱永新講述了一個令人震撼的真實故事:一位叫布羅迪的英國退休教師,在佈滿塵埃的閣樓上整理舊物時,發現了一疊發黃了的舊練習冊。它們是他50年前31位孩子的習作,作文的題目是《未來我是什麼》。31個孩子有31個夢想,有想當總統的,有想當馴狗師的,有想當領航員的,有想當王妃的……

那位老師突發奇想:把這些本子重新發到同學們手中,讓他們看看現在的自己是否實現了50年前的夢想。他在報紙上刊登了一則啟事,不久,一封封回信送到了布羅迪的手中,他們中有功成名就的學者、企業家、官員,更多的是平平凡凡的普通人。一年過去了,布羅迪手中只剩下盲童戴維的作文字。他寫在作文字上的夢想是當一名內閣大臣,他認為,在英國曆史上還沒有盲人進入內閣的先例,他要創造歷史。正當布羅迪猜測著各種可能,滿懷遺憾地準備把作文字送進一傢俬人博物館時,他意外收到英國教育大臣的來信,信中的內容讓他大吃一驚,同時也感動萬分。

信中說:那個叫戴維的就是我,感謝您還為我儲存著兒時的夢想。不過,我已不需要那個本子,因為從那時起,我的夢想一直就存在我的腦子裡,沒有一天放棄過。50年過去了,可以說,我已實現了當初的夢想。今天,我還想通過這封信告訴我其他的30位同學,只要不讓年輕時美麗的夢想隨歲月飄逝,成功總有一天會出現在你的面前。戴維的行動使朱永新教授獲得啟迪:誰在保持夢想,誰就能夢想成真;誰能不懈地追尋理想,誰就能不斷地實現理想。

我感到很榮幸,因為我拜讀了朱教授的理想,找到了教育的伊甸園裡屬於自己的那棵蘋果樹。因為我也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權利和責任分享朱教授愛的教育、理想教育的夢想,並用它提醒和改寫自己從今往後的實踐和追求。因為我也有一顆充滿理想和激情的跳躍的心。如果你要問我的夢想是什麼?那就是我願我的青春永駐蘋果樹下!

教書數年曾經黯然氣餒過,失意灰心過,作一名幼兒教師有什麼意義?要替一群孩子梳小辮、擦屁股,穿衣、擦鼻涕,還要教他們知識技能、品德習慣、鍛鍊體能,既要接受家長苛刻的好壞評價,還有隨時接受幼兒園領導嚴格周密的檢查,而在外行人看來幹得再優秀也只不過是個高階保姆。

曾經有人問我:“你們幼兒園裡教師怎麼都這麼青春啊?那你們老了怎麼辦?也和孩子們一起蹦啊?跳啊?想想真滑稽。”我隨口反駁說:“年紀大了就當園長或者後勤領導唄!”其實細思量,哪個幼兒園需要那麼多園長,那麼多領導啊?我們老了怎麼辦?還能不能跳啊蹦的.?或許很多幼兒教師曾和我一樣思附過這個問題:我們今天的絢麗到底能保持多久?我們的活潑,我們這份可引以自豪的特殊的童心童稚能保持多久?

今天,我終於在《新教育之夢》一書中找到了追尋已久的答案。朱永新教授告訴我們:“要挖掘你生活中、職業中的內在魅力。”作為幼兒教師,這一職業可能永遠達不到職業排名榜的最前列,但是我相信,一個優秀的、理想的教師,一定會在自己的內心把它排在最前列!

是啊!細想一下,不當幼兒教師我們照樣會老,正因為作幼兒教師我們的外表都比實際年齡要年輕亮麗很多,我們的心態一般都比同齡人要有活力很多,這是我們的職業,我們的孩子給予我們的美麗,是孩子們影響著我們,帶動著我們,年輕著我們,使我們的青春延續再延續。

拜讀了《新教育之夢》一書之後,我不再怕自己老了怎麼辦?不再問自己還要教多少年書?還可以跳、唱多久?因為我知道了“一個教師不在於他教了多少年書,而在於他用心教了多少年書。”朱教授說:“一些人,他教了一年,然後重複了五年,十年,及至一輩子;有些人,實實在在地教了五年。一個實實在在教五年的人,與一個教了一年卻重複了一輩子的人,他們的成就是不一樣的。”

因此,我追求作一個實實在在的教師;一個胸懷理想,充滿激情和詩意的老師;一個自信、自強、勤於學習,不斷充實自我,不斷挑戰自我的老師;一個善於合作,堅韌、剛強、不向挫折彎腰,關注人類命運,具有社會責任感,具有人格魅力的老師;一個充滿愛心,受學生尊敬的老師;一個追求卓越,富有創新精神的老師,我相信那必將是一個永遠年輕老師。

花兒不會因為畏懼凋謝而後悔綻放,小溪不會因為畏懼乾涸而放棄流淌,自然界中的萬事萬物都有它生命中最精彩的“一陣子”,它們都知道抓住每個最精彩的“一陣子”去贏取一輩子的生存價值。作為幼兒教師,或許我們的絢麗也只有一陣子,但只要認真把握好這“一陣子”,使它發揮生命真正的價值,那便是最自然,最從容的生存蘊意。我願自己生命中最美麗的一陣子時光留給蘋果樹下的孩子們,和他們快樂的學習、遊戲。願每一位幼教工作者都懷著“新教育之夢”譜寫自己輝煌的“一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