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讀《目送》感悟3篇 《目送》:詩意流動,滄海遙遠

《目送》是著名作家龍應臺的自傳體散文集,通過書中的一篇篇故事,將作者的人生經歷與思考展現給讀者。從少女時代的夢想、困惑,到成為一名作家的心路歷程,龍應臺用細膩的筆觸描繪出了一個個溫暖人心的故事。閱讀《目送》,不僅能夠感受作者的情感與對生活的獨特見解,更能夠引發我們對人生意義的深思。

讀《目送》感悟3篇 《目送》:詩意流動,滄海遙遠

第1篇

我在車站等車,身旁是一對等著過馬路的母 子。母親在起步的一瞬間握住兒子的手,兒子卻不動,轉頭看她,眉一皺,正要說什麼,不料他此刻的神情被母親盡收眼底,兒子轉過頭,撇撇嘴,輕輕把手從母親手中掙脫,大步向前。母親的身軀一怔,隨即上前。我看到的是,她眸中掩不住的失落。

不知從何時起,自己也像那個兒子一樣,不屑父母遞過來的關心。一件外衣是“不冷,拿走拿走”,一杯牛奶是“難喝,不要”,一隻關懷的手,也是不著痕跡地掙開。即使是一個關切的眼神,一句詢問的話語,也總是以無所謂的視線,不耐煩的神情擋回。

也不知從何時起,那個捧著書跑來跑去問東問西的身影被時光沖淡,支離破碎,漸漸清晰的是一個人翻書上網尋求答案的背影。也不再是那個在商店裡一手拿一個顏色的髮夾,歡快地跑到母親身旁詢問哪個漂亮的孩子,在母親給出建議後,仍然猶豫地左看看,右摸摸,狠不下心,抬起一張哭喪的臉請求“媽媽,我選不好,兩個都要行不行?”而是習慣一個人作出抉擇,再一個人承受。也不像兒時受了委屈跑到父親懷中大聲哭泣並且尋求安慰,而是一個人辯解,一個人反擊。

?目送》中的孩子告別母親,一個人踏上那條每個人必經的道路。在告別的時候,母親目送著孩子漸行漸遠的背影,站在斑駁小路的這一端,看著背影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眼睛裡流露的風霜是歲月留下的痕跡。她捨不得孩子去受苦,去接受歲月的洗禮。母親太懂得這條路上的艱辛,當年的她也向往過,義無反顧過,然而也跌倒過,流淚過,但,不後悔。如今她只能放手,讓孩子自己走,因為--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讀《目送》感悟3篇 《目送》:詩意流動,滄海遙遠 第2張

第2篇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用追。”

這是作者《目送》中的一個小片段,這個場景,相信每個人或多或少地經歷過。孩子告別母親,轉身離開的時候眼中有不捨,有對前方未知事物的畏懼,但更多的是喜悅憧憬和睥睨一切的自信。他面帶微笑邁出了第一步,留給母親一個“不用追”的背影。哪怕前方荊棘遍地,被扎得遍體鱗傷,也絕不回頭。因為他懂得:這條路,只能在別人的目送中,自己走。

讀到這兒,我驀然想起,不知從何時起,那個捧著書跑來跑去問東問西的身影被時光衝了個支離破碎,漸漸清晰的是一個人翻書上網尋求答案的背影。我逐漸習慣了一個人思考,一個人解決問題。也不像兒時受了委屈跑到父親懷中大聲哭泣並且尋求安慰那樣,而是一個人承受,一個人反擊。而父親,只是看著我,靜靜地看著我……

?目送》是作者“人生三書”之三,有21世紀的《背影》之稱。從作者《目送》的七十四篇散文中,我們可以看到不一樣的作者:溫情的母親,落寞的女兒,思考的文人、責任的世人。有著犀利文筆,被稱為“華人界最犀利的一支筆”的她,在這本書中所表現出來的,卻是無盡的柔情。她在這部書中所告訴你的,是愛、親情、生活、世界的本質。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總有一天,我們的父母會離開,正如書中寫的“火葬場的爐門前,棺木是一隻巨大而沉重的抽屜,緩緩往前滑行。沒有想到可以站得那麼近,距離爐門也不過五公尺。雨絲被風吹斜,飄進長廊內。我掠開雨溼了前額的頭髮,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記得這最後一次的目送。”所以,做兒女的我們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讓他們的眼睛多點落在我們的面孔上,而不是含淚看著我們漸行漸遠。

以“目送”為題,因為這本書裡藏著對時間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全書裡沒有找到歇斯底里的情緒,但卻讓有讓人哽咽的滋味;沒有華麗的詞藻,也沒有無病呻吟的哀嘆,有的只是淡淡的憂傷和幽微的吟歎,不事喧譁,也無需喧譁,而你卻能分明傾聽到她的心聲。正如作者所說,她想讓讀者從她的文章中得到感悟,她也正在用她心酸的經歷給我們還未曾有過悲傷體會的人指點迷津。

你說你的眼裡只有我,我說我的眼裡還有那“廣闊的天空”,一次次生命的輪迴,為了不留遺憾,讓我們開始閱讀,努力遇見更好的自己!要記住,這父女母子間的情緣啊,且行且珍惜吧!

第3篇

有一本書,書名短小精悍,這是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這就是《目送》。

?目送》中的七十三篇散文,有寫父親的逝世;有寫母親的蒼老;有寫兒子的離別;有寫朋友的深深牽掛;有寫作者的失敗和脆弱;有寫作者的傷心和放手。寫對兒子離別時的失落,也寫了作者對時間的見解。

在一篇名叫《時間》的散文中,十八歲的華飛和朋友去午夜狂歡。狂歡,聚集也是一種時間的集體儀式。小孩子們也曾有過一種測量時間的方法,在他們的臥室上掛一個一米高的量尺。每一年孩子的生日,讓他們站在門沿背對著尺,把其高度用小刀刻下,於是,刻度一年一年的升高,時間也在一步一步的流逝。同樣,在南美洲的家庭中,也會有測量時間的方法,二個大人和五個小孩,每一年的同一條,他們都會輪流拍大頭照,以此來紀念時間的流逝。

一杯熱茶從熱變冷是一段時間,一位老人從少年變老年是一段時間,一隻鍾轉一圈也是一段時間。時間過的飛快,來也匆匆,去也匆匆。難道我們不應該珍惜這些寶貴的時間嗎?在生活中,一些人虛度光陰,到覺悟的那一刻才明白時間的流逝,到那時候,卻來不及了。時間不等人啊!

同時,當我讀到另一句話時,也充滿了對時間的感悟。”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世不斷地在目送她的背影漸行漸遠。“這句話也許說到了那些辛苦勞動父母的心中。看到這一句話,我感受到了作者的辛酸與無助,也只有真正的經歷過,才會發出這樣的感嘆啊。時間流逝,父母都在慢慢地死去,子女們會選擇離開父母自己打拼,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身邊的人和事都在漸漸得離自己遠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