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物理說課稿8篇 解析物理:深入探索的精華

本文主要介紹了物理說課稿的相關內容。物理說課稿是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彙總並詳細講解課程內容的文稿。通過引用適當的教學資源和案例,構建合理的教學思路,並結合實際教學情境,以保證教學效果的達成。讀者能夠從本文中瞭解到物理說課稿的重要性和編寫方法。

物理說課稿8篇 解析物理:深入探索的精華

第1篇

今天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八年級物理上冊,第一章第四節《測量平均速度》。我將從以下幾方面對本課的設計進行說明。

首先分析教材。本節是學生的第一次分組實驗課。教師通過這節的教學,不僅要讓學生鞏固前面學習的刻度尺和停表的使用方法,測出小車在斜面上運動的平均速度,而且要讓學生知道平均速度的數值在不同的時間內或不同的路程中其大小會不同。學生通過親身參與整個實驗過程,體會利用物理公式間接測量物理量的科學方法。由於本節課是學生的第一次分組實驗課,教師要引導學生養成,遵守實驗室的要求,認真按照規則做好實驗的習慣。在認識了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後,分析本節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①.學會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確地測量時間、距離,並求出平均速度。②.加深對平均速度的理解。

(2)過程與方法①.體會設計實驗、實驗操作、記錄資料、分析實驗結果的總過程。②.逐步培養學生學會寫簡單的實驗報告。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實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認真仔細的科學態度和正確、實事求是記錄測量資料的嚴謹作風。教學目標的基礎上,確定本節的重難點。

1、會用刻度尺和停表測運動物體的平均速度是本節的重點。通過實驗,讓學生學會使用停表,按一下開始計時,再按一下停止計時,再按一下回零。外面的長針走一圈是30秒,長針走兩圈裡面的短針走一格是一分鐘。利用刻度尺側長度時,測量的結果要有準確值和估計值。

2、加深對平均速度的理解和如何計時,是本節的難點。利用啟發式教學,通過學生分組實驗,測量小車通過上半段路程的`時間,計算平均速度。在斜面上標註出起點,利用金屬片指示終點,便於計時和測量長度。由於通過下半段路程的時間較短,不易測量,引導學生利用測量較長的時間,間接求出,即,利用總時間減去前半程的時間。再分別計算下半程和全程的平均速度,進行比較。從而強調出,平均速度是物體在哪一段時間內或哪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由於小車從斜面滑下較快,到撞擊金屬片之前的時間不好測量,在學生分組實驗後,教師利用位移感測器和計算機進行演示,將小車的運動記錄下來,得到小車運動的s—t影象,進行簡單介紹,選取其中一段時間對應的影象,求出這段時間內的平均速度。可選取不同時間段進行計算,加深對平均速度的理解。同時也可得到所選取的研究區域的v—t影象,直觀的看出小車的速度的變化情況。

根據新課程基本理念“注重科學探究,提倡學習方式多樣化”,以及八年級學生年齡特點,在本節課教學中,我們確立以人為本的思想,以學生為主體,採取探究式教學方法,按照“提出問題──實驗探究──交流評價──分析應用”的物理課堂教學模式,它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和對身邊現象的已有觀察發現問題,提出假設和猜想,進而自行設計實驗、驗證假設、交流評價、歸納總結、最後應用知識解決問題,並結合計算機輔助教學等多種形式。使學生把科學知識的獲得與思維能力的培養有機的結合起來,充分強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獲取物理知識、培養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

三、說教學過程依據本節教材編排的順序,依據學生是認識規律,我設計了下面的教學程式:

?演示】在上課前我們先來做一個實驗。(讓小車從斜面上滑下來)設疑,提出問題:小車在前半程運動的快,還是後半程運動的快?學生猜想回答。教師總結:要想知道哪一段運動的快,就要比較平均速度。速度又怎麼知道呀?用路程除以時間,路程用刻度尺來測,時間要用停表來測,那具體應測哪些物理量呀?今天我們就要用實驗測出在斜面上各路段的平均速度,從而來驗證物體在前半程快還是後半程快。板書課題:測量平均速度(大約5分鐘)

2、新課教學向學生介紹實驗器材。要求同學們以組為單位,先自行設計實驗方案,測量前半程的平均速度,畫出實驗表格,進行分組實驗,收集資料最後計算得出結論。請同學們拿出實驗報告,分組討論並完成實驗報告。(實驗前先讓學生練習測量小車從斜面頂端滑下到撞擊金屬片的時間)(約10分鐘)

拿出一組同學的實驗報告進行展示。教師引導學生思考,那麼後半程的時間如何測量呢?總結:可以用總時間減去前半程的時間。那停表又如何使用呢?請學生回答,教師總結。繼續進行實驗,測量後半程的平均速度,把資料填在表格裡。(約10分鐘)

實驗結束把一組同學的報告展示出來,進行交流討論,從而比較出哪一段運動的快。在實驗過程中提醒學生:長度測量的結果要有準確值和估計值。共同總結,我們通過這個實驗就驗證了,物體從斜面上運動下來時,後半程比前半程的速度快。教師接著提問:你們能比較出哪一組的小車運動的快嗎?有什麼辦法嗎?引導學生完善實驗方案,算出小車在斜面上運動時全程的平均速度。再拿兩組實驗報告比較一下,哪一組小車運動的快。(約4分鐘)

從而可知,講平均速度或計算平均速度時,必須強調是物體在哪一段時間內或哪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否則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接下來老師利用位移感測器和計算機將小車的運動情況演示,記錄下來,這樣可以直觀的看出小車的速度的變化情況,比較出哪一段運動的快。(約8分鐘)

3、小結:為使學生所學知識具有穩定性。學生共同總結測量平均速度的方法和對平均速度的理解,強調重難點;再完成課堂反饋題,對其中出現的問題及時糾正、講評,掌握學生的學習趨勢,及時調控,以鞏固教學目標,強化重點,深化難點。(約3分鐘)

由於板書對學生的視覺刺激作用明顯,恰當的板書有助於教師闡述和講解教學內容,使學生容易接受新知識,因此在黑板上保留時間較長。

物理說課稿8篇 解析物理:深入探索的精華 第2張

第2篇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物理必修2第6章第4節《拋體運動的規律》,下面我將從以下幾方面展開我的說課。

在學習《拋體運動的規律》之前,學生已學習了《探究平拋運動的規律》,為本節的學習作了鋪墊。拋體運動,尤其是平拋運動的規律是本章教學重點之一。拋體運動的內容雖在高中物理中算不上非常重要,而且知識點也不多,但它所包含的物理思想和思維方法卻是十分重要,在後繼課程中還有重要的應用,如在電場或複合場中研究帶電粒子運動的問題。另外,日常生活中有關拋體運動的現象很多,因此學習這部分知識有著廣泛的現實意義,它能使學生體驗物理知識對生產生活的重要作用,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基於以上分析,我確定本節如下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

(2)掌握分析拋體運動的方法,能用數學知識總結得到平拋運動的規律

(1)在對平拋運動特點的感性認識基礎上上升到理性思維,使學生體會並理解在平面上應用牛頓定律的方法

(2)在總結得出平拋運動的規律的過程中進一步認識和掌握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物理問題的方法

(1)體會利用數學知識表達物理規律的和諧與美,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2)通過用學到的方法解決沒有感性認識的斜拋運動,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學生學習與探究的x望。

教學重點:(1)探究如何利用合成與分解的方法分析平拋和斜拋運動

教學難點:理解為什麼平拋運動可以分解成水平方向的'勻速直線運動和豎直方向的自由落體運動

教法:物理是一門培養髮展人的思維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基於本節課的理論性強,我採用講授法和啟發式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使學生不僅掌握知識,而且發展了學生學習科學的思維方法,有助於學生今後的自主學習。

學法:針對本節課的特點和學生年齡特點,採用討論法.分析法.歸納總結法來進行學習,主動探究,學會自主學習。

2.複習運動的合成和分解的方法,指出這種方法在解決複雜運動問題時的作用。

3.複習如何用座標描述做一維運動和二維運動的物體的位置。

4.複習勻變速直線運動規律的數學表示式。指出研究物體的運動規律就是要確定物體在任一時刻的位置和速度。-------課件

本節課要用到的舊知識點瑣碎,複習與本章有關的這幾個重要知識點,有意識地使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順利地進行新知識的同化。

(1)從總體上看,本節課的內容可以分為兩大部分:平拋運動和斜拋運動。

因此可以先對平拋運動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簡單分析斜拋運動。這種由簡單到複雜的過程,可以培養和發展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2)對平拋運動的分析既是重點又是難點,可以分兩步,第一步,分解平拋運動;第二步,得出平拋運動的規律。

對於第一步,要創設問題情境,通過這三個問題:[課件]使學生主動思考討論,發表見解,擔任課堂的主角,通過學生的回答,暴露學生思維上存在的問題,適時點撥啟發。這樣,不僅使學生 深入理解了平拋運動,而且可以使學生分析、討論、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也得以培養和提高。

對於平拋運動的規律的得出,在分解平拋運動的基礎上難度就會有所降低,所以,先讓學生自己推導,再進行講解,引導學生體會並理解在二維情景下應用牛頓定律的方法。

對於斜拋運動,先介紹什麼是斜拋運動,並展示圖片,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再讓學生用學到的方法,嘗試進行分解斜上拋運動,培養學生自主學

(3)為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有深層理解和應用,在課堂上安排時間進行鞏固和練習。練習選取課本例題2。練習選取課本例題2,再進行小結,最後佈置作業。

課後習題的選取以生活事例、生活現象為主,讓學生充分體會到學以致用的效果,激發學生的潛力。

鑑於本節課的特點,我注重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探究的熱情,根據學生認知的發展,有步驟地提出問題,使學生在獨立思考和交流過程中,不斷地發展自己的觀點,經歷了學習過程的體驗。這樣學生不僅能學到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而且還學會了怎樣去思考問題。

第3篇

我是 號,我說課的題目《 》,是人教版的 年級物理 冊第 章第 節的內容,下面我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學法、教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教學反思七個方面來說這節課。

新課程標準要求課堂應注重讓學生經歷從生活到物理,從自然到物理的認識過程,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實驗和活動,從被動到主動,在鍛鍊能力的過程中掌握知識、技能,瞭解科技發展,從而融入到現代社會中。所以本課

( )在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注重全員 參與、讓學生主動探究等方面作了一些努力。

①知識與技能: ②過程與方法: ③情感、態度與價直觀:

八年級學生正處於發育、成長階段,他們思維活躍,求知慾旺盛,具有強烈的操作興趣,處於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時期。但是剛接觸物理,對科學探究的基本環節掌握欠缺,且在他們的邏輯思維還需要經驗支援。因此應以學生身邊現象引入知識,逐步讓學生理解和應用科學知識。

經過一個學期的物理學習,八年級學生已經基本具備了一個科學探究的素養,他們從事物的對立統一中進行合乎邏輯的推理,樂於獨立地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能解釋和論證事物或現象間較為複雜的因果關係,在學習了一定的物理知識後也期望繼續研究並且去解決一定的生活問題。所以在教學各個環節中注意通過學生感興趣的事例入手,再通過猜、想、分析、實驗、推理等手段來處理問題,層層深入,最後通過學生動腦分析、動手操作來解決遇到的.問題,這樣不僅啟迪學生思維、鍛鍊學生能力、還會大大加強學生學習物理、運用物理的自信心。

九年級學生是國中的畢業年級,心智較為成熟,通過一年的物理學習,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實驗探究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都有了不同程度的發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更加進步。

但是九年級的學生往往是不愛發言,不主動表現自我,課堂氣氛比起八年級的學生沉悶。需要教師的積極、靈活的調動。九年級年級學生心理和認知發展規律要求在教學中要充分調動他們的激情。他們不喜歡枯燥的理論分析和教條式的計算,但樂於參與動手實驗、觀察現象、瞭解與物理規律有關的圖片。在玩中學更能激發學生的情感。他們喜歡探索自己熟悉的或與所學知識有關的生活現象、科學事件。這樣才更能激發和培養他們的創造性。

經過之前三個學期的物理學習,九年級學生已具有了一定的物理知識,掌握了一定學習物理的方法。學生的觀察、實驗、思維、歸納、分析、推理等能力得到一定的發展。但大多數學生思維還是以形象思維為基本思維方式,喜歡動手動腦,對直觀內容比較感興趣,欠缺對問題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維過程。本節課主要是從現象入手,得出比較簡單的結論。所以在精心設計探究活動的過程之後,學生學習是不存在問題的。但我面對的是農村國中生,相對來說知識面窄,知識資訊不豐富,要多給他們提供一些高科技、較前沿的東西,激發其求知慾。

根據物理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本節課的實際情況,改變過分強調知識傳承的傾向,讓

學生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在探究過程中學習科學研究方法,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探索精神、實踐能力及創新意識。

“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力求貼近學生生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探索物理現象,揭示其中的物理規律。

“注重科學探究,提倡教學方式多樣化”, 通過實驗創設情境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親自動手實驗,主動探究、自主學習、相互合作交流得出沸騰現象及規律”。通過媒體展示,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效果。

以自主探究為主,學生在學的過程中分析事例發現問題——動手實驗——分析歸納——鞏固練習。運用了討論法、自主合作交流探討法。在課堂上著力開發學生的三個空間

1.學生的活動空間。將演示實驗改為學生的分組試驗,全體學生參與,使每個學生都能體驗探究過程,得到發展。

2.學生的思維空間。創設問題情景,讓學生自己體驗、感知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通過思維碰撞,培養思維能力。

3.學生的表現空間。通過把自己的想法、結果展示給大家,學習交流與合作,體驗成功的愉悅。

教法突出以學為本,因學論教。在教學過程中創設情景,引導啟發,評價方案,分析討論,指導實驗,歸納結論。

教學重視三性:生活性、主體性、實踐性。即聯絡生活實際,從生活需要引出測量的實質創設教學情境,充分開發學生的生活經驗。儘量利用學生身邊的物品為材料探究長度測量的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從生活到技術多角度、全方位認識長度的測量,在動手操作實踐中發展學生探究、分析、歸納、遷移的能力。

創設情境,引入新知-----合作學習,探究新知------內化提高,實際應用------感悟收穫,課堂小結------佈置作業,鞏固昇華。

最後我說一下這節課的板書設計,為了使學生對 的知識有個系統全面的掌握,板書如下:

以上是我對“ ”這節教材的認識和對這堂課的整體設計,由於本人水平有限,上面過程肯定有許多缺點和漏洞,希望各位專家多多批評指正,謝謝!

第4篇

本課時是國中物理第一冊第六章《光的折射》第一節,光的折射是重要的光學現象,是理解透鏡成像的基礎,同時又是解釋日常生活中許多光現象的基礎。光的折射現象學生比較熟悉,也比較感興趣,通過對現象的分析,培養學生密切聯絡實際,運用科學知識來解釋一些自然現象的習慣和能力,更重要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科學素質,讓學生從小崇尚科學,立志獻身科學。本節教材讓學生認識光的折射現象和初步規律,是為以後幾節課學習活動進行充分準備。所以本節是本單元教學的重點。

根據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總體目標與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本節教材內容及學生已有的認識基礎,我確定本節的學習目標如下:

通過演示實驗,指導學生觀察現象,引導學生自己分析、歸納規律,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歸納能力。引導學生動手做實驗,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及通過實驗研究問題的習慣。

通過對日常光現象的分析,破除迷信,熱愛科學,進行唯物主義教育。

根據新修訂的教學大綱的要求,及教材內容和學生學習的實際確定:

(2)難點:光線進入不同介質中,折射角和入射角的關係;用光的折射解釋自然現象。

好學教育 - 專業,權威,高效,分享 - 打造國內領先的終身教育平臺!

好學教育: 二、選用的教具及裝置 1、 選擇教具依據

豐富的.教學用具及裝置,提高了訓練密度及廣度,使教學過程從枯燥到有趣,從抽象到形象。進行課堂演示實驗並利用計算機多媒體輔助教學,不僅提供了大量的教學資訊,使學生在生動形象的環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物理規律。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從而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地。

光的折射演示儀;碗;適量的水;筷子;多媒體課件;錄影剪輯。

對日常光的折射現象學生有豐富的感性認識,以現象引入新課,學生學習目標明確,興趣濃厚。光的折射規律的認識,宜先提出問題及研究方法,通過學生猜想,對照演示實驗的觀察,輔以多媒體模擬演示,學生思維清晰、準確,有利於規律的總結歸納,並注意理論聯絡實際,重視知識的應用,讓學生遵循認識的規律:從實踐到理論,又從理論到實踐。達到掌握知識、提高能力,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根據教學內容的上下承接關係,學生剛學完光的反射,對光的現象已有一些簡單的認識,對光學研究中的一些物理量已有初步的瞭解,如入射角、法線等。針對素質教育對學生能力的要求,本節採用觀察分析、啟發式教學法。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思想。通過實驗演示、觀察分析、啟發對比、總結歸納得出規律。在課堂上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進行演示實驗和計算機的模擬實驗的觀察,使學生在頭腦中有清晰的表象,以具體生動的感性認識為基礎掌握知識,而不是生硬地死記硬背,同時在觀察中培養能力,開展思維訓練重視知識的應用,理論緊密聯絡實際。

學生是教學活動主體,要使學生從“學會”轉化成“會學”,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學生學法的指導,根據本節的內容特徵,教師在做好演示實驗時,引導學生如何去觀察實驗?並由他們總結和發現規律,同時注意學生的非智力因素:自信心、毅力、興趣、動機等培養,通過手勢、眼神、表情等形體語言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通過觀察總結規律,聯絡實際、運用規律解決問題。

本節採用觀察、對比、分析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獲取知識,通過思考討論,總結歸納出光的折射規律,應用折射規律解釋一些自然現象,培養學生愛科學、用科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5篇

我說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國中物理通報版教材第一冊第十一章第四節《滑輪》。

教材分析:本屆講授的是定滑輪、動滑輪和滑輪組的省力情況和各自的優點,指出定滑輪的實質是一個等臂槓桿,動滑輪的實質是個動力臂等於阻力臂二倍的槓桿,並用槓桿平衡條件分析了它們的省力情況,把滑輪與槓桿聯絡在一起。最後講述了能同時應用定滑輪和動滑輪優點的滑輪組。

經過對孩子的生理、心理分析,根據孩子的特點和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本節課的重點是定滑輪、動滑輪和滑輪組的省力情況。關鍵是抓好孩子的隨堂實驗。 因此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②能分辨定滑輪與動滑輪,會用槓桿平衡條件分析定滑輪和動滑輪的特點。

①通過日常生活中的現象和實驗對孩子進行學科學、愛科學的教育。

根據《滑輪》一課的特點和孩子實際,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是:演示、孩子實驗、放電腦動畫、觀察、討論、講解為主的多邊法教學。通過觀察、實驗和看電腦動畫激發孩子的興趣,讓孩子在愉快的氛圍中感知探索新知,充分調動孩子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教學中遵循以下原則:

用課件(胖子和瘦子的故事)引出滑輪,激發孩子學習這節課的興趣。一個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

演示定滑 輪、動滑輪的用法,孩子實驗研究定滑輪和動滑輪的省力情況。此實驗中重物重力要大些,以減小動滑輪重力對實驗結果的影響。讓孩子把實驗結果填到設計好的表 格中。各實驗小組分析論證實驗結果並得出結論。這樣可以培養孩子團結合作的精神。通過觀察實驗和相應的理論分析,培養孩子運用物理思維方法分析問題的能 力。

研究滑輪的實質用課件動畫說明滑輪是槓桿的變形。這樣做可以讓這個問題更直觀,使孩子更容易理解,容易接受。

接著提出 問題:有沒有既可以省力,又可以改變力的方向的方法呢?然後孩子思考並討論得出結果,把定滑輪和動滑輪組合來。然後用課件提出如何連線滑輪組,讓

孩子在練 習本上設計滑輪組,用課件動畫給出答案。孩子在按照圖中的設計組裝滑輪組,研究滑輪組的省力情況和繩子移動距離和重物上升的高度的關係。這個實驗有可能出 現偏差,這時可讓孩子分析出現偏差的原因。培養孩子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

①讓孩子對照本節知識進行小結,培養孩子總結歸納的能力。

②完成按照本節目標設計的練習題。練習題的設計目的在於使孩子對知識形成永續性記憶,有認識的表象轉化為孩子的內在能力,在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礎上培養孩子的創造能力和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第6篇

此次教學活動安排在一中學借班教學,老師和學生互不相識,兩所學校學生之間學習基礎和習慣都有較大的差異,教學環境、實驗器材也有所不同,所以給本課的準備階段帶來一定的困難,而且在實施階段存在某些不確定因素。

本節課是氣體的壓強與體積的關係的第二節新授課,玻意耳定律是學生學習的第一個氣體實驗定律,第一次分析氣體狀態參量的定量變化,對學生進一步學習查理定律和理想氣體的狀態方程都有重要作用,同時也能培養學生通過觀察來研究物理問題的思想方法。

1.本節的重點內容是做好得出玻意耳定律的dis實驗。由於我們學校沒有配備標準化的dis實驗室,老師只能用一套裝置作演示實驗,讓學生觀察並記錄資料,從而有說服力地歸納出等溫條件下壓強與體積的關係,即可順理成章地得出玻意耳定律的基本關係式。因此,熟練且準確地操作實驗就是本課的關鍵點。同時,也只有講清實驗裝置、原理和圓滿地完成實驗才能使學生體會到物理學研究的`方法,才能達到掌握方法、提高素質的目標。

2.玻意耳定律的表示式簡單完美,記住並不難。但要全面、深入理解該定律中各物理量的意義和相互關聯,牢固掌握定律的物理意義和廣泛的應用前景,對學生來說是較困難的。所以專門選擇生活中的例項來加以分析,是學生對抽象的公式

教學主要環節 本設計採用情景——活動——問題——歸納——應用的模式組織教學,整個教學過程可分為三個主要的教學環節:

第一環節,通過情景和學生參與的演示實驗,定性得到壓強與體積的關係。

第二環節,通過dis實驗,定量得到壓強與體積之間的關係,並通過歸納總結,得出玻意耳定律。

第三環節,通過生活中的例項分析,初步掌握玻意耳定律得應用。

第7篇

教材分析:壓強是自然科學的重要概念,在科學技術和生產中都經常用到。這一節內容著重學習的是固體的壓強。本節共有三個段標,分別是“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什麼叫壓強”。“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作為一個較為完整的探究過程,讓學生在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中學習科學研究方法,獲取相關的知識。同時為壓強概念的形成做了很好的鋪墊。“什麼叫壓強”是本節的主要知識點,教材根據八年級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計算能力,編寫了應用壓強的變形公式進行計算的例題,這樣簡化了學生的學習過程,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這一節內容又是國中自然科學中有關力學知識的一次較大的綜合,是培養和提高學生科學思維能力和學習科學方法的重要環節。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結合教學內容本身特點,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⑴認知目標:理解壓力的概念,瞭解靜置物體對水平面的壓力大小與物重的關係,掌握壓強的概念,瞭解壓強的單位。

⑵技能目標:通過實驗探究培養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歸納問題的能力。

重點:是固體壓強概念的`建立、應用壓強公式或變形公式進行計算。難點:壓力和重力的區別聯絡以及壓強概念的形成。

根據本節課教材特點以及八年級學生年齡特點,採取啟發式教學法、探究實驗、問題討論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在具體教學過程,學生不但要注重知識的獲得,更要注重獲得知識的過程。在教學中,應儘量讓學生主動參與實驗,參與討論,充分強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在參與過程中自主學習,獲得知識,並培養了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在前面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學習了力學的基礎知識,並學習了兩個重要的力,即重力和摩擦力,這些知識都是本節內容學習的認知基礎。國中學生有一定的觀察能力,也具備了較強的獨立思維能力,但抽象思維能力尚未成熟。對於本節內

容所學習的壓力,已有了壓力作用效果明顯的思維定勢,這也是本節課要解決的難點所在。

通過演示實驗引入課題,形象直接,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並能激發他們的科學思維能力。

1、問題:(1)人站在地面上,地面上是否受到力的作用?大小如何?

(2)壓力是否一定由物體的重力產生?壓力的方向是否與重力的方向一致呢?

教師提供一枚圖釘,請學生設計一個小實驗解決以上第二個問題。

學生操作後得出結論:壓力不一定由重力產生,方向也不一定同重力方向相同,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舉出其他例子。通過學生的舉例,能大大地激發學生學習自然的興趣。

對壓力和重力教師再從三要素進行比較分析,明確壓力與重力是不同的兩種力,並強調只有在水平面時,壓力大小與重力相等。

c、設計實驗:教師根據教材圖10-3提供的實驗器材,讓學生根據所給器材,自己設計實驗方案。設計方案時要圍繞怎樣改變壓力、怎樣改變受力面積、如何觀察和比較壓力作用的效果(形變)等來設計。

d、教師演示:選用小方桌模型、海綿、鉤碼進行實驗時,實驗過程應寫出如下內容:(a)將小方桌的正面朝上放在海綿上,觀察桌腳陷人海綿的深度並測量;(b)仍使小方桌正面朝上放在海綿上,在桌面上放磚塊,觀察桌腳陷人海綿的深度並測量;(c)將小方桌反面朝上放在海綿上,觀察桌腳陷人的深度並測量;(d)仍使小方桌反面朝上放在海綿上,在桌面上放與(b)中同樣的磚塊,觀察海綿下陷的深度並測量。

e、得出結論: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力的大小、受力面積的大小有關。(相同受力面積下,壓力越大效果越明顯;相同壓力下,受力面積越小,效果越明顯)

在以上結論基礎上教師設疑:那麼如何來比較壓力的作用效果呢?

引導啟發學生回憶密度、速度概念的學習方法,分析概括得出:取相同面積上所受壓力來比較,一般是取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

通過層層深入地啟發學生思維,使學生在分析、歸納中充分體現了主動性,從而更好地突破重難點。

繼續引導學生運用數學推理方法得出壓強的計算公式:壓強=壓力/受力面積

然後組織學生討論:根據計算公式可知決定壓強大小的條件?

結合壓強計算公式,仍採用數學推理,得出壓強的單位:牛/米2(帕),且1帕=1牛/米2,並說明1牛/米2的意義。讓學生討論教材中的圖10-4一些物體的壓強,知道帕是一個很小的單位。

根據板書小結,並強調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探究實驗應注重探究過程,而不能注重結果,並明確探究的五個步驟。同時對課堂中學生想法與實驗設計加以肯定和表揚。

請學生回去設計與課本研究“壓力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不同的方案,並與同學交流。這樣的作業設計可讓學生在課後能將所學知識加以消化,同時又可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

本節板書我採用提綱挈領式的板書,板書簡單明瞭,重點突出明確。

3、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壓力大小、受力面積的大小

通過上完這節課後,我發覺我自身還存在好多問題,第一在老師比較多時講課還感覺到有點緊張,致使有的知識點忘記講解,在今後我將加強心理素質的訓練;在計算題講解中還存在一定的問題以及時間把我不夠恰當,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將認真改進!但願下次再有這樣的機會時會弄得完美些。

第8篇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力 彈力》。下面是我對本課題的設計思考,懇請指正。

本節教材處於蘇科版八年級物理下冊第八章,本章知識是學習後續知識壓 強、功、機械效率的基礎,因此本章是國中物理基礎的一章。而第一節力 彈力 是學生學習力學的入門課和基礎課,教學關鍵要能激發學生學習本章的興趣,為 後幾節教學做好鋪墊。 內容分析 本節首先生活中的推、拉、舉、壓等生活例項引出力,並用壓彈 簧或氣球的事例體會彈力,緊接著介紹一個彈力的實際應用——彈簧測力計,在 瞭解彈簧測力計構造的基礎上,再讓學生學習彈簧測力計的正確使用方法,最後 還點了一些生活工具或玩具從而更好地體會彈性勢能。 所有的知識都是用學生看 得到、摸得著的例項呈現,與我們的生活很貼切、學生更容易接受。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使學生感受到物理就在我們身邊,物理並不難學,引領 學生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

(2) 知道彈力及彈性勢能。瞭解彈簧測力計的原理及使用方法。

(2)通過實驗和觀察瞭解彈簧測力計的結構和使用方法,會正確使用。

對生活中彈力應用的例項有濃厚的興趣,體會科學技術的價值,通過彈簧測 力計的使用,培養動手操作能力。

1、教學重點:力的定義理解、彈力概念的理解、彈簧測力計的使用。

本節內容主要是力、形變與彈力、彈簧測力計、彈性勢能,知識點較零碎, 學生對力很熟悉,並且都有親身感受,採用從生活例項中體會力的存在;彈力與 形變、 彈性勢能較抽象, 學生對此缺乏認識基礎, 需較強的觀察和歸納思維能力, 採用學生自主探究活動教師引導的手段;對於彈簧測力計的'使用較簡單,採用自 學即可完成。

本節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具體型別的力——彈力,彈力也是一種很常見的 力.教學實踐表明,被動力(如彈力、靜摩擦力)的概念是學生難於接受的.因此 教材中沒有給彈力下定義,而是通過大量例項說明了什麼叫彈力,彈力產生的條 件是什麼。本節通過一個比較完整的實驗探究,利用彈力的作用效果來了解彈簧 測力計測力的原理,從而達到會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

通過例項引出力的一般性分析,得出力是物體對物體的的作用;分析具體圖 片中施力物體與受力物體,通過對如何知道物體受力的疑問引出力的作用效果, 進而通過自主活動探究物體形變時會出現什麼現象及物體形變的大小和外力的 關係,引出彈簧測力計的原理,通過觀察、比較、實驗等自主探究的形式瞭解彈 簧測力計構造、使用方法;並觀察圖中的日常現象——發生形變的物體對其他物 體產生一些作用,學生體會彈性勢能。

講故事:張飛與關羽比力氣。三國時,劉、關、張三結義後,張對自己排第三不服氣,就提出與關羽比誰的力氣大,他使出最大力氣抓自己的頭髮使勁向上 提,儘管憋得滿臉黑紫甚至頭髮都拔掉了一把,結果還不能使自己離地面,而關 羽找了一根繩子一端拴在自己腰上,另一端跨過樹杈,雙手使勁向下拉,結果他 慢慢離開地面。

1、引導學生觀察課本上的四幅圖或用多媒體展示。 (也可藉助自己準備器材 體驗) 完成學習引導第一部分內容。

施力物 受力物 (為區分兩物體引入施力物、受力物)

觀察課件中的圖和演示實驗,完成學習引導第二部分內容。

問:我們如何知道物體是否受力?你能做展示一下里的作用效果嗎?

通過學生親身體驗彈性形變的情景,感受彈力的存在,總結彈力的概念。

請同學上臺展示結果。 學生觀察、並交流總結出兩者間的關係。

用多媒體展示自學提綱和彈簧測力計。請同學自學回答下列問題:

(3) 、圖示彈簧測力計的量程() ,分度值() 。

(a)彈簧測力計指標指標開始偏離了“0”刻度線處,應如何調節?

(b)使用彈簧測力計時,應讓重物懸掛於哪個位置?手持哪個位置?

(c)彈簧測力計應如何讀數? 做一做:分別測出你用手豎直向下輕拉和重拉彈簧測力計的力的大小,同桌互相讀數。

學生觀察課件中的幾幅圖,思索這幾幅圖說明了什麼。

你獲得哪些知識?在使用具有彈性的物體需注意什麼?還有什麼困惑?

形變:物體形狀或體積的改變 。①彈性形變 ② 範性形變

2、彈力:物體發生彈性形變時產生的力;作用在物體上的外力越大,物體 形變就越大。

② 原理:在彈性限度 (即彈簧發生彈性形變的範圍)內,彈簧的伸長量與彈簧所受的拉力成正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