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國小端午節活動講話稿2篇 "歡聚端午,共享習俗"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端午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每年的五月初五,不僅有粽子這道美食,還有豐富多彩的傳統活動,如賽龍舟、掛艾草、佩香囊等,讓人們感受到中國古老的文化底蘊。而在國小,舉辦一場有意義的端午節活動也是教育孩子們認識傳統文化、瞭解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良好機會。

國小端午節活動講話稿2篇

第1篇

大家好!中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名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從這些傳統節日中我們依稀可以看見古代人們社會生活的精彩畫面。

同學們你們知道嗎?下週六就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了,提到端午節大家會想到精彩的龍舟賽、吃美味的粽子吧。關於端午節的由來相信大家都很清楚,它是紀念我國著名的詩人、愛國主義者屈原的節日。

屈原生長的時代是一個戰亂頻繁、弱肉強食的時代。雖然生活在這樣的時代環境裡,但他對當前的形勢有著清醒的認識,於是在國內倡導推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面對壓力,屈原秉持寧折不彎,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思想,在與保守勢力的鬥爭中顯示了自己的高尚節操,赤誠的愛國之心。

這一片冰心,穿透了兩千年的時空,依然光耀在中華大地。

兩千年之後的今天,我們談論屈原的愛國主義,倡導的是什麼呢?我們倡導的是屈原熱愛自由,和平的精神,是面對危機以天下為己任的高度的責任感,要體會到屈原對於國家人民的'深厚感情,體會屈原對於這片土地,也就是我們腳下這片廣袤大地的深厚感情。

和屈原不同,我們身處的時代是盛世的中國。國家富強,民眾和諧。在這一個富足自信的新時代,我們更應該學會愛國,知道自己幸福的生活來之不易,學會珍惜我們看似應得的寬敞明亮的教室,我們的學習機會,甚至我們的衣食。這都是我們的父輩甚至我們的祖輩懷持愛國的理念,對幸福和平生活的嚮往。

最後希望容山國小全體同學珍惜今天的生活,彼此勉勵,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做一個奮發圖強,能為祖國建設貢獻心智的人,能為自己的將來鋪墊繁花似錦的人,能回報呵護自己的父母、師長,無愧於炎黃子孫的人。

國小端午節活動講話稿2篇

第2篇

你們知道端午節的由來嗎?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

端午習俗,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民間的四大傳統節日。自古以來端午節便有划龍舟、食粽子、掛艾草菖蒲、喝雄黃酒等節日活動。

賽龍舟,賽龍舟是中國端午節的習俗之一,也是端午節最重要的節日民俗活動之一,在中國南方地區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賽龍舟習俗,而大部分是劃旱龍舟舞龍船的形式。龍船競渡前,先要請龍、祭神。

掛艾草與菖蒲,端午是入夏後第一個節日,氣溫上升,正是疾病多發的時期,所以在很多年前人們往往會在家門口掛幾株艾草,由於艾草特殊的香味,人們用它來驅病、防蚊、辟邪。艾草代表招百福,插在門口代表招百福,可使主人身體健康。

吃粽子,端午食粽是是中華民族民間節日端午節的傳統習俗。根據史書記載,吃粽子源於春秋戰國,人們為紀念楚國大夫屈原而逐漸流傳下來。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當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新增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直到如今,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並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端午節馬上就要到了,在享受美食時要注意食物是否過期變質,外出旅行要注意出行安全,預祝同學們節日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