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起跑線》觀後感11篇 《飲水思源》觀後感

《起跑線》是一部感人至深的電影,講述了一個奮鬥夢想的少年和他身邊的人們,通過拼搏、堅持和團結戰勝各種困難和挫折的故事。影片以真實、細膩的刻畫展現了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和個人成長的意義,令人動容。這部電影展現了社會中不同人群的力量和勇氣,給人們傳遞出積極向上的能量和啟示。

《起跑線》觀後感11篇 《飲水思源》觀後感

第1篇

?起跑線》以一對印度中產階級夫妻為了“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費盡心力想將自已的孩子送進重點學校讀書為引,妙趣橫生的戲謔間,對印度社會現存的詬病做出了極盡能事的譏諷,而電影最終雖然無法去改變現實,卻用人性真善的迴歸,一展於什麼才是真正的起跑線。

相信對於不少中國家長而言,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不僅是一種責任,更成為了一種信仰。而《起跑線》則正是戳中了這一痛點,且電影並沒有將格局僅只是侷限於單一的教育上,導演喜劇化的手法,所講的故事卻尤為艱辛,為了送孩子能進重點學校讀書,白手起家的父母拉吉與米塔,用盡了所有能想到的辦法,從買學區房到託關係走後門,再帶無計可施下不惜搬入貧民窟裝窮,看似荒誕不禁的故事,所著墨的是印度社會自身所存在的種種問題。

在教育不公的大環境下,電影所切入的視角其實非常巧妙,既不是大富大貴的頂層階級,也不是窮苦潦倒的貧苦人家,而是有著一定財富和社會關係的中產階級。他們一面渴望孩子能邁入更高層次的階級,一面也懼怕孩子走入歧途,他們面對下一代人成長的焦慮成為了電影營造戲劇衝突的絕佳賣點,導演也正是通過他們,將印度社會所普遍存在的階級固化,貧富懸殊,腐敗等一系列問題得以了生動的體現。

一部電影的力量是有限的,《起跑線》所做的只能是呈現問題,卻不可能去解決這一系列的社會矛盾。但這部電影的深度卻並非僅僅是對印度現實社會問題的侃侃而談,隨著最後拉吉與米塔放棄了憑藉欺騙所獲得的學位,電影也發出了最為鏗鏘有力的聲音!用不正當手段所獲得的一切,最終也會影響孩子的行為,一流學府並不見得能教育出一流的人。對人性真善之美的迴歸,使電影營造了屬於自己的內在縱深。

每一個孩子都需要有一條自己人生的起跑線,但這條起跑線卻並絕不該是成人用功利之筆所劃下的,這條線的原點是每個孩子心中那彌足珍貴的真善,而作為大人所真正應該去做的,便是用自己的力量守護住這條真正的“起跑線”。

《起跑線》觀後感11篇 《飲水思源》觀後感 第2張

第2篇

起跑線,從懷孕就開始了。孩子難養,教育資源的搶奪,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這種為人父母的緊迫感,真是貫穿中外啊。 這似乎是富人的煩惱,不擇手段,想盡辦法去達到目的;窮人似乎沒有那麼多事,得到就得到,得不到就順其自然吧。這也許也是富人為啥是富人,而窮人只能是窮人的原因吧!可是,窮人有啥辦法呢,生活就是這樣對待我,為了生存,為了溫飽我已用盡全身的力氣,哪有餘力去做別的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並不想這樣,可是不得不。儘管如此,我還要十分善良,冒著生命危險去幫鄰居的孩子湊學費。除了善良,我一無所有,所以,我一定要十分善良。我不批判善良,善良是一定要的,無論窮富,只要為人,都要保持這樣一個心,已區別於獸。善良善良,人人都說,可從未有人給它一個度,一個框架。可是,你一定要善良,但也請不要太善良。你拿了一袋米,分給無米下鍋的鄰居一點,是善良。你冒著生命危險給鄰居的孩子湊學費,完全不考慮如果你死了,你的妻子,即將上學的孩子怎麼辦?是善?但是這種為善行為值得提倡嗎?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所以,請先把自己照顧好,人有時候自私點好,況且這種自私不危害旁人。自己一無所有,還把機會讓給別人,只能怒其不爭,不哀其不幸。

最近江歌的事情鬧得沸沸騰騰,朋友,閨蜜又變成一個讓人生畏的存在。我在你無家可歸的時候收留你,在你和人衝突的時候保護你,可你呢,躲在門後,聽著我的尖叫無所作為,你說是害怕牽制了你的行動。可是,我不害怕嗎?在車站等你到凌晨,我不害怕嗎?在外面給你的男朋友理論,我不害怕嗎?可是,我還是做了。因為你是我的朋友啊,友誼給了我力量,善良給了我理由。江歌啊,你沒有錯。但是多麼希望你不是那麼善良,朋友的前男友一直糾纏,朋友都害怕了。你不曾瞭解那個男生,可是朋友的怯懦告訴你那不是個善茬,你也許應該報警,或是讓你的朋友尋求家人的幫助,而不是一味的出頭。我只是希望如此,但是,我知道你沒有錯。錯的是你的朋友。錯的是這個總是讓人為朋友兩肋插刀的社會。

第3篇

清明假期,與妹妹一起去看印度電影《起跑線》。影片主要是圍繞孩子的教育展開。主人公是一對中產階級的夫婦,住在小城市,生活過的比較富足。然而,隨著為女兒選擇學校,他們的生活發生了變化。為了讓女兒接受最好的教育,他們在大城市裡買了房子,開始了為孩子上學的拼搏之路。如諮詢培訓班,學習面試的技巧;為了讓孩子能夠交到朋友,在家舉行party,結果事與願違。男主人公為了給孩子報名,半夜就去排隊,然而還有比他更早的。一番折騰之後,孩子未被錄取,原因是他們的雖然有錢,但是因為是服裝店老闆而未被錄取。學校有給貧困生的名額,他們就又搬家去貧民窟。最後孩子被學校錄取,然而另一個貧民的孩子沒有被錄。主人公為了彌補,開始資助公辦學校。男主人公覺得他們剝奪了貧窮孩子上學的名額,於是去找校長說明情況。然而,結果卻是校長很贊成他的做法,願意接受富人的孩子而不願接受窮人的孩子,窮人的孩子在這最好的學校是待不下去,沒有足夠的金錢。故事的最後,男主人公在孩子們的畢業典禮上向大家坦白了自己所做的,承認自己過錯的同時也指出了教育被商業化了。最終男主將女兒送到公立學校就讀。影片主要反應的是急功近利的教育,教育被商業化,有錢人的孩子上最好的私立學校,全英文教學,而窮人的孩子只能送進進基礎設施很差的公立學校。

影片的結局是一種理想狀態,但現實中很多人還是拼盡全力讓孩子上最好的私立學校。這反映的問題主要是教育資源嚴重失衡,地區之間、城市與鄉村之間、公立學校與私立學校之間。關於教育,現實當中有許多的問題,重點學校門檻很高,其背後就是經濟的較量。如高昂的擇校費。在應試教育的選撥制度下,分數是仍然是最主要的衡量標準。因此,催生出了各種各樣、良莠不齊的輔導班,家長為孩子根據需要為孩子報班。針對以上問題,可從以下方面入手解決:一是合理分配教育資源;政府除了投入資金加強基礎設施之外,還要加大培訓落後地區的師資力量。二是制定多元化的評價體系;不以成績作為唯一的衡量標準,從多方面評價學生,使學生全面發展。三是家長們要轉變觀念。如根據孩子們的興趣選擇興趣班和學校,不要盲目跟風。

第4篇

當生命的號角吹起,誰家的孩子會在父母精心畫下的起跑線上率先開跑?

?起跑線》是一部印度電影,但電影的幕幕畫面不僅反應了印度社會教育,也將犀利的鏡頭對焦在中國、在世界的教育問題上。

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對印度父母為了讓自己年幼的孩子皮婭能進入高等學府學習不擇手段。他們熬夜排長隊拿到報名表、花重金購買氛圍良好的學區房、偽裝成窮人家庭試圖獲取貧困生學位……

終於,皮婭以貧困生的名義得到了入學機會。但父親卻漸漸明白皮婭奪取了本該屬於貧困生的權利,他發現在爭奪學位的過程中,他無情、他自私、他彷彿喪失了自我。“如果我不是一個好人,又怎能成為一個好父親?”他在學校的家長會上揭露了學校的腐敗、教育的無知。儘管他的演講慷慨激昂、振奮人心,但最後只有他的妻子為他獻出掌聲。妻子起立鼓掌的身影偉大而又渺小。

這對電影來說是個好結尾,但對社會來說卻是一種深深的無力感。父母們總想把孩子的起跑線往前推再往前推。殊不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最好的永遠不是最好的,適合的才是最好的。這人生的起跑線從來不是掌握在父母、學校手中的。起跑線要劃近劃遠?人生該往哪跑?要跑得快或慢?路上會領略怎樣的風景?向來就該由孩子自己體會。

父母總把希望寄託在下一代身上,總把青春年華的遺憾交給孩子來填補。又是何必呢?多數父母還未走過半生,為何不再給自己一次起跑的機會,再讓自己像孩子那般無懼地追逐夢想?父母不是孩子人生路上的領跑人,更應是陪跑人。陪著孩子一同奔跑,心中相互照應,就別再停下奮鬥的步伐。

最終皮婭跳上了父母捐資的一所平凡的公立國小的校車,踏上了人生新一條絢麗的起跑線。皮婭的父母也手挽手開啟了人生另一段奮鬥的旅程。

第5篇

週末,我和父親在常傑天漢散步,不知不覺中結束了。看了看錶,時間還早。“哦,去看電影吧!”就這樣,我們走進了電影院。

我們看了一部發人深省的電影《起跑線》,講述了一對非常富有的夫婦為他們的女兒買了全國最好的幼兒園,讓他們有一個好的幼兒園。住在那裡的人都是來自社會上層的人,都說英語。雖然吉拉的妻子會說英語,但是吉拉不會。因此,每個人都認為吉拉只是土豪。所以他們的家庭在當地被邊緣化了。最後,學校開始招收學生,但學校認為吉拉是個商人,不會太注意孩子們的學習。

"沒有辦法從山中的重水中恢復,黑暗中還有另一個村莊。學校將為窮人保留25%的學位。吉拉想出了一個好主意。這家人搬進了貧民窟。最後,他帶著錯誤和虛假的真相走進了學校。然而,一個在貧民窟幫助過他們很多次的朋友的兒子沒有被選中。吉拉認為他假裝貧窮,剝奪了真正貧窮的孩子上學的機會。所以他帶著女兒離開了學校。吉拉真的是一個值得欽佩的人,他稱讚自己的正義感。

電影開始時,吉拉正在和一個顧客談生意,他的妻子打電話給他,他開車接她,顯示他非常愛他的妻子。當聚會舉行時,他的女兒想和他跳舞,而他不顧自己的形象瘋狂地跳舞。為了讓女兒進入一所好學校,他絞盡腦汁,想盡一切辦法來表達對她的愛。

同時,這部電影也生動地反映了現實生活中的擇校問題。在電影中,有一個場景,一長串的申請者描述了選擇學校的殘酷。他們對學校的選擇表示不滿。我認為這種情況應該改變,為孩子們的未來增添光彩。

第6篇

週末,我和爸爸在天漢長街散步,不知不覺就走到了盡頭。看了看錶,時間還早。“噢,去看場電影吧!”就這樣,我們走進了電影院。

我們看的是一步發人深省的電影《起跑線》,講的是一對很有錢的夫婦,他們為了讓女兒上好的幼兒園,就買了一套全國最好的幼兒園的學區房。那裡住的人都是社會上層的人,都用英語對話。雖然主人公吉拉的妻子會說英語,但吉拉不會。因此大家認為吉拉一家只是土豪。所以他們一家在當地很受排擠。終於,學校開始招生了,但是學校認為吉拉是是商人,不會過分關注孩子的學習。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學校會留百分之二十五的學位給貧民。吉拉就想到一個好辦法,他們一家住進了貧民區。最後以假亂真進入了學校。可是,在貧民區一個多次幫助過他們的朋友的兒子,卻因此沒被選上。吉拉認為他冒充窮人,將真正窮人的孩子上學的機會搶走了。於是他帶著他的女兒離開了那個學校。吉拉真是個值得敬佩的人,為他的正義感點贊。

在電影開始時,吉拉正在和一個顧客談生意時,他的妻子給他打了一個電話,他便開車接她,說明他很愛他的妻子。而在開派對時,女兒要和他跳舞,他不顧形象,瘋狂地跳起舞來。為了讓女兒進好學校,絞盡腦汁,想盡辦法,表現了他對女兒的愛。

同時,這個電影也形象地反映出現實生活中的擇校問題。在電影中,有一幕,報名排起的長龍似的隊,刻畫出了擇校的殘酷。表達了大家對擇校的不滿。我認為應該改變這種現狀,為孩子們的未來增添光明。

第7篇

今天上午,我去奧斯卡影城看了一部電影——《起跑線》。這部電影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拉吉和米塔為了讓他們的孩子——皮婭上私立學校,用盡各種手段:買學區房、辦假的證件、變成窮人……最後,皮婭終於上了這所學校。電影結尾,他的父親因良心發現,又送皮婭回到了公立學校。

看了這部電影,讓我不僅想起了我的媽媽,為了供我上補習班,她花了一萬多塊錢。還給我買了許多資料,就為了讓我考上一所好的中學。

記得去年冬天,外面的雪下的非常大。外面是多麼的冷呀!但是媽媽聽補習班老師說要買資料,她拿起衣服就準備出門。我說:“媽媽,外面太冷了,不買了吧?”媽媽卻說:“雪下的再大,天氣再冷,為了你的學習,我也要去買。”當時我非常感動,媽媽冒著大雪去為我買資料。

還有一次,那是今年的7月8日,我準備去洛陽參加二外考試入學考試。我的爸爸媽媽5點多起床,開車陪我去洛陽。在我考試那兩個多小時中,爸爸媽媽他們一口飯也沒吃,一口水也沒喝,一直焦急的等在那裡。我考完試後,我告訴媽媽:“這次的題太難了,沒考好,估計考不上了。”媽媽沒說話,卻把我帶到飯店,讓我吃一頓大餐。吃飯時,媽媽說:“沒事,沒考上沒關係,成績不重要,只要自己努力就行。”聽了媽媽的話,我心中既感動又慚愧,我的媽媽和皮婭的媽媽一比,我覺得我的媽媽太好了。我很慶幸我生活在一個民主的家庭。

看了這部電影,我知道了爸爸媽媽在背後為我付出了很多很多。我一定要努力學習,不辜負父母對我的期望。

第8篇

今天早上,我去奧斯卡工作室看了一部電影——《起跑線》。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故事,拉傑和塔米用各種手段讓他們的孩子皮婭——去了一所私立學校:買了一所學區的房子,辦了一張假證書,變窮了。最後,皮婭終於去了這所學校。在電影的結尾,他的父親出於良心發現並把皮婭送回了公立學校。

看這部電影不僅讓我想起了我媽媽,她花了一萬多元讓我去補習班。我也買了很多資訊,只是為了讓我進入一所好的中學。

我記得去年冬天,外面雪下得很大。外面多冷啊!但是當我媽媽聽到補習班老師說她想買材料時,她拿起衣服準備出門。我說,“媽媽,外面太冷了,你不買嗎?”我媽媽說:“不管雪下得有多大,有多冷,我都會買下來給你學習。”那時,我非常感動,我的母親冒著大雪為我購買資訊。

另一次,是今年7月8日,我要去洛陽參加第二外語考試的入學考試。我父母5點起床,開車送我去洛陽。在我考試的兩個多小時裡,我的父母沒有吃一口食物,也沒有喝一口水,他們在那裡焦急地等待著。考試結束後,我告訴媽媽:“這次這個問題太難了。我考試成績不好,我想我做不到。”我媽媽沒有說話,但是她帶我去了餐館,讓我吃了一頓大餐。吃飯的時候,媽媽說:“沒關係,我考試沒通過沒關係,成績不重要,只要我努力。”聽完媽媽的話,我的心又感動又慚愧。與皮亞的母親相比,我的母親對我很好。我很高興我生活在一個民主的家庭。

看完這部電影,我知道我父母在背後給了我很多。我必須努力學習,不辜負父母的`期望。

第9篇

這部片子在電腦裡存了好久,終於在一個不忙的下午看掉了。

電影裡的父母主人公,為了讓自己的孩子進入德里top5的幼兒園(都是私立),絞盡腦汁,拼盡全力,又心酸又搞笑。這部電影大部分是寫實的,我相信大部分90後的中國人都會很有共鳴,比如我。我看到了許多小時候的影子:我的父母為了讓我在小升中的大軍浪潮中有競爭力,從4歲起,我的每個週末、假期,就在各種課外班和去各種課外班的路上度過。從小到大,我上過14個課外機構的奧數班,上過手風琴、舞蹈、唱歌、游泳、乒乓球、籃球、寫作、畫畫、英語.....能學的基本上都學了,很遺憾我媽並沒有送我去學相聲。我爸開玩笑說我小小年紀,就已經在大北京城的各個角落留下了我自己的足跡。現在回想,不只是我的足跡,跟隨在後面的,還有我父母的身影。

這個世間是不公的,我的良知仍在,只是我選擇順從。

男主在結尾的演講裡說:“如果一個法國人或者德國人英語說錯了,我們不會認為有什麼問題,但如果一個印度人說錯了,那麼他就會被認為是廢物,一無是處,無可救藥的廢物。”

至此,我再一次深刻地體會到熔爐裡講的:“我們一路奮戰,不是為了能改變世界,而是為了不讓世界改變我們。”是多麼難能可貴。

第10篇

印度的電影一般深受中國觀眾的喜愛。今天,我們在語文課上看了一部電影,名字叫做《起跑線》。

這部印度電影講述的就是現代版的“孟母三遷”,一家人為了自己的孩子皮婭可以上最好的幼兒園,他們一家從普通居民區搬到富豪區。一次偶然的機會,聽說德里文法學校招收貧困學生,於是又搬到貧困區,最後如願以償地入學了。

看到這部電影后,我很不是滋味。上學難不只是印度的現狀,也是中國的現狀。

上週,正是許多學校一年級報名的時候,許多爸爸媽媽為了能讓孩子進入優質學校,徹夜守在學校門口,下雨了也不回車上,連去上廁所的時間也沒有,生怕自己走了把位子給弄沒了,使孩子失去了進入學校的機會。

有一個家長,一見到人就問,可以把他家的孩子進入好學校嗎?聽說有了學區房就可以順利送進好學校,那位家長二話不說,就下定決心去買學區房,節衣縮食,還得還30年的房貸……想到這裡,我真想說一句:可憐天下父母心啊!

我希望每個人都可以公平地站在起跑線上去競賽,取得公平的結果。

第11篇

最近幾年的印度電影總能給我帶來不小的驚喜,印度電影《起跑線》也是如此哦。看過這部電影后,我覺得特別的感動,特別的欣慰。

在印度這樣的社會中,孩子們的教育成為了家長們的頭等大事,他們認為只有好的教育,才能有好的出路,才能結識更多上層社會的精英,才能找到好工作,才能生活得更加幸福。能讓自己的孩子上上好學校比什麼都重要,家長們都怕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樣對孩子們公平麼,有沒有考慮過孩子的感受呢,他們的童年還會快樂麼,有沒有留下陰影呢。

在影片的結尾處,劇情終於反轉嘍,充滿著無限的正能量哦,讓人看了不由得覺得很感人,很滿足,給予了人們很大的希望,讓做家長的人們終於找到了教育孩子的出路。不要太重視教育的硬體了,好的教育可以在各種環境中出現。做教育前,先做人,唯有人品過關了,交出的學生才會在社會上有很好發展,才可以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哦。

希望看過這部電影的觀眾們都能從中學到些東西,拓寬自己的思路,找到適合自己的人生道路,堅定不移地走下去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