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小珊迪》教學反思5篇 "從小珊迪的教學中汲取教育啟示——一位優秀教師的反思"

本文是作者對本人國小語文教學中運用《小珊迪》這一課文的反思。從教育效果、教學準備和方法,以及學生反饋等方面進行了深入探討和分析,為今後的教學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鑑。

《小珊迪》教學反思5篇

第1篇

師: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個在德國留學的中國留學生,在獲得博士學位之後決定留德發展。他找了第一家公司,沒被錄取,找到第二家,人家也拒絕了他……他找了25家大公司,都沒找到工作。於是他去了一家小公司。他想,憑我這樣的學位和才能,在小公司裡乾乾肯定是不成問題的。但是那家小公司還是拒絕了……

(用基調相同的故事來開啟這節課的主題,同時文中要講述的也是一個“故事”增加了內容的真實性,另外像這樣有懸念的故事,需要同學們靜靜地思考,為後面的猜想環節提供了很好的平臺)

生:因為德國是個排外的民族,他們不喜歡用中國人。

生:可能那些公司的經理認為他沒有實際的工作經驗。

(根據學生生活的環境,肯定想想不到是因為曾經逃票而被拒絕,因為在孩子們所生活的環境裡學歷就是一切,只要學歷高,其他的一切都可以免談,所以在這裡只讓兩三個同學回答,並作簡單的點評即可)

師:你們的想法也有道理。(首先肯定學生的想法然後再說出真正的原因,很好的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和回答問題的積極性)那個留學生就憤怒地問那個老闆:“我一個博士難道在你這個小公司幹還不夠格嗎?你們憑什麼這樣對待我?”,那個老闆說:“對不起,先生,我們從網上資料查到你在德國乘公共汽車時曾逃過三次票,一個連蠅頭小利也不講誠信的人,怎麼可以讓人信任呢?”

師:那麼就讓我們去看看小珊迪,去問問小珊迪,從他那裡找找答案。

(學生一定會問很多的問題,但是在這裡如何能用一句簡單的話語對學生的回答進行總結,而且要很快的過度到今天課堂上的主題,需要我們不斷地錘鍊自己的功底)

師:請同學們用自由讀課文,把生字讀準,把句子讀通。邊讀邊在腦海裡過電影,你們彷彿看到了一個怎樣的小珊迪。(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在每節課上我們都有這樣的環節,但是這個環節,究竟設定什麼樣的問題,設定這個問題的價值有多大,值得我們不斷的深入研究,一個合理的,恰當的問題有時候就是一節課的“鑰匙”)

師:看到同學們談得這樣投入,說明同學們被這個故事感動了。你看到小珊迪了嗎?你看到怎樣的小珊迪?(這裡的問題設定,回答的面就比較廣,可以從外貌上來說,也可以從透過外貌看到的品質來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就是一個有“張力”的問題)

生:我看到的小珊迪身上只穿一件又薄又破的單衣,瘦瘦的小臉凍得發青,一雙赤腳又紅又腫。

生:我看到了小珊迪很可憐,這麼冷的天還在賣火柴。

生:我看到了小珊迪很善良,他要死了,還想著弟弟。

(在每個學生回答完以後,老師都能給予相應的評價,而且是及時的,到位的,這就不光要求功底深厚,還有對文字的深入解讀,老師真正做到“深入淺出”)

師:剛才同學說的這麼多,與其說是看到的,不如說是感受到的。讀課文不能光有感受,還要通過讀把感受讀出來。同學們再讀課文,想想怎麼讀,才能把你這種感受讀出來。(提出讀書的要求,尤其是感受通過朗讀的表現,這是我自己的課堂上所缺少的,尤其是在朗讀方面,應該多學習學習)

師:王老師仔細聽了同學們的朗讀,我有一種感動,我知道,這些同學對小珊迪有一種最真切,最直接的感受。讀課文,讀小珊迪這樣的課文就應該有這種感受。誰來讀課文?

老師打斷:請停停,當時的天氣非常寒冷,請你感受一下寒冷,再讀一句。

②生讀到“孩子可憐地請求著:“買一盒火柴只要一個便士呀!”。

師:請求地說,誰來再讀讀,(另一生讀得不錯)“請求”前面有一個詞是(可憐),試試,把可憐的請求讀出來。(一小組開火車讀)

(抓住一個詞,一個字,一個句子,俯下身去和學生一起走進文字,走進“小珊迪”而不是僅僅從大的理想的角度讀指導,更重要的是一個個的指導而不是集體地朗讀,體現了個性化的閱讀)

③生讀到“小男孩想了一會兒,說:‘我可以一便士買給你們兩盒。’”

師:你琢磨琢磨,小珊迪為什麼要想,要想一會兒,把這種感覺讀出來。你感受一下他當時的心情。

④生讀到:“啊!請你現在就買吧!先生,我餓極了!”小男孩乞求說。

師:你早飯吃得飽飽的,可沒有感受到他的餓的感覺喲!你再感受一下他乞求的語氣。生再讀——師範讀——生讀。(在任何時候的閱讀,老師的泛讀都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如何把握好讀,把握好火候,把握好情節,讓泛讀起到他應該有的作用?)

⑤生讀到:“想到他那種使人信任的神情,我斷定他不是那種人。”

師:小珊迪就那樣死了,為了那小小的火柴,為了那四個小便士,除了“我“,除了他的弟弟,誰也不知道他死了。但是小珊迪的品格卻深深感動了作者,他永遠也忘不了那雙可憐的眼睛,永遠忘不了那又感激的眼睛,他想為小珊迪畫一張像,畫一張畫像,永遠地放在桌前。

師範讀課文:請同學們閉眼想像,故事中的“我”,可能為小珊迪畫一張怎樣的像?用心聽,用心感受,等會兒用語言把小珊迪的像畫下來

學生動筆把自己感受到的小珊迪的畫像寫下來。(畫一畫這個環節,以前沒有見過,尤其是用文字畫像,對學生而言有一定的難度,這要求學生必須真正的走進去,走出來,這樣的課堂上學生的狀態怎麼能不緊張呢?)

師:剛才我們帶著一種感動,看到了小珊迪不幸的命運。現在你能不能把你看到讀給大家聽。

學生交流(略),有的學生看到的是小珊迪的外貌的全身像;有的學生是小珊迪乞求時的神態的半身像;有的學生看到的是珊迪被車撞了的情景;有的學生寫的是小珊迪臨死前的特寫。

師:是啊,多麼讓人感動的一個孩子啊!我把他的像放在“我”的桌前,我要想想他曾經做過的事,想想他那讓人肅然起敬的品格。

(最後的總結和前面的故事照應,一個新的完整的“故事”浮現在我們眼前,但是這個故事還僅僅是個開始,更精彩的孩子後頭呢!)

《小珊迪》教學反思5篇

第2篇

英國作家迪安·斯坦雷筆下的《小珊迪》感人至深,催人淚下。課文通過描寫小珊迪去賣火柴不幸被馬車軋斷了雙腿而悲慘死去的故事,表現了小珊迪的誠實、善良優秀品質。

馬卡連柯說過:“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徵之一就是要有隨機應變的能力。”在課堂教學時,我針對情感變化發展組織教學。

體驗性是現代學習方式的突出特徵,體驗使學生得到發展,使語言更具人性美,這是語文教學的根本要求,因此,我們的語文教學要以參與求體驗,以創新求發展。課堂不是教師展示自己思維、演示教案過程的場所。要使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須隨時關注學生獨特的內心感受和情感體驗。在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和感受時,根據學情的變化靈活組織教學,通過用自己的嘴說話,用自己的心靈去親自感悟,通過對小珊迪弟兄生活的深切感悟,激發起學生對美好生活的熱愛,激發起他們培養誠實、善良品質的自覺性。2.注意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

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做人、學會生存”。只有學會學習,才能應用所學知識,創造性地解決問題,並進而構建新的知識。在教學時中,我讓學生通過討論、表演去研讀、發現、體會和理解。對於學生的發現,予以保護,相信、尊重學生,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課文寫小利比告訴那位先生,小珊迪被馬車撞倒軋傷並悲傷地說:“說不定他會死的……”這句話作者用了省略號,省略了對故事情節的描寫。教學時就抓住了這一空白讓孩子們推測或想象:他的傷勢有多重,他是怎樣拖著身子回來的,他又是怎樣熬過痛苦的夜晚。孩子們有感而作,說出了心聲。這樣既加大了閱讀深度,又深化了主題。

第3篇

就是根據朗讀材料或教材內容設定具體情境,或藉助相關的教學媒體設定具體可視的場景,或引導學生動情朗讀,使之自覺進入朗讀材料的意境之中。通過對語言材料的誦讀、揣摩、品味,從中得到感悟、薰陶,形成語感。與傳統朗讀教學,相比,體驗性朗讀“輕模仿、輕技巧”,“重感受、重體驗”。注重以學生髮展為本,它強調情感效能,注重學生的主體參與,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

以下對本課的教學設計與課堂的教學實際效果作一個比較分析。

國小生因情感經驗不足,知識儲備有限,往往難以“入境”。於是畫畫這種活動形式引入課堂並配上合適的音樂,讓學生通過畫筆來表現1-9自然段的內容。學生的各種感官得到了相應的刺激。眼睛對文字的反應,耳朵對音樂的感覺,刺激著孩子的思維,把孩子們帶到了原本離我們生活很遠的一百多年前的英國,把原本離我們很遠的課文內容變得形象親近。那寒冷的風彷彿吹在孩子的拿著畫筆的手上,那飢寒交迫的珊迪彷彿就站在孩子的眼前。把課文中表達的寒冷、貧窮的意境再現出來,使學生在語言上得到感染,在情感上得到陶治,加深他們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體驗。

在教學過程中,孩子對於用畫畫來表現課文的內容,在語文課堂上進行作畫有些不知所措。花了大量的時間去思考如何來構畫,而忽略了在畫畫過程中去感受珊迪的貧窮、可憐,感受“我”和“我的同事”的冷淡。所以學生在對畫的解讀當中,語言貧乏,表達不清。在朗讀相關語句時,沒有表現出對珊迪的可憐之情。

我認為表演是體驗學習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學習珊迪賣火柴時與我和我的同事的對話中,學生通過對重要詞語、標點、提示語等的理解,對珊迪急於賣掉火柴的心情有所體會,但很難真正走進珊迪的內心。於是設計了通過小組合作來表演這組對話,在表演的過程中,學生就是那珊迪,當學生容進了珊迪這個角色,他就能真正體驗到珊迪急切的心情。在無形中,學生對我和我同事對珊迪的那份冷漠也有了深刻的感受。

教學的這一環節,自我感覺太拖沓,在寶貴的課堂時間裡,花去的時間與所獲得的效果不成比例。到講臺前來表演,學生的積極性很高,但參與面太窄。學生對錶演者的評價重在朗讀技巧方面,對錶演者情感方面的評價很少。當然也有客觀原因,如果說表演,那麼在教室這樣的環境中,沒有場景、沒有道具,要四年級的學生進行無實物的表演要求確實偏高。還有一個主要原因是自己在學生評價之後沒有進行及時而有效的補充評價,使學生的朗讀沒有達到預期的水平。

學生學習文字的過程也是憑藉語言文字對作者的思想、觀念和情感理解的過程,無論是把握作者的思想,文章的線索,還是理解原文所描述的場景、形象,都需要豐富的想像。合理的想象是對文字的二度開發,充分利用一切想像的空間,大膽想像,進而體驗文字的內涵,與作者與文中的人物產生心靈的悟對。本課中,我把學生想象的點放在珊迪如何囑咐他的弟弟利比去送還零錢。文中利比對作者我所說的話是學生想象的依據,這樣學生的想象更理性更有邏輯。在想象說話的過程中,飢寒交迫的珊迪身受重傷,但堅持恪守自己的諾言,送還零錢的高貴品質自然呈現。而利比心中的那份焦急,那份擔心學生易於體驗,為讀好利比的語言做好鋪墊。

學生的想象是發散的。“珊迪如何囑咐他的弟弟利比去送還零錢”,這個想象點,學生的由於受到利比的話的限制,想象沒有很大程度的發散,珊迪的誠實、善良學生較少提及,而對利比以後的生活該如何過,利比的可憐、無助很乾興趣。學生的想象偏離了我的預設。

第4篇

?小珊迪》主要講了英國一個賣火柴的男孩為了一便士賣掉一盒火柴而苦苦哀求,又為了急著送還先生的零錢而被馬車撞了,悲慘死去的故事。故事生動感人,運用對話展開故事情節,適於朗讀訓練。本課的教學力求創設一個有利於學生學習、感悟的情境,使每位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入情入境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進行讀書感悟。課後主要的體會有以下兩點:

本課的教學中,我充分地挖掘和利用有效的教學資源,通過各種輔助教學手段,培養學生閱讀的興趣,利用學生的閱讀期待使其主動地走近文字,走入文字,和文字對話,產生真切的情感體驗。新課一開始,學生就主動參與,全員參與,全程參與到感悟“小珊迪是個怎樣的孩子?”課中,以讀書感悟,運用想象、討論交流等方法一步一步地醞釀、激發、領悟、抒發對小珊迪的同情和敬佩之情,較好地體現了“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這一教學理念。

朗讀是培養和提高學生語感的重要手段,也是領會課文潛在內涵的重要途徑。我在這堂課中創設了多種途徑地讀,想達到以讀增智、以讀悟情、以讀促思、以讀代講的效果。同時又想通過學生動人的朗讀,教師感人的導語,以情動情,以聲傳情,營造濃厚的情感氛圍。

3、聽說讀寫有機結合,重在培養學生的表達和想象能力。

在整節課的教學中,我設計了兩次說話訓練,一次想象受傷後的情景,一次選詞訓練。豐富了學生的積累,提高了學生的觀察、想象,表達、習作的能力,達到了聽說讀寫的有機結合。

但是,發現由於我在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上做的還不夠,使得整堂課的教學,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其實在課堂上,如何讓全班同學的思維都活躍起來,讓所有的同學都能大膽展示自己,是我一直所追求的理想的課堂。

第5篇

新課改形勢下,教學理念發生了變化,課堂教學的重點發生了轉變,教師不再是課堂教學的中心,學生才是學習活動的主體。為此,在這節課中,我盡力做到構建開放的語文環境,注重讓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力求體現新課程標準提倡的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理念,把學習過程中的品讀、感悟、發現、探究等認識活動突顯出來。

傳統的語文課堂,學生只是可憐的傾聽者,談不上和誰和“對話”,給學生一個“對話”的課堂,實現“文字對話”,“師生對話”和“生生對話”。如他不是那種人,他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人?讓學生實現文字的對話。在品讀小珊迪買火柴時的語句時,讓學生進行點評,也達到了“生生對話”這一新理念。

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老師曾經說過:學生的感情能力就如槓桿的支點,對人的發展來說,學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決定今後能否托起這個“地球”。因此,我引導學生體會感受小珊迪飽受飢餓在乞求賣火柴時說的話和品讀“乞求”時,讓學生以讀代講,以讀悟語,以讀悟情,師生更進一步感受小珊迪的可憐。在感悟小珊迪美好品質時讓學生自由讀,然後找出讓你感動的句子,再讓生品讀,達到以讀為本以讀悟語、以讀悟情的新理念。

在體會小珊迪誠實這部分時,小珊迪受傷了,被馬車軋斷了雙腿,不能給那位先生送還零錢,而是讓弟弟轉還,課本中沒有寫出小珊迪是怎樣吩咐弟弟。我讓學生大膽想象:小珊迪會對弟弟說些什麼話呢?再通過學生的寫讀再展現學生的感悟。

在感受了小珊迪飽受飢寒和美好品質後,小珊迪的形象已經走進每個學生的心靈,此時,讓學生對小珊迪對話,既抓住課文中心進行教育又進行讀寫訓練,達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

當然,在教學中和預想的還有一段距離,在品詞、品句,品讀的指導方面還須努力,課堂煽情藝術還不能完全渲染學生。總之,語文教學是一門藝術,只有不斷去探索、去研究、去實踐,才會有更大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