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關於農村經濟發展的優秀範文三篇2500字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不斷進步,農村經濟發展十分迅速,目前我國大力支援農村經濟發展,這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途徑之一。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關於農村經濟發展的優秀範文三篇2500字相關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閱。
 

關於農村經濟發展的優秀範文三篇2500字


農村經濟發展1
 
  鄉村振興下的農村經濟發展探析
 
  作為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我國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村人口不在少數,加上我國國土面積十分遼闊,城市面積相對有限,農村地區面積廣,村鎮多,一些偏遠農村地區很難獲得社會的大力扶持,嚴重製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需要農村經濟可持續平穩發展,推動農民共同富裕,農村共同繁榮。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促進農業生產全面升級和進步,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提高農業生產水平,可以緩解甚至解決相應的社會矛盾。發展農村經濟是當務之急,也是農村工作的重點內容。
 
  一、鄉村振興戰略的意義
 
  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既是延續黨中央重視農業、農村、農民(即“三農”)問題的傳統,也是為了提高農民素質、實現農業現代化,促使農村持續發展。當前,雖然城鎮化程序不斷加快,但農村人口仍佔全部人口三分之一以上,因而如果農村經濟不發展,就沒有鄉村振興可言,國家的現代化也就不可能完成。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是把鄉村放在了與城市平等的地位,立足於鄉村的產業、生態、文化等資源,注重發揮鄉村的主動性,來激發鄉村發展活力,建立更加可持續的內生增長機制。
 
  二、農村經濟發展現狀
 
  (一)農村經濟發展不平衡因為我國的國土面積遼闊,涵蓋了平原、丘陵、山地、高原等具體地貌,使得農村經濟發展受到了各種地形的影響。各個鄉村的自然資源與地質條件存在很大差別,某些偏遠的地方村莊的潛力還沒有得到充分挖掘,國家的政策方針還無法深入這些鄉村。國家出臺關於農村農業農民發展的政策方針是針對全國的,各個地區需要根據當地具體情況制定更加詳細的政策,以便更好推動當地農村發展,而國家的投資也會因此而有所不同,這是導致農村經濟發展相對於城市較為落後的影響因素。尤其是在東西部農村地區發展中,東部沿海農村地區往往因為東部地區經濟發達而受到國家的重視,比較容易獲得發展的機會,擁有的社會資源也會比西部偏遠農村更多。由於我國農村經濟發展之間存在很大差距,不同區域之間的發展差距更加明顯,所以鄉村經濟發展的不均衡導致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受到約束,進一步影響到農村經濟的整體發展。
 
  (二)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低下目前從我國農村整體的發展態勢來看,農民收入水平還比較低,只能通過出售當地農產品或者其他農業產品維持生活來源,但近些年受到經濟全球化的影響,國外農產品的衝擊嚴重影響了農產品的銷售,使得國內農產品價格有所降低,導致農民經濟收益減少。對於僅依靠出售農產品作為主要收入的農民來說,一旦農產品銷售價格下降,農村的經濟收入就會降低,產生一系列的不良影響,這也是大部分農村群眾選擇進入城市打工的主要原因,放棄了農業生產這一支援國家經濟發展的根基,對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當前,我國大部分中青年農民在外出打工的同時,會將土地閒置或者進行粗放式管理,忽略了農村土地或者農業生產所帶來的收入,隨著時間推移,農業生產會進入一個惡性迴圈狀態,經濟水平無法有效提高,嚴重影響農村生態環境的建設。此外,當前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農業農村投資短板還比較突出,包括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基礎設施建設管護,這些都存在很大的資金缺口,迫切需要通過增加資金投入拉動各方面投資,更多聚焦農業農村,以解決好農業農村的投資問題。
 
  三、農村經濟發展策略
 
  (一)以農業為本,推動農業現代化轉型作為農村發展的重要因素,農業生產發展是關鍵環節,更是制約國家發展的根本要素,無論在任何時期,國家都十分重視農業生產,也是農村經濟發展不可缺少的主要動力來源。因此,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必須重視農業發展,促進農業轉型升級,提高農業的現代化水平,以提高農村經濟發展效率,實現農村的統一發展。而要想實現農業的轉型升級,應當從以下三方面出發。第一,必須對症下藥,各個地區應當根據各地的具體情況,制定與之相適應的農業發展策略,推動農業種植業的建設,堅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組織專業農業技術人員科學設計,實現經濟利益與社會效益的最大化。第二,利用當地的資源優勢,藉助現代化的農業科技發展特色農業,建立系統完善的農業加工企業,構建種植、生產、加工、銷售於一體的生產鏈,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第三,藉助發達的網路資訊,依據社會發展調整當地的農業產業結構,促使農業轉型升級。
 
  (二)協調城鄉共同發展,促進農村經濟增長推動農村經濟的科學持續發展,實現鄉村振興,應當不斷縮小城鄉差距,協調城鄉共同發展,實現城鄉同步發展,促使農村農業快速發展。首先,政府應當採取措施加大力度扶持城鄉規模較大、發展良好的企業,在此基礎上讓城市企業帶動農村企業的發展,促使農村產業的升級,還能夠幫助農村富餘勞動力就業,增加農民經濟收入。其次,利用金融機構資金密集的優勢,給予農村小型企業或者農民一定的政策優惠。同時,在投資政策上向農業農民傾斜,以此鼓勵大型企業在農村進行投資,互相幫助,在農村地區形成規模化產業集聚區,推動農村企業的持續發展,進而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第三,城市可以利用自身經濟發展中心作用,輻射農村,協調城鄉經濟發展,發揮城市的經濟優勢,帶動農村發展、共同進步,統籌城鄉二元體系,保障農村經濟發展。
 
  (三)發揮人才作用,加強農村人才隊伍建設在知識經濟時代的大背景下,國家建設和社會發展都離不開人才。科技是當今社會發展的第一生產力,而科技的創新更是充分發揮人才作用的結果,因而從本質上來說,人才才是真正的第一生產力,是發展的根本動力。無論是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還是農村經濟的發展,都需要相關人才隊伍的共同建設,應加大地方政府在人才建設上的投入,積極引進高素質的專業人才,提高農村相關人才的素質,助推農村經濟持續發展。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影響下,充分發揮人才的作用,推動農業科技創新,建立農業科技示範區域,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同時,充分發揮人才在科技創新中的作用,提高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率,加強對農民農業科技的培訓,引導農民在農業生產中積極採用新的科技成果,並積極促使農業生產成果的轉化,提高農業產品的價值,更加有效推動農村經濟發展。
 
  四、結語
 
  鄉村振興戰略是黨中央根據我國實際提出的針對農村發展的政策方針,不單單是一個政策,還是廣大農村群眾的夢想。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需要廣大人民群眾共同參與,離不開社會方方面面的努力。而要想真正實現鄉村振興,農民素質提升、農業產業結構完善、農村經濟發展三者缺一不可,而關鍵在於發展農村經濟,只有農村經濟持續發展,農民富裕,農業生產才能實現現代化,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農村經濟發展2
 
  土地流轉在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影響
 
  1土地流轉對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影響
 
  1.1促進農民收入的提升
 
  在之前的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下,農民增收的方式主要分兩種,第一是從事農業勞動,第二是進城務工,這兩種方式的農民收入來源都是極為單一的,久而久之,農民的收入增幅較小,再加上土地的收入是極為有限的,大部分農民會選擇外出務工,最終導致農村荒地較多,土地的規模減小。現階段,通過土地流轉能實現農民增收,農民外出務工,可以將土地以承包的方式承包出去,通過簽訂承包轉讓合同,使承包人對土地進行有效的管理,從而實現土地規模化,還能為農民提供一份長久穩定的經濟來源。因此,土地流轉不但能使農民的收入水平提升,同時也能阻止土地荒廢,使土地實現經營規模化[1]。
 
  1.2促進勞動力轉移速度的提升
 
  土地流轉開始推行以後,極大地促進了勞動力的急速轉移,將勞動力和農民收益之間進行了分割,農民可以投身到更高產更高薪的職業中,同時也能獲得土地流轉帶來的收益,這樣能為農民的收入水平提供更多的一份保障。通過土地流轉,也能將農民從繁重的土地勞動中解放出來,使農民能投身到收入更高的產業中,為農民增收創造更多的途徑。
 
  1.3促進土地使用效率的提升
 
  為落實和推動土地流轉政策的實施,需要政府給予土地流轉更多的優惠和政策支援,將土地流轉納入市場化的體系中,這樣能使土地的價值得到提升,根據市場的變化而不斷改變,也防止對土地價格進行定向化的監管,防止壓低土地價格,使農民的收入水平受到影響。同時土地流轉也能實現土地生產的科學化管理,使土地從分散走向集約,能極大地提升土地的使用率,降低土地的荒廢程度。
 
  1.4促進土地經濟收效的提升
 
  受到社會經濟的客觀因素影響,政府對土地流轉的關注程度也越來越高,目前參與土地流轉的土地數量在逐年增加,土地流轉之間的速度也在快速提升,尤其是土地流轉進入市場體系之後,市場將土地作為商品進行流轉,能將土地的價值直接呈現出來,同時由於土地的市場化,也能極大地提高土地資源的使用效率。在這樣的市場機制下,農民的收入水平在不斷提升,也激發了農民土地生產的積極性,將分散型的土地轉化為集約型土地,提高了土地的管理效率,使土地經營管理朝著規模化方向發展。
 
  2當前農村土地流轉存在的問題
 
  2.1缺乏相應服務組織
 
  目前,土地流轉都是直接通過農民和承包人之間進行流轉,缺乏中間有效的組織機構。由於其涉及多種問題,因此需要一個有效的中間機構進行協調和管理。我國在土地流轉方面,已經制定了專門的土地流轉政策和土地流轉機制,但是在整個機制和體系運作的過程中,依然存在諸多問題,沒有一個確切的服務機構管理這些問題。比如流轉成本的不斷增加,以及流轉方式不當導致流轉,出現了無序等相關問題,即土地經營權的歸屬出現了轉變,阻止了土地的合法流轉[2]。
 
  2.2分散經營不利於土地流轉
 
  我國的土地大部分還屬於分散型的小戶型土地,但是目前市場在快速發展,因此需要土地的規模從分散走向集約。市場的需求不斷推動著我國農業結構的調整,經營權和土地產業化方式的不斷調整,對於農業經濟轉變以及農村經濟發展都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我國的土地屬於生產到戶,土地的規模比較分散導致很多土地是個人種植且種植的品種不統一,因此採用機械作業不能實現大規模作業,致使土地的出產率較低,資源的使用率也比較低,嚴重阻礙了先進的農業技術推廣。
 
  2.3行為不規範
 
  由於很多農民法律意識比較淡薄,因此承包都僅限於口頭上的承諾,沒有簽訂書面合同,有的農民和承包人之間簽訂了土地流轉合同,但是其中規定的內容較為統一,對很多的問題沒有納入其中,一旦出現問題,合同約定無法對其行為進行限制和約束,其中很多的法條甚至違反了法律規定,因此很多的流轉行為和合同簽證的方式都不合法、不合規,導致了雙方在土地流轉出現問題時,無法對自身利益進行保護。這些問題都對我國的土地流轉產生了負面的影響,極大地限制了農村農業的經濟發展。
 
  3土地流轉對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優化策略
 
  3.1優化土地流轉方式
 
  針對目前我國土地流轉的現象,要在整個流轉過程中加入創新的思維,對土地流轉的方式方法進行監管和約束,同時在整個流轉過程中,要結合我國社會的變化趨勢和變化速度,根據國家對土地和農村以及農民提供的多項政策,及時更新和調整土地流轉程式和方法。在土地流轉的過程中,也要積極學習土地流轉的相關知識,瞭解流轉需要哪些材料。另外,還要學習土地生產的經驗和技術,同時結合自身區域的文化和地域背景,設計出適合當地發展的土地流轉方式。在土地流轉過程中,要結合創新思維和先進的管理模式,將先進的企業管理模式納入土地流轉管理的過程中,結合國家和地區提供的相應土地利用政策,實施具體的土地流轉;同時在流轉過程中,也要加強生態環境和土地生產之間的平衡。
 
  3.2調整流轉規模
 
  由於目前我國在土地政策方面主要實行的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戶為單位,因此整個土地規模呈現出分散局面,加上絕大多數農民以農業生產為主,這是農民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而且在農業生產過程中,農民一般沿用的都是比較傳統的農耕方式,出產率較低。為了解決以上相關問題,必須推動土地流轉政策的落實和實施,這樣才能加快經濟提升的速度,儘快解決這些問題,從而實現土地流轉政策對農村經濟的正面影響;地方政府可以設立專門的土地流轉資金,推動土地流轉的速度,同時也能使人們將土地資源進行有效整合,極大地提升農業生產的效率[3]。
 
  3.3建立服務組織
 
  要積極設立土地流轉的中介服務機構,將土地流轉的工作進行專門的委託管理,實現土地流轉工作的有效化。設立中間服務機構,能極大地優化土地資源,使土地資源得到有效利用,實現土地流轉的有效性。同時,要設立專門的土地流轉資訊網路平臺,及時對區域內土地流轉的數量、價格等相關資料進行登記,讓土地流轉能進入市場規劃,使所有人瞭解土地流轉的相關資訊。中轉平臺也接受土地流轉的承包,雙方對土地流轉問題進行管理和協調,固定農民收入途徑和方式,從而保證土地流轉和農業結構調整之間的關係得到有效改善[4]。
 
  4結束語
 
  農村的土地流轉不斷實施的過程,能極大地促進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為農民的收入提供一個可靠途徑和來源,同時也能極大地推動農村勞動力向更高收入的區域轉移,而且能將勞動力從農村土地中解放出來,實現土地的規模化發展,能極大地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加上社會各界對土地流轉問題的不斷關注,因此需要藉助各種方法推動土地流轉政策的實施,推動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農村經濟發展3
 
  鄉村振興下的村集體經濟發展
 
  一、村集體經濟發展現狀
 
  魯山縣團城鄉位於魯山縣西南部,全鄉總面積101.1平方公里,轄11個行政村,92個村民組,4101戶,14884人。耕地面積4670畝,林地面積12.7萬畝,是典型的深度貧困農業鄉鎮,是有名的辛夷之鄉、板栗之鄉、香菇之鄉,素有“天然氧吧”之稱,全鄉以林果業、畜牧業、食用菌種植、勞務輸出、鄉村旅遊五大產業為主。2019年全鄉村集體經濟收入79萬元,其中光伏收益32萬元,產業扶貧收益12萬元,旅遊公司分紅25萬元,其他收入10萬元(大部分是土地流轉,要分配給農戶)。全鄉支出總額75萬元(包括經營性支出、管理費用以及其他支出)。全鄉全年總收益38480元。全鄉11個行政村,6個村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5萬元以上,佔比54.5%(其中寺溝村、花園溝村集體經濟收入近20萬元),5個村實現集體經濟收入3萬元以上,佔比45.5%。整體來看,團城鄉村集體經濟數量已實現全覆蓋,但村級集體經濟基礎薄弱,大多數村組的收入僅能維持日常開支。因此,鄉村振興背景下的村集體經濟發展任重而道遠。
 
  二、村集體經濟存在的問題
 
  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較低。近些年,鄉土成功人士加大了對家鄉的投資力度。團城鄉寺溝村梅花鹿養殖基地,以發展梅花鹿養殖、加工、觀光旅遊為主,投資1.5億元,但受周邊環境的影響,收效甚微,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村集體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難以激發集體經濟發展內生動力。村集體經濟整體發展有所差距,參差不齊。團城鄉11個行政村中,村集體經濟收入20萬元左右的僅有兩個村,4個村在5萬元以上,5個村在3萬元以上,發展水平低於全縣的平均水平。其中以發展民宿為主打品牌轉型升級比較好、收入最高的花園溝村為20萬,收入最低的玉皇廟村僅為3萬元,兩村集體經濟差距明顯。村幹部對發展村集體經濟謀劃觀念淡薄。部分村幹部對村集體經濟的發展認識不到位,存在“等、要、靠”思想,認為本村和其他村相比缺資金、沒有資源、沒有好的政策,產生氣餒情緒,對發展村集體經濟缺乏信心。即使本村有村集體經濟的,也對村集體經濟下一步怎麼走處於迷茫彷徨狀態。黨員幹部帶頭致富能力有待提高。團城鄉雞冢村黨員人數41人,其中高中以上學歷的僅有3人,50歲以下的有12人,較低的文化層次和偏大的年齡結構,使得黨員的基本素質普遍不高,難以快速接受資訊時代的快速發展,且對農業科技的推廣使用接受能力不強。
 
  三、進一步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對策建議
 
  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助推鄉村振興,必須圍繞“黨建強、鄉村興、群眾富”的目標,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協調各方、統攬全域性的領導核心作用,努力探索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可行性策略。突出發揮黨建引領作用,聚集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合力。把堅持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下好縣、鄉、村三級黨組織“一盤棋”,打好“組合拳”。一是要抓責任落實。建立縣委會議制度,制定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長遠規劃,提出近三年內提升村級集體經濟的薄弱村、建成富裕村的目標機制。縣委常委每人帶頭負責一個鄉鎮、聯絡一個村,帶領一班人員全面負責村級資產清算,發掘資源潛力,加大資金政策扶持。二是加大隊伍建設力度。農村黨員要在農村經濟組織中發揮先鋒模範作用,自己要本領強。因此,要以基層黨組織隊伍建設為重點,不定期舉辦村支部書記、村主任、優秀農村黨員集中輪訓班,培訓內容主要圍繞當地特色農業和優勢產業。優秀村支部書記、村黨員代表,成為當地的致富能手和領頭雁,帶動周圍群眾共同致富。三是加大政策支援力度,為農村黨員帶頭髮展經濟提供施展的舞臺。農村黨員在有了發展致富的熱情和能力後,鄉黨委政府和村級組織要為他們提供政策支援和廣闊舞臺,促其實現發展農村經濟的遠大志向。突出發揮資源優勢,因地施策,增強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造血”功能。團城鄉是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重要理論的實踐地,也是魯山縣高階民宿的起源地,要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就要依據生態資源優勢,實現鄉村振興經濟跨越式發展。
 
  一是要在民宿運營模式上尋找突破點。團城鄉花園溝村“清水源”民宿是團城鄉唯一一家高階民宿,但其他大大小小的民宿有一二十家,都是由本地老百姓自行開辦,沒有品牌、營銷效益不明顯、客源量受季節影響大,粗放式的經營管理方式使得民宿發展處於中低端水平。要提高民宿發展水平,可通過旅行社這種第三方性質的運營公司或者自主成立旅遊合作公司的方式,進行統一的差異化的科學管理。具體來看,對中高階的民宿採取自由管理,對低端民宿採取統一管理,集中營銷、形成品牌,公司按照單間價格收取管理費用,收取專款可用於村莊旅遊開發專案建設。
 
  二是盤活資產存量、做大產業增量,推動資源、資產、資金“三資”管理以及投資、股權、福利的複合式發展鏈條。盤活四荒地和閒置宅基地等資產存量,大力開發荒灘、荒地、荒山、荒坡和閒置的農村宅基地,實施農村宅基地有序退出程式,將新增的流轉土地入股龍頭企業或出租給新型的經營主體,所得租金按農民、組、村三部分7∶2∶1的比例進行分配,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
 
  三是量體裁衣,盤活村集體經濟存量,保障“輸血”路子順暢,增強“造血”功能。盤活村集體經濟,需要深入調查研究,充分利用各村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條件,從實際出發,因村施策、因地制宜,選擇一個符合本村實際發展的各種經營模式。第一種模式是小型經濟合作社發展模式。該模式是在本村內進行土地流轉,由村獨立創辦集體經濟合作社。比如棗莊村集體經濟合作社,通過集中流轉土地800畝,先以租賃或農民將土地入股集體的方式,種植大棚食用菌,然後按照集體經濟效益和入股份額進行分紅,集體經濟所得收入全部納入村集體經濟,從而有效壯大村集體經濟。第二種模式是創辦品牌型模式。堅持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旅則旅的原則,依託獨特的自然資源和區位優勢打造特色旅遊品牌。重點打造花園溝村、牛王廟村、雞冢村的“辛夷之鄉”品牌以及雞冢村的紅二十五軍長征紅色旅遊資源,為村集體經濟注入發展靈魂。3.立足統籌兼顧,構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長效機制。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實現鄉村振興的高質量發展,要抓好“三個堅持、三個結合”。一是堅持“輸血”與“造血”相結合,打好“組合拳”。可在專案資金、土地流轉、金融貸款等方面對村級集體發展給予資金支援,並給予財稅減免、土地優先安排使用優惠政策,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二是堅持“獎勵”與“懲戒”相結合。
 
  把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工作列為縣、鄉、村三級黨建述職評議的重要內容,確定為黨建扶貧領域的重要問題,把工作業績作為推薦鄉鎮黨委、村“兩委”評先評優的重要依據。對成績突出、貢獻大的致富帶頭人和村集體給予獎勵,對成效不突出、發展沒動力的鄉鎮和村,限期責令整改、督導落實。三是堅持“黨建強村”與“產業富民”相結合。雞冢村適宜種植辛夷、板栗等經濟作物,這個村充分利用群眾有種植辛夷的習慣,積極發揮“辛夷苗圃種植專業合作社”優勢,圍繞“發展一個特色產業,打造一個專業品牌”的工作思路,動員村黨員群眾大幅度調整產業結構,改變以往種植辛夷的傳統模式,將培育嫁接的辛夷作為經濟效益較高的主培產業,預計每畝辛夷種植收入2萬元,相比傳統種植辛夷每畝增收8000元。同時,通過發揮黨員示範帶頭作用,改善人居環境等發展經濟,讓每一位黨員真正成為群眾的貼心人、致富帶頭人。雞冢村此舉使黨組織在鄉村振興致富路上形成了“發展一個產業、致富一方百姓”的輻射效應,實現了黨建強村、產業富民的美好願望。

標籤:範文 三篇 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