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人教版國中九年級上冊語文《傅雷家書兩則》教案6篇 "傅雷家書:親情與成長"

本文介紹的是人教版國中九年級上冊語文教材中的《傅雷家書兩則》教案,該教案以傅雷先生寫給兒子女兒的家書為材料,通過精選文段和解讀蒐集多種文字資訊,讓學生深刻理解和感悟父愛與家風,培養家國情懷和人生價值觀。

人教版國中九年級上冊語文《傅雷家書兩則》教案6篇

第1篇

1. 積累詞語,理解“忐忑、繁衍、一抔黃土、怒不可遏”等詞語的讀音、詞義,並學會運用。

[德育目標] 感知作者對愛情的獨特詮釋,初步樹立正確的愛情觀。

廓然無累(kuò) 涕泗橫流(tì sì) 枘鑿(ruì záo)

重蹈覆轍:蹈:踏;覆:翻;轍:車輪輾過的痕跡。重新走上翻過車的老路。比喻不吸取教訓,再走失敗的老路。

自知之明:自知:自己瞭解自己;明:看清事物的能力。指了解自己的情況,對自己有正確的估計。

傅雷(1908—1966),文學翻譯家。字怒安,號怒庵。上海市南匯縣人。20年代初曾在上海天主教創辦的徐匯公學讀書,因反迷信反宗教,言論激烈,被學校開除。“五卅”運動時,他參加在街頭的講演遊行。北伐戰爭時他又參加大同大學附中學潮,在國民黨反動派逮捕的威脅和恐嚇之下,被寡母強迫避離鄉下。1927年冬離滬赴法,在巴黎大學文科聽課;同時專攻美術理論和藝術評論。1931年春訪問義大利時,曾在羅馬演講過《國民軍北伐與北洋軍閥鬥爭的意義》,猛烈抨擊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留學期間遊歷瑞士、比利時、義大利等國。1931年秋回國後,即致力於法國文學的翻譯與介紹工作,譯作豐富,行文流暢,文筆傳神,翻譯態度嚴謹。“文化大革命”期間,因受政治迫害,夫婦二人於1966年9月含冤而死。

傅雷翻譯的作品,共30餘種,主要為法國文學作品。其中巴爾扎克佔15種:有《高老頭》《亞爾培·薩伐龍》《歐也妮·葛朗臺》《貝姨》《邦斯舅舅》《夏倍上校》《奧諾麗納》《禁治產》《於絮爾·彌羅埃》《賽查·皮羅多盛衰記》《攪水女人》《都爾的本堂神父》《比哀蘭德》《幻滅》《貓兒打球記》(譯文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抄)。羅曼·羅蘭4種:即《約翰·克利斯朵夫》及三名人傳《貝多芬傳》《彌蓋郎琪羅傳》《托爾斯泰傳》。服爾德(現通譯伏爾泰)4種:《老實人》《天真漢》《如此世界》《查第格》。梅里美2種:《嘉爾曼》《高龍巴》。莫羅阿3種:《服爾德傳》《人生五大問題》《戀愛與犧牲》。此外還譯有蘇卜的《夏洛外傳》,杜哈曼的《文明》,丹納的《藝術哲學》,英國羅素的《幸福之路》和牛頓的《英國繪畫》等書。60年代初,傅雷因在翻譯巴爾扎克作品方面的卓越貢獻,被法國巴爾扎克研究會吸收為會員。他的全部譯作,現經家屬編定,交由安徽人民出版社編成《傅雷譯文集》,從1981年起分15卷出版,現已出齊。《傅雷家書》(1981)整理出版後,也為讀者所注目。

這兩封家書,分別寫於兒子消沉苦悶和欣喜成功的時候,從兩個方面表達了傅雷對人生的深刻體悟、對兒子的殷殷期望;以兩種不同的風格展現出傅雷對兒子的舐犢深情,以及對音樂藝術的真切感受。

第一封家書,寫於兒子精神消沉時,勸慰他如何面對感情的創傷,學會泰然處之;第二封信,寫在兒子取得了巨大成功、被鮮花與掌聲簇擁的時候,激勵他保持謙卑、不懼孤獨,勇於攀登藝術的至境。前者,如和風細雨,款款相慰;後者,則滿懷欣喜,激情洋溢。前者偏重理性,後者充滿感情。但融匯、貫穿於兩封信中的主旋律,都是要兒子做一個堅強的人,無論遭受了怎樣的起伏跌宕、矛盾孤獨,都要保持對藝術的不懈追求,對生活的赤子之心。

第一封信的開始,傅雷首先寬慰兒子:不必擔心父母會因為知道了孩子的精神消沉而煩惱或不安。而且,孩子向父母訴苦,在家信中發洩,乃是情理之中的事。接著告訴兒子:人生必定充滿了情緒上的起伏跌宕,惟有庸碌的和超然的人才不會浮沉。那麼,應該如何面對情緒上的跌宕呢?首先,應該對這一切泰然處之,儘量讓心理保持平衡,不至於受傷。“只要高潮不過分使你緊張,低潮不過分使你頹廢,就好了。”他還用“太陽太強烈,會把五穀晒焦;雨水太猛,也會淹死莊稼”的比喻,說明控制情緒的必要。其次,“慢慢”“養成另外一種心情對付過去的事情”,即冷靜、客觀地分析前因後果,吸取教訓,引為借鑑。“惟有敢於正視現實,正視錯誤,用理智分析,徹底感悟,才不至於被回憶侵蝕”,從而越來越堅強。對於感情的創傷,要“當做心靈的灰燼看”,就“像對著古戰場一般的存著憑弔的心懷”。憑弔古戰場時,烈火硝煙散盡,只餘斷壁殘垣,金戈鐵馬、血肉廝殺都已被歲月的黃沙掩埋。這時候,即使親歷過戰鬥的人,縱有萬千感慨,也不會再像當初那樣身不由己、欲死欲活。這個比喻,十分真切地表達出所有“過來人”回首“過來事”的心情──蒼涼而平靜,沉鬱而超然。

第二封信,起因於傅聰在音樂會上的成功演出。孩子的成功總是父母最大的幸福與驕傲,但傅雷與其他父母不同的是,他的幸福與激動還來自於藝術的成功、祖國的光榮。“世界上最高的最純潔的歡樂,莫過於欣賞藝術”,“我們也因為你替祖國增光而快樂!更因為你能借音樂而使多少人歡笑而快樂!”作為父親的傅雷,毫不矜持地對兒子表達了他異常激動的心情:“我們真是心都要跳出來了!”

若是一般的父母,也許僅止於此了,而傅雷的偉大,就在於他藉助兒子的成功之機,給予了他更多的藝術砥礪,向他昭示出更高的人生境界。他首先讚許兒子:“多少過分的諛詞與誇獎,都沒有使你喪失自知之明,眾人的掌聲、擁抱,名流的讚美,都沒有減少你對藝術的謙卑!”而這,正是“堅強的最好的證據”。如果說,上一封信是要兒子在消沉時保持堅強,那麼,這裡所說的成功時“不為勝利衝昏了頭腦”,更是堅強的表現。只有做到了堅強,才能永遠不怕孤獨。傅雷對“堅強”含義的理解,浸透了人生的感悟,十分耐人尋味。“堅強”的最高境界,乃是保持一顆純潔的“赤子之心”。因為“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獨的。赤子孤獨了,會創造一個世界,創造許多心靈的朋友!”這可以說已經是人生至境了!

接下來,傅雷奔放的思緒又從藝術飛到了中國的“黎明”。他從傅聰如流水般的演奏風格中,想到了克里斯朵夫,進而想到了新中國的“復旦”,想到了滔滔不竭的中華文明。他激勵兒子,被這般偉大的文明之河哺育過的藝術家,“應該有氣衝斗牛的表現才對”,洋溢著對新中國的熱情,對中華文化的信心。

書信最後,傅雷再次回到了情緒的“矛盾與快樂”問題。第一封信裡,他曾說人生必定充滿了情緒上的起伏跌宕,惟有庸碌的和超然的人才不會浮沉;這一次,他又強調“有矛盾正是生機蓬勃的明證”。從而鼓勵兒子,要勇敢面對各種各樣的矛盾,在不斷解決矛盾的過程中趨向“完美”,讓“完美”的地平線永遠激勵著我們向前進。

1. 對於情緒的高低起伏,傅雷給兒子提出了哪些忠告?

明確:(1)面對情緒上起伏跌宕的正確態度之一:泰然處之,保持心理相當平衡。

(2)面對情緒上起伏跌宕的正確態度之二:正視錯誤,冷靜對待,徹底感悟,引為借鑑。

2. 課文中有兩處生動的比喻,請找出並體會其含義。

明確:(1)太陽太強烈,會把五穀晒焦;雨水太猛,也會淹死莊稼。(比喻說明控制情緒的必要性,否則只會適得其反。)

(2)像對著古戰場一般的存著憑弔的心懷。(恰如其分地表達出傅雷要求兒子在回首往事的時候要以一種平靜的心態,做到冷靜、灑脫。)

能夠從客觀的立場分析前因後果,做將來的借鑑,以免重蹈覆轍。一個人惟有敢於正視現實,正視錯誤,用理智分析,徹底感悟,才不至於被回憶所侵蝕。

多少過分的諛詞與誇獎,都沒有使你喪失自知之明,眾人的掌聲、擁抱,名流的讚美,都沒有減少你對藝術的謙卑!

4. 傅雷在兒子成功時表達了他對兒子的讚賞,請找出具體的語句,並理解傅雷對兒子的更高的要求。

明確:世界上最高的最純潔的快樂,莫過於欣賞藝術,更莫過於欣賞自己孩子的手和心傳達出來的藝術!……我們真是心都要跳出來了!

(延伸體會:傅雷在此時用了激動的心情表達了對兒子的讚賞與自豪。試想像,在生活中別人或自己獲得成功時,你是怎樣的感受?)

傅雷對兒子的讚美,浸透了他自己的人生體會與獨特的感受,作為一個過來人,他更提出了要有“赤子之心”這樣一個更高的要求。要求兒子在藝術上“保有一顆純潔的心靈”。這是藝術的更高的境界,也是人生的至境,只有這樣才能體會到“赤子孤獨了,會創造一個世界,創造許多心靈的朋友。

5. 體會傅雷由兒子的成功演奏表現想到克利斯朵夫,進而想到了新中國“復旦”的黎明時期,更想到了滔滔不絕的中華文明,這些想像表現了什麼內容?

明確:這些想像激勵著兒子在音樂上取得更高的成就,同時也洋溢著他對新中國的殷切的期望和信心,要求兒子在藝術上要有氣吞鬥牛的表現。

6. 課文最後一段:“有矛盾正是生機蓬勃的明證”,對這一句話應該如何理解?

這是本課學習上的一個難點,首先找到課文中的相關語句:

明確:這是傅雷鼓勵兒子要勇敢面對各種各樣的矛盾,在解決矛盾後追求藝術更高境界。

忐忑(tǎn tè) 繁衍(yǎn) 一抔黃土(póu) 怒不可遏(è)

蘇霍姆林斯基(1918~1970年),蘇聯教育家。出生於烏克蘭一個農民家庭。1936~1939年就讀於波爾塔瓦師範學院函授部,畢業後取得中學教師證書。1948年起至去世,擔任他家鄉所在地的一所農村完全中學——帕甫雷什中學的校長。1969年獲烏克蘭社會主義加盟共和國功勳教師稱號。自1957年起是俄羅斯聯邦教育科學院通訊院士。1968年起是蘇聯教育科學院通訊院士。曾獲兩枚列寧勳章、一枚紅星勳章等。

蘇霍姆林斯基在從事學校實際工作的同時,進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論問題的研究。他探討了學生個性全面發展、在學校集體中和家庭中對學生進行共產主義教育、農村學校的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以及校內領導等問題。他在著作中,宣傳蘇維埃人道主義教育學思想,他的著作富有生動的教育例項,在一些問題上有獨到的見解。

他寫有教育專著和小冊子40餘本。主要的分別收入烏克蘭基輔“蘇維埃學校”出版社編選的《著作選集》(5卷本)和蘇聯教育科學院編的《教育著作選集》(3卷本)。其中《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1969)《帕甫雷什中學》(1969)《和青年校長的談話》(1973)《公民的誕生》(1974)等,已有中譯本。

明確:故事本身並不費解,耐人尋味的是故事背後的寓意。在西方的文化傳統中,宇宙萬物都是上帝創造的,上帝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可是在這個童話裡,為什麼上帝沒有創造、也不能理解人類的“愛情”?上帝惱怒於人類的自我創造,幾次三番地要毀滅人間的“愛情”,為什麼最終無可奈何又若有所思地離去?理解這些寓意的文眼,正在故事的開頭和結尾。故事開頭說,上帝創造世界時,“把一切生物分散安置在地上並且教會他們傳宗接代,繁衍自己的子孫”;結尾說,“萬物生存、繁殖、傳宗接代,但只有人才能夠愛”,“如果不善待愛情,便不能提高到人類美這一高度,就是說它還僅僅是能夠成為人、但尚未成為真正的人的一種生物罷了”。這些議論,點明瞭全文的主旨:真正的愛情遠遠高於生理需要,愛情中包含的“忠誠”“心靈的追念”等人性的光輝,正是人之為人而不是動物的根本標誌。故事中,上帝沒有創造愛情,是因為他僅僅把人看作一般的生物;而愛情的無法毀滅和上帝的沉思離去,正說明了人將永遠不會再淪為動物,將成為自己人性的主宰,成為“大地上的上帝”。

故事中,上帝三次來到人間,在人的眼神裡先後讀到了三種東西:愛情、忠誠和心靈的追念。作者把它們放在一起談論,是別有深意的。人在年輕的時候,異性間很“容易”產生愛慕之心,但歲月和生命是對愛情的最大考驗:只有能經得起時間礪磨的忠誠,能超越死亡的心靈追念,才配得上稱為真正的愛情。上帝在人的目光中三次發現了“美和力量”——人間的摯愛,正是“美和力量”的最高體現!

2. 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創造人後,三次來到人間,他從人的眼神中先後讀到了哪三種不同的東西?想一想,三者之間有什麼聯絡?為什麼把它們放在一起來解釋“愛情”?

上帝三次來到人間,先後從人的眼神中讀到了“愛情”“忠誠”“心靈的追念”。這三者有著緊密的關係:真正的愛情必然伴隨著忠誠,是愛人之間的生死相依,永不背叛,相濡以沫,永不厭倦;真正的愛情也必然是心靈的交融與契合,是可以超越死亡的“追念”。因此,作者把它們視為愛情的三位一體。

(1)做一個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為有智慧的人的時候。

這一句飽含了人生哲理的話語,可以從多個角度去理解。就本文而言,在異性或愛人之間的交往中,只有保持一定的理智、慎重和機警,才可以和諧相處、共創幸福。

(2)上帝久久地佇立凝視著。隨後深沉地思索著離去了。從那時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故事中,上帝沒有創造愛情,起初,他僅僅把人看作一般的生物;是人類自己創造了愛情。愛情的無法毀滅使上帝從“勃然大怒”到“怒不可遏”,但最終“久久地佇立凝視著。隨後深沉地思索著離去了”,這意味著愛情的力量征服了上帝,他在“佇立凝視”中終於意識到人與其他生物的不同,意識到人必須主宰自己的精神和幸福。而他最後的離去,就是對人性力量的認可和屈服。連君臨宇宙的上帝都無可奈何,正說明了“愛情,它高於上帝”,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3)從人本身來說,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愛的人,才成為真正的人。

文章結尾說:“萬物生存、繁殖、傳宗接代,但只有人才能夠愛。”“如果不善待愛情,便不能提高到人類美這一高度,就是說它還僅僅是能夠成為人、但尚未成為真正的人的一種生物罷了。”這些話都很好地解釋了“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愛的人,才成為真正的人”的含義:真正的愛情遠遠高於生理需要,愛情中包含的“忠誠”“心靈的追念”等人性的光輝,正是人之為人而不是動物的根本標誌。

a. 這種美勝過天空和太陽、大地和麥田——勝過上帝所創造的一切。

b. 我生平最受用的有兩句話:一是“責任心”,二是“趣味”。

c. 你能堅強,(不為勝利衝昏了頭腦是堅強的最好的證據)只要你能堅強,我就一輩子放了心!

d. 他受到詛咒、受到祝福地走了:受到過去的詛咒,受到未來的祝福。

(1)他以微笑戰勝暴力,以嘲笑戰勝專制,以譏諷戰勝宗教的自以為是,以堅毅戰勝頑固,以真理戰勝愚昧。( )

(2)沒有職業的懶人,簡直是社會上的蛀米蟲。( )

(3)怎樣才能把一種勞作做到圓滿呢?惟一的祕訣就是忠實。( )

(1)敬字為古聖賢教人做人最簡易、_______的法門,可惜被後來有些人說得太_________,倒變得不適實用了。( )

(2)他_________過一個職能,他___________過一項使命。 ( )

(3)但願父輩的每一句話如同一顆小小的種子,從中_________出你自己的觀點和信念的幼芽。( )

a. 傅雷是我國著名翻譯家,文藝評論家,一生譯著巨集富。《傅雷家書》飽含著他對兒子的拳拳父愛,同時也是一部苦心孤詣、嘔心瀝血的教子篇。

b. 梁啟超是近代思想家,維新運動領袖之一。飲冰室主人是他的別號。《敬業與樂業》一文闡述了“敬業”和“樂業”在人一生中的重要作用。

c. 《紀念伏爾泰逝世一百週年的演說》是法國19世紀的精神領袖雨果的代表作品,文章具有強烈的現實主義特色。

d. 《致女兒的信》是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寫給女兒的,信中闡述了他對愛情的看法,飽含人生哲理。

(1)這微笑有時變成放聲大笑,但是,其中蘊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明過去曾服從____________,文明以後將服從_________________。

根據下面提供的特定情景,請按具體要求,代其中的人物說出她想說的話。

情景材料:李燕同學是某中學應屆畢業生。經過三年多的學習生活,她對學校、老師和同學有了深厚的感情。在即將畢業分別之際,她有許多話兒要傾訴。正好,班裡舉行“畢業暢談會”,邀請了校長和所有任課教師參加。(不能出現校名及校長、老師、同學的名字)

(1)會上,李燕同學深情地感激學校、老師對她和同學的培養:

(2)接著,她又以同學、朋友的身份向同學們臨別贈言:

(3)最後,她從學生的角度對學校有關教育教學問題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議:

聰,親愛的孩子。收到9月22日晚發的第六信,很高興。我們並沒為你前信感到什麼煩惱或是不安。我在第八信中還對你預告,這種精神消沉的情形,以後還是會有的。我是過來人,決不至於大驚小怪。你也不必為此擔心,更不必硬壓在肚裡不告訴我們。心中的苦悶不在家信中發洩,又哪裡去發洩呢?孩子不向父母訴苦向誰訴呢?我們不來安慰你,又該誰來安慰你呢?人一輩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極高的修養,方能廓然無累,真正的解脫。只要高潮不過分使你緊張,低潮不過分使你頹廢,就好了。太陽太強烈,會把五穀晒焦;雨水太猛,也會淹死莊稼。我們只求心理相當平衡,不至於受傷而已。你也不是栽了筋斗爬不起來的人。我預料國外這幾年,對你整個的人也有很大的幫助。這次來信所說的痛苦,我都理會得;我很同情,我願意儘量安慰你、鼓勵你。克利斯朵夫不是經過多少回這種情形嗎?他不是一切藝術家的縮影與結晶嗎?慢慢的你會養成另外一種心情對付過去的事:就是能夠想到而不再驚心動魄,能夠從客觀的立場分析前因後果,做將來的借鑑,以免重蹈覆轍。一個人惟有敢於正視現實,正視錯誤,用理智分析,徹底感悟,才不至於被回憶侵蝕。我相信你逐漸會學會這一套,越來越堅強的。我以前在信中和你提過感情的ruin[創傷,覆滅],就是要你把這些事當做心靈的灰燼看,看的時候當然不免感觸萬端,但不要刻骨銘心地傷害自己,而要像對著古戰場一般的存著憑弔的心懷。倘若你認為這些話是對的,對你有些啟發作用,那麼將來在遇到因回憶而痛苦的時候(那一定免不了會再來的),拿出這封信來重讀幾遍。

1. 傅雷是在兒子精神消沉時,給兒子寫這封信的,他寫這封信的目的是什麼?

2. “太陽太強烈,會把五穀晒焦;雨水太猛,也會淹死莊稼”。這句話運用了什麼修辭?說明了什麼道理?

3. 這是一封充滿真情、流露真意的家書,讀後感人肺腑。請你用一副對聯表達出父子或父女親情。

4. 父母對子女傾注了全部的情感,那麼作為子女,應該怎樣表達你對父母的愛?

父親是個修車的,雖年屆四十,卻略顯蒼老了,那飽經風霜的臉上,被風風雨雨刻上了深深的皺紋。

打我記事起,父親便開始忙碌在修車鋪裡,從早一直到晚,靠著他那僅有的手藝,維持著這個家。雖然整天忙碌,但在人們的眼中,修車畢竟是一個“低等的”活兒,因此父親常受到人的鄙視。然而父親不是一個軟弱的人,他不自卑,而是把他僅有的希望和那希望受到安慰的心交付給了我。他期望我能勝過他自己,更勝過那些嘲笑他的人們。晚上,父親拖著疲憊的身子回到家,我一見到他,便興奮地撲到他的懷裡,接著,父親便給我講一些偉人的故事,雖然他只知道一點,但這已盡他的所能了。每當這時,我總是非懂又似懂地聽著,用我那天真的眼,盯著父親的那張臉。

不久,我上學了,這是父親對我寄託希望最深的時候。父親為了能讓我安心念書,除了白天在修車鋪忙以外,回到家還要做家務,累得他常暈倒在地。有時我真想幫他,但父親總是笑著對我說:“沒事的,你只管自己唸書。”

一次,父親帶我上街,我好興奮。到了一家賣鞋的商店時,父親停住了,他看看我腳下的鞋,說:“這雙鞋太破了,很寒磣,還是買雙好點的吧,上學哪能沒有鞋!”我說:“爸,不要,我腳下的還能穿,幾雙跑鞋夠穿兩年了。”但父親還執意要為我買。接著,為我在櫃檯下選了雙皮鞋,雖然是櫃檯裡最便宜的,可我的淚水已在眼中打轉了。“拿著,”父親把鞋放在了我手裡,又從找回的錢中拿出一部分給我,折了幾折放在我口袋中,說:“上學時,買東西吃,別空著肚唸書!”

一路上,父親送我上車,我只是一路沉默,父親則好像很輕鬆。半路時,父親有急事要走了,臨走前,他用他那雙粗糙的手,撫摸了一下我的頭,輕聲說道:“去吧,上學別遲到,爸晚上來接你。”我吃力地點了點頭,看著父親遠去的身影,我情不自禁地又哭了。

我呆呆地立著,此時此刻的腦子中又浮現出了父親那張黝黑的臉,那不平凡的臉,我此刻拿著的彷彿不僅是一雙鞋,更是父親的真心和那濃重的一片希望……生活的艱辛消磨了父親的英俊,但永遠消除不掉他對我的深切期望!

1. 文中有一句話,直接寫出了父親對“我”的期望是什麼。請在文中用橫線標出這句話。

2. “父親”“雖年屆四十,卻略顯蒼老了”,原因是什麼?(不得超過15個字)

3. 第4段中寫父親為“我”做了兩件事,請依次簡要概括這兩件事。

5. 文章最後,破折號後面略去了一些文字。請你替“我”補寫出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穗 嬉 遏:抑制 殖 佇立:長時間地站著 忐忑:心神不定

4. (1)排比 (2)比喻 (3)設問 (4)反問 (5)對偶

7. (1)有哲理的憂傷 (2)武力 思想 (3)光明從墳墓裡

二. 示例:(1)感謝母校,感謝老師,感謝您為我們德智體美綜合素質的提高付出的心血!

(3)如果學校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活動的機會就更好了。

1. 他期望我能勝過他自己,更勝過那些嘲笑他的人們。

2. ①整天忙碌;②常受人鄙視。或:①生活艱辛,身體勞累;②精神疲憊。(兩個要點,意思對即可)

3. (1)父親給“我”買了鞋。 (2)父親給了“我”錢。

4. ①為父親的艱辛難過;②被父親對自己的關心深深地感動。

5. (不辜負您的期望,)①一定勝過您,②更勝過那些嘲笑您的人們。

人教版國中九年級上冊語文《傅雷家書兩則》教案6篇

第2篇

世上有一座橋,這座橋便是成長的橋。它是父母用自己的青春為子女搭起的一座生命之橋,是用希望和奉獻搭起的一座通向成功和幸福的橋樑。

傅雷和他的夫人就為他們的兒子搭起了這樣一座橋樑。

?傅雷家書》,摘編了1950年至1966年間傅雷先生及其夫人寫給兒子傅聰、傅敏的180多封家信,其中大部分是寫給後來成為著名鋼琴演奏家的大兒子傅聰的信件。在信中,父子倆一起討論藝術,研究樂曲的內涵,交流對事物的看法,雖無母子通訊時那種噓寒問暖,但他們之間的默契卻是其他無論什麼都無法代替的。正如傅雷在給傅聰的信中這樣說道:“長篇累牘地給你寫信,不是空嘮叨,不是莫名其妙的 gossip,而是有好幾種作用。第一,我的確把你當作一個討論藝術、討論音樂的對手;第二,極想激出你的一些青年的感想,讓我做父親的得些新鮮養料,同時也可以間接傳佈給別的青年;第三,借通訊訓練你的──不但是文筆,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時時刻刻,隨處給你做個警鐘,做面‘忠實的鏡子’,不論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細節方面、在藝術修養方面、在演奏姿態方面”。從中我們可以得知,貫穿全書的情意,就是要讓兒子知道國家的榮辱、藝術的尊嚴,能夠用嚴肅的態度對待一切,做一個“德藝具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而且,從這些“長篇累牘”中,確可見一個父親對兒子無微不至的關懷,並且不斷地以一個長者的人生體驗、藝術心得與生活智慧作為孩子的明燈,處處閃耀著深刻雋語。

這兩封家書,第一封,寫於兒子精神消沉之時,勸慰他如何面對感情的創傷,學會泰然處之;第二封,寫於兒子取得巨大成功,被鮮花與掌聲簇擁之時,激勵他保持謙卑、不懼孤獨、勇於攀登藝術的至境。前者,如和風細雨,款款相慰;後者,則滿懷欣喜,激情洋溢。前者,偏重理性;後者,充滿感情。這篇課文從兩個方面表達出了傅雷對人生的深刻體悟,對兒子的殷殷期望,以兩種不同的風格,展現了傅雷對兒子的舐犢深情,以及對音樂藝術的真切感受。儘管寫作年代不同,寫作內容不同,但教育兒子做一個堅強的人,無論遭受了怎樣的起伏跌倒,矛盾孤獨,都要保持對藝術的不懈追求、對生活的赤子之心。這一主旋律將這兩封信融匯貫穿了起來,足見編者的良苦用心。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故閱讀這兩封家書,除了可以充分感受到傅雷那份動人的舐犢之情外,對於教育我們的學生要做怎樣的一個人也是有極大啟示的,故教學時可以據此來拓展學生的精神視野,為他們開啟一片精神的空間領域。

此外,由於本文是書信,書面色彩較濃,抒情、描寫也比較細膩。又由於書信寫作時有更多時間來思考斟酌,故表達時邏輯性強,思維嚴密,且作者態度謙和,語氣親切,多了一種如朋友談心般的情真意切、語重心長的關心,少了一份長輩訓誡時的嚴肅克板、不可抗拒的威嚴,在充滿著濃濃父愛的同時,又蘊涵了一些深刻的哲理。如關於“堅強”“孤獨”“赤子之心”幾處的議論就飽含哲理、耐人尋味。《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但由於九年級學生畢竟只有14、15歲,尚缺乏豐富的人生閱歷和精神體驗,故這幾處語句,學生的理解可能難以達到所預想的深度,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時一定要把握好闡發的深度和分寸,不可隨便帶過,既要注重拓展學生的精神視野,又應儘量和學生自身的生活體驗結合起來,以免學生對久遠的時代感到隔膜,感到思想的過度抽象。

整體感知兩封家書的內容與風格,體會作者極具邏輯性的表述和嚴密的構思,把握融匯貫穿於兩封家書中的主旋律──教育兒子做一個堅強的人,有赤子之心的人。進而聯絡生活實際,體會“堅強”“孤獨”“赤子之心”等幾處飽含哲理,耐人尋味的語句的含義。

反覆閱讀課文,在讀中感知兩封家書的內容與風格,感知作者對兒子的殷殷期望;在讀中品味語言,聯絡生活實際,感知作者對人生的深刻體悟;鼓勵學生對課文的內容有自己的心得,能發表自己的看法,並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問題,在思辨的過程中展開學生與文字、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的對話。

通過對家書的學習,感知作者對兒子的殷殷期望,進而理解父母對自己的深情;領悟作者對人生的深刻體悟,進而激發自己對人生的思考:應做一個什麼樣的人?在討論、思辨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這一情感的培養,應讓學生聯絡自己的生活體驗,在反覆的朗讀課文、品味語言、討論探究中加以實現。

1、將兩則家書聯絡起來思考。第一則家書,寫於兒子精神消沉時,勸慰他如何面對感情的創傷,學會泰然處之;第二則家書,寫於兒子成功之際,激勵他保持謙卑,不懼孤獨,勇於攀登藝術的至境。消沉時,要堅強;成功時,也要堅強。人在任何時候都是應該堅強的,故將不同時期,不同內容的兩封家書結合在一起看,聯絡起來思考更具啟發性──做人在任何時候都要堅強。

2、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利於學生整體的把握。深入探究時,可讓學生自由閱讀,特別注意引導學生抓住貫穿於兩封家書的主旋律──“堅強”,抓住幾個有哲理性的句子進行,從而融匯貫通地理解全文。

3、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讀中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並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形成自己對課文內容和表達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

4、為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可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營造交流的氛圍,發揮集體的智慧力量,在合作中學習,培養學生對課文進行積極深入探究的意識和能力。

5、將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實現自然貫穿於教學過程之中,而不應把它當作外在的附加任務。要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這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

正所謂“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導課是教學中極為重要的一環,成功的導語是一堂成功的課的開始。導課方法多樣,可由關於母愛的詩引入父愛,也可直接由關於父愛的故事匯入,還可以從介紹傅雷匯入。為了更好地調動學生的情感,我最終還是選擇了學生們熟悉的李春波的《一封家書》這首歌曲匯入。

這是學習文章的第一步,通過閱讀,讓學生大致感知這兩封家書寫作的時代、內容雖不同,但都飽含了父親對兒子的期望──做一個堅強的人,從而體會編者將這兩封家書編在一起的用意。

讓學生在讀中,結合語句,結合自身的積累與生活,通過對“堅強”、“孤獨”、“赤子之心”等飽含哲理的詞句的理解,體會作者對人生的深刻體悟,併為學生思考“要做一個怎樣的人”打好基礎。

這一環節,仍離不開一個讀,不過這次為了讓學生能盡情地參與討論,發表看法,可運用小組合作的方式,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從讀中體會朋友般的父子情,從讀中獲得啟迪,在思辨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從文中走出來,讓學生再次重新審視自己的親人,特別是感受表現不太明顯、常被忽略的父愛。利用口、手結合的方式,先口頭表述,再用筆抒懷。若時間允許的話,在學生交流的時候,老師也可參與進去,師生同講。

課堂上的時間總是有限的,在課內外銜接的語文教學中,光靠課堂是學不好語文的,它還需學生在課後以課堂教學為突破口不斷髮掘、填充,自由地吸收更充分的養料來成長,故通過相關連結這一途徑,引導學生課後繼續探究。

第3篇

3、嘗試用書信與同學、朋友、師長進行友好的交流。

四、教具、教法:多媒體教學;學生自主探究討論與老師講解結合。

(說明:第一封信內容簡單,學生理解較易,教學時宜以學生自主討論、探究為主。)

1、這封信是傅雷在兒子什麼心境下寫的?找出句子。

討論明確:這種情緒消沉的情形,以後還是會有的……

3、對於情緒的高低起伏,傅雷給兒子提出了哪些忠告?

討論明確:(1)面對情緒上起伏跌宕的正確態度之一:泰然處之,保持心理相當平衡。

(2)面對情緒上起伏跌宕的正確態度之二:正視錯誤,冷靜對待,徹底感悟,引為借鑑。

4、課文中有兩處生動的比喻,請找出並體會其含義。

討論明確:(1)太陽太強烈,會把五穀晒焦;雨水太猛,也會淹死莊稼。

(比喻說明控制情緒的必要性,否則只會適得其反。)

(恰如其分地表達出傅雷要求兒子在回首往事的時候要以一種平靜的心態,做到冷靜、灑脫。)

參照課文段落層次的劃分,學生明確第一封書信層次及其大意,並總結劃分的方法與體會。

提示:這是本課學習的重點,教學時應指導學生找出具體語句。

“能夠從客觀的立場分析前因後果,做將來的借鑑,以免重蹈覆轍。一個人惟有敢於正視現實,正視錯誤,用理智分析,徹底感悟,才不至於被回憶所侵蝕。

多少過分的諛詞與誇獎,都沒有使你喪失自知之明,眾人的掌聲、擁抱,名流的讚美,都沒有減少你對藝術的謙卑!

三、傅雷在兒子成功時表達了他對兒子的讚賞,請找出具體的語句,並理解傅雷對兒子的更高的要求。

明確:世界上最高的最純潔的快樂,莫過於欣賞藝術,更莫過於欣賞自己孩子的手和心傳達出來的藝術!……我們真是心都要跳出來了!

(延伸體會:傅雷在此時用了激動的心情表達了對兒子的讚賞與自豪。試想像,在生活中別人或自己獲得成功時,你是怎樣的感受?)

傅雷對兒子的讚美,浸透了他自己的人生體會與獨特的感受,作為一個過來人,他更提出了要有“赤子之心”這樣一個更高的要求。要求兒子在藝術上“保有一顆純潔的心靈”。這是藝術的更高的境界,也是人生的至境,只有這樣才能體會到“赤子孤獨了,會創造一個世界,創造許多心靈的朋友。

四、體會傅雷由兒子的成功演奏表現想到克利斯朵夫,進而想到了新中國“復旦”的黎明時期,更想到了滔滔不絕的中華文明,這些相像表現了什麼內容?

明確:這些想像激勵著兒子在音樂上取得更高的成就,同時也洋溢著他對新中國的殷切的期望和信心,要求兒子在藝術上要有氣吞鬥牛的表現。

五、課文最後一段:“有矛盾正是生機蓬勃的明證”,對這一句話應該如何理解?

提示:這是本課學習上的一個難點,應著重指導學生用課文的語句去理解。

明確:這是傅雷鼓勵兒子要勇敢面對各種各樣的矛盾,在解決矛盾後追求藝術更高境界。

第4篇

(引讀)傅雷與傅聰父子,不但是生活上的朋友,而且是藝術研究上的知音。傅雷以自己深厚的學養、真摯的父愛,傾聽著萬里之外兒子的每一次心跳,預想著兒子前進道路上可能出現的各種困難,傳送著自己的惦念和祖國的聲音。閱讀這兩封信,讓我們一起感受那份動人的舐犢之情吧。

?傅雷家書》是傅雷作為一個父親寫給兒子的信。由於是父子之間的通訊,所以稱為“家書”。 傅雷是我們著名文學翻譯家。曾留學巴黎,對音樂、美術、文學均有較深造詣。1931年回國,譯著豐富,行文流暢,文筆傳神。文革中受到迫害,夫婦二人於1966年9月含冤而死。

我們學的這篇課文選的是其中的兩則。這是篇講讀課文,又與課後名著閱讀聯絡在一起,而名著閱讀則是進入會考的重點內容。所以我們得通過這篇課文來大致地瞭解一下《傅雷家書》的整體概貌與語言特點,還要去了解作為父親的傅雷的愛子深情。而且我們還要通過這篇課文學習到怎樣去做父母。

傅雷首先勸慰兒子不必為把自己的煩惱告訴父母而不安,這沒有必要,一個孩子不把苦悶像父母傾訴又向誰訴呢?然後告訴兒子,人生是充滿了起伏的,不起伏的是庸人。接下來,傅雷就告訴兒子怎樣去面對情緒上的困擾。他談了兩個方法,一是對一切都應泰然處之,儘量讓心理保持平衡。二是冷靜、客觀地分析前因後果,吸取教訓,引以為鑑。這兩個方法對控制自己的情緒是大有作用的。傅雷寫這封信的起因是什麼呢?從本信中我們略略可以發現是“感情創傷”,所以傅雷也兒子在面對“感情創傷”方面提供了方法:要“當做心靈的灰燼看”,就“像對著古戰場一般的憑弔的心懷”。你想一個經歷了金戈鐵馬戰爭的人,現在回顧過去,縱然有萬千感慨,但還會像過去那樣身不由己嗎?不會的,就會有一種平靜、超然的心情了。他希望傅聰也這樣去對待感情的創傷。

這封信,起因於傅聰在在音樂演奏會上取得了成功,所以傅雷首先表達了作為父親為兒子的成功感到激動自豪的心情。一般的父母或許會一個勁地誇獎自己的孩子,但傅雷不止於此,他借兒子成功之機,向他啟示了更高的人生境界。那就是怎樣對待別人的誇獎與讚美。傅雷認為就是要永遠保持自知之明,保持對藝術的謙卑,也就是“不要被勝利衝昏頭腦”,永遠保持一顆“赤子之心”!然後傅雷由藝術談到了中國的“黎明”,希望兒子懷著對祖國的愛,對中華文化充滿信心,要有膽量與氣魄。信的最後,傅雷再次回到情緒的“矛盾與快樂”問題,鼓勵兒子勇敢面對生活中的各種矛盾,在矛盾中成長,在不斷解決矛盾中尋求人生的完美。

這兩封信,分別寫於兒子消沉苦悶和欣喜成功的時候:前一封信是兒子遭受了感情的創傷時,傅雷去信安慰,勸慰他如何面對感情的創傷,學會泰然處之。後一封信是兒子演出獲得巨大成功,被鮮花和掌聲簇擁的時候,激勵他保持謙卑、不懼孤獨,勇於攀登藝術的至境。從這兩封信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一個在精神上給予兒子無微不至關懷的父親形象。

這兩封信,展示了兩種不同的風格。第一封信,因為是安慰兒子,所以話語有如和風細雨,熨帖兒子的心胸,注重的是理性的指引。而第二封信,主要為兒子的成功感欣喜,語言上激情洋溢,充滿了感情。

但是這兩封信又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教兒子要學會“堅強”。但這兩個“堅強”的含義是大不相同的。第一封信中的“堅強”是指正確地面對生活中的挫折,泰然處之,理智分析,不被挫折所壓倒。第二封信中的“堅強”的含義則是指“不為勝利衝昏頭腦”,也就是不要在成功的時候驕傲自滿。把這兩方面結合起來看,這兩封就是教會兒子“勝不驕、敗不餒”,這就是堅強。但堅強的最高境界則是永遠保持一顆赤子之心!什麼是“赤子之心”,那就是心靈純潔,無懼孤獨的心靈。

整體來看,傅雷就是希望兒子成為一個真正堅強的人!

很久以前就讀過一篇好文章,《多年父子成兄弟》,汪曾祺寫的,記得我們學《端午的鴨蛋》的時候,老師給大家推薦過,不知讀了沒有。那篇散文所寫的父子關係是讓人羨慕的,父子之間是和諧平等的。那麼,今天我們學的這兩封書信,我們可不可以感受到傅雷作為一個父親的情懷呢?同學們將來會做父母,做父母容易,但是做一個好父母真的很難。你能保證你將來會成為一個有益於孩子成長的好父母嗎?那麼,我們就來分析一下這兩封家信中會告訴我們一些怎樣做父親的方法。

能夠共擔榮辱的人就是朋友。傅雷作為父親做到了嗎?當兒子受到感情的創傷,心情沮喪之時,他與兒子一起分擔痛苦,幫助他想到解決擺脫困擾的辦法。當兒子因音樂會演出大獲成功之時,他寫信盛讚兒子,分享著兒子成功的快樂。你們將來如果做父親,可以像傅雷一樣,與你們的孩子一起分擔他們的痛苦,分享他們的快樂嗎?

傅聰畢竟是一個在外的孤獨的孩子,所以時時需要父親的引導。當兒子沮喪時,他勸兒子把自己的煩惱告訴父母不必不安,然後想出具體的辦法來引導他如何度過困厄,走出心情的低谷。而當兒子成功之時,他又告訴了他為人的更高境界,不要“喪失自知之明”,永遠要保持“對藝術的謙卑”,不要被勝利衝昏頭腦,接著引導他保持可貴的“赤子之心”,懂得愛國,在解決矛盾中成長。家長是父母的第一任老師,這個老師的責任就是教會孩子做人的道理。而傅雷正是這樣做的,他指引著孩子走向更高的人生境界,教會他正視矛盾,在解決矛盾中健康地成長。

雖然這兩封信裡我們沒有看到有關的內容,其實在《傅雷家書》計186篇日記中,有不少內容是與兒子談論藝術。從這一點給我們的啟發更大。孩子是漸漸成長的,或許他小的時候你還能與他一起討論語文、數學,但是到了國中,或者高中,你能與他一起來討論嗎?你能起到有益的幫助嗎?或者他在興趣上有音樂、美術等愛好,你又孩如何去做他的知音呢?你有什麼成功的心得與之一起分享呢?所以,面對這一點,我希望同學們能夠在國中階段努力學習,同時又廣聞博識,有可能還可以培養自己在藝術上的興趣。如果在學業與學術都能做孩子的知音,那該是多好的事啊!

我想,這就是《傅雷家書》帶給我們的另類啟發。如果我們不看這麼細,那麼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拳拳的愛子之心。愛是第一位的,沒有愛就沒有《傅雷家書》。

第5篇

重點:作者對人生的深刻體悟、對兒子的殷殷期望,難點:對於“堅強”完整而深刻地理解。

這兩封家書,分別寫於兒子消沉苦悶和欣喜成功的時候,從兩個方面表達了傅雷對人生的深刻體悟、對兒子的殷殷期望;以兩種不同的風格展現了傅雷對兒子的舐犢深情,以及對音樂藝術的真切感受。

第一封家書,寫於兒子精神消沉時,勸慰他如何面對感情的創傷,學會泰然處之;第二封信,寫在兒子取得了巨大成功、被鮮花與掌聲簇擁的時候,激勵他保持謙卑、不懼孤獨,勇於攀登藝術的至境。前者,如和風細雨,款款相慰;後者,則滿懷欣喜,*洋溢。前者偏重理性,後者充滿感情。但融匯、貫穿於兩封信中的主旋律,都是要兒子做一個堅強的人,無論遭受了怎樣的起伏跌宕、矛盾孤獨,都要保持對藝術的不懈追求,對生活的赤子之心。

第一封信的開始,傅雷首先寬慰兒子:不必擔心父母會因為知道了孩子的精神消沉而煩惱或不安。而且,孩子向父母訴苦,在家信中發洩,乃是情理之中的事。接著告訴兒子:人生必定充滿了情緒上的起伏跌宕,惟有庸碌的和超然的人才不會浮沉。那麼,應該如何面對情緒上的跌宕呢?首先,應該對這一切泰然處之,儘量讓心理保持平衡,不至於受傷。“只要*不過分使你緊張,低潮不過分使你頹廢,就好了。”

他還用“太陽太強烈,會把五穀晒焦;雨水太猛,也會淹死莊稼”的比喻,說明控制情緒的必要。其次,“慢慢”“養成另外一種心情對付過去的事情”,即冷靜、客觀地分析前因後果,吸取教訓,引為借鑑。“惟有敢於正視現實,正視錯誤,用理智分析,徹底感悟,才不至於被回憶侵蝕”,從而越來越堅強。對於感情的創作,要“當做心靈的灰燼看”,就“像對著古戰場一般的存著憑弔的心懷”。

憑弔古戰場時,烈火硝煙散盡,只餘斷壁殘垣,金戈鐵馬、血肉廝殺都已被歲月的黃沙掩埋。這時候,即使親歷過戰鬥的人,縱有萬千感慨,也不會再像當初那樣身不由己、欲死欲活。這個比喻,十分真切地表達出所有“過來人”回首“過來事”的心情——蒼涼而平靜,沉鬱而超然。

第二封信,起因於傅聰在音樂會上的歷功演出。孩子的成功總是父母的幸福與驕傲,但傅雷與其他父母不同的是,他的幸福與激動還來自於藝術的成功、祖國的光榮。“世界上的最純潔的歡樂,莫過於欣賞藝術”,“我們也因為你替祖國增光而快樂!更因為你能借音樂而使多少人歡笑而快樂!”作為父親的傅雷,毫不矜持地對兒子表達了他異常激動的心情:“我們真是心都要跳出來了!”

若是一般的父母,也許僅止於此了,而傅雷的偉大,就在於他藉助兒子的成功之機,給予了他更多的藝術砥礪,向他昭示出更高的人生境界。他首先讚許兒子:“多少過分的諛詞與誇獎,都沒有使你喪失自知之明,眾人的掌聲、擁抱,名流的讚美,都沒有減少你對藝術的謙卑!”而這,正是“堅強的的證據”。

如果說,上一封信是要兒子在消沉時保持堅強,那麼,這裡所說的成功時“不為勝利衝昏了頭腦”,更是堅強的表現。只有做到了堅強,才能永遠不怕孤獨。傅雷對“堅強”含義的理解,浸透了人生的感悟,十分耐人尋味。“堅強”的境界,乃是保持一顆純潔的“赤子之心”。因為“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獨的。赤子孤獨了,會創造一個世界,創造許多心靈的朋友!”這可以說已經是人生至境了!

接下來,傅雷奔放的思緒又從藝術飛到了中國的“黎明”。他從傅聰如流水般的演奏風格中,想到了克里斯朵夫,進而想到了新中國的“復旦”,想到了滔滔不竭的中華文明。他激勵兒子,被這般偉大的文明之河哺育過的藝術家,“應該有氣衝斗牛的表現才對”,洋溢著對新中國的熱情,對中華文化的信心。

書信最後,傅雷再次回到了情緒的“矛盾與快樂”問題。第一封信裡,他曾說人生必定充滿了情緒上的起伏跌宕,惟有庸碌的和超然的人才不會浮沉;這一次,他又強調“有矛盾正是生機蓬勃的明證”。從而鼓勵兒子,要勇敢面對各種各樣的矛盾,在不斷解決矛盾的過程中趨向“完美”,讓“完美”的地平線永遠激勵著我們向前進。

這是本文的一個難點,也是貫穿兩封信的內在精神。傅雷對兒子說:“只要你能堅強,我就一輩子放了心!”可見堅強對人生的重要意義。堅強有兩個方面的表現,一是“不怕失敗,不怕挫折,不怕打擊——不管是人事上的,生活上的,技術上的,學習上的——打擊”,“即使孤獨也不怕”(見第二封信),並且“敢於正視現實、正視錯誤,用理智分析,徹底感悟,才不至於被回憶侵蝕”;對於感情的創傷,要“當做心靈的灰燼看”(見第一封信)。

二是“不為勝利衝昏了頭腦”,永遠保持“對藝術的謙卑”。這兩方面合起來,用通俗的話說,就是“勝不驕,敗不餒”,就是寵辱不驚,得失泰然。第一封信裡所講的“心理相當平衡,不至於受傷”,“*不過分使你緊張,低潮不過分使你頹廢”;第二封信所說的不怕矛盾,相信“有矛盾正是生機蓬勃的明證”。也都是這個道理。

但“堅強”的境界,可以說還在於葆有一顆“赤子之心”。“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獨的。赤子孤獨了,會創造一個世界,創造許多心靈的朋友赤子能夠保持心靈的純潔,能夠無懼孤獨,才是人性中最可貴的無堅不摧的堅強。”

傅雷說:“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獨的。赤子孤獨了,會創造一個世界,創造許多心靈的朋友,當代哲學家周國平則說過,孤獨、寂莫和無聊是三種不同的境界,分別屬於精神、感情和事務的層面;只有內心世界豐富的人,對精神與靈魂有著執著追求的人,對人間充滿摯愛的人,才可能體驗真正的孤獨;孤獨產生於愛……傅雷對孤獨的理解,與之和而不同。傅雷相信:“藝術表現的動人,一定是從心靈的純潔來的!不是純潔到像明鏡一般,怎能體會到前人的心靈?

怎能打動聽眾的心靈?”正因為赤子之心是最純潔的,它不含私心雜念,沒有*紛爭,只容納人間最美好、最真摯的感情,所以“永遠能夠與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赤子的現實生活也許境遇不佳、缺少知音,甚至會遭到誤解和排斥,身邊的世界讓他孤獨;但人類最純潔最美好的感情與思想,是相通而永存的,普天下的赤子都將成為他的知音和朋友。這心靈的朋友,這精神的世界,足以讓他無懼身邊的孤獨,永遠不感精神的孤獨!周國平說“孤獨產生於愛”,傅雷說“愛讓赤子不孤獨”,實在是異曲同工。

赤子之心無比純潔,剔除了紛紜雜念,才可能“體會到前人的心靈”並以之“打動聽眾的心靈”。藝術的境界,人生的境界,便都在這裡企及了。

文中提到羅曼·羅蘭筆下的約翰·克里斯朵夫(以貝多芬為原型),說傅聰常以克里斯朵夫自命,其個性也與之相像;又說“有矛盾正是生機蓬勃的明證”。其意旨在鼓勵兒子像貝多芬那樣,不懼矛盾,勇敢面對,在解決矛盾的過程中趨向完美。

第6篇

1、整體感知兩封信的內容,把握融會貫穿於兩封家書中的主旋律——教育兒子做一個堅強的人,有赤子之心的人。

2、通過對家書的學習,感知作者對兒子的殷殷期望,進而理解對父母對自己的深情。

在把握文章內容的基礎上真切體會到作者對兒子的舐犢之情後,理解並能闡述父母對自己的愛。

“鋼琴詩人”的華人音樂家。傅聰是我國第一位獲得西洋國際音樂比賽大獎的鋼琴家。早於六十年代已被美國《時代週刊》:當今時代最偉大的鋼琴家之一。他是華人音樂家揚名國際樂壇的典範 。1955年3月獲《第五屆肖邦國際鋼琴比賽》第三名和《瑪祖卡》獎。《瑪祖卡》是肖邦的曲目,下面我們來欣賞一段傅聰所演奏的《瑪祖卡》舞曲。

在六、七十年代的二十年間,傅聰舉行了約2400場獨奏音樂會;錄製了約50張唱片;他馳騁於國際音樂舞臺四十七年。他的演奏中蘊涵了對中國傳統藝術意境的把握,因此獲得“鋼琴詩人”的美名。他的成功,特別是將中國傳統文化與鋼琴音樂文化融合的出色演繹,與他的父親傅雷的薰陶是分不開的。

傅雷(1908—1966),文學翻譯家,文藝評論家。數百萬字的譯作成了中國譯界備受推崇的範文,形成了“傅雷體華文語言”。他多藝兼通,在繪畫、音樂、文學等方面,均顯示出獨特的高超的藝術鑑賞力。1957年被打成“右派”,但仍堅持自己的立場。“*”中因不堪忍受汙辱,與夫人朱梅馥雙雙含冤自盡。

傅雷翻譯的作品,共34部,主要為法國文學作品。大家比較熟悉的有:巴爾扎克:《高老頭》、《歐也妮•葛朗臺》等。羅曼•羅蘭:《約翰•克利斯朵夫》及三位名人傳。《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傳》、《托爾斯泰傳》。伏爾泰:《老實人》、《天真漢》等。

他的家庭教育可以說是中國家教成功的典範。他到底如何培養出如此出色的這麼一個兒子,從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傅雷家書》兩則中可以略知一二。

?傅雷家書》出版十八年來,五次重版,十九次重印,發行已達一百多萬冊,曾榮獲“全國首屆優秀青年讀物”(1986年),足以證明這本小書影響之大。

這是一部充滿著父愛的苦心孤詣,嘔心瀝血的教子篇—親子教育的典範。也是現代中國影響的家訓。書信的內容主要是教育孩子如何做人、如何對待生活,以及培養他們的藝術的修養。

朗讀生字詞:庸碌,諛詞,扶掖,枘鑿,相契,廓然無累,涕泗橫流,羲皇上人,灰燼。

1、課文選了兩則家書,為什麼選這兩則呢?兩則之間一定有內在的聯絡性。大家將全文快速默讀一遍,讀完之後請思考:這兩封家書分別寫於什麼時候?這兩封家書,分別是針對兒子什麼境遇(心境)而寫的?從哪裡可以看出來?

第一封信:勸慰兒子如何面對感情的創傷,學會泰然處之。(如何面對挫折)

第二封信:提醒兒子要保持謙卑、不懼孤獨,勇於攀登藝術的至境。(如何對待成功)

(1)面對情緒上起伏跌宕的正確態度之一:泰然處之,保持心理相當平衡。

(2)面對情緒上起伏跌宕的正確態度之二:正視錯誤,冷靜對待,徹底感悟,引為借鑑。

(1)太陽太強烈,會把五穀晒焦;雨水太猛,也會淹死莊稼.

(恰如其分地表達出傅雷要求兒子在回首往事的時候要以一種平靜的心態,做到冷靜,灑脫.)

5、傅雷在兒子成功時表達了他對兒子的讚賞,結合具體的語句,並理解傅雷對兒子的更高的要求。

世界上的最純潔的快樂,莫過於欣賞藝術,更莫過於欣賞自己孩子的手和心傳達出來的藝術!……我們真是心都要跳出來了!

傅雷對兒子的讚美,浸透了他自己的人生體會與獨特的感受,作為一個過來人,他更提出了要有"赤子之心"這樣一個更高的要求.要求兒子在藝術上"保有一顆純潔的心靈"。這是藝術的更高的境界,也是人生的至境,只有這樣才能體會到"赤子孤獨了,會創造一個世界,創造許多心靈的朋友。

6、體會傅雷由兒子的成功演奏表現想到克利斯朵夫,進而想到了新中國"復旦"的黎明時期,更想到了滔滔不絕的中華文明,這些想象表現了什麼內容?

這些想像激勵著兒子在音樂上取得更高的成就,同時也洋溢著他對新中國的殷切的期望和信心,要求兒子在藝術上要有氣吞鬥牛的表現。

7、課文最後一段:"有矛盾正是生機蓬勃的明證",對這一句話應該如何理解 ?

提示:這是本課學習上的一個難點,應著重指導學生用課文的語句去理解.

這是傅雷鼓勵兒子要勇敢面對各種各樣的矛盾,在解決矛盾後追求藝術更高境界.

“堅強”一詞在詞典裡的含義是:強固有力,不可動搖或摧毀。文章卻賦予它更多的意義。你認為該詞如何理解?

當遇到人生挫折,情緒跌宕時要能夠堅強面對;當迎來成功時,更要能夠正確面對掌聲、讚美,不要被勝利衝昏了頭腦,要堅強,用一種平和的心態面對;要做到勝不驕、敗不餒,寵辱不驚,得失泰然。

傅雷希望兒子做一個堅強的人,無論遭受了怎樣的起伏跌宕、矛盾孤獨,都要保持對藝術的不懈追求,對生活的赤子之心。

傅雷他自己也是一個堅強的人,他幼年喪父,在寡母嚴歷管教下,養成嚴謹、認真、一絲不苟的性格。他教育兒子是非常嚴格的,但是又和兒子如同朋友,他在另一封信中提到(課後的研討與練習中有)“……我高興的是我又多了一個朋友,兒子變了朋友,世界上有什麼事可以和這種幸福相比呢?”

11、讀一讀,找一找,從這兩封信來看,這種“父子如朋友”的境界體現在哪些字裡行間?

朋友的意義:首先在於感情上、精神上的互相理解與慰藉。當傅聰情緒消沉時,可以毫無顧慮地向父親傾訴,而父親並沒有高高在上、橫加訓斥,或者說些教條式的訓誡。相反,他能夠充分理解兒子的痛苦,首先盡力地安慰他,讓兒子覺得溫暖、放心;然後娓娓而談,以十分平等的口氣給他提出一些人生的忠告。

朋友的境界:還在於志同道合,互為知音。傅雷與傅聰對音樂藝術有許多共同的感受可以交流,可以互相補充、互相借鑑,這也是“父子如朋友”的體現。

但是更多父親並不像傅聰的父親那麼有才華,可以寫出如此諄諄教導的家書來。其實,天下絕大多數的父親都一樣,都有一顆慈愛的心,一份無私的愛,都期盼著自己的兒女能夠健康順利成長,只是表現的方式不同而以。現在靜下心來,好好回想,你們感受到了父親對你們的愛嗎?

1、“孩子不向父母訴苦向誰訴呢?我們不來安慰你,又該誰來安慰你呢?”你有苦悶時向父母傾訴嗎?他們是怎樣對待你的?你現在最想和他們說什麼?請給父母寫一封信傾訴自己的心裡話,注意按照書信的格式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