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改革開放建立40週年徵文

改革開放建立40週年徵文

  乘改革東風 走富強道路

改革開放建立40週年徵文

  文/ 許小霞

  今年是我國實行改革開放40週年,40年前,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啟動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中國發展進入新的歷史發展階段。彈指一揮40年——從1978年到2018年,我們已經走過了社會巨大變革、科技空前進步、經濟高速發展、生活日新月異的40個春秋。2018年,中國迎來改革開放40週年慶典,我們偉大的祖國比歷史任何時候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目標。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40年後的今天,當我們回首這段難忘的改革發展歷程的時候,怎能不讓我們全體中國人無限感慨與自豪,怎能不讓每一個華夏兒女為祖國的日益強盛而感到歡欣與驕傲。

  是什麼在40年前給我們如此大的動力?是改革開放;是什麼在這短短40年使我們的國家發生滄海桑田般變化?是改革開放;又是什麼讓我們每一位中國人都能夠在40年後的今天安居樂業、實現小康?還是改革開放。

  40年來,中國人民始終艱苦奮鬥、頑強拼搏,極大解放和發展了中國社會生產力。40年來,中國人民始終上下求索、銳意進取,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40年來,中國人民始終與時俱進、一往無前,充分顯示了中國力量。40年來,中國人民始終敞開胸襟、擁抱世界,為世界提供了中國方案。

  70後的我們沒有經歷過戰爭年代的烽火硝煙,也沒有經歷過新中國創業的艱苦卓絕,甚至都沒有見識過改革開放初期的波瀾壯闊,滄桑鉅變。但是,我們每天經歷的,眼前看到的,生活中享受到的點點滴滴,卻讓我們時刻都能感受到祖國前進的有力步伐,感受到時代奮進的強勁脈動。40 年時間,中國完成了從計劃經濟體制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建立經濟特區到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舉辦2008北京奧運會;從大力發展高速公路和高速鐵路到提出“一帶一路”倡議、成立亞投行;從蛟龍號潛艇打破世界深潛記錄、和諧號列車高速邁進新時代到中國第二艘航母出海試驗、港珠澳大橋通車執行;從神舟系列飛船彰顯大國風範到長征運載火箭凸顯中國實力。從“摸著石頭過河”到“滿懷信心走出去”,經過40年的努力,中國各個領域都出現了翻天覆地的可喜變化。一項項榮譽,一次次進步,讓我們的民族榮光越來越耀眼,我們正一步步走向世界發展的中心。

  未來,還有更多的四十年,需要我們去拼搏,去奮鬥,去開拓;還有更多的巨集偉藍圖,需要我們去構想,去描繪,去踐行;還有更多的夢想,需要我們去憧憬,去追逐,去實現。作為時代新青年的我們,一定不能忘記改革發展過程中的坎坷與付出,一定要銘記發展的艱辛與困難,不能忘了遙遠的遠方、後來的後來。

  “新時代屬於每一個人,每一個人都是新時代的見證者、開創者、建立者。只要精誠團結,共同奮鬥,就沒有任何力量能夠阻擋中國人民實現夢想的步伐!”習近平總書記擲地有聲的話語鼓舞著我們每一個人,“大鵬之動,非一羽之輕也,騏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中國要飛的高跑得快就得依靠人民的力量。我們每個農工黨員更要傾聽人民呼聲,汲取人民智慧,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形成勇往直前、無堅不摧的強大力量,創造出一個又一個人間奇蹟。40年砥礪前行,舊貌換新顏。讓我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胸懷報國理想,矢志面向未來。讓我們祝願我們的祖國越來越強大,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

經濟特區建立40週年徵文

  中國改革開放從1978年揚鞭起航,一晃已駛入40個年頭了,我從東北小城出發有幸搭乘這班長途列車,由一個窘懂的中學生到省城上大學圓夢、再到北京報社當記者實現理想、最後落戶德國柏林安家立業,成為一名中德文化傳播的使者——德華記者。作為改革開放的幸運兒、惠及者,我親歷和見證了中國40年改革開放帶來家國的翻天覆地的鉅變,中國取得的偉大成就和貢獻,中國進入了不同凡響的新時代,整個國家和中華民族成為世界聚焦的焦點,擁有無可替代的影響力,當初豆蔻芳華的我如今已知天命,海外生活已逾15載,感恩一路順暢,慶幸趕上了好時機,40年乃人生的一個縮影,盤點個人的成長、變化,過往的人生路無不與改革開放如影隨行。

  大學聯考改變命運

  回首過去的40年,距離我似乎並不遙遠。記憶裡的改革開放始於1978年12月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開始實行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那一年正值我國中三年級,一名勤奮而驕傲的市重點中學學生,面對忽如一日傳來的恢復大學聯考大好訊息,揣測不安,國小以一本毛主席語錄畢業,中學才開始有正規課本,如何能搭上這班車呢?

  粉碎“四人幫”是中國人難忘的政治事件,中國歷史大轉折的開始,也是我們每一箇中國人命運的轉折點,個人命運無不與家國巨集大歷史的緊密相連。1977年文革中斷的大學聯考制度得以恢復,被剝奪十年青春的中國青年歡欣雀躍。據說有1000萬人報名,最後全國只錄取了27.3萬人。由於資金、資源等多種因素的限制,考上大學還只是少數人的歡歌驕傲,大學聯考成為中國學生改變命運,實現理想抱負的一條不歸路。勇者無畏讓我直面呼嘯而來的列車,頭懸樑,錐刺骨,發奮圖強,立志考上大學,走出東北這個中國邊陲小城,到外邊看看成為我的夢想。我們當時的政治考題-“對內改革、對外開放”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一樣鮮活跳躍,至今在腦海裡滾瓜爛熟、銘刻難忘,之後的日月勤學苦讀、貪黑起早,全力以赴大學聯考備戰,那時恨不得一天能當兩天用,關自己的禁閉,放棄電影,無暇再寫詩歌、看文學書,忙大學聯考複習忙長大成熟,搶回倒流的時光,期待綻放如歌的芳華。而考大學的焦慮不安,成為青春期成長的最深刻記憶,持續多年,一直走上大學的殿堂才慢慢緩解。

  大學畢業後,我沒有分回家鄉,因為不用哪來回哪兒去了。我成為家鄉親人的驕傲和榜樣,畢業後落戶於一座美麗的松花江畔小城,在省直企業裡搞職工教育培訓,先後成家結婚生子,一個不甘寂寞的文藝青年,在上大學到就業工作,一直沒有堅持記日記、寫詩歌的習慣,後因工作需要被調到企業黨委宣傳部,負責對內教育對外宣傳報道的工作,改革開放作為新生事物被人們逐漸瞭解認識,那時企業裡設有改革辦,一直是我們宣傳部合作的部門,配合他們做宣傳和普及教育工作,緣於我的寫作才華被人認可,加上工作中的任勞任怨,我由宣傳幹事到一年後提拔為黨委宣傳部部長,為此付出艱辛和汗水。

  那時兒子還在哺乳期,我經常深入基層工地一線採訪,常錯過給孩子餵奶時間,腫脹的奶水溢位,弄溼衣襟,竟然渾然不知,晚上疲憊回到家,還要等把孩子哄睡了,經常熬夜在被窩裡寫稿到天明,把企業的改革開放湧現出的新生事物、好人好事,以及新形勢下取得的成績喜報,及時地宣傳報道出去。1988年伊始在當地日報發表詩歌,偶爾也發表豆腐塊的大小文章都是相關主題,慢慢地在省行業系統和當地小有名氣,那一年我有幸加入當地作協,成為最年輕的會員,時常參加市裡組織的企業採風活動,這些為日後到報社做記者打下良好的採寫基礎。

  1992年鄧小平的南巡講話,釋出中國改革進入了新的階段。小平同志的南巡,中國改變了過去建立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提法,正式提出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掀起改革的新一輪高潮。“小平,您好!”成為中國人對他老人家的敬重和親切問候,他的“不管黑貓白貓,抓住耗子就是好貓” 著名的經濟思想和理論,不僅在中國人家喻戶曉,就連在外國也是如此。記得到了德國後,我又幹起老本行成為德華的記者,採訪德國人的時候,他們經常向我談起:是中國的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的生機活力,問起中國的這位老人家,並說鄧小平真是了不起!關於他的“三上三下”的政治波折和人生際遇經歷,以及對他的胸襟寬廣、堅韌不拔的精神和政治韜略,前瞻經濟謀略無不讚賞敬佩,豎起大拇指。

  砸掉“鐵飯碗”

  改革初期,一時間各行各業人人躍躍欲試,下海經商。砸掉舊的“鐵飯碗”,流行自謀的“金飯碗”,為實現遠大理想和抱負的就到北上廣發展;想當老闆自主創業、想賺大錢的就到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個經濟特區、或者到大連、秦皇島、天津、煙臺、青島、連雲港、南通、上海、寧波、溫州、福州、廣州、湛江、北海等14個沿海開放城市淘金,圓夢吧!

  不缺人生夢想的我當然也不會例外,被新的形勢所召喚,心湧澎湃,毅然搬掉自己還沒坐穩的企業宣傳部長的座椅。1995年跑到當地的報社招聘當上了的小記者,那時報社實行改革,開始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籌資金辦報養報,我開始跑民營企業,與民營企業和經理老闆打成一片,為提高企業和經理人的形象,作活動策劃,宣傳廣告,風風火火幹了一年,一年後晉升中級記者職稱,擔負記者部主任,馬上提拔副總編的時候機會來了。

  於1998年的秋季,已為八歲孩子孃的我,再次拋家舍業,北上京城,一切從零開始,甘為龐大北漂族的一員,兩眼抹黑到北京應聘,一個多月跑遍北京各大招聘展,輾轉各個媒體人事部門,終於通過招聘考試,竟然撞進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一家報社,成為中國經濟改革最前沿的經濟大報一名記者。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為國務院政策研究和諮詢機構,擁有一大批國內外知名的經濟學家以及高素質的研究人員,從事中國巨集觀經濟政策的研究與諮詢,為國務院提供決策建議,為準確、及時地報道中國經濟執行及社會發展提供了強大的資訊支援。

  我只能把剛上國小的兒子扔給老爸照顧,每天披星戴月在路上,上下班四個小時用雙腳丈量,越來越大的北京城鄉距離。那時記者同行每天張嘴閉嘴採訪吳敬璉,以採訪到這位對中國經濟學的理論發展和經濟與社會政策制定作出了多方面貢獻,當代中國最有影響的經濟學家、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經濟學界的泰斗、著名市場經濟學者為榮耀,一個不是經濟專業科班出身,又不懂中國巨集觀經濟如何當得了經濟記者,更別說採訪了,為此我下功夫補課、研究學習。

  吳敬璉論證了發展民營經濟、實現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必要性。向國務院領導提出應當以民營中小企業作為分流國企下崗職工、解決我國就業問題的主渠道;同時提出支援民營中小企業發展的具體措施。他對溫州、台州地區發展民營中小企業作出的總結對全國產生了重要影響。

  跑經濟、寫經濟,由開始的陌生到後來耳熟能詳、爛熟於心,尤其對1999年明確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等非公有制相關政策相當敏感、記憶猶新。後來中國知名民企和企業家成為我採寫的專欄和報道的物件,為此我跑遍了全國的知名民企,比如菸酒行業,結識很多中國優秀的中小企業家,那幾年的奔波辛苦一言難盡,值得欣慰的是在成長的路上有機會鍛鍊,感恩遇到好時機趕上好政策,尤其作為中國世界舞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北京大都市豐富的文化生活,開闊了我人生的視野和胸襟,兩年後作為記者的我,僅靠工資收入也敢貸款,在京城郊區買下了私有住房。很多不可思議的事情,那時我都做到了,把無人照顧的兒子接到北京上了國小,老家的父母也搬遷到了北京買了住房,幾個妹妹也通過考學、工作都陸續來到北京,一大家子人又會集在一起,在北京開始新的生活。

  日子過得風生水起,似乎越來越好的時候,一個偶然的機會,讓我離開了幾年來雙手建設的家園和夢寐以求的北京生活,在一個部委的海外隨行採訪團下來以後,命運又再一次地垂青於我,與美好浪漫的愛情牽手,2002年10月不遠萬里我來到德國柏林定居,又開始了新的從零開始的生活、學習、工作,這期間家裡姐妹三個如我一樣,先後到海外留學 、工作到歐美定居,如果沒有改革開放,就不會有我們的今天,這一切的飛速變化,真實的令人難以置信。

  遊走回家路上

  飄洋過海,客居海外,鄉愁讓我經常遊走在回家的路上。更加深切感受到中國改革開放以後帶來的巨大發展和翻天覆地的變化。從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都能看到改革開放的成果。老家的舊式住宅消失不見,現代化的高樓大廈越蓋越高,泥濘的道路已被拓寬翻修,以前人們出行以步行或自行車為主,如今被快捷的私家車和高鐵替代,到處是人文景觀的街道、花園,跳廣場舞的時髦大媽、大爺更是一道中國人文化生活的風景線。

  尤其網際網路等高科技產品的應用,支付寶、手機微信的普及已超過歐美國家,共享單車、淘寶網、滴滴打車服務於民、惠及於民,購物出行更加便捷,衣食住行生活環境,工作條件的改善,社會醫療保障逐漸與國際接軌的變化。中國製造成為世界人民不可貨缺的日常消費品,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和繁榮讓海外的華人驕傲自豪,站住腳跟,走路挺起胸膛。

  對比過去,改革開放前的一幕幕記憶猶新:60年代物質極度貧乏時,我們像貪吃長大的小鷹,嗷嗷待哺,做教師的父母在不遠處的山崗上開墾出個菜園子,應季小菜基本自足,飼養雞、鴨、鵝、兔以補給肉蛋不足。那時全國各地城市憑票證購買限量糧食和副食及日用品,比如米、面、油、肉、肥皂、布、白糖等。日常生活用品幾乎都是自家產的,自己手工製做。東北老家用沉重的鐵水桶遠道挑水喝;用大斧子劈柴、砸煤;用煤塊、柈子生爐子做飯,用火炕、火牆取暖、烘乾衣物;蹲坐在地上用搓衣板在大洗衣盆裡洗衣服;蒸發糕、蒸窩頭要捂上棉被髮酵等待小半天;在大爐灶、大鐵鍋裡燒開水、煮大餷粥;買糧、買菜都是肩扛手提;棉衣、棉褲手工自家縫製;毛衣、手套、襪子都是女人忙裡偷閒動手針織。

  那時中國人的日子過得實在艱難,每天的吃喝住行都要靠體力打拼。 家家都有幹不完的家務活兒,年幼的我不僅能看家護院、接送妹妹,還會生爐子、挑水、熬大餷粥,削土豆皮、羅卜皮,等父母回來炒菜吃飯。經常我們餓著肚子睡著了,有時半夜起來解手發現,母親還在地上洗總也洗不完的衣服、軋縫紉機上永遠軋不完的針線活兒。出行無論多遠,幾乎都是長征似的靠步量,一天的時間在路上也是常事。父親的自行車和母親縫紉機是我們家的“兩大件”。

  在海外這些年,每逢佳節倍思親,中國的年節在回憶中度過,孩提時的年總是盼來的 ,盼那幾天餐桌的豐盛,七碟八碗的必有“地下走”的豬肉,“天上飛”的雞肉,”“水裡遊”的魚肉,擺上不大的炕桌滿滿的,有平時吃不到的東西。平時除了過生日的兩個雞蛋麵條待遇外,唯一可以大吃二喝的就屬年夜飯了。現在中國人不再滿足於的“老婆孩子熱炕頭”的三畝地生活方式,“好吃不如餃子,坐著不如倒著”的物質生活的標準。過去只有過年才能實現的願望,現在大家的日子都好過了,每天想做都能做到的平常,周遊世界自助遊也不再是什麼稀奇事了。

  甘願中德文化交流的使者

  《一步之遙》是我作為海外寫作者講述的一箇中國女人在柏林的故事。以外嫁女為主題,以中德婚姻為背景,折射中德的文化、傳統、信仰、制度等諸多的差別和隔閡,反映了華人群體面對異文化的困惑與困境,也寫了一個女性的自我救贖之路。

  女主角羽然就是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個人命運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而發生的變化:從大西北貧窮山區考上北京大學的幸運兒,畢業幸運留在北京工作,又輾轉出國定居成為新一代華僑的形象,以語言難、打工難、融入難等為經緯,再現了海外華人日常生活中的真實世界,直敘中德家庭,青春期PK更年期,虔誠基督徒 PK無神論者,中德文化差異,更是個大PK,他們的碰撞、磨合、疼痛、融合,二十多年風雨兼程,牽手一起走過的路。一步的距離,是人與人之間世界最近又最遠的距離;是彼此尊重和禮貌的距離;是男女牽手的距離,或許是中國人與德國人的距離,抑或是中國和德國、乃至世界文化的距離、差異和不同。力圖展示一個立體真實的德國社會、華人生活,為當下正前呼後擁的移民們提個醒,為海外新移民入鄉隨俗以借鑑和思考。

  《一步之遙》記錄了改革開放以後,走出國門的海外華人生存原生態和所思所想,無不深刻著時代的印記、精神靈魂,與國家民族同呼吸共命運的程序。如果沒有中國40年的改革開放,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體系的改革,故事中的羽然,也不會從山溝裡走出來,她不信神仙皇帝,恪守女人本分,勤勞致富,中國女人的典型代表,出身於大西北貧窮、保守落後的農民家庭,從小發奮讀書,倔強不認輸,為改變命運,通過個人的奮鬥拼搏,走出窮山惡水,考上首都北京大學,又歷經北漂生活的各種磨難,攀高枝嫁給了有社會背景的同事郭鬆的不如意,展示了改革初期的意識形態,對物質誘惑和貪婪,人性醜陋的描繪,因生女孩而與重男輕女的郭家產生隔閡,成為傳統觀念和舊體制的犧牲者,導致與沒有感情、沒有共同語言的郭鬆決裂離婚,落魄成為單親母親,勇敢帶女兒出走、逃離,走上救贖之路。

  如果沒有中國40年的改革,對內搞活,對外開放,德國高階白領阿雷克斯也不可能代表德國公司到中國洽談簽訂合作協議,進而走進中德婚姻,阿雷克斯是典型的德意志人的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的社會風貌,他來中國工作中邂逅羽然,一見鍾情,婚姻的各自不幸讓他們產生共鳴,阿雷克斯萬里北京求婚,感動了想愛不敢說愛的羽然,讓一向思想守舊的她毅然棄工作而不顧,毅然帶著女兒飄洋過海,躲開郭家監控視線,為了愛情來到德國,與阿雷克斯如意牽手。

  中國的改革開放、經濟高速發展,是海外華人異鄉生活最大的精神安慰和穩定的保駕護航,客居也是一種人生,語言是一個人的真正國度。漢語寫作是通往家鄉路上的理由和記憶的尋找。我先後是自由撰稿人、德華記者、到《德華世界報》的主編,我的小說《一步之遙》就是在一邊編寫,一邊刊登的緊張程序中成篇成書的。感恩一路走來,有強大的祖國精神和信念的後盾支撐,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今天中國的繁榮富強,故鄉祖國永遠在海外遊子的胸中,血濃於水,堅信中國會越來越好,甘願為中德文化傳播和經濟貿易往來牽線搭橋、盡力獻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