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誠信感動中國人物事蹟2篇 "感人事蹟:誠信溫暖人心"

此次選出的“誠信感動中國人物”包括清華大學保衛處副處長劉濤早上撿到丟失的10萬元現金迅速歸還失主、浙江溫州一名快遞員忘記投遞一批貨物但是將其全部交還給寄件人等,他們用實際行動詮釋了誠信的力量,感動了無數人。

誠信感動中國人物事蹟2篇

第1篇

走進“中國蔬菜之鄉”山東壽光,隨處可見以一個人的名字命名的蔬菜品牌——“樂義”,而這個人就是把誠信作為畢生最大追求的王樂義,並且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誠實守信寫下了最好的註腳。

“無論從事什麼職業,都要自覺做老實人,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多年來,王樂義始終把誠信作為立身之本,用誠實勞動獲取財富。他常說:“我是黨支部書記,在三元朱村,我說出來的話,辦出來的事就代表黨的形象,我誠實做事,群眾就相信,黨的一級組織就有威信,就有凝聚力。”

1978年,剛做過癌症切除手術的王樂義,被推選為三元朱村黨支部書記。為了兌現自己上任時的諾言,他帶領三元朱村建起了17個冬暖式大棚,掀起了一場蔬菜種植革命。1992年,無公害蔬菜首次在三元朱村開發成功,取得了國家質檢局發放的無公害農產品標誌證書,被農業部授予國內首批“無農藥殘毒放心菜生產基地”。2001年,他在村裡組織開展了以建立文明信用蔬菜基地、文明信用蔬菜村、文明信用菜農、文明信用農業龍頭企業、文明信用經營業戶為主要內容的“五信”建立活動。三元朱村生產的蔬菜質量全部達到國際標準,暢銷全國各地,並出口到十幾個國家和地區。誠信打造了三元朱村的蔬菜品牌,也給村民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效益。2006年,該村年集體收入達3560萬元,人均純收入達10300元。

王樂義認為,天下農民是一家,自己富了不算富,大家都富才算富。蔬菜大棚成功後,到三元朱村參觀學習的人絡繹不絕,他從不私藏,以誠待人,並與全體村民立下規矩:凡是外地來學技術的,特別是貧困地區的農民,都要傾心相助,無償地、毫無保留地把技術教給前來學習的農民兄弟。十多年來,全國各地已有百餘萬群眾在壽光取到了致富真經。十幾年來,他帶領全村將大棚技術毫無保留地無償對外推廣。從1990年到現在,三元朱村的技術員先後到過20個省區市的300多個縣市區,都在當地成功地推廣了冬暖大棚技術。王樂義本人也拖著癌症之軀,先後到全國11個省、市、自治區無償傳授大棚蔬菜技術,行程達幾十萬公里。如今,冬暖式蔬菜大棚已經遍佈大江南北,不僅豐富了城鄉居民的'菜籃子,而且鼓起了億萬農民的錢袋子。

作為冬暖式蔬菜大棚的創始人,王樂義的名字本身就是一筆很大的無形資產,2001年7月,“樂義”蔬菜在國家工商總局註冊。這幾年,“樂義”品牌應用到了更多的領域,除了綠色蔬菜,還有複合肥、塑料薄膜等,有的合作單位答應給30%的股份。專家們估算,僅這三大塊,這個牌子的價值就過億元,他就會成為名副其實的大款。但王樂義對鄉親們明確表態,這個分紅的錢他一分不拿,因為這個品牌是鄉親們四十多年共同培育的,收益理應屬於整個三元朱村。

王樂義不僅自己堅守誠信的理念,他還積極帶動他人做誠實守信的模範。2006年農業稅全面取消後,他向全國農民朋友發出了“依法誠信納稅,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倡議。壽光市綠州農化有限公司經理張金洋是先富起來的農民,在辦綠州農化有限公司的當初,由於自己不懂稅法,只幹不學。結果,開業不長,稅務幹部就找上了門,最後還是補繳了5萬元的稅款和罰金。通過這件事,他深有感觸地說,樂義說得對,只有學法、守法,依法誠信納稅才有出路。

在王樂義的帶動下,誠實守信在三元朱村蔚然成風,三元朱村被中央文明委評為全國文明村鎮建設工作先進村。王樂義先後被評為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勞動模範,並先後當選為中國共產黨第十五、十六、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誠信感動中國人物事蹟2篇

第2篇

錢老師從教20年以來,始終如一,初心不改,執著於黨的教育事業,兢兢業業,潛心教學。20年的教壇春秋,書寫了她教書育人的喜怒哀樂;講臺歲月浸透著她不懈追求的摯愛深情。雖沒有轟轟烈烈的先進事蹟,也沒有催人淚下的感人故事,但她以自身高度的人文修養。

參加工作以來,她一直從事語文教學工作,潛心研究教材、教法和學法。精心處理好教學的每個環節,真正做到精益求精。在課餘時間不斷地學習,在教育教學上,積極運用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來指導學生。她為了努力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向專家請教,向同行請教,虛心學習專業理論,提升自己的整體素養。她認真學習教育專家們對教材,對每一個案例的精彩分析,解決在教學方面存在的問題和困惑。通過與學校教師之間相互交流、切磋,互相提升專業技能。同時在思想上不斷更新觀念,積極主動地投身於新課程改革的具體實踐中。在多年的錘鍊當中,她具備了過硬的專業知識,豐富的教學經驗,成為學校勇挑重擔的骨幹教師,優秀教幹。在區國小語文專業技能比賽中多次獲獎,受到上級表彰,並多次在師德師風和年度考核中被評為“優秀”。

19年的班主任工作經歷充分證明錢老師對班主任工作的熱愛。她對班級工作認真負責,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身先士卒,二十年如一日。在教育學生時,她始終把關心、愛護學生作為自己行為的最高準則。對學生嚴慈相濟,做學生的良師益友,關心愛護學生,尊重學生人格,平等公正的對待每位學生,維護學生權益。對於後進生,熱心對待這些學生,本著從不放棄,也絕不能放棄一個的原則,耐心說服,從不訓斥,堅持循循誘導,再加上勤於輔導學生學習,把後進生原先落下的知識補回來,幫助學生克服困難,減除心理障礙,讓他們能夠輕鬆學習,樂於學習,學習成績自然就提高。有的學生的學習信心不足,學習中遇到的困難也不敢問。積極找每個學生談心,幫助他們解決困難,消除障礙。讓他們無後顧之憂,把精力全都用到學習上,並和他們建立濃厚的師生友誼。她曾經帶過一名學生,這個學生家庭很特殊,父母都是養父母,待她很不好。她缺衣少食,蓬頭垢面,性格孤僻,身邊的小夥伴都躲開她。錢老師看到這個被遺棄的小天使,心中的母愛油然而生,她不僅在學校經常找孩子談心、給她學習用品,給她梳洗,還經常把她帶到家中給她做有營養的飯菜,送她一些漂亮的衣物。久而久之,這個可憐的小女孩對錢老師產生了母親般的依戀,性格變得開朗了,愛說愛笑了,成績也越來越好了,直到她上了國中還經常來國小看望錢老師。就這樣,錢老師用愛呵護著每一個幼小的心靈,因為她相信,野百合也有春天。還有一名學生,學習成績不錯,但父母離異給他心靈造成創傷,性格變得孤僻,並拒絕老師的幫助和教育。對此,錢老師從不灰心,而是給出了極大的耐心,平時認真觀察這名學生的言行,把握他的心理,不輕易放過任何一個教育時機。一次交談不行,就來第二次、第三次,還經常打電話勸導他、鼓勵他,使他受到強烈震動。他愧疚地說:“老師,從今以後,你就看他的行動吧。”從那以後,他真像變了個人似的。在班主任工作中,她積極探索班級管理和學生自我教育的有效方式,制定了嚴格的班級管理制度。根據學生特點組織開展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做到了寓教於樂,注重啟發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多年來,她努力探索新時期的德育工作,她一直認為:“德育是智育的基礎和歸宿。”她最喜歡一句話:“一個人來到世界上是為了使別人生活得更美好。”她要讓德育教育滲透學生的心田,讓他們擁有健康體格的同時,擁有健全的人格。針對獨生子女缺乏責任感和愛心兩大弱點,她積極在學生中開展以“不給別人添麻煩”為主題的系列教育活動,對學生進行文明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和責任心的`培養。進而引導學生開展“多給別人留方便”的系列教育活動,教育學生從只會關心自己的圈子裡跳出來,學會關心和愛護他人。在持久的、有意識的引導下,“不給別人添麻煩”和“多給人留方便”成了班上同學的自覺行動,班級集體素質有了很大的提高。她所帶的班級多次被評為“文明班級”和“先進集體”。由此在2020年9月10日,第36個教師節,她作為學校一線教師的代表接受了贛榆區領導的慰問。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不僅要教書,更重要的是育人,她認為育人者必先行為師範,為人師表,教師的言行對學生的思想、行為和品質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具有示範性。因此,在工作中她都非常重視和強調為人師表。為人師表已成為她對自己最起碼的道德要求,從思想作風到生活作風,從言行到舉止,從心靈到外表,都作班風學風的表率。“命令只能指揮人,榜樣卻能吸引人。”教師本身就是一塊豐富的教育資源,所以,她始終模範履行師德規範,以身作則,為人師表,以良好的師德贏得學生的尊重和信賴,以自己高深的人格和品德去教育、影響學生。

曾經有一年的小升中考試要求統一到鎮中心國小考試,由於學生人數較多,孩子們搶座位的情況就出現了,所以有兩名同學沒有座位,作為送考人員錢老師意識到:作為教育者,我們的一舉一動是無聲的語言,在潛移默化中感染著學生。我們切不可只關注於向學生提出各種行為要求,爾後,像檢查官一樣檢查學生做得怎樣,像法官一樣判斷學生的對與錯,而忽視了自己在與學生交往中的榜樣作用。她沒批評搶佔座位的孩子,而是說了一句:“站就站著,誰讓咱們是男子漢呢,有老師陪你們了。”一句話引得大家鬨堂大笑,氣氛頓時緩和了許多。考試結束後,孩子們能夠有序排隊,先前搶佔座位的孩子們也懂得了禮讓他人。教師的職務是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學生的職務是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她認為在奉獻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能為學生樹立榜樣。這不就是人們常說的“學高為師,身正為範”。老師的思想觀點、道德面貌對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發生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對學生來說,具有無可懷疑的威信,是一切美好的化身和可以模仿的榜樣。

她是一名普通而平凡的教師,她只是做了一些她該做的工作。但她認為她的人生是有價值的,因為她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這一經典論述;她的生命是有意義的,因為她踐行了“學高為師,德高為範”這一諾言。愛無價,情永恆,為了教育的最高境界,為了學生的發展、為了教師的發展、為了學校的發展,始終用自己的愛、自己的情,永遠在教育路上跋涉著、耕耘著、探索著、追求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