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北京西山大覺寺導遊詞3篇 "穿越歷史與佛教之門——北京西山大覺寺導遊詞"

北京西山大覺寺是一座歷史悠久的佛教寺廟,位於北京西郊的風景秀麗的西山腳下。作為北京地標之一,這座巨集偉的古剎吸引了無數遊客前來參觀。大覺寺不僅具有獨特的建築風格,還融合了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和道教的文化底蘊,是體驗古老宗教文化的絕佳之地。

北京西山大覺寺導遊詞3篇

第1篇

大覺寺位於海淀區西北暘台山麓,始建於遼鹹雍四年(1068年),為契丹人所建,坐西朝東的寺院,體現了契丹人尊日東向的習俗。因寺內有清泉流入,故又名清水院。

大覺寺位於海淀區西北暘台山麓,始建於遼鹹雍四年(1068年),為契丹人所建,坐西朝東的寺院,體現了契丹人尊日東向的習俗。因寺內有清泉流入,故又名清水院。金代稱靈泉寺,是金章宗時著名的西山八院之一,被稱為西山三百寺中之巨剎。明宣德三年(1428年)重修後改稱大覺寺。 大覺寺以清泉,古樹,玉蘭花和環境的清幽而著稱。寺內建築依山勢層疊而上,自東向西由四進院落組成。山門、碑亭、鐘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無量壽佛(動靜等觀)殿、大悲壇、舍利塔等組成,還有四宜堂,憩雲軒,領要亭,龍王堂等建築,多是清代重建而成。殿宇雄偉古樸,佈局深廣嚴謹。寺內後山是一處別緻的園林,麓林曲徑,疊石流泉,情趣非凡。大覺寺環境優雅,群山環抱,寺前平疇沃野,景界開闊;寺後層巒疊嶂,林莽蒼鬱。山上的清泉從寺後石隙注入,淙淙而下,沿著南北兩路院落中的水漕流向前院的水池,泉水清澈,四時不竭。院內有一棵乾隆年間從四川移來的玉蘭樹,花繁瓣大,色潔香濃,樹齡300年上下,堪為京城玉蘭之最。還有一株高大而古老的銀杏樹,俗名白果王,需六人方能合圍,濃蔭可蔽半個院落,據說已傲立千年之久。迦陵佛塔為清代主持僧迦陵的舍利塔,其狀猶如北海公園裡的白塔,塔旁松柏參天,風景秀麗。

大覺寺內共有古樹160株,有1000年的銀杏、300年的玉蘭,古娑羅樹,松柏等,此外,還有大量的被列入保護範圍的古樹。大覺寺的玉蘭花與法源寺的丁香花、崇效寺的牡丹花一起被稱為北京三大花卉寺廟。

大覺寺位於北京市海淀區西郊陽臺山麓。遼鹹雍四年(1068年)建,距今己近千年,初名清水院。金時為西山八大院之一,稱為靈泉寺,明宣德三年(l428 年)重修,改今名。寺坐西朝東,依山勢層疊而上,頗為壯觀。中軸線上依次為山門、天王殿、大殿、無量壽佛殿、龍王堂等建築,寺宇最高處藏經樓院內有玲瓏舍利塔一座。佈局謹嚴,深幽而寬闊。寺內泉水自石縫汨汨而下,匯成碧潭,又經石槽順山勢緩緩迴流,使全寺呈現一派生機。蜿蜓走起伏的山巒,恰似一頭臥獅。蓮花、善照二個配寺聳立在東西兩個圓形山包上,當地人曾用獅子滾繡球,一佛二菩薩來形容該寺院的位置和地形之奇巧。遼代所立燕京天王寺沙門志廷撰《暘台山清水院藏經記》碑,記述了該寺的歷史沿革。

大覺寺最高點是寺內已故住持迦陵和尚舍利塔。據傳清代乾隆皇帝當年曾在這裡剃度,有一次他坐禪時入夢笑出了聲音,當時負責寺內燒火的迦陵和尚操起戒尺便打乾隆,皇帝不得不承認仙闕少緣份,凡塵屬寡人,爾後悄悄地回宮。寺內的僧人都為迦陵捏把汗。但是乾隆皇帝非但沒有懲罰他,而且還特派貼身太監來拜見迦陵。以後迦陵和尚不但當了寺院住持,就連他種的玉蘭也成了寺中絕物。寺內迦陵舍利塔建於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高約十餘米,其形制與北京北海白垮相似。;圓形塔肚,上端砌築細長相輪,塔頂安放金飾寶蓋,底部八角白色須彌座,鐫紋秀巧,表現出清代雕刻藝術風格。塔旁松柏環抱,鬱鬱蔥蔥,環境十分幽靜。塔後有一漢白玉水池,周圍護以石雕欄,泉水自石底流出,匯成一長方形碧潭。泉名靈泉,泉水清洌見底,常流不竭,即使在暑熱的天氣,將手放入水中,也會感到冰冷刺骨。泉邊有一雙層建築,名為龍王堂,位於中軸線最後。古人認為這泉水是龍王所賜給的,所以建龍王廟以示供養。 舍利塔往下是大悲壇。這裡是寺院藏經之所,面闊五間,硬山項,獸頭脊,上層吞廓,並設木製欄杆。上層簷下橫一懸匾,上書最上法門,為醇親王所書。從大悲壇順石階而下是寺院第三進院落。此處以無量壽殿為主體,大殿坐落在一高大臺基之上,前面帶有月臺,周圍繞以漢白玉石欄。大殿面闊五間,灰筒瓦,歇山頂,門窗菱花全部為古錢式,做工精美。簷下懸掛一塊雕有龍紋的巨匾,上書動靜等觀,為乾隆御筆。殿內供奉一佛二菩薩,泥質漆金。身後帶有背光,花紋細膩,雕刻精美。佛像背後有懸塑,上塑觀世音像,形象生動,堪稱懸塑精品,為清代遺物。

大雄寶殿是全寺中心,大殿面闊五間,歇山琉璃瓦項,簷下裝飾有斗拱。明間正中簷下懸掛一巨匾,上書無去來處,字型剛勁有力。殿內正中有一石砌須彌座,座上供奉木質漆金三世佛像,背後帶有背光。殿內還懸掛有兩塊匾,一為妙悟三乘,一為法鏡長圓,均為慈禧太后手筆。三世佛像後面又有三尊漆金菩薩像,其上懸有一匾,上書妙蓮世界。殿前建有月臺,周圍繞以漢白玉石雕欄。在月臺欄杆襯托下,大殿顯得更加雄偉。

山門兩側建有八字牆,進山門為第一進院落,南北兩側對稱分別有碑亭和鐘鼓樓,正面是彌勒殿,面闊三間,灰筒瓦,歇山頂,簷下裝飾有斗拱,門窗均採用壺門式樣。明間簷下懸掛有大匾,額書圓證妙果。院中部為一長方形水池,名為功德池,池邊繞以棋盤式花欄矮牆,池上正中建一石橋。池南北兩端正中,各有一石刻水獸,龍口流水、注入池中。水獸造形古樸,是遼代遺物,距今已近千年,殊為珍貴。池中蓮花朵朵,紅白相間,爭奇鬥豔。石橋東端有一株古老檜柏樹,其樹冠同時生長針葉和闊葉兩種葉子,令人稱奇。原來在這株檜柏樹幹中寄生著一棵老藤,學名叫蛇葡萄,形成老藤寄柏。無獨有偶,在該寺四宜堂院中也有一棵巨大柏樹,自根部向上一米處分作兩叉,在連體部位中部,寄生一株李樹,遠望李柏難分。這兩棵怪樹,與碧雲寺的三代樹,並稱京西兩寺之奇。如今這兩棵怪樹仍鬱鬱蔥蔥,挺拔俊秀,為古寺平添不少佳趣。

寺內有一座遼碑,是遼道宗鹹雍四年(1068年)立的《暘台山清水院藏經記》碑,記載著這座建築物的歷史。遼碑是珍貴文物之一。碑上刻紋有的雖漸見模糊,碑身也已斷為兩截,但字跡仍可辨認。政府除把斷碑拼合,還蓋了一座磚龕保護它。 寺內花木很多,最名貴的要算名噪京華的玉藺。南北跨院內都有,不待近前,便覺蘭香襲人。據說南院兩株玉蘭是清代乾隆年間僧迦陵自四川移來,樹齡已達三百多年,可惜其中一秣已經死去。北院一株玉蘭是清代光緒年間移植,樹齡也逾百年。兩院的玉蘭高七米有餘。花繁瓣大,馨清濃郁,一干一花,剛勁俊逸,甚是可愛。其實大覺寺玉蘭之妙,更在於山水、古寺襯托。寺院周圍沒有噪雜人聲,沒有飛揚塵土;祗有隱隱青山,寂寂流泉。這才使得玉蘭幽香,可以盡情向人傾吐。山門內有幾株樹幹粗大、老枝橫斜的翠柏,坡道兩旁,遍植著杏樹、桃樹和梨樹。在無量壽佛殿外有棵無量壽樹——千年銀杏,樹高近一百米,幹粗直徑近三米,人稱銀杏王。乾隆皇帝為它題詩吟詠:古柯不計數人圍,葉茂孫枝綠蔭肥,世外滄桑閱如幻,開山大定紀依稀。

大覺寺附近的名勝很多,如鷲峰山道、七王墳、普照寺、蓮花寺、楊家花圓等,寺院附近都有山道可以到達。赫赫有名的龍潭泉水,像一條絲帶,蜿蜓迥旋,穿流於寺院之中,經過竹林,流進一個石雕大水池。池西沿鐫碧韻清三字,字型古樸,蒼勁有力。水池是由一整塊大理石鑿成,長2米,寬1.3米,高1米。石上紋理非常細膩,選材、雕鏤都十分講究。石質主體呈灰白色,其間又夾有乳白、淺紫、墨黑等各種花紋,整個外形顯得秀麗奇特。

大覺寺這座古代名剎,在日偽和國民黨統治時期曾遭到嚴重破壞,寺內寺外一片荒無,著名的《暘台山清水院藏經記》遼碑,也被日本侵略者打斷。1949年後,對寺院進行了重修,使古寺院煥然一新。如今這座歷史悠久的寺院已成為京郊一處重要的佛教勝地。

大覺寺又稱西山大覺寺,大覺禪寺,位於北京市海淀區陽臺山麓,始建於遼代鹹雍四年(1068年),稱清水院,金代時大覺寺為金章宗西山八大水院之一,後改名靈泉寺,明重建後改為大覺寺。大覺寺以清泉、古樹、玉蘭、環境優雅而聞名。寺內共有古樹160株,有1000年的銀杏、300年的玉蘭,古娑羅樹,松柏等。大覺寺的玉蘭花與法源寺的丁香花、崇效寺的牡丹花一起被稱為北京三大花卉寺廟。大覺寺八絕:古寺蘭香、千年銀杏、老藤寄柏、鼠李寄柏、靈泉泉水、遼代古碑、松柏抱塔、碧韻清池。

寺廟坐西朝東,殿宇依山而建,自東向西由天王殿,大雄寶殿,無量壽佛殿,大悲壇等四進院落組成。此外還有四宜堂,憩雲軒,領要亭,龍王堂等建築,寺內供奉的佛像,造型優美,形象生動,《陽臺山清水院創造藏經記》碑,為建寺之年始立,是寺中珍貴文物。

大覺寺環境優雅,群山環抱,寺前平疇沃野,景界開闊,寺後層巒疊嶂,林莽蒼鬱,一股清泉從寺後石隙注入,繞石渠淙淙而下,泉水清澈,四時不竭,院內有乾隆年間從四川移來的玉蘭樹,花繁瓣大,色潔香濃,樹齡300年上下,堪為京城玉蘭之最。還有一株高大而古老的銀杏樹,俗名白果王,需六人方能合圍,濃蔭可蔽半個院落,據說已傲立千年之久。

大覺寺內共有古樹160株,有1000年的銀杏、300年的玉蘭,古娑羅樹,松柏等,此外,還有大量的被列入保護範圍的古樹。大覺寺的玉蘭花與法源寺的丁香花、崇效寺的牡丹花一起被稱為北京三大花卉寺廟。

1997年,在大覺寺院中成立了0茶院,在大覺寺的在憩雲軒、四宜堂和院內南北廂房和耳房中設茶室,戒堂改建為紹興菜館,僧房改為客房,還有豪華套房。此外,寺內還改建了會議室和其他娛樂設施,院內的空地上也擺了很多0茶院的躺椅和茶桌。此後茶香就和花香,古樹一起成為大覺寺的一個特色。從那時起,在每年四月,大覺寺都舉辦大覺寺玉蘭文化節,除觀賞盛開的玉蘭花外,還舉辦一些展覽和文化活動。

北京西山大覺寺導遊詞3篇

第2篇

大覺寺,始建於南宋鹹淳(1265—1274)年間,由志甯禪師首建,至今約七百多年,歷代迭有興替。清乾隆年間(1735~1796),寺名為集賢山大覺院。清道光年間(1820—1850),更名為白塔山大覺禪院。近代《宜興縣誌》記載,寺名為元上鄉白塔山大覺寺。

1920年,志開上人出任監院。1938午,悟徹今覺(即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在此出家。後值戰亂時期,軍閥、日軍侵佔,地方不寧,1947年與師兄今觀法師返回主持寺務,大師兼任白塔國小校長。

後來獲得江蘇省宗教局翁振進局長建議恢復祖庭,無錫、宜興諸位領導,宜興佛教協會等均一致贊成。2004午5月10日宜興市政府批文同意,於西渚鎮橫山村王飛嶺岕雲湖之濱建立新寺址,佔地二千餘畝,依山傍水,翠竹環繞。

2005年6月佛光山派遣慧倫法師、慧是法師前來,展開籌建工作,2005年10月14日奠基開工。時有東北諸青年發心於大師座下披剃出家,法名慧方法師、慧品法師、慧有法師、慧宇法師、慧常法師等五人,分別在浙江寧波雪寶寺、江蘇泰州光孝寺、廣東深圳弘法寺等道場受具足戒後,參與開山重建工作。本山心定、心培、慈惠、慈容、妙士等法師及蕭碧霞師姑,多次前來探勘指導。

2007年3月,宜興市宗教局發放宗教活動場所登記證,完成寺廟登記,由南京佛教協會會長、棲霞山住持隆相和尚擔任住持:同時獲得全世界佛光人群策群力協助,共同認定為佛光祖庭。同年5月20日,第一期工程完工。有觀音殿、大覺寮、美術館、滴水坊、客堂、齋堂,另有客房數十間。先後並由當地政府斥資完成佛光路、佛光香林路,以及高速公路鯨塘交流道連線快速道路直通本寺,方便地方往來交通。

2007午10月26日奉行第一期工程觀音殿落成陽光暨第二期工程奠基儀式。大雄寶殿工程即將開始,預計2010年完成,相繼則有佛陀行化圖、白塔等。完成後,即以大覺寺為名。

希望大覺寺之復建,有助於社合道德成長,人心淨化云爾。

第3篇

大覺寺位於江蘇省宜興市西南山區橫山水庫東北隅,依山傍水。地處天目山餘脈,與風景優美的橫山水庫毗鄰。 大覺寺的前身為白塔寺,位於宜興市西渚鎮白塔村,與大覺寺新址垂直距離約3公里。據當地史料記載,白塔寺為禪宗臨濟宗道場。南宋鹹淳(1265年-1274年)年間,由志寧禪師建立,至今約有七百多年曆史;清幹隆(1736年-1796年)年間,以超界仁禪師重新整修寺院後,寺名更改為集賢山大覺院;清道光(1821年-1850年)年間,廣法法師擔任住持和尚期間,再將寺名更改為白塔山大覺禪院;隨後,太平天國之亂戰火四起,大覺禪院因飽受戰亂之苦而嚴重毀損;民國初年,臨濟宗第四十七代弟子志開和尚擔任住持,舊址至此難以復原;第四十八代弟子星雲大師跨海赴臺,創立佛光山,後重返宜興,復興祖庭,重修大覺寺,選址西渚鎮橫山水庫旁王飛嶺岕重建,佔地千畝,依山傍水,翠竹環繞。星雲大師之重建宜興大覺寺,除報師恩外,更期為兩岸佛教之交流、神州佛教之復興有所裨益。大覺寺建址位於橫山水庫東側,雞龍山岕,周邊資源優越,依山傍水,形成獨特的地域景觀特色,是現代與古文化的結合,具有仿古的江南建築風格,通過佛教文化的引入,傳播佛教思想。

2008年,吳伯雄率-訪問團來大陸,行程包括南京、北京、上海、宜興等地。此番行程經由媒體披露後,之前鮮為人知的宜興大覺寺旋即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

大覺寺是臺灣佛教界高僧星雲法師的祖庭。篤信佛教的吳伯雄此次到大覺寺為四川地震遇難同胞祈福,星雲法師將主持慰靈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