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教學評一致性校長心得體會共3篇 “攜手共進,教學評估有心得”

本文介紹了一位校長針對教學評一致性的一些個人心得和體會,包括如何保證評分的公正性和準確性,並根據自身經驗提出了一些具體實踐建議。

教學評一致性校長心得體會共3篇 “攜手共進,教學評估有心得”

第1篇

本節課是七年級數學下冊第二單元一節複習課,主要目的是歸納第二章知識點,並運用到實際解決問題,設定的教學目標:

2、運用本章所學知識,能正確解答與之相關的類比教材難度的題目

一、建立章知識結構圖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歸納,整理能力,建立知識之間的聯絡,對於解決複雜問題,有一定的幫助,同時,心中有知識,對於解決問題,啟發解題思路的展開有作用。

議課時候有不同的看法:有老師說:剛開始複習,沒有積極調動課堂氣氛,課堂顯得有些沉悶,可以調整一下:以題目為憑藉,來貫穿知識,這也是一個方法,可以嘗試;但是我自認為,沒有上述表現,只是課堂沒有熱鬧的氛圍,但是課堂程序很順利,我想,數學課堂不一定就是熱鬧的,數學是嚴密的思維,是眉頭緊鎖的思考,不一定要出現積極地場面!也有老師說:建立章知識結構圖這一個環節太高深,學生可能接受不了?我想一個國中七年級的學生,基本都是從國小生都開始了總結歸納,七年級應該沒有問題,還是值得研究。

二、教學環節安排,本節課只有二個,先複習知識結構,後運用,簡單明瞭,議課時候,有老師說,看不懂這節課的思路,我想那是沒有看學案,不過本節課設計也有亮點,運用數學到實際生活中的某汽車標誌“w”,其中涉及到補角、互為餘角;平行線,同位角,內錯角,同旁內角等,同時在教學中我又加入了自編試題這一環節。這個題綜合較好!是個難得的題目。

三、教學評價,在教學每一個環節,我加入了“要求、提示、評價”等不同形式的語言,有老師評價說:分不清那是評價,我想這是被評價所迷惑,所限制造成的,我認為其實評價就是提示,就是要求,盧臻老師說,以促進學生的避免錯誤學習為主,教學評一致性的目的是:提高課堂效率,所以我們要看課堂效率是不是提高了?要不然,做這項活動的初衷就偏了。

總之來說,通過上這一節課,我還是有許多收穫,也有許多要改正的地方,繼續努力吧!

教學評一致性校長心得體會共3篇 “攜手共進,教學評估有心得” 第2張

第2篇

——“教學評一致性”線上學習心得體會安丘市實驗國小三年級語文組劉爽 為深化課程改革,改進課堂教學,濰坊市教科院組織召開了全市國小“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改進行動”網路會議。

安丘實驗國小張寶成校長在會上作了題為《以標準引領課改以評價促進提升》的典型發言,重點從教學評價的價值與作用、教學評價的設計與實施、教學評價的策略與方法三個方面進行解讀。昌樂特師附屬國小陳校長通過實際案例,對單元整體教學做了剖析:明晰單元概念,構建整體框架;立足教材與課標,尋求方法突破;依託研究路徑,推進全科發展。高密第三實驗國小高校長從“理解核心素養的內涵;明確單元要素,提取相關核心素養;縱覽各學段目標,明確單元目標站位;層級細化分解,定準三級目標;評價任務設計,促進目標達成;策略總結與提升”六方面交流核心素養統領下單元整體教學目標設計與分解。

濰坊市李慶華院長以《在堅守與改變中砥礪前行》為題,指出要堅持聚焦立德樹人,深化學教改革,並對“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改進行動”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希望和要求。李院長提出落實教學管理的三個關鍵:學習力、執行力、合作力,促進教師職業發展,提高課程教學質量的制度性保障。

濰坊教科院逄凌暉副院長對“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改進行動實施方案”進行了詳細解讀,使我們進一步明確了繼續推進“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改進行動”的目標和努力方向。通過線上觀看會議回放,我受益良多,對“教學評一致性”又有了新的認識。要想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真正踐行好“教學評一致”,可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

學習目標規定了我們在課堂上教什麼、教到什麼程度,也規定了學生學什麼,學到什麼程度,直接決定著教學的方向,是教學設計的靈魂。因而,設計科學、具體、可操作的學習目標是有效“教學設計”的應有之意。

第一,要依據學科“課程標準”。學科“課程標準”在巨集觀層面上規定了國家對該學科質量標準的要求,是我們“基於標準教學”之本,是設計學習目標的重要依據,它是學習目標制定的大方向。在教學設計中,如果沒有學科“課程標準”意識,學習目標的設計往往會迷失方向。將課程標準中的內容或水平標準,通過一系列的目標具體化技術,確定學期或模組的目標,再具體化為單元或課時目標,此路徑可以表述為:內容或水平標準──學期或模組目標──單元或課時目標。

第二,要正確看待、使用教材。在進行學習目標的設計時,要正確把握教材,吃透教材,並充分利用教材,樹立正確的教材意識。教材中有著豐富的教學素材,是設計學習目標的參考,也是達成目標的重要支撐點,但教材中的內容絕非教學任務,也絕非教學過程應該達成的目標,而只是為了實現目標的載體。這就是我們在平時教學中一直強調的不能“教教材”而要“用教材”的教育思想。忽略了這一點,學習目標的設計會偏離主題。

第三,把握好學情,研究學生的認知原點。學習目標的設計要依據學情設定,瞭解學生一開始的認知起點、認知原點,知道學生“在哪兒”,這是其一;其二,還要注意蒐集不同學生學生經過自主學習、預習所達到的“新原點”證據,把握學生“到哪兒了”。不弄清這些,學習目標的設計也會偏離方向,講課時就會多講或漏講,可能講了一些沒有必要的知識,也可能有些該講的知識卻沒有講到,從而降低了課堂效率,也降低了講課的針對性、有效性。

組織實施教學活動的過程也是對學習目標落實的過程,在課堂實施中,要有意識地運用有效途徑向學習目標靠攏。這一環節,最關鍵的問題有三個:一是自始之終把目標當作一節課的靈魂,教學的關鍵行為都應指向目標的達成;二是把教的過程當作評的過程,不斷了解學生學到了什麼,不斷做出後續基於證據的教學決策;三是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問題,預設是前提,是底線;生成是必然,是機智。

第一,學習目標的達成要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在課堂教學中,學習的主體是學生,教學設計必須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的學習規律、認知規律。教了不等於學了,學了也不等於學會了,教學設計不僅要關注“教”這個知識“人與

人之間轉移”的過程,更要關注學生對知識的“二次轉化”,即學生接受知識、內化知識的過程。

第二,要選擇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教學技巧。眾所周知,合理科學的教學方法、教學技巧是學習目標達成的重要輔助手段,在教學活動開展的過程中,選擇有效的教學方法、教學技巧是至關重要的,這些方法技巧的選擇必須與特定的學習目標相適應,這樣才能更好地實現有效教學。

明確了學習目標之後,學生是否能夠達到,達到的程度如何,是我們始終應該關注的,這就需要對教學評價進行設計。設計教學評價,通常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考慮。

第一,對學習目標進行重新審視。設計教學評價其實也是對學習目標進行重新審視的過程,審視所設計的學習目標是否可測、可評,是否存在“虛假目標”,是否指向學科“課程標準”對該項知識能力的要求,並對目標設定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及時重構,以確保學習目標的精準性。

第二,評價任務的設計要指向學習目標。“有效教學不是理性的思辨,而是基於證據的推論。”教學設計是否有效,就要看指向學習目標的評價任務是否能夠達成,因此,只有評價任務的設計指向學習目標,我們才能檢測出學生的達成情況,才能在基於證據的基礎上,分析學生經過學習是否發生了所期待的變化,這是教師教學是否有效以及下一步教學策略如何開展的重要參照。

第三,評價設計要在循序漸進中不斷考量學習目標。首先,教學評價不是在課堂結束後才發生的,而應該“鑲嵌”在課堂教學之中,是嵌入式的,教學的過程同時也應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評價過程;其次,評價問題的設計也應該梯次有度,疑點難點要給學生搭支架、架梯子,關鍵處應註明方法、步驟,而非一蹴而就。

我們在實際教學中往往會忽視這一點,當堂檢測往往是隨意找幾個相對簡單的題目就行了,這樣就容易導致測評內容與目標存在偏離,甚至偏離較大。

如果測評沒有和目標保持一致就無法檢測到學習的效果,也就無法對本節課學習目標掌握的具體情況進行評價。學生已經學習到了什麼,離預設的學習目標還有多遠,我們也就無從得知了。所以,我們要選擇與學習目標一致的題目作為檢測,從而對學生一節課的目標達成做出準確的評價。

總之,由目標、教學、評價一致性引領課堂教學,在前進的過程中,也許會充滿困惑,遇到挫折。只要我們堅定不移地向著“教書育人”這個大目標邁進,教育就能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靈,開啟智慧,潤澤生命。新故相推,日生不滯,春已來,花已開,疫情散盡時,將是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新起點!

第3篇

2018年12月22日-24日,我參加了全國教研工作轉型與創新研修班,聆聽了七位教育專家的精彩報告,學習了他們豐富的教育教學經驗,先進的教育理念,讓我受益匪淺。

學習過程中我聆聽了浙派名師、浙江省生物大學聯考命題專家吳江林老師的精彩報告《基於教學評價一致性的教學設計與實踐》,引導我們對“目標教學評價一致性”又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學習。“目標教學評價一致性”是有效教學的基本原理,它要求老師的教、學生的學、課堂的評是一致性的,這種一致性體現在“教、學、評”必須共同指向學習目標——“教師的教,是為學習目標的教;學生的學,是為學習目標的學;課堂的評,是對學習目標的評”。 吳老師提出三個問題:你要把學生帶到哪裡?你怎樣把學生帶到那裡?你是否已經把學生帶到那裡?分別從教學目標、教學過程與方法、學習效果評價三個方面讓我們明確了教學、目標、評價的關係。在教學中如何做到教學評一致性呢?我做了深深的反思。

學習目標規定了我們在課堂上教什麼、教到什麼程度,也規定了學生學什麼,學到什麼程度,直接決定著教學的方向,是教學設計的靈魂。因而,設計科學、具體、可操作的學習目標是有效“教學設計”的應有之意。

第一,要依據學科“課程標準”。 學科“課程標準”在巨集觀層面上規定了國家對該學科質量標準的要求,是我們“基於標準教學”之本,是設計學習目標的重要依據,它是學習目標制定的大方向。在教學設計中,如果沒有學科“課程標準”意識,學習目標的設計往往會迷失方向。將課程標準中的內容或水平標準,通過一系列的目標具體化技術,確定學期或模組的目標,再具體化為單元或課時目標,此路徑可以表述為:內容或水平標準──學期或模組目標──單元或課時目標。

第二、要正確看待、使用教材。在進行學習目標的設計時,要正確把握教材,吃透教材,並充分利用教材,樹立正確的教材意識。教材中有著豐富的教學素材,是設計學習目標的參考,也是達成目標的重要支撐點,但教材中的內容絕非教學任務,也絕非教學過程應該達成的目標,而只是為了實現目標的載體。這就是我們在平時教學中一直強調的不能“教教材”而要“用教材”的教育思想。忽略了這一點,學習目標的設計會偏離主題。

第三、把握好學情,研究學生的認知原點。學習目標的設計要依據學情設定,瞭解學生一開始的認知起點、認知原點,知道學生“在哪兒”,這是其一;其二,還要注意蒐集不同學生學生經過自主學習、預習所達到的“新原點”證據,把握學生“到哪兒了” 。不弄清這些,學習目標的設計也會偏離方向,講課時就會多講或漏講,可能講了一些沒有必要的知識,也可能有些該講的知識卻沒有講到,從而降低了課堂效率,也降低了講課的針對性、有效性。

二、規劃基於目標的教學過程 組織實施教學活動的過程也是對學習目標落實的過程,在課堂實施中,要有意識地運用有效途徑向學習目標靠攏。這一環節,最關鍵的問題有三個:一是自始之終把目標當作一節課的靈魂,教學的關鍵行為都應指向目標的達成;二是把教的過程當作評的過程,不斷了解學生學到了什麼,不斷做出後續基於證據的教學決策;三是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問題,預設是前提,是底線;生成是必然,是機智。

第一、學習目標的達成要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在課堂教學中,學習的主體是學生,教學設計必須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的學習規律、認知規律。教了不等於學了,學了也不等於學會了,教學設計不僅要關注“教”這個知識“人與人之間轉移”的過程,更要關注學生對知識的“二次轉化”,即學生接受知識、內化知識的過程。 第二、要選擇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教學技巧。眾所周知,合理科學的教學方法、教學技巧是學習目標達成的重要輔助手段,在教學活動開展的過程中,選擇有效的教學方法、教學技巧是至關重要的,這些方法技巧的選擇必須與特定的學習目標相適應,這樣才能更好地實現有效教學。

明確了學習目標之後,學生是否能夠達到,達到的程度如何,是我們始終應該關注的,這就需要對教學評價進行設計。設計教學評價,通常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考慮。 第一、對學習目標進行重新審視。設計教學評價其實也是對學習目標進行重新審視的過程,審視所設計的學習目標是否可測、可評,是否存在“虛假目標”,是否指向學科“課程標準”對該項知識能力的要求,並對目標設定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及時重構,以確保學習目標的精準性。

第二、評價任務的設計要指向學習目標。“有效教學不是理性的思辨,而是基於證據的推論。”教學設計是否有效,就要看指向學習目標的評價任務是否能夠達成,因此,只有評價任務的設計指向學習目標,我們才能檢測出學生的達成情況,才能在基於證據的基礎上,分析學生經過學習是否發生了所期待的變化,這是教師教學是否有效以及下一步教學策略如何開展的重要參照。

第三、評價設計要在循序漸進中不斷考量學習目標。首先,教學評價不是在課堂結束後才發生的,而應該“鑲嵌”在課堂教學之中,是嵌入式的,教學的過程同時也應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評價過程;其次,評價問題的設計也應該梯次有度,疑點難點要給學生搭支架、架梯子,關鍵處應註明方法、步驟,而非一蹴而就。

我們在實際教學中往往會忽視這一點,當堂檢測往往是隨意找幾個相對簡單的題目就行了,這樣就容易導致測評內容與目標存在偏離,甚至偏離較大。如果測評沒有和目標保持一致就無法檢測到學習的效果,也就無法對本節課學習目標掌握的具體情況進行評價。學生已經學習到了什麼,離預設的學習目標還有多遠,我們也就無從得知了。所以,我們要選擇與學習目標一致的題目作為檢測,從而對學生一節課的目標達成做出準確的評價。

總之,由目標、教學、評價一致性引領課堂教學,在前進的過程中,也許會充滿困惑,遇到挫折。只要我們堅定不移地向著“教書育人”這個大目標邁進,教育就能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靈,開啟智慧,潤澤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