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如何寫小說閱讀心得4篇 小說閱讀心得:創造性閱讀方法與技巧

小說是文學創作的重要形式之一,通常藉助故事情節、人物塑造等手法,展現了作者對現實生活和人性的深刻思考與感悟。如何寫好小說的閱讀心得,可以從文字語言、情節鋪設、人物形象等方面深入探討。下文將為您逐一介紹。

如何寫小說閱讀心得4篇 小說閱讀心得:創造性閱讀方法與技巧

第1篇

前幾天在微博上參加送書活動,得了一本日本推理小說《告白》,從拿到全部讀完大概花了一下午,連我這種看書極慢的人,都捨不得放下想要一口氣看完,的確是很抓人的一本書。很好看,看完的時候有很多話想說,後來又說不出來,但是答應了人家要寫讀後感,就不能言而無信。

故事講得是:一個四歲小女孩意外死在學校游泳池,雖然警察認定為意外事件,但聰明的單親媽媽(學校的女教師)非但查出了女兒死亡的真相,也找到了殺人犯a同學和b同學,並且對他們實施了報復的故事。

主角是個單親媽媽,四歲的小女兒被自己的學生殺死在游泳池裡,起因只是毫不起眼的一件事。女教師的復仇無論是從方法上還是從效果上甚至從道德觀上來說,我都覺得幾近完美。能夠做到這樣理智、清醒而果斷,著實不易。很多看完書的媽媽都說,贊同這個女教師的做法,我也一直以為單憑法律來制裁罪犯並不是最有利的方式。然而個人制裁這種行為從法律上來說,本身也是違法的。女教師的做法,不僅是對罪犯肉體上的懲罰,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報復,她的“告白”只是之後一系列結果的一個引子,這樣的女子是讓人敬佩也讓人覺得恐怖的。

說說殺人犯學生a和b,只是兩個不起眼的少年。都不滿十四歲,正如女教師所言,殺了人也不會被判死刑,頂多只是去勞教一下,對受害人家屬來說,又算是什麼呢?並且即使參加勞教,他們就真的能反省嗎?真的能感受到受害人家屬的心情嗎?

傷害別人的人不覺的自己在傷害別人。a不覺的自己殺了女孩有什麼問題,那只是他想要證明自己引起母親注意的的一個手段。b也不覺的自己殺死女孩有什麼問題,那只是他對於同學們長期欺負,被人瞧不起甚至被稱作“失敗作品”的一種強烈的反抗。不過,有句俗話說人在做天在看,不能不說女教師也好,a和b也好,都是冥冥中被一股力量牽引著採取了對或者錯的行動。

日本小說很多都喜歡用第一人稱,這本《告白》對人物心理的把握相當到位,作者在同一本書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殺人犯a和b,冷靜復仇的女教師,b同學的媽媽,同班級的女班長,其中尤其以少年犯a和b的心理描寫為甚。b同學雖然懦弱但一直很善良,被b的母親稱讚為善良的孩子。b母親是個要求很高很努力的人,但最終卻導致b同學殺死了自己的母親。b的母親會覺得很冤枉吧?對自己的兒子那麼好,一直那麼努力,為什麼最後會被兒子殺死呢?很多母親都不能理解吧。但看了這段描寫之後會覺得,b同學最後的舉動不過就是像穿好鞋要繫鞋帶一樣,太過自然和順理成章了。

a同學是執念派,這種少年估計國內不大會有。日本的文化教育出來的典型少年犯,偏執聰明高傲並且有強烈的目標感和自制力。要懲罰這種人相當不易,因為偏執,有自己獨立的世界觀價值觀認為即使自己是千分之一,也是唯一的真理。即使艾滋病毒也並沒有對他造成多大的危害。但是復仇女教師在最後扳回一局,狠狠將少年犯a擊倒。其實人致命的弱點都不在自己身上,而在別處。就像小時候聽童話說,妖怪把心放在別處,所以妖怪殺不死,要找到那顆心才能把妖怪殺死。

我本來不想向大家推薦這本書,它有些陰暗晦澀,並且非常能夠抓得住讀者的心。但讀後兩三天,腦子裡反覆回想著這些人物和情節,覺得這實在是一本不錯的小說。看後能發人深省,是一本值得推薦的小說。

想當初看完東野圭吾的《白夜行》,恨不能向每個朋友推薦一番,但你若說他好在哪裡,我真的說不上來。只是看完全文最後的那一剎那,覺得這個故事就是這樣,作者已經將他發揮到淋漓盡致了,實在是愛不釋手,至今如此。

?告白》,聽名字像是愛情小說,但其實它是宗教意義上的告白。

如何寫小說閱讀心得4篇 小說閱讀心得:創造性閱讀方法與技巧 第2張

第2篇

“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裡的人想逃出來”,一句簡單的法國諺語就說出了錢鍾書想要表達的主題。

在高中的時候我就看過《圍城》,可是當時也僅僅是走馬觀花地看了一下情節就放下不看了。記得那個時候語文課本上有一段《邊城》的選段,講邊城的時候教師說了一句話我記憶猶新。他說:“在2000年左右的一年,《邊城》被評為中國最受歡迎的漢語小說,《圍城》排行第二;而在亞洲,《圍城》被評為最受歡迎的漢語小說,《邊城》排行第二。”當時我一下子想到了這其中的簡單原因——《圍城》在國外的受歡迎程度要還是很值得肯定的!

有時候我覺得我不是很喜歡看錢鍾書的文章,尤其不喜歡長時間看。因為總覺得看看的書異常地耗費腦力!就像《圍城》,很多時候我得在他那巧妙的比喻中先停頓一下才能夠繼續前行。於是,斷斷續續地不明白花了多少時間才第二次把這本書給看完。

?圍城》的愛好者應當不止是一類人吧!我覺得從青年到中年甚至老年都有其愛好的理由。青年嘛,正值戀愛的時節,正好有著看這書中曲折的感情故事的心態。中年人嘛,自我的家庭剛剛運營沒有多麼長的時間,有時候看看這書中的家庭中曲折逗人又有點合乎情理的故事還是很值得他們深思一下,反思一下自我的生活的。至於老年人嘛,老夫老妻們似乎最為津津樂道的一個話題就是這年輕一代的感情生活與家庭生活了,他們是資格最老的觀眾。

看書的時候有時候也能夠看得我有點糾結。為什麼糾結呢很簡單,一個圍城的故事似乎又讓我覺得感情與婚姻是一個不好接觸的區域。儘管,中國的幾千年歷史以及國外那些童話傳達給我們很多令人嚮往的感情故事,可是,這些完美的故事比起那種《圍城》中的糾結故事來說的話又似乎是地稅之餘滄海了。有時候真害怕自我將來會成為那大海中悲催的一滴苦水。

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裡的人想衝出來,而我,暫時站在城門口觀看。

第3篇

過於追尋事件的源頭就有可能忽略事情的本質,而將責任推脫。家庭在人的成長中究竟扮演怎樣的地位?如果成年人犯罪都可以追溯到幼兒的悲慘遭遇,世界上童年不幸的人比比皆是,但以此進行犯罪報復社會的卻只是極少一部分。不得不說,即使是相同的環境下,人格的養成都會產生差異。推諉到童年、推諉到他人只是在逃避事情本身——存在對社會缺乏同理心的人。

此外,借托不幸、誇大傷害對犯罪者報以同情,對於受害者一方是不公平的。不是自己造成的傷害,卻要承受當中的惡意。將責任推脫是在美化犯罪的事實,在事中客觀,在事後思考,反思並總結教訓才能避免重蹈覆轍,也是對受害者的尊重。

在《告白》裡,犯罪是出名的方式,是得到的方式,唯獨不是承擔後果的方式,傷害他人的方式,對於未成年的人犯罪報道近些年也日益增多,如果不及時引導難免不會出現模仿犯罪與跟風犯罪。而法律對於這樣的犯罪卻又報以最大的寬容心。我不止一次地想,《未成年人保護法》應當是“我來保護你不受傷害”,或者“你受到了傷害,我來保護你”,而不是“你傷害了他人,我來保護你”。我們保護的也應當是無力保護自己的未成年人,而不是暴力施加他人的未成年人。被傷害與傷害是兩件事情,但在年齡面前卻好像模糊異常。

人都是有情緒的,森口的報復,下村媽媽的誇獎,渡邊的渴求,人最開始也只是一個普通的生物而已。雖然有人類社會,但只是其中一種自然環境,仍舊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教師的職業,母親的身份,學生的角色,每一個都尋常無比。

第4篇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莉迪亞死了,可他們還不知道”。莉迪亞是家中的老二,是李先生和李太太的掌上明珠,她遺傳了作為中國人父親的黑頭髮和美國人母親的藍眼睛,這對夫妻對她寄予厚望,將所有注意力傾注在她身上,在她的屍體被發現後,家裡一直維持著表面的平靜終於被打破,最終一家人開始了新的生活,而莉迪亞自殺的真相,將會永遠埋藏在小妹妹漢娜的心底。

故事的背景是70年代的美國,本書探索了身份危機,人生成就,種族,性別,家庭以及個人道路,沒有世界名著那樣的波瀾壯闊,但它是如此的扣人心絃,這本書的感情是如此的力透紙背,就好像在一個明媚的秋天的下午,你剛睡醒午覺,帶著再好不過的心情,你拉開了房間的窗簾,然後你發現——陽光灑滿了房間。

也許我們這輩子不會遇到與種族有關的敏感問題,但就如書的封面上的那句話一樣——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沉浸在題海里,因為覺得自己總有一天能出人頭地,參加各種補習班,一步一步走向父母給自己設定好的未來,沉迷網路,試圖在虛幻的世界中尋找真實,在所謂的愛情裡糾纏不清,因為自已還有大把的青春可以揮霍。或者是認為自己再也無法面對那一雙雙充滿期盼的眼睛,像懦夫那樣逝去。

忙忙碌碌地過著每一天,自以為自己找到了一個偉大的理想並且要去實踐它,結果卻在現實中不斷迷失自己,辨不清方向,看不清前途,感受不到親情的溫度,體味不到四季的輪迴……

站起來吧,捫心自省,找到真正的自己,找到心靈的皈依。

我輕輕的合上散發書香的《無聲告白》,站在窗前,看著窗外滿眼的透著生命氣息的綠色,感受初秋的涼意,卸下一身的燥熱,此時,清風拂面,鳴蟲靜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