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愚公移山》教學反思7篇 《愚公移山》:當教學成為移山之路

《愚公移山》是一篇富有啟示性的古代寓言故事。通過愚公為了解決山擋路的問題堅持不懈的努力,讓我們看到了艱苦奮鬥、不畏艱險的精神品質。這篇文章反映了人類社會歷程中的一種優秀品質,對於現代教育的啟示也非常深刻。

《愚公移山》教學反思7篇 《愚公移山》:當教學成為移山之路

第1篇

(1)辯論式教學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成了課堂的主人翁,而教師卻成了課堂的發現者、開發者、欣賞者、組織者、和引導者。整個教學片過程當中我自始至終沒有去幹涉學生的學習行為,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讓學生在課堂中質疑、爭辯……。我只是在規範學生學習行為,維護課堂秩序方面,作了適當的引導。學生在課堂上盡情地發言,從不同的角度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甚至從現在和將來去思考,可以看出學生是思考了,是探究了,真正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使課堂成了他們學習的演練場。

(2)開放式教學思想的體現。新課程所提出的開放式教學思想的滲透,並不是放任學生,而是對教材的開放,對學生評價的開放,提倡多元化教學,這當中包括學生對教材的不同體驗和感受。以上教學片段就是體現了學生對課文人物的不同理解,從不同角度去欣賞。教師並沒有否認學生的看法,只要學生不反黨,不違法,不違反人性,追求真、善、美,他的回答,教師都應給予肯定。對學生的評價不再是以教師一言定論,而是建立了生生、師生等互動網式的評價,還可以在評價空間上由課內延伸到課外。

(3)辯論有利於學生形成獨立見解,張揚個性,不唯師、不唯高。辯論會中,學生支援哪方面觀點都行。我們先不管學生的觀點對不對、論據是否充分。單就他們那種多角度、立體地、獨立地思考問題的方式,不迷信權威、不迷信老師的敢於挑戰的`精神,就足以讓我們欣慰了。

(4)辯論,不僅給學生各抒己見表現自我的機會,培養他們的成就感和自信心,還培養了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學生要想有力地反駁對方,必須要認真聽取對方的觀點和證明其觀點的論據。更需要迅速分析思考,迅速地找出對方的疏漏之處即“抓小辮子”才結合自己的資料加以反駁。這樣對學生思維能力的鍛鍊要比我們平時一問一答更加立竿見影。辯論會上學生那鏗鏘有力、咄咄逼人的辯詞頻頻出現。有的學生甚至能一連說出十來個反問句,大有不把對方問得啞口無言不罷休之感。而每每此時這些同學總能得到來自雙方辯手的掌聲,這對他們又是極大的鼓勵。他們互相啟發、互相學習,互相認同,互相接納,培養了合作精神。

“辯論式教學”是具有現代意識的一種探索未知的教學方式,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中,尤其值得研究的一種教學藝術,如何使這門藝術更精湛,臻於完美,還需要我們不斷去探究,去實踐……

《愚公移山》教學反思7篇 《愚公移山》:當教學成為移山之路 第2張

第2篇

1981年4月初,杭州大學《語文戰線》雜誌社舉辦過一個小型的“西湖筆會”,與會者有劉國正、章熊、顧黃初、歐陽代娜、陳鍾樑、範守綱、林偉彤、陸鑑三等語文教育界的名流,東道主是《語文戰線》主編張春林君。我也有幸叨陪末座。筆會的主題是探討語文教學的現狀和未來。人數既少,兼以志同道合,筆會的氣氛始終是愉快而融洽的。

當時的西子湖畔,正是早春季節,偶或還有春寒料峭的天氣,但蘇堤上的垂柳已經吐出新芽,碧桃似乎也已小蕾深藏數點紅,孕育著無限生機。這多麼像80年代初的語文教壇:改革的春風已經微微吹拂,不少改革的先行者正在進行著多方面的嘗試和探索。人們似乎已經聽到了“語文教學的春天”日漸臨近的腳步聲。但是眼前,畢竟春意還不太濃,要看到一個百花爛漫的“豔陽春”,還需要等待一些時日。西湖筆會在這樣的早春時節,在這樣的西子湖畔召開,確實引起了與會者許多聯想,也平添了幾許談興。

隨著討論的進展,大家的興趣最後集中到語文課堂教學的改革上來。為避免空談,又覺得應該作一點實實在在的嘗試。於是決定從與會者裡推出一人,借班上一次“嘗試課”。教哪一類課文呢?大家又認為首先要瞄準語文教改的“死角”開火,於是想到了文言文。多少年一貫的“串講”模式,在文言文教學中業已根深蒂固,不可動搖,似乎教文言文就得這樣,舍此別無他途。大家希望“嘗試課”教出一點新意,一改這種窒息學生性靈的刻板教法。這可是一件不太好乾的活兒,由誰來承擔呢?與會者中不乏教學的高手,事實上誰幹都行,但張春林君提議:“這件事就交給錢老師,怎樣?”一言既出,大家不便反對,於是在一片“同意”聲中,事情就這樣定下來了。

對文言文教學,我本有自己的主見,對普遍流行的“字字落實,句句對譯”的傳統教法,素懷“叛逆”之心,並曾為此作過長期的探索。因此,什麼客套話都沒有說,就欣然表示“願意一試”了。當時定下的試教課文是《愚公移山》。事後春林對我說,當時定下這篇課文,他是有些擔心的,怕我“創新”得太離譜,比如誘導學生去批判愚公“缺乏科學頭腦”,稱讚智叟是“智力型人才”,或提出“移山不如搬家”之類的見解,因為當時正有一些同志在報刊上鼓吹這類時髦的“新”思想。聽課以後他放了心。因為我不僅沒有否定愚公精神,沒有削弱這篇傳統課文固有的教育功能,而且把“文”和“道”交融得那樣自然熨貼。他認為,傳統課文被教出了新意,決定在《語文戰線》發表這兩堂課的全部教學實錄,把它作為這次“西湖筆會”的實績之一,也作為一份向全國語文教育界發出的“改革宣言”。

其實《愚公移山》這樣教,在我,早已不是第一次了。我教所有的文言文,用的都是這種教法。早在1979年下半年,上海市郊區重點中學校長現場會在我任職的嘉定二中召開,全校老師都向校長們開了課,我教的就是《愚公移山》這一課,用的就是這樣的教法。這堂課使我這個名不見經傳的普遍語文教師開始引起人們的注意,並終於使我在1980年初評上了特級教師。因此,現在重教這篇課文,自然輕車熟路。不巧的是,當時正患感冒,嗓音嚴重嘶啞,到上課的前一天,幾乎發不出聲,守綱陪我到浙醫大附屬醫院求醫,他讓我冒充杭州大學請來講學的“教授”,才得到了一位已經不看門診的著名醫學教授的親診,而這位教授開出的藥方,又是一種叫什麼“散”的名貴中成藥,醫院裡沒有,守綱陪我跑了好幾家中藥房,才總算在一家已經打烊的藥店裡買到,時間己是下午6點多了。而第二天一早就要上課,真正可用於備課的時間,只有晚飯以後到入睡之前的那一小段空隙。好在我已不需要備課,否則真不知道第二天的嘗試課會上成個什麼樣呢。

當時我擔心的倒不是自己怎樣教,而是學生能否適應我這種“不串講”的反傳統教法。因為《愚公移山》是八年級的教材,而其時八年級的學生已經學過這篇課文,因此只能借一個七年級的班級。為這次教學提供班級的學軍中學雖說是重點中學,但畢竟學生是七年級的,他們入學以來只讀過少量的文言文,他們能適應我的教法嗎?

那天上課,為了保持常態的教學環境,聽課者除了參加筆會的幾位外,只吸收了少量當地和本校的教師。上課之前,因學生尚未看過課文,我稍作指導後先給20分鐘時間讓學生自讀。後來的事實證明,當學生的興趣被激發的時候,他們釋放的潛在能量,比我們估計的要高得多。

“愚公妻和智叟講的話差不多,兩人對待移山的態度一樣嗎?”

“那個京城氏的七八歲的孩子也去移山,他的爸爸能讓他去嗎?”當學生一時不能回答、隨即恍然大悟地叫起來“那孩子沒有爸爸!”的時候,他們簡直樂開了懷:想不到一向認為枯燥的文言文,居然可以學得這樣開心!

始終在一旁聽課的劉國正先生後來在一篇文章裡回憶說:“記得我在杭州聽夢龍教《愚公移山》的時候,情不自禁地進入了‘角色’,同學生一起時而深思,時而朗笑,忘記了自己是聽課者。其他聽課的老師也有類似的感受。”

這次“嘗試”的結果,雖非完全出乎意料,但畢竟有些喜出望外。因為這是我生平第一次借班上課,也是第一次在一個陌生的班級中驗證我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對我個人來說,也是一次意義不同尋常的“嘗試”。這次雙重意義的“嘗試”,使我獲得了某種新的啟示,再看西子湖畔的早春風光,似乎悟出了一些令人鼓舞的東西,卻又一時說不清楚——只覺得我正在思考、探索著的某種教學理念,蘊涵著一股強大伯生命力。什麼理念?

我不知道。既然說不清、道不明,就只能借詩的語言來表達一點朦朧的感覺:

遙看蘇堤上的早春楊柳,只是淡黃一抹,儘管參差“難染”,但終究會隨著豔陽春的到來而垂下萬條綠絲絛的。

“西湖筆會”以後,黃初以“江南春”的筆名在《語文戰線》發表文章,介紹筆會盛況,文章標題就是《先試新梢幾縷黃》。莫不是我的拙劣的詩句也喚起了黃初同樣的感受?

第3篇

?愚公移山》是篇傳統的老課文,故事情節簡單,大概的內容學生早知,經典的教法也有很多。我本著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來設計這節公開課。

採用提問教學法。教這篇課文時,我提出了幾個問題。這則寓言一共寫了哪些人物?老愚公有多大年紀了等,這樣的'問題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重視學生的讀。讀是傳統語文教學的法寶。在對人物進行分析時,我主要分析了兩個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愚公的妻子和智叟。從感情,語氣,稱謂等各個方面引導學生體會兩者的不同。在此基礎上,請同學們分角色來朗讀,學生興趣較高。然後用課本劇的形式表演課文,藉以加深學生對內容的理解。

總體來說,這堂課基本上完成了本課的教學難點和教學重點,課前預習效果較好,大部分都很積極主動,課堂上能踴躍發言,學習興趣濃厚。由於聽到下課鈴聲,匆忙之間把“神話”寫成了“神化”,拓展的內容沒有時間進行,對於欠缺的地方,爭取在以後的教學中逐步改進。

第4篇

作為一名年輕教師,特別渴望自己的語文課能上得很美。因此每遇公開課、評比課,總

喜歡將大量時間花在製作精美的多媒體課件、尋找課外資料上,總想以其巨大的容量、豐富的表現形式、更直觀的感受而獲得較好的課堂效果。可結果經常是“華而不實”。聽了《愚公移山》一課,我才明白什麼是真正的美。

如此大的場面,樸實得沒有一頁課外資料,沒有一張幻燈片,沒有一絲旁逸斜出,只有語文。稱其為“素顏”課堂,一點也不為過。

與愚公年紀相仿的錢夢龍老師從自身年齡匯入課堂,進入文字。一切都是那麼樸實、自然。可細細想來,“猜猜我今年幾歲?和愚公差不多”,看似淺淺的一問,實則精巧至極。學生的思維之花由此綻放。當學生知道眼前這個鶴髮童顏、精神矍鑠的“老語公”與課本中的“老愚公”都是“年且九十”時,內心沸騰著,敬佩著。這一問拉開了課堂教學的精彩序幕,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舒緩了學生的緊張情緒;這一問也自然地引出了文中的'“且”字,領著學生開始進入文字,喚起學生對文字、文字的敬畏之情。記得中學語文特級教師任玲老師曾說過:“我必須用自己的課堂讓學生有敬畏之心——敬畏文字,敬畏語文。”

錢夢龍老師看似尋常卻匠心獨具的匯入走進了“孩子們”,走近了文字。“愚公要移的是哪兩座山?”“大嗎?”“是方的嗎?”“參加移山的有多少人?”在錢老不疾不徐、層層深入地追問下,學生走進了文字。

這十分鐘的課堂裡,教師“導”得樸素,“引”得樸素,學生卻是那麼輕鬆、開心。語文課的美盡在那一導、一引、一品、一笑中了。

葉聖陶先生說:“學生須能讀書,須能作文,故特設語文課以訓練之。”錢夢龍老師在《教

師的價值》一書中也提出“學生要學會閱讀,學會寫作,就要靠實實在在的閱讀訓練。”錢老還對“訓練”作了這樣的解釋:從教學過程中師生的關係看,學生是學習、發展的主體,這是毫無疑義的;但學生又是不成熟的學習者,還離不開教師必要的指導和幫助,於是形成了教學中教師“導”、學生“學”這樣一個師生互動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訓練”。

縱觀《愚公移山》一課,三位老師始終以“訓練”為主線。錢夢龍老師讓學生找愚公年齡時,學生找到了“年且九十”,但理解卻是“九十”。這可見在課堂伊始,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敏銳性不高,或者說他們沒有細讀文字的習慣,但在錢夢龍老師有序的引導與訓練中漸入佳境。

肖培東老師的“續課”,重心落在對愚公妻子和河曲智叟的語言描寫的反覆揣摩、品味中,肖老師領著學生穿梭於文字中,鑽到文字的語言深處,也鑽到愚公妻子與智叟的內心深處,細緻體會兩人的不同態度,更鑽入了學生的思想深處,讓學生體會到原來文言文閱讀還可以這麼有意思。只要學生力所能及,答案就決不“拋給”,這讓我想起了孫紹振先生曾說:“在語文課堂上重複學生一望而知的東西,我從中學生時代就十分厭惡。從那時我就立志,有朝一日,我當語文老師一定要講出學生感覺到又說不出來,或者以為是一望而知,其實是一無所知的東西來。”老師“輕攏慢捻抹復挑”般的引導,使課堂的生成顯得那麼自然,以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教學理念浸潤在每一處教學細節中。“讀”是肖老師續課中又一個主要的語文訓練活動。無論是個別讀或者齊讀,讀一共出現了十餘次。正是在這樣的反覆品讀與揣摩中,學生一步步走向課文深處。

張志公先生曾說:“所謂閱讀教學,就是教師帶著學生在文章中進進出出走它幾個來回。”如果說肖培東老師帶著學生走向了文字深處,是“進”。那麼黃厚江老師則是引著學生先“進”後“出”,在樸素的語文訓練中走向了語文深處。用一個“曾”字串起了愚公妻子、智叟以及愚公本人面對“移山”一事的態度,學生在文字中漫溯。而在討論作者的寫作意圖時已經包含了“出”。黃老師讓學生討論:“若干年之後,三人又遇愚公會說些什麼?”這一語文訓練活動引著學生跳出文字,卻又要立足本文進行深入思考。在黃老師的循循善誘中,學生撐一支語言的長蒿,向語文更深處漫溯。

三位老師的教學緊扣文字語言,不旁逸斜出。這種以語言為核心的教學活動才是真正的語文活動。教學方法簡簡單單,教學活動實實在在,可見三位教師駕馭文字、駕馭課堂的深厚功力!

在三位知名特級教師的課上,教師、學生、文字,接洽巧妙,不著痕跡,各具風格,渾然天成。不僅如此,學生敢想、敢說、敢問,在語言文字的王國裡自由地探索,在民主平等的氛圍裡快樂地發現,固有的靈性得以顯現,潛在的悟性得以喚醒,課堂裡洋溢著生命的激情。激情背後是三代語文人對文字的痴迷與摯愛,對經典的痴迷與摯愛,對語文教育事業的痴迷與摯愛。他們用深厚的底蘊,滋養著學生的精神世界,這就是一個語文教師擁有的美好情懷。情懷,體現在一個個教學細節中,錢夢龍老師自比愚公,親切和藹;肖培東老師以讀促思,靈動和諧;黃厚江老師注重體驗,輕鬆幽默。他們領著學生滴水穿石讀《愚公移山》,深挖細品思經典,讓年輕的生命領略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的祕訣。好的語文課堂,正是帶著這樣一份情懷,用熱情去感染熱情,用趣味去提升趣味,用智慧去開啟智慧。

一堂《愚公移山》,讓我們感受了一個個真實而又鮮活、可愛而又可敬的長者,領略了一代代語文教學改革的實踐者、探索者的教學風采。他們用純真樸實而又特色鮮明的課堂在詮釋他們的語文教育理想與情懷。

第5篇

?愚公移山》是一篇傳統的課文,講述了一個耳熟能詳的寓言故事,大概的情節內容學生比較熟悉。在教學上,疏通文意不是一個難題,只要在反覆誦讀的基礎上解釋難詞、難句,掌握故事大意就沒問題了。因此,我把教學重點放在引導學生用現代的眼光客觀評價愚公及愚公精神這個方面。

作為一篇寓言,《愚公移山》故事情節簡單,但揭示的寓意卻是深刻的,正如教學參考書裡所說的:“文章通過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國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那怎樣引導學生理解這一點呢?我打算結合課後的練習題採取辯論的方式,作為這一教學重點難點的突破口。練習題目的內容如下:有人說:“誰說愚公不愚?我看就很愚!高山擋了路,增加去挖山本來就很傻,為什麼還叫子子孫孫去吃這苦頭呢?繞山開道或者乾脆搬家不就行了嗎?你對此怎麼看的?我本以為學生的討論會很激烈。沒想到,意外的情況出現了。但我提出“愚公移山是否很愚蠢?”這個辯題並要求學生挑選加入正反雙方時,學生紛紛表示沒法辯論下去,因為他們都贊成練習題裡的說法,認為愚公很愚蠢,根本不應該移山,更不應該連累子孫受苦。學生還說,如果真要辯論,只能是他們當正方,證明“愚公很愚”;我當反方,證明“愚公不愚”。

當時,我沒想到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一時也不知道如何處理,就同意了他們的建議,我跟全班學生辯論。於是,我根據教案的內容,從“愚公懂得人力可以戰勝自然的道理,並付諸實踐,不怕困難”“搬家就是逃避困難,屈服於自然,甘心做自然的奴隸”兩方面來證明自己的'觀點。最後,表面上我似乎說服了學生,他們對文章的所謂寓意也沒有再持反對意見。但我的心裡,還是覺得沒有底:他們真的接受這樣的觀點?或許這只是教參或我自己強加給他們的觀點而已。

後來,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從圖書館借了一本語文教學研究方面的雜誌,裡面有一篇文章,具體的題目我忘記了,內容就是講《愚公移山》這篇寓言的寓意的。文章的觀點很有參考價值,讓我有一種茅塞頓開的感覺。那篇文章的作者認為:《愚公移山》選自《列子》,而根據有關的史料,《列子》其實也是一部反映道家思想的哲學著作,列子提倡的其中一種哲學觀點就是——物質之間的強弱、大小、粗細等是相對的,同一件事對甲而言可能很困難,但對乙而言卻可能很容易。同樣道理,移山對愚公來說是很難的,但對神仙而已卻是易如反掌。雖然這只是一家之言,也從根本上抹殺了我們傳統上《愚公移山》的所謂教育意義,但從這個角度來去理解愚公移山,我覺得還是比較容易讓人接受的。雖說“文以載道“,但我認為文學作品不一定都要蘊涵一定的教育功用,文學也自己的獨立性。而且,從這個角度切入,也有助於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多角度、有創意地看問題。

如果沒有這次偶爾的閱讀,也許我對《愚公移山》的理解只會停留在教參所提供的資料的層面上,也無法讓學生真正地信服。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覺得作為一名教師,應該緊跟時代的步伐,多閱讀有關的書籍和雜誌,多瞭解自己學科的新動向、新理念、新觀點,並適當地運用到我們的教學活動中,這樣我們的教學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6篇

?愚公移山》是初中文言文名篇,教材改編之前一直都是九年級下冊的內容,教材改編之後把它放在八年級上冊。這是一篇很有教育意義的文章,出自於《列子》。

這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故事情節生動,又帶有神話色彩,歷來膾炙人口。文中的愚公是一位志向遠大且非常有恆心的耄耋老人,他提出的“移山”的巨集偉目標,無論是當時還是現在都是讓人望而生畏的。可這一家人卻倔強的尊崇著這個老人的意圖,艱辛的移著山“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寒暑易節,始一反焉”。這一偉大壯舉,反應了我國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氣魄和堅強毅力。堅持、堅持、最後一定會勝利,這是我們中華民族湧流不息的傳統美德。

學生們在學習時,也是興味盎然的,無不為愚公持之以恆的精神和遠見的目光所折服。在激烈的課堂討論中,有的.同學卻義正言辭的提出“愚公確實很愚昧,思考問題太過僵化,除了移山之外其實他們還可以搬家”。更有同學提出,“在今天,土地是珍貴的資源,是不可以隨便挖掘的。而且挖出來的土石也就成了建築垃圾也不可以隨便亂倒。”初聽到學生這樣的想法,我還是很驚異的,因為作為一篇寓言,文章的重點在於讓學生體悟愚公堅持不懈的精神。但是,寓言可以從多個角度理解,只要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按照合理的邏輯展開思考,不盲目求新求奇,又能聯絡實際來談就可以。孩子們有這樣的聲音,正是時代在發展的見證。

首先談談“搬家”。搬家省力、省時,而且見效快。我想大多數人都會選擇這樣一條捷徑吧。那麼,愚公為什麼不選擇這一點呢?這大概就是中國人的”鄉土情結“吧。漢高祖劉邦平定天下後,躊躇滿志,回到故鄉沛縣,宴請父老故舊及鄉中子弟,在”酒酣“之時親子擊築,高唱“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一曲《大風歌》凸顯了漢高祖劉邦君臨天下、“捨我其誰”的霸氣,同時,他也向沛縣父老鄉親吐露“遊子悲故鄉,吾雖都關中,萬歲後吾魂魄猶樂思沛”的故土情結。另外還有家喻戶曉的余光中的《鄉愁》無不體現出中國人的故土情結。因而可以體會愚公的心境了。再者,愚公一位有遠見的智者,面對險峻的太行、王屋二山,他更願意用自己的努力和堅持為子孫後代造福,這同樣也體現了我們祖先改造自然的氣魄和堅強毅力。但學生的理解和愚公的做法並不衝突:移山是一種毅力,而搬家是一種智慧。因而此時可以教育學生遇事要學會選擇,從各方面各個角度考慮問題。

其次談談土地問題。城鎮化的加快發展,已使農村的耕地面積越來越少,而且以前最不缺的“土”,現在需要買。家裡需要填個坑,都要到別處買土。農村要求統一規劃,各種垃圾不能隨意傾倒。這些都是目前學生能夠看到的問題。學生能談到說明他已經意識到發展和變化的問題,藉此機會鼓勵學生要勤奮學習,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

我一直覺得,在夯實了語文基礎後,語文課堂應該是學生與教師思想火花碰撞的一個過程,也是彼此互相溝通認可的一個過程。很高興這節課能做到這點,希望以後繼續努力,繼續學習,爭取能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第7篇

?愚公移山》選自於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二十二課,是我國古代一篇優秀的寓言,主要講述了愚公克服重重困難,最終感動天帝,成功移山的故事,藉此表現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本單元的目標就是要從不同角度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提升自己的精神品格;進一步熟悉閱讀古詩文的方法,反覆誦讀品味,提高閱讀古詩文的能力;同時還要積累常見的詞語和名言警句,這也是古詩文基本要求。

這一課歷來有許多的經典教法,但大都集中在第二課時,也就是對愚公和智叟這兩個人物的評價、看法。而對第一課時,該怎麼上好這樣一節課呢?我反覆閱讀了本單元的單元目標,發現書上強調學習本單元要藉助註釋和工具書,整體感知課文大意;還要多讀熟練,積累常見文言文和名言警句,不斷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閱讀能力。仔細分析,這不就是第一課時要完成的目標嗎。但是因為這個家喻戶曉的故事孩子們可能也聽過了,這一課的字詞難度也並不大,面對這些問題,該怎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呢。經過分析預設,我確立了本課的教學目標就是朗讀、積累、感知大意、初步體會愚公的形象。教學的過程我按三步走:讀準、讀懂、讀深,把朗讀貫穿始終。環節上我預設以學生的朗讀、積累和理解為主。方法上採用比賽讀、比賽找、比賽說的方式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課堂實施環節,我以讓學生講《愚公移山》的故事的'方法匯入,目的是用故事匯入,激發學生興趣。果不其然,很多學生知道這個故事,但是說一兩句話就完了,於是由口頭表達引入到了書面文字的表達。朗讀環節,因為這篇課文聽著簡單,但是裡面還是有許多重點的容易讀錯的字音,對此,我採用了比賽接龍的方式讓學生說說自己積累了哪些重要的讀音,學生的積極性一下就調動起來了。然後又用分角色朗讀的方式比賽評比誰讀的準,學生們互評互比,課堂的氣氛一下子就活躍起來了。通過兩次朗讀,學生很快就把這一課的重要讀音掌握了。在第二個讀懂環節,我採用比賽找的方式,讓學生自主完成,在文中找自己認為很重要的字詞,以小組接龍比賽的方式進行,學生們在這種方式的激勵下,認真閱讀、勾畫、圈點、比賽接龍,完成了積累字詞的目標。對於第三個環節,我主要以學生的質疑為主,說說你讀出了哪些資訊?這一個環節我並沒有給學生設定固定的思考題,就是想讓學生自主去發現問題,這也是感知文章大意的過程,學生們通過朗讀、積累對大意也基本能理解了。當時我的內心還是很竊喜的,認為預設的目標完成了。這時突然有一位男同學高高地舉起了手,老師我還有一個問題,“愚公太傻了”,井然有序的課堂炸開了鍋。其實對於這個問題換個問法就是“如何看待愚公的行為”,這也是我第二課時想要完成的目標。距離下課也只有幾分鐘了,怎麼辦?如果問他原因,其他學生再討論,顯然時間是不夠的,看著還有點小驕傲的那位提問的學生,我慢慢走在他的跟前說,“老師覺得你是一個與眾不同的思考者,相信你這節課學到了很多知識,先考你一個吧,愚公多大年齡”?他隨口就答上來了,“九十”,於是我又追問了,九十歲的老人我們應該怎麼稱呼?學生七嘴八舌地說叫“爺爺”,我繼續追問“文中稱他為什麼”,學生回答“愚公”,我趁機問“為什麼後面加公字”,藉機給學生講了公的稱謂含義,就是舊時對男性的長者或老人的尊稱。這時我看到了他不好意思的撓了撓頭。我追問“那我們該怎麼把這個問題換一下呢”,他很快的就說出來了,“愚公的做法不太明智”。此時我終於舒了一口氣,語文是語言文字的課程,所以語文老師要引導學生用準確、精美、真摯的語言表達意思或情感,感知我們祖國的文字的魅力和智慧的。

我個人認為一堂成功的語文課對語文老師的要求是很高的,簡單的要上的生動有趣,難的要上的通俗易懂。但不管哪一種課型教師都要以學生為主體,要充分的備課,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愛上課堂就要讓學生展現自己,教師就要組織好課堂,做好引導者;同時要有把握整個課堂的能力,能靈活自如的應對課堂生成的各種問題,要達到這樣的目標,就要不斷的學習、反思、改變,這樣才能讓我們的語文課變成智慧的課堂,學生的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