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鄂教版《愚公移山》《故事三則》6篇 "智勇雙全,愚公移山與三則故事"

本文將為大家介紹鄂教版中的兩個經典故事《愚公移山》和《故事三則》。這些故事不僅在語言文字方面有特色,而且在情節上也充滿了智慧和啟示。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兩個不同的故事如何傳遞著深層次的人生哲理。

鄂教版《愚公移山》《故事三則》6篇

第1篇

?愚公移山》選自修《列子·湯問》,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生動的故事情節。又帶有神話色彩,歷來膾炙人口。文章寓意明顯。反映人類征服自然的理想和為理想而獻身的精神。

教學本文,首先應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積累文言詞語。其次應引導學生思讀課文,把握愚公這一人物形象,體會對比、襯托手法的表達效果;探究文章的時代意義,時代需要愚公精神,激發學生勇敢面對困難,挑戰自我,爭做時代的驕子。

1.反覆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內涵,培養文言文自讀能力。

2.把握愚公這一人物形象,體會對比,襯托手法的表達效果。

學習愚公精神,正視成長道路上的艱難險阻,勇往直前。

2.理解神話結尾的作用,體會“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這一細節的作用。

4.理讀法 引導學生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包括古今異義詞、多義詞、通假字及常用虛詞。

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譯讀課文,把握文意;思讀課文,探究文章寓意;品讀課文,鑑賞文章寫法上的特點;研讀課文,聯絡實際,總結昇華。

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戶曉,同學們耳熟能詳,愚公移山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下面請看動漫flash——愚公移山。

懲/山北之塞 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3.學生根據註釋提示,藉助工具書,疏通文句,圈點勾畫難詞難句。同桌之間討論交流,教師巡視,答疑解惑。

(2)對加點字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

5.教師播放教學圖片,每顯示一幅,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或朗讀課文相關片斷。

兩座山雄偉高大.實難移走;愚公年且九十,山未移身先死。如何享利?全家人力量微弱,

況且只有一個七八歲的孩子幫忙;工具落後,敲石挖土,用畚箕裝了土石遠運山外;路途遙遠。運土石到渤海之尾,隱土之北。

愚公痛感迂塞之苦,有艱苦奮鬥的精神;”指通豫南,達於漢陰”,確知移山之利,有長期奮鬥的思想準備;有子孫的支援,使移山之役得以順利開始;深明可移之理,“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有發展變化的觀點;感動天帝,將山搬走,顯示愚公移山力量之大,精神感人至深;智叟知難而止,無所作為,譏諷阻攔愚公移山是真正的愚。

教師總結:經過一番激烈的辯駁,愚公智叟孰智孰愚已成不爭的事實,那就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2.提問: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過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說明了一個什麼道理呢?

示例: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只要堅持不懈,成功終會屬於我們。

大小、多少是相對的,都可以向自己的對立面轉化,成功、失敗亦如此。

生3:這是對愚公移山巨大力量和偉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頌,也表達了古代人民藉助想象、寄託於神話向自然鬥爭並取得勝利的願望。這個神話結尾,增強了故事的藝術效果,使“愚公移山”的形象更為高大、感人。

教師點撥:神話不同於迷信,在生產力極不發達的社會條件下,人們只能幻想通過具有超人力量的神來幫助人類征服自然。這個神話式的結尾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美好願望。

學生討論,明確:文中有多處對比,如愚公與智叟、京城氏之子和智叟、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對比。愚公有實現“指通豫南,達於漢陰”以造福人民大眾和後代子孫的巨集偉抱負,對人力的無窮盡懷有堅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偉大,認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舉”,兩相對比,一個高尚,一個平庸。京城氏之子聽說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卻“笑而止之”,對比之下,更顯出智叟見解鄙陋,對造福千萬人的事業的冷漠態度。愚公之妻對丈夫關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問;智叟表現出極度的輕蔑,嘲諷之意溢於言表,一“君”一“汝”,境界全出。

文中運用襯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寫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運土路程的遙遠,一年返家一次對顯現愚公的氣魄,說明移山勞動的艱鉅具有襯托作用。寫操蛇之神的“懼”和天帝的“感”也從側面反映了愚公的決心不可動搖。

愚公精神的實質是排除幹難萬險不達目的決不休止。我們這個時代仍然需要這種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裡會有“神舟”五號的發射成功,非典、禽流感的防治?哪裡會有我國近十年的輝煌成就?哪裡會有時代的發展、人類的進步?讓我們從愚公手裡接過精神火把,點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尋明天的太陽!

聽起來是奇聞,講起來是笑談,任憑那扁擔把脊背壓彎,任憑那腳板把木屐磨穿。面對著王屋與太行,憑著是一身肝膽。

講起來不是那奇聞,談起來不是笑淡,望望頭土:天外天,走走腳下一馬平川,面對著滿堂兒孫,了卻了心中祈願。

多媒體顯示:沒有比腳更長的路,沒有比人更高的山。

1.以“有志者事竟成——讀《愚公移公》有感”為題,寫一篇讀後感。

2.有人說,愚公精神就是苦幹精神,僅有苦幹是遠遠不夠的,苦幹加巧幹才等於成功。你如何評價這種觀點,寫一段話闡明你的觀戰場點。

鄂教版《愚公移山》《故事三則》6篇

第2篇

(一)知識目標:理解積累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寓意,掌握愚公精神。

(二)能力目標:文言文的誦讀;運用全面的、辯證的、發展的觀點看問題,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目標:學習古代人民戰勝艱難險阻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

同學們,你們有沒有聽過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這句話呢?(生:聽過。)那我請位同學為我們複述一下這個故事。(生:這個故事講得是唐朝的大詩人李白,他小時候不喜歡讀書。有一天,乘老師不在屋裡,便悄悄的溜出門去玩。他來到山下的小河邊,見到一位老婆婆,正在石頭上磨一根很粗的鐵杵。李白就覺得很納悶,就上前問她:老婆婆,您磨鐵杵做什麼? 老婆婆說:我在磨針呢。李白吃驚地問:哎呀!鐵杵這麼粗大,怎麼可能磨成細針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說:只要天天磨,鐵杵就能越磨越細,還怕磨不成針嗎?聰明的李白聽後,再聯想到自己,感到非常慚愧,於是變轉身回到書屋努力學習。從此,他在心裡牢牢的記住了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道理,發奮圖強,用功學習。)講得非常好。那你們知道這則故事告訴了我們什麼道理呢?(生:只要我們有恆心,有毅力,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沒錯,這則故事告訴的正是這個道理,大家都懂得這個道理,我想大家應該也做得到。好,那麼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一篇與這則故事有異曲同工之妙的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認真體會一下這則寓言告訴我們的道理。

從文中註解①我們看到這則寓言選自《列子•湯問》,《列子》這部書中儲存了很多的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說。我們今天所學的這篇《愚公移山》就是古代

寓言中的名篇,它有比較完整的故事情節,又帶有神話色彩,歷來膾炙人口。列子,名寇,又名禦寇,鄭國人,戰國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寓言:寓言這種體裁的特點是寄託一定的道理在一種比喻性的虛構的短小故事中,往往帶有諷刺或勸誡的意味。

下面大家先自由朗讀一篇課文結合文章註釋將不懂得讀的字註上音,如果註解中沒有,就先劃出來,等一下我們一起解決。&b&b

大家都讀完了嗎?(生:讀完了。)那你們有哪些不會讀的字詞呢?(生: &b&b)(在這篇課文中以下字詞的讀音應提醒學生注意):

萬仞(rèn) 懲(chěng) 塞(sè) 迂(yū) 荷(hè)擔者 箕畚(jīběn)

窮匱(kuì) 亡(wú)以應 厝(cuò) 孀(shuāng)妻 齔(chèn) 叟(sǒu)

&b&b(結合註釋解釋:塞:多音字,阻塞。 荷:多音字,扛。 亡:通假字,通無。 &b&b)

接下來大家一起朗讀一下這篇課文,看看這篇文章講的是什麼故事?

大家讀得非常好,大家讀完了這篇文章,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疏通整篇文章的大意。大家結合文章註釋看下文中有哪些字詞句是大家有疑問的,現在大家跟同桌互相討論,試著翻譯一下整篇課文。(&b&b)

大家都看完了嗎?有沒有哪些字詞句在你們討論中沒能得到共識或不能讓你給理解的呢?(可能會有疑問,根據學生提出一一解答。)

因為這篇文章的字詞比較容易理解,我就不多說了,就請4位同學為我們翻譯一下這篇課文吧。(本文為自讀課文,全文大意由學生自己疏通,教師只從旁指點即可。)

?生1:太行、王屋兩座山,方圓七百里,高七八千丈。(這兩座山)本來在冀州的南面,黃河的北面。

生2:北山有一個愚公,年紀將近有九十歲了,面對著山居住。(他)苦於山北交通阻塞,進出要繞遠道,就召集全家來商量說:我要和你們盡全力挖平險峻的

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達漢水的南岸,可以嗎?(大家)紛紛地表示贊成他的意見。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你的力氣,連像魁父那樣的小山都不能削減,又能把太行、王屋(兩座大山)怎麼樣呢?況且土石放到哪裡去呢?大家紛紛說道:把它們扔到渤海的邊上,隱土的北面。 於是愚公就率領挑擔子的三個兒孫,敲鑿石頭,挖掘泥土,用簸箕搬運到渤海的邊上。鄰居京城氏的寡婦有個孤兒,剛七八歲,也蹦蹦跳跳地去幫助他們。寒來暑往,季節交換,才往返一趟。

生3:河曲的智叟笑著勸阻愚公說:你太不聰明瞭。憑你在世上這最後的幾年,剩下的這麼點力氣,連山上的一棵草都剷除不了,又能把泥土石頭怎麼樣呢? 北山愚公長長地嘆息說: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了不能通達事理的地步,連孤兒寡婦都不如。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呀;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啊。可是山卻不會再增高加大,還愁什麼挖不平呢?河曲智叟沒有話來回答。

生4:山神聽說了愚公移山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就向天帝報告了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誠心所感動,便命令大力神誇娥氏的兩個兒子揹走了兩座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東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從此,冀州的南部,一直到漢水的南邊,再沒有高山阻隔了。】(根據學生的翻譯,對於翻譯不到位的地方稍作解釋。) (在翻譯其間結合課後練習二分別點出一詞多義字方 、且 、曾 、固 、亡等。)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愚公移山》這篇文章,較完整的知道了整篇課文所敘述出的寓言故事。在下節課上我們將深入瞭解整篇寓言故事以及它所敘述的道理。對於愚公與智叟這兩位主人公也將作出詳細的解說,所以請同學們課後認真思考下這篇寓言通過愚公與智叟這兩位主人公向我們詮釋了怎樣的人生哲理?

第3篇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士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帝感其誠,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太行、王屋兩座山,方圓七百里,高數萬尺。本來在冀州的南面,黃河北岸的北面。

北山有個愚公,年紀將近九十歲,住在兩座大山的正對面。愚公苦於山北面道路阻塞,出去進來都要繞遠路。召集全家人商量說:“我和你們盡力挖平兩座大山,使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達漢水南岸,好嗎?”大家紛紛表示贊同。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您的力量,並不能削減魁父這樣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怎麼樣?況且把土石放到哪裡去呢?”大家紛紛說:“把土石扔到渤海的邊上,隱土的北面。”愚公於是帶領子孫中能挑擔子的三個人,鑿石頭,挖泥土,用箕畚運送到渤海的邊上。鄰居姓京城的寡婦有個孤兒,剛七八歲,蹦蹦跳跳去幫助他們。冬夏換季,才往返一次呢。

河曲智叟笑著阻止愚公說:“你太不聰明瞭。憑你的餘年剩下的力氣,還不能毀掉山上的一根草,又能把泥土和石頭怎麼樣?”北山愚公長嘆一聲說:“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不能改變的地步,還不如寡婦和弱小的孩子。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呀;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沒有窮盡的,可是山不會增高加大,為什麼愁挖不平?”河曲智叟沒有話來回答。

握著蛇的山神聽說了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報告了這件事。天帝被他的誠心感動,命令誇娥氏的兩個兒子背上兩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東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從此,冀州的南部,漢水的南面,沒有高山阻隔了。

第4篇

?愚公移山》選自《列子·湯問》,這是一則具有神話色彩的寓言故事。通過一個年近九十的老人帶領全家人每天挖山不止,最後感動天帝,把山移走的故事,反映了人類征服自然的理想和為理想而獻身的精神。本文有如下特點:①濃郁的神話色彩。②可讀性強,易於背誦、記憶。③人物形象鮮明,寓意深刻。

本篇課文安排在國中三年級階段一個文言文閱讀單元裡,從編者意圖及教學目標上看,是希望通過對本文的學習讓學生達到:藉助書下注釋及工具書,理解文章內容,掌握一些常用文言詞語的用法及意義,提高自學文言文的能力。

經過兩年的國中語文的學習,學生已經學習了一定數量的文言文,積累了一定數量的文言詞語和文言句式,並且具有基本獨立的閱讀欣賞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已具備了結合課文註解進行閱讀,並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因此本課的學習以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為主,教師重在指導,給予方法上的點撥。

?愚公移山》是我國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在自讀的基礎上,通過討論、切磋,參照註釋,疏通全文,再指導學生複述故事。根據學生的基礎和已有的知識水平,對《愚公移山》這則寓言故事進行理解,故教學重點放在愚公和智叟兩人的對比上,通過分析兩個人物的性格特點,從而揭示出作者的寫作意圖。教學難點放在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的理解以及神話結尾在文中所起的作用,從而完成教學任務。

通過對教材及學生的分析,我將教學目標確定為如下幾個方面:

1.積累一定數量的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寓意,理解對比、襯托手法及課文以神話結尾的作用。

2.朗讀本文注意語氣語調,運用辨證的、發展的觀點看問題。

3.學習古代人民戰勝艱難險阻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

1.通過對情節和人物的分析,體會本則寓言中包含的深刻寓意是學習的重點。

2.愚公與智叟對待移山問題的觀點孰是孰非的理解是難點。

此設計的目的是:古老的故事加上現代流行的旋律,古今融合。別有一番風味,讓學生先被樂曲震撼一下,渲染氣氛,再走進文字,啟用課堂,先聲奪人,使學生頓生興趣,讓學生很快走入文字。

①由學生提出應注意的字詞讀音、句內停頓及個別語句的語氣處理,並朗讀,教師點評。

②生字、生詞可以參考註釋、工具書等一一落實,自疏文意,有疑難之處,小組討論解決。

此部分主要讓學生做學案中的基礎練習,教師巡視,後評講,重點給予學法指導。如翻譯文句的方法:換、留、刪、調、補這幾個字的用法等,以起到強化鞏固的作用。

此版塊共設定了11個問題(略),通過問題的解答即熟悉了課文又對文章中的人物形象、主題思想進一步深化。

由課內到課外,開闊知識視野,培養舉一反三的遷移能力,這是訓練學生語文能力的重要環節.此環節安排的拓展訓練的形式是課內外的文段閱讀,具體見教案。

此環節設定一道題目,供課外練習,加強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與消化.題目是:本文是傳統經典的寓言故事,很有特色,就你閱讀後感受最深的一點,請你寫一篇感受。

第5篇

?愚公移山》選自修《列子·湯問》,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生動的故事情節。又帶有神話色彩,歷來膾炙人口。文章寓意明顯。反映人類征服自然的理想和為理想而獻身的精神。

教學本文,首先應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積累文言詞語。其次應引導學生思讀課文,把握愚公這一人物形象,體會對比、襯托手法的表達效果;探究文章的時代意義,時代需要愚公精神,激發學生勇敢面對困難,挑戰自我,爭做時代的驕子。

1.反覆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內涵,培養文言文自讀能力。

2.把握愚公這一人物形象,體會對比,襯托手法的表達效果。

學習愚公精神,正視成長道路上的艱難險阻,勇往直前。

2.理解神話結尾的作用,體會“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這一細節的作用。

4.理讀法 引導學生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包括古今異義詞、多義詞、通假字及常用虛詞。

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譯讀課文,把握文意;思讀課文,探究文章寓意;品讀課文,鑑賞文章寫法上的特點;研讀課文,聯絡實際,總結昇華。

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戶曉,同學們耳熟能詳,愚公移山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下面請看動漫flash——愚公移山。

懲/山北之塞 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3.學生根據註釋提示,藉助工具書,疏通文句,圈點勾畫難詞難句。同桌之間討論交流,教師巡視,答疑解惑。

(2)對加點字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

5.教師播放教學圖片,每顯示一幅,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或朗讀課文相關片斷。

兩座山雄偉高大.實難移走;愚公年且九十,山未移身先死。如何享利?全家人力量微弱,

況且只有一個七八歲的孩子幫忙;工具落後,敲石挖土,用畚箕裝了土石遠運山外;路途遙遠。運土石到渤海之尾,隱土之北。

愚公痛感迂塞之苦,有艱苦奮鬥的精神;”指通豫南,達於漢陰”,確知移山之利,有長期奮鬥的思想準備;有子孫的支援,使移山之役得以順利開始;深明可移之理,“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有發展變化的觀點;感動天帝,將山搬走,顯示愚公移山力量之大,精神感人至深;智叟知難而止,無所作為,譏諷阻攔愚公移山是真正的愚。

教師總結:經過一番激烈的辯駁,愚公智叟孰智孰愚已成不爭的事實,那就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2.提問: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過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說明了一個什麼道理呢?

示例: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只要堅持不懈,成功終會屬於我們。

大小、多少是相對的,都可以向自己的對立面轉化,成功、失敗亦如此。

生3:這是對愚公移山巨大力量和偉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頌,也表達了古代人民藉助想象、寄託於神話向自然鬥爭並取得勝利的願望。這個神話結尾,增強了故事的藝術效果,使“愚公移山”的形象更為高大、感人。

教師點撥:神話不同於迷信,在生產力極不發達的社會條件下,人們只能幻想通過具有超人力量的神來幫助人類征服自然。這個神話式的結尾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美好願望。

學生討論,明確:文中有多處對比,如愚公與智叟、京城氏之子和智叟、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對比。愚公有實現“指通豫南,達於漢陰”以造福人民大眾和後代子孫的巨集偉抱負,對人力的無窮盡懷有堅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偉大,認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舉”,兩相對比,一個高尚,一個平庸。京城氏之子聽說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卻“笑而止之”,對比之下,更顯出智叟見解鄙陋,對造福千萬人的事業的冷漠態度。愚公之妻對丈夫關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問;智叟表現出極度的輕蔑,嘲諷之意溢於言表,一“君”一“汝”,境界全出。

文中運用襯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寫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運土路程的遙遠,一年返家一次對顯現愚公的氣魄,說明移山勞動的艱鉅具有襯托作用。寫操蛇之神的“懼”和天帝的“感”也從側面反映了愚公的決心不可動搖。

愚公精神的實質是排除幹難萬險不達目的決不休止。我們這個時代仍然需要這種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裡會有“神舟”五號的發射成功,非典、禽流感的防治?哪裡會有我國近十年的輝煌成就?哪裡會有時代的發展、人類的進步?讓我們從愚公手裡接過精神火把,點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尋明天的太陽!

聽起來是奇聞,講起來是笑談,任憑那扁擔把脊背壓彎,任憑那腳板把木屐磨穿。面對著王屋與太行,憑著是一身肝膽。

講起來不是那奇聞,談起來不是笑淡,望望頭土:天外天,走走腳下一馬平川,面對著滿堂兒孫,了卻了心中祈願。

多媒體顯示:沒有比腳更長的路,沒有比人更高的山。

1.以“有志者事竟成——讀《愚公移公》有感”為題,寫一篇讀後感。

2.有人說,愚公精神就是苦幹精神,僅有苦幹是遠遠不夠的,苦幹加巧幹才等於成功。你如何評價這種觀點,寫一段話闡明你的觀戰場點。

第6篇

《愚公移山》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富有神話色彩的寓言,它塑造了老愚公這個性格鮮明的形象,表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堅韌不拔的毅力,頑強改造自然的精神。《愚公移山》編排在第五冊“文言文綜合閱讀(一)”單元中,本單元將文言文集中編排,試圖從文言詞法上來“合”,有意識地讓學生在誦讀文言文的同時,瞭解一類文言詞法現象,如通假字、古今異義、詞類活用。本文重點是瞭解通假字的知識。在前四冊課本里,學生已先後學了二十來篇文言文。同時又閱讀了一些課外文言短文,應該說,學生對文言文有了一定的閱讀基礎。這一單元將學過的文言詞法知識進行一些綜合比較,同時也為學習第六冊“文言文綜合閱讀(二)”單元的句法知識綜合比較奠定基礎。因此我把本文的教學目標確定為:第一,瞭解《列子》及作者;瞭解什麼是通假字。第二,初步學會辨認幾個通假字,在理解文句的基礎上,能概括出課文的寓意。第三,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理解愚公移山的現實意義;學習運用全面的、辯證的、發展的觀點看問題,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o

《國中語文教學指導綱要》對九年級年級的文言文教學作了明確的規定:“順暢地朗讀文言課文,熟讀或背誦課本中規定的文言詩文。”培養學生閱讀淺近文言文的能力,最有效的方法是讓他們多讀、熟讀以至背誦一定數量的文質兼美的文言文,並學一點重要的文言知識。因此我把誦讀以至背誦課文作為教學重點之一。

本文在文言詞法方面通假字運用比較多。雖然學生在前四冊的文言學習中,已碰到過不少通假字,但對通假字的概念、種類等知識不甚瞭解,因此有必要在學生對通假字有了感性認識的基礎上,讓學生對通假字的有關知識有一個理性的瞭解,以便掌握規律,學會辨認通假字的方法。因此也應把“古字通假”作為本課教學的重點之一。

本文的結尾運用浪漫主義手法,藉助天神收束故事。對這一結尾如何理解?對愚公挖山不止的壯舉如何評價?學生由於受年齡和閱歷的影響,會產生疑問。因此我把它確定為教學的難點。

本文的教學可採用誦讀法、質疑法、辯論法以及練習法。在教學過程(.)中,力求體現學生自主學習,教師“授之以漁”的教學理念。

教學千法,朗讀為本。葉聖陶老先生根據文言文學習的特殊性,曾經說過:“學習文言,必須熟讀若干篇,勉強記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誦才行。”也就是說,學生對課文的感知是通過讀來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學,誦讀尤為重要。

學起于思,思起於疑,疑則誘發探索,通過探索,才能發現真理。對字詞的疏通,可採用質疑法,讓學生利用註釋,藉助工具書。自主學習,將自學中遇到的難詞、難句摘下來質疑問難,通過生生、師生之間的交流加以解決,教師在點撥時授以學法指導,指點解詞的方法。

在突破教學的難點上,可採用辯論法,對愚公移山的壯舉的評價,可引導學生開展辯論,以訓練學生髮散性思維的能力。在進行拓展訓練時,宜採用練習法,將課內所學的知識應用於課外,以培養知識的遷移能力。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力求體現學生自主學習,教師“授之以漁”的教學理念。

傳統的文言文教學的方法往往採用串講法,師授生記,雖然字字落實,但不利於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我國古代的教育文獻《學記》曾強調“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反對注入式,倡導啟發自主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將採用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從兩方面點撥和指導。

第一方面,在誦讀基礎上,讓學生提出詞法方面的難詞難句、重要字詞,並由學生互相解答,教師“引而不發”,只把獲得結論的途徑指給學生,促其自求,使其自得,從中悟出解詞的方法。例如,當學生困於“投諸渤海之尾”的“諸”時,則授以“因境擇義”法,啟發學生將“諸”的四個義項(①眾、各②之於③之乎④他、她、它們)分別放人該語境中,使上下文意暢通者便是;當學生困於“箕畚運於渤海之尾”的“箕畚”時,則授以“聯絡法”,啟發學生回憶“火燒令堅”的“火”的用法,學生便知“箕畚”是名詞作狀語用;當學生困於“甚矣,汝之不惠”的句式時,則授以成分分析法,先找主謂語,後還原成現代漢語,使學生了解這一句是主謂倒裝句;當學生困於該句中的“惠”時,則授以“規律解惑法”,凡古漢語的某個字譯不通時,就要考慮是否是古字通假。

第二方面,讓學生提出對課文思想內容理解方面的疑難問題,教師組織課堂討論,以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

本文用兩課時完成教學任務。整個教學過程(.)分為五個環節:懸念激發式匯入——整體感知——自研見疑——啟發解惑——拓展訓練。下面談談設計意圖。

本文的導語可採用懸念激發式,故意設定懸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導語的內容緊扣課文,直奔寓言的寓意,促使學生探究理解課文。如用毛澤東曾於1945年黨的“七大”閉幕詞中引用這篇寓言,啟示人們發揚愚公精神,挖掉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兩座大山的內容引入。

文言文教學應該採取“整體——部分——整體”的活動過程,通過整體感知,讓學生初步掌握課文的巨集觀語境,進而把握其微觀語境,以便對每一詞、句和部分作出準確的理解。具體做法是:①聽課文錄音朗讀,要求注意讀音、語調、節奏和重音。②通讀課文兩遍,讀準字音,讀出人物不同的語調;理清文章的思路,各用一句話歸納段意。③齊聲朗讀課文一遍,反饋通讀情況,教師根據實際情況或肯定或指正。④討論文章的思路,先由學生同桌交流,後由一人主講,其他學生補充,教師點撥歸納,由多媒體幻燈片顯示答案。

這一教學環節主要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要求學生藉助註釋、資料,運用符號自學法閱讀課文,即用不同的符號記下課文中的難詞、難句、重要字詞(特別是通假字、多義詞),並設計l一2個疑難問題,準備提問。教師對學生的自研情況要巡視瞭解,並作個別指導,以瞭解學生疑難之所在,加強啟發解惑教學的針對性。

首先,掃除文字障礙,提出難詞難句,生生交流,教師點撥,並授以四種解詞方法:因境擇義法、聯絡法、成分分析法、規律解惑法。

其次,讓學生提出課文理解方面的疑難問題,然後圍繞教學目標歸納問題解惑,如:

2.文章的主人公是愚公,為什麼要寫智叟?對愚公移山的壯舉。談談你的看法。

3.故事結尾寫“神”和“帝”把兩座大山揹走了,對此你有什麼感想?

這四個問題的設計,涵蓋了整篇課文的內容,而且又緊扣教學目標,有利於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下面具體談談問題的展開。

第一個問題的設計,主要是引導學生研讀課文1。3段,瞭解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經過。教學流程是先將學生分為男女兩大組,男生找不利條件的語句,女生找有利條件的語句,並以讀代答,進一步作口頭翻譯,教師適當點撥,並擇要板書,可用多媒體逐一顯示(板書內容詳見最後的板書設計)。在回答第一個問題時,學生可能對愚公其妻和智叟就移山這件事都提出疑問會混為一談,認為都是移山的不利條件。對此,教師要因勢利導,讓學生讀課文,讀出兩個疑問句不同的語氣以及他們的話在情節發展上的作用,從而使學生明確:愚公之妻的話是從“獻疑”的角度說的,帶有關心的語氣;智叟的話是從旁觀者的角度說的,帶有責難、譏笑和輕蔑的語氣。他們的話在情節發展上的作用也各不相同,愚公之妻的話引起大家對運土石地點的討論,促使大家立即行動起來;智叟的話引起愚公的反駁,並在反駁中闡明瞭人力無窮盡的觀點。由此過渡到神話結尾,這才顯得自然合理。

第二個問題的設計,主要是引導學生領會本文運用襯托和對比的寫作特色。教學形式可採用民意測驗的方式,對愚公移山的壯舉持肯定和否定的請分別舉手,並派代表闡明各自的理由。此舉可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估計絕大多數學生認為愚公堅持到底的精神值得肯定和發揚,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估計也有少數學生認為,愚公堅持到底的精神固然值得肯定,但愚公移山的做法並不聰明,如果搬遷自己的住所,還能節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這不是更好嗎?由此可見,愚公“確愚”,智叟“確智”。針對這兩種不同的看法,教師在評價時要注意評價的開放性,只要學生的回答言之有理,能自圓其說,就要給予充分肯定。第一種看法當然是正確的,第二種看法反映出學生的求異思維的能力,也應該給予肯定。應該

說,這種開放性評價方式對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有激勵作用的。

第三個問題的設計,主要是引導學生正確理解本文富有神話色彩的結尾的含義。它是本文教學的一個難點。教學方式是採用比較的方式,教師把結尾改為:“愚公子子孫孫挖山不止,挖啊挖啊,終於把兩座山挖掉了。”再將它與課文的結尾作對比,讓學生比較優劣,充分發表意見。通過比較,明確課文的結尾好,好在兩個方面:一是詞語運用生動,山神“懼”,上帝“感”,誇娥氏二子“負”二山。“懼”、“感”、“負”三字,表現出愚公移山的壯舉有不可抗拒的力量。二是富有神話色彩,當時科學不發達,在與自然的鬥爭中,人們往往“用想象和藉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

第四個問題的設計,目的在於引導學生理解本文的寓意,並正確評價愚公精神,這是學生感悟形象的重要環節,也是本文的教學難點之一。突破難點的方式是讓每人寫一句話,說說學了本文以後感受最深的一點。答案不求統一,可讓學生各抒己見,但回答的基點要扣住本文的寓意:愚公精神表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以堅韌不拔的毅力,頑強改造自然的精神。這種精神無論對學習、對工作,還是對建設都是具有現實意義的。學生交流結束後,要求學生課後將觀點整理成文,寫一篇小作文,題為《小議愚公精神》或《也談愚公精神》。

由課內遷移到課外,橫向拓展延伸,開闊知識視野,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遷移能力,這是訓練學生語文能力的重要環節。拓展訓練的形式是進行課內外比較閱讀,教師設計若干個題目,印發講義,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訓練。(甲)文為《愚公移山》第二段,(乙)文為《山海經?北山經》,通過練習,培養學生閱讀淺近文言文的能力。

這個板書設計反映了課文的主要內容和寫作特點,同時也顯示了教學流程。它既便於教師歸納總結,又便於學生思考記憶。

方七百里,高萬仞——山之高大 雜然相許——家人的支援

寓意:表現我國古代勞動人民以堅韌不拔的毅力頑強改造自然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