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金融觀後感8篇 財富的真正密碼

金融觀後感是對金融領域的相關觀點和現象的深入思考和總結,為讀者提供了關於金融行業的獨特見解和經驗分享。本文將對一些重要金融事件和趨勢進行分析和評論,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金融市場的運作規律和變化趨勢。

金融觀後感8篇 財富的真正密碼

第1篇

星期四下午,我們三至四年級去影劇院觀賞電影——《厲害了,我的國》,光聽名字就覺得激動人心了!這部電影講述了中國十八大(2012至2021)以來這五年的進步。從脫貧致富,到科技改變未來,都值得中國人驕傲。中國橋(港珠澳大橋)、中國路(高速公路)、中國車(高鐵)和中國港(上海港),這四個“中國造”都在世界上鼎鼎有名。天眼、火箭、戰鬥機等都逐漸面向“中國造”。使國家脫貧致富的,是一批批優秀的人員:工程師、村委書記、設計師……中國正前面向小康社會前進,我不由得為此感到驕傲。

看著看著,心裡油然而生一股愛國熱情。讓我舉幾個例滿分子來說說吧:港珠澳大橋,建造了12年,是世界上最長的橋;g919飛機在最近幾年裡首次起飛,這代表了中國首創的飛機也能上天;中國製造的復興號列車,時速可達每小時300多千米;中國的高速公路,已經覆蓋全國近80萬平方千米;中國的村委書記,已經幫87萬人脫窮致富;習近平主席帶動的“一帶一路”,使中國走向現代化……這些事例,都在證明祖國的偉大昌盛。因此外國才願意與中國人合作。此刻全世界有超過100個國家和中國合作著。中國不正用事實證明自己的繁榮昌盛嗎?

看了這部電影,我不禁要對祖國大聲吶喊:“厲害了,我的國!我為您驕傲!”

金融觀後感8篇 財富的真正密碼 第2張

第2篇

大而不倒是一部以2008年美國金融海嘯為背景的紀實電影,講述了金融危機中,美國政府和華爾街的精英為挽救岌岌可危的金融系統,進行多方斡旋決策、力挽狂瀾的故事。在描繪這樣一個精彩故事、刻畫生動人物形象的同時,影片也提供了一個考察金融危機的獨特視角,對金融危機的起因、發生、發展路徑做了一番探究。這對於在創新中求發展的中國證券行業如何提高風險管理意識和風險管理能力,有著很強的借鑑和警示意義。

1、“大而不倒”政策的困境:救不了缺乏危機意識的企業

危機意識缺乏是企業的“致命傷”。華爾街的精英們自認為擁有著巨大的權力和無限的手段,可以操縱資本市場,但他們沒有發現或者不願意接受資本市場的一個最糟糕時刻的來臨。華爾街的情形一定程度上也揭示了“大而不倒”政策的困境,那就是再完善的政策也救不了缺乏危機意識的企業。

因為大型金融機構的破產會產生巨大的外部效應,所以政府和監管當局從穩定金融業和經濟發展,保護廣大的存款人和投資人廣泛利益的角度,對於大型金融機構的破產帶來的一系列效應持有非常審慎的態度,從而促成了“大而不倒”的救助策略。然而,這種策略,也會帶來一定的負面後果。一方面,一旦對一家金融機構實施了救助,那麼救助更大規模的機構順理成章,於是政府無形中鼓勵了更多的風險經營行為,因為金融機構不僅可以據此獲得鉅額收益,而且通過自身規模的擴大,可以博取更多獲得救助的籌碼。另一方面,政府的救助行為也給普通投資者釋放了強烈的訊號,隱形的政府信用擔保可能會刺激對於這些金融機構及其產品的投資,危機再次出現時,政府面臨的救助壓力就會更大,否則將帶來更加覆滅性的後果。

但是從影片中雷曼兄弟破產的案例來看,在真正最糟糕時刻來臨的時候,金融機構最終可以依靠的只有自己。政府和監管當局的救助力量是有限的,有選擇性的,也是有諸多條件的,自己的股東深陷其中只想著脫身,外部的投資集團只想著用一個低廉的收購價格趁火打劫,競爭者則是在通過做空謀利。所以,提高危機意識,居安思危,永遠把合規風控放在經營理念的首位,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財長保爾森在最初設定救市政策時制定了三個主要原則,流動性可救,政府不可直接購買而只能幫助交易,公司持有者不能從救助中獲益。但最終雷曼兄弟被保爾森所放棄,而英國金融監管部門也制止了巴克萊銀行對雷曼的收購,根源都在於雷曼的資本金不足,不符合流動性可救的原則。雖然,隨著事態發展大大超越了保爾森和其他美國金融決策者所能預見和控制的範圍,他最終也不得不放棄了這些原則變身為“大而不倒”的踐行者,進行了干預救市。

流動性危機最終導致了雷曼的破產,我們作為金融機構的高管,也必須時刻關注自身機構的穩健運營,特別是資本金的充沛,這樣才能在未來可能出現的危機面前擁有一定的防禦能力,尤其是不能為追求規模而盲目擴張,金融機構的運營模式必須與自身的風險管控能力相適應。在經歷了“8·16”事件後,流動性風險之於光大證券如同高懸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時刻為我們敲響警鐘。在“8.16”事件後,光大證券進行了深刻的反思,為避免事件重演,首先應該牢固樹立流動性風險防控理念,丟掉過去“淨資本充足即可防範風險”的錯誤認識。其次,要對流動性風險管理進行了改進,包括:第一,積極構建以流動性覆蓋率和淨穩定資金率兩個指標為核心的流動性風險防控機制;第二,制定科學有效的流動性風險管理策略,根據各項業務開展情況,及時進行壓力測試,制訂應急預案,做好極端情況下的流動性風險應對;第三,建立全面覆蓋的流動性風險管理制度體系和管理資訊系統,加強流動性風險量化監測和預警,及時捕捉問題,迅速有效應對,並及時向監管機構報告。

還需要指出的一點是,雷曼之所以被眾人拋棄,其實與它的掌門人富而德的個人性格以及工作作風也有很大關係。毫無疑問,富而德在業務發展上有其過人之處,但其工作風格過於咄咄逼人。這種性格在競爭殘酷的金融領域有其優勢的一面,但這種性格也成為了雷曼在危急時刻難以獲得外界支援的一種障礙。一方面,這提示我們作為金融機構的高管,加強修煉自身,厚德載物,以獲取包括政府、監管部門、合夥夥伴等各方面的支援,為自身企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氛圍,在危機出現時有效獲得各方的理解和支援。另一方面,也告訴了我們中國的金融機構,作為一個企業領導人,要做的不是“報時”,而是“造鐘”,要懂得“沉默領導力”的重要性,要更加著力於企業的制度建設,不偏不倚,才能基業長青。

在次貸危機爆發之前,華爾街的金融精英們對於自己創造的cdo債務抵押債券的創新性“槓桿”融資方式洋洋自得,既讓房主擁有了自己的家,又讓投資者獲得了投資收益,同時這些投資銀行家賺取了高額收益,一切看上去很美好,擊鼓傳花開始了。但隨著越來越多的低信用和低收入者憑貸款買了房,房主還不起房貸了,房價開始下跌,最後危機爆發。

一個原先基於市場需求的創新理念,因為資本追逐利益的本性,逐漸忽視風險,忽視其本源基礎資產的質量,讓越來越多的不合格的低信用和低收入者參與到金融活動中來,最終釀成了世界性的金融危機,這點非常值得我們警醒。當前各種金融創新層出不窮,金融衍生品工具不斷豐富,網際網路金融大潮奔騰而來,在不斷挖掘客戶需求、以創新推動行業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一定的風險。歷史的教訓讓我們警惕,在創新業務領域開啟一片藍海的同時,我們必須時刻將目光收回來聚焦到風控與合規這條“大動脈”上,莫讓風控的不到位而成為券商行業的“阿喀琉斯之踵”。創新必須建立在高度重視合規風控的基礎之上,而且在創新的推進過程中,要時刻關注基礎資產的質量,嚴格把控參與者的資質要求,要基業長青必須警惕風險隱患,如此才能保證在創新的路上健康穩步推進。

第3篇

個別金融集團的龐大已經達到可以影響系統性風險的程度。因為把自己的企業和整個行業綁在了一起,所以讓整個國家的納稅人來為這樣的企業承擔。整個電影其實都是在描寫這樣的困境。拯救這樣的企業會讓決策者面對道德風險,即讓無辜的納稅人為貪婪的人性和失敗的商業模式承擔後果,並且也潛在地鼓勵了創造冒巨大風險去賺取鉅額收益的衍生工具,因為如果賭輸了,也會有政府出來收攤。一開始,為了避免這樣的處境,保爾森選擇犧牲掉雷曼,向華爾街潑一盤冷水,讓那些大佬們清醒下來,讓他們意識到政府會選擇讓他們自生自滅。但後面的事態發展讓保爾森也無法再旁觀下去了。如果不選擇政府幹預,那麼也許整個金融產業包括那些已經有一二百年的美國公司都將面臨面頂之災。最危急的關頭,市場上已經沒有了流動性,這意味著市場已經接近癱瘓。而一旦金融行業癱瘓,由於它的行業屬性,癱瘓將會影響到所有行業,失業率將會上升到歷史上罕見的高度。這樣的風險,沒有任何一個人付得起責任。所以政府選擇了直接干預企業的兼併,維護市場的穩定。這樣的選擇很難判斷是對是錯。就像這本書最後一段講的那樣:“他們的功過將留給歷史來評判。”因為根本無法去模擬和想象另一種選擇和結果,所以也許永遠也無法給出公允的判斷。

經濟與政治兩者不可分離。在金融危機最嚴重的時期,財政部長保爾森、美聯儲主席本伯南克和紐聯儲主席蓋特納都曾經直接命令企業(高盛、摩根史坦利、雷曼、花旗、美聯等等)併購另一企業,以此來緩和金融危機的蕭瑟市場氣氛和悲觀情緒。這在自由市場經濟中簡直是不可想像的事情。政治高管直接參與甚至決定企業的決策,而他並不是企業的董事會和管理層。他所關注的並不是企業的未來和股東的利益,而是納稅人的利益和國家的未來。但當財政部長保爾森命令高盛或者是摩根史坦利的時候,這些擁有私人飛機,豪華別墅的華爾街的大佬們都選擇了順從。許多議員都直接把這稱為“社會主義化”。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在大的層面上來說,經濟是大家按著一定的遊戲規則來玩的遊戲,而政治是制定規則的遊戲。當經濟遊戲玩不轉時候,最後出來收拾局面的一定是政治。

從電影中可以得出結論,華爾街大部分的投行的商業模式建立在信心之上。金融企業不像製造業企業,即使市場形勢不好,那麼至少還有實物存在。而金融企業,只要市場上出現大規模的恐慌,那麼這樣隔夜拆借融資的商業模式也就土崩瓦解了。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華爾街的脆弱。連處在鏈條最高層的財政部長和華爾街的ceo也無法逃脫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恐慌。

在市場經濟中,股市是經濟的晴雨表。股市看重的是投資者對於公司未來的預期。而預期的形成除了建立在經濟局勢和公司基本面,很大程度還建立在人們的信心上。在書裡,你可以在金融危機來臨的時候,沒有人可以抵擋得住那種恐慌。人們瘋狂地出清股票,根本不管自己的成本是多少,只是害怕自己成為最後逃不掉的那一個。所以幾十塊的股票也可以瞬間跌倒一文不值。它的存在價值在某些時刻完全與它的公司經營情況無關,只關乎投資者的信心而已。

在別人恐慌時貪婪,在別人貪婪時謹慎。又有多少人做得到。因為當銀行不斷申請破產保護的時候,你根本不知道哪裡是底。即使你判斷對了長期趨勢,你也很有可能在價值迴歸那一天之前早就虧光了本。

謠言的威力。因為市場的資訊可以輕易地影響一個公司的股價。因為人們的信心往往十分脆弱,所以也往往容易受到謠言的中傷。在資本市場,謠言的威力更加得到了明顯的體現。所以有利益的地方就會有人去掙。最近最火的muddywaters(渾水公司),是一家調查機構兼對衝基金。它因為釋出對在美國資本市場上市的中概企業的調查報告而出名,在揭露那些作假財務報告的上市公司的同時,它靠做空這些公司來賺錢。類似muddywaters的調查公司會是一個趨勢。當然,在a股,現在連直接涉及食品安全問題的企業(雙匯)都沒有什麼事,所以對於a股,這樣的公司還暫時生不逢時。但只要未來法制健全和透明起來,那麼遲早大家會看到那些裸泳者。

謠言加上做空者,簡直就像航空母艦加上核彈頭,它們的威力可以輕易地從地球上抹去一家已經存在幾百年,有幾萬名僱員公司。連華爾街的投行都對此無能為力。總有一天,這些也會在a股市場上出現。

在雷曼推出光鮮的業績報告和自救計劃的時候,德意志的著名分析師邁克爾梅奧可以一眼看穿業績報告背後,雷曼對於自身資產的估值難以置信的樂觀的問題。這證實了儘管市場上存在財務報告和會計處理操縱的現像,但是有豐富經驗的會計人員仍然將是好企業的一塊試金石,也是有分量的角色。

第4篇

我看了一些關於評價白銀資本的看法,許多都是挑剔或者反對,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經濟史學家的學術心態。當非專業經濟史學家寫出了名噪學壇的經濟史著作時, 經濟史學家的前後反應往往是矛盾的: 第一反應就是充當評委,從自己視閡所能及的範圍內作是非評判, 挑一挑論著中的史料錯誤, 然後把它當作罪證進行批判, 最後以專家的身份說: 不懂就不要寫歷史! 第二反應是照搬套用,經濟史學家在做完史實挑剔之後, 發現非專業經濟史學家所構建的理論體系確實勝過自己, 於是又被它所折服, 折服之後, 不分青紅皁白, 拿來套用。由此看來,經濟史學家在經濟史學的最高舞臺上首先是評判者然後是粉絲,但就不是表演者。要知道, 只有一線的演員才能演出一臺真正的好戲,經濟史學家不以主動積極的學術心態去謀取經濟史學舞臺上一流演員席位, 又怎能演出一臺高水平的經濟史好戲!

儘管還存在一些問題, 弗蘭克的《白銀資本》一書總的來說還是寫得比較成功的,它能夠在許多方面給我們提供有益的啟示。弗蘭克在《白銀資本》中突出地使用了長時段的研究方法,他用這種長時段的分析來架構他的整體主義研究,並據此預言了亞洲將再次興起。我認為, 不論弗蘭克所使用的週期理週期理論與長時段論是否科學和準確,單是這種長時段的研究視角也能給我們提供很多啟發。從這種視角出發我們不難發現, 世界歷史中最繁榮和發達的文明重心實際上也一直是在不斷轉移的。因此,未來發生西方再次衰落和東方 或其他地區 再次崛起的情況也並不是完全沒有可能的。否定對資本主義的起源問題進行的研究,對各種生產方式的意義及它們之間的所謂過渡.提出了質疑, 這是《白銀資本》中一個非常引人注目的論點。弗蘭克指明,正如我們指出的, 不僅根本不存在從一種生產方式. 向另一種生產方式的直線進步. ,而且在任何一個社會裡, 更不用說整個世界社會, 過去和現在都混合著各種生產關係。許多不同的生產關

系-提供. 了在世界市場上競爭的產品。但是, 從來不是哪一種生產關係, 更不是哪一種-生產方式.決定了某種生產者的成功與失敗。相反,世界市場的競爭壓力和變動一直是更重要的因素, 決定著生產關係的選擇和調適。我認為弗蘭克這一論斷是值得我們思考的。近代西歐再版農奴制的出現,以及奴隸制種植園在美國早期的長期存在等歷史現象, 我認為都能夠在弗蘭克的這一視角下得到解釋。

總之, 弗蘭克的《白銀資本》不僅在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方面頗富啟示性, 它提出的許多觀點也是發人深思的。

第5篇

首先,在開篇我不得不說我在沒有讀過白銀資本之前,從沒有真正的支援過歐洲中心論的觀點,但是在我讀過白銀資本之後,我發現我腦海中很多根深蒂固的思想皆以歐洲中心論為基礎以此發展成的各種事件的結論和意義。白銀資本對於我的觸動還是非常大的,首先它使我認識到中國甚至是亞洲在全球所產生的巨大作用,瞭解到歐洲並不是如一些歷史學家所說的那樣從很久以前就主宰了亞洲甚至是世界。

作者一上來就是以十分鮮明的觀點批判了傳統的歐洲中心論思想,並對一些我們所熟知的歷史學家或思想家的思想和言論進行反駁。弗蘭克認為即使那些聲稱反對歐洲中心論的人們在論述其思想時也無法逃出這個桎梏,弗蘭克接下來分別從不同的方面來駁斥傳統的歐洲中心論學說,並從新分析有關史料,找出與以往截然不同的觀點。

弗蘭克通過重新對史料進行分析,為讀者描述在亞洲的地域裡,有海上貿易和陸地貿易,並且這種貿易活動範圍廣、持續時間長、貨物的成交量大。通過這些海上與陸上的貿易促進並帶動了一個個的港口城市和內陸中轉地區的興旺繁榮。在此基礎上弗蘭克又統計了所要論證地區的人口數量、城市化水平,發現即使在三個世紀以前的印度某地的城市化水平也依然比歐洲18世紀初的水平要高。

弗蘭克在文章中接著論述道在亞洲,各地的商人自有其活動的範圍和經營的種類。而且歐洲在與亞洲的貿易過程中一直處於逆差,實際上是歐洲更需要與亞洲進行貿易合作,歐洲需要大量亞洲的貨物,但是歐洲本身能出口的東西並不是很多。而且,在亞洲的範圍內都是由亞洲人來操控的,歐洲人根本無法進入到這一貿易活動中。歐洲人僅僅是靠在歐、亞、美洲之間來回倒手轉賣一些物能夠在全球的經濟貿易中佔有很小的一部分經濟額。如果不是依靠歐洲在美洲所得到的重金屬產品,或許歐洲連一席之地都無法佔據,但事實顯示就是如此,長期以來有歐洲主宰世界經濟的說法在此觀點下不禁顯得有些可笑了。

以上是我在讀白銀資本時最為深刻的一些印象,在此寫出我的一些感想。通過弗蘭克的論證打破了原有歐洲中心論的思想,他將亞洲、美洲拉入到全球經濟貿易體系中來,這樣“全球貿易”才更具有全球的意味。但是我在閱讀過程中,注意到作者有時會使用一些較為現代的標準來衡量幾個世紀以前的一些資料,如城市化。不知道這樣做是否具有合理性。

第6篇

“在這部著作中,我用一種“全球學的”視野(這個術語出自阿爾伯特·伯格森1982年的那篇文章)來顛覆歐洲中心論的歷史學和社會理論。我將從一種涵蓋世界的全球視野來考察近代早期的經濟史。我試圖分析整個世界經濟體系的結構與運動,而不是僅僅分析歐洲的世界經濟體系。這是因為,在我看來,整體大於部分的總和,如果我們要分析任何部分(包括歐洲)的發展,我們都必須分析整體。”(前言,第1頁)

歐洲中心主義並不僅僅體現在世界體系理論中,他瀰漫在西方乃至東方世界的學術領域,高高盤踞在人們的意識中。這本書就是要對歐洲中心主義——包括現代社會理論和世界歷史研究中的——做一次總的清算。在清算行列的學者,也許我們不熟悉波蘭尼、沃勒斯坦,但馬克思、韋伯和亞當斯密都在其中。

在我們的觀念中,現代性、資本主義這些耳熟能詳的詞語具有毋庸置疑的地位;新航路開闢後隨著資本主義的展開、世界開始以歐洲為中心逐漸連成一個整體體系,這也是顯而易見的歷史常識;而馬克思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理論和韋伯的資本主義精神理論更加處於不可動搖的權威地位。但是這些“不用質疑”的理論觀念都需要一個假設前提:資本主義標誌著世界歷史的斷裂和質變。

對此弗蘭克作出了革命性的觀念的質疑:他質疑馬克思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理論,資本主義從來不是歐洲人發明的,資本積累過程原本就是歷史推動力;他質疑“現代性”說法的合理性,我們所謂的歐美為中心的現代社會並沒有和五百年前生活在一個截然不同的體系裡,這也同時是說,新航路開闢以來才逐漸建立的世界體系實際上早就存在著,世界體系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等於世界歷史的發展。

更為重要的是,他質疑歐洲在創造“現代世界”中的地位,是否向我們平常所說的的那麼關鍵那麼主導一切、頤指氣使,他指出從新航路開闢到工業革命之間的時段,雖然歐洲人繁忙的出沒於大洲大洋之間,但仍然是亞洲時代,也就是說亞洲仍舊是全球的經濟中心。

然而,我們看到這部書一個最明顯的特徵就是對“歐洲中心論”的無情的全面批判,那麼這種批判是否過於極端,其將眾多西方的經典社會理論統統視為歐洲中心主義的產物(如否定“資本主義”的存在),在我看來,是過於偏頗的;而其在論述以亞洲(主要是中國)為中心的世界體系時,是否犯了持有“歐洲中心論”學者相似的錯誤而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呢,即過分關注亞洲而忽視了歐洲,同樣我認為,他過分抬高了中國(或者是亞洲)在世界經濟體系中的地位,而過分誇張了歐洲的邊緣性地位。另外,我們看到其在第二章和第三章中所做的相關論述來證明其新的世界經濟體系時,我們同樣也會產生這樣的疑問:是否各地之間存在一定的貿易往來和經濟聯絡就能夠成一種世界經濟體系,那麼我們現在所處的世界體系與其論述的世界體系是否有區別,區別在哪裡,而書中並沒有對世界經濟體系作出任何的界定,那麼作者論證的嚴密性就很值得我們懷疑。同樣,在貿易往來中,外貿盈餘或貿易順差是否就能證明經濟發達,而其在論述中國作為當時世界經濟體系的中心時,採取的即是此證據,如此看來,現今中國每年都有很大的貿易順差而美國每年都有著巨大的貿易逆差,如果採取弗蘭克的觀點,那麼中國要遠遠發達於美國,而事實卻恰恰相反,所以我認為,貿易順差的作用遠沒有作者弗蘭克所想象的那般巨大,而以此為論證進而建立起以中國為中心的世界體系更是不穩固和值得懷疑的。

總之,《白銀資本》是一部標新立異的鴻篇鉅製,但同時也有著很多的缺陷和不完備,我們在汲取有益營養或感於作者對中國地位抬高感到激動的同時,也要注意加以區分對待,而閱讀西方研究中國歷史的學術著作時,對於我們最有借鑑意義的,不是西方人如何研究中國的歷史,而是西方人用以研究歷史的理論和方法。無疑,弗蘭克別樣的視角和特殊的視野是值得包括我們中國人每一個人應該學習的地方。

第7篇

陽春三月,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增強員工的民族自信與榮譽感。日前,黨支部組織觀看電影《厲害了,我的國》。

該紀錄電影主要圍繞圓夢工程、創新驅動、協調發展、綠色中國、共享小康、開放中國幾條主線,集中體現了中國近五年來在各個領域取得的突出成就,用影像定格了屬於中國的每一個輝煌瞬間,如殲20列裝部隊;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射電望遠鏡fast投入使用;全球最大的海上鑽井平臺“藍鯨2號”下海;國產航母的建設;“復興號”高鐵再創新速度;生產總值增速穩居世界第一;高速公路網總里程世界第一;全世界最大的其本醫療保障網建成;中國橋、中國路、中國車、中國港、中國網等這些超級工程紛紛驚豔世界等,體現了中國人開拓進取、不畏艱險、勇往直前創造出一個完美的新時代的精神。

?厲害了,我的國》將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發展和成就,以紀錄片的形式首次呈此刻大銀幕上,影片生動地記錄下來中國各大超級工程的震撼影像及背後發生的感人故事,在彰顯國家實力的同時,也體現了中國人民不畏艱險、埋頭苦幹的完美情操。

觀影結束公司,黨支部成員難以掩飾心中的活力和感動,紛紛表示要把這份感觸抒發出來,觀影結束,大家認為,領導人振奮人心的講話和影片中恢弘震撼的畫面讓我澎湃的情緒久難平靜。《厲害了,我的國》中一句解說提到,年輕人挑大樑,已經成為中國創造和高質量發展的隱形利器。身為鈞測青年,更要用奮鬥的青春和拼搏的汗水來更加豐富中國夢的含義,要用勤奮的雙手在新時代拓展幸福空間,播種期望,收穫未來。新時代是奮鬥者的時代,只有奮鬥的人生才稱得上是幸福的人生。

同志們深受鼓舞,倍感振奮自豪,紛紛為祖國取得的輝煌成就點贊,為祖國的強大繁榮感到由衷的自豪與驕傲。大家紛紛表示,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砥礪前行,將影片中傳遞的中國精神轉化為實幹動力,用實際行動踐行十九大精神,以更加昂揚的鬥志和不畏艱險的精神投入到自身工作中,凝心聚力,眾志成城,擼起袖子加油幹,結合八大文化精神、三化管理思想,共同實現2021騰飛。

第8篇

一部影片,讓大國雄姿躍然銀幕之上。《厲害了,我的國》從圓夢工程、創新驅動、協調發展、綠色中國、共享小康、開放中國等方面,以巨集大視角展現了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所取得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性成就。影片不僅僅記錄了中國橋、中國路、中國車、中國港、中國網等一個個非凡的超級工程,還展示了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射電望遠鏡fast、全球最大的海上鑽井平臺“藍鯨2號”、磁懸浮列車研發、5g技術等引領人們走向新時代的里程碑般的科研成果。當一幕幕壯觀恢弘的航拍鏡頭從眼前掠過,中國力量、大國雄姿帶來的震撼與自豪感,撲面而來。

普通人的故事催人奮進。除了展現輝煌成就,《厲害了,我的國》還將個人在工作崗位上的奉獻和社會發展有機結合起來,呈現出全國人民用心自信、銳意進取的精神風貌。科學家、工程師、拓荒者們訴說著對理想的執著與堅守,他們是譜寫時代鴻篇的揮毫潑墨者。還有築起全世界最大人工林的塞罕壩上三代人,保家衛國的威武之師,挨家挨戶探訪的基層扶貧幹部……不少觀眾深有感觸地表示,《厲害了,我的國》超有正能量,它召喚我們每個人不忘初心,用奮鬥書寫無悔人生。

?厲害了,我的國》,所展示的不僅僅是“厲害了我的國”,也是“厲害了我們的黨”“厲害了我們的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