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曾國藩家書讀書心得體會3篇 曾國藩家書:智慧滋養,啟迪心靈

曾國藩是清朝末年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軍事家,他興辦學堂,主張以“讀書為先,修身為本”,並親自撰寫家書教育子弟。這些家書不僅僅是普通的家信,更是一本本經典的讀書心得。通過閱讀曾國藩家書,我們可以深入瞭解他的教育思想,感悟他的人生哲學。

曾國藩家書讀書心得體會3篇 曾國藩家書:智慧滋養,啟迪心靈

第1篇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一位重要的歷史人物,被稱為晚清“第一名臣”,更有甚者推崇其為“千古完人”。他整頓吏治、倡導科學,使腐敗的滿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樣影響深遠。作為中國近代地位顯赫而又最有爭議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國藩家書》行文形式自由,隨想而至,揮筆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蘊含著真知良言。儘管曾國藩著作留傳下來的很少,但僅一部家書足以體現他的學識造詣和道德修養,從而贏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稱譽。

曾國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體此刻他寫給孩子以及親友的家書中。曾國藩的家書,共有330多封,是歷家書儲存下來最多的一個。全書分為治家類、修身類、勸學類、交友類等10大類。曾國藩家族,向來治家極嚴,也很有章法。曾國藩受家風薰陶,對子弟也要求極嚴,並諄諄加以教誨。他的家庭教育指導思想中,有許多可取之處。如在教子弟讀書、做學問、勤勞、儉樸、自立、有恆、修身等方面,都繼承和發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曾國藩是的兒子,能使父母寬心;是的哥哥,教導和照顧弟妹,體貼入微;曾國藩更是仁慈的父親,是兒女的好榜樣。他的家書講述人生夢想和道德修養。他每日記日記,將一念之差、一事之失,都記於當天的日記裡,對自我的錯失,毫不留情,並且還和好友互相傳看,以到達監督的作用。在骨肉親情日漸淡漠、鄰里親戚形同陌路的現代社會裡,確實有警醒世人的作用,值得每個人一讀。古語云:盛可是三代。而曾國藩家族卻代代有英才,出現了像曾紀澤、曾廣均、曾約農、曾寶蓀、曾憲植等一批的外交家、詩人、教育家和科學家。

曾國藩是中國傳統儒家文化培育出來的最為優秀的成功者。儒家文化要求人們進取地應對人生,投入社會,在有限的生命期間裡,使自我的人生價值和社會價值得到的發揮。在全球經濟越來越趨向於一體化的時候,民族的文化認同以及民族自尊心的建立就顯得尤其迫切和重要。僅有對自我嚴格訓練,才能培養出較高的本事和素養,應對世界。

人生在世,幾乎都渴望成功,誰都不願意做一個失敗者。對於曾國藩的歷史評價,至今或許還有分歧,但他是一個成功者,應當是不爭的事實。他修身立志,儲才養望,奠定了成就事業的基礎。

曾國藩的修身表此刻:為人表裡一致,內心的一切都能夠公之於眾。有恆心,生活有規律,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在嚴格修身的同時,為自我樹立一個的遠大志向。曾國藩充分利用時間,發奮苦讀,博覽群書,如諸子、兵書、水利等方面實學書籍,以此完善充實自我的知識結構,為做事而儲備真才實學。

中國人喜歡歷史。這種喜歡,除因歷的人物和事件能帶來一種欣賞樂趣外,還因為歷史能給人以啟示和教益。曾國藩認為,讀書,一要有志氣,二要有膽識,三要有恆心。“恆”最為重要,學無止境,若不持之以恆,必定半途而廢。讀書如此,做人做事也應當如此。

(一)普通人照樣能夠成就事業,改變命運的關鍵在自我奮鬥。曾國藩成為後世榜樣的根本原因就在那裡,他的成功激勵了千千萬萬沒有依靠、沒有財富的普通人家的子弟的上進心。毛澤東可作為這方面的典型的例子,毛澤東在一師讀書的時候,與教師楊昌濟談到自我的務農之家時,楊昌濟“以農家多出異材,引曾國藩、梁任公之例為勉之。”此話對毛澤東的鼓勵是相當大的。現今儲存的由湖南出版社出版的毛澤東《早期文稿》中有一處提到了曾國藩,對曾國藩表示出很大的敬意,最有名的一句話便是“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青年時期正是人的夢想和抱負的構成期,曾國藩的言行對青年時代的毛澤東確實產生了很大的激勵作用。

(二)教育之本是提高人的綜合素質。中國的教育,從古至今都是應試教育,過去人讀書的目的是為了求功名,有了功名之後便能夠做官,此刻人讀書的目的是為了考大學、考博士,有了學位後便好去求職,應試教育的負面是:培育出來的人缺乏應對複雜多變社會的本事,缺乏成就事業所必須具備的其他的相關知識。曾國藩在進京後的不少家書中,都要那幾個迷戀科舉考試的弟弟從科舉中走出來,去讀一些於身心學問有益的書。而他卻更加身體力行,拜師訪友,求學問道。因為有了這個過程,曾國藩才有了一個學問和人格的昇華,為他日後的事業打下了厚實的基礎。

人的綜合素質是做人的根本,如果把人的一生在社會上的生存比作一門學問的話,技能則如同專業知識,綜合素質則好比基礎理論,基礎理論紮實雄厚,相關的專業則較為容易掌握。此刻的社會變化得快,專業門類越來越多,人在學校裡的專業學習決不可能都學到,到了社會後要適應社會的變化,其立身之本則在人的綜合素質上,這是其一,還有更重要的是,人類的事業只能是人格完美的人才能擔當得起。人的綜合素質的高下,在事業成就的大小中起著更為重要的作用。

曾國藩具有高深的學問素養,毛澤東同志曾評論他:是一個“辦事(幹出事業)兼傳教(留下思想學說)之人”。他一生勤奮讀書,推崇儒家學說。他被認為是中國近代最終一個集傳統文化於一身的典型人物,他的成功給我的啟示是:處在變革時期而浮躁不安的中國人,依然需要來自本民族文化的滋潤。這種啟示,因為同源同種同血脈的緣故,而顯得更親切,更實用,也更有效。正如魯迅先生所說:惟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惟有他發揚起來,中國才有真提高。

曾國藩家書讀書心得體會3篇 曾國藩家書:智慧滋養,啟迪心靈 第2張

第2篇

有句話說:“若覺中年無作為,勸君重識曾國藩。”要我說學知識不問年少,想知事故也不必等到中年。

尤記得第一次翻開《曾國藩家書》時,還是17年的一個盛夏,最近實在書荒,不由得再翻起這本收錄了半個聖人的書信故事,更得來了不一般的感受,再隨記一下在書中得來的感悟。

曾國藩說:“勿以小惡棄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

其所述意思是不要因為別人所顯現出來的一些小缺點,而忽視了他身上其他更大的優點,也不要因為與他人有了一些小過節就忽略了別人以往幫忙過你的大恩。

這兩句話都是告誡我們,不要因為別人的一些小錯誤,一點道德或人事上的小瑕疵,與你產生了一點小恩怨以後,就全盤否定別人的好,忘記別人帶給你的恩惠。

?禮記》:“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

這句話我是深有體會的,因為看重一個人於是發現了他身上更多的缺點,因為厭惡一個人最終反而發現了他身上不少的優點。

所以說在與人相處的時候,必須不要憑第一感官去定義一個人。而是要深入瞭解以後客觀、公正地看待他的缺點和不足。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

從古至今,沒有什麼成就的人唯一“懶”字罷,不管你學識多高,家境如何,懶惰的人,終成不了大事。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天下有大才大識的人,最終失敗無非是因為一個“傲”字,這種人自認高人一等,不懂謙虛,最終曇花一現,消失在歷史的滾滾車輪下。

不能否認韓信是有大才之人,後世也尊稱他為兵家四聖其一,可是落的個不能善終的下場,也並非就不是我上頭所述之因。

孔孟朱王四大聖,唯曾國潘只佔了半個,因為他沒有創立自我的理論,他所述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都是以前面四個聖人為標杆,自身奮進。

依我拙見,曾國潘一生勤,仁,義,知世故,懂進退,已是我們後生學習之典範,稱聖與不稱聖又如何。

聖人多半是被神話出來的,可是聖人能被稱聖,自然是他們的思想,言論,行為值得被後人所習,他們的精神,故事,形象能夠被立為標杆。

再次拜讀過曾國潘家書之後,更感慨還有太多修身立德的真理,為人處世的事故值得我們學習,此書在中華五千年凝聚文化下頭也只是冰山一角,古代人講究修身,立業,現代人都是立業,修身,更何況太多人立業後不修身。

只是如今社會又有幾人能捨棄手中之物平靜下來與這些白皮黑字作伴呢?

如果你尚且年少,不如多花點時間讀點書吧,修好身再立業,事半功倍!

第3篇

讀《曾國藩家書》,從第一封家書開始,筆者就被書裡濃濃的親情味所感染。隨著閱讀的深入,這位被譽為“清朝第一中興名將”的形象在筆者心裡徹底被改變了。一封封看似聊著居家艱難的家書,字裡行間蘊含的是對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兒、親朋好友的濃濃的掛念、敬重、關懷、關心之情,每一封家書都洋溢著濃郁親情。看的筆者都想讓時光倒退幾十年,重新回到僅靠書信聯絡的時代。

如今人們,應當說是趕上了好時光。隨著資訊科技的高速發展,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無論多遠,都好像在咫尺之間,都能夠經過電話、資訊、微信、網路進行隨時隨地的交流。電子通訊技術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現代人能夠說已經告別了原始的信紙、信封。可是,無論如何方便快捷,總覺得少了一點感覺。讀著《曾國藩家書》,不由自主的就想起了十幾年前自我寫信讀信的情景。那一封封透著墨香和紙香味的信,讀起來,感覺特親切特溫馨,信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活靈活現,都栩栩如生,彷彿寄信者就坐在自我身旁。讀著親朋好友的來信,感受到的是寄信者那份濃濃的親情友情。如今,無論是接電話還是看資訊,總覺得少了一點韻味和感覺。

讀《曾國藩家書》,讓我們看到了作為史上名臣曾國藩的另一面,那就是人性中最美麗最溫馨的善良之光的閃現。那一封封家書,無論長短,字裡行間充滿的是對親朋好友的掛念、關心和關懷,字裡行間充滿的是中華民族最完美的道德——孝悌。一代名人重臣經過家書讓我們看到了他深厚的道德修養。看曾公的家書,感受到的是他骨子裡那份對家人的濃濃親情。作為一個在京城做官的人,曾公在給祖父的一封家書中寫到,“在京為官之人都是東拆西借的過日子……”曾公在家書多次提到生活的艱難,可是總是盡力的幫忙家人和親朋。看到這些,我感動了,並且感動的想流淚。如今,我們生活的時代,雖然物質生活十分富足,可是,幾乎所有的人都感到很迷茫,很困惑。也許我們困惑迷茫的原因是我們心裡少了像曾公一樣的親情和友情。

也許是因為此刻的這個世界誘惑太多,也許是因為人人都忙於追名逐利,如今,人與人之間以往擁有的濃濃親情和友情好像在逐漸變得淡薄,維繫人與人之間感情聯絡的紐帶越來越脆弱,感情的深淺和好壞全維繫在利益的天平上。一旦利益的天平嚴重失衡,以往濃厚的親情和友情就會變得寡淡如水。古人所云的“富在深山有遠親,窮在鬧市無人問”的人間百態,在當今物質極度禮貌的社會上更加凸顯。我們將一切都歸咎於窮和富這兩個字,似乎有點偏薄。《曾國藩家書》一書中,從很多家書裡我們都能夠看出作為為官之人的曾公生活的艱難,有些時候冬天要靠外官進獻的炭資錢過活。這樣的生活境況也許此刻人覺得不可思議,更不敢相信,可是,當時曾公的生活境況就是如此。即使如此,他還時刻不忘盡最大努力接濟家人和親朋好友。看了曾公的家書,我有點頓悟了,維繫親情和友情的金鑰匙不是名利,而是深厚的文化修養和道德薰陶。

曾公在家書中,上千次的提到他的弟弟們學習狀況,從中能夠看出曾氏家族對教育的重視程度。曾公家書中字裡行間流露出的那份濃濃的親情和友情,來源於曾公深厚的文化修養和積澱。所以說,改變人的素質,真正的根源還在於教育和文化。今日,現代人缺失的正是物質的超前發展和教育的相對滯後,物質和文化發展的不平衡導致瞭如今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和道德問題。

當下的中國,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更迫切的問題是發展文化和教育。經濟能夠改變人的生活狀況,而文化和教育能夠改變一個民族和國家的素質。民強方可國富,民強首先強的應當是文化素質和道德修養。沒有文化和道德修養的人,即使披金戴銀,擁有萬貫家財,充其量也就是一個動物而已。因為人畢竟是靠感情維繫的動物,沒有感情與禽獸無異。

?曾國藩家書》處處洋溢的濃濃親情和友情,正是迷茫的現代人正在丟失的和渴望得到的東西。當每個人的內心都充滿的濃濃的親情和友情時,也許這個社會才不會那麼浮躁和狂熱,也許每個人的心兒才會多幾分寧靜和安逸。構建和諧社會,和諧來自於民眾深厚的文化積累和道德修養,除此也許別無他法。

曾公作為歷史上一位譭譽參半的人物或者領袖,我們不去評說其史上的功與過,只就其人性中最閃光最完美的一點就足矣,人無完人,孰能無過。最終,以曾公的一首詩結束此文,“左列鍾銘右謗書,人間隨處有乘除。低頭一拜屠羊說,萬事浮雲過太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