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清明的隨筆關於清明的隨筆6篇 清明隨筆:追憶故人,緬懷先烈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之一,也是我國傳統節令中最重要的祭祀日之一,用來紀念祖先和家族中已故的親人。隨著時間的推移,清明節的意義變得更加廣泛,也成為了一個寄託哀思和緬懷先輩的日子。本文通過一篇隨筆,探討清明節在當代社會中的意義和價值。

清明的隨筆關於清明的隨筆6篇 清明隨筆:追憶故人,緬懷先烈

第1篇

幼時的我對清明節的印象是模糊的,現在想來是因家庭條件還可以,不少吃少穿的。隨著年齡的增長,無憂無慮的童年隨著父親的去世而定格。清明節變得清晰起來,那時的我明顯的感覺到生活的艱辛,還沒到清明節,就數著指頭盼,為了吃上兩個平日吃不到的雞蛋。等到了那天,母親便早早的煮上為數不多的雞蛋,我們姊妹四個便不分大小地搶那個大的雞蛋,往往會爭執不休,最後母親只好出面協調,我們這才高高興興地捧著兩顆熱雞蛋跑到小樹林裡盪鞦韆,霎時樹林上空便盪漾起孩童們的歡聲笑語。快到中午了,“回家吃飯了—”母親那悠長的聲音在村子裡迴盪,我們便隨著這聲音跑回家。午飯過後,母親便領著我們姐弟四人去上墳,路上十歲的我心情變得沉重起來,弟弟妹妹們還小,打打鬧鬧的。到了那裡,幫母親把雜草拔出一片空地,把要祭奠的碗碟擺上,倒酒和上香,過一會,燒紙錢,然後母親盤腿坐在地上,撕心裂肺地哭起來,我們幾個也都哇哇地哭,那時候不知道勸說母親,直到喉嚨哭啞了才做吧,收拾好東西一步一回頭地回家。現在想起來都感覺好悽慘,經常淚流不止。

彈指一揮間,我已進入中年,生活逐漸富足,清明節感覺就是為了懷念親人而設,家人和孩子都不喜歡吃雞蛋,煮雞蛋這道程式也省去了,最近兩年,國家對民族的傳統節日重視起來,放小假幾天,清明節過得有滋有味了,老早就聯絡兩個較遠的妹妹,希望清明節那天歡聚孃家。到了清明節,我們姐妹幾個邊聊家常邊包水餃,四個孩子在周圍跑跑跳跳,母親更是高興地合不攏嘴。飯後我們一塊去上墳,一路上,麥苗青青,果樹發芽開花,鳥語花香,空氣清新,美不勝收。對親人的悼念不再那麼傷心,好希望父親九泉有知,能看到現在的好日子。回來的時候,順便挖些地裡的薺菜、苦菜、菊花芽之類的野菜,成為晚上餐桌上的美食。孩子們更是像放飛的籠中鳥,歡呼雀躍,充分感受大自然的寬廣和美麗。

清明的隨筆關於清明的隨筆6篇 清明隨筆:追憶故人,緬懷先烈 第2張

第2篇

春雨落江南,江南更鮮亮了,如出浴的美人。由此看來,把春天比作小姑娘,大體是相宜的;到了清明,小姑娘就長大了,愈加光鮮、水靈。於是,清明時的江南雨就多。

清明的雨小小的,不如夏雨激昂;鶯鶯之聲,似娓娓敘說。如果單純去聽它,意思不大,惟有雨中觀景才顯詩性。有人說,觀雨景去山中的竹樓或溪邊的水榭為佳,且三兩知己,烹水煮茶;或對雨撫琴,或與山吟哦。如此,也許是好的,卻是太苛刻,也太繁瑣,且未免迂腐了些。我看不必,只須一柄雨傘,或邀好友,也可一人,無需尋戴望舒說的那個長長的雨巷;向池塘,往湖畔,去山溪,或竹林小道皆可。草木流翠,雨聲清越,景在眼裡,詩自在心,還管它什麼竹樓木樓呢。曾在一個未名湖畔留駐,雨是不疾不徐,人是氣定神閒。湖中有荷,雖無新綠,卻是著了濃濃的春意,似乎就要醒來了;縱是殘荷聽雨的局面,卻無絲毫的冷雨花魂之嘆。尤是臨水的柳,垂枝無數,在輕風微雨撲弄之下,搖曳生姿,似有萬種的風情,哄得人心裡都溫軟了,無端地想笑。那邊不遠,幾株梨花開得正好,點綴在深黛的景色裡,醒目,清涼,卻無自炫的意思,讓人心裡生出許多喜歡與潔白的念頭,覺得這世間的一切都是那麼的好,身心也彷彿讓自然的造化洗滌了一番,更覺內外清明瞭。

雨景賞了,不妨再去喝點小酒,給詩意的情懷來一點字尾方好。這倒不難,幾位同好相約去了西城,擇一座頗有唐宋古韻的瀕水酒家,更上層樓,憑窗圍坐了;酒,自然是杏花村系列的最香,外加三五盤碟,就足夠故作風雅一回了。窗外小雨,斜斜飛落一條河;悠悠千年的河水,記憶裡多少回李白放蕩不羈的身影。河岸上便是叫響古今的杏花村,如今,我生也晚,唐朝的花期過了,或者開在遠處。但是,卻又覺著空氣裡分明繚繞著淡淡不去的杏香,是的,是杏香,彷彿招手即聞。我想,這定是千多年來美酒與杏花催生的結果了。你想啊,古井甘泉釀造的絕世甘醇,遭遇綿延十里路的杏花,這是怎樣的一種激情與糅合呢?於是,我們置身其地,不見杏花卻聞香,也就不是什麼奇怪的事了。說到這裡,有件事始終不明白,當年的杜牧是怎麼一回事呢?這紛飛的小雨,那淡遠的杏香,多好!偏偏說什麼他的魂要掉了。到底是被漫天的小雨弄得急了躁才到處找酒喝,還是因為找不著酒家轉而對這無辜的雨發了臭脾氣呢?不管吧,好在有牧童救了他,且因禍得福,既過了酒癮,又避了雨,且還了魂,還寫出膾炙人口的《清明》絕唱,更留下一段咀嚼不盡的風流佳話。不料想,這酒,這杏花,這詩,這佳話,一路糾纏至今,卻被我們這一干人當成了上好的下酒物,不知可糟蹋了它。

無論如何,春雨是斷不會被糟蹋的,它應時而來,融入大地,滋潤萬物,尤其對農事有益。很早以前,大詩人杜甫也這樣說過:“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在鄉村,雨的詩意被弱化了,潛藏了,藏在一切作物的根鬚裡,莖脈裡,成了貴如油的物質。農諺雲:“清明雨漣漣,一年好種田”;“清明前後,種瓜點豆”,等等,意思是說清明天氣回暖,雨水增加,草木向榮,勸導農人適時開耕播種。於是,就有許多田頭地腦的事要做:疏田溝,起地壟,種棉花,點瓜豆,焙新茶,採蠶桑……然而,江南主產水稻,清明最主要的事還是浸稻種。從前,父親健在時,每到清明時節,嘴裡常唸叨的一句話就是:“二月清明莫上前,三月清明莫退後。”父親說的月份是農曆而不是公曆,他這是在算計著浸稻種的日子呢。稻種照例浸在一口高大的缸裡,這是農家一年的希望,比一缸酒,比一摞子詩不知要強過多少倍。

清明須上墳。上墳不同於踏青,希望也來一點雨,要毛毛雨,似有若無,到無需打傘最好。山色迷濛,雲煙壓翠,近旁的柴葉都溼了,像許多雙盈淚的眼。這樣的場景很好,讓人的心緒遊離在漫山春華之外;上祭品,燒紙錢,磕頭,默哀,放鞭炮。在這樣的情境裡,我不忍馬上離開,總要在父親的墳前再呆一會,多半還會點兩支菸,自己吸一支,放一支到墳頭,默默地陪父親吸,一任雨霧、煙霧迷離,飄散,又消逝……

第3篇

不知不覺裡,在窗外的明晝與黑夜的交替裡,時間竟已悄然流去。夢裡學校與同學相歡的時光被時間的塵埃漸漸染成灰暗。惶惑的茫茫然裡,竟然到了清明時節。

前兩天在父母工作日的一天窗外依舊晦澀不明的清晨裡,他們做好洗漱,妹妹的童真的聲音與父母有些煩躁的聲音迴盪在客廳的燈光下,這些聲音穿越我臥室的木門,來到我的耳邊。我對這樣的突然有些奇怪,他們的這樣的作態似乎是出遠門時的準備。果不其然,在接下來他們的對話裡,我聽到他們要回老家這個資訊。為什麼呢?再往下一聽,原來是到了清明時候了。

原來在不知不覺間,時間又晃過了一年了。在去年的現在,我與家裡人大吵了一架,原因在於我不想回去而他們硬要逼迫我回去。我知道我的不對,但我也無法讓自己卑微地出現在先祖的墳碑之前。卑微,是別人看我的視線低了下去;卑微,是我內心的渴望的抱負沒得到實現而產生的心理感情。我無法忍受這樣的卑微,所以,我寧願對抗現實的習俗,讓自己成為一個別人眼裡的逆經叛道的人,也不要屈服於那個可怕的現實。所以我不回去,所以我不惜為此事而與父母爭吵。

如今,一年已過,時間又來到相似的時刻。可我的處境卻沒有因時間的安撫而有所好轉,反而每況愈下。父母的眼裡漸漸沒了我,他們的心被妹妹一人所填滿。我的心雖說早已對現實的不堪所麻木,可親情終歸讓我漸凍的心有了絲絲異樣。

可我不會回頭。就讓這個世界的人全都說我錯了吧。我的“回頭”,必然是我認為那裡有自己想要的東西。

清明的時候,我獨自在家裡對著發白光的螢幕打出一串串冰冷的文字。

我的歸宿在哪?是慘淡地死去?還是在混沌的苟且裡慢慢找到自己喜歡的路?

第4篇

清明時節的雨,總是讓這個春天,莫名渲染上一絲憂傷的氣息。在去往公墓的山路上,看著路邊一簇簇的小草,我所有的思緒彷彿一下子就回到了外婆健在時的那些快樂時光裡。

猶記得,小時候,我特別喜歡去外婆家。外婆的家鄰山,每到春暖花開的時候,那山上除了遍地的山花爛漫地開放著,更有許多小草蔥蔥郁郁地生長著。草叢中還有許多小蒜,它形如小蔥,卻帶著一股特有的誘人香味,在那個貧苦的年代裡,把小蒜洗淨切碎,調入麵粉攪勻,再煎成油餅一直是我相當喜歡的一種美食。應著這一份誘惑,每次去外婆家,我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上山挖小蒜。

有一次,我騎著車子帶著鄰居小胖去外婆家,照例喊了聲“外婆,我來了。”就奔向了山上。小胖在我後面擔心地喊:“你幹嗎不讓你外婆陪我們一塊去?”我得意地一笑,說:“放心,馬上她就會追來的。”果然不等我們挖了幾棵小蒜,外婆已經喘著粗氣跑到跟前來了。我和小胖相視而笑,外婆則嗔怪著罵:“你這孩子老不聽話,這山上有老虎,你們就不知道害怕?”

外婆一邊說著,一邊開始急急去找那些躲藏在草叢裡的小蒜,就好像山上真有老虎,多呆一會就會把我們叼走似的。揹著半簍子小蒜下山,山路彎彎斜斜的,外婆一手拉著我,一手拉著小胖,還不時地用袖口給我們擦著額頭的汗。

再回到外婆家,我們便成了外婆的小跟屁蟲了,看著她洗小蒜,切斷剁碎,再看著她拿出土雞蛋,打碎,和到麵粉中去,攪勻,我們的口水都快流下來了……最後,外婆不等把油餅煎到金黃色,便用盤子盛好遞給我們,一邊叮囑著“慢點吃”,一邊看著我們笑。

幸福的日子總是過得特別快,一晃又是幾年,我開始去外地上學了,山上的小蒜青了又黃,黃了又青……很多次電話裡,外婆總是不忘問我:還想吃小蒜油餅不?

當聽我肯定地回答說“想”的時候,外婆開始嘆氣,說:想吃怎麼辦呢?那麼遠,老不回來的,寄油餅也不合適呀?

可是不久之後,我卻收到了一個包裹,母親在電話裡告訴我:聽你說想吃小蒜,你外婆特意挖了許多,把那蒜頭製成了泡菜……

那片刻,我一下子眼睛溼潤了,思念夾雜著幸福瞬間齊湧心頭。這之後的好多年,我一直會收到這樣的泡菜包裹;放假的時候,我會揀著小蒜蔥鬱的季節回去,陪著外婆一起上山挖小蒜,為的只是看到外婆那滿足而欣慰的笑容。

外婆去世的時候,剛巧是小蒜變枯的時節。家裡的蒜頭泡菜依然富足,外婆卻走了,躺在那群山懷抱之中,觀望著山上的小蒜青了又黃,黃了又青,聽著我們的腳步聲來了又去,去了又來……

第5篇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約從唐代開始,人們在清明掃墓的同時,也伴之以踏青遊樂的活動。由於清明上墳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餘,順便在明媚的春光裡騁足青青原野,也算是節哀自重轉換心情的一種調劑方式吧。

因此,清明節也被人們稱作踏青節。秉性貪玩的孩童,常常不滿足於踏青遊樂僅僅在清明舉行一次,誠如唐代大詩人王維的詩句“少年分日作遨遊,不用清明兼上巳”。

又是一年清明節,其實在我看來,清明,就是一場憂傷的葬禮。法國作家(司湯達)精煉的墓誌銘:“米蘭人亨利·貝爾安眠於此。他曾經生存、寫作、戀愛。”

生命就像是一朵花開的時間。我們每一個人生存在這個世界上,面對甜酸苦辣的生活,面對鍋碗瓢盆的精彩,其實每一天的生活,就是一場憂傷的葬禮,就是為自己寫下人生精彩浪漫的墓誌銘。

長庭外,落英繽紛,奼紫嫣紅;深閨裡,淚眼迷濛,涼了春夏,冷了秋冬。或許,一個天涯,一個海角,才有了心的錯位。清明時節,垂柳依依,糜雨綿綿,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

漫山遍野的懷念與追思,綴滿青柳的枝頭。陰冷的春風,蕭蕭瑟瑟,悽悽搖落灰濛而久遠的記憶;薄涼的扉雨,淅淅瀝瀝,裹挾著厚重而不老的情絲,迷亂了行人的腳步,荒郊野外,但聞幽怨的艾香,不見桃紅杏白的繁華。

擎一顆虔誠的心,向長眠的先人,頂禮膜拜;燃一卷詩語,劃過紅月亮的脣邊,寥寥青煙纏綿了一樹的溫柔,憂傷蒙上美麗的面紗,當期盼熬成淚水劃過臉頰的時候,醉了的身影佈滿夢的每一個角落。

掊一鍬黃土,覆一層哀思;束一屢不眠的月光,擱置心房,臨窗而望,讓墨染的心事,在經年等待中,開成朵朵潔白的蓮,逾越的零點,體溫,在無垠的月色下盛開一季繁華。

栽一叢新枝,植一腔緬懷;劃一葉輕舟,徜徉在融融月色裡,在心海深處漾起圈圈漣漪。低眉淺笑之際,靜候這一場千念愛戀,粉墨登場。細碎的日子附上凌亂的髮梢,旖旎成傷。

一堆青冢一部書,一塊墓碑一絕唱。萋萋芳草,掩蓋了多少悽楚的故事;堆堆黃土,埋藏著多少動人的傳說。曾經的擁有和離棄,翩然遠遁;曾經的貴胄與卑微,煙消雲散,發黃變脆的往昔,寸寸抽離,徒留若干斑駁難辨的字跡。

滴滴淚珠向青冢,點點舊事縈腦海,月繞空樓,淚撒斷旋無曲,深情淺唱,每一句都是紅塵中的無奈,來去匆匆的時間裡,只有年華在遇見一場又一場憂傷的葬禮,等待土崩瓦解的美麗的嫁衣。直麵人生的盡頭,此時此刻,新愁與舊愛,陡顯幾分蒼白,紅塵中的慾望和貪戀,瞬間被擊成碎片。

天下蒼生,終究為情所困,自是躲不開生離死別,悲歡離合,陰陽的界線,如此清晰可辨,自然的準則,無法逃避,流光婉轉,歲月輕拂,身邊總有一些人,不經意間悄然香消玉殞。

或空難,或地震,或房屋倒塌,或犯罪槍斃;或老死,或病死,或死於自殺,或死於戰爭。死法有千萬種,殊遇同歸,從此陰陽相隔,徒留後人空悲切。只是,死的意義千差萬別,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或,名垂青史,或,臭名昭著。

清明,是一場憂傷的葬禮。弔唁,有風的日子,裙舞飛揚;弔唁,一旦萌芽,就勢必夭折的愛戀,將相思的隻言片語、相戀的殘章斷句燃成一片灰燼,沉長的記憶,把隔案的影子越拉越遠,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人,終將駕鶴西去!花開有時,花落無形。人,雖無法選擇自己的生,卻可以選擇不同的死。

滴一碗晶瑩的淚,澆灌乾涸許久的繞指柔情,而如野草般瘋長的藤蔓,纏繞著一樁樁莫名的心事。手,緊握著一張沒有目的的車票,行走在時間的地鐵裡,流浪的不只是目光,還有不知所謂的心,醉在悠遠綿長的疼痛裡,倒在無人問津的角落,任憑那流淌著的一地淒涼,開出火紅的玫瑰,在風雨中的哭泣,掩藏不住悲哀和頹廢。

逝者已已,可以安息。生者,仍將負重前行,為自己,也為別人。撣落紅塵,撥開浮華的虛幻,看清這個複雜而多彩的世界,靜守歲月的美好,且行且惜。

清明,幾人能清?幾人能明?也許清明自在人心!或許只是新月殘缺了思念,或許只是風捲殘簾擾了幽夢,或許是時候掩埋悲傷,夜幕裡,鳥兒進入甜蜜的夢,醉人的是那甜甜的微笑,還有那彎曲的月亮。

一縷月光安睡在我身邊,可我臥在床榻不敢翻身、不敢動彈、甚至不敢有抽泣,不敢有一點妄動,害怕自己一不小心擾了這一片安然。如果明天能夠張開眼睛,只能看見深不可測的落寞在我的空間千迴百轉,我寧願,為自己寫上輝煌的墓誌銘,把憂傷埋葬,閉上眼一輩子不要醒來。

聶耳,是我國的著名作曲家,他的墓誌銘引自法國詩人可拉託的詩句:“我的耳朵宛如貝殼,思念著大海的濤聲。” 逝者已去不可追,請君珍惜眼前人。清明墓碑前,無限的感傷將被抒發,祭祀者的淚珠將串成一段段溼漉的回憶,暖春的微風抹不淨傷感人的眼睛。

16世紀德國數學家魯道夫,花了畢生的精力,把圓周率計算到小數後35位,是當時世界上最精確的圓周率數值。在他的墓碑上就刻著:“π=3.88”。

清明,是一場憂傷的葬禮,人生漫長的旅途不會停歇,宗脈的延續是一串加粗的省略號,老人的白髮便是清明節最醒目的問號,孝順與贍養是唯一正確的選擇,是炎黃子孫對清明的最佳詮釋。

第6篇

祭祖,是清明節中客家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這個儀式通過燒香三拜來紀念已經逝去的親人。

清明節的早上,我還在睡夢中,被一陣陣聲音吵醒,有叫喊聲,有歡笑聲,有狗吠聲。起床洗漱過後,才發現,原來,大家都在忙著祭祖的準備,有拿著香前往祠堂的,有搬著大批紅鞭炮到祠堂外的平地的。我也像往年一樣幫著爸爸媽媽搬著雞、鴨和酒到失去的親人前面。爺爺奶奶也已經準備好了祭祖的工作,先祭拜上天,再祭拜菩薩,差不多經過兩個多小時,轉眼間已經到了七點半。我們匆匆忙忙吃完早餐,我和媽媽前往祠堂,等候族人們的到來。

八點整的時候,族人們陸陸續續的到來了,見面後,大家互相問候,寒暄。年長的長輩們抱抱這個小孩,摸摸那個小孩的頭,所有的小孩都浸在了收利是的海洋裡,個個都笑逐顏開。在外工作的人都說些吉祥祝福的話語;握著長輩的手噓寒問暖,祝福老人;同輩們見面後,相互問候,過去一年的狀況,並祝福來年好兆頭。

八點四十分整,經過了長時間的祝福,族裡年老而又德望的老人,大喊一聲準備祭祖,青壯年們點燃大燭大香,將點燃的大香恭敬地交給族老們,媳婦們將幾大把小香點燃後,分別交給每一個人。族老們站在第一排,下一輩的男丁站在第二、三排,孫輩的男丁站在第四、五排,後邊站著的便是媳婦們和女兒們。八點四十五分整,其中一位年老而德高望重的老人大聲喊道:“大年三十,祭祖開始,一上香,再上香,三上

香。”三旬上香後,族老們上酒上茶,媳婦們收回大小香插到香鼎上。接著,媳婦們和女輩們忙著燒紙錢給祖宗,媽媽立刻把我叫到跟前說:“兒子,去燒紙錢的火堆旁烤烤,把一年中身上的汙漬烤掉。”青壯年們捧著幾十盒鞭炮到祠堂平地掛好,等到紙錢燒完後,大夥們就接連著幾十盒鞭炮陸續點燃,噼噼啪啪震天響,那仗勢猶如排山倒海,氣貫如虹。整個村莊都沉浸在歡樂的喜慶的噼噼啪啪的`鞭炮聲中,期待著來年的好年景,好收成。

隆重而傳統的祭拜儀式,寄託著人們對祖宗的掛念和感恩,通過這次祭祖儀式讓我領悟了客家人的勤勞、團結和互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