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心理學與生活》讀後感3篇 深度解讀心理學與日常生活的關聯

《心理學與生活》是一本全面介紹心理學理論和實踐應用的圖書。本書帶領讀者探討身心健康、情感、人格、社會行為等領域的心理問題,並提供了實用的解決策略。無論是學生、職場人士還是家長,都能從中收穫啟示和幫助。

《心理學與生活》讀後感3篇 深度解讀心理學與日常生活的關聯

第1篇

用了很長的時間終於通讀了《《心理學與生活》》這本書,有一種小小的成就感。更加欽佩這本書的作者理查德。格里格和菲利普。津巴多兩位先生,他們用通俗易懂的方式結合很多的心理學實驗,讓我再一次走進心理學深奧的世界。

我們從出生、成長、成熟、衰老最後走到死亡的終點,我們學習數理化,學習生存的技能,然後掙錢養家、享受生活等等,這些都是靠我們作為生物化個人和社會化的個人在社會生活環境中的各種行動實現的,但是我們瞭解自己為什麼會有這樣或者那樣的行動嗎?

心理學就是這樣一門科學,可以幫助我們在適宜的水平上客觀地描述、解釋、預測和控制我們的行為行動。學習數理化之前,先學心理學,我們需要了解自己。

心理學的發展開始關注早早期嬰兒的健康成長,科學證明嬰兒期的孩子如果得到更多的關懷和撫愛,他的大腦的發育會更發達,他的身體的各種機能會更健全,長大後也會更自信和有力量(小白鼠實驗);

兩個朋友同時一起吃辣椒,一個人高興的暢快淋漓,一個痛苦的呲牙咧嘴,我們常常會笑話那個不能吃辣椒的人,但是當你知道了這可能是因為他的痛覺神經強於他的味蕾神經,你還會笑話他嗎?

知覺讓我們的感覺更加有序的辨別事物,但是當時社會的發展,各路神仙大俠在利用我們知覺上的錯覺,即虛擬環境給我們營造一個全新世界,我們的知覺在欺騙我們!

我們常常聽家人朋友說,我怎麼就不能有個好的睡眠,一覺睡到天亮!其實人類的睡眠有自己的節奏,一般一個週期是100分鐘,在整夜睡眠中,我們會經歷4~6次這種100分鐘的週期,每個遞進的週期裡,你在深睡nrem的時間都會減少,而在rem睡眠(眼動期)的時間會增加。在最後一個週期裡,你也許會花1個小時在rem睡眠上,而我們的夢一般也出現在rem中。這就是我們平常感覺總在做夢而又什麼都記不得的原因。

弗洛伊德作為心理學精神分析的鼻祖開創了人類對心理學領域的卓越認識,雖然心理學在誕生初期有點唯心的色彩,但是沒有人可以忽略心理動力學對心理學領域的貢獻。

繼心理動力學派之後,行為主義、人本主義、認知主義等等流派從開始關注人的效能本和死本能等原始本能,逐漸發展到關注環境、主觀能力、我們的行動和我們頭腦的認知,現在的神經心理學更是利用對神經科學的研究發現人的一切心理活動都和我們的腦功能密切相關,焦慮、抑鬱、失眠、甚至人格障礙、精神分裂等等可能都是腦神經的問題。

在我看來,心理學個大流派從不同的側面以遞進的方式理解和認識我們人類自己,並幫助我們生活的更好!

心理動力學如同一把精準的手術刀,能一針見血地發現心理問題的病灶在哪兒和問題的嚴重程度,發現問題已經讓病體好了許多,但是淌血的傷口不可能自己痊癒,其他流派認知、行為流派等等就是上等的好藥,能在已經剔除腐肉的傷口上用藥、縫合並療愈傷口以期待痊癒。

我們從哪兒來,我們為什麼是現在的自己,心理動力學從出生及原聲家庭的角度告訴我們是誰?但是人區別與動物的進化歷程告訴我們,人類有非常大的自主性的學習能力和進步能力。

例如。我們可以很好地利用華生的經典條件刺激理論,讓兩個本無關係的客體產生聯絡以影響我們的生活(不喜歡學習和玩遊戲激勵);我們可以在認知方面用積極的框架思維方式代替消極的思維方式(對於病人,生存思維對題維持思維);我們可以利用皮格馬利翁效應,用積極的預言指導我們的生活。

相信自己,相信人類,我們在求知的路上一直勇往直前!用進廢退!

《心理學與生活》讀後感3篇 深度解讀心理學與日常生活的關聯 第2張

第2篇

三年前開始接觸心理學是從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開始的。《性學三論》,意識,無意識,潛意識讓我真的覺得大腦中有一股意識在流動,很多狀況似乎都能對號入座,問題似乎都能找到合理的解釋。

他的人格理論,夢的解析,冰山理論給了我很大的震撼,讓我覺得自己的人生好像有一種無形的意念在操控著自己的行為。

本我,自我,超我在內心一些所不能接受的衝動在尋求釋放。自我防禦機制,各種依戀關係,讓我覺得在這個世界上,會有另一個不一樣的自己,在做著不同的事情。

繼而聽到不同的聲音就是他的學生榮格的理論,發現了他的人格面具,有了集體無意識的概念,並知道了不同的人格面具和原型。男人的阿尼姆斯原型和女人的阿尼瑪原型,讓我想到伍爾夫的一句話,偉大的靈魂是雌雄共同。

其實掌控人生命運的是潛意識,尤其是被壓抑的潛意識。

這個時期的阿德勒也是個偉大的心理學家,他的《自卑與超越》是繼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後的個體主義心理學的先驅。並納入了對兒童的培養與分析。

同時期的霍妮也是人格分析的代表人物,她的書我只是粗略的過一遍,沒有很深的印象,還可以重新再閱讀一遍。

直到這兩天讀懂了這本《《心理學與生活》》,我才發現我對心理學的認知太淺薄了。心理學理論試圖揭示大腦,心理,行為和環境的功能以及它們的相互聯絡性。

精神分析理論與個體人本主義理論只是龐大心理學中的一角,還有行為主義,認知理論和自我理論等等,可能我仍舊處在概念模糊的狀態。

這本書的偉大在於它們之間是彼此聯絡又可以獨立成章成書的,並且可以延伸到很多領域。突然的歸納與理解讓我能更加全面地看待問題,並把他們聯絡在一起,指引我去尋找那個不一樣的自己。

從生物理論到心理人格分析,到行為主義,再到個人主義最終想要達到的是自我認知來對行為進行分析。這是一種文化屬性,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可是如果可以意識到,改變了潛意識,是否意味著是可以改變行為抉擇呢?

看完書後我一直在思考“認知”兩個字,認——“言”和“人”,知——“矢”和“口”,知道的事物,可以脫口而出。自我認知,對自己的瞭解如果能達到脫口而出的地步,該是怎樣的一種英明。

“我”從出生起,就包涵了太多的基因密碼,遺傳因素,在子宮中被孕育,直到出生已經形成完善的生理體質。從嬰兒到兒童,到青少年再到成人,身體機能不斷完善,身心都得到成長,可是有一天突然問你,自己你是誰,你該怎麼回答呢?

是赤裸裸的血肉之軀在日復一日的趨於成長滅亡,還是看不到摸不到的心靈意識在暗潮湧動。你的每一種行為背後在被什麼支配,你的潛力究竟有多少,你真的瞭解嗎?當生活中一個突發事件發生時,你能分析歸納出行為背後的原因嗎?

小時候學過一首詩,人有兩件寶,雙手和大腦,雙手會做工,大腦會思考。現在想想這首詩包涵了這本書的全貌——心理與生活。

生物的我們受達爾文進化論的影響,具備了最完善的生理體質,包涵了神經,腦,內分泌等一系列系統。有大腦中的下丘腦,杏仁核,海馬,以及身體的各個器官,也有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腎上腺素等精神遞質。進而產生了視覺,聽覺,嗅覺等各個感覺系統。

去年研究《心經》,認識到了《心經》與心理學的關聯——“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應該說得正是這個意思吧!

佛說人有眾生相,著相了便是執迷於表象而偏離了本質。破相了,便是覺性,才能見性皆佛。

從感覺到知覺,需要組織,辨認與識別,各種研究知覺的方法與理論應用而生。這些都是需要通過後天習得與記憶而來的。引領我們進入心理意識狀態。

怎樣學習與記憶,是我們一直在探索的目標。特別是對於渴求知識的人來說是一件法寶。記憶的外顯作用和內隱作用,陳述性記憶,程式性記憶,感覺記憶是如何完成的。什麼是學習,怎樣去記憶,這裡都可以找到解答。學習和記憶的最終目標其實是為了達到認知而做準備的。

行為主義,社會過程和關係,我們是該接受社會給予我們的角色,從眾與社會的期望,還是做個格格不入者呢?每個人期望值或許都是不一樣的。

自我認知,是我這段時間以來一直自審的東西。認知就是了解自己行為動機,認識並掌控自己的情緒,清除內心的心理障礙。我在反思中發現,無論生活與工作,我並沒有很好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包括行為才導致了一次次內心衝突與人際交往的障礙。

自我認知有一個反思的過程,學習是模仿,但創造出一個獨一無二的自己,那才是真實的自己。

雖然我不再執著與相,不再那麼焦慮,對自己不再那麼攻擊,可是仍舊給身邊的人帶來了傷害。

最近也看一些形而上學的哲學書,我深感自己的無知。是接受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還是質疑我在故我死,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上帝死了,尼采瘋了。要麼孤獨,要麼庸俗,我喜歡的叔本華自殺了。已有的事、後必再有,已行的事、後必再行。日光之下並無新事讓我沉迷於背後的邏輯。

人生而孤獨,他人即地獄。雖然我們終其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可是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我一直尋尋覓覓,找到屬於自己的思維模式,找到自己與身邊的人與這個社會共存之的一種狀態,找到那個我不認識的自己。

自己被生活深愛著,但卻淪為自己的lower。感激兒子治癒了我,孩子的愛比父母的愛要單純的多。父母只不過是打著愛的旗號進行控制和發洩自己的情緒。感激這本書對自我的認知,心理學的最終目的是理解而並非控制。

有時候突然害怕去聽懂一首歌,讀懂一本書。感激自己豐盈的精神世界,讓我找到了一座隨身攜帶的避難所。每一個都是進入另一個地方的入口。人人生而平等,想要愛,先學會懂自己,去尊敬自己,然後去理解。

第3篇

最近看了一本關於心理學的書,書名是《《心理學與生活》》,作者是美國的理查德·格里格。

由於當時對心理學方面的東西也比較感興趣,朋友推薦了這本書,我便選取性的看了看。原本我以為這只是一本普通的心理學方面的書,但是看過後,在網上百度了下,原先心理學教材中的經典。

是我孤陋寡聞,實屬慚愧。這本書不僅僅在美國,在全世界許多國家的心理學界都有著極高的知名度,還是心理學基礎教材中第一品牌書、被美國ets推薦為gre心理學專項考試的主要參考用書。是美國斯坦福大學多年來使用的教材,也是在美國許多大學裡的“普通心理學”(generalpsychology)課程選用的經典教材。

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學書籍,裡面沒有心理測驗、沒有心理故事、沒有人力資源、社會任何一個方面的專業資料。它能讓一個對心理學毫無所知的人,有潛力一步一步的走進心理學更深奧的世界。看了這本書,讓我發現原先生活真的到處都有心理學。

至此,這本書我已經完整的讀過一遍,其實它就是一本心理學最根本的書,但是卻很全面。這本書有十八章,主要介紹了生活中的心理學、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學習與行為分析、智力與智力測驗、理解人類人格、、心理治療、社會過程與關係、社會心理學與社會文化等資料。

此書中雖然只是從生活入手,深入淺出的與心理學知識聯絡起來,讓你在不知不覺中領悟到心理學的魅力,從心理學的角度講述生活中一些習以為常但又從沒注意過的生活瑣事,但這些可能就是我們生活的傳播過程中所發生的微小的細節。這本書它讓我學會試著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分析受眾的心理現象以及由此決定的行為方式。

?《心理學與生活》》資料上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最後歸納為以下幾大點:

首先,就如我介紹中提到的,它運用了很多心理學在生活中運用的例子來讓初學者更加容易的理解心理學的一些原理,並且大大提升了對學習心理學的興趣。

其次,這本書的作者並不會簡單的羅列一些概念和方法,作者始終是以一種循序漸進的方法對你進行啟發,或者用提問的方法,或者舉例,或者運用一些圖案,他能充分的從初學者的角度出發,而不是從一個心理學專家的角度出發去編排這本書,這點讓我很敬佩。

還有,這本書每章後都有一個總結性的句子,把提到的重點列出來,在這點上,我國出的很多教材也有類似的做法,但是更多都是出一些習題在後面,並沒有做一些總結性的歸納。

最後,我也推薦大家有時光就去看看這本書,如果是心理學的初學者,就更就應去看看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