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邊城讀書筆記5篇 《邊城》:邊疆故事中的人性探索

“邊城讀書筆記”是一檔匯聚讀書精華的節目。每期節目由一位嘉賓分享一本經典或有啟發性的書籍,結合個人經歷和感悟,引領讀者深入探討書中主題和思想,並從中得到啟迪和感悟。如果您喜歡讀書、思考和分享,那麼這檔節目一定不容錯過。

邊城讀書筆記5篇 《邊城》:邊疆故事中的人性探索

第1篇

每一樣事物似乎都有屬於自己的標籤。春有花開,夏有蟬鳴,秋有果香,冬有雪飄。季節如此,人亦然。

說到巴金我們會想到《家》,說到老舍我們會想到《駱駝祥子》,那說到沈從文呢,您是否想起一個溫暖的名字《邊城》?從某個角度看,《邊城》就是沈從文的標籤。

作者以湘西的小鄉村為線索,描繪了一幅民風淳樸的風情畫,在這幅畫面裡,描繪了一個渡船的老人和他的外孫女翠翠的簡單幸福的生活,描繪著翠翠與船總的兒子天保、儺送之間曲折的愛情故事,深情地謳歌著親情、愛情、人與人之間的純真的友愛之情的讚美,充分展示了湘西的古老民俗與湘西人的善良,淳樸。

?邊城》所寫的故事簡單。老人年逾七十,身體很硬朗;翠翠十五歲,初識感情之事,爺孫倆相依為命。他們和所有邊城人一樣,熱情、淳樸、善良。懂事的翠翠在端午節賽龍舟時邂逅了船長的二少爺儺送,心底也因此次偶遇而播下了愛情的種子。儺送和他的哥哥天保幾乎是同時喜歡上美麗淳樸的翠翠。結果命運弄人,天保與弟弟互道心曲後,就駕船遠航不幸遇難。弟弟也因哥哥的死對渡船老人產生誤會,後來下桃源遠走了。渡船老人也在一次暴風雨中死去,只留下翠翠一個人,還好有很多好心人的幫助,才讓孤苦伶仃的翠翠有了依靠,後來,她依然擺渡,守著渡口痴痴地等待著沒有歸期的儺送……

?邊城》裡的景是美的,美在景色的純淨。“有一所小溪,溪邊有一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的差異。小溪寬約有二十丈,河床為大石頭做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這個小城有一種靜謐美。就連老人死後的天空作者都描寫的那麼美好,“翠翠開了大門,到外面站了一會兒,耳聽到各處是蟲聲,天上月色極好,星星前進在天空裡,非常沉靜溫柔。” 這是個健康,自然,優美的的世界。

?邊城》裡的情是美的,美在它的真,無論是親情,還是愛情。老人對外孫女翠翠的愛是醇厚的。他不只是作為外公愛著翠翠,他還承擔了翠翠母親和父親的責任。不只是關心著翠翠的衣食住行,還得操心翠翠的感情歸宿。他與翠翠之間的親情,讀著感覺溫暖,卻又有著淡淡的憂傷;天保與弟弟儺送在面對同一個愛的物件時展現的手足情;天保與儺送對翠翠的愛情;順順和楊馬兵對祖孫倆的關懷……無一處不展示著那份難得的真情。

?邊城》的一切都讓人感覺到溫暖,但是文字裡也浸透著作者很深的悲劇感。善良的老人死了,仗義的天保溺亡,深愛著翠翠的儺送出走……沈從文說:“事實上卻等於把我那小小地方近兩個世紀以來形成的歷史發展和悲劇結局加以概括性的記錄。凡事都若偶然的湊巧,結果卻又若宿命的必然。

其實關於《邊城》我們可想的還很多。作者為什麼安排擺渡老人和白塔一起“死去”?作者為什麼要坍塌的白塔修復?那個把翠翠的心帶走的老二會回來嗎?

走進邊城,重拾那遠逝的夢,去追尋夢裡那書,那景,那情。

邊城讀書筆記5篇 《邊城》:邊疆故事中的人性探索 第2張

第2篇

忘記最早知道這本書的確切年紀,大概總不會晚於高中。

生平買的第一本書是冰心的《繁星春水》,是在國小。抱著寶貝書,好像收藏家抱著珍貴古玩,貼心窩兒放著,格外珍惜。後來就迷上了看書,國中算是主動有意識像猛禽出擊狩獵似的尋找各種可以閱讀的紙質讀物,雜誌也好,小說也好,一點也不挑食。

聽聞沈從文的大名也大抵是在那個階段。據說他給張兆和寫過許多情書,卻被張兆和告到了校長鬍適那邊。小道訊息似乎比沈的文字更有魅力。

再來就是應試教育規定必須背的那些玩意,課本還節選了《邊城》的一部分。那是我第一次讀《邊城》,節選的部分如果記憶不刻意作怪的話,我記得是翠翠去鎮上看船,被儺送送回家,還有儺送和天保在崖上給翠翠唱情歌,翠翠說好像在夢裡採了一把虎耳草的部分。

很多人告訴我喜歡《邊城》,我也每每鄭重其事地說我不喜歡《邊城》。原因呢,那時也說不太清,僅僅看了幾章節選,就堂而皇之地告訴人家我不喜歡《邊城》是不是有點草率呢?現在我看完了《邊城》,我依舊還是那個態度,我不喜歡《邊城》。

我承認這部小說相當完美,像手工藝匠人經久打磨出來的藝術品,細節豐滿,人物立體,情節也完整,可是因為所用的材質我並不鐘意的緣故,所以到底是不愛的。我討厭那些人物彎彎曲曲的性格,缺少些北方人的直爽。你若說那是邊城人民特有的地方性格,我也不好辯駁什麼。倘若遇見這樣的人呢,我肯定會刻意保持距離,不願多麼交心。

要我說,整個《邊城》的悲劇完全是人物性格引起的。翠翠喜歡儺送偏偏不說,羞答答的;老頭子也是怪,非對天保說,車路馬路任你選;儺送喜歡翠翠卻不去問翠翠的心意,而和自家兄弟一起去崖上唱歌,最後鬧成了一場天大誤會,葬送了天保,也在翠翠和自己之間劃了一道天塹。

除了天保明言自己喜歡翠翠以外還有什麼人是乾脆的?老頭子雖然愛翠翠,但他在這一悲劇上要負一半責任,在和儺送發生誤會前後幾乎沒有一次明確地說出自己的想法,每次都七拐八繞,讓人摸不清究竟。

我尤其不喜歡翠翠小女人的作態,喜歡就是喜歡,你不好意思告訴意中人,哪怕告訴親近的爺爺,也不至於讓老頭子去和天保說走什麼車路馬路。老頭子之所以對天保說這句話,也是因為對翠翠的心意那時還不了然。倘若翠翠一早就讓爺爺清楚,可能老頭子就會果斷地拒絕天保,也不會有後來兩兄弟鬥歌發生,天保也不至於下茨灘喪命。

你說翠翠這樣是因為中國傳統女子都是這樣,一定要含蓄委婉,即使喜歡也不能說出來,一定要讓男人來先對自己表達,這樣才算矜持,才算得體合乎禮節,我也就呵呵。那我倒讓你去算算中國古典戲劇和生活中多少女子為愛私奔呢?我就欣賞卓文君,為了愛和司馬相如私奔,敢當壚賣酒,在司馬相如移情別戀時,也敢以一首《白頭吟》申飭。不管男人女人都是人,你為什麼不敢主動表達你的情感呢?愛就是愛,不愛就是不愛,何必讓別人去揣度你的心意呢?如果說翠翠的個性是時代使然,是環境使然,那我也因為唾棄這時代和環境的畸形,而一併不喜歡這部小說。

我喜歡童話,童話中的世界全是純粹的善和純粹的惡,善與惡對比分明,善永遠會打敗惡,所以王子和公主一定白頭偕老。可《邊城》算什麼呢?沈從文將他純粹的美的幻想都熔鑄在這部小說裡了——一個沒有惡人的純粹的烏托邦的世界。小說中的人全是守望相助,全是捨己為人,老頭撐渡船不肯要船錢,為渡客提供菸絲;順順對老頭子也好,送東西;儺送和天保也是好人,人格上簡直完美無缺。可《邊城》能當作童話來看嗎?《邊城》並不是童話啊,這是一部烏托邦的小說。哪怕是烏托邦中刻畫的人也總得是個複雜的人性吧,有善的同時也應該有人之所以為人的自私、狹隘等等脾性吧。這在《邊城》中一概沒有。

但我承認除了我不喜歡的部分以外,《邊城》在藝術性上幾乎無可指摘,裡面的風俗人情,乃至一些生活環境的描寫都很真實,讀的時候,就好像這個四川和湖南交界的臨水邊城真的存在於眼前似的。

第3篇

它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它是一曲真摯、熱烈的愛情讚歌,它是一首用小說形式寫成的無韻之詩,繪就的無彩之沒有扣人心絃的懸念,也沒有驚心動魄的氛圍,更沒有波瀾曲折的情節,給我們的只有真實環境中的真實的人物,這就是邊城。翠翠,一個一直生活在一種夢幻中,只能在夢中品嚐到愛的甘露的一個女孩,她只能淒涼地守候,孤獨地等待。從翠翠身上,我看到了苗族青春少女的那種對美好生活的渴望與追求。祖父,一個閱盡人事、飽經風霜的老人,他稱得上是苗族古老歷史的象徵。在他的身上,同樣流淌著熾烈的愛,也存在著難以排遣的矛盾與孤寂。他對翠翠的愛寄託著對不幸的女兒的哀思,他的後半生是為翠翠而活,他的惟一的生活目標就是要使翠翠快樂。但他並不真正瞭解孫女兒內心的情感躁動,他只能用一些不切實際的空洞的話語來安慰孫女兒:“不許哭,做一個大人,不管有什麼事情都不許哭泣。要硬扎一點,結實一點,才配活到這塊土地上。

”直到最後他還是帶著滿心的不捨與無奈離開了她的孫女,那種無盡的憂慮與擔心,還有那洶湧的愛,都隨著那一夜的大雨嘩啦啦的下著,下在了那小孫女的心裡,會永遠的甜著的吧!天寶,一個愛翠翠,但無法讓翠翠同樣愛上自己的老實男孩,當得知弟弟也愛著翠翠,便懷著十分複雜的感情退出了角逐,濃重的手足之情,失敗的落寞在那一刻主宰了他。他對老船伕的冷冷的神情和生硬的話語中,可以看出他的內心是多麼的矛盾和痛苦。為了愛,他孤獨地外出闖灘;又為著愛,孤獨地客死他鄉。多好的一個小夥子啊!儺送,一個翠翠深愛著的男人,他英俊他瀟灑他能幹,他也是那樣的愛著翠翠,甚至為了翠翠願意獨自守空船而不要一座磨坊,堅貞的愛情的力量就在這裡。可是外界的一切還是不能讓他們彼此維持著這份深深的愛,最終帶著對哥哥的歉意,他離開了翠翠離開了這個他所愛的人他所愛的地方。

每次讀到那段文字-“那個人也許永遠都不回來,也許明天就回來!”眼前又出現了那樣淒涼的畫面,她翠翠,默默地守在船頭,心仍在被那晚的歌聲牽絆著,她守著那承諾,那愛的信念在湘西水畔永遠地守侯著他的回來。可憐一個好孩子,真的好心疼她呀!沒有了爺爺,沒有了疼愛,獨自守著那份朦朧的愛情,卻不曾知道是否會有結果,黑夜裡如果再打雷,她害怕該怎麼辦?寂寞了沒有一個人可以說說話,沒有人替她的船,也許再也不能在端午節去看賽龍舟。那是多麼的淒涼的畫面,常常一閉眼就能看見那船上的人影,獨獨一個人,注視著遠方,肩上的白緞在風中飄拂著。為什麼,為什麼這樣美麗善良的人最終卻不能得到他們的幸福?要是沒有以碾米房招親的事,要是翠翠能在最後一次二老渡河的時候為他撐一次船………那結果又是怎樣呢?美麗的湘西畔啊!綠樹叢陰的你,民風質樸的你,青山綠水的你,在這段唯美愛情的渲染下,似乎又平添了幾分浪漫的氣息。我相信,在這個美麗的地方,翠翠和二老的邂逅,總有一天,二老會回來的,因為情未斷,愛不會滅,二老忘不了翠翠,愛會讓他們在一起的,不是嗎?美麗的地方終會迎來美麗的結局,樸素的人們中會找到屬於他們的幸福的,在這裡我衷心的為他們祈禱,明天就回來吧!

第4篇

船總順順的兩個出色的兒子天保大佬和儺送二佬都悄悄看上了守渡船人的孫女翠翠。這兩個年輕人“皆結實如小公牛,能駕船,能泅水,能走長路。凡從小城裡出身的年青人所能夠作的事,他們無一不作,作去無一不精。”兄弟兩個“和氣親人,不驕惰,不浮華,不倚勢凌人”善良,熱情,有勇氣,具有良好的秉性。雖然因為翠翠的確產生了矛盾,但“兄弟兩人在這方面是不至於動刀的,但也不作興有‘情人奉讓’如大都市懦怯男子愛與仇對面是作出的可笑行為。”兄弟兩人對愛的執著決定了他們“遵照當地的習慣,很誠實與坦白去為一個‘初生之犢’的黃花女唱歌”。天保大佬自知決比不上山歌唱得極棒的弟弟,同時也為了成全弟弟,便主動退出,遺憾的是大佬最終不幸身亡。作為手足的二佬對哥哥的死抱憾終生,他覺得自我對不起哥哥,就帶著這份沉重的愧疚之情,離開了家鄉,離開了他所愛的翠翠。天保和儺送對愛的執著以及磊落的胸襟,都展現了完美淳厚的人性人情。他們的生活中沒有過分的奢望,沒有過多的要求,他們為了別人能夠放棄自我的想望。這就是中國人自古相傳並引以為傲但此刻卻即將失去的“成人之美”啊。

被兄弟兩人所愛的翠翠對人生的職責勇敢承擔,對感情的夢想執著追求,她的身上有一種溫柔而又剛毅的美。她是一個“光人”,然而卻贏得了茶峒兩個最優秀的青年。雖然她的樣貌很美,但經過天保大佬和老船伕的交談能夠看出,真正打動人的是翠翠內在的美,是耀眼的人性美,這就是翠翠的自然天成,是她的執著。初次見面,儘管翠翠並不十分明白那種情感,但她已經認定了二佬,她沉醉在那種浪漫的邂逅中,度過了一個“屬於自我不管祖父的”“沉默”的夜晚。翠翠是很質樸很純真的,對於感情充滿了憧憬與嚮往,一旦認定之後,就不會改變,矢志不渝。老船伕曾對翠翠進行四次婚姻問題的詢問,翠翠總是“不作聲”“心中只想哭,可是也無理由哭”。也許她自我並不明白,但不難想像她的真心是放在儺送身上的。在儺送的歌聲中,她“摘了一大把虎耳草”。虎耳草的形狀近似心形,這樣就不難理解翠翠的真實情感。當二佬愧於哥哥的死,又被逼迫去理解碾坊,而意思還在渡船,所以賭氣下行時,翠翠選擇了等待,執著地等下去。正是由於人性中最原始最純正的執著,翠翠的愛迸發出震撼人心的力量。這種執著成就了一段杯具,但也正是這樣,“在愛的波濤裡,堅定地勇敢地向著幸福彼岸前進的青年男女總要贏得人們的讚譽和一椈同情之

其時,《邊城》中對人性美的展現,又豈是僅在他們三人呢?說著“不許哭,做一個大人,不管有什麼事皆不許哭。要硬扎一點,結實一點,方配活到這塊土地上!”的老船伕,堅持著“凡幫忙人遠離患難,便是入火,人到八十歲,也還是成為這個人一種不可逃避的職責”的船總順順,又何嘗不體現了人性中的勇氣與義氣呢?在湘西那片靈秀的土地上,有著善良完美的品質的人們,是多麼令人嚮往。所有這些未被現代禮貌浸潤扭曲的人生形式,就是沈從文所要表達,所不懈追求的人性美的極致啊!

第5篇

由四川過湖南去, 靠東有一條官路。 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為‘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

這就是 沈從文先生給我們展現的他心目中的“邊城”。本書描寫的愛情,有著若即若離的飄飄感,將鄉下人的含蓄描寫的淋漓盡致,而作者對孫女翠翠情竇初開的情事描寫,宛如爺爺低喃著一篇長長的詩,美麗而淒涼,自從那晚美麗的夢在翠翠靈魂深處發了酵,那美妙的歌聲就一直眷戀在翠翠的心窩,就像質樸的鄉下小姑娘,相對於現代社會紛亂的男女關係,可愛多了也簡單多了。但結局是翠翠心愛的人因氣憤矇蔽雙眼而看不清事實產生誤會來作句點,雖然這誤會增加了故事的美卻更加的殘忍,人和人之間總是會發生這些事,它保留一個故事美感,但它終究是個遺憾、缺陷,一個不完美的句點。再者祖孫情也是撼動人心的情節之一,祖父與翠翠的細膩互動強烈散出的親情,令人心生羨慕,反觀,現今社會可以散發出如此強烈親情的家庭正一滴一滴的減少,然而書中的祖父因為愛的太深所以處處尋找他以為對翠翠是最好的選擇,卻不幸弄巧成拙,以致於翠翠的人生由一顆閃亮的水晶,因一時的失手,頓失光彩成了一顆普普通通的石子,乍看之下祖父的行為挺令人氣惱的,但,想想這塊閃亮的水晶是誰一點一滴琢磨出來的呢?縱使這顆水晶成了石子不再閃亮、晶瑩透徹,但是石子仍擁有自己獨特的光亮,就算失去了一切翠翠仍有活下去的慾望,她並沒有因此而倒下,即使她可能一直孤獨,也可能下一秒她就能得到幸福,雖然在愛情上它可能是個完結篇,但是對翠翠的人生而言,它絕對是個序曲,因為她走出了一條與母親不一樣的路,人生的路上不可能一直處於順境的,就算在逆境,也要活的有特色。

沈從文先生的筆墨極具中國山水詩畫的風采。他的筆尖時時流露著湘西美妙的山水人情,落筆生花。

“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裡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只一里就到了茶峒城。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 河床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沈先生筆下描繪的這一副詩情畫意,又怎麼會不孕育出一輩輩純樸、誠實、勤勞的茶峒人呢?翠翠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人。她“在風日裡長養著,把面板變的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野獸。”但是,沈從文先生卻偏偏給這樣一個無邪的女孩一個悲慘的結局:天保大老這樣一隻“水鴨子”竟就那樣的淹死在了河裡,白塔坍塌、田地衝毀、祖父去世;就連翠翠最心愛的儺送二老也離她而去。然而她無助,她不知所措,她只能等待等待“那人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也許明天就會回來。”

雖然小說中的故事是悲慘的,但是它之中蘊含的民風是樸實的。碧溪岨的渡船老人——翠翠的祖父,實在可以算是一個善良、勤勞、樸實、憨厚、忠於職守、 克盡本分的鄉村人。每當有人渡河,他便極力迎上。有人把錢塞進他的手裡,他卻儼然吵嘴時的認真神氣:“我有了口糧,三鬥米,七百錢,夠了!誰要你這個!” 他不收渡客的錢,就是為了心安起見而收了,也把那些錢“託人到茶峒去買茶葉和草煙,將茶峒出產的上等草煙,一紮一紮掛在自己腰邊,過渡的誰需要這東西必慷慨奉贈。” 實在是一個樂善好施的純樸人。“五十年來不知把船來去渡了若干人” “年紀雖大,但天不許他休息,他彷彿便不能夠同這一分生活離開” 他終生為別人服務,卻不圖別人的一絲報答。對於翠翠,他更是頃進了一生的精力。從小,翠翠就由祖父一人帶大,翠翠大了,祖父又為翠翠的幸

福奔波。他在小說中的一生似乎都是圍繞著渡船和翠翠的。

翠翠是小說的主角,她是個天真無邪的山區女孩,她聰明、美麗、乖巧、純樸、善良。翠翠十分的可愛,又有著小孩子的調皮:祖父在夜晚尋找翠翠時,她卻答覆:“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裡鯉魚吃去了。” 實在可愛之極。 長大後的翠翠喜歡看新娘子,喜歡把自己想象成新娘子,而她對儺送二老的喜愛卻緘口不開,只是羞紅著臉。她對儺送二老的愛是那麼的單純,那麼的感人。

天保、儺送兄弟和船總順順則是茶峒邊城中勇敢、英俊、豪爽、熱情、勤勞人的榜樣和代表。他們與鄰居相互敬愛,他們在當地幫助“大方灑脫”“歡喜交朋結友,慷慨又能濟人之急”。對“因船隻失事破產的船家,過路退伍兵士、遊學文人墨客”, 凡到了這個地方聞名求助的,莫不盡力幫助” 。在他們的身上少了都市人的自私和狹隘,少了商人聚斂錢財的貪婪與世故,少了奸侫小人的陰險奸詐多了一副兩里人的寬闊豪爽的胸懷,多了一顆仗義疏財的仁義之心,多了一種鄉民的光明磊落和正道直行的品德。正是這種美德影響著鄉鄰,從而在這塊不顯山不露水的偏僻小地保留了一份大都市裡想都不曾想到的民俗淳風,而且這種“重義輕利又能守信自約”的淳樸民情在這古老的大地上哺育著一代又一代。船總順順更是不計前嫌,收留祖父去世、渡船沖走的翠翠。茶峒的美德在這些茶峒人中無不體現的淋漓盡致,無不發揚的光大,無不令人神往。

讀到了純樸的民風,我在想沈先生也許在嚮往著他筆下的這樣一種安定的生活。但是他為什麼給這樣一個童話般的故事加上那麼一個悲慘的結局呢?我只能在他生活的背景中找到答案。20世紀初, 在當時,中國面臨著嚴重的民族危機,剛在西方列強虎視眈眈下結束了長達20xx多年的封建奴役統治,又正處於軍閥混戰的最黑暗的時期一方面受長達千年的封建思想影響, 一方面是西方文化的大舉入侵,讓本來就飽經戰火的中華民族雪上加霜.在那動亂的年代裡,中華大地烽火連天,人民群眾陷入一片水深火熱之中, ,在經歷了新文化運動的洗禮後, 先生毅然選擇了湘西這片純樸美麗的土地,這些溫良率直的人們,用詩一般的語言一片一片的輕聲述說著整個民族的悲哀,召喚我們炎黃子孫本性的良知,也許正是因為愛得深沉才孕育了這些帶著哀思的文字。

?邊城》是一本短篇小說,像是在敘述一處被世界所遺忘的寶地,在那寶地上很平凡的生活正在上演,親情、愛情及鄉民之間互相幫忙、互相關懷的情感,平凡到幾乎快令人遺忘這就是生活。難得的是,作者從未踏進學校的大門,全靠自修成為一流作家,尤其故事的細膩感人絕對超出想像的細密,除此之外,作者想表達在社會變動之下被大家所遺忘的、放棄的關懷之情,他希望帶領一些人一起走進對社會的省思,作者也不諱言這本書只預備給小人物看,並無刻意要給文學批評者或理論家看,他只是將他的關懷寫在書上並傳播給關心社會的人。沈從文,他的作品向來氤氳著一種與世隔絕的調調,像長長的詩篇,吸引人的不是華麗的外表,而是淳樸的靈魂。看多了現代都市小說,總是覺得少了些什麼、遺忘了些什麼,就在周遭很近很近的地方。在《邊城》一書中,我看見了鄉下人的質樸、勤奮、正直,還有他們的寬容,這使我倏然的心酸,這讓我不禁思考著:如果在文明富有卻彼此生疏和文明落後卻彼此關懷之間只能擇一,我會選哪一個?社會會選擇哪一個?難道沒有兩全其美的方法嗎?然而這好像是一種世界無奈的趨勢。

但是我還是願意相信,即使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也改變不了人內心最美好感情和最樸實的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