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就業調查報告調查目共3篇 同的職業前景和就業趨勢

就業調查報告調查目的在於瞭解當前就業形勢,分析就業市場需求,為各界提供決策參考。該報告由專業團隊進行大量資料採集和分析,覆蓋城市、職業、收入等多個方面,呈現出全面的就業情況和趨勢。

就業調查報告調查目共3篇 同的職業前景和就業趨勢

第1篇

隨著社會的猛烈發展,而“大學生就業難”這一現象的出現,使大學生的就業問題逐漸成為學校、家長及學者關注的話題,併成為社會的焦點問題之一。造成“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是多方面,也是較複雜的,而大學生的就業去向、擇業標準與社會需求存在矛盾,是造成“大學生就業難”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瞭解大學生的擇業意向,加強對我們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幫助我們就業,是一項具有現實意義課程。

這學期,我們對2010年畢業的大學生進行了問卷和交談調查。是進行一對一的調查,並且每人要交一份調查總結和調查問卷。均以調查採取問卷調查的方式調查方向如下:

形式一:認為今年的就業形勢比較樂觀。那麼就表明了現在的就業情形還可以,不是非常嚴峻。在學生自身條件下,認為每個學生都可以找到工作。

形式二:對大學生在就業時最大的問題是缺乏實踐工作經驗。這就給在校大學生一個明確的指向,就業難就難在實踐工作經驗上,所以就要求學生要多參加活動,多去兼職,多去公司實習,也對學校指明辦學的理念與教學的方向。

形式三:認為應屆畢業生就業難的現象:一是高校擴招,應屆畢業生供給過多,二是學校教育與社會需求脫節,三是單位對應屆畢業生有偏見。具分析第一個現象不客觀,把中國的文化水平與就業混在一起了,我認為應該是學生對工作的要求太高,對生活的質量要求高於了自己的能力範圍。第二三現象有一定的道理,現在的大學對學生的教育教學還比不上高中的教學質量。現在的大學只講學分制教學,而忽略了知識與社會需要的接軌,使得學生人數多,而實際與社會需求人才相匹配的差距越來越拉大,所以發生了學校教育與社會需求脫節。再加上現在的社會競爭激烈,單位對應屆畢業生有了許多的陌生,總認為現在的大學生都是在學校混學分的。如果招入門下還要花時間和錢去培育,這樣不但沒有迅速進入單位的工作狀態,反而拖累了單位的程序。

目前,對就業情況感到比較滿意,這就可能是她自己喜歡的工作或者是她自己的水平只能找到這樣一份工作。也可以她滿足於現狀,複合自己的需求。有的是往薪水方面去追求,有的是往發展前景方面去追求,有的就是存現一個穩定的生活去追求,還有的是暫時養活自己然後去找更好的工作。

從工作單位的性質上講,此人喜歡國有企業。在我看來,國有企業有它的好處:一是薪水還可以,保障性比較強,工作穩定,條件比較好,政策扶持性大,還可以進入國家事業及機關單位工作。

在對待薪水的期望時,一般要求不是很高應屆畢業生對薪水的期望都在3000元人民幣左右,一般要求中等的應屆畢業生期望在4000元人民幣,要求高的就大於5000元了。

在擇業時,要求學生應該要注重以下幾個因素:一是要公平公正的用人原則,二是工作環境,三是薪酬福利。這幾方面重要,可以給你一個比較安全的工作,給你一個舒適的生活氛圍。除了以上三方面,我還會從其他的角度去擇業:一是自我價值實現,二是發展機會,三是該單位未來的發展情況。這樣我才能擁有大的作為與自我展現才華,即服務了公司及自己也服務於社會的需要。

目前,調查顯示影響大學生擇業成敗的因素有:專業方向,面試表現,性別因素。據我就業的情況,專業是一個方面,許多單位多要對口的專業人才,使得不對口而且有能力的人就被拒絕門外。面試表現是考查該單位是否需要什麼樣的人才,只有經過面試來選擇需要的人才。但是性別方面,我認為本科應屆畢業生不是特別困惑的問題,這個問題是研究生的就是一個問題了。但是阻撓我就業的是英語,許多單位及基本所有的公務員的多要求英語過四級,這是我看來最大的問題。

調查顯示對待大學生在就業前最應該做的準備就是:調整就業心態,達到順利完成就業。我認為多去爭取實習得機會,這樣就可以去實習得單位就業。還可以主動蒐集就業資訊,做好就業的準備。一般的大學生都會詢問已畢業學生傳授成功的就業經驗。據我所知,有的可以找老師介紹工作,詢問老師什麼方面的工作怎樣去就業等等。

經調查得出,學生對學校的就業工作總體非常不滿意。並認為應該加大對就業指導課程的精品化,加強學生四年都學習就業知識,也就是把就業課分成四年來修,另外要求學校向學生提供人才需求的資訊,讓學生對就業的市場的瞭解更深,在一個就是學校要擴寬就業的市場,讓畢業生擁有更廣的就業市場。

還有一種顯示,基本上所有的學生對未來的就業都有一個簡單的規劃,他們認為大一就開始學習就業指導比較好。從就業政策和就業流程反映了許多學生只是一般的瞭解,基本上

對學校畢業生就業服務網只是偶爾關注和了解,而對學校社團比較瞭解。得出學生只關注校園社團的事情,忽略了走出校園的就業問題。

認為大學生在就業環節中應必須講求誠信。因為誠信是一個人取得他人的信任,得到大家的認可。否則,就會背離大家,就融不進一個團體。對一個企業或團體來說,誠信可以是力量,是團結的力量,是相互支援的火種,是企業騰飛的基礎。

調查認為學院非常有必要設立專職就業指導人員,就可以直接向學生提供指導服務。而對目前的學院就業指導服務比較滿意,但是可能不是很專業化系統化,還要加強這方面的教學服務配套。

從調查來看,目前從事的工作與所學專業沒有太大聯絡,而在學校學習的東西對工作的作用來講,知識結構對工作基本滿足,專業知識也是基本滿足,而基本能力知識完全能滿足工作的需要,也對獨立工作能力完全滿足,在處理人際關係上完全可以應對。另一方面顯示學校應該在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和創造能力的培養可以,但是還要加大力度去培養。在知識賣弄的拓展,專業知識的深度和廣度,及基本技能動手能力和世界人生觀的形成的培養只是一般,表明這方面還有很大的不足,希望學校方改進教學教育去培養。

大學生就業有著良好的基礎和條件,但大學生在求職面試時,往往因為忽視了細節處的表現,以及在就業過程中出現的種種心理問題,從而與工作失之交臂。所以,大學生需要掌握一些必備的禮儀知識和良好的心理素質,以避免此類事情的發生。

高等的學歷、豐富的知識為大學生就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但在求職面試時,許多有知識、有能力的大學生,往往因為一些細小的問題而與工作失之交臂。

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要想把握住更多的機會,就必須具備較高的綜合素質。在知識面廣、專業技術精通、業務能力強的基礎上,還必須提高個人的修養,在日常的生活、學習中養成良好的習慣,以避免因為一些細節問題而影響自己的前程。要想提高個人的修養,就必須掌握一些必備的禮儀知識。

首先是個人禮儀。雖然大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文化知識,但要想塑造良好的大學生形象,給人以良好的第一印象,就必須注意學習一些個人禮儀知識。比如修飾、化妝、儀態、服飾、談話等等。在現代市場經濟下,每個組織都在塑造自己良好的形象,其中就包括員工形象。所以,大學生參加面試時,一定要注意一些細節問題。比如面板要潔淨,指甲要及時修剪,頭髮要整潔,口腔要衛生,要有正確的站、坐、走相,服裝要合時宜,鞋要擦乾淨,不要隨便打斷主考官的談話,談話時要注意語音、語調、語速、語氣等等,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面試過程中要始終面帶微笑。這些細節都是體現大學生素質修養的,掌握了這些禮節,將有助於大學生求職的成功。

面對就業,大學生的心理也是複雜多變的。通過幾年大學生活,同學們在知識、能力與人格方面有了積極的顯著發展,有著強烈的就業意願和積極的就業動機,為能儘快自己的人生價值而感到由衷的歡欣;而就業崗位和就業方式的多樣化也為大學生就業提供了更多的機

遇和更大的自由度,許多大學生都摩拳擦掌,躍躍欲試,準備在所學專業領域一展身手。但是在就業過程中,又難免出現種種心理矛盾、心理誤區和心理障礙。

一般認為“大學生就業期的心理問題主要有挫折心理、從眾心理、嫉妒心理、羞怯心理、盲目攀比心理、自卑心理、依賴心理等”,及其他心理如注重實惠、坐享其成的心態、過分強調自我價值等等。為了幫助廣大畢業生同學更好地認識這些問題,為就業做好心理準備和心理調適,我們首先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看大學生就業時一般存在哪些心理問題。

當前激烈的就業競爭環境使就業問題給大學生帶來了較大的心理壓力,而且這種壓力在各年級學生都存在。學生就業壓力體驗相當嚴重,尤其以心理體驗最為嚴重。大學生畢業前心理壓力較過去有明顯增大,主要原因是畢業方向的選擇、就業、考研、戀愛分合、大學中不愉快經歷、離別感傷、突發事件、經濟條件等衝突和事件;女大學生心理壓力大於男大學生,農村學生的焦慮水平高於城市學生。而大學生面對就業壓力的釋放方式則過於內向化,主要是自己解決和求助於同學朋友。

許多大學生都有一種“十年寒窗,一舉成名”的心理,因此對擇業的期望相當高。高期望驅使畢業生總是嚮往高薪水、高職位、高起點,渴求高收入、高物質回報率,並一廂情願地對用人單位提出種種要求,將自己就業的目標定得很高,即使找不到合適的單位也不肯降低就業期望值。

大學生的擇業觀念雖然在總體上是傾向於務實化與理性化,但由於處於擇業觀念的轉型過程,因此各種不良觀念也存在著,並影響了大學生的健康、順利就業。這些不良觀念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最後,當大學生在求職面試時需要注意的問題很多,但這些問題並不是不可避免的,面對心理問題時只要端正自己的心態;面對細節問題時只要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掌握一些禮儀知識,並能養成良好的習慣,在問題中層現出當代大學生的良好的心理和禮儀素質,相信有知識、有能力的大學生能在激烈競爭的市場經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就業調查報告調查目共3篇 同的職業前景和就業趨勢 第2張

第2篇

以下是關於就業調查報告,希望內容對您有幫助,感謝您得閱讀。

根據對在校大學生的調查,可以知道在過去,人們的印象中,大多數畢業生在就業時都傾向於去大城市、好單位,而本次調查中選擇去欠發達地區學生卻佔有相當一部分。這一方面與有些學生提到的“寧為雞頭,不為鳳尾”的觀念有關,也與當前競爭日益激烈的就業現實有關。這表明已有更多的學生能夠結合自身實際與社會現實,為自己的將來做較為恰當的定位。

從學生對選擇理由的表述中,可以看到,同樣的選擇卻可能源於不同的動機,而不同的選擇也可能是出自相同的動機。比如同樣是選擇比較低的工作待遇,人次百分比排在第一位的動機因素是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佔總人數的31、8%,典型的表述有:在相對差的單位能擁有一個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舞臺、使自己有用武之地,更能實現人生的價值、可為落後地區做貢獻,實現自身價值、與其在舒適環境中平凡地過一輩子,不如在艱苦環境中幹一番大事業。

而同樣是選擇寧願作為普通人員去發達地區的人其動機也是多種多樣,有的動機是與選擇去欠發達地區的同學殊途同

歸。如其中人次百分比居首位的就是為了發展,佔總人數的37、6%,典型的表述有:“一個好的環境能提供更好的學習和發展的空間”、“人會隨著對手的強大而不斷強大”、“一個人只有把自己放在高手如林的地方,才能不斷提高自己”、“只有面對強手才會激起奮進的激情”、“在大城市發展機會比較多”等。

這樣的人是樂於挑戰自我,佔9、6%,典型的表述有:“我喜歡有挑戰性的生活”、“巨大的壓力,激烈的競爭,會使人生更加豐富多彩”、“在競爭激烈的地方磨鍊自己,是金子總會發光的”,“大城市的環境會增加人的壓力和動力,有助於發揮人的創造性”。

大學生就業問題首先是社會性的問題,其次才是個體問題;

還沒有就業的我們,承受著很大的經濟和心理壓力,甚至是人格的壓力,他們最希望得到的是機會、關懷和指導。如果我們大學生有觀念或能力問題,作為老師首先要反思自己的工作,我想家長也應該這樣去面對問題,而不是事後的責備或教訓。

如果我們的學校,當初能夠使我們更懂得面對社會現實的不易,更懂得承擔公民責任、獨立承受壓力的不易,更懂得在現實中保持理想的不易,更懂得依法維護自己權利的不易,更懂得先生活再發展的道理,他們或許不會等待,而是已經工作,

並在不理想的工作中保持積極追求的願望。因為我們知道人生的發展比具體的工作重要得多,而獨立生存是發展的基礎;我們雖然還沒有工作,但內心的支撐仍然堅固,並在可以自控的程度下尋找更合適的工作。因為我們知道順利自然可喜,能夠經受壓力更是能力。有滿意的工作自然可喜,但工作以後還有失去的風險,人總要有抗壓能力的;我們或許不會埋怨家長,抱怨社會,因為我們知道家長是最無私的,而人生的道路本該自己開拓,沒有人可以給自己安排一生,即便可以,那也是表面的,真正的幸福是不依賴他人的。

單就就業而言,學校固然可以做一些更切合實際的調整,包括規模、結構、特色、師資和教學方式等,坦率地想,大學生就業困難,也是大學的壓力,所以,每所高校都要有憂患意識,要提高自我調節和推動發展的能力。

但最重要的是,教育應該給予學生什麼專業技能是要的,但職業界需求發生變化了,又怎麼辦?職業界的需求變化永遠比學校培養的快,什麼才是對一個人最重要的東西呢?那是本質的、永恆的東西,是無論成功或失敗時都必然需要的東西,那就是生命和人格的良知,其次才是謀生之技能。?

面對大學生就業問題,我作為一個學生,既不能創造就業機會,也拿不出一貼良藥,提出的建議,也未必能行。但希望大家都以人為本,關照我們大學生,更希望我們未就業的大學

近年來,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日漸突出,並且呈上升發展的趨勢。、由於畢業生處於畢業擇業就業的人生轉折關頭,其思想狀態,精神面貌,心理變化均存在著較大的調查意義。有那麼一群人,他們已大學畢業但至今未就業。當我們不斷在講大學生就業問題的時候,他們在想什麼?他們的家庭是什麼感受?我國大學擴招後,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已經是一個不爭的現象,且有可能越來越難的趨勢。一方面和中國經濟結構體制和教育改革落後有關,更和當今大學生的就業觀滯後有關。就業是民生之本,大學生就業是我國就業問題中帶有戰略性的核心問題。然而大學生“畢業就失業”,早已不是危言聳聽,大學生就業難已成為當前我國一系列就業問題中一道特殊的難題。如何正確分析其原因,拿出科學的解決辦法,是我們大家共同思考以及共同面對的一個重要課題。隨著美國次貸危機波及範圍的擴大,全球進入了新一輪的經濟困難期,首當其衝的就是各國的企業。而企業受難的同時無疑給大學生就業造成了極大的負面壓力。金秋十月,大學城中湧現出了這樣一類人,他們西裝革履,手提公文包,形色忡忡,步履焦急,他們就是在求職路上的大學生。大學生就業難這是一個老話題了,年年提,政府、社會、學校年年在努力,而大學生則年年撞的“頭破血流”。

今年受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全球經濟形勢一片暗淡,不少企業進行了大面積的裁員,大多數企業則選擇大幅度縮減招聘人數,這對大學生就業來說無異於火上澆油。雖說是所謂“金秋”的季節,遠在太平洋另一岸接踵而至的訊息帶來的卻更多的是冬天的寒意。如此危機四伏的經濟環境下,不少公司都或多或少的面臨著各種困難,國內外諸多公司收縮開支,壓低成本,而在這當中,人力成本便成為了一個他們不得不考慮的因素,於是乎,如今的大學生找工作也似乎變的比往年更難。

20**年開始的世界性經濟危機席捲全球,在世界經濟一體化格局下,高速發展的中國並不能獨善其身,在一些地區、一些領域,經濟危機已經表現得非常明顯。經濟危機下,很多公司開始裁員,招聘需求大幅減少,這使得中國的勞動力市場壓力異常巨大,尤其是大學生就業問題異常突出。近期,中國社會科學院釋出的20**年《經濟藍皮書》指出:預計到20**年底,將有100萬名大學生不能就業,20**年還將有592萬名大學生畢業面臨找工作,大學生就業問題非常嚴峻。20**年滬上高校畢業生比今年增加9000人,突破15萬人大關,又遇到全球金融危機,就業形勢雪上加霜。

綜上我們分析得出大學生就業難主要體現在以下這兩點

現在高校培養的大學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理論,實踐非常缺乏,即便是對實踐要求極高的技工類,很多學校因為種種原因取消和減少了實踐的課程。大量理論的課程讓學生在專業方向上的收益是有限的,缺乏實踐能力的大學生成了紙上談兵的高手。

企業是非常現實經濟實體,需要的人就是能夠給企業直接帶來績效的人,而紙上談兵的大學生並不能馬上給企業帶來績效,還要搭上老員工給為其輔導,從而影響了企業的整體績效。現在很多企業都停止了招聘新員工,尤其是大學生,即便招聘也是有實力的公司進行的優中選優的戰略性人才儲備;而有些有實力的公司,在進行人才的戰略性調整,希望通過現在的經濟危機帶來的變化,招募和儲備一批中高階人才和優秀的技術骨幹,從而迎接經濟危機過去後的新的發展。我國的教育思想仍然秉持著應試教育的思想。這種思想同樣延伸到從事高等教育的大學中。所以,大部分的學生仍然是被動地傳授知識與技能,缺乏對事物的探索與分析能力,缺乏一定良好的心理素質。所以,高智商低能力的大學生隨處可見。有一位19歲的四川大學的學生在放暑假時想要看看自己的女朋友,為了給女友一個驚喜。他並未告訴自己的女友,隻身來到一個陌生的城市。後來他迷路了。無奈之下,他竟站在街上大哭起來。直到警察趕來才解決此事。在危急時刻,人類最基本的應變能力,生存

能力,我們認為他沒有。一個重點大學學生,我們可以完全不用懷疑他的智商。不過我們也同時慨嘆教育給我們帶來了什麼。我們的大學是作什麼的?我們為什麼要上大學?我認為求取真知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大學應該鍛鍊的是獲取真知的能力和方法,發現問題的能力和方法,良好的心理素質。總之,大學教給我們如何做人的方法和能力。這就是我們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過程。顯然,我們大學生缺少這樣一種能力,也同樣缺少一種好的心態。社會上出現許多由大學生心理問題而引發的事件如:清華大學學生用濃硫酸潑熊,震驚全國的馬家爵事件。

由此可見,大學生應該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

在沒有出現經濟危機的時候,大學生的就業問題也是比較突出的問題,從整個就業情況看,大學生的供給明顯大於實際需求。不是總量的供過於求,而是結構性的供過於求,主要是培養的大學生的方向及大學生所應該學習的內容和社會的實際需求是脫節的。

企業用人的時候,首選是相關專業,其次是高潛質的人,因為企業在發展期需要大量的人員補給,有些人是可以在工作過程中逐漸培養的,這也為一部分專業不對口的大學生解決了

就業的問題。我國的gdp當中,第一,第二產業佔有相當大的比重。第三產業佔的比重較少。同時,我國又以出口商業為主,以勞動密集型產業加工小商品為主,而這些產業並不需要這種高素質人才。國外恰好相反,西方發達國家的第三產業相當發達,正是這中第三產業即服務產業對大學生這種搞素質人才,才會大量要求。所以國外的大學生的需求無法滿足當前大學生就業要求。所以,大學生就業問題尤為突出。電子產業,管理業都好似第三產業的範圍,而這些產業正式對高素質人才需求大的產業。20**年的就業報告分析中調查社會對不同畢業生的需要,大專生佔49、16%,本科生佔65、52%。研究生佔66、66%。研究某一專業領域的研究生仍然被大多企業所熱衷。在專業排行榜上,前十一名分別是工商管理、電子資訊、經濟、機械、外域、土建、醫藥、法學、交通運輸、化工、製藥。第三產業仍是前列。

20**年由美國的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海嘯襲捲了全球。雷曼兄弟、花旗等有著百年曆史的銀行相繼倒閉。這場危機同樣波及到了中國。我國的市場經濟由於開放度有限,所以受損程度有限。不過,這次危機同樣給中國帶來了很大波動。我們多年以出口商業為主的產業結構顯現出了他的脆弱性,大批訂單急劇減少,企業虧損嚴重,成百上千的中小型企業已經停產倒閉,農民工提前返鄉,由金融危機而引起的一系列問題同樣影

響了大學生就業。大部分的企業已經開始裁員,不準備招聘人員了。所以,打部分大學生面臨無業問題。甚至一些研究生不得已去賣肉等等。

當經濟危機到來的時候,企業普遍實行的保守的發展戰略和緊縮的財務戰略,一方面人力資源的補給大幅減少,另一方面用於培養與培訓的費用也大幅減少,在招聘的時候會對相關專業的大學生優中選優。經濟危機造成的結果是,無論是從結構看,還是從總量上看,大學生的數量都是供過於求。

三、針對上述問題我們不斷探究著應對大學生就業難的各種方法

大學生應努力培養自身專業技能,同時,端正就業心態。

大學生應瞭解各專業的就業情況以及企業需要的人才型別與社會多接觸,瞭解社會需求,關注各類就業動向,從而對症下藥,為自身找到正確的就業方向與奮鬥目標。

在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如果我們選擇逃避,等待我們的將是無底的深淵,只有選擇面對,際遇才會眷顧我們,我們才能看見明日的曙光。面對這一危機,國家已經採取了一些措施,如:四萬億拉動內需政策,擴大基礎設施建設等。前一陣,國家xx下階層時差時說將大學生就業工作放在重中之重,作為

工作重點來做。總理xx也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與大學生們交談。可見,國家已經意識到就業文圖的嚴重性,它與整個是個會的經濟政治體制有著重要的關聯。所以,解決它並不是一個想法,一項措施可以奏效的。我們必須結合中國的國情,利用科學發展觀,長遠地,發展地看待整個問題。而這也是新時代大學生應當具有的品質。

針對大學生就業難這一社會現象,此次調查範圍覆蓋附近大學17個院系,包括師範與非師範專業在校的本科學生。共發放調查問卷580份,實際547份,回收率為%。調查檔案採用單項選擇、不定項選擇和主觀題三種方式來回答問題。問題涉及大學生就業期望、就業素質的自我評價、高校就業指導工作、擇業與就業的影響因素等方面,旨在對大學生就業期望與實際就業的相關問題進行實證研究,為高校就業指導和人才培養提供資料與對策研究依據。

一、多數學生對於“務實”有新的認識,就業期望趨向現實,主要表現在工作單位、工作區域等方面。

大學生在職業取向方面優先考慮的前三項是“先就業後擇業”、“先擇業後就業”、“繼續深造”,它們分別為%、

%、%。調查顯示,在面得就業壓力時,多數學生表現出特有的自信與成熟。

在此問題的選擇中,特別值得關注的現象是“繼續深造”,這選項佔%,有過四分之一學生希望繼續學習,而且此風近年經久不衰,且越演越烈。究其原因:一是知識經濟時代的影響和人才素質要求的提高;二是就業競爭激烈,優越的職業需要優秀的高層次人才;三是心理因素,有的大學生是為了緩解就業壓力,迴避即時就業等因素。這一現象值得認真分析研究,其利與弊何在?其利在於緩解就業壓力,促進人才素質的提高,改善我國人才結構,增強我國高階人才的科技實力和國際競爭力。憂慮的是它反映出大學生心理素質方面的欠缺,社會壓力的承受力不夠,面對激烈的社會競爭,有相當部分的大學生選擇了迴避的方式,職業期望趨於“非風險化”。這種現象還可以從學生對就業前景的評價中看出。%的同學對就業前景持有“不容樂觀”的評價,這裡除了客觀實在的因素影響外,更多的是學生的心理素質因素問題。由此可見,高校加強就業指導和就業心理輔導工作是必要的。

調查結果表明:學生在選擇就業地區時,選擇經濟發達地區佔%。這說明兩個問題:一是經濟發達地區除了有較可觀的工作待遇外,經濟發達地區與國際接軌更便捷,更能為

就業者提供再學習提高的機會,這與學生的“自我發展”、“自我實現”的需要密切相關。二是經濟發達地區的就業機會較其他不發達地區的高,且就業崗位多元化,這是吸引學生的一個重要原因。

作為師範院校的學生在選擇就業崗位上,更多的是趨向於“學校或科研機構”、“行政機關或事業單位”。

(1)多數學生對職業價值標準上,把“工資福利待遇”、“實現自我價值”作為重點考慮。兩項佔的比例分別為%、26%。

這與學生實際就業時考慮的因素一致,即把薪金與個人價值和能力的體現作為重點考慮因素。調查顯示,學生的就業除了受薪酬的影響外,人生價值觀中個人因素也很突出。但是,學生在進行人生選擇時較多考慮個人因素,較少考慮社會需要,即使在追求自我實現時也折射出主要強調的是“自我”而非“社會”的需要。對於這現象的利弊值得我們研究與思考。

(2)在就業過程中,有44%的學生認為“經驗及實踐能力”為最重要的因素。而“學歷”、“畢業院校或專業”、“應聘技巧”則各佔%、%、%。這可能與用人單位在招聘時的要求有關。

三、多數學生對就業素質的評價都有比較明確的認識,明確自身的優勢與劣勢。

(1)多數學生的優勢為“理論基礎”、“師範技能”。

(2)有半數以上的學生認為自己的“實踐能力”、“競爭與風險意識”處於劣勢狀態,它們分別達到了%和%;在學生認為自己最缺乏的素質方面中,“創新能力”、“實踐*作能力”、“專業知識與技能”被納入了前三項選擇,結果見圖7。其總的原因可能是,一方面知識更新迅速,知識越來越深,越來越廣,職業素質越來越綜合;另—方面學校教育滯後,教育的知識結構不盡合理,使大學畢業生就業時普遍有壓力感和不適應感,對自己所學習和掌握的知識與技能缺乏自信。再一方面學生勇於挑戰的心理素質還沒形成;在創新能力的培養方面,說得多卻做得少,培養的覆蓋範圍也相對狹小,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培養的環境。除了提高學生的專業知識水平外,如何提高學生勇於挑戰的心理素質和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也將成為高校就業指導的兩大課題。

四、目前高校的就業指導與學生的需求處於不平衡狀態。

(1)有過半數的學生反映:“不太滿意”學生就業的指導工作。

(2)學生“希望學校在大學生就業成才方面著重給予哪些指導和幫助”時,

學生們有%選擇“提供更多實踐機會”,而“加強創新能力培養”和“注重社交能力指導”也佔據一定的分量。從國家政策和從現實需要上出發,學生需要從就業觀念向創業觀念轉變。在調查中,學生認為“培養自主創業精神”是轉變大學生就業觀念的關鍵(佔%);而“加強高校就業指導”與“其他因素”也佔很大的份量。針對目前高校的就業指導工作,基本上還是侷限於資訊釋出、政策宣傳、技巧培訓、協議辦理等服務性工作。調研建議,就業成才導航體系應覆蓋大學教育全過程。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就業指導中心,仍然主要面對畢業班,但此時他們大多有“書到用時方恨少”的遺憾。就業指導工作亟待從畢業班向低年級學生輻射,貫穿大學教育全過程。具體來說,就業成才導航體系應該涵蓋專業知識技能導航,如學習方法指導、新思想新觀念介紹、個人完善知識結構幫助等;健康成才導航,通過實施結對服務、心理指南、交流討論,對大學生在就業求知和個人成長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心理困擾排憂解惑;法律導航,普及法律知識,加強法治意識、引導誠信意識。

從調查所反映出的問題來看,進一步實現我校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管理規範化,特別是如何把就業指導工作切實納入學校教書育人的整體工作軌道,還有值得深入研究和改進的地方。

第3篇

前程無憂(51job)日前釋出《2006全國畢業生就業調查報告》(下稱《調查》)顯示,2006年的大學畢業生人數超過2005年,面向2006年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機會也超過了上屆,供求不匹配是畢業生求職的最大障礙。民營企業成為就業機會的最大提供者,提供的收入水平已接近外資企業。1000元月薪成為畢業生的求職底線,46%的應屆畢業生表示低於這一收入寧願待在家裡;與此同時七成以上企業認為2005年畢業的畢業生在工作中表現平平,30%的企業表示如果招聘不到理想的畢業生寧可職位空著。人才市場未來長期的趨向是,有新知識、高技能和良好品質的人才有機會,而非大學生身份。

本次調查,覆蓋全國27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40所全國重點大學的應屆畢業生名,訪問涉及33 個大行業5800 家聘用2005年應屆大學畢業生的企業。

5800 家受訪企業中3515 家聘用了2005年畢業生後,計劃在2006年再次招聘畢業生,其中3108家提出明確招聘人數,提供空缺職位~ 個,平均每個企業需要~人,比上年增加了三分之一。但是計劃招聘人數超過100人的企業只有148家。中興通訊股份計劃在全國招聘3000名畢業生,是受訪企業中對畢業生需求最多的一家。民營企業對大學畢業生的需求最大,1169家民營企業計劃招聘 ~ 名畢業生,超出了外資企業~ 名大學畢業生的人才需求

計劃招聘畢業生最多的五大行業分別是計算機、電子技術、快速消費品、生物製藥和房地產,需要人數~ 個,僅青島啤酒股份一家就計劃招聘1000名畢業生。此外儘管受訪的零售、汽車製造和保險行業的企業分別只有27家、16家和11家,但是單個企業招聘的平均人數最多。蘇寧電器計劃在全國招聘畢業生1000人,上海易初蓮花計劃招聘400人;奇瑞汽車在安徽蕪湖需要畢業生500人。畢業生願意投身的前五大行業依次為通訊電信、金融證券、計算機、網際網路和貿易。

有2300多家企業的人事經理對2006年能否招募到適合的應屆畢業生表示“不敢樂觀”,超過招聘企業總數的60%,如果找不到合適的畢業生,35%的企業則表示“虛位以待,職位長期有效”。

這是一個老問題了。據說有保險公司到一家重點大學聯絡校園招聘會的事宜,就業指導辦公室的老師直接勸企業放棄,因為沒有畢業生願意畢業後做保險業務代表。

?調查》發現,企業最缺銷售人才,提供空缺職位~個,其次是技術研發和應用8770~9480人,再次是生產製造和工程、工藝設計和市場廣告等方面的人才。3515家計劃招聘2006年應屆畢業生的企業中,2866家有意讓畢業生做銷售工作;148家招聘規模超過100人的企業95%以上招聘畢業生擔任營銷職能。但是畢業生願意從事的工作職能前五位分別是技術研發、市場廣告、人力資源管理、貿易採購和行政後勤,儘管願意從事銷售的人數排名第八,但是相對多個空缺職位,5477張投票實在太過渺小。

批發零售、保險、生物製藥和房地產行業最缺銷售人才。

在生物製藥行業,由於行業競爭激烈,人員流動率高,很多跨國企業都想招聘大學畢業生,培養和儲備銷售人才。生物製藥的銷售必須具備一定的醫學藥理知識,但是很多醫學院的畢業生表示寧願在小醫院拿低工資,也不想到跨國公司任醫藥代表。

前程無憂的另一份《薪酬報告》顯示,入世後中國服務業需要一大批兼具專業知識和技能的營銷人才,他們是市場和收入的保證。一個汽車高階銷售經理的年薪約50萬元,優秀的保險業務代表年薪可達百萬元,但這樣的人才往往有價無市,企業苦尋而難得。

不出所料,上海、北京和廣東成為2006年應屆畢業生最願意工作的地區(地區按省、直轄市、自治區分),其次為浙江省和江蘇省。儘管畢業生以“經濟發達、機會多、平均收入比較高”為選擇工作地區的第一標準,但是在這三個地區選擇如此集中還是令人吃驚。每個參加調查的畢業生可選取1~3個願意工作的地區,上海得票,北京,廣州,而浙江和江蘇分別為 和。參加調查的上海、北京和廣東的畢業生共人,佔調查總人數%,願意去這三個地區之外工作的人僅%,很多畢業生重複填寫三個一樣的地區,以顯示自己只願意在一個地區工作。

《調查》顯示,參加校園招聘會、瀏覽工作網站和搜尋目標企業是畢業生獲取招聘資訊最常用的三大渠道,但是畢業生對在校舉行企業招聘會的態度冷熱不一,即使是跨國的、知名的大企業,學生也未必一貫捧場。

對40所全國重點學校的瞭解發現,本屆進校的企業數量普遍超過上屆,儘管很多高校組織集中的展位式的招聘會,但是更多企業願意舉辦自己的單場招聘說明。許多高校一時會場、教室告急,學校就業指導中心窮於應付,辦公室裡海報、宣傳單堆積如山。粗粗算來,如果一家企業在上海、北京和廣州分別舉辦兩場招聘會,計劃招聘100名學生,那麼僅就海報、宣傳頁、橫幅和展架等製作和分發,加上招聘會場租金、差旅費等成本就超過10萬元,用於每個候選人的費用不低於1000元,而之後的筆試、面試等費用也不少。

儘管企業耗資不菲,但是招聘會冷場現象還是時有發生,其中不乏一些財富500強企業。《調查》也顯示,畢業生求職時會優先考慮“在校園開招聘會的企業”,認為這樣的企業通常待遇不錯,有針對畢業生較好的培訓和發展機會。

但是,通過校園招聘會進入理想企業的畢業生畢竟是少數。對2005年聘用應屆畢業生的5800家企業調查發現,base在上海、北京、廣州和深圳的企業(總數2300家)45%以上事先沒有招聘畢業生計劃,聘用應屆畢業生的原因是“企業不特意招聘也不拒絕畢業生,他正好符合了企業的需求條件而被錄用”。

畢業生在求職時首先著眼發展比較快的行業和企業,認為“會有比較多的空缺職位,提供較大的個人發揮空間”,求職也相對容易些。工資和福利待遇其次。而以往被畢業生看重的企業知名度和影響力的考慮被放在了第五位。

全國範圍,畢業生對於收入的預期以1001~2000元者居多,佔參加調查學生總數的%,有%的畢業生希望畢業後首份工作月收入超過5000元。上海、北京、廣東和江蘇畢業生的收入意願集中在月薪2001~5000元。%的上海、北京和廣州高校畢業生表示不會考慮月薪低於1500元的工作。其他地區畢業生求職的收入底線多數設在1000元,低於這個報酬則寧可待在家。

?調查》對5800家企業瞭解到,提供應屆畢業生平均月薪1001~2000元佔企業總數的%,近三分之一的企業給付的薪資在2001~3000元,只有%的企業提供畢業生的月收入超過5000元。但是城市差異很大。上海、北京和廣州2005年畢業生的收入水平四成以上在2001~3000元。對上海交通大學2005年畢業生收入的不完全統計結果顯示,半數以上畢業生收入超過3000元。

?調查》還發現,和畢業生專業知識關聯度高的技術、生產和設計等職能薪酬水平較高,主要處於2001~3000元。在上海、北京、廣州和深圳等地,營銷類職能的收入超過了行政人事職能,並且行政人事職能沒有超過月薪5000元的個例。而在武漢、成都等城市情況則剛好相反。

?調查》對外資企業(含合資)和民營企業比較顯示,兩者提供畢業生的薪資差異並不明顯。行業和職能不同導致的收入差異遠大於資本屬性的不同。在民營經濟比較活躍的科技、生物醫藥和房地產行業,民營企業提供的薪酬甚至超過外資企業的給付水平。比如,浙江大華科技,提供本科畢業生的年薪在5萬~8萬元,碩博士畢業生的年薪在8萬~12萬元,還提供住宿和班車,待遇高於多數外企。但是民營企業中有%的企業沒有住房公積金,2411家民營企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