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風俗習慣的作文2篇 習俗之旅:文化傳承與社會融合

風俗習慣是一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反映了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的行為準則和思維方式。本文將探討不同民族的風俗習慣,包括宴會禮儀、服飾習俗、節日慶典等方面。通過了解和比較各地習俗的異同,我們可以加深對不同民族間文化差異的理解與尊重。

風俗習慣的作文2篇 習俗之旅:文化傳承與社會融合

第1篇

回到老家,心裡可高興了,春節習俗總會讓我吃驚不小,最普遍的就是以下四個了:吃年飯,看晚會,午夜放煙花和拜年。

大年三十,舅舅舅媽等親戚都歡聚一堂,外婆外公滿臉喜悅,開心地忙碌著。對,今天我們要吃年飯了!“噼裡啪啦”,一陣鞭炮聲響起,年飯做好了!當然,吃年飯總忘不了土地爺爺,敬幾根香,擺幾碗菜和一碗飯,求土地爺爺保佑,來年豐收。接下來,便入席了。吃罷年飯,大家都坐在爐子旁邊聊天。外公外婆這時候可就忙咯!吃年飯(也可以說是團圓飯),是春節的重要習俗之一,不管是在哪兒,大家都會趕回來,和家人一起共享這美好的時刻。吃年飯時,大家總有很多話要說,說工作,說家庭,等等。吃年飯的時間是不一樣的,只要家人都到齊了,想什麼時候吃都行。

晚上,就剩下自己家的人了。在看春節聯歡晚會之前,是我最期待的時候:收壓歲錢。恭喜發財,紅包拿來!大舅舅一個,小舅舅一個,外婆一個……大家都忙活完了,該坐下來休息休息了,於是,我們便團聚在一起看春節聯歡晚會。邊看邊聊,彷彿話總也說不完似的。總算熬到12點了,午夜煙花快燃放了!“轟!”一個禮炮打響了,天空頓時蒙上了一件五彩斑斕的綵衣。隨著第一個禮炮的打響,各家不約而同地放出了各種款式的煙花,每一家的屋頂上都掛上了一個美麗的帽子。放煙花的聲音震耳欲聾,五彩的煙花使我眼花繚亂。我和大舅媽跑到樓頂上觀看煙花,我興奮得直跳:“我這次苦熬到12點真是沒白費,這真是太壯觀了!”午夜放煙花,有可能是每個地方都有的習俗,有可能是我們家鄉特有的一種習俗,但都一樣,我見識到了,你們也聽說了!

這天,是七年級,才剛起來,就聽見門外一陣拜年聲:“給您老拜年了啊!”“哎!來了來了,新年快樂!”“新年快樂!”這時候,外婆正忙著做早餐,外公則正忙著招呼人。“坐一下吧啊?”“不了不了。”這樣的對話總會聽見很多次。我趕緊吃完早餐和小舅舅他們出門了。小舅舅的雙胞胎女兒紫依和紫芊各提著一個袋子,每到一處袋子裡的東西就會增加一點,可高興壞她們了。所謂的拜年呢,就是挨家挨戶地走動,有時候會在哪一家坐一會兒,聊聊天什麼的。而小孩子就提著個袋子去拜糖。宣告一下啊,我可沒有哦!

風俗習慣的作文2篇 習俗之旅:文化傳承與社會融合 第2張

第2篇

為迎接春天的到來,我國各地有許多“迎春”的風俗習慣。據《禮記—月令篇》記載:周代,立春日天子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至東郊迎春,並祭太皓、芒神,祈求農業豐收。

明、清時期,民間有迎土牛、迎農祥、浴蠶種等習俗。山西民謠雲:“春日春風動,春江春水流。春人飲春酒,春官鞭春牛。”

在清代,各州、縣的地方官員,立春之日會至城郊祭祀芒神。祭祀畢,要用彩紙扎制的“春牛”打破,牛肚內所裝的乾果食品,隨之拋灑一地,兒童爭而食之。

立春之日,有吃春餅、春盤的食俗。春餅是以麥面蒸制或烙制的小圓餅,食時卷以豆芽菜、韭黃等炒菜,故歷來有“春到人間一卷之”的說法。立春日食春餅,謂之“咬春”,據云可以“卻春困”。

在江蘇高郵地區,立春的前一日要舉行“迎春宴”,歌舞娛樂。春盤以蘿蔔、芹菜等為菜盤,相互饋贈。蘇東坡有詩云:“漸覺東風料峭寒,青蒿黃韭試春盤。”

廣西人民以立春為“春牛節”。這天晚飯後,村寨裡的勞動能手和歌舞能手,要組成“送春牛”小分隊,敲鑼打鼓,挨家挨戶“送春牛”,意為將豐收和幸福送到各家各戶。

另外,在我國許多地區,“立春”之日民間還要舉行“耍社火”的娛樂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