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節日風俗作文5篇 “傳承與創新:探索節日風俗的魅力”

本篇文章將圍繞“節日風俗”展開,介紹各個國家和地區的傳統節日風俗習俗。無論是中國的春節、美國的感恩節,還是印度的排燈節,每個節日都有其獨特的風味和傳統儀式。通過了解不同國家的節日風俗,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瞭解各國文化,增進相互間的瞭解和友誼。

節日風俗作文5篇 “傳承與創新:探索節日風俗的魅力”

第1篇

東梓關,是一個古老的村落。他沉澱了多年的文化,也遺留下了不少傳統的節日風俗。

東梓關,是我的外婆家,在上國小以前,我大多數日子都待在東梓關。讓我印象最深的,便是那一年一度的“過節”了。“過節”是在農曆的正月十八。在這一天,就是東梓關人一年中最繁忙的時候,我的外公、外婆自然也不例外。從早上開始,外公、外婆就開始接待來自各地的親朋好友。在過節這天,村裡的人都要宴請親戚好友到自己家中吃個痛快。聊聊家常,交流交流彼此的感情。雞、鴨、魚、肉等菜必定擺上桌。還有一樣也必定上桌,那就是——米餜。米餜裡面和著芝麻,預示著今後“節節高”、甜甜蜜蜜的。

這一天,不僅村民家中熱鬧,村口的空地上,也格外得熱鬧。每到過節的前幾天,小販們早已聚集在此,組成了一個“集市”。這個“集市”上賣什麼的都有:小玩意兒、日常用品、衣裝首飾,一應俱全。還有什麼扎氣球,砸玩具的遊戲前也都站滿了人。原來只是“默默無聞”村口小路,在過節那天也成了歡樂的海洋。

玩了一天,忙了一天,也熱鬧了一天,到晚上也該好好休息休息了。可農曆十八的晚上,在東梓關的廟頭,都會演戲。前面搭一個臺子,後面則放了許多板凳,給前來看戲的村民們坐。晚上,必有許多人前來看戲:有老人、有小孩、有一家全部來了,也有好友結伴來的。有時,去看戲的人太多,還需要自己帶板凳觀看。村裡人大多聚集在此,好不熱鬧,好不和諧。趁看戲前,大家都會聊聊村裡最近發生的事,聊聊自己感興趣的事。開始演了,演員們陸續出場。觀眾們的歡呼聲越來越高。聽得最入迷的,要數那些白髮蒼蒼的老奶奶們了。聽到熟悉的曲目,還會“咿咿呀呀”地跟著哼上一段。小孩們則是看個“奇怪”的服裝,“奇怪”的妝容。還有一點兒也讓他們有足夠的耐心等下來。那就是戲後的扔糖環節了。每次演出完後,舞臺上的表演者會將框裡的糖果扔給觀眾。這時,小孩子最開心,瘋狂地撿著散落在地上的糖。樂著,叫著,也便結束了這一天的活動。

你是否也過過節呢?你是否也喜歡“過節”呢?那你就在農曆十八來東梓關吧!跟我們一起過節,一起熱鬧!

節日風俗作文5篇 “傳承與創新:探索節日風俗的魅力” 第2張

第2篇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說到端午節,我們就會想起屈原這位偉大的詩人。

據歷史記載,屈原本為楚國重臣,但因他人陷害,被楚王流放。期間,秦楚兩國交戰,屈原回來後,楚王又不聽他的勸阻,執意赴會議和,最終死在了秦國。屈原不願看著自己的國家滅亡,投江自盡,以身殉國。後來,人們將這天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賽龍舟,食粽子,以祭屈原。

每到端午,江邊可就熱鬧了,一群人圍在江邊,伸長了脖子,看著江上的人賽龍舟,邊看邊大聲呼喊。只見江上一條條龍舟駛過,舟上的人們賣力地划槳,船頭敲鼓的人狠狠地擊鼓,激昂的鼓聲振奮著正在划船的人們,動作整齊劃一,節奏歡快鏗鏘,而岸邊的觀賽者呢,吶喊助威聲連著鼓聲熱鬧了兩岸。

端午節不僅有熱烈的龍舟賽,還有畫額、吃粽子等習俗。畫額,就是用雄黃酒在額頭上畫王字,希望能借猛虎以鎮邪。粽子,那是每年端午節的必備食物。五月初五,這天吃飯時,誰家不是粽香四溢呢?粽子種類繁多,口感豐富,做法簡單,最基本的做法是把洗淨的糯米和蜜棗放在卷好的粽葉裡,綁上細繩,放入鍋中煮2—3個小時,香噴噴的粽子就做好了。煮粽子時,看著棕葉從青綠色變成了灰褐色,我不禁問道:“這粽子怎麼煮著煮著就黑了?”聽完這句話,全家人都哈哈大笑。粽子煮煮熟後,一掀開鍋蓋,熱氣就撲面而來,空氣中全是粽子的香味。我趕忙抓起一個,剝開粽葉,糯米和蜜棗融在了一起,在粽葉的包裹下形成了一個類似於三角形的樣子,光是看著就讓人垂涎三尺。輕咬一口,糯米的軟糯和蜜棗的甜味,足以讓人大口大口地咬下去。

端午的習俗還有很多,但粽子的清香和龍舟的熱鬧,是最讓人回味無窮的。

第3篇

我們溫州過年的十大習俗是:1冬至吃湯圓2晒醬油肉和鰻鯗5搗年糕4祭灶5撣新6貼春聯7分歲酒8開門炮9拜年10穿新衣

在我們的溫州的傳統節日有:1、正月七年級春節2、正月初五路神生日3、正月十五日上元節(元宵節)4、二月八年級春龍節又叫龍抬頭青龍節5、二月十五花朝節6、清明節的前一天寒食節7、三月九年級上巳節傳說中王母娘娘開蟠桃會8、春分後十五日清明節(現定陽曆四月五日)9、四月初八日佛誕日,又有牛節之稱過了這天牛就要下地了。10、五月初五端午節11、夏至節12、六月六晒伏節“六月六,晒紅綠。”“姑姑節”“六月六,請姑姑”,在古代還是另外一個節日,名叫天貺(賜贈的意思)節,六月六也是佛寺的.一個節日,叫做翻經節13、七月七日,習稱七夕、七月七、乞巧節14、七月十五日中元節,又稱鬼節,盂蘭盆節。15、七月三十地藏節16、八月十五日中秋節17、九月九日重陽節18、十月七年級十月朝,又稱祭祖節19、十月十五日下元節20、十一月二十二日冬至21、十二月八日臘八節22、臘月二十三日祭灶節,祀灶日,俗稱“過小年”,亦稱小年、小年下、小年節

23、臘月的最後一天年除日、除日,除日晚上叫除夕、大年夜、大節夜、大盡等,民間稱年三十、大年三十。

第4篇

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便迎來了,我最喜歡的節日 端午節。端午節又叫重午節,我記得媽媽說是為紀念屈原所設。這一天主要活動是吃粽子、賽龍舟等。

到了那天,我和媽媽會很忙,因為我們要包粽子。首先,媽媽拿出了所需要的材料。把綠豆洗乾淨,糯米調好味,把它切成一塊塊。媽媽做好以上工作,便對我說:兒子,咱們一起包粽子吧!我看著這一片片綠色的棕葉,在想粽子那金字塔的外表,像三角形而又有一點不像三角形,一下子發起呆來,問媽媽怎樣包啊?媽媽見我如此疑惑,便做起示範來,首先把兩快粽子葉疊成一類似圓錐的物體,然後把糯米綠豆和五花肉放進去,再用一塊粽子葉封好底面,用草繩把它紮緊,不把它綁緊煮熟了就不好吃。媽媽是示範後,我就嘗試著包了起來。一開始不太順利,不是漏了東西沒放進去,就是沒捆紮緊。經過一次次失敗,終於成功了。

包好後,就要開始煮了,看著這些剛下鍋的粽子,我以為十幾分鍾後便可以吃了,但媽媽似乎看透了我的心思,對我說:這些粽子起碼也要四五多個小時後才能吃。聽了媽媽的話,我似乎有些失望。等呀等,突然媽媽到廚房翻動一下粽子。我連忙跑了上去,看著這又大又飽滿的粽子,聞聞那香味就夠咽幾口以上的唾沫了,何況是大口大口的朝嘴裡塞灌呢!

家鄉的習俗多得數不清,但無論什麼節日,我都會開開心心地過,開開心心地做。

第5篇

潑水節是傣族最隆重的節日,也是雲南少數民族節日中影響面最大,參加人數最多的節日.潑水節是傣歷新年,相當於公曆的四月中旬,節日一般持續3至7天.第一天傣語叫“麥日”,與農曆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語叫“惱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網瑪”,竟為歲首,人們把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節日清晨,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節日盛裝,挑著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後就開始互相潑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人們一邊翩翩起舞,一邊呼喊“水!水!水!”,鼓鑼之聲響徹雲霄,祝福的水花到處飛濺,場面真是十分壯觀.

潑水節期間,傣族青年喜歡到林間空地做丟包遊戲.花包用漂亮的花布做成,內裝棉紙、棉籽等,四角和中心綴以五條花穗,是愛情的信物,青年男女通過丟包、接包,互相結識.等姑娘有意識地讓小夥子接不著輸了以後,小夥子便將準備好的禮物送給姑娘,雙雙離開眾人到僻靜處談情說愛去了.

潑水節期間還要進行划龍舟比賽.比賽在瀾滄江上舉行.一組組披紅掛綠的龍舟在“堂堂堂”的鑼聲中和“嗨嗨嗨”的呼喊和哨子聲中,劈波斬浪,奮勇向前,把成千上萬的中外遊客吸引到瀾滄江邊,為節日增添了許多緊張和歡樂的氣氛.

潑水節源於印度,曾經是印度婆羅門教的一種宗教儀式,其後為佛教所吸收,經緬甸傳入雲南傣族地區,時間約在十三世紀末至十四世紀初,距今有700年曆史.隨著南傳上座部佛教在傣族地區影響的增大,潑水節的習谷也日益廣泛.潑水節為傣歷新年的慶祝活動,一般在陽曆4月13日至4月15日之間.屆時人們先至佛寺浴佛,然後互相潑水,用飛濺的水花表示真誠的祝福.到處歡聲笑語,充滿了節日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