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我的讀書心得體會讀書感悟和心得體會5篇 "探索閱讀的樂趣:我的讀書心得和感悟"

讀書不僅僅是漲知識,更是一次心靈的體驗和修養的過程。我們通過閱讀,可以瞭解不同領域的知識,領悟人生哲理,拓寬視野,提升修養。在這裡,我們將分享自己的讀書心得體會和感悟,一起探討讀書的意義和價值。

我的讀書心得體會讀書感悟和心得體會5篇

第1篇

今天上午大課間進行到一半時,昊昊從班級隊伍後面急匆匆地跑到我面前說科子的腳崴了。我一聽,心情立刻緊張起來。因為我們的大課間是以足球為特色的,孩子之所以崴腳,肯定是踩著誰掉的足球了。這樣想著,就來到了科子面前,一問,果真如此。

我趕快把科子扶到跑道一側的椅子上,脫掉鞋子檢視病情。腳脖子那兒鼓起來了一點點,從表面看,應該問題不大。我活動了一下孩子的腳踝,孩子沒說疼,可以肯定骨頭沒有受傷,我這才舒了一口氣。為了再次驗證我的判斷,我又把教我們體育的王老師也叫了過來。王老師認真地對科子的腳進行了再次檢查,確定沒有問題,可能韌帶有點抻著了,建議我到學校辦公室找一袋冰塊兒給孩子敷一敷。

按照王老師的吩咐,我讓孩子拿著冰塊一直敷了兩節課的時間。拿下冰塊兒,孩子腳上鼓起的地方基本上看不見了。又讓孩子走了幾步,確信沒有問題,但覺得還必須給家長彙報一下才更穩妥。

“科子媽媽,我是劉老師。剛才大課間時,不知誰的足球從科子身後滾了過來,他沒看見就踩了上去,腳脖子崴了一下。腳脖子那兒有點腫,但骨頭沒事,可能是韌帶抻著了。我讓孩子用冰塊敷了敷,現在不疼了,腫塊兒也基本消失了。我想徵求一下你的意見,要不要我帶孩子到醫院檢查一下,或者你到學校看一下。”因為科子中午回午託部吃飯,見不著媽媽。

“劉老師,聽你說的情況,不會有什麼問題,不用看了。如果有啥事,我下午放學再帶他去看醫生。謝謝你了,劉老師。”科子媽媽的聲音很溫柔,絲毫沒有因為孩子受傷而又顯現出一丁點兒的不悅。孩子在學校受了傷,我告訴人家情況,人家不但不說什麼,還要謝謝我告訴了她情況。這麼通情達理的家長,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去尊重人家,又有什麼理由不去愛人家的孩子呢?

到了晚上,我又一次與科子媽媽通了電話:“科子媽媽,孩子晚上回家有沒有說疼啊?有時候,孩子會在老師面前逞強,我不放心,再問問情況。”

“我看了,也覺得沒事。科子說走路時間長了會有一點兒疼,別的沒有啥了。謝謝你了,劉老師。”又是溫柔的謝謝,我實在是不好意思了。

“今天晚上讓孩子休息一晚上,明天早起你再觀察觀察,如果有問題我們帶孩子去看看。這兩天,我不讓孩子上大課間。週六的大課間觀摩,可以不讓孩子參加。”我繼續說。

“沒事,劉老師。這兩天讓他休息休息,他覺得不疼的話還讓他去參加。劉老師,你放心,早點休息吧。”科子媽媽的話再次溫暖了我。不由得使我想起了一個發生在教師與家長之間感人至深的小故事:

英國一位很有名望的植物學家的兒子,一次他拿著一株小草請教老師,老師卻不知小草的名字,便對學生說:“回去問你爸爸吧,他一定知道。”第二天,學生拿著小草對老師說:“爸爸也不知道這小草的名字,他說老師你一定是忘了,要我再問問你。”接著。那學生遞給老師一封信,信裡詳細的寫著關於那株小草的名稱和特性。

這個植物學家學貫中西,回答孩子的問題輕而易舉,然而他卻沒有代勞;面對老師的“無知”,人家也沒有嘲笑、指責,更沒有在孩子面前說老師的不是,而是以給予老師充分的理解和尊重。我想這個孩子的老師一定會對他的家長萬分感激與崇敬,工作起來一定會更努力。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如果我們的家長在孩子出了狀況後,都能像那位植物學家一樣寬厚仁慈,向科子媽媽一樣善解人意,我想,老師與家長就不會有那麼多的矛盾產生。有了家長的包容、認可,無論工作再苦再累,孩子再調皮搗蛋,我想,我們做老師的也不會對自己的工作、對人家的孩子有任何怨言。在很多的時候,人往往不怕他人的指責與詆譭,而怕一味地尊重與抬愛。

兩好擱一好。在我們班有太多太多像科子媽媽一樣的家長,正是因為他們對我莫大的抬愛,才使我具備了源源不斷的工作熱情與動力。

我的讀書心得體會讀書感悟和心得體會5篇

第2篇

如果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和一位高人、大師進行心靈的交流。那麼讀了中央教育學會副會長朱永新教授的《我的閱讀觀》,更讓我的心靈得以洗滌、淨化和認識上的提升。不讀書的孩子是一個沒有潛力的孩子;不讀書的家庭是一個庸俗的家庭;不讀書的學校是一個沒有發展的學校;不讀書的社會也必將是一個落後的社會。

一句話,閱讀可以豐富一個人的有限人生,閱讀可以涵養一個民族的精神氣質,閱讀可以鑄就一個國家的文化根基。多麼富有哲理、多麼現實的話啊!

曾經飽受苦難的猶太民族,之所以能今天崛起於沙漠之上,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同樣與其民族優秀的閱讀傳統有著密切的關係。據統計,1901年1995年,在645位諾貝爾獲獎者中,猶太人有121位,獲獎人數居世界各民族之首。馬克思、愛因斯坦、門德爾戈等,更是人們耳熟能詳的猶太裔思想家、科學家、藝術家和經濟學家。究其原因,酷愛讀書是其不可忽視的因素。

中國人民在幾千年的文明追求中積累了很多讀書格言,留下了很多刻苦讀書的故事,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鑿壁偷光等,正是這些讀書的故事和格言,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以讀書為榮,以讀書為樂。

在現階段,新教育的目的主要體現在新教育力圖實現的四個改變上:改變學生的生存狀態,改變教師的行走方式,改變學校的發展模式,改變教育科研的正規化。實現這四個改變的方法與途徑,是新教育實驗倡導的六大行動,即:營造書香校園、師生共寫隨筆、聆聽窗外聲音、

培養卓越口才、構築理想課堂、建設數碼社群;而營造書香校園是其中最基礎、最主要的活動。在朱永新教授的講座中,最能夠引起我強烈共鳴的是他的下述觀點:沒有閱讀就沒有精神的發育。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取決於她的閱讀水平;一個沒有閱讀的學校永遠都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個書香充盈的城市必然是美麗的城市。

同時,讓我感受最深的是改變二字。有讀就必有行,有行才有變。我們許多人讀書,以讀而讀,並不思變。看了朱教授的書,我們感受到了讀的精彩,那就是一個變字。有教師通過讀書,改變了自己,有教師通過讀書,改變了學生,改變了班級,更變革了教育。讀再多的書,不思,不行,就不可能變。這個變應該是一種走向境界式的提升。

通過讀書,可以修養內涵;通過讀書,可以提升生活的品位;通過讀書,可以促進專業發展;時代的發展,更注重人的內涵美,生活的美。人的外在美很象一層薄紙,很容易看透,而唯有喜歡讀書的人,能通過外在的言行告訴人們他的精神追求與生活的品位。因為讀書可以平衡我們的心態,可以讓思想走向高遠,可以豐富我們的精神世界......朱教授說,讀了的才叫書,沒讀的只能叫紙,我心中不禁鼓掌叫好:讀了的,並提升了生活品位的才叫讀,不然只能叫看。所以讀書要讀進去,再讀出來,才叫讀書。這個進去和出來就是研讀,讀出了品位。用心讀,就讀出了我們教師的絢麗人生。這,就是朱教授說的,通過讀書,讓自己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這,也就是我們教師應該追求的教育境界。

通過閱讀我的心開始充實、沉靜,不斷地閱讀使我不停地思考,知道得更多、站得更高、看得更遠。不會拿著一張教育的舊船票每天重複昨天的故事,讓閱讀成為我們生活的必須品吧!

第3篇

起初在書架上看到這本書時,有點小好奇,這是一本什麼書呢?到底是誰動了他們的乳酪?書中的乳酪指的是真正的食物乳酪嗎?

帶著疑問與好奇,我開始翻閱了這本書,看完後我也像我周圍的朋友們推薦了這本書,因為通過看這本書是我恍然大悟,明白了很多事情,也走出了當時心裡對一些事情的小困惑。

書中的4個人物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匆匆和嗅嗅的成功關鍵在於他們面對變化能迅速的調整方向。雖然他們並不如2個小矮人聰明,但是他們能夠預見並接受變化,並通過“勤奮”的工作,快速操刀了新的乳酪。這是“匆匆”和“嗅嗅”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就像我們在生活中或工作中一樣,要勇於接受事態的變化。如果象哼哼那樣不願意接受乳酪沒有的事實,而又不願意冒風險去尋找新的乳酪,以適應變化,就會被淘汰。面對變化時,除了預見變化外,關鍵就是要能果斷的做出抉擇。作為人來說,面對問題特別是做選擇之際,就會考慮的很多,就象哼哼那樣,會想,是不是徹底改變後會不會不安全,會不會失敗。盞前故後,往往就在我們猶豫不決之際措施了良機。

是誰動了他們的乳酪,這並不重要。因為變化總是在發生的,他們總會拿走你的乳酪。也就是說你身邊的乳酪並不可靠,隨時會有意外的情況發生,會有人奪走你的乳酪。關鍵在於我們我們面對客觀存在的變化,要能預見變化,做好迅速變化的準備,適應變化,尋找屬於我們自己的新的乳酪。

第4篇

看完這本書,讓我懂得怎樣超越自己,不要害怕未來的路途有多麼的艱難,有句話說:“人生如行船,難免遇上強風或豪雨。”人就是要經過磨練,經過許多困難,才 能有所成就,如果人的一生中,就像平靜的海面,永遠只是一幅單調的風景,只有當轟然大浪,撞擊在聳立不屈的巨巖上,千萬潔白似雪、動人心魄的浪花,才會激射開來,迸散開來。但不是平靜的人生不值得追求,只是那樣的人生太少挫折,太少挑戰,太少磨練。我們應該像一個永不屈服的勇者,勇敢戰勝困難,使自己能更 堅強,不要當溫室裡的花朵,要當一個在室外經過許多風雨才能存活下來花。

其中我最喜歡這本書的其中一篇-聆聽學問。我們應該要尊重臺上的 人,不該在下面交頭接耳,這樣會很不尊重正在發表的人,即使他講得很無聊、很無趣和一些您聽不懂的話,也應該耐心的把它聽完,要學著去尊重、去容忍、去諒解,或許臺上的人也會很感激您,也很給他面子,不是嗎?如果您是臺上的人,是否也想得到尊重呢?

其次喜歡的是-把握時間。有句話說:“一 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上帝給人的時間相同,為什麼有人能在一小時之內把功課完成,有人就得花上二小時到三小時呢?有可能是寫字速度不同,但也有可能是積極、心神專注的想趕快把功課完成,所以才花一小時而已,但花了二小時到三小時的就有可能是一邊打電腦一邊寫功課所以比別人花了大約二倍的時間, 何不把該做的是儘早做完,在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呢?今日事,今日畢,今天該做的事就應該在今天做完成,不該在拖到明天甚至是後天,因為每天都有每天該做的事,一直把事情拖到以後在做恐怕會累得半死,所以要懂得把握時間,時間不應該浪費在不需浪費的事情上。

第5篇

書籍是明燈,照亮我前進的方向;書籍是方舟,載我駛向知識的海洋;書籍是潤雨,滋潤我乾涸的心田。

好讀書,讀好書,這句話是我一直遵循的。因為讀書的重要性取決於你讀什麼書。如果你什麼書都看,那你還能學到知識嗎?讀書,要多讀名著,讀有用的書,那樣我們才能學到知識,並且有新的收穫。

而溫習、思考也很重要。溫習的效果是我親身體驗過的,它讓我對學過的知識有了一個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思考使我更加體會問題,和知識融為一體,常思索,多體會。

孔子說過:"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這說明了學習和溫習是連在一起的,不可以分開。孔子還說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又說明學習和思考也是連在一起的,只有這樣才能收穫知識。

就如劉墉所說的一樣:讀書也可以象是參加發現之旅的比賽,大家拼命讀、拼命衝,比誰讀得多,誰考的好。只是到未來,很可能沒見到多少,沒學到多少,徒然得個虛名,卻浪費了時間,又搞壞了身體。

書雖然不會動,像是"死的",但裡面的學問是"活的",那活的學問又好像種子,你必須把它拿出來,播到土壤裡,每天澆灌,常常施肥,才能長出果實。如果你根本不把種子拿出來,或播完種卻忘了,任它自生自滅,長出一大堆雜草來,是不可能有好收穫的。

你看!在歷史的長河中,培根說:"書籍是時代波濤中航行的思想之船,他小心翼翼地把珍貴的貨物運送給一代又一代。讀書在於造成完全的人格,給人以樂趣、給人以光彩、給人以才幹。"孫中山說:"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就是讀書,我一天不讀書,便不能生活。"而高爾基說:"讀了一本書,就像對生活打開了一扇窗戶,我讀書越多,書籍就越使我和世界接近,生活對我也變得越加光明和有意義。每一本書是一級小階梯,我每爬一級,就更脫離畜牲而上升到人類更接近美好生活的觀念,更熱愛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