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六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教案7篇 "開啟語文之門: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教案精講"

本教案主要針對六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的教學內容進行設計和安排,涵蓋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等方面。旨在通過多種教學方式和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表達能力。

六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教案7篇

第1篇

2、聯絡自身的生活經驗來理解、感悟丁香結的象徵意義和作者情感。

1、聯絡自身的生活經驗理解、感悟丁香結的象徵意義和作者情感。

今天我們來認識一種看似普通卻又非同尋常的花。展示丁香花圖片,請學生談談對丁香花的印象以及瞭解,為理解“丁香結”的內涵做鋪墊。

上節課,我們已經初讀了文字,作者從“賞花”和“悟花”兩部分描寫了丁香花。你從哪些詞句體會到了丁香的美?並體會詞句的表達效果。

1、細讀課文,看看作者在文中描寫了哪四幅丁香圖?

可結合練習“思考探究一”想想作者賦予了丁香什麼樣的品格?(賦予丁香靈動幽雅、潔白無瑕、可愛芬芳的品格。)

在我斷斷續續住了近三十年的斗室外,有三棵白丁香。每到春來,伏案時抬頭便看見簷前積雪。……那十字小白花,那樣小,卻不顯得單薄。許多小花形成一簇,許多簇花開滿一樹,遮掩著我的窗,照耀著我的文思和夢想。

丁香結,這三個字給人許多想象。再聯想到那些詩句,真覺得它們負擔著解不開的愁怨了。每個人一輩子都有許多不順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來。所以丁香結年年都有。結,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問題也是解不完的,不然,豈不是太平淡無味了麼?

參考“問題探究”的具體分析,讓學生深入文字,品味語句,理解文章意境。

穿插“思考探究”第二題,讓學生邊賞析,一邊深入思考。閱讀中,你看到了、想到了什麼,作者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想象?

(1)“每到春來,伏案時抬頭便看見簷前積雪。”“從外面回來時,最先映入眼簾的,也是那一片瑩白。”作者在這兩句話中用“積雪”和“瑩白”替代“丁香”,有什麼好處?

(2)如何理解作者把雨中丁香比作“印象派的畫”?

1、結合文章,進一步說說作者為什麼把丁香花喻為“丁香結”?引發了作者對人生的哪些思考?

(1)出示丁香花蕾圖和中式衣襟盤結圖。丁香花蕾之所以稱為“丁香結”,從外形上看,也許是因為它跟衣襟上的盤花扣很相似。

(2)理解古人何以發明“丁香結”:結合“積累拓展”第四題,也可以再補充其他詩句,讓學生了解“丁香結”常出現在表達問怨、愁思的詩境中。

(3)理解作者流露的情感:結合文段的理解,此處的“丁香結”指的是生活中不順心的事情,生活中解不開的愁怨。

“結”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問題也是解不完的,不然,豈不是太平淡無味了嗎?“給我們怎樣的人生啟示?

過渡:丁香這種看似普通卻又非同尋常的花,引發了我們深深的思考,而郭沫若先生筆下那”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的石榴,與”丁香結“有著相似之處,我們來共同閱讀吧。

2、在夏天,許多花都不再爭奇鬥豔,石榴花卻開了起來,這表現了石榴怎樣的性格?

4、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想想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課後練筆:體會學習本文由事物引發聯想的寫法,選擇你喜歡的一種花,寫一個小片段。(150字)

六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教案7篇

第2篇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3、體會夏季西湖疾雨急來急去的特點,感受詩人對西湖美景的喜愛和讚美之情。

1、師;同學們喜歡古詩嗎,誰願意背首詩給大家欣賞欣賞。(學生舉手自由背誦)

3、今天,我們來學習蘇軾的另一首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板書課題和詩人,學生齊讀)

1、誰來把題目讀一讀,你從詩題中知道了哪些資訊?(時間、地點),“醉書”是什麼意思?本詩是不是詩人喝醉酒時寫下的呢?我們理解了全詩就會知道了。下面就讓我們來認真讀讀這首詩吧。要求:邊讀邊畫出詩的節奏。

4、教師範讀,指導讀出詩的節奏和韻律(畫出詩的節奏)

1、學生默讀全詩,理解詩句意思,想想從中你感受到了怎樣的畫面?(課件出示部分詞語解釋)

3、指名班級彙報,(課件出示)教師講解全詩描繪的畫面。

5、學生再讀詩句,思考:這裡的雲怎樣?這裡的雨怎樣?這裡的風怎樣?這裡的水怎樣?學生想好後同位交流,再班級彙報。

6、詩人描繪的雨又大又急,我們可以用哪些詞語來形容?(生答:滂沱大雨、大雨如注、狂風暴雨、暴風驟雨……)(鼓掌表揚)

2、提問:題目《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開始我們就說了“醉書”的意思,本詩是不是詩人喝醉酒情況下寫的呢?(生答;不是)

4、教師小結;是啊,面對雲翻、雨瀉、雲卷、天晴這一急來急去的美景,詩人心中感慨萬千,他把所有的感受濃縮成一個字,那就是……生齊答--“醉”。讓我們再來讀讀這首詩,體會詩人的“醉”吧。(學生再自由讀詩)

第3篇

瞭解作者作品,積累文言字詞,背誦詩歌;體會詩歌的意境和理解詩人懷才不遇的情懷,提高學生的古詩鑑賞能力。體會並學習詩人在失望中衝破衝破黑暗,追求光明,施展抱負的豪邁氣概和樂觀精神。

教學重點:理解詩歌內容,掌握詩歌表現手法,理解詩人悲憤中不乏豪邁,失意中仍懷希望的思想境界

教學難點:體會詩歌境和包蘊的人生哲理,掌握本詩引用的歷史典故及其作用

李白這個名字相信大家已經都非常熟悉了,李白是酒中仙,詩中仙,是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舉起詩歌的火炬,照亮了壯麗的唐代文明。今天讓我們繼續對他詩歌的學習,共同走進他的《行路難》

李白字太白,自號“青蓮居士”。李白是盛唐詩壇的代表作家,同時也是我國文學繼屈原之後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創作背景李白生性傲岸不羈,不願阿諛如日中天的李林甫腐敗集團,無法處理好朝廷複雜的人際關係,不久遭到權貴的讒毀,於天寶三年年被玄宗“賜金放還”。《行路難》是李白在遭到饞毀,被迫離開長安時寫的一組詩(共三首),本詩是組詩中的第一首。詩中寫世路艱難、充滿了政治上遭受挫折後的鬱悶不平之感。

自主翻譯,不理解的地方提出來,共同交流注意通假字:“直”同“值”,價值。金樽:酒杯;清酒:名貴的酒;珍饈:珍貴的食品“羞”同“饈”箸:筷子;塞:堵塞安:哪裡四、析讀層次,感受思想美。全詩共十二句,每四句一個層次,共分三個層次。下面分組賞析各個層次

★第一節的感情基調是什麼?從什麼方面體現出來?明確:憂鬱悲憤運用“停杯投箸”、“拔劍四顧”兩個細節和“停”、“投”、“拔”、“顧”四個連續性動作,形象地表現了詩人政治失意後心緒茫然、痛苦悲憤的心情。

★第二節寫了什麼內容,反應了詩人什麼樣的矛盾心情?明確:迴應了“行路難”的題目。用比喻和典故寫仕途的艱難及前途的信心。儘管上節說道“不能食”、“心茫然”,但作者想有所作為,他還要“渡黃河”、“登太行”。無奈現實環境中“冰塞川”和“雪滿山”。想有所作為卻不能體現出詩人的矛盾心情。

★第三節的情感基調是什麼?表現出怎樣的情感反覆?明確:樂觀自信。呂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對未來的信心,但當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現實中來的時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艱難。離筵上瞻望前程,只覺前路崎嶇,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裡呢?這是感情在尖銳複雜的矛盾中再一次迴旋。但是倔強而又自信的李白,決不願在離筵上表現自己的氣餒。他那種積極用世的強烈要求,終於使他再次擺脫了歧路彷徨的苦悶,唱出了充滿信心與展望的強音:“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他相信儘管前路障礙重重,但仍將會有一天要象劉宋時宗愨所說的那樣,乘長風破萬里浪,掛上雲帆,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

1、行路難,有多難?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這兩句用了比喻的修辭,黃河和太行大水名山川就像詩人的高遠理想“冰塞川”“雪滿山”尤其是“塞”“滿”象徵了實現理想的道路曲折太多,象徵仕途十分艱難。這就是詩人筆下的鮮明意象藉助意象理解詩意詩境是鑑賞詩歌的辦法現實和理想的距離讓作者倍感痛苦,終於發出怎樣的苦悶感嘆呢?(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看未來,只覺前路崎嶇,歧路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裡呢?真是“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仰天長嘯天無語,竟使英雄淚滿巾”。

2、是什麼原因使得詩人面對“金樽清酒”、“玉盤珍饈”不能食?明確:是濃重的憂鬱和深沉的悲憤使得詩人“酒”不能咽,“饈”不能食,由於朝中_佞阻塞賢路,使詩人悲憤、憂鬱。

☆詩中引用了哪些歷史典故?有什麼作用?明確:詩中借用了呂尚垂釣在碧溪,伊尹夢舟過日邊等典故,寄寓了詩人夢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像古人那樣為統治者重用,建立偉業的願望。

明確:無論前路多艱險、多難走,詩人相信終有一天將乘長風破萬里浪,渡過大海,直達理想的彼岸。這兩句充滿這衝破黑暗,追求光明的積極樂觀的精神。

☆本是怎樣體現李白的浪漫主義詩風?明確:巧用歷史典故;誇張的描寫、形象的比喻;跳躍式的結構;感情基調激越高亢、樂觀向上。

4、誇張描寫,畫龍點睛每個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假如你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或不如意,你會怎麼做?在苦難中,也許李白是我們自信的一種力量,是我們翱翔長空的一雙翅膀。面對挫折,我們應該學習李白的胸懷坦蕩,積極樂觀。倔強自信,學習他永不言敗的精神!堅信“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第4篇

2、賞析語言美:領會作者由事物引發聯想,抒發獨特感受的寫作手法,品味優美而富有哲理的語言並進行仿寫。

4、品味文中哲思,領會作者感情以及從容豁達的人生態度。

(菊花:堅貞;梅花:高潔;牡丹:富貴;雛菊:天真單純;百合花:冰清玉潔;玫瑰:愛情;四葉草:愛和幸運……)

(1)看題目,“丁香結”是什麼?讓學生帶著兩個任務散讀全文:

(2)與丁香結相關的句子都集中在文章哪部分?後半部分。

(1)提問:作者在寫丁香結之前,用較多的篇幅寫什麼?

1—3丁香花(色彩和姿態———花色花香—三棵白丁香樹)?賞花

(3)作者從哪幾個方面描寫丁香?賦予了丁香什麼樣的品格?

答:從色彩、形貌、氣味、姿態等方面描寫,賦予了丁香靈動幽雅、潔白無瑕、可愛芬芳的品格。

先讓學生找一找他們覺得好的句子,讀一讀,讀出感情,試著賞析。

再用提問法步步引導學生深入文字,品味語句,解讀文字,幫助學生突破閱讀障礙。

(1)有的宅院裡探出半樹銀妝,星星般的小花綴滿枝頭,從牆上窺著行人,惹得人走過了還要回頭望。(作者用了什麼修辭手法?好在哪裡?)

擬人和比喻。將丁香花人格化,形象生動地……嬌俏靈動、惹人憐愛的情態。將小花比作星星,形象地寫出了丁香花小巧、繁密、耀目的特點。

(2)第三段,積雪、瑩白實際上是什麼?代替丁香,有什麼好處?

其次,修辭手法:積雪是借喻(借用喻體來替代本體,不出現喻體和本體),瑩白是借代(借用事物的特徵來替代事物本身)更直觀更鮮明地突出丁香的特點:積雪不僅白,而且多而純淨、輕柔;瑩白不僅白而且光潔、令人眼前一亮。

(2)照耀著我的文思和夢想。“照耀”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3)第四段,雨中丁香有什麼特點?怎麼理解作者把雨中的紫丁香比作印象派的畫?為什麼說“丁香確實應該和微雨連在一起”?

(先讓學生根據文字描述想象雨中丁香的畫面,再反推印象畫的特點,最後準備印象派畫作加以印證,解釋朦朧、模糊的藝術美感)

5、學生朗讀全文,讀出丁香的嬌俏和雨中丁香結的美感。

1—3丁香花(色彩和姿態———花色花香—三棵白丁香樹)賞花

宗璞的散文詩特點:清新輕盈,在自己的感受和體驗之上進行散文創作。(引導學生思考自己如何寫作)

(1)出示丁香花蕾圖和中式衣襟盤扣圖。解釋丁香結名字由來。

(2)結合拓展積累第四題,讓學生了解丁香結常出現在表達愁思的作品中。

(3)結合思考探究題三,思考文中的丁香結有什麼象徵意義?作者寄予在丁香中的情感是什麼樣的?你怎麼理解文章最後一句話?作者的人生態度?

4、 寫作思考:睹物聯想。由丁香的色形味等特徵展開豐富的聯想,將生活的小體會、人生的大感悟與眼前的事物聯絡在一起,既貼近生活、易於理解,又富有內涵、耐人尋味。

語文練習冊;選擇一種喜歡的花草,學習本文的寫法,寫一個小片段,200字以上。

第5篇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感受古詩詞文化的魅力。

3、藉助閱讀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時的奇特景象,體會詩人的情感和詩句的語言之美。

4、進行適當的拓展,學習品析詩句,自主朗讀表達情感。

1、藉助註釋,通過自學,逐字逐句解釋,理解詩意,學會背誦。

1、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24、課古詩兩首。這節課我們先來學習第一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其(一)為什麼要加其(一)呢?因為蘇軾望湖樓六月二十七日醉書一共有五首,這是第一首。

2、大家注意看課題中的望“字第三筆是豎提,沒有點。”醉“字左邊的”酒瓶“中可不能少了一橫啊!

3、大家看作者是誰?蘇軾,大家學習過他的哪些作品?誰能介紹一下作者?

時間:六月二十七日,這實際告訴我們當時已經是————夏季。

醉:是酩酊大醉還是略有醉意,我們還不得而知,也許學習過全詩,就會有新的理解。

8、學習第一句詩:請同學們讀第一句。在這句中你覺得哪個詞語你不理解。指名說,教師著重說:“翻墨”指黑雲籠罩,翻滾如墨。“遮”遮蔽、遮蓋。

(2)什麼樣的黑雲?(點出“翻墨”,為什麼不用“黑雲如墨”,而用“翻”字)同學們,一首詩就是一副生動的畫卷,“黑雲翻墨”這四個字就讓我們看到了黑雲從空中壓下來不斷翻滾的畫面。

(3)整句連起來說說:烏雲像打翻的黑墨水還沒有遮住山。

(1)播放“驟雨”的課件看到這個畫面,你會用哪些詞語來形容這樣的雨啊!(傾盆大雨、狂風驟雨……)詩人在詩中是怎麼形容的?(白雨跳珠)“跳”字中蘊涵著雨大而急以及作者對雨的喜愛之情。“

(2)再看視屏,你看到了什麼樣的畫面呢?(看到了雨很大)從哪裡感受到?(”亂“字)亂字還能讓你感受到什麼?(雨急)急到什麼程度?亂到什麼程度?請看螢幕!

(3)整句詩連起來說說:白色的雨點像跳動的珍珠,雜亂的跳進船裡。

10、交流後教師引入資料:蘇軾本人也非常的喜歡這句,直到15年後重遊西湖他還念念不忘,特意寫到”還來一醉西湖雨,不見跳珠十五年“可見詩人對這首詩的喜愛。

(1)你發現這兩行詩裡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比喻、對偶)

(2)通過這兩行詩,你發現這夏天的雨有什麼特點?(來得急)

(1)過渡:黑雲翻滾,驟雨狂襲,這時風也不甘示弱,讀一讀詩句,說說你看到了怎樣的風?(突然,狂風)

(2)我們還學過帶有“忽”字的詩句嗎?(生:“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忽”字讓你感受到什麼?(雪來得快,下得大)

(3)看視屏通過勾連學過的詩文,引導學生體味“忽”字之妙,再聯絡本詩,體會出本詩中這場狂風的急,更深一層地感受狂風過後,西湖景色美帶給詩人的享受!

(1)“忽”字給岑參帶來了驚喜與感動,也給蘇軾帶來驚喜了嗎?

(2)出示詩句:“望湖樓下水如天” 全班齊讀“望湖樓下水如天”

(3)(因為蘇軾看到了“望湖樓下水如天”雲散了,風停了,雨止了,這時站在望湖樓上的“你”看到了怎樣的景色?出示視屏。讓學生描述雨後西湖碧水如天的景色,感受景美。

14、此情此景怎能不讓人陶醉,鍾愛西湖的大詩人蘇軾又一次醉了,這回他是醉在了西湖的景中。(教師在詩題的“醉”字上加上著重號,示意吟誦這句。)

15、如果讓你給蘇軾所描繪的畫面取個名字,你會取什麼名字呢?齊讀全詩。(夏天的西湖忽而陰,忽而晴,忽而雨,忽而風)現在再來看看詩題,你對“醉”字有了怎樣的理解呢?

16、蘇軾醉於酒,更醉於西湖山水觸景生情,即景而賦。寫下了這膾炙人口的千古佳作,讓我們再來讀讀這首詩,去感受蘇軾的陶醉之情。

第6篇

學生已經有了學習第一課時的基礎,並通過看聽歌曲、看視訊、賞圖片,對草原有了一定的瞭解,這個課時除了仍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外,主要是組織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讀,採用讀悟相結合的方法來回歸文字,感受、體會草原景色的美與蒙漢兩族人民的情深意長。

1、通過語言文字展開想象,在腦海裡再現課文所描述的生動情景。

1、通過多媒體創設情境(歌曲、圖片等),感受草原的美。

2、採用讀悟相結合的方法,在多種形式的讀中,展開豐富的想象,理解課文內容,從而體會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感受草原景色的美麗、感受草原人民的熱情好客,體會蒙漢兩族人民的情深意長,受到熱愛祖國和民族團結的教育,培養學生愛美的情趣。

通過語言文字展開想象,在腦海裡再現課文所描述的生動情景。感受草原景色的美麗、感受草原人民的熱情好客,體會蒙漢兩族人民的情深意長,

1、匯入:上節課我們隨著作者一起走進大草原,草原旖旎的風光不僅讓作者陶醉,也讓我們讀者陶醉了,同學們還想重溫這美麗的風光嗎?

2、欣賞草原風光旖旎的視訊。引導學生在圖片欣賞中背誦第一自然段。

(設計意圖:複習匯入,重溫草原的美麗風光,激起學生的情緒體驗,讓學生再次走進草原、走入文字,為新課的學習作好鋪墊。)

(二)朗讀品析,感受草原的“遼闊”美、“寂靜”美。

1、引語:草原的景色實在是太美了!草原的美也遠遠不止我們在圖片中所看到的這些,現在請同學們快速地瀏覽第二自然段,你還能從哪些句子中感受到草原的美?

2、根據學生的彙報,引導學生感受草原的“遼闊”美。

ppt出示句子:“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還是草原。草原上行車十分灑脫,只要方向不錯,怎麼走都可以。”

從那裡看出“草原上行車十分灑脫?”(只要方向不錯,怎麼走都可以。)

3、根據學生彙報,引導學生感受草原的“寂靜”美。

ppt出示:“初入草原,聽不見一點聲音,也看不見什麼東西,除了一些忽飛忽落的小鳥。”

(設計意圖:採用自讀自悟的方法,讓學生體會句子的意思,培養學生品詞析句的能力,並通過感情朗讀來昇華學生對句意的體會。)

1、引語:草原風光旖旎,令人陶醉,而草原的民族風情,更讓人難忘,車在遼闊的草原走了一百五十華里了,此時此刻,我們就要和蒙古同胞見面了,你的心情會是怎樣呢?(為即將到來的見面而感到激動。)

2、體會“激動”。你從哪些句子中體會到作者的激動之情?

①“河!”(體會到作者看到河時的驚喜之情,因為有河附近就有人家,說明訪問的目的地快到了。)

②“快了,快到了!”(短促的語氣,強烈的語調,表達出作者想見到蒙古同胞的渴望之情。)

①思考:如果用一個詞概括草原人民的特點,你想用哪個?(熱情好客)

5、小組討論: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草原人民的熱情好客?

(根據學生彙報,老師提煉板書:“迎接、相見、款待、聯歡、話別”)

6、同學們試試看,如果在它們前面加些詞語,是不是更讓人深切地感受到草原人民熱情好客呢?

③根據學生彙報完善板書:熱情迎接激情相見盛情款待盡情聯歡深情話別

你從哪些句子或詞語中感受到草原人們迎接客人的熱情?

①ppt出示:“忽然,像一陣風吹來的,遠處的小丘上出現了一群馬,馬上的男女老少穿著各色的衣裳,駿馬疾馳,襟飄帶舞,像一條彩虹向我們飛過來。”

從什麼地方看出草原人們的熱情?(男女老少都來迎接客人,而且人數眾多,可見主人的熱情。)

這個句子用了什麼修辭手法?這樣比喻合適嗎?(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前來迎接我們的隊伍比作一條彩虹,形象地寫出了迎接我們的隊伍人數眾多,穿著豔麗的民族服裝蜿蜒飛施在碧綠的草原上,就像一條美麗的彩虹。)

②“這是主人來到幾十裡外歡迎遠客。”(來到幾十裡外迎接客人,可見主人的熱情好客。)

③“靜寂的草原熱鬧起來:歡呼聲,車聲,馬蹄聲,響成一片。”

你從這句子感受到什麼?(感受到了迎接客人時激動場面。)

你能仿照這個句子來寫一個場面描寫的句子嗎?(指導學生仿寫句子)

深讀悟情。請學生朗誦相關句子,讀出草原人民的熱情。

①草原人民撲面而來的熱情令人感動,同學們能想像一下,他們相見又是怎樣的情景嗎?(引導學生大膽地對當時的情景展開想象)

②蒙古族語言我們聽得懂嗎?(聽不懂。)這阻礙了我們的交流了嗎?(沒有)為什麼?(因為大家的語言不同,心可是一樣的。)

①熱情的草原人民用什麼來款待我們遠道而來的客人?(奶茶、奶豆腐、手抓羊肉、奶酒……)

③指導學生重點品讀句子:“歌聲似乎比什麼語言都更響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麼,聽者總會露出會心的微笑。”進一步感受蒙漢兩族濃厚的感情。

①草原人民既熱情好客,又能歌善舞,聯歡節目當然也是豐富多彩的。你知道他們有哪些聯歡專案嗎?(民族舞蹈、套馬、摔跤等)

③並隨機指導學生理解:套馬、摔跤是蒙古同胞最喜愛的民族傳統節目,是能騎善射、能歌善舞的蒙古同胞力與美的展示。

①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再美好的相聚,也終有分別的時刻,此時,兩族人民願意分離嗎?

②引導學生說出表示捨不得離別的成語。(依依不捨、難捨難分……)

③此時的人民的心情正如這句詩所表達一樣,(ppt出示)“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

(設計意圖:感受草原人民的熱情好客,體會蒙漢兩族人民的情深意長,是本課的教學重點,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以五個“情”為抓手,組織學生通過品讀,領悟重點句子所表達的情感,去感受草原人民的熱情好客和蒙漢兩族人民的情深意長。)

1、總結:五十六個民族兄弟姐妹是一家。我們依依不捨是因為我們蒙漢兄弟情深;我們難捨難分是因我們蒙漢兄弟意長!我們團結是源於我們共同對祖國媽媽的愛!

2、集體朗讀“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結束教學。

(設計意圖:老師總結全文,迴歸課文主旨,並讓學生伴著蒙語演唱的《蒙古人》,在音樂的渲染下集體朗誦結尾詩句結束教學,昇華感悟。)

這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感受草原的風景美、體會草原人民的人情美。教學時主要採用自讀自悟的方法,讓學生體會句子的意思,並通過感情朗讀來昇華學生對句意的體會。在引導學生體會草原人民人情美時以五個“情”為抓手,組織學生通過品讀,領悟重點句子所表達的情感,去感受草原人民的熱情好客和蒙漢兩族人民的情深意長。教學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7篇

2、能有感情的讀詩,理解作者所描寫的景色,以及要表達的情感。

教學重點理解詩意,並有感情地朗讀

教學難點:對“客愁新”“野曠天低樹”的理解,體會詩人借景抒情的寫法

1、上個月我們曾在這裡和五年五班的郭老師上過一節古詩課,還記得那首詩嗎?--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3、孟浩然與李白告別去揚州那年,他四十歲。孟浩然從二十幾歲便離開家鄉湖北遠赴京城長安,他希望能以自己的才華在科舉考試中脫穎而出求得官職,然而在京城十多年間,他在參加了多次科舉考試,結果均以落榜告終!心灰意冷的孟浩然便返回襄陽老家開始隱居!三年後,心有不甘的孟浩然決定再次離家,去江南一帶遊歷,他要廣交朋友,希望四十歲的自己還能夠有機會謀得官職!於是這年春天,他在黃鶴樓與李白揮袖告別滿懷希望出發!出去秋來,一轉眼半年過去,孟浩然的發展依然很不如意,這天夜晚,他泊船於建德江畔,眼望四周景物想到自己前途渺茫,便提筆寫下了這首五言詩

4、那麼孟浩然夜宿建德江邊到底看到了什麼,全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呢,接下來我們就隨同作者的視線去建德江邊看一看。

三、出示古詩,自由讀注意讀準字音,指名讀小組讀,齊讀。

四、結合預習,用四單元學過的理解古詩的方法在弄懂詩意的基礎上,完成問題,建議先獨立完成再與同桌或小組交流完善。

1、看到了什麼:看詩句,結合註釋及插圖理解以下詞語:、煙渚、日暮、野、天、樹、江、月

2、重點:“客”“愁新”的理解:出示詩經節選說明,本來不如意夜晚不能回家更增添了一份憂愁

1、看板書,回顧全詩,一切景語皆情語,在這些景物的背後作者要表達的情感是什麼呢:憂愁。這種情感,詩句中有沒有直接體現的字詞呢--愁

七、結合這首詩,再提起夜泊人,你會聯想到哪些詞語--孤獨、寂寞、憂愁、思念……

八、老師又帶來兩首描寫遊子漂泊異鄉夜宿在外的古詩,出示課後的兩首詩--《楓橋夜泊》《天淨沙秋思》

1、自由讀你能找到詩中表現詩人內心情感的詞語嗎?

2、圍繞著這個詞語,詩中描寫了哪些景物,找找讀讀,理解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