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語文作業設計心得體會3篇 "發掘文化之韻:語文作業設計道道妙"

在編輯語文作業設計中,我不斷總結和反思,積累了寶貴的心得體會。通過多年的實踐,我深刻認識到語文作業設計的重要性,它不僅是學生複習鞏固知識的機會,更是培養學生語文素養和思維能力的途徑。在本文中,我將分享我在設計語文作業方面的心得,希望能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借鑑和思路。

語文作業設計心得體會3篇

第1篇

教學策略一般是指教學當中如何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如何讓學生積累知識,運用知識,培養語感;如何提高學生作文水平等方面。我在教學當中注意培養學生積累知識,培養語感,提高寫作水平。例如:我在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養成收集好詞佳句的習慣,並教會學生進行分類摘錄,然後讓學生們把精選的部分詞句先進行理解;接著在此基礎下再進行背誦,背誦一般通過堂上檢查或進行背誦競賽,久而久之,學生積累的詞彙量大了,動筆寫作時就有話可說,有文可寫,不再像以往那樣“江郎才盡”,學生真的有收穫。

從這看來,我覺得教師對教學方法的運用也很重要,是有利於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高尚情操的。 新課程改革強調教育是“為了每個學生的發展”,因此,我在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時,也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反思,檢查、審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究竟學到了什麼,形成了什麼能力,解決了什麼問題。這樣可以從另一方面來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觀念和教學行為。

例如:我在講第四冊《狼和羊》一課的時候,為了讓學生們對狡猾的狼與老實的老山羊的五次對話的理解和認識像狼這樣的壞人是不會跟別人講道路的。我在第一次試教時,設計出比較多的問題,想讓學生尋著我的步伐去把課文理解,師生一問一答,從表面上看課堂氣氛就比較熱烈,但其實教學的效果卻不太理想。後來聽取了老師們的意見以及反思了一下學生的學習過程,我覺得自己在課堂上沒有發揮教育機智,忽視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問題只是限於個別學生來回答,學生沒有全部參與課堂的學習當中,沒有嘗試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被我的教案中的問題所侷限了,缺少了思考的機會,學生的學習是被動的。為了讓學生的學習從被動轉換為主動,我再認真地鑽研了教材,重新修改了教案,然後再一次去上這堂課,這節課我首先讓學生整體瞭解課文大意之後,充分利用課件,讓學生通過讀書、觀察,小組合作交流學習的情況,自己去把課文讀懂,自己去發現問題,學會質疑,小組同學互相幫助去解決問題或在全班上交流小組裡解決不了的問題,我只作適時的點撥、指導,在讀懂課文之後,我讓學生分組進行情景表演,有的學生朗誦,有的學生表演動作。這一節課我把課堂真正地交給了學生,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學生真正地體驗了語文學習的快樂。

語文作業設計心得體會3篇

第2篇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和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作業的設計應努力體現語文學科的“綜合性和實踐性”的特點。我區近年來對語文作業的形式和內容進行了改革嘗試,著眼於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式學習,致力於活動性、實踐性作業設計研究,以期達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目的`。

“口頭型作業”著眼於學生學習語言、運用語言、發展語言,注重表達,以提高學生的言語素質,還語文教學姓“語”的本色。

1.朗讀,背誦。這是我國語文“厚積”的傳統經驗,也是培養學生語感的重要途徑。“還課堂琅琅讀書聲”是近幾年國小語文教改的呼聲之一。佈置作業時,教師從課本中和課外讀物中選擇優美、精彩的語句、片段或全文,讓學生將其讀對,讀順,讀好,熟讀,背誦,利用每天晨讀時間,進行練習,當眾背誦,並加以評析。將課標中推薦的優秀詩文分解到各個階段引導學生誦讀並養成誦讀的習慣。

2.講故事,演講。國小課文故事性強的內容很多,學完後佈置講故事,在複述的基礎上進行擴編,創意,加上手勢,配上音樂,講給老師、同學、家長聽;演講側重於學生學有所思,有所感,以見聞為主要內容進行演講,我口說我心。課後佈置注意身邊的事,每節課前二分鐘演講,促使學生觀察、思考、蒐集、整理。

3.讀書彙報。要提高閱讀能力,只讀課文是不夠的,必須加強課外閱讀。教師佈置閱讀題目,讓學生課後查閱,去讀書、讀報,並內化為自己的語言,進行讀書彙報,彙報題目,談談內容,說說想法皆可。

把作業轉化為作品創作、展示的形式,利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也適於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審美情趣。

1.詩、文配畫。根據古詩、課文的情景、意境配以圖畫。如學習《登鸛鵲樓》、《山村》、《元宵節》、《早發白帝城》、《水鄉歌》、《美麗的武夷山》等,教師要求學生動筆畫一畫詩文景圖,然後搞一次詩文配畫佳作展,學生入情入境大膽創意想象,效果不言而喻。

2.辦手抄報。這是一種綜合性作業,融圖畫、文章、編排、書寫於一體,每週根據學習的課文,看的課外讀物,辦一期手抄報,彙集成冊,給學生開闢展示語文綜合素養的小天地。

3、輪流日記。每小組設一本日記,小組同學輪流記上自己的一篇,既減輕學生的負擔,又培養了學生競爭意識和集體觀念,日記本成了一本“書”,每名同學既是作者、編輯,又是讀者。

這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重要方式,讓學生在自由活動、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理解、深化內容,運用、鞏固知識,以達到拓展延伸的效果。

1.編演課本劇。有些課文故事性強,情節適於表演,教師就佈置學生課後分組表演。如《小母雞種稻子》、《南轅北轍》、《稱象》、《快樂的小公雞》等,讓學生學後自由結合表演,既增強了課文的藝術感染力,又發展了學生的創造才能。

2.演示操作。如教學《烏鴉喝水》一文,讓學生演示烏鴉叼石子喝水的過程;教學《壺蓋為什麼會動》一文,讓學生做實驗驗證一下。這種作業是課文內容的形象再現,再現過程中學生既動腦,又動手,抽象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和諧發展。

3.蒐集整理。主要是讓學生在預習時,蒐集整理與課文內容有關的知識、圖片、書目等。學課文後也可佈置這種作業,以拓寬視野。如教學《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課前讓學生查閱周總理的資料,閱讀關於他的故事。全班蒐集整理,概括周總理一生。課上組織交流彙報,課後佈置了繼續蒐集查閱的作業,學生走進了閱覽室、圖書室,進行查閱,集思廣益,整理出《人民的好總理》小冊子。

4.遊戲,參觀,觀察,訪問。這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如教學《冬天是個魔術師》、《小山村》、《春天的手》、《植樹的季節》、《雨鈴鐺》等課文,帶領學生到大自然中,去觀察大自然的變化,去感受四季,去訪問農民伯伯,去了解季節與作物種植生長的知識;學習《數星星的孩子》、《歌唱二小放牛郎》、《這個辦法好》等課文,引導學生調查家鄉各個時期的歷史偉人,訪問時事名人,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平時,還可適度引導學生走入工廠、社群、園林、軍營等,讓國小生在活動過程中觀察、記錄、訪問,開展好體驗教育;參觀遊覽後要進行講述、介紹,寫感受,用圖文記錄參觀遊覽過程等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

5.填寫《作業卡》。這是一種不成其為“作業”的作業,旨在淡化學生的“完成任務”意識,增強活動興趣,讓學生把設有“收穫最大的地方”、“不明白的地方”、“想知道的事情”欄目的作業卡填寫完整,讓學生在無意識作業中進行了回顧,也為老師的教學反饋提供了依據。

即專題性作業,從範圍與力度上有別於前面三種類型,是就突破課本、聯絡生活、挖掘資源開展語文系統性學習而言的。這種作業,從內容方面來說,可根據生活中的熱點問題,社會中的焦點問題,學習中的難點、趣點問題等,對生活、社會、大自然中的有關問題進行有目的的探究;從實施上來說,可在學期開學時組織學生自由申報活動課題,根據學生的申報情況確定課題的範圍、內容、成員,打破班級和年級界限,由各小組成員制定好活動方案,分階段展開研究,也可根據教學進度隨機佈置;從時間上來說,可以是一週,一個月,也可以是一個學期,根據探究問題的內容、難度、發展而定;從實踐主體來說,可以是一個人,可以是一個小組合作,也可以以班為單位開展,可以是師生合作,甚至邀請家長、社會人士參加。

以上語文作業形式在使用時,要注意互相交替,不可長時間囿於某一種,且要針對學生興趣、學習內容靈活運用。作業設計的內容和形式還有別的分類法,從學生完成作業的形式方面來看,可分為合作性作業,如分角色朗讀,編演課本劇;集體性作業,如參觀訪問;獨立性作業,如背誦,讀書彙報,詩文配畫等。從作業效果目標方面來看,有鞏固性作業,如讀、記;有拓展性作業,如查閱、蒐集;有創造性作業,如製作、演示。從作業的設計方面來看,有教師精心佈置和學生自主選擇,互相設計、評價等形式。

作業是反饋教學效果、培養學生能力的一個重要手段。語文作業設計的具有藝術性,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較大程度的提高學生聽、說、讀、寫諸方面的能力。

教學實踐證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學習的動力。然而有些語文作業形式呆板、內容枯燥,形成了一個一成不變的無趣模式,這樣非常不利於學生語文素質和綜合素質的培養。如果我們的作業設計富有創意、內容聯絡實際,並有一定的趣味性,學生定會在一種愉悅的環境中,體驗到尋覓真知和增長才乾的成功樂趣。我們要相信每個兒童都有巨大的學習潛能,兒童唯有把自己所有的感覺情緒和智慧投入到學習過程中,才能發揮其學習潛能。因此,作為一個語文老師,在作業形式設計上,要把作業從單一的“寫”的形式中走出來,力求聽、說、讀、寫全面開花,並將聽、說、讀、寫與演、唱、畫、製作、遊戲等形式巧妙結合,讓作業富有趣味性,具有吸引力。

語文教材的內容豐富,在閱讀課文的基礎上,設計一些課外練筆,引導學生進行多樣形式的想象訓練,把作者沒有寫出來的內容寫出來。課文內容進行小練筆,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理解文章蘊含的豐富內容,還有助於提高語言表達能力,誘發學生的語文創造潛能。

進入三年級,配套的習作練習是必不可少的,資料的搜尋、整理、組合,都可以成文,自己的感想,心得也是素材。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幾乎都能認識到課外閱讀對培養語文能力的重要性,而語文能力差的學生往往缺乏閱讀的興趣,這時,如果設計一些研究性作業,或許能起到四兩撥千斤的功效。

在實施新《語文課程標準》的今天,語文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應從學生的發展出發,要敢於創新,博採眾長,只有這樣,才能充分展現學生的個性,使學生的語文能力、語文素養得到提高。

第3篇

我們學校屬於農村學校,有的孩子是父母在家帶的成績還不錯;爺爺奶奶在家就不能及時督促其完成作業,我考慮到學生學生成績存在的差異程度,綜合考慮每個學生的智力、非智力等因素,區別對待地制定分層教學目標,採取分層施教、進行分層評價,並有針對性地加強對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指導,從而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

1、面對有差異的學生,實施有差異的教學,促使每個學生在不同基礎上得到提高與發展。

3、通過好、中生的相互協作,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創新能力。通過對學困生的直接教學和個別輔導,消滅“陪讀”現象,更好地補差、防差,實現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的素質教育要求。通過分組區別教學的教改實驗,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改變以往教學目標要求統一的狀況,針對同一班內不同層次,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有時我設計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使教學目標指向每一個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具體可分為:

c、對課程標準、教材基本要求的適當提高、加深。鼓勵不同層次學生在達成本學習領域共同性目標後,選擇高一層次的目標進行學習,用不斷遞進的分層目標來引導和要求學生,使教學要求和學生可能性的關係,始終處於動態協調之中。

改變傳統班級授課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採用“合——分”式教學結構,既有面向全體的“合”,雙有兼顧各組的“分”。保證在一節課內既有統一的講解、答疑、矯正、小結,也有分組的教學、自學、合作學,還有分層次的練習和個別指導。其基本模式是“合”(激趣入題、明確目標)——“分”(學習新知、鞏固練習)——“合“(反饋口授,課堂小結)——“分”(課內作業,巡視指導)。“分”學的結構,可借鑑複式教學的經驗,採用動、靜交替的形式進行,要注意“分”而不“離”,“合”而不“死”。

c組學生在此基礎上再加上一些有利於思維發展,培養能力的提高題。對同一道題目,也可以有不同的要求。練習中,教師要鼓勵並創造條件讓低層次學生向高層次突破,體現彈性,激發學生求知慾。在此同時,教師要不斷巡視,把握資訊,並作個別點撥和矯正。

為了反映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效果,充分發揮考試的評價功能,導向功能和激勵功能,幫助各層次的學生,特別是學困生體驗成功的喜悅,使之以學為樂,不斷進取,積小成為大成。要改變傳統的評價方式。在考查中,學困生做基礎知識題,中等生加試綜合運用題,優等生再加試分析拓展題,讓各組學生在考查中充分發揮各自的水平和能力。允許在測驗中未達標的學生在一星期內再進行第二次平行性達標測試,以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