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傅雷家書》心得體會7篇 《文集巨匠:傅雷書札》

《傅雷家書》是著名學者傅雷致兒子傅聰的家書合集,書中記錄了對人生、學習和品德的深刻思考和教誨。通過字字句句,傅雷以親切的父愛將智慧和經驗傳遞給兒子和讀者,引導他們成為有擔當、有思考能力的社會人。本文將從中提取心靈驛站,分享我們的感悟和收穫。

《傅雷家書》心得體會7篇 《文集巨匠:傅雷書札》

第1篇

我長期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所以無法體會到那種互通家書時因距離而產生的淡淡的憂愁和絲絲的甜蜜。我很嚮往這種感覺,因此我拜讀了這本《傅雷家書》。

我對書中這樣一段話感慨良深:“說到不完整……你提到的perfection(完美),其實perfection(完美)根本不存在的,整個人生,世界,宇宙,都談不上perfection。……我們一輩子的追求,有史以來多少世代人的追求,無非是perfection,但永遠是是追求不到的,因為人的理想、幻想,永無止境,……。”由此我想到一個故事。以前有一面破碎的鏡子,碎成了好多片,其中有一片想去找到剩餘的,以重新組成原有的鏡子的面貌。一路上它由於自己有稜有角,滾得很慢,從而領略到了一路的可餐秀色。當它千心萬苦地找到了所有碎片,“破鏡重圓”時,它成為了一個整圓,滾得很快很快,一路上的風景在剎那間掠過。其實我們都在追求完美,而恰恰是我們現在的不完整,把我們帶到了追求完美的境界,促成了其他一方面相對的完整。而真正當有一天,所謂的完美在身上發生時,我們倒有可能失去很多。

傅雷教子是以嚴厲而著稱,我以為他們父子的關係固然是不太好的,而讀了此書之後,想法有了極大的改變。傅聰至海外留學,與父親的聯絡自然只能依靠書信,於是父子之情便在一封封家書中表露無疑。他們通過書信一起討論藝術,研究樂曲的內涵,交流對事物的看法,雖然沒有母子通訊時那種噓寒問暖,但他們之間的默契卻是其他無論什麼都無可代替的。

掩卷後對書回想起來,最大的感觸就是傅雷對藝術甚深的造詣。傅雷對於藝術尤其是樂曲的領會,頗有一番自己的見解。這便使我不禁想到,大凡在文學上有所建樹的人,在藝術領域也有著較高研究。也許便是因為文學和藝術是相同的吧。不同的優秀的文學作品,讓人讀完了會產生不同的心理效果;而風格迥異的各類樂曲,也會帶來相似的結果。秀美的散文,帶來的是有如欣賞了歡快的詠歎調後的愉悅;沉重的小說,帶來的便是如同悲慟的交響曲給人的震撼;詼諧的雜文,帶來的會是歌劇般幽雅的場景和事後無盡的思考。細讀完這本《傅雷家書》,感覺是像戲曲那樣給人以不俗的氛圍和回味的餘地。

?傅雷家書》全書是一個父親在循循善誘,讀來很親切,既飽含了對兒子的深情,也有著父親獨有的不可抗拒的威嚴。有時候我還會想,要是我能與父親通上幾封這樣的家書,那該是什麼有滋味呢!

《傅雷家書》心得體會7篇 《文集巨匠:傅雷書札》 第2張

第2篇

?傅雷家書》是我國文學藝術翻譯家傅雷及夫人1954-1966年間寫給孩子傅聰、傅敏的家信摘編,該書是一本優秀的青年思想修養讀物,是素質教育的經典範本,是充滿著父愛的教子名篇。他們苦心孤詣、嘔心瀝血地培養的兩個孩子(傅聰-著名鋼琴大師、傅敏-英語特級教師),教育他們先做人,後成"家",是培養孩子獨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體現,因此傅雷夫婦也成為了中國的典範父母。傅雷(1908-1966),翻譯家,文藝評論家。一生譯著巨集富,翻譯作品達34部。

一勞永逸、首當其衝、巧奪天工、頤指氣使、炙手可熱、傾巢而出、登堂入室、萬人空巷、耳熟能詳、萬馬齊喑、莘莘學子、深孚眾望

1、一切做人的道理,你心裡無不明白,吃虧的是沒有事實表現;希望你從今以後,一輩於記住這一點。大小事都要對人家有交代!

2、好孩子,我真該誇獎你幾句才好。回想一九五一年四月剛從昆明回滬的時期,你真是從低窪中到了半山腰了。希望你從此注意整個的修養,將來一定能攀蹬峰頂。

3、要有耐性,不要操之過急。越是心平氣和,越有成績。時時刻刻要承認自己是笨伯,不怕做笨功次,那就不會期待太切,稍不進步就慌亂了。

4、要把這些事情當作心靈的灰燼來看,看的時候當然不免感觸萬端,但不要刻骨銘心地傷害自己,而要像對著古戰場一般的存著憑弔的心懷。

讀完這書,有這樣一句話依然令我記憶猶新:“人一輩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一潭死水;或者要有極高的修養,方能廓然無累,真正解脫。”多麼深刻的一句話啊。從書中,我們可以知道了,傅雷是非常細心的一個人,他對兒子的關懷無微不至,大到人生哲理,小到為人處世,傅雷愛兒子,但卻不溺愛兒子,他對兒子悉心培養,希望他成為一個時刻愛國、淡泊名利的人,這樣的父親怎能不令人敬佩呢?。

第3篇

傅雷與兒子的書信往來過程是十分高興的,雖然他自我工作很繁忙(翻譯家,文藝批評家,著作等身;還有很多社會職務,是上海市政協委員),但從未覺得寫信是一份耗時的差事。

我跟你是永遠談不完的,正如一個人對自我的獨白是終身不會完的。

我高興的是我有多了一個朋友;兒子變了朋友,世界上有什麼事能夠和這種幸福相比的!

我跟你的討論與爭辯,常常就是我跟自我的討論與爭辯。父子之間能有這種境界,也是人生莫大的幸福。

世界上最高的最純潔的歡樂,莫過於欣賞藝術,更莫過於欣賞自我的孩子的手和心傳達出來的藝術!

傅雷寫信不僅僅是言教,同時也是身教。他經常以自我批判來教育身在千里之外留學歐洲的兒子。

許多事你們一時覺得我看得不對,日子久了,現實卻給你證明我並沒大錯。

你過去承認我“在高山上看事情”,也許我是近視眼,看出來的形勢都不準確。但至少你得用你不近視的眼睛,來檢查我看到的是否不準確。果然不準確的話,你當然不用,也不該聽我的。

等到有一天,我發覺你處處比我看得清楚,我第一個會佩服你,非但不來和你“纏夾二”亂提意見,並且還要遇事來請教你呢!

儘管我埋葬了自我的過去,卻始終埋葬不了自我的錯誤。

我做父親的一向低估了你,你把我的錯誤用你的才具與苦功給點破了,我真高興,我真驕傲,能夠有這麼一個兒子把我錯誤的估計全部推翻!

有一次,兒子的來信給郵局弄丟了,傅雷誤解了兒子,顯示出了內心的不高興:

轉往蘇聯學習一節,你從來沒和我們談過。老實說,我是很有自卑感的,因為這反映你對我還是不放心。大概我對你從小的不得當,不合理的教育,後果還沒有完全消失。

孩子,以後隨時來信把苦悶告訴我,我相信還能憑一些經驗安慰你呢。爸爸受的痛苦不能為兒女減除一些危險,那末爸爸的痛苦也是白受了。

父母的缺點與壞脾氣應當不斷的作為孩子的戒鑑,不然的話,人的性格就沒有改善的指望了。家裡囑咐你的話就多聽一些,在外就不必只受別人批評。

一個人的發洩是要求心裡健康,不是使自我越來越苦悶。

人一輩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極高的修養,方能廓然無累,真正的解脫。只要高潮可是分使你緊張,低潮可是分使你頹廢,就好了。

對自我父母,不用怕“自吹自捧”的嫌疑,只要用時分析一下弱點,把別人沒說出而自我感覺到的短處也一齊告訴我們。

傅雷甚至這樣勸兒子勤於寫家信,真是太可愛的父親啊:

想到你們倆的忙碌,不忍心要求多動筆,但除了在外演出,平時你們該反過來想一想:假定我們也住在倫敦,難道每兩星期不得上你們家吃一頓飯,你們也得花費一二小時陪我們談談話嗎

第4篇

傅聰應波蘭政府邀請,參加《第五屆蕭邦國際鋼琴比賽》並留學波蘭。全家人送傅聰走後,寫信給他。這封由傅雷執筆,表達全家人對傅雷的想念,一想到離家便“隨時都想哭,眼睛已經腫得不像樣了”,總是回憶起傅聰小時候的樣子以及那些“有虧良心的事”。

大家都知道的是,傅雷對孩子一向嚴厲,有時候甚至有些苛刻,但隨著孩子的離家,再硬的心也會柔軟,甚至會想要“贖罪”。傅雷知道自己嚴格嗎?知道。他也慶幸自己的嚴厲沒有給孩子造成不良影響。真的有沒有影響且不論,但有這樣的意識,就證明他對自己的反思是有的。而不是“只要我說的都是對的,我絕沒有錯”這樣。

我覺得能向孩子展現甚至告訴他們自己的愛和脆弱是一件很好的事,雖然父母對於子女來講是山一樣的人,但展現脆弱和道歉也很重要。無論再小的孩子,從父母那裡感受到的情感最強烈,我們會因為彼此感到高興,也會感到難過。我們不能保證永遠不傷別人的心,尤其是家人,但是“謝謝”“對不起”“我愛你”好像總是很難和家人說出口。因而,在這封信中,傅雷能表現出這樣不捨又自責的感情,值得學習。

第一封是父親執筆,仍舊錶達思念和懷念。其中有一段令我印象深刻。“孩子,我從你身上得到的教訓,恐怕不比你從我得到的少。尤其是近三年來,你不知使我對人生多增了幾許深刻的體驗,我從與你相處的過程中學到了忍耐,學到了說話的'技巧,學到了把感情昇華!”

人世間的關係,就是人與人的關係,無論是怎樣的身份和聯絡,交往都是彼此相互學習的過程,父母與孩子間也不例外。所有的父母都是從孩子成長來的,他們也是第一次做父母,該怎麼做,該怎樣說,如何控制情緒,如何表達情感,大家都在相互學習。與人交往中,我們都會犯錯,而犯錯後的學習、成長,讓我們成為更好的人。

蕾切爾·卡斯克在《成為母親》中講到,都說母性是自然而然的,但其實大多數人在孩子剛出生時,會感到缺少聯絡,甚至會忘記自己是個母親,看著孩子會有些陌生,漸漸的相處才激發了這種母性。而往後的日子,隨著孩子的長大,具有了自己的思想,獨立的人格後,和父母之間的差距會逐漸減少,交流更是一種思想碰撞,如若能成為朋友,那這種相互瞭解是他人無法比擬的。

一同寄出的第二封信是母親執筆,沒講特別多的話,卻很正式的告訴傅聰,“我們之間,除了愛沒有別的什麼可說的了”,直白又簡單,真好。

第5篇

語文教材中選有傅雷家書的兩封書信我讀後感,受頗深。

傅雷,是我國羅曼羅蘭富二代等作家文章的當代翻譯界第一人。他培育了世界一流的鋼琴家傅聰。傅雷家書是他及其夫人和兒子傅聰傅敏的書信摘篇,這些家書凝聚著傅聰對祖國對兒子深厚的愛。信中首先強調的是一個年輕人如何做人如何對待生活的問題。

在付聰消沉苦悶時,父母教育孩子如何正確面對生活的感情創傷戰勝挫折。“太陽太強烈,會把五穀晒焦,雨水太猛也會淹死莊稼。”這是他對兒子的勸慰又何嘗不是給我們啟迪呢?我們的生活中難免會遇到困難與挫折,而我們只有用一顆平常心去對待,不過分的在意為之焦急,也不能輕視,蔑之,不應風暴而消沉努力報警遠方,我們必會有自己的一片天地。他把兒子的信是為珍貴的禮物,他在兒子成功時滿懷星星激情洋溢的勉勵激勵兒子保持千危不懼,孤獨勇於攀登藝術的至高境界,確對待成功,“別擔心,解決一個矛盾就會前進一步矛盾是解決不完的,所以藝術是沒有止境的。”我們的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呢,生命之河,綿綿不斷,有時平,無波瀾,有時間有湧進但從不會停下前進的步伐總是在向遠方奔騰。人生有幸與不幸,但我們平靜面對驚喜時,則是我們又跨出一大步時,寵辱不驚,為著我們更遠的目標而奮鬥,我們就是中國的接班人。

傅雷家書中給我們的啟示有太多太多,他不僅是至於我們個人也給我們在家庭教育放有了啟發。現今許多家長為了所謂的“為了孩子好”每天忙於工作,之間卻忽略了孩子們真正想要的不過是父母的關愛。有多少留守兒童,或者幾乎等於同於留守兒童的孩子因為極度缺少家庭父母的關愛,還荒廢了,毀了自己的人生。所以我現在只想呼籲各位家長,何時放下工作,放下手機,放下麻醬,給你們的孩子真正的關愛與呵護?!傅雷家書將讓我受益終生。

第6篇

每封家書都是文化遺產,《傅雷家書》更不用說了。家書,顧名思義,是指家人、親人之間往來的書信。大約在文字孕育發生後,家書就出現了,可謂是源遠流長。隨著文字語言的逐漸富厚,紙張的發明,家書逐漸流行起來,一直到今天,家書都是維繫親情紐帶之一。

一封封書信,在表達濃濃親情的字裡行間,映照出美好的人際瓜葛、高尚的生活準則、優良的行為操守與品德傳統,拳拳的愛國熱情。這些內容,都是中華民族優異文化的組成部門。以《傅雷家書》來說,傅雷所寫下的近百封家書,總的正題是,教育孩子,立品行事,要以中漢文明為準;立志成才,要以報效故國為要務。整本家書,可謂是對中華民族優異品德的最佳闡釋。

傅雷家書給我們瞭解過去歷史,開啟了一扇窗戶,大好地為我們儲存那個時代的記憶,正是由於它的存在,才將中華民族優異品德清楚闡釋出來,它不僅是傅雷對孩子的教育,也是我們立品行事的準則。

傅雷家書除開教許多人立品行事,還洋溢著濃濃的親情,字裡行間透露的親情使人感動。我不禁想到我的父母,他們雖不是巨人,不像傅雷那麼出名,也不能說出讓人立品來事的大原理,但他們事事為我著想,無論做任何事,都會先為我考慮,為我籌算。傅雷家書中有著許許多多做人處世的大原理,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然而,父母一樣平常的教育又何嘗不是立品行事的準則呢?我的父母不像傅雷那樣子講原理,然而他們總是為我好。

讀了《傅雷家書》後,我學會了許多做人的大原理,還感遭到了親情的偉大。

第7篇

記憶裡,第一次讀《傅雷家書》應該是在上學時,至於感受,也許只是感動於父愛的偉大,而今做教師和母親多年,重新捧讀本書後,掩卷沉思,如果僅用一句話來概括讀書心得,我覺得應該套用曾經頗為流行的家教書目《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說成好父親勝過好學校,這本書中呈現的不僅僅是父親對兒子深切的愛,更體現的是德高望重、學識淵博的父親對兒子勝過任何一所學校的教育軌跡。

傅雷先生在兒子身上進行的愛國主義教育是我們當前任何一所學校所不能相比的。他在信裡,總是洋溢著對祖國的熱愛之情,並將這種感情化作對兒子學習和做事的動力。當他叮囑兒子刻苦練琴時,不止一次強調不要忘記祖國和人民對他的期望;當兒子參加國際比賽時,他總是不忘記提醒一舉一動都代表著祖國,不但不可以給祖國丟臉,還一定要為祖國爭光;很多家書裡不但深情的謳歌剛成立的新中國,甚至將祖國的各種有影響的報刊雜誌郵寄給兒子,讓他身居海外能瞭解祖國翻天覆地的變化;將自己參政議政的發言、記錄等資料整理郵寄給兒子,讓他遠渡重洋能感受同胞們為祖國建設出力獻策的決心和行動;當國內發生重大水災時,傅雷夫婦在信中將災情、損失資料一一通報給兒子,其為國憂心忡忡之情溢於言表,並藉此機會教育兒子要珍惜寶貴的學習機會,非苦修苦練,不足以報效國家,對得住同胞。試問這樣的愛國主義教育在我們當今哪一所學校會進行呢?

傅雷先生不僅精通幾種其他國家的語言,還飽讀古今中外書籍,對美術、音樂等領域有其獨到的見解,正是他中西方合璧的淵博知識深深地浸潤了傅聰,為他成為世界級音樂家奠定了夯實的基礎,這在書信中均一一體現:在信中,他無數次介紹自己觀看中國戲曲的感受,同時也將西方演奏家訪華的一些詳細情況及評價傳遞給傅聰;他還將中西方繪畫界的一些問題講述給傅聰,除此之外,在多封信中均提到給兒子郵寄中文書籍,尤其是古典詩詞類書籍,許多次與兒子共同探討李白、杜甫、蘇軾等詩歌創作的風格,這都體現了他對兒子文學藝術方面的高等教育,施教者何人?不是教師,不是學校,只是一位父親。

古人云:小事憑才,大事憑德,真正能夠成名成家之人,不僅僅要在某一專業領域具有頂尖級技能,還一定要具備多種令我們全人類肅然起敬的高貴品質,傅雷先生在信中便體現出對兒子個人修養方面的指導。傅雷教育兒子說:我始終認為弄學問也好,弄藝術也好,頂要緊的是人,要把一個人,儘量發展,沒成為藝術家之前,先要學做人。否則,那種某某家無論如何高明,也不會對人類有多大的貢獻。一個純粹投身藝術的人,他除了藝術和個人的人格,已別無所求。.甚至多次提到一些做人的細節,如謙虛,對人對事要認真,學習音樂要執著,要有較強的意志力,對待老師要恭敬,生活要節儉,情感要控制好,注意西方特殊的禮節,要勇於接受真切的教訓,要合理安排時間,珍視健康,遇事要冷靜忌急躁,千萬別做經理人的搖錢樹,正確對待批評家的話。總之人的概念在傅雷心中,不只是一個願望,一個口號,他時時刻刻都在對兒子進行著做人的指導,大到對人類對世界對祖國的忠誠與獻身精神,小到對自己事業的嚴謹,對父母的孝敬,對妻子的理解,對友人的寬容,對金錢的觀念。這樣的教育,難道不令我們每一所學校汗顏嗎?

再讀《傅雷家書》,豁然明瞭,傅聰之所以能夠成為世界著名音樂家,除過人的音樂天賦外,主要在於父親傅雷的教育,他的那部教材其內容是用父愛加學識加人品精心編撰而成,遠遠勝過任何一所學校選用的教材。

親愛的家長們,您如果想讓自己的孩子走得更遠,飛得更高,從這部書開始讀吧,對我們的孩子只憑濃濃的愛來教育太蒼白無力,我們更需要用學識和人品去潤養他,做他一生一世的好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