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教育學教育心得體會3篇 “探尋教育的本質——我對教育學的心得體會”

教育學是探究學習過程和教育方式的學科,是引導學生全面發展的關鍵之一。在教學實踐中,教育心得和體會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本篇文章將分享教育學教育心得體會,探索不同教學方法和教育理念對學生髮展的影響。

教育學教育心得體會3篇 “探尋教育的本質——我對教育學的心得體會”

第1篇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第子規讀後感。”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

其次是〈出則弟〉,它是教我們怎麼和別人相處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為你們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親的一份擔憂,就等於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和兄弟姐妹們和諧相處,這樣我們的父母看了才會從心裡面為我們感到高興,我們也會因此更快樂的。

?謹〉,我們生活中做什麼事,時時刻刻都要謹慎。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穿衣服要系鈕釦,要整潔,還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適量,不要喝醉了,否則容易被別人“說閒話”。尤其是不應該在背後談論人家的長短,這樣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

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計較小事,這樣人也會變得很快樂。

仁,代表仁慈、親仁。對外人仁慈,對親人仁慈,對朋友仁慈,對同事仁慈…… 現在什麼人都有,但有幾個是做到“仁”的?俗話說的好,人無完人嗎!只要我們儘量做好自己應做的,至於別人怎麼說,那就是他們的事情了!

我已經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還不行,還要學會做。怎麼才能做呢?學知識。怎麼學呢?學習可分為直接學習和間接學習,我們可學別人的,別人的也不一定全對,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該學的學,不該學就不學。我覺得《弟子規》對我們的一生都會有幫助,我會時時刻刻用這本書來鞭策自己的.

讀完《弟子規》,我以為當日的兒童最需要奠基的為人處世之本,敦厚純良之性,其原因有三:一是由於改革開放浪潮的湧入,人們不分青紅皁白地接受西方國家的思潮,造成國人的榮辱觀、善惡觀、自我意識判斷等觀念的混亂,一時之間,以任性為個性,以無情為瀟灑,以刁蠻為可愛,形成了一個不良的社會環境,不利於青少年兒童的文明禮儀習慣的養成,讀後感《第子規讀後感》。二是獨生子女現象導致家庭對兒童的期望過高、溺愛有加,幾乎達到“眾星拱月”的地步,這同樣不利於兒童文明習慣的形成。三是影視作品對文明禮儀缺失的漠視,鏡頭裡充斥了兒童大呼小叫、哭鬧糾纏的情景,耳畔也充滿了成年男女臉紅脖子粗的罵街叫陣場面。我想,韓劇之所以在中國市場廣受青睞,大概也與其傳統文化有關吧。因為韓劇的情景畫面總是令人感到溫馨:鞠躬問候,彬彬有禮,進退有度,使人如沐春風。當今社會,倡導國民素質的提高,當從小處著眼,從小兒著手,《弟子規》不失為一本好教材。如果有人能根據時代的特點,對《弟子規》進行再版修訂,摒棄其中不合時宜的章節,增加當時當代所應秉承的德行操守,其必功德無量也

算起來,真正意義上接觸傳統文化已經有兩年的時間了。其實,這麼算也不見得正確,因為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每一個人都隨時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畢竟,文化是一個連續的傳遞過程。就好比我的一個歷史老師講的“無論世家子弟還是山野村夫,無論略識文字還是一字不識,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不顯現儒家文化的教養”。這句話,我是感受越來越深。一種思想理念在中華大地上延續了幾千年,這裡的人民哪裡還可能不會受到影響呢?雖然傳統文化在近代屢遭浩劫,她還是在中國大地上有很強的生命力。我的父母曾經在這方面教育了我很多,為人處世,以及一些禮儀都已經成為我生命的一部分了。這麼算來,我已經有起碼十幾年接觸傳統文化

在我看來,《弟子規》包含了《孝經》《禮》等傳統思想,特別是在行動方面做了規範。所謂弟子規的規,也就是規範的意思。本來這本書是作為兒童啟蒙讀物的,大約和《三字經》的效用差不多。可是,我們出生於七十年代的人,普遍缺乏這種教育,所以現在學習這本經典也是恰當的。特別是現在,社會倫理失綱,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籲重新定位我們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關懷,建立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學習經典也就顯得尤其必要。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認同的過程,而對自身產生影響則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例如,我們學習《弟子規》,背誦下來應該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對一個人產生有益的影響,那就需要時間了。一個人處世必定有一些原則,在他們潛意識中受到這些原則的制約。學習了《弟子規》,就是要把聖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

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十分必要的。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變成和諧的世界。

教育學教育心得體會3篇 “探尋教育的本質——我對教育學的心得體會” 第2張

第2篇

雖然教育學每週只有一節,但是我還是獲益匪淺,從《教育學》這門課中學到了很多的東西。在此,要感謝老師為我們傳授了《教育學》這門課程,我覺得收穫確是難於言喻。其實教育學去年我們就開始學習了,以前總不把它當回事兒,心想又是一門像《毛概》一樣無聊的理論課。但是,到了今年我就徹底改變了我之前的想法。一是,老師上課很有趣,有吸引力。在課堂上,您不僅給我們舉了很多大哲學家,先賢以及大教育家們的例子,還給我們講訴了許多實際生活中的案例。您所舉的許多例子不僅對我們學習教育學有很大幫助,而且還對我們自身也很有啟發作用。二是,您還會和我們互動,用問題來引導我們、激發我們。通過互動和同學間討論,讓我們的課堂變得輕鬆、民主,也同時讓我們變得主動學習、主動思考。通過上您的課,通過您對教育的解釋,對教育學的解釋,以及許許多多貼近生活的事例,我發現:原來“教育”並不是一個遙遠的話題;教育學也並不是一門枯燥無味的理論課。

依然清晰的記得這學期我第一次翻開《教育學》這本書時的情形,當時我發現書裡的內容特別的枯燥乏,後來我才發現原來是我誤解了《教育學》。現在再回到我開篇就提到的收穫卻難以言喻上。因為我確實在《教育學》這堂課上學到了很多的知識,不僅解除了我對《教育學》就是一門枯燥的理論課的理解,還豐富了我對“教育”,“教育學”的理解。

還記得老師在給我們講“教育的本質”這一節的時候,您給我們提出了幾種不同的定義。其中令我映象最深的就是愛因斯坦對教育的定義:教育是把受過的教育全部忘掉之後,剩下的東西。通過對“教育”本質的學習,使我開闊了思維,不再把“教育”一詞想的空洞而深不可測。

通過教育學的學習,我還深深的喜歡上了教育學。其中有許許多多我感興趣的話題,比如中西方文化的傳統的差異所造成的中西方教育意義的不同。老師給我們形象的舉例闡述他們的不同之處,老師把中國的灌輸式教育形象的比喻成木桶給杯子倒水:老師是木桶,學生是杯子,老師主動灌輸,學生被動接受;更有意思的西方的教育,老師把西方的引導式教育用“產婆術”來做形象的比喻:老師是接生婆,學生是孕婦,而孕婦產下的胎兒則是學生內在的潛質,通過老師的“助產”,使學生主動學習、思考,從而發掘自己的潛力和才能。通過老師形象的比喻,使我深深的理解了中西方教育的本質區別。

上老師的課,從歷史的角度上來說,我也是獲益匪淺,通過您對“教育的產生和發展”這一章節的介紹,我瞭解了教育在人類社會的五個階段: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各自的特點,以及教育的緩慢發展史。在講到農業社會的教育史時,中國西周時期的“六藝”教育讓我倍感驕傲,我國的先賢們在那個時期就已經提出瞭如此優秀的教育理念。除了瞭解中國的教育史發展之外,老師還給我們介紹了國外的一些典型的教育內容。其中很特別的是古希臘的“斯巴達教育”,他們當時的教育目的僅是是培養合格的軍人。而正是這種教育,它對我們的教育事業也是具有進步意義的。看著最近學校裡大一新生幸苦的軍訓,就讓我不禁想起了古希臘“斯巴達教育”。西方世俗封建的“騎士教育”也讓我印象深刻。它的教育也很特別,教育分成三階段,其中最讓我好奇的是第二階段:護衛。不僅要幫男主人打仗,侍奉男主人的生活,居然還要視女主人為情愛物件!通過這樣特殊的教育方式來培養騎士的軍人品質和紳士風度。還有古希臘雅典的“通識教育”,等等。真是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文化,教育的目的各異,內容各異,教育的方法和組織形式也大有不同。《教育學》真是讓我對歷史上的各種教育大開了眼界,豐富了我的知識和視野。

在“教師和學生”這一章,我更是收穫良多。通過老師對教師職業,教師角色,教師的素養,學生的本質屬性,以及如何處理師生關係的講解和舉例論證,我才發現原來做老師,做個好老師,做個優秀的班主任原來是那麼的不容易,是有那麼多的學問在裡面。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老師在講這一章時,給我們舉的一些老師在處理師生關係時所舉的例項。通過這些例項,我發現做老師離不開“頭腦”,要想當個好老師必須要全心全意的做好學生的傳授者,領導者,輔導者,以及朋友。在老師講授“教師中心論”和“學生中心論”時,我也是獲得了很大的啟示:我希望在將來我出去當老師以後能夠儘量處理好:學生既是教育的主體,又是教育的客體的關係,充分發揮自己既是學生的引導者,又是學生的依賴者的身份。

同時還給了我很大啟示的是老師在講授“課程”這一章節中的“學科課與活動課”。老師分別介紹了這兩種課程的優缺點,聽了課之後,我一直都沒有忘記這個問題。各有各的好處,但又有各自的劣勢,因此我在想我以後當了老師要怎樣做呢,要怎樣去平衡學科課和活動課呢,要怎樣才能跟上新課標的步伐呢?雖然,我現在還沒有走上就職的崗位,但是通過《教育學》這門課,通過劉老師的認真講解,使我在還沒踏上崗位之前就開始思考這些問題,我覺得對我將來的發展是很有利的。

在老師講到我國基礎教育的課程改革,談到我國基礎教育發生的重要轉型時,我對“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也有了更深的瞭解。通過對這兩個概念的瞭解,我也更加堅定了對素質教育的贊同和認可。我也堅定了如果將來要當老師,就一定要做一個培養多數人才為主的教師。

第3篇

巴特爾指出:“愛和信任是一種偉大而神奇的力量。教師載有愛和信任的眼光,哪怕是僅僅投向學生的一瞥,幼小的心靈也會感光顯影,映出美麗的圖象。”孔子也曾說:“親其師,信其道。”陶行知說:“愛心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裡發出來,才能打到心的深處。”因此對於特別的孩子我們給以特別的愛,才能融化特別的孩子心中的堅冰。

首先教育學生要尊重理解孩子。記得剛剛接手三(6)班,我憑著自己的一種熱情和平易近人的性格,很快融入到孩子們的世界,成為了他們的良師益友。當我總結出自己成功的經驗,併為之自信時,卻遇到了新的麻煩和挑戰。我班一個學生車俊,任課的老師都知道他是一個調皮而讓人無可奈何的孩子。他非常淘氣,經常惹事生非,經常愛搞惡作劇,與人打架,發生矛盾。在學生中造成了極惡劣的影響。我自然不能不管不問,多次嚴厲的批評他,還和他的家長商量如何共同嚴格教育。然而,事與願違,家長不管不問,他不但沒有改正,反而在班上我行我素。只要在班裡提到他,別人總是像開批判會一樣列出他的幾大罪狀。

正當我山重水複疑無路時,讀了魏書生先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談》這本書,讓我領略了一番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然後,我試著以平等的心態走進他,以朋友的真誠打動他,對他耐心說教說:“很多同學都說你很聰明,有時你就是自控力太差,管不住自己,所以學習提高不快。我感覺我平時對你那麼好,你結果還不給我面子,我怎麼想呀!老師平常把你看得多能幹,你卻使得我們很難堪!你是不是感覺在這裡讀書很無趣?如果真是那樣的話,乾脆試一試,今後我就不管你,你自己管自己?如果你真的感覺太累,你可以回家休息幾天。”我的話還沒說完,他就說:“老師,我知道了,我的確是沒有管好自己,對不起您,我錯了,老師您原諒我一回,我今後一定能夠改正,您相信我吧。現在您不管我,我怎麼辦嘛?”後來我又心平氣和地給他談話,請他告訴我咋樣才能改變。他說他在家裡父母很少關愛他,爸爸做生意,媽媽愛打牌,平時一旦做錯事,總是捱打。只要老師給他關愛,他就會發生改變。

他的話深深地觸動了我,確實平時我總是拿他沒辦法,除了討厭他,哪還有給他過關愛?從此我隨時關注他,他愛打掃衛生,我就讓他管理垃圾桶,每當他倒完垃圾時,我就表揚他。因為他的以前的種種惡習,大家都孤立他。我在班級討論讓同學們說如何幫助他,可是仍然有好多同學都說討厭他,我只好通過課文裡《好漢查理》的故事告訴孩子們只有理解和尊重讓查理髮生變化,成為真正的好漢。過一會有同學說:“車俊,我們幫助你,希望你能爭氣。”還有其他孩子直接給他掌聲。我把班上的一些事情讓他幫忙做,在同學中樹立他的存在感,經過幾番感化後,他似乎變成了另一個人,同時也讓我發現了他的閃光點:他有較強的管理能力及做事很勤快。

在一次環境衛生大掃除當中,我安排他當負責人,只要監督班上同學,不需勞動,但他以身作則,自己帶頭打水、拖地……還當上了班級小管家;看著他的成長,我欣慰的笑了。這讓我深刻的明白:教師需有四愛——理解之愛,寬容之愛,信任之愛和賞識之愛。“愛心”能喚起孩子成功的信念,愛心永遠是成功的鋪路石。一個原本屢教不改的孩子,在愛的鼓舞下進不了,誰說這不是老師和同學們關愛的結果呢?

其次,教育孩子要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愛。在我的教學過程中,對待“學困生”,我的原則是不拋棄、不放棄。對於那些後進生和生活有困難的學生,更需付出特別的愛和關注,給予更多的理解和尊重。我們班有個學生叫李鑫,來到學校後不進班,給別的孩子找事,大家總是告他的狀,我先後找他談了幾次,效果卻不是很好。於是,我通過深入瞭解清楚事情的原委,原來是爸爸剛去南方打工,媽媽給爸爸離婚,走了,奶奶因為年邁,無法照顧他,把他送到輔導班。一次下著大雨,他就那樣淋著雨來上學,付校長看見他關心的問這孩子咋不打傘,經過詢問,他是沒有傘,我決定送給他一把傘,他回去後高興地告訴輔導班老師,漸漸地他變得不再惹是生非。作業也能交了,成績進步很大,有一次班裡有個同學吐了,他還主動給那個同學打掃,我當時就表揚了他,現在同學們越來越愛給他玩了。我們得讓孩子感受到我們對他們的愛,這樣問題學生才會得以轉變。

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要像對待荷葉上的露珠一樣小心翼翼地保護學生幼小的心靈,晶瑩透亮的露珠是美麗可愛的,但卻十分脆弱,一不小心,就會滾落破碎,不復存在,學生的心靈,如同脆弱的露珠,需要老師的倍加呵護。”期末考試他的成績有了明顯的回升。我於是又在班上表揚,並且送上一顆進步星,獎勵一個本子。從此以後,孩子的臉上又有了燦爛的笑容,上課積極認真,是學困生的榜樣。這使我明白了“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心態。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學會了用不同的愛給不同的學生。

再次,教育學生就要尊重孩子,滿足孩子的需要。一天上課,我向孩子們提問,突然發現那個學習最差的學生朱世元也跟著大家舉起了手。我心中暗喜,就讓這個孩子起來回答問題,可是他一個字也回答不上來,但我仍然表揚了它很勇敢。下課後,我把這個孩子叫到辦公室,問他為什麼不會也舉手,他哭著說:“老師,別人都會,我老不舉手,同學們會笑話我的。”我聽過我很自責,其實每個孩子自尊,我們不能忽視這種自尊。於是我和他約定:今後老師提問問題會不會你都舉手,當你會的時候舉右手,老師就創造機會讓你多回答幾次,當你不會是時舉左手,我就不讓你答題。一段時間過後,他變得很開朗,並且成績進步很大,現在總找機會給我背書,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背誦大王呢!因此作為教師,我們要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學生只有不斷地獲得成功的體驗,才能積極主動地去學習。

最後,愛孩子要相信孩子的所作所為,我們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孩子的心靈就像一張白紙,純潔而美好。冰心說:“世界上沒有一朵鮮花不美麗,沒有一個孩子不可愛。因為每一個孩子都有一個豐富美好的內心世界,這是學生的潛能。”一次我們班的花因為枯了要被扔掉,班裡有兩個可愛的小朋友說;“這花好可惜啊!”一個是文靜而帥氣的王天瑞,一個是粗心可愛的徐俊則。他們主動要求把花倒掉,然後把花盆帶回家。我看他倆還挺節約的就答應了,但我同時也在想:這倆男孩子能種好花嗎?但是等到下午我才發現這倆還又栽上兩盆新的花帶到班級了。看著他們帶來的花是那麼漂亮,我當時的心情更不可名狀。我對這倆孩子除了感動還有自責,我把花拍下來發到微信群裡表揚了一番,還封他們是“護花使者”。從此無論何時我都要相信我的孩子們,因為他們真的很純真。

高爾基說:“誰愛學生,學生就愛他,只有愛學生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學生。”李鎮西說:“愛心和童心,是我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作為班主任,我們只有對孩子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給他們溫暖的陽光,他們才會對我們敞開心扉,進而促進他們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