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大學讀書心得8篇 《大學讀書:不止是記錄知識,更是塑造靈魂的歷程》

大學讀書心得”是指學生在大學學習期間所獲得的知識、經驗、體會以及讀書心得。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通過不斷地思考、探究和實踐,逐漸形成獨立思考和創新能力。本文將帶領讀者探討大學讀書心得的重要性及如何有效地獲得。

大學讀書心得8篇 《大學讀書:不止是記錄知識,更是塑造靈魂的歷程》

第1篇

?我的大學》是高爾基的自傳體小說三部曲之一,是一部有著深刻教育意義和巨大藝術魅力的作品。其作品敘述了少年的“我”懷著上大學的願望來到喀山,夢想破滅之後,不得不為生存而勞碌奔波,住“大雜院”,賣苦力,與小市民和大學生交朋友。他進入了一所天地廣闊的“社會大學”,在那裡學到了在有圍牆的大學裡學不到的知識,經過痛苦的思想探索,終於成長為一個革命知識分子。《我的大學》至今仍受到讀者的熱烈歡迎,激勵了幾代人從高爾基的'作品中汲取追求光明的勇氣和信念。 讀了《我的大學》這部文學作品後,我深有感觸。高爾基出身貧寒,有著不幸的童年。他撿過破爛,當過學徒和雜工,受盡了欺凌與欺負。就是在這悲慘而又艱苦的生活中,高爾基仍如生命力頑強的小草,艱難的生長並且綻放。我多麼渴望像高爾基那樣,做一棵“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小草啊!多麼渴望像他那樣,到知識的海洋中去遨遊。同高爾基相比,我真是羞愧萬分。 當初我剛考進這所大學時,因為專業是被調劑的,心中也就不平衡,對學校充滿了抱怨與不滿。對學習不是很上進,整天在學校無所事事,不是看小說,就是跟朋友們聊天,將大好時光白白浪費掉。還有的就是平時在學習中遇到一點挫折我就難以面對,甚至會半途而廢。到了期末考試時,由於平時的不努力,臨時抱佛腳,死記硬背,導致期末成績出來不理想。等到讀了這本書後,我才深深的感悟到我是多麼的不懂的珍惜著美好時光,有這麼好條件讓我讀書,獲取更多的知識。為此我深深的反省,要好好的藉此去學習更多的知識,豐富自己的生活,擴大自己的視野。另外主人公那種強烈的讀書慾望以及頑強的學習精神,使我想到了自己:家中厚厚的書,卻讓它們閒著,難道是“書非借不能讀?”不,自以為知識已經很豐富了,可恰恰相反,不是說“學無止境”嗎?難道只有在逆境中才能更好地成長?不,當我讀完這本書後,才真正明白:“學習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道理;才真正體會到只有勤奮學習,長大後才能有所作為。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也許真的是要經歷磨難才懂的自己身邊的幸福,這樣才明白自己比別人是多麼的幸運。所以我們要積極追求光明與知識,讓自己成為有用的人,對大學,人生充滿熱情,活力。

大學讀書心得8篇 《大學讀書:不止是記錄知識,更是塑造靈魂的歷程》 第2張

第2篇

?我的大學》是高爾基的自轉,他主要通過自己的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三個時間不同的經歷,展現了十月革命前一個人由小到大的成長的歷程。

童年時,阿廖莎的`父親去世後,他隨媽媽住到了外祖母家,在那兒得到了外祖母的疼愛,也看到了舅舅為掙家產的貪婪自私。

16歲時的阿廖莎一人來到喀山想上大學,到那後才知道上大學只是個夢想,為了自己的生存,他賣苦力,去流浪……,把自己變成了一名社會大學生。

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阿廖莎經歷了不同的生活考驗,由小慢慢的長大成人。 他告訴了我們青少年在成長時會遇到好多困難時,要會面對它。

第3篇

如果沒有一次大戰和後來的內戰,葛裡高利很可能會在沙皇的軍隊裡平靜的服役,退役後如先輩一般耕耘著自己那些田地、放牧著自己那些牲畜。的冒險也許就是和阿克妮西亞私奔到他鄉過逍遙的日子。

可是命運往往事與願違,他手上的一切都在被短暫地給予之後而又殘酷地剝奪。和那些平凡的或是戰死沙場或是死於疫病的哥薩克不同,葛裡高利彷彿有一副鐵身板,無論敵人的刀槍還是病魔的摧殘,絲毫不能把他壓垮,他總會一次次地從病床上站起來,重新騎到馬背上,揮舞戰刀,破陣殺敵。

可越是這般英勇不凡的鬥士,越要經歷更多的不幸,越要承受更多命運的打擊。岳父、哥哥、妻子、嫂子、父母、女兒公墓裡一座座新墳見證了這個家庭的一次次不幸,綻放的矢車菊只能讓人更加悲哀葛裡高利的悲哀也許就源自他的騎牆。

在戰場上和情場上,是最容易滋生騎牆者的地方。葛裡高利就是這樣的騎牆者。

在戰場上,他加入過紅軍,後又加入叛軍,如此反覆。乃至有人說他亦正亦邪,殊不知,這樣的人物命運才最有看頭,一如《碧血劍》裡的金蛇郎君。不過葛裡高利本性是善良的,即便他在最後加入了福明的匪幫,也依舊希望禁止搶劫的發生。從一戰時候駐軍波蘭希望阻止同袍威脅波蘭婦女,到後來加入紅軍時希望擋住對被俘白衛軍的殺害。之所以說希望,因為那一切終究還是無可避免地發生了。葛裡高利的努力,就像一個蒼白的手勢,於事無補。在那樣惡劣的環境下,人只有變得愈發殘忍,愈發拋棄良知才能生存,更好地生存。但真正的善良終究無法從這個曾經樸實的人身上完全泯滅,即使在他擔任叛軍師長,為了哥哥的遇害而報復性殺害紅軍俘虜之際,也曾經莫名的良心發現,也許是本性的善良讓他找到了對放下武器的`敵人仁慈的理由。但刀鋒之上,想要安穩地騎牆,終究不是個容易的事情,紅軍、白軍雙方都會戴上有色眼鏡,不斷從背後眯起眼睛,小心地仔細審視這樣的叛徒,沒有人會去關心你為何會反正,大家關心的,只是你反正了那麼回事,這就是汙點。就像很多刑滿釋放的人員,在暴露了自己的服刑經歷之後,依舊會遭到很多人的歧視。

情場之上,騎牆同樣會付出巨大代價。葛裡高利和已婚阿克西妮亞有了私情,他可以不畏懼情人丈夫司捷潘的拳頭和冷槍,卻依舊無法違背父母訂下的媒妁。在兩個女人中間騎牆,對於葛裡高利這樣的粗線條的人來說,恐怕比在紅軍和白軍之間騎牆更加為難,畢竟一面是愛情,一面是親情。當新婚的葛裡高利對著他的髮妻娜塔莉亞說出我不愛你的時候,娜塔莉亞默默地望著夜空,此時的沉默勝過萬語千言,更讓人感到無盡的苦澀。娜塔莉亞是個內斂賢惠的女人,卻也如此痴情,她不惜為了葛裡高利這負心漢殉情,最後甚至為了他的婚外情而死。這便是騎牆的惡果之一了。而阿克西妮亞終究也未能和他雙宿雙飛,逃亡途中中彈死在了這個心碎男人的懷裡。都想保住的結果往往是都保不住。

騎牆者為什麼要騎牆?很多時候也是處於無奈,或是出於良心的譴責,或是出於情感的爆發,或是出於求生的渴望。有時候,騎牆者一樣很可憐,就像那棵風中搖曳的牆頭草,不知何時,就會被狂風連根拔起。葛裡高利的騎牆就是如此,更多時候是出於無奈,是出於被命運的捉弄之後的無奈。

那麼不騎牆的所謂堅定的人又是如何呢?米什卡.科舍沃伊和米吉卡.科爾舒諾夫不就是很好的例子麼,在作者的筆下,他們的理由看似不同。實質上二人並無多大差異,都是剪除異己、放火的機器。相比他們,同樣斃敵不少的騎牆者葛裡高利更像個人,至少他還不會墮落到對老人和婦女下手,也會時常對繳械的敵人報以惻隱之心。

然而他的一次次善意並不能換取同等的回報。也許是因為他手上沾了太多紅軍士卒的血,不但在戰場上,即使面對已經轉化為平民的葛裡高利,紅軍官兵甚至是他的親妹夫科舍沃伊都依舊很難放過他。諷刺的是,相比紅軍的一次次追殺,似乎白軍和匪幫對他更為友善一些。

也許葛裡高利手中鋒利的馬刀能夠一次次準確地削掉敵人的頭顱,卻終究無法擋住命運的逆流,抽刀斷水水更流。他就像一葉扁舟,總想逆流而上,到頭來為了不致傾覆,卻不得不隨波逐流,被逆流裹挾被逆流裹挾就能擺脫傾覆的命運麼?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從他反對殺害俘虜,脫離波喬爾科夫的紅軍隊伍那一刻起,他的悲劇命運便已然註定。而後的道路,加入紅軍即便不會被白軍殺掉,也會被肅反委員會清洗;加入叛軍或者匪幫遲早會被佔壓倒優勢的紅軍壓制,被身體消滅不過是個時間問題。而葛裡高利偏偏不信命,他一次次走上戰場,與其說是和敵人廝殺,不如說是和命運廝殺,不但廝殺是抗爭,他從福明的隊伍開小差一樣是對命運的一種抗爭。他,這個無數次擺脫死神追捕的人,不甘心就這麼窩囊地束手就擒,換言之,他只想活下去。

遺憾的是,就算這麼簡單的要求,命運也不能滿足他,他像一隻掉入陷阱裡的猶斗的困獸,無論怎樣掙扎,也難逃最終的宿命,那逆流而後傾覆的宿命,那所有的掙扎和努力,在事後看來,無異於一個個蒼白的手勢。戰亂和疫病都沒有摧垮的勇士,最終還是要授首於這逆流的命運。

第4篇

大學短短的二千來字,深刻闡明瞭人生和社會的大學問,以及做學問的最高境界。學問不在於某一具體的技術,不拘泥於世俗的瑣事。學問在於明辨世間的大是大非,在於促進社會進步,為天下人樹立榜樣。“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試想一下,如果我們確實可以“吾日三省吾身”,明明德,親民,至善既不難;同時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完美修身而齊家治國平天下亦不難。

曾聽聞季羨林老先生的故事,是說季老先生因為穿著極其樸素,經常會被人看成是學校裡的老工人。不止一次,季先生會被來報到的新學生叫住,替他們看行李。季先生每次都原地不動地替他們看守行李,有時候會一看兩小時。而這些學生兩三天以後就會在北大的迎新會上,看見季羨林校長坐在主席臺上,這是多麼樸素而高尚的人格魅力啊!倘若我們的教師都能如季羨林老先生這般具有作為一名長者的為人風範,以身踐德,身體力行之,何愁教出來的學生不具備高尚的品德,何愁我們的.家庭、社會不和諧。只要我們的教師真正領悟了“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的“大學之道”,領悟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並且以身踐道、以身踐德,就能引導我們的學生向“善”,兼濟天下,“止於至善”。

腹有詩書氣自華。作為一名教師,雖然任教的學科各不相同,但不可否認,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文化素養是一個相互包容的關係,豐富的積澱是教師專業成長的助推器。套用別人的話:讓我們做有文化底蘊的智者。只要我們做教師的人心胸博大、視野開闊,學習研究、做人做事時就不會侷限,不會拘泥。對事物的認識、理解才能有更高深的領悟,我想,這也許就是《大學》給我們大家最大的啟示吧!

?大學》,舒朗了我的視野,美麗了我的心靈,充實了我的人生。

第5篇

?我的大學》是高爾基自傳體小說三部曲中的第三部。小說敘述了飽嘗人間辛酸的阿廖沙,抱著進大學讀書的理想來到喀山,過了不久就參加了祕密的革命活動。貧苦的`生活使他在伏爾加河流浪,和搬運工人、小偷、乞丐生活在一起。後來,他在麵包店找到工作,向工人們傳播革命理想,參加了大學生的祕密組織,鼓勵工人罷工。俄國的腐朽和個人的困境使他自殺未遂而受傷。傷愈後,他帶著新生的力量,離開喀山,重新走上流浪的道路。

高爾基在他的大學裡無情地吸吮著社會發展創造的各種財富。在病態社會裡的毒瘤完全沒有腐蝕掉他童年歲月裡的思考著。

高爾基的生平教會我如何從容鎮靜地去面對人生的危機與挑戰;我受到了一次靈魂的洗禮,心靈如雨後的晴空,清新、明淨,一片蔚藍。

第6篇

當你心浮氣躁時,翻開一本書,坐在那裡靜靜地享受,心已經靜下來了,卻任然沉迷在書中。這就是書的魅力。

書像一杯酒,讓你回味無窮,書像一口茶,入口清香。有人說:“自己想看書,但一拿起來,便覺得沒有興致讀了。”是啊,我也曾經有過這種情況,這時候,我就會回到自己的房間,關上門,坐在書桌前讀。也許外面的喧囂吸引了你,也許是自己的心裡很牴觸,但一定要試著拿起書來,硬著頭皮讀,你會發現,它其實很有趣,沒有你想象的枯燥無味。

一本書就是一個靈魂,看許多書就像是在同許多靈魂對話,你可以讀到許多你涉及不到的知識,吸取更豐富的營養。

每個人的生活空間有限,有自己的“小天地”,但是獲得的知識是淺顯的。但當我開啟一本書,我便覺得空間不再限制於我,我可以看到世界各地,品味古今中外,可以體會“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的巨集大,可以體會“風吹草地見牛羊”的生機,可以體會“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的淒涼,也可以體會“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的歡喜。在書中人可以翱翔於智慧的天空,我們的視野也不會只存在自己狹小的那片小天地而是整個世界。

在書籍中品味樂趣,在書籍中開拓視野。願未來我們都能夠靜心閱讀。

第7篇

很厚的一本書,看了好久,內容很多,又有點零碎,所以看完之後留在腦海裡的內容有點亂,但是,對一個個性如此鮮明的人的敬佩之感一直都很深刻,他對自己是生命如此負責。

“喬布斯的個性體現在他創造的產品裡。正如蘋果的核心理念,從1984年最初的麥金塔到整整一代人以後的ipad,一直都是端到端的軟硬體整合,喬布斯本人也是如此:他的個性、激情、完美主義、陰暗面、慾望、藝術氣質、殘酷以及控制慾,這一切都跟他的經營理念和最終的創新產品交織在一起。”

喬布斯桀驁不馴、喜怒無常、追求靈性、反叛、具有強大的現實扭曲立場……老公說他做人有點失敗,因為會毫不情面地批評那些科技精英,很多人都怕他,但是他做事很成功,把蘋果和皮克斯做得那麼成功,讓那些行業精英為他做事。可是在書中最後提到有人問他為什麼有時候那麼刻薄,他說是因為他對別人保持一種絕對的忠誠,把自己內心的情緒和想法完全地表現出來,我對這種回答有一定的理解。“禮貌圓滑、會小心不去傷害別人的領導者,在推動變革時一般都沒那麼有效。”

他的現實扭曲立場,如此強大的氣場,雖然很多人很不解,但是事實證明,他的這種強大氣場,讓別人做到了這些人認為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我覺得這其實是一種不屈服精神的極致體現。

我說喬布斯其實是一個藝術家,它能將理念、藝術和科技融為一體,這在我們現在用的iphone和ipad中得到了體現,每個細節的設計,每個線條的美感,都是經過他們一點點努力才有的,如果不是喬布斯和蘋果最求卓越的精神,如果不是他們對完美的執著,怎麼會有如此卓越的產品出現?

書中最後部分描寫了喬布斯對微軟的一些認識,我很認同:“要抨擊微軟很容易。他們顯然已經喪失了統治地位。他們已經變得基本上無關緊要。但是我欣賞他們所做的,也瞭解那有多麼困難。他們很擅長商業方面的事務。他們在產品方面從未有過應有的野心。比爾喜歡把自己說成是做產品的人,但他真的不是。他是個商人。贏得業務比做出偉大的`產品更重要。他最後成了最富有的人,如果那時他的目標,他實現了。但那從來都不是我的目標,而且我懷疑,那最終是否是他的目標。因為他所建立的公司,我很欣賞他——它很出色——我也喜歡跟他合作。他很聰明,實際上也很有幽默感。但是微軟的基因裡從來都沒有人問精神和藝術氣質。即使當他們看到mac以後,他們都模仿不好。他們完全沒搞懂它是怎麼回事兒。”他的認識很深刻,微軟追求利潤,他在創造產品,改變世界的產品。

書的前部分喬布斯給人的感覺有點冷血,可是在書的最後體現除了他不多的溫柔和慈愛,那是對他的妻子和孩子們。雖然他桀驁不馴,但是他對婚姻有著絕對的忠誠,也許跟美國的文化也有一點的關係。在跟妻子20週年紀念日中他說一段話中有一句讓我很感動“很多年過去了,有了孩子們,有美好的時候,有艱難的時候,但從來沒有過糟糕的時候。”

書最後還提到當妻子告訴他奧巴馬想見他時,他說他不想去,進一步極致體現了他的個性。

很少敬佩一個人,我敬佩他,一個改變世界的人。如果他還活著,他一定會把科技和藝術還有理念運用到極致。

第8篇

不習慣在網頁上瀏覽各種閱讀軟體和“閱客”們的推書,讀書全憑個人喜好,這直接導致我對《追風箏的人》這本好書的認識遲到了20_年。

青年讀書社的書目清單發出來後一眼就看中了《追風箏的人》,當天中午遇到負責人小雙就急忙向他借,卻不料短短兩小時就已經借出去了,而且已經有人預定下一輪,要借的書得等到一個月之後。其實之前沒聽過這本書,憑的完全是眼緣,死心塌地的認可這本書的精彩,總也捨不得在手機上下載部電子書來草草瀏覽:在心裡對鉛字印刷有獨一無二的好感,一來二往便深深喜歡上了書中那份墨香,這是快速閱讀無論如何也取代不了的了。

自預約借書後便一心一意等起來,小雙告訴我書還回來了便急著往他座位跑,《追風箏的人》——我惦記了一個多月的情人安靜地擺放在桌上,橙色的封面靜靜流淌著陽光。這本書非常嶄新,之前的兩任主人想必也跟我懷著同樣的心情閱讀它,捨不得讓紙張的邊邊角角折起來。那天午飯也不吃了,整個辦公室安靜下來,幾乎是懷著敬仰的心情翻開扉頁,為你,千千萬萬遍。

書中講述了兩個阿富汗少年關於友誼/親情/背叛和救贖的故事,小說不僅表達了作者對戰爭的.控訴,並且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阿富汗種族問題和宗教問題。少年阿米爾和哈桑是一對形影不離的好朋友,當然在一定程度上作為少爺的阿米爾沒覺得僕人之子哈桑是自己的朋友,但是他們會一起爬到病玉米之牆上朝鄰居的玻璃上射彈弓,一起躺在草地上分享一本書,一起在石榴樹上刻下“阿米爾&哈桑”的友誼樹,阿米爾是所住社群的風箏鬥士,哈桑則是社群追風箏的第一人,不是朋友的他們徜徉在大街小巷,為一年一度的風箏大賽奔跑著。但是,父親對哈桑的重視又讓阿米爾心中不平衡,他認為自己才是這個家的少爺,而哈桑只是僕人的兒子,住在後院一間破敗的小屋中,有兔脣的哈桑、善良的哈桑、勇敢的哈桑……哈桑的性格很受阿米爾父親的喜愛,而阿米爾喜歡讀書和寫故事,這恰恰不得他父親認可,阿米爾為此一直忍受著煎熬,終於,阿米爾自導自演了一齣戲,把哈桑當成了小偷從家裡趕了出去。

1973年,阿富汗發動政變,在阿富汗推翻君主制建立共和國。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兩年之後阿米爾隨著父親遠離故土,歷盡千辛萬苦逃到巴基斯坦白沙瓦,輾轉反側遷到了美國,期間,阿米爾在美國上了大學,成為一名作家,並結識一名同樣來自阿富汗的姑娘並組成了家庭,阿米爾的父親在美國期間仍會提起哈桑,這讓阿米爾的愧疚感更深,但他始終沒有對父親承認當年是自己陷害哈桑的,直到父親去世。

20_年,阿米爾和父親共同的朋友拉辛汗罹患絕症,這位鼓勵少年阿米爾從事寫作之路的老人從巴基斯坦打來電話,告訴阿米爾哈桑其實是他同父異母的兄弟,在阿米爾和他父親離開阿富汗後,拉辛汗去找了哈桑,並讓哈桑一家搬進了阿米爾家原來的房子,繼續給阿米爾守著他的家業,但是,種族歧視和宗教問題讓當政者槍殺了哈桑和他的妻子,哈桑死在了阿米爾的庭院前的馬路上,直到臨死前的一刻他還在維護主人一家的權益既尊嚴,哈桑的兒子索赫拉博則被送到了孤兒院。拉辛汗讓阿米爾去阿富汗把索赫拉博帶回來,說這是讓阿米爾“再次成為好人的路”——拉辛汗對阿米爾當年的小把戲一清二楚,現在他希望阿米爾能回到當時的原點,再次成為一位好人。

時隔二十年,阿米爾再次踏上了阿富汗的土地,當初寧靜秀美的故鄉如今已被戰爭摧毀得支離破碎,他和哈桑的所有的記憶,所有的共同擁有隻剩下索赫拉博,而在將索赫拉博帶往美國的途中又因為不能領養等一系列問題遲遲不能給索赫拉博辦理簽證,索赫拉博在絕望中自殺了,雖然後來搶救回來了,但這張和哈桑長得一模一樣的面孔再也沒有綻開過笑顏。在20_年9.11事件後的一個週末,阿米爾帶索赫拉博到公園玩風箏,在阿米爾提出要去給索赫拉博追風箏的時候索赫拉博終於露出了久違的燦爛笑容,阿米爾輕輕地對他說:為你,千千萬萬遍。這曾經是哈桑對少年時代的阿米爾說過的話,他們都願意將自己最坦誠的一面交給對方,不同的是,阿米爾比哈桑晚了二十多年。

追風箏的人,童年時期的風箏是自由的生活,同時又隱喻了阿米爾期盼的父愛,對哈桑的自責;少年時期的風箏比喻了阿米爾的自私/懦弱/背叛的人性特徵;中年時期的風箏是阿米爾對自己的一種救贖;他追的不僅是在風箏比賽中的勝利,更是追求一種藍天中的自由,追求的是赤城的友情、不能放手的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