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梵高傳讀後感5篇 藝術狂痴:探索梵高的狂熱與天才

《梵高傳讀後感》是一部生動而感人的傳記作品,以細膩的筆觸還原了偉大藝術家梵高的傳奇生涯。作者深入研究和還原了梵高的人生軌跡,透過文字展現了他的創作熱情、痛苦和掙扎。通過閱讀這本書,讀者將深刻感受到梵高的藝術成就背後的故事和他對藝術的獨特追求。

梵高傳讀後感5篇 藝術狂痴:探索梵高的狂熱與天才

第1篇

“痛苦便是人生”,這是著名畫家文森特·梵高的臨終遺言,又或者說是他那短暫人生的真實寫照。歐文斯在給梵高寫的傳記《渴望生活——梵高傳》的前言時寫道:“梵高是世上最孤獨的人之一”,這位著名的美國作家用一支神奇的筆勾勒了這位一代印象派巨匠那充滿痛苦的悲劇人生。梵高最後因為精神失常,割掉了自己的耳朵,而這不是最終的痛苦,悲劇是最後開槍身亡。看完這本書,感慨很多,許多人說:梵高是個為藝術而生的天才,他的偉大毋庸多言。

當我看到他面對飢餓、病痛、心靈的煎熬、情感的失意等每一次生活的打擊時,他都鍛造著自己。不屈的頭高高地仰起,他脆弱的心越加的堅韌,在他的心中一直保持著那個鋼鐵一般的執著的追求。我想:他是為繪畫而生的,繪畫就是他的生命。在19世紀的印象派畫家裡,梵高是一個另類,與其說是另類,不如說更是一棵奇葩。他那類似兒童的創作,讓他無法被世人接受,線條和色彩大膽純粹,每一抹繪製的是他筆下的生物和貧苦大眾的真實寫照。是否記得那明亮又張揚的向日葵,奇妙幻彩的星空,純樸的麥田,還有蘋果園,夜色中的咖啡店,吃土豆的農民,拾麥穗的婦人。畫面中的每一個物體,都以獨特的方式燃燒著它的生命力。它們已經不僅僅是一些靜物。它們是悽豔的生命。在看過不少畫家的作品後,不禁抒發感概:沒有一個畫家的用色,會像梵高這樣濃烈,明亮,無法控制般的亢奮。顏料中他大膽的用色深紅,銘黃,碇藍,冷紫,蒼綠。很多時候油彩有時候以凝固狀態呈現在畫布上,那種粘稠像是無法稀釋和抹勻,用畫筆輕輕一旋,好像一顆被揉搓的靈魂,把暗紅的鮮血噴射在包容著無限嚮往的空白上。粘稠的血液似乎被賦予了生命,帶著一種激情,在喪失傾訴的寂靜中,像混亂的手指,因為無法抓住空虛而扭曲。在麥田裡散發著一股危險的氣息,一種騷動激越的情緒糾纏在壓抑而明麗的色彩中,令人不安的氣息撲面而來。像是暴雨之前的清新而寒冷的風。又像是靈魂無法突破的孤獨。那種無人能理解的心情,又有誰能明白?梵高是個低調的畫家,但卻處處遭到他人的冷眼和排斥,他不明白為什麼,卻也不在意。因為他只是潛心去做畫。在世人不知道的背後,我們要告訴你,他是一個高產的畫家,每天都沉浸在繪畫的創作之中,風雨無阻,他渴望畫畫,他可以不吃飯不睡覺,但畫卻要時時刻刻的畫和點評修改。他力求完美,他是一個完美主義者,只是追求著繪畫上的個性表現,卻又在畫中無聲的展現出生命力。

梵高的憂鬱是全人類的過失,他本是快樂的,他嚮往快樂。梵高把他的內心世界全部表達在畫布上,那是他唯一的表達方式,人們透過畫布看到了他滾燙的心:樸素、善良、執著、熱情、高貴的心。多少年後,人們在他的畫作前流連往返,唏噓感嘆。世界上每天有多少人在臨摹《向日葵》。“人們如果確能真誠相愛”,生命則將是永存的,這就是凡高的願望和信念。

梵高傳讀後感5篇 藝術狂痴:探索梵高的狂熱與天才 第2張

第2篇

很久沒有讀到如此觸動人的作品了。還記得那是高中時代《少年維特之煩惱》使人肝腸摧斷、《永別了武器》之尾聲讓人失魂落魄、《茶花女》讀信之狀令人垂淚沾衣…原以為自己長大了,理性可以控制情感,神經漸趨淡漠,不至輕易為一個故事動感情。可面對真正偉大的作品和偉大的靈魂,你的那顆心又怎可安然藏匿和隱遁?

?渴望生活—梵高傳》是從豆瓣網得其名而買之的,最初是因其評分和評論引起了我的興趣,也在噹噹反反覆覆下上架數次才最終下定決定買了回來。全書520多頁,42萬字,近乎半部多《紅樓夢》的厚度了。在讀完《傅雷家書》後,覺得心靈空虛難耐,容不得半點間隙,才從架上取下《梵高傳》抱床上躺而讀之。原打算五天讀完,但實際三天就搞定了。沒經過情感基調的轉換,也沒有邊讀邊整理自己的思緒,就如投入戀愛般的狀態,一氣呵成地完成了“婚禮”。讀學術著作如嚼幹蠟,而周國平先生所謂的“青春期”的閱讀狀態,唯有這類蘊涵人類偉大情感的著作方能具之吧。梵高是一個赤子。我無法確切赤子的定義,故僅從幾個外圍特徵來簡要敘述。

梵高情感狀態的自然單純。情感的單純,並非情感的單一或冷漠,而是指情感的無雜念和自然狀態。梵高的愛情經歷,充滿坎坷,幾乎一無所獲,但其愛情的狀態,卻飽滿而高潔。青春懵懂時的梵高,愛上了房東的女兒烏蘇拉,卻被草地出門;在迷人的鄉村作畫,愛上了失去丈夫的美麗表姐,情感熱烈不可自抑,卻換來“不、決不、決不”的絕情回答,及亂倫的強烈譴責;在海牙,貧困交加的梵高,認識了叫克里斯汀的妓女,在相濡以沫中許以婚期,成為梵高第一個名義上的妻子,但妓女惡習難改,終與梵高決裂而去,並留下浪蕩的壞名;在同父母居住的紐恩南,梵高第一次被女性狂熱的愛慕,這是一個39歲的叫瑪高特的女人,“要緊的是愛,而不是被愛”,她說,梵高第一次感受到了愛情的溫情,遂決定娶她,但世俗的婚姻觀及女性家族的強烈反對,瑪高特以服毒自盡而定格了她的愛情;在陽光強烈的阿爾,梵高被一個叫瑪雅的女人追慕而至,那是在博裡那日擦肩而過的女孩子,在一棵陰涼的樹下,這女孩子將自己給予了梵高,兩人纏綿而激烈,梵高醒後,瑪雅不見了蹤影,這種類似《一個陌生女子的來信》中愛的表達方式,叫人頓感傷懷;也是在阿爾,梵高為了親近一位叫拉舍爾的妓女,割下自己的右耳以抵償五個法郎的代價…這就是梵高的全部愛情經歷,顯得簡單、純粹、隨性、熱切、痴癲。愛情之於梵高,已不僅是一種情感需求了,他這種自然癲狂式的愛情,就像他喜歡畫的狂熱的太陽,熾熱地燃燒著他的激情,釋放著他內在的生命力,激發著他無限的創造力。這是一個只有赤子才能有的愛情狀態,因為人人不可能成為赤子,甚至厭惡赤子,因此梵高的愛情經歷勢必是為某些人唾棄和不齒,但這又何妨其藝術上的偉大?

第3篇

儘可能抽下班與休息的時間,在五天內讀完了《渴望生活——梵高傳》。總覺得要寫點什麼,可不知從何說起。

整本書的基調和梵高的畫一樣,在我印象中是偏褐色、黃色與金色,那是大地與太陽的顏色,讓人感覺溫暖與安全。可是主角文森特·梵高的整個人生卻是波濤洶湧的墨藍色,在冰冷中沉浮。

先是遭受失戀的打擊,梵高的愛認真、執拗、非常具有爆發力,甚至不顧一切。為了見到心愛的女子,他可以忍受飢餓與疲勞,徒步幾晝夜只為遠遠望上一眼;梵高可以藐視“x倫”的罪孽,將手心放在燭火之上以示堅決。可是飛蛾撲火,這樣的愛情終將化為灰燼,而文森特一生都無幸得到自己的愛情。

接著是事業的挫折,明知不喜歡不合適,梵高一開始也曾很努力的成為一名牧師,只可惜身處人間地獄似的礦地,看著採礦人家的痛苦、掙扎和死亡,梵高雖盡其所能的行施佈道,都只是精神上的欺騙,信仰與上帝並沒有帶來救贖,梵高的努力甚至被教會毫不留情的予以了否定與批判,這讓梵高情何以堪,最後連自己都迷失了。

幸好在絕望之時,梵高找到了一生的事業與追求——繪畫。

在繪畫中,梵高認識到,所有的痛苦都是為了做鋪墊,所有的不幸都是靈感的源泉,梵高可以把痛苦當做觀察生活的放大鏡,去捕捉那平凡而真摯的幸福。是的,梵高的模特兒是“醜陋”的,礦工、農婦、郵差等等,那些個面板粗糙,身形佝僂,都是在生活中苟延殘喘之人,梵高將之捕捉到了畫中,並沒有同情與修飾,也沒有虛偽的傷痛與呻吟,梵高只是一個記錄者,用最深刻的筆觸,最真誠的顏色將他們記錄下來——這就是生活的真實一面,沒有雕欄玉棟,沒有寶馬香車,大多數有的只是辛苦勞作了一天,在昏暗的燈光下吃著土豆的人。

由於起步較晚,梵高開始拼命拼命的衝刺,梵高不停得畫不停的畫。為了某一處風景,梵高可以在海邊坐上一天,任憑風吹雨打;他可以在烈日下之下,晒到紅斑禿頂。那群鴉亂飛的麥田,紅葉斑駁的森林,星月流動的夜空……都存在在他每天早出晚歸,日晒雨淋,忍飢挨餓的困頓生活中了。梵高是天才,不過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繪畫天才,而是一個努力的天才,他不僅僅將繪畫當成一項事業,而是生命。每一幅畫注入了他的生命,每畫一幅畫他的生命也隨之縮短。吃飯、睡覺、生活都是為了延續繪生命,而生命存在的意義只是繪畫,即使是愛情、友誼對於梵高而言,也就是給畫添上了不一般的亮點。最後繪畫完成了,身體機能雖然在運轉,生命的意義結束了,梵高用一顆子彈結束自己短暫卻完整的一生。

梵高是孤獨而任性的,梵高不被人理解,大部分時間都在孤軍奮戰,可是藝術本來就需要耐得住寂寞,況且在梵高的背後還有那個無限包容梵高的弟弟迪奧。總覺得迪奧是梵高的影子,有了迪奧的支援——精神上與物質上,才成就了梵高。然而即使是弟弟,也沒有理由這樣不計報酬的幫助兄長,每個月150法郎,即使自己拮据的時候,也不間斷,這是怎樣一個負擔啊。但是迪奧一點沒有抱怨,沒有懷疑,為什麼呢?就是因為他是梵高的分身,梵高也是他的分身,梵高的創作就是他的創作!他們對於藝術都有夢想,梵高不顧一切的去追求藝術,迪奧就不顧一切為他創造條件,如果說繪畫是梵高的精神支柱,梵高就是迪奧的精神支柱!所以在梵高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迪奧的精神也崩潰了,不久之後離開了人世。

?渴望生活——梵高傳》是美國傳記小說之父在二十六歲時寫的,讀起來其實很像小說,不過二十六歲這個年紀,對於梵高這樣的人生能有多少感想?我不喜歡一本傳記,都是赤裸裸的讚美與崇拜(中國的偉人傳記都是這樣),也不喜歡大段大段作者的感情白描,一旦作者把主人公當成了自己情感的容器與化身,那傳記便不再對別人的紀實性的描述,而是自己的情感發洩了。很高興《梵高傳》沒有讓我看到這樣虛假的東西。

一本好書,看了讓人思考。我沒有梵高的覺悟,當然也絕不會有梵高的成就,但是如果能夠學到那麼一點點呢,再努力一些,是不是能夠離夢想近一些呢?

第4篇

書中描寫梵高熱愛生活,努力幹好自己的工作。他富有同情心,與低層的窮人生活在一起,渴望當一個好牧師。他的靈魂太純真,太善良,太充滿理想,為了礦場那些生活在最底層的悲慘的窮人,把自己的生活費都給了他們。雖然礦場的窮礦工都能成為他的朋友,但教會卻始終不理解他、不認可他,無論怎麼努力,都不承認他,不讓他繼續幹下去了。

梵高沒有進過科班,通過自學和不斷的探索,在藝術追求的道路上創造了自己的畫風。他腦海裡關注的是生活的真實、藝術的真實,他要通過素描和色彩去探索人物的內心、去表現別人看不見的精神和情感,他要描寫的是“神”而不僅僅是“形”。所以他看到的別人看不到,他畫的別人感覺不到、理解不了,沒人欣賞他的畫。除了他的弟弟,沒人買他的畫,更沒人收藏他的畫。他不與周圍的世俗妥協,不為生活的窮困潦倒放棄,從不改變自己,始終堅持自己的追求和探索,因此他成了別人眼中的瘋子,被送到了瘋人院,但他最有名的作品幾乎都是在瘋人院裡完成的。

讀了《渴望生活》,令我最難以忘懷之一的就是梵高的愛情,梵高愛過許多人,但他去世時仍是單身的。雖然愛情對梵高來說有很大的吸引力,但從小孤僻的性格導致他沒有成功結婚。然而,幾段愛情大大影響了他。

說到溫森特的一生,不可能忽略愛情,愛情對溫森特來講是多麼重要,雖然在這方面,他一無所獲,從未成功過。溫森特一共有4段愛情,這4段愛情,不斷地改變著他,使他一步步走向成熟。

第5篇

“痛苦便是人生”,這是著名畫家文森特·梵高的臨終遺言,又或者說是他那短暫人生的真實寫照。歐文斯在給梵高寫的傳記《渴望生活——梵高傳》的前言時寫道:“梵高是世上最孤獨的人之一”,這位著名的美國作家用一支神奇的筆勾勒了這位一代印象派巨匠那充滿痛苦的悲劇人生。梵高最後因為精神失常,割掉了自己的耳朵,而這不是最終的痛苦,悲劇是最後開槍身亡。看完這本書,感慨很多,許多人說:梵高是個為藝術而生的天才,他的偉大毋庸多言。

當我看到他面對飢餓、病痛、心靈的煎熬、情感的失意等每一次生活的打擊時,他都鍛造著自己。不屈的頭高高地仰起,他脆弱的心越加的堅韌,在他的心中一直保持著那個鋼鐵一般的執著的追求。我想:他是為繪畫而生的,繪畫就是他的生命。在19世紀的印象派畫家裡,梵高是一個另類,與其說是另類,不如說更是一棵奇葩。

他那類似兒童的創作,讓他無法被世人接受,線條和色彩大膽純粹,每一抹繪製的是他筆下的生物和貧苦大眾的真實寫照。是否記得那明亮又張揚的向日葵,奇妙幻彩的星空,純樸的麥田,還有蘋果園,夜色中的咖啡店,吃土豆的農民,拾麥穗的婦人。畫面中的每一個物體,都以獨特的方式燃燒著它的生命力。它們已經不僅僅是一些靜物。它們是悽豔的生命。在看過不少畫家的作品後,不禁抒發感概:沒有一個畫家的用色,會像梵高這樣濃烈,明亮,無法控制般的亢奮。

顏料中他大膽的用色深紅,銘黃,碇藍,冷紫,蒼綠。很多時候油彩有時候以凝固狀態呈現在畫布上,那種粘稠像是無法稀釋和抹勻,用畫筆輕輕一旋,好像一顆被揉搓的靈魂,把暗紅的鮮血噴射在包容著無限嚮往的空白上。粘稠的血液似乎被賦予了生命,帶著一種激情,在喪失傾訴的寂靜中,像混亂的手指,因為無法抓住空虛而扭曲。在麥田裡散發著一股危險的氣息,一種騷動激越的情緒糾纏在壓抑而明麗的色彩中,令人不安的氣息撲面而來。像是暴雨之前的清新而寒冷的風。又像是靈魂無法突破的孤獨。那種無人能理解的心情,又有誰能明白?梵高是個低調的畫家,但卻處處遭到他人的冷眼和排斥,他不明白為什麼,卻也不在意。因為他只是潛心去做畫。在世人不知道的背後,我們要告訴你,他是一個高產的畫家,每天都沉浸在繪畫的創作之中,風雨無阻,他渴望畫畫,他可以不吃飯不睡覺,但畫卻要時時刻刻的畫和點評修改。他力求完美,他是一個完美主義者,只是追求著繪畫上的個性表現,卻又在畫中無聲的展現出生命力。

梵高的憂鬱是全人類的過失,他本是快樂的,他嚮往快樂。梵高把他的內心世界全部表達在畫布上,那是他唯一的表達方式,人們透過畫布看到了他滾燙的心:樸素、善良、執著、熱情、高貴的心。多少年後,人們在他的畫作前流連往返,唏噓感嘆。世界上每天有多少人在臨摹《向日葵》。“人們如果確能真誠相愛”,生命則將是永存的,這就是凡高的願望和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