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梵高讀書心得體會7篇

優秀的心得體會不是誰都會寫,有深刻的思想和立意才行,寫心得體會已經成了我們工作和學習中的一項常見任務,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梵高讀書心得體會7篇,供大家參考。

梵高讀書心得體會7篇

梵高讀書心得體會篇1

合上了最後一頁,梵高的故事還在腦子裡迴響。

梵高最後最後的激情創作是在阿爾,法國南部的一個小城市。在那裡有強烈的陽光與恐怖的西北風,梵高每天早上背上畫架,晚上帶著幅滿意的作品,趕著黑夜歸來。阿爾惡劣的天氣,營養不良,失眠,長期的精神亢奮(這是他畫畫的唯一動力),他患了可怕的癲癇病(更像是精神分裂)。他割掉了自己的耳朵送給一個妓女,他被送進精神病院。他一旦在理智恢復時,又開始創作。可是隨著精神的衰退,他明白自己的激情已逐漸消退。為了不給他弟弟增加負擔(梵高從開始繪畫時,經濟來源都是弟弟提供的,也是弟弟在精神上支援他)他用手槍結束了生命。而他永遠都不知道,他的繪畫成為了博物館的珍藏品,()被後人景仰膜拜。

梵高的一生是艱辛的。但他卻並沒有為此放棄自己的目標。他用十年的時間表達著他的藝術。他在阿爾畫的“向日葵”,被當時的一位欣賞藝術的醫生說:“我這一身,如果能創作這一幅畫,就成功了。”不論在惡劣的煤礦,還是精神極度痛苦的阿爾,他都認為繪畫是工作,是他能存活唯一精神動力。有人說,只要長期的堅持一件事,不管怎樣也會成功。或者更準確的說,長期從事時,必定要加入激情,加入單純對事業的追求。

梵高讀書心得體會篇2

德國思想家康德(immanuelkant,1724-1804)說過:“有兩件事情,我愈是思考愈覺得神奇,心中也愈充滿敬畏,那就是我頭頂的星空與我內心的道德準則,他們在向我印證,上帝在我頭頂,亦在我心中。”這麼多年,一直很信服這句話。豐子愷說人的精神層次像三層樓,第一層是飲食男女,第二層是精神,第三層的是宗教。選擇讀書,也是為了拒絕那模式化的生活,渴望自由的心靈,擁有那最寶貴的兩樣東西。

歐文·斯通的《梵高傳》,更讓我信服天才的命運,亦覺得豐老的話很有道理。飲食男女的幸福雖然有時如雞肋,可是離了它們,生活便也悽愴;但如果沒有精神,在我想來,人生會無味的多,雖然我們身邊的許多人都那麼生活,而且在外人看來活得也自有樂趣。

我自認為不懂如何欣賞繪畫,那些名畫帶給我的更多是文字上的震撼力。而一個自謂毫無寫作能力的年輕人寫的關於某人的悲慘而輝煌的人生,深深打動了我。原先,梵高於我,只是一個書面名字,可是現在就感覺像一個很親近的人,你看著他在遙遠的時空經歷生活所賦予的一切磨難,感覺像是自己身邊的一個人。是的,我願意複述他的經歷就像我的親人所經歷過的。梵高的一生像一片慘淡的灰藍,他專門從事繪畫只有短短的十年(1880—1890)。在那十年中,他的天才的火花盡情迸發,繪畫藝術的獨特風格顯現異常,而生活的窮困潦倒也達到了極度。十年終了他就撒手人寰。他最後的十年正是壯年,但他沒有家室的溫暖,每天吃乾麵包喝苦咖啡,有時甚至只吃麵包皮充飢,國小作文;在阿爾勒那兩年多,他整天在陽光下作畫,頭頂都給晒禿了,才三十來歲滿腮鬍鬚,形容憔悴。可在那樣的日子,在他簡陋的臥室裡總要增添幾幅油畫,那都是流傳後世的珍寶。1890年5月精神病發作,兩個月後在麥田向自己開了槍。

窮人勒緊肚帶創造稀世珍寶,最後把命賠上,這已經是件奇事,而那數百幅油畫得以完整無缺地儲存下來,數十年,一百多年依然還鮮亮如新,這是一個更大的奇蹟。這首先得感謝梵高的弟弟,我甚至認為,是提奧成全了梵高的天才,今天的人們能看到那用青春的生命和幸福換來的每幅畫,西方繪畫中一種獨特的風格得以發展,都得感謝他——同樣不幸的提奧,不管他是否僅僅出發於兄弟之情。就像我在讀《不合時宜的思想》時想到的,其實什麼主義,什麼原則,都不如人與人之間的感情。

梵高讀書心得體會篇3

“痛苦便是人生”,這是著名畫家文森特·梵高的臨終遺言,又或者說是他那短暫人生的真實寫照。歐文斯在給梵高寫的傳記《渴望生活——梵高傳》的前言時寫道:“梵高是世上最孤獨的人之一”,這位著名的美國作家用一支神奇的筆勾勒了這位一代印象派巨匠那充滿痛苦的悲劇人生。梵高最後因為精神失常,割掉了自己的耳朵,而這不是最終的痛苦,悲劇是最後開槍身亡。看完這本書,感慨很多,許多人說:梵高是個為藝術而生的天才,他的偉大毋庸多言。

當我看到他面對飢餓、病痛、心靈的煎熬、情感的失意等每一次生活的打擊時,他都鍛造著自己。不屈的頭高高地仰起,他脆弱的心越加的堅韌,在他的心中一直保持著那個鋼鐵一般的執著的追求。我想:他是為繪畫而生的,繪畫就是他的生命。在19世紀的印象派畫家裡,梵高是一個另類,與其說是另類,不如說更是一棵奇葩。他那類似兒童的創作,讓他無法被世人接受,線條和色彩大膽純粹,每一抹繪製的是他筆下的生物和貧苦大眾的真實寫照。是否記得那明亮又張揚的向日葵,奇妙幻彩的星空,純樸的麥田,還有蘋果園,夜色中的咖啡店,吃土豆的農民,拾麥穗的婦人。畫面中的每一個物體,都以獨特的方式燃燒著它的生命力。它們已經不僅僅是一些靜物。它們是悽豔的生命。在看過不少畫家的作品後,不禁抒發感概:沒有一個畫家的用色,會像梵高這樣濃烈,明亮,無法控制般的亢奮。顏料中他大膽的用色深紅,銘黃,碇藍,冷紫,蒼綠。很多時候油彩有時候以凝固狀態呈現在畫布上,那種粘稠像是無法稀釋和抹勻,用畫筆輕輕一旋,好像一顆被揉搓的靈魂,把暗紅的鮮血噴射在包容著無限嚮往的空白上。粘稠的血液似乎被賦予了生命,帶著一種激情,在喪失傾訴的寂靜中,像混亂的手指,因為無法抓住空虛而扭曲。在麥田裡散發著一股危險的氣息,一種騷動激越的情緒糾纏在壓抑而明麗的色彩中,令人不安的氣息撲面而來。像是暴雨之前的清新而寒冷的風。又像是靈魂無法突破的孤獨。那種無人能理解的心情,又有誰能明白?梵高是個低調的畫家,但卻處處遭到他人的冷眼和排斥,他不明白為什麼,卻也不在意。因為他只是潛心去做畫。在世人不知道的背後,我們要告訴你,他是一個高產的畫家,每天都沉浸在繪畫的創作之中,風雨無阻,他渴望畫畫,他可以不吃飯不睡覺,但畫卻要時時刻刻的畫和點評修改。他力求完美,他是一個完美主義者,只是追求著繪畫上的個性表現,卻又在畫中無聲的展現出生命力。

梵高的憂鬱是全人類的過失,他本是快樂的,他嚮往快樂。梵高把他的內心世界全部表達在畫布上,那是他唯一的表達方式,人們透過畫布看到了他滾燙的心:樸素、善良、執著、熱情、高貴的心。多少年後,人們在他的畫作前流連往返,唏噓感嘆。世界上每天有多少人在臨摹《向日葵》。“人們如果確能真誠相愛”,生命則將是永存的,這就是凡高的願望和信念。

請讓我們記住這位偉人——文森特·梵高!

梵高讀書心得體會篇4

書中描寫梵高熱愛生活,努力幹好自己的工作。他富有同情心,與低層的窮人生活在一起,渴望當一個好牧師。他的靈魂太純真,太善良,太充滿理想,為了礦場那些生活在最底層的悲慘的窮人,把自己的生活費都給了他們。雖然礦場的窮礦工都能成為他的朋友,但教會卻始終不理解他、不認可他,無論怎麼努力,都不承認他,不讓他繼續幹下去了。

梵高沒有進過科班,通過自學和不斷的探索,在藝術追求的道路上創造了自己的畫風。他腦海裡關注的是生活的真實、藝術的真實,他要通過素描和色彩去探索人物的內心、去表現別人看不見的精神和情感,他要描寫的是“神”而不僅僅是“形”。所以他看到的別人看不到,他畫的別人感覺不到、理解不了,沒人欣賞他的畫。除了他的弟弟,沒人買他的畫,更沒人收藏他的畫。他不與周圍的世俗妥協,不為生活的窮困潦倒放棄,從不改變自己,始終堅持自己的追求和探索,因此他成了別人眼中的瘋子,被送到了瘋人院,但他最有名的作品幾乎都是在瘋人院裡完成的。

讀了《渴望生活》,令我最難以忘懷之一的就是梵高的愛情,梵高愛過許多人,但他去世時仍是單身的。雖然愛情對梵高來說有很大的吸引力,但從小孤僻的性格導致他沒有成功結婚。然而,幾段愛情大大影響了他。

說到溫森特的一生,不可能忽略愛情,愛情對溫森特來講是多麼重要,雖然在這方面,他一無所獲,從未成功過。溫森特一共有4段愛情,這4段愛情,不斷地改變著他,使他一步步走向成熟。

梵高讀書心得體會篇5

文森特·威廉·梵高出生於荷蘭鄉村的一個普通牧師家庭,從小就與家庭、階層做著抗爭,他不加掩飾地無視社會的規則,不願與之同流合汙。但是,他同情一切貧苦的底層人民。古怪的性格與非凡的才華讓他顯得與眾不同。

從小梵高就對大自然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大自然對他來說就像是天然的課堂,向梵高展示了最樸質的美。翻開梵高的畫集,裡面絕大部分都是以花朵、植物為背景的,但是,大自然的饋贈並沒有帶給梵高名利和財富,反而讓他在藝術道路上走向毀滅。他才華橫溢,卻在當時得不到人們的認可,困頓潦倒,以至於他患了嚴重的憂鬱症,最後,這位曠世天才用生命和孤獨燃燒了自己璀璨而耀眼的一生。

小時候,雖然他與母親的關係不是很好,但他繼承了母親憂鬱的性格,因為,他無法融入正常人的社會生活中,梵高大多數時間與母親在一起寫字、閱讀。母親會鼓勵、指導梵高畫畫,有時還會帶著梵高出去寫生。可以說,是母親為梵高開啟了藝術的大門。後來,當梵高真正徜徉在藝術的海洋之時,他的母親又對他的天賦進行了質疑,她否定了梵高的夢想,甚至用惡毒的語言來譏諷他。毅然放棄了這份能夠給自己和家庭帶來財富和地位的工作。內心對母親有著強烈的愛和依戀的梵高,內心出現了難以彌補的傷痛、煩惱。以至於後來與母親的關係非常不好,極少聯絡,甚至在梵高去世時,他的母親也沒有表現出絲毫的悲傷,這是我難以理解的悲劇。

也許是母親給梵高內心的傷害太深了,所以,後期的梵高想要逃離家庭的念頭便在心理埋下了種子,他開始走向了大自然,在大自然中尋求內心寧靜與美好。梵高曾在與友人的通訊中寫道,只有在大自然中,他才能夠發現靈魂和情感,也才會讓他內心充滿了感動。大自然也成為了梵高創作的源泉。

也許天才總是被上天嫉妒著,後期的梵高精神疾病越來越嚴重,飽受精神折磨的梵高,眼中已經看不到世界的美好了,這位偉大的藝術家在追逐他那破碎的夢想道路上一步一步的走入極端的毀滅之中,最終,選擇用一把左輪手槍結束了年僅37歲的生命。

梵高讀書心得體會篇6

一團紅髮,如火般充滿著狂野與激情,在藝術中越燃越旺,卻始終掙脫不了命運的纏繞,毀滅是註定的,但永生確實屬於這團火的。

它曾經燃燒了那麼多如此強烈的壯麗,讓幾個世紀的人都獲得了永恆的溫暖,至今仍在為他的雄壯而驚歎著。

是那紅髮,在煤礦中找到了生命真正的起點。不是上帝,不是世俗的愛情,藝術才是他靈魂的歸宿。終於世界盼到了他的甦醒,那麼的微弱,只有零星的火花,卻仍能任憑現實的嚴拷,飢餓,貧窮,疾病,誤解都無所畏懼,都磨滅不了那新生的卻堅強的思想生命,總有一股莫名的力量激勵著他,要燃燒,就從現在起,燃燒自己。

其實他起先也是那麼無知、善良,幻想用上帝來拯救困苦的人們,把壓抑在心中的全部真摯的愛都獻給了這些窮人,為他們分擔痛苦。但這種舉動得罪了偽善的牧師,剝奪了他在教會的職位。他失去了方向。

然而,那些不幸的人們給了他火種引燃了他。他於是拿起鉛筆,速寫下了樸實的礦工們,他也成為了他們中的一員,親身體驗過那煉獄般的礦地生活,他無法用傳道挽救他們,也救不了自己的生活,那就畫吧,讓世人瞧瞧他們的痛苦!

紅頭髮更加鮮豔了,火才真正開始燃燒!一切從零開始,雖然他是那麼的刻苦,專心,然而進步太慢、太慢了。火自己也察覺到了,他憤怒,他不甘,他不願那麼輕易燃盡,他願意以更大的熱情讓自己燃燒!

終於向日葵誕生了。人人都愛,就因為那是一團火,充滿了鬥志,引領人們走出生命黑暗。有力的觸筆,強烈的顏色,扭曲的形象,尤其是那畫面激盪著的火山般噴湧的激情,構成了這曠世奇作。黃色為主調,加上一點藍色和綠色,奏響了一支旋律鮮明的交響曲。強勁飛動的線條,將向日葵那蓬勃的生命力展露無遺。在這裡所表現的是一種狂歡,是對生命的禮讚和對幸福的渴望。這種花非同尋常,是陽光和生命的象徵,同時也是他內心翻騰的火熱情感的寫照。

凡高的一生都在燃燒。不管周圍怎麼樣,相信與否,他都有一個明確的信念:要燃燒,就這樣一直下去,沒有高峰,那就要靠自己的努力。於是他不斷的拼命,任何風雨都澆不滅他對生活、對藝術愛的火焰。

每個人都可以做一團火,只是燃燒的方式不盡相同。既然做了一團火,就應該像他這般燃燒,風越大火越旺,讓一切的風雨都對你怯爾止步吧!

做一團火,去燃燒!

梵高讀書心得體會篇7

?渴望生活——梵高傳》是其年僅二十六歲時的作品。歐文·斯通認為,最能打動讀者的不是名人深厚的成就和輝煌,而是他們追求和探索的過程。七十餘年來,梵高悲慘而成就輝煌的人生震撼無數讀者。這部作品也成為歐文·斯通的成名作,被譯成八十餘種文字,發行數千萬冊,感動億萬讀者。

看見《梵高傳》,想起這個拿生命換了藝術的人,一生連素描在內一共畫了一千七百多幅畫,生前卻只賣出一幅,大概只賣了幾塊錢。

不知道幾塊錢賣出的那幅畫現在還在不在。

梵高的畫現在值錢了,日本人從倫敦買了一幅梵高的“花瓶向日葵”,花了2250萬英磅。梵高倘活著,這2250萬英磅不知又可以買多少畫布。

梵高那時候的錢也是錢,梵高那時候若也向錢看,今天的人損失可就大了。

這世界似乎總要把養活藝術家的錢變成藝術家遺像前蜂擁的香火。

我不知道梵高的畫到底值多少錢,我想那些“炒”梵高的人也未必知道。梵高活著的時候沒人關心,甚至還要施以謾罵,梵高死了卻拿他炫耀,不知道炫耀的是他的藝術還是別的什麼,也難怪中國的張承志面對看梵高畫的那些人要投以憤怒的一瞥。

但是,研究梵高的`文章可是天天都有了。

明代袁小修在他的《東遊記》之三十一中寫道:“焦山有野意,大勝金山。獨《瘞鶴銘》之疑未決,欲親往勘之。蓋此銘諸家若聚訟,以為王右軍書者,蘇子美也;以為顏魯公書者,歐陽公也;以為顧況書者,沈存中也;以為陶隱居書者,黃長睿也;以為諸公皆非,而別有隱君子者,董卣也。”

對於一些歷史的遺物,人們似乎也愛圍觀,不僅圍觀,還愛發一些長長的議論。

這圍觀,可以使長長的時間充實,而這議論,似乎也就成了功夫、學問。

一部《文心雕龍》,養活了多少後代學者,一個孔子,養活了多少誇他罵他的人。

一個20世紀80年代的青年詩人寫過這樣一句話:把魯迅存入銀行,吃利息。

看了這本書,讓我們一樣,渴望生活,熱愛生活。外國作者的傳記,前言可以看出,作者很誠懇。有些細節,作者根據環境和梵高的性格推理杜撰了一些,無傷大雅,反而生動許多。

瞭解了梵高的一生,有點沉重,也有些欣慰。作為一個人,梵高是渴望得到認同的;作為一個人,梵高也擁有了最堅實的後盾,最忠誠?朋友——他的弟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