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紅旗渠觀後感9篇 紅旗渠:生命的奇蹟

《紅旗渠觀後感》是一篇描述紅旗渠的觀感體會的文章。紅旗渠作為中國的一項偉大工程,見證了中國人民艱苦奮鬥的精神與智慧。通過遊覽紅旗渠,我深刻感受到了建設者們的毅力和堅持,也看到了中國的發展和變化。本文將分享我的觀後感,希望能給讀者帶來啟示和思考。

紅旗渠觀後感9篇 紅旗渠:生命的奇蹟

第1篇

看罷國慶獻禮片《難忘歲月——紅旗渠的故事》,不能不讓我們回想起那難忘的歲月,不能不讓我們再去品味那難忘歲月留下的艱苦奮鬥和戰天鬥地的犧牲精神,值得90年代的我們去懷戀和追尋,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紅旗渠,是30午前林縣人民正當時生產力低下,沒有任何掘進工具的情況下,硬足用雙手在太行山堅硬的懸崖峭壁上挖進去刻出來的“人造天河”。

林縣人民創造了驚天動地的業績,其付出的代價是何等的巨大呀?

該劇從井上、井下兩個村搶水打架、聯姻告吹切人,緊緊圍繞“水”,鮮明地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英雄形象,使其具有鮮明的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

縣委書記閻運德心繫人民苦樂。他冒著生與死的風險,帶領著林縣人民幹起了前無古人的大業。他的身上沒有半點腐朽的官氣,質樸、真誠、親切,深深紮在普通勞動人民中間,為他們鼓氣、排憂解難。未死先立碑、紅旗下宣誓表達他為民造福的決心,表現出共產黨人的大無畏英雄氣概。

二旺深切感受到缺水造成的貧窮和痛苦,他從一場受屈辱的婚姻覺醒並奮起,帶頭捲起鋪蓋上壩,在工程進展的每一個關鍵時刻部表現出堅強信念和聰明才智,是一個有血有肉、充滿陽剛之氣的青年農民形象。

在他身上強烈地表現廠中國農民迫切要求改變落後生存環境的願望,表現了中國農民固有的刻苦耐勞的驚人毅力和降龍伏虎的魄力。

水力學院畢業生劉廣泰為了和林縣人民一起將漳河水引入林縣乾涸的土地,他忍受著母親病逝、新婚妻子遭車禍身亡的巨大悲痛,仍夜以繼h、不辭勞苦,一心撲在工程上,最後不幸因塌方,獻出了寶貴的年輕生命。

水與紅旗渠,凝聚著多麼偉大的民族精神!在這裡,水,給人們帶來美好生活的嚮往,水,聯絡著劇中幾對青年男女純真的情感,他們在一個共同的理想感召下,用辛勤的汗水,用青春和愛情澆灌出千秋偉業,

?難忘歲月——紅旗渠的故事》是一首血與肉的頌歌,是生命的讚歌。這歌,既悲壯,又豪邁。

紅旗渠觀後感9篇 紅旗渠:生命的奇蹟 第2張

第2篇

近日,單位組織了觀看話劇《紅旗渠》。當年林縣自然環境十分惡劣,天干地旱,吃水奇缺,但是,林縣人民不等不靠,寧肯苦幹,決不苦熬,寧肯流血,決不流淚。積極想辦法,跑門路。

縣委一聲號令,“引漳入林”,千軍萬馬奮戰於太行山懸崖絕壁上,天當房,地當床,吃野菜,帶乾糧,克服難以想象的困難,發揚愚公移山的精神,逢山鑿洞,遇溝架橋,削平了1250個山頭,架設了151個渡槽,鑿通211個隧洞,硬是劈開太行山,修建了總渠長70.6公里。清清的渠水,惠及了全縣17個鄉鎮,林縣人民從此告別了吃水難的困境。“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具有巨大的現實意義,給我們很多感慨。

紅旗渠精神是一種無私奉獻的精神。建設者們不計個人得失,不講條件,樂於奉獻,不畏艱難,勇於犧牲。犧牲了許多英雄壯士,受傷者更是不計其數,然而人們卻未退縮,而是前赴後繼。

紅旗渠精神是一種團結協作精神。1960年,在楊貴,李貴“二貴”為首的縣委縣政府的號召下,“引漳入林”無論男女老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聽從安排,團結協作。這種精神是我們今天需要發揚光大,在工作上互相扶持,真抓實幹。

紅旗渠精神是一面永恆的旗幟。紅旗渠精神折服了一代又一代人,給人啟迪,催人奮進。我們弘揚紅旗渠精神,賦予紅旗渠精神,以新的時代內涵,讓紅旗渠精神成為我們工作的強大精神動力,努力做好本職工作,為了四院的建設,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願紅旗渠精神代代相傳,永不消逝。

第3篇

紅旗渠在國際上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蹟”。又被稱為:“人造天河”。為開拓這條渠,林縣人民苦幹了十年,硬是用血肉之軀在無路可尋的重山峻嶺之間築起了這條震驚中外,造福萬代的長渠。這是一部勞動者和大自然搏鬥的壯麗史詩。是一首生命的讚歌。

該劇再現了當年林縣人民為改變命運沒條件創造條件`艱苦奮鬥`劈山鑿石`粉身碎骨也要引來漳河水的撼人心魄的歷史畫卷。故事從井上`井下兩村搶水打架,婚姻告吹切入。

鮮明地塑造了聰明倔強`而頑強的農民青年二旺;執著`大義`壯烈犧牲的城市技術員劉廣泰;不懼危難`為死先立碑,誓要修出渠的縣委書記閻運德和敢做敢當`不計生死的繼承幹部“王大炮”。

同時,還描寫了憨厚善良的大旺。正直`寬厚的扁擔叔,為他人食不裹腹的李老倉和把青春與愛融入工地盼水秋鳳杏兒望井這些群像使人不能不重又回想起那段難忘的歲月。不能不再去品味那段難忘歲月留下的奮鬥和犧牲精神。那種值的九十年代人去念戀合追尋的偉大境界。

第4篇

紅旗渠精神是一種團結協作精神。從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修建紅旗渠是一場聲勢浩大的工程,在艱難的環境下,無論男女老幼,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聽從安排,團結協作,才創造了世界第八大奇蹟。這種精神是我們今天更需要發揚光大,在工作上不推諉、不扯皮,互相扶持,真抓實幹,為了祖國的建設和發展創造美好的明天。

其中,紅旗渠精神是一種無私奉獻的精神。在修建紅旗渠時,建設者們不計個人得失、不講條件、樂於奉獻、不畏艱難、勇於犧牲。從而湧現出了許多可歌可泣的先進人物,也犧牲了許多英雄壯士,受傷者更是不計其數,然而人們卻從未退縮,而是前赴後繼,修渠不止。在忍飢挨餓,吃糠咽菜,裝置落後的情況下,歷時6年終於修建了人間奇蹟—紅旗渠,造福了子孫後代。

紅旗渠精神是一面永恆的旗幟。紅旗渠精神折服了一代又一代人,給人啟迪,催人奮進。一個單位更需要這種紅旗渠精神,現在的條件好了,眼界開闊了,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們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不能減弱,紅旗渠精神體現的是林縣人的一種本色,也是我們應該具備的品質,我們仍需呼喚紅旗渠精神,弘揚紅旗渠精神,賦予紅旗渠精神以新的時代內涵,讓紅旗渠精神成為我們工作的強大精神動力,努力作好本職工作,為了祖國的建設,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願紅旗渠精神代代相傳,永不消逝。

第5篇

7月24日,內科系統黨總支黨員在魏書記的帶領下來到了河南林州市參觀了紅旗渠那段震撼人心的歷史,每個黨員都被那種自力更生、艱苦創業,自強不息的精神所感動。

“紅旗渠”宛如一條玉帶,蜿蜒曲折,流淌在太行山的懸崖峭壁之中,浮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段刻骨銘心的歷史見證。“光嶺禿山頭,水缺貴如油。豪門逼租債,窮人日夜愁。”

水是生命之源,而林州境內山多水少,居民苦極,土薄石厚,鑿井無泉。每逢乾旱,居民懸釜待水,有取水十餘里外者。老弱婦幼抱甕提罐,遠道取水,人畜疲極。

林縣的史冊中記錄著漫長的歲月因乾旱缺水而留給人們的災難與貧窮。舊中國的林縣人民面對乾旱缺水的生存壓力是何等之大。

在新中國成立不久的1960年2月,林縣人民在縣委書記楊貴的帶領下,歷時數年,在太行山中用鮮血、汗水和生命修建了號稱中國水長城的水利工程——紅旗渠!壯志撼山嶽,膽略泣鬼神!天造山,人造渠,人工天河紅旗渠。

林縣人民在艱苦的歲月裡為了求生存引漳入林,跨越兩省的崇山峻嶺,利用有限的生產力改造大自然,重塑山河,這一偉大壯舉,要何等的勇氣和膽識,真正體現了共產黨心繫百姓,全心全意地為人民謀福利。帶領林縣人民戰天鬥地,同惡劣的自然環境做鬥爭。一群最樸實的人,用最簡單的工具創造出了世界奇蹟。林州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紅旗渠精神”深深震撼了我們,打動了我們,鼓舞了我們,心靈倍受觸動、情操倍受陶冶、鬥志倍受鼓舞、精神得到進一步昇華。

作為一名普通共產黨員,我們將發揚紅旗渠精神,踏實工作,用信念和實幹精神投入到爭先創優活動中,為醫院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第6篇

昨晚,在紹興大劇院觀摩了由河南省話劇院演出的《紅旗渠》,該劇取材於上世紀六十年代,河南林縣人民用十年時間創造的人間奇蹟——紅旗渠。這曾是新中國成立後的一個震驚世界的偉大壯舉,是一場波瀾壯闊、轟轟烈烈的戰天鬥地畫卷,是毛澤東時代愚公移山的當代神話。“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一座豐碑和中華文化的一個符號。

河南話劇院創排這臺氣勢恢巨集的史詩般作品,是對民族精神的張揚,對生命意義的謳歌,對英雄主義的禮讚。

我小時候曾聽到一個真實故事,說太行山區缺水,一個小媳婦千難萬險挑來一擔水,卻因病體難支在家門口打翻了水擔,遭到了公公的痛罵,視水如命的小媳婦悔恨難抑,上吊而死。今天這臺戲中,也有一個使人難以置信的情節:當地人一生只洗三次臉,第一次出生時,第二次結婚時,第三次入殮時。說明水源是何等稀缺……

作品沒有去正面反映如何戰天鬥地的場景,而是把特定時代,特定背景下一群特定人物的精神世界作了深度詮釋,血肉豐滿,可信可敬,平凡生活卻又如此的讓人仰視。

一部讓人感動,引人思考的好戲。可惜紹興人不識真貨,劇場內觀者廖廖無幾……

通過觀看,全體幹部職工對“紅旗渠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紛紛表示將大力弘揚“紅旗渠精神”,立足崗位,把“紅旗渠精神”轉化為幹好安監工作的精神動力,推動我區安監事業掀開新的篇章。

第7篇

以追逐夢想為主題,以崇高行為為背景,以重返紅旗渠為線索.電影《紅旗渠之歸來仍是少年》於6日在全國發行,讓觀眾重溫了20世紀60年代修建紅旗渠的難忘時光。這部電影高度體現了紅旗渠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團結合作、無私奉獻的精神,震驚和鼓舞了觀眾。

紅旗運河位於河南省安陽市林州市。這是一個由建設者建造的專案,目的是在困難的條件下把漳河引入太行山腰部的森林。它被稱為“人工天河”。紅旗運河工程始於1960年2月,完成於1969年。它持續了將近十年。

電影《紅旗渠之歸來仍是少年》改編自王先慶的小說《大國工匠》,並於20xx年開始籌備。經過四年的精心打磨和實景拍攝。它不僅展示了中國人民艱苦奮鬥的精神,也展示了新中國成立70年來取得的成就。

記者在湖北首映式上看到,這部電影以林州方言的一首歌和一聲“叮噹”的錘打聲開始,這立刻把觀眾帶到了激情燃燒的時期。同時,這部電影交織了時代戲劇和現代戲劇的兩條主線。紅旗運河的精神在“隧道坍塌”、“空中除險”、“鐵娘子隊”等大型運河修復活動中得到充分體現。《雨夜營救》等現代戲劇也讓觀眾哭了好幾次。通過新舊時空的平行編輯,這部電影實現了傳統紅旗渠精神與當代紅旗渠精神的結合導演李說,作為林州人,拍一部關於紅旗渠的電影一直是他的夢想。他希望紅旗渠的精神能夠通過這部電影傳播到全國和全世界。

觀眾來自河南林州的郭小亮說:“我爺爺是紅旗渠的建造者。我在紅旗渠腳下長大。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和使命是弘揚紅旗渠精神。我希望這部電影上映時,能吸引更多的人來我的家鄉。”

紅旗運河不僅是水利工程,也是精神圖騰和文化標誌。湖北首映式組織者、湖北紅旗區紅色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董事長郝懷玉表示,在新時代,這部反映紅旗區精神的電影應該時不時地出現。

第8篇

一是要學習林縣領導班子搶抓機遇的發展意識。林縣縣委決定開工修渠時,資金和物資並未全部到位。當縣委書記楊貴被反對者黃副縣長問到有無材料和錢的時候,他說:“有,不多,可我們有人——55萬!”林縣人再也不能忍受這樣屈辱的生活——一生只洗三回臉:出生、結婚、死亡。要活命,要尊嚴地活命,這就是林縣55萬人最急切的願望。誰能實現這個願望,誰就是林縣人民的英雄。楊貴看準群眾訴求,利用全國建設社會主義的熱情和氛圍,抓住機遇,大膽決策,最終徹底改變了林縣乾旱缺水的自然面貌。

眼下,全縣、全鎮也面臨著重大發展機遇。渝萬城際鐵路動工建設,建成通車後從墊江縣城到重慶主城只需半個小時,這必將給全縣的產業、經濟、社會帶來深刻影響。中國西部(重慶)鐘錶計時及精密加工產業園花落墊江桂溪,國家新一輪城鎮化政策即將出臺,也為全縣全鎮統籌城鄉加快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極好的機遇。機遇稍縱即逝,桂溪鎮不能無動於衷、不緊不慢,而是要以只爭朝夕的主人翁態度,搶抓機遇謀發展,搶抓時間研究新問題,全力做好服務縣上重點專案的工作。

二是要學習林縣人民不等不靠的創業精神。在修渠資金、物資、糧食都非常緊缺的情況下,林縣人民“不講客觀、不講條件。”自力更生,團結協作,呼啦啦15個公社的幾萬民工,自帶工具,自帶乾糧,拉著大車,推著小車,一齊擁了上來,把通往工地的路全都堵死了,幹部分段包乾,“該炸的炸,該壘的壘,該挖的挖,該拆的拆……”機遇來了,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

桂溪鎮城區被縣裡劃作規劃區,要發展鎮域經濟存在一定的`約束限制。新班子上任以來,確立了“商貿富鎮、工業強鎮、生態美鎮、和諧穩鎮”的發展戰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主動創造條件謀發展,目前“一園一區一基地”平臺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現代商貿物流園完成策劃設計,城北綜合交易市場破土動工;城北工業集中區完成規劃,建成園區道路500米、排水管網1250米,已入駐專案14個;百果園生態產業基地、天龍生態園等城郊型現代農業示範基地完成土地集中流轉2000多畝。今年1—5月,我鎮累計跟蹤洽談專案35個,簽約專案11個,協議引資7.93億元,實際到位資金4.19億元,同比增長127%。未來我們在發展中可能還會遇到很多困難,但我們要發揚頑強拼搏、團結協作的精神,積極想辦法創造條件去解決問題,堅持下來就一定能夠勝利!

三是要學習楊貴同志全心為群眾著想的道德品質。為了給修渠工地開出一條路,村支書帶頭強拆佔道的祖先祠堂,楊貴和鄉親們一起對著祖宗牌位下跪發誓,並特意叮囑村支書要將拆下來的祠堂磚瓦和祖先牌位保護好,以便擇址重建。為了讓修渠民工吃頓飽飯,楊貴不惜冒著受處分甚至殺頭的險,違規借用國家糧倉三萬斤糧食。雖說違規是不對的,但正是因為楊貴有這份為群眾殫精竭慮的心,所以群眾才領他的情。

當前我鎮徵地拆遷任務繁重。全鎮投入了近三分之一的人力搞徵地拆遷,取得了巨大的成績,但仍有少數拆遷戶不理解他為什麼要為公共利益做犧牲,這就需要我們進一步耐心做群眾思想工作,並按規定做好合理的補償安置工作。還有的拆遷戶封建思想嚴重,認為祖先墳墓動不得,這就需要我們拿出紅旗渠破宗祠的勇氣,堅決完成任務,同時要做好安撫工作,切實維護群眾利益。

第9篇

鄭板橋詩曰:“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無論官職大小,老百姓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為政者的情感。古人尚且如此,新時期的黨員幹部更要涵養一心為民的公僕情懷,從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重溫理論經典,汲取精神營養,從而實現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不斷強化黨性修養。回溯我黨的光輝歷程,群眾路線猶如一條精神主線貫穿始終。前段時間,我關分2批組織關員赴安陽紅旗渠參觀學習,林州兒女一釺一錘幹革命的質樸,領導幹部與人民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的厚意,懸崖峭壁邊不計個人得失、冒著生命危險鑿山引渠的無私奉獻令人動容,也讓我深刻感受到:正是有了“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的工作方針,才有了黨和人民群眾的心心相印,創造了人工“天河”的奇蹟,有了“把黨的正確主張變成群眾的自覺行動”的實踐力量。

機場海關作為關區設在空港口岸的一線視窗,直接面對進出口企業和進出境旅客,始終處於為民服務的最前沿,其服務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著社會各界對海關工作的評判。隨著河南省外向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建設的不斷深入,新的歷史機遇為我關發展注入了新動力,同時也帶來了新挑戰、新任務。如何答好“為民服務的考卷”不僅需要我們深入思考,更要以身示範,撲下身子、甩開膀子,在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火熱實踐中大幹一場,創造出經得起時代和人民檢驗的實績。

一要幹部走在前。“打鐵還需自身硬”,尤其是基層海關的領導幹部,要帶好隊伍、幹好工作,沒有過硬的理論水平和業務素質,指導工作就會乏力。要走在作風建設的前列,首先要帶頭加強學習,變“一時學”為“終身學”,變“被動學”為“主動學”,堅持學在前、用在前,做真學真懂真信真用的示範;其次要帶頭踐行服務承諾,在文明執法、熱情服務方面做表率,在落實簡政放權,優化通關流程、提升通關效率方面下功夫,在支援機場不斷開拓新航線、新業務方面求實效,在為鄭州機場物流規劃出謀獻策方面出真招,讓服務意識武裝每位關員的頭腦,讓服務承諾化為紮紮實實的成效;同時,領導幹部要帶頭嚴於律己。一方面要時刻保持“螻蟻之穴、潰堤萬里”的憂患意識和如履薄冰的責任意識,嚴於律己、一身正氣,以良好的作風贏得群眾的信任和支援;另一方面要在解決問題上樹標杆,帶頭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帶頭制定和落實整改措施,一級帶著一級幹,一級做給一級看,以實際行動影響和引導基層關員。

二要真誠聽意見。只有認真聽取意見、開門納諫,才能夠找到自身工作的不足和短板,整改才有著力點;聽取意見到位了,才能端正態度,提高才有支撐點。只有讓群眾看到我們敢於正視並解決問題的決心,才能真聽意見、聽真意見。為進一步暢通交流渠道,廣開言路,我們走訪了地方政府、機場集團,並多次組織群眾座談會、關企交流會,真誠的徵求地方政府、進出口企業、航空公司和基層關員的意見建議。座談會伊始,很多企業都圍繞著機場海關加班加點和優質服務說起,為了找到問題、找準問題,我們要求企業不講誇讚的話,不講錦上添花的話,多講講機場海關在執法行為、作風紀律、視窗服務方面還有什麼不足,講講企業有什麼問題和困難需要海關幫助解決。本著真誠納諫、真誠服務的態度,與會企業一下打開了“話匣子”,通過座談不僅解答了企業在跨境電子商務貿易、國際快件等方面的疑惑,還建立了旅客物品遺失登記備案制度,溝通了電子艙單的落實情況、同時針對無紙化通關的進一步推廣與報關企業達成了友好合作。我們真誠的感受到,只有摸到真意見,查擺和解決問題才會有的放矢,才能使我們的工作和服務不斷進步,更上一個層次。

三要服務出真招。“做好服務”是貫徹群眾路線的一個著力點,也是打通服務群眾“最後一公里”的關鍵點。只有切實解決關係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才能真正實現幹部群眾“心連心”、“零距離”;只有在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方面下真功、出實招,才能收穫社會各界對海關工作的支援和理解。為了暢通群眾訴求渠道,我們建立了機場海關微信群。清明節前夕,我聽到了有關員在群上呼籲辦理機場大巴乘車優惠卡的事情。現在物價上漲,工資水平又低,年輕關員往往面對著養家餬口的巨大壓力,幾十元的車票錢也是能省則省,想到這裡,我立馬與機場公司相關部門進行聯絡,幫助回家探親的關員及時買到半價車票,並在節後第一時間落實了半價優惠卡事宜。事後,同志們紛紛在群上表示感謝。雖然是件很小的事情,但卻讓幹部和群眾之間的情感得到了昇華,讓大家明白了群眾路線不是一句空話,也讓我更加明確了要帶好機場海關這支年輕隊伍,肩扛著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回想機場海關近幾年的發展,旅檢業務資料連續4年保持高速增長,貨運量更是從無到有,每年呈幾何倍數遞增,業務型別不斷拓展,新航線不斷增加。在業務量與日俱增和人力資源不足的巨大壓力下,我們在關黨組的正確領導下,始終將機場海關的發展植根於航空港的發展大局中,不斷優化通關流程、提升通關效率、優化通關服務,為地方經濟發展建言獻策,實現海關監管與物流需求的無縫對接,有力支援了航空港建設。同志們的辛苦付出贏得了航空港區和進出口企業的好口碑,更是得到了關黨組的高度肯定,被授予了“集體三等功”。這份榮譽閃耀光芒的背後是機場海關同志們在平凡崗位上孜孜不倦的卓越追求,也是對我們不斷改進工作作風、優化監管服務水平的精神鼓舞,更是我們開拓創新、不斷進步的新起點。

貫徹群眾路線沒有休止符,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我將始終牢記一名共產黨員的責任和使命,以“三嚴三實”要求和鞭策自己,帶著對海關工作的無限熱愛和深厚情感將工作做好、隊伍帶好、業務抓好,善始善終、善作善成,不斷取得作風建設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