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2020年大學應屆畢業生就業形勢分析

2020年大學應屆畢業生就業形勢分析

2020年大學應屆畢業生就業形勢分析

導讀

教育部資料顯示,2020年,高校畢業生規模達到874萬人,又創歷史新高,比去年多了40萬。高校就業工作,原本就壓力大、任務重,而在疫情防控期間,大學生無法返校、開學推遲,線下招聘會不能開展,無疑又加重了高校就業工作的難度。

那麼,目前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主要問題的根源在什麼地方呢?我們要從巨集觀和微觀兩個方面來分析:

(一) 從巨集觀上分析,個別高校專業設定及知識結構與快速變化的市場不相適應

01、部分專業設定與快速變化的市場需求錯位

據有關資料顯示,“就業難”不是供給大於需求,而是就業結構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種階段性社會現象。專業設定與快速變化的市場需求錯位。大學生就業與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及地區經濟發展週期有較大的關聯。產業結構調整的後面帶來的是職業、職位、崗位的變化,形成了人才供需市場配置的時間差。4年前還是社會需求的熱門職業,4年後卻變成了滯銷專業,供給與需求的錯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學生就業難的主要原因之一。

近年來的人才市場需求供給情況反映,各技術等級的勞動力呈現出供不應求的局面,以機械加工為主的技術、技能型人才短缺,致使出現了部分工科類大學生在校期間又到勞動部門開設的技工培訓學校學習,以期望可以獲得相應技能的等級證書。

02、知識轉化成生產力的成功率不高

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生產率已經逐步替代了勞動生產率,生產知識的經濟與用知識生產的經濟正在悄然改變著人們的就業方式。“知識就是力量”已被“轉化了的知識才是力量”所替代,知識的時效性在快速地縮短,據估計,上世紀50年代的大學生所掌握的知識能用30年,而上世紀90年代大學生知識能用10年,現在大學生所學知識能用1年,這種趨勢愈加明顯。

有60%企業反映,應屆大學生到崗工作,學什麼專業幹什麼工作,實際知識應用率不足40%,而且多數學生表現出所學過的知識轉化不出來,不能變成自己在崗的實際能力。大學生一般的工作適應週期在1—1.5年,之後才具備獨立完成工作的能力,而發達國家的大學生到崗適應期卻僅僅為2—3個月。

衡量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指標之一就是學到了什麼、掌握了什麼、學會並轉化成為自己生存發展的能力是什麼。在對近2000多名已畢業的大學生調查,其中有30%的學生反映,在校學習的知識離市場需求較遠;還有30%的學生認為所學知識沉舊,要想在所學專業掌握更前沿的知識,還得自己通過網路、書店、去企業期、進圖書館、聽相關方面的講座來補充新知識。據國內一所較為知名大學計算機和外語兩個專業學生抽樣調查反映,部分教師的實際知識佔有量競不如應屆畢業的學生。計算機專業學生講,摩爾定律9個月為一個週期,不到社會上學習,畢業後所學知識多數已經過時了。大多數學生認為,在校學習多數精力都報於應付考試,考試結束後,知識卻已經忘得差不多了。上大學學什麼,讀大學讀什麼,多數大學生都沒思考過這個較為深層的問題。

(二) 從微觀上分析,大學畢業生有意識誤區,並且技能不足

正確的意識帶來正確的行動,正確的行動才會有正確的結果。樹立正確地就業意識是大學生走好人生的第一步。據資料顯示,大學生就業意識受社會各種價值取向的影響,指導就業理念也存在4大誤區:

誤區一:“寧到外企做職員,不到中小企業做骨幹”,我國就業市場反映,承受力最大、需求量最大的是中小企業。由於我國中小企業已超過800萬家,佔國內企業總數的99%,工業新增產值的76%是中小企業創造的。而中小企業在發展空間,提供創造能力的平臺,提供個人職業發展機會,以及易於產生成就感等方面都要優於外資企業;

誤區二:“寧願出國帶光環,不在國內做職員”,據不完全統計,我國部分重點院校2/3的應屆畢業生首選是出國,不考慮家庭、自己所學專業是否在國外學習以及自己承受力能力的大小,這也是“海歸”變成“海待”的根本原因;

誤區三:“創業不如就業”,近年來政府為鼓勵大學生創業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利好,在多方面為大學生創業提供良好的環境,然而,大部分創業的大學生由於多方面準備不夠,造成了面對困難時,缺少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最終導致失敗。只有少數大學生認為就業找飯碗不如創業謀發展,並由於準備充分而獲得成功。大樹底下長不出大樹,勇於從誤區中走出;

誤區四:“就業難不如考研”,在校大學生在就業難的壓力下,大都選擇了繼續讀書,雖不情願,學習早已經不是能成為個人汲取知識的樂趣,而完全成為了緩解就業壓力的避風港。

大多數應屆畢業生在就業期間都會因為缺少社會、校方的指導服務,缺乏對就業、擇業的自身思考,而面臨種種困難、在走向社會前,大學生應像報考大學時應對大學聯考準備一樣拿出更多精力和時間,來分析人才市場需求資訊,研究資訊的分類及適用性,把握自身專業與區域經濟發展,產業結構變化及企業產品規劃的情況,才能做到知己知彼,並在充分調研分析後依據地域、行業、企業的發展空間來確定未來就業方向。

在疫情肆虐中,大量的應屆畢業生該如何佈局,才能在這場戰鬥中穩操勝券呢?

No.1

瞭解市場需要什麼樣的人才?

隨著社會對高階人才需求越來越旺盛,碩士以及博士生越來越受到高校、機關單位和大公司的青睞,另外多專業的複合型人才也供不應求。所以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如果能更好的提升自己學歷不失為一種明智的選擇。

No.2

大學生對自身進行定位

有部分同學對自身定位過高,“小公司不願去,大公司不好進”,也影響了大學生的就業率。大學生理論能力強而實踐能力差的現象非常普遍,如果能戒傲戒躁腳踏實地的從零做起,慢慢積累工作經驗充實自己,憑著自身理論知識的優勢很快便能躋身於部門骨幹。

No.3

是靜待花開,應對大型招聘

大型企業的門檻無疑是比較高的,若想在眾多的競爭者中脫穎而出,並非易事。求職者需要在面試之前做好充足的準備,瞭解企業往年的招聘方式和流程,對常規的面試問題也要心中有數,同時對自己的優劣勢做好理性分析,力爭做到一招制勝。

大學生有文憑和專業知識固然重要,找工作的技巧在於怎樣讓用人單位瞭解自己,找到合適的崗位。在當前社會是“酒香還怕巷子深”要學會推銷自己。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胸懷自信,找工作,應聘也一樣,只要我們懷著一顆自信的心,合適心儀的工作最終會向我們招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