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排行榜

廣元10個最知名最美的景點

排行榜5.57K

10、平樂寺

廣元10個最知名最美的景點

在元壩柳橋鎮,有一座巍峨磅礴的古建築群,這就是川北佛教第一叢林―元壩平樂寺。

平樂寺位於廣元巴中路旁的元壩平樂寺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文化,相傳該寺始建於宋代紹興(公元1131―1163)年,距今860餘年,現有臨濟正宗三十六代、三十七代祖師墓碑及始建平樂寺碑記均有記載。舊時殿宇輝煌、香火鼎盛、道場乾淨、佛法興旺。該寺在0遭到毀壞。改革開放後,人民政府為了落實黨的宗教政策,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尤其是信仰佛教的人民群眾的宗教生活需要。1993年,經所在地縣人民人民政府申請,廣元市人民政府批准同意,在其舊址開始重建工作。

為了有力開展這項重建工作,選擇一位有相當能力的,即既持戒精嚴、修學並重,又懂得古建築設計與修建兩者具備得法師便成首要工作。在人民政府得到申請下,由上級佛協推薦,幾經考證,最後正式決定:禮聘利法師前來,具體領導這項工作,並主持和統領該寺一切佛事活動。

徹利法師真是法脈龍象,堪為末法時代振興佛法,擔荷如來家業之0器者。徹利法師幼時曾隨當代著名大德及武術家海燈法師學習佛法及武功,後出家在陝西終南山拜與海燈法師齊名的淨天法師為師,成為淨天法師的高足,之後為了進一步完善自己,又依附中國著名高僧惟賢法師(現為重慶慈雲寺方丈,重慶佛教協會會長),潛心佛法,終有所造詣。幾年以來,法師身體力行,不怕困難,克服重重障礙,率領全寺40餘名弟子,為弘揚廣大我佛教化,利樂一切有情恆發無上廣大心願,遍行一切難行苦行,終於在片瓦不存的一片廢墟上,建立起了一座莊嚴的佛教道場。

該寺現有天王殿、觀音殿、幽冥十殿、鐘鼓樓、講經堂、茶娛院、玉佛殿、放生池等。天王殿、觀音殿裡,諸佛菩薩各有姿態,莊嚴威儀;幽冥十殿,一片地獄景象,肅穆攝眾;鐘鼓二樓,巍峨對峙,晨鐘暮鼓,警醒眾人;講經堂裡,法音不絕,聲振寰宇;茶娛院內,善男信女,穿梭如織;玉佛殿內,更有緬甸華僑佛界所贈整體玉佛,彌足珍貴,價值連城,寺外龍山環抱,綠蔭掩映;放生池內,荷月映池,魚翔淺底。

元壩平樂寺會期為每年的3月19日、6月19日、9月19日。每到此時,善男信女雲集於此,燒香拜佛,好一派興旺發達景象。

9、青溪古鎮

青溪古鎮位於青川縣城喬莊以西59公里,《華陽國志》載,建興七年(公元229年)析陰平道剛氐道轄地新置廣武縣於青溪,委諸葛亮之參軍廖化督其地而屯田戌守。據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曆史。

它是我國古陰平道上的重要關隘,自東漢以來,一直是王室與地方勢力相互攻戰不息之地,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由於青溪所處地理位置的重要,歷代王朝都派將把守,修池建廊。明洪武四年(1371)正千戶朱路改土城建築磚城,清順治十年(1653)懷遠昭義將軍特授龍安營參將,白丹衷復建城池,歷經三載竣工,城周九百丈,牆表用糯米灰漿鑲砌石條和大磚,內夯土石,高二丈一,底寬一丈四,深一丈護城河相連,外城門備有吊橋,東西北三門各建有半園形外城牆,稱“甕城”,內外城門洞全以石條鑲拱。內城門不與外城門相對,門開側面,上建箭樓。內城門上建有距地四丈五的重簷城樓,戌守嘹望,顯示邊陲雄姿。城形如靴,又稱“靴城”。 城內分東南西北四大街和下東街、下南街、石板鋪面。城內四街交匯的十字口,建有木質高大鼓樓,佔地面一丈八,橫順相對,高四丈五,兩樓一底,三層飛簷,琉璃筒瓦,雕樑畫棟,四方懸匾。西為“陰平古道”,北為“北方鎖鑰”,東書“紫微高照”,南掛“南山聚秀”。四大街各豎牌墳坊,-匾額,東街“紫微高照”,西街“西蜀咽喉”,北街“北極聯輝”,南街“人傑地靈”。

青溪古鎮歷史悠久,文化積澱厚重,歷史文化古蹟眾多。“西望金牛氣,東暉白馬鞍,橋高金柳折,泉湧玉華繁,洞口魚淵躍,關頭虎石盤,醍湖不覺曉,雪霽萬峰寒”,就是晚清學子袁汝萃描寫青溪的八景詩。具體的是指石牛寺、馬鞍山、高橋寺、玉花泉、魚洞砭、關虎石、醍醐塘、九龍包等八個景觀。

8、東河口地震遺址公園

東河口地震遺址公園是汶川大地震首個地震遺址紀念公園,是汶川大地震中地質破壞形態最豐富、地震堰塞湖數量最多最為集中的地球應力爆發形成的地震遺址群。

青川東河口地震遺址公園已建成國家4A級旅遊景區、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國家級地震科普教育基地、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四川省級地質公園。“到東河口,看山崩地裂,見證悲壯,激勵人生。”當地村民張曉深有感觸地說:“經過抗震救災和災後重建,我們的家園變得更加美麗,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這也是防震減災科普教育最好的地方。”-

地震遺址廣場

這三塊巨石也是地震中飛到這裡的,組成一個巨大的“川”字,代表四川大地震,也代表了地震波從始破點汶川經北川到終破點青川的這三個極重災區。時間按永遠定格在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這個災難發生的時刻。三塊石頭矗立在青川的地圖上,寓意為地震震垮的是青川的山河,震不垮的是青川的精神!-

東河口堰塞湖

它是因巨大的山體爆發而形成的堆積體阻塞河道而形成的。湖中間

的電杆,那裡曾經是一片良田。沿東河口堰塞湖往前再走兩公里就是石板溝堰塞湖,也是汶川地震的第二大堰塞湖,僅次於唐家山堰塞湖。

祭祀臺

為悼念汶川大地震逝者而建的祭奠臺,黑色的大理石祭臺,刻著在汶川大地震中遇難的東河口村民的名字以及全青川遇難同胞的名字。祭拜是一種信仰,祭拜那些在汶川大地震中故去的人們,讓逝者得以安息,讓生者更加堅強。讓我們永遠記住他們,緬懷他們。同時,振奮精神,化悲痛為力量,重建美好新家園,告慰在天之靈

王陽坪觀景臺

在這裡能更完整的看到東河口地震遺址的全貌,並能近距離的觀看東河口地球應力爆發點現場。

東河口大橋遺址

它是金唐線上重要的橋樑曾經歷了2006年8月28日的特大洪水,它能挺過洪水的衝擊,但沒能抗住這次地震的無情。東河口大橋被整體掩埋近80米深,據說地震發生時,橋上還有行駛的一輛客車。

紅石河

一條嶄新的紅石河。地震形成的巨大堆積體阻斷了老的紅石河,為儘早排除危險,濟南軍區猛虎師、武警水電三總隊全力奮戰,開挖出了這條河道。

愛心廣場

廣場的這塊石頭稱為“愛心石”。2008年5月18日,-總書記在什邡市受災最嚴重的鎣華鎮救援現場,用洪亮的聲音堅定的喊道“任何困難都難不倒英雄的中國人民!”在這種精神的鼓勵下,我們戰勝了一個又一個的困難,掀起了一個又一個災後重建的熱潮。

地震石

此石長5.1米,寬4.8米,高3.2米,重達150餘噸,震前這裡原是一片良田,並無此石。震後,該石盤踞此處,與附近山體崩塌出的石頭材質迥異,它是東河口地球應力爆發震到這裡的,還是地殼擠壓從地底冒出?有待探索。

地震知識長廊

地震是可怕的,它不可抗拒,但可以預防,地震無法準確預測,但地震可以科學認知。地震給了我們無情的打擊,也改變了很多人一生的軌跡。人的生命在地震面前是脆弱和渺小的,但通過認識地震,瞭解地震知識,我們可以贏得最大限度的生存空間。觀看地震漫畫知識長廊。讓我們共同走進地震,認識地震。

圖片展

圖片展集中展示了災情、關愛、營救、重建、感恩多個方面。在黨中央、國務院災後重建總指引下,在浙江省對口青川的大力援建下,在各級黨委的堅強領導下,我們發揚“萬眾一心、頑強拼搏、自強自力、不勝不休”的青川精神,苦戰一千天,共建美好新青川。

天書青川

人們驚奇的在東河口地震遺址公園內的一面山體上發現地震用神來之筆書寫的“青川”二字。

東河口地震遺址公園為AAAA級景點

7、劍門關

劍門關,位於四川省劍閣縣城南15公里處,地處四川盆地北部邊緣斷褶帶,大、小劍山中斷處,兩旁斷崖峭壁,峰巒似劍,兩壁對峙如門,故稱“劍門”,是我國最著名的天然關隘之一,享有“劍門天下險”、“天下第一關”、“蜀之門戶”之美譽。三國蜀漢丞相諸葛亮曾在此修築棧道30裡,設關守衛,稱“劍閣”。唐代詩人李白《蜀道難》:“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讚譽更讓劍門關名揚海內。1982年被國務院列為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2010年9月被列為國家AAAA級風景區。

巍峨劍門,扼入蜀的咽喉,由於它地勢險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相傳戰國時期,秦惠王欲吞蜀劍門風光。苦於無路進蜀,謊稱贈五金牛、五美女給蜀王,蜀王信以為真,派身邊五丁力士,劈山開道,入秦迎美女,運金牛,才開通了這條蜀道,稱為“金牛道”,又稱劍門蜀道。

三國時期,蜀丞相諸葛亮率軍伐魏,路經大劍山,見群峰雄偉,山勢險峻,便令軍士鑿山岩,架飛樑,搭棧道。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曹魏,曾在此屯糧、駐軍、練兵;又在大劍山斷崖之間的峽谷隘口砌石為門,修築關門,派兵把守。當年魏軍鎮西將軍鍾會率領10萬精兵進取漢中,直逼劍門關欲奪取蜀國,蜀軍大將軍姜維領3萬兵馬退守劍門關,抵擋鍾會10萬大軍於劍門關外。真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劍門關是劍門蜀道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的核心景區和劍門關國家森林公園的主體部分。“劍門天下雄、九寨天下奇、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作為四川省四大景觀,劍門關首屈一指。歷史上有說:“打下劍門關猶如得四川”。是古劍門蜀道上的一處重要關隘。總面積:186.2平方公里。規劃面積142平方公里。

劍門關是數百里大劍山中段的一個缺口,七十二峰形若利劍,儼然一道天然屏障。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理位置。這裡曾發生過一百餘次戰爭、十多位帝王蒞臨並有無數的文人墨客留下了近四千幅作品。當年蜀將姜維憑藉天險,曾拒魏軍十萬之師於關外。現存諸葛亮建關的遺址,古老的寺廟,珍貴的碑刻以及著名的劍門四景(劍門細雨、梁山松濤、夕照絕壁、雪染翠雲)和劍門四奇(姜維石像、千年紫荊、松柏長青、劍山石筍)。

劍門關景區主要景點有:劍門關、劍閣道、劍門關樓、劍閣驛道、七十二峰、小劍山、姜公祠、姜維墓、鄧艾墓、鍾會故壘、金牛道、後關門、石筍峰、梁山寺、雷霆峽、翠屏峰、仙峰觀、古劍溪橋、志公寺等。-

天下雄關

原古關城樓是三層翹角式箭樓,0正中懸一橫匾,書“天下劍門絕壁

[4]雄關”,頂樓正中的匾額題有“雄關天塹”。可惜,這座歷經千餘年的雄偉古關樓,在1935年修築川陝公路時被全部拆毀,僅存一塊長方形“劍門關”石碑。現關樓是1992年在原關樓舊址上重新修建的一座更為壯觀的仿古式關樓。在2008年的“5.12”大地震中,劍閣旅遊業遭遇嚴重破壞,全縣受損景區達7個,受損面積達100%,劍門關景區也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為了恢復這個天下名關的風采,劍閣縣下大力氣進行重建和升級工作。根據同濟大學編制的總體規劃,劍門關景區將形成大劍門、志公寺、雷鳴谷、五里坡和翠雲廊5大景片,光前4個景片面積就達75平方公里。整體風格為漢代風格,著力表現劍門關的雄、險、幽、深。

旅遊資源

為了達劍門關景區導遊圖

[5]到這一建設目標,劍閣方面採取了多種措施。劍門關集雄、險、幽、秀、奇於一體,它除山雄關險之外,還以峽谷的幽深、翠雲廊的秀麗、岩石的怪異、山洞的奇特而聞名,這裡風光名勝和文物古蹟甚多。現已開發的有:大小劍山“七十二峰”、仙峰觀、梁山寺、翠屏峰、經皇洞、照壁、雷公峽、仙女橋、玉女峰、大小穿洞、捨身崖、一線天、石筍峰、後關門、營盤嘴、姜維墓、幹河壩等景點。現在大劍山腳下有纜車可上石筍峰,然後攀登崖壁小徑,順環山天梯抵達山巔梁山寺和翠屏峰;或從後關門依山傍險的環山天梯抵達石筍峰,再從石筍峰攀崖壁小徑抵達山巔。梁山寺,相傳是南北朝時梁武帝來此修行而得名。翠屏山下的“經皇洞”,據傳是唐明皇避”安史之亂”,經過該地,將金銀珠寶、佛經藏在洞裡面得名。在關樓東側扼劍門關險的山頂是當年姜維列營鎮守的“營盤嘴”,也叫“姜維城”。這裡還有清代炮臺遺址,右側石崖上還刻有康熙皇帝第十七子果親王親筆書寫的“第一關”三個字。這些勝蹟和傳說,給秀麗的自然風景增添了風采和稚趣,更讓遊人流連忘返。在劍門關遊覽,能充分領略唐朝大詩人李白《蜀道難》的詩句中所描寫的:“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神韻。

三國文化

劍門關是國務院首批公佈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劍門蜀道的中心,這裡劍門風光

[6]壁立千仞,地勢險峻,是由旱路出入四川的必經之道,是“蜀北之屏障,兩川之咽喉”。劍門關的三國文化積澱深厚,除正史《三國志》有多處記載外,小說《三國演義》中也有數十處詳細描寫。至今,這裡的三國遺蹟隨處可見,三國故事廣為流傳。

劍門關的修建和劍閣縣的設立就與三國有關。據《寰宇記》記載:“諸葛亮相蜀,鑿石駕空為飛樑閣道,以通行旅,於此立劍門關。”《輿地廣記》也記載:“蜀漢丞相亮……以閣道三十里至險,復設尉守之。”劉備在成都定都以後,於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設立了劍閣縣,隸屬於劍門關,加強了對劍閣的防守,不僅如此,還以劍閣為中心,將漢中到成都的一千多裡連成了一個整體。保證了從成都至梓潼,穿劍閣過葭萌、白水,到陝西勉縣陽安關、漢中這條劍閣道的安全和暢通,為以後諸葛亮劍門關“蜀漢北伐浮雕”

[7]出歧山、姜伯約伐中原創造了條件打下了基礎。

據有關資料記載,劉備在稱帝之前,曾四次往來於劍門關,加上《三國演義》第六十五回敘述的劉備在進軍成都擊劉璋途中,又返回葭萌關看張飛和馬超廝殺,共往返六次之多。諸葛亮在出歧山伐魏時,也多次往來於劍門關,他上《出師表》後,“率諸軍北駐漢中”時,就經過劍門關。《三國演義》第六十五回說他在向成都擊劉璋的途中星夜返回葭萌,用小計收復了馬超,第二十七回說他和劉備於建安二十三年(218年)七月引十萬大軍圖漢中時,又來到葭萌下營,其間多次往來於劍門。

姜維與魏國將領鄧艾、諸葛緒在劍門關交戰,駐紮長達三月之久。《三國演義》中數十處描寫到劍閣。第一百一回“出壟山諸葛裝神,奔劍閣張嗔中計”敘述得非常詳細和精彩:“建興九年春二月……忽報孫禮引二十萬軍來助戰,去襲劍閣……忽一聲梆子響,兩下萬弩齊發,將張嗔並百餘部將射死於木門道中……至今劍閣行人過,尤說軍師舊日名。”

第一百二回“司馬懿戰北元渭橋,諸葛亮造木牛流馬”:“時建興十三年春二月……忽一日,長史楊儀入告曰:‘即今糧米皆在劍閣,人夫牛馬,搬運不便,如之奈何?’孔明笑曰:‘吾已運謀多時也。前者所積木料,並西川收買下的大木,叫人制造木牛流馬,搬運糧米,甚是便利。’……令右將軍高翔引一千兵駕著木牛流馬,自劍閣直抵祁山大寨,往來搬運糧草,供給蜀軍之用。……劍關險峻驅流馬,峽谷崎嶇駕木牛”。

第一百十六回“鍾會兵分漢中道,武侯顯聖定軍山”:“卻說姜維引兵過了橋頭,正行之間,前面一軍來到,乃左將軍張翼,右將軍廖化也。……化曰:‘今四面受敵,糧道不同,不如退守劍閣,再作良圖’維疑慮未決。忽報鍾會鄧艾分兵十餘路殺來。維欲與翼化分兵迎之。化曰:‘白水地狹劍門關古蜀道

[8]路多,非征戰之所,不如且退,去救劍閣可以。若劍閣一失,是絕路也。’維從之,遂引兵來投劍閣。將近關前,忽然鼓角齊鳴,喊聲大起,旌旗遍豎,一支軍把住關口。正是:漢中險峻已無有,劍閣風波又復生。”

第一百十七回“鄧士載0陰平,諸葛瞻戰死綿竹”:“卻說鍾會離劍閣二十五里下寨,諸葛緒自來服罪……艾見軍容甚肅,心中不安,乃以言挑之曰:‘將軍得了漢中,乃朝廷大幸也,可定策早取劍閣。’……艾答曰:‘以愚意度之,可引一軍從陰平小路出漢中德陽亭,用奇兵徑取成都,姜維必撤兵來救,將軍乘虛就取劍閣,可獲全功。’……遂置雲梯炮架,只打劍門關……”

第一百十八回“哭祖廟一王死孝,入西川二士爭功”:“維見人心思漢,乃以善言撫之曰:‘眾將勿憂,吾有一計,可復漢室’,眾皆求問。姜維與諸將附耳低言,說了計策。即於劍門關遍豎降旗……”

全書從一百十六回到一百十八回接連三回均是說的劍閣之戰。

在劍閣還有多處三國遺蹟,如古關樓、武侯橋、武侯坡、插旗石、點將臺、營盤嘴、鍾會故壘、姜維神像、張飛柏、關刀樹、阿斗柏、張飛井、棧道遺蹟、孔明書箱洞、孔明杖、關刀河、關刀石、鄧艾墓、姜維墓、姜維祠、張王廟、印臺山、烽火臺、餵馬槽等等。

6、皇澤寺

利州區 皇澤寺

景區分類:人文景觀,宗教廟宇

最佳時機:四季皆可

招牌景點:則天殿、大佛摟、宋墓浮雕石刻、蠶桑十二事...

交通指南:成都到廣元劍閣全程路況好,適合任何車型。

門票價格:淡季 50元 旺季 50元

5、天·山國家森林公園

天·山國家森林公園(原名天台山)在廣元城區14公里,是經國家林業局批准的國家級森林公園。地處龍門山和米倉山南麓,面積26平方公里,海拔1100-1700米。原名天台山,山頂部有一平臺,常在雲霧之中,故名“天台”,古時就為川、陝、甘、的道教名山。

天·山上數萬畝森林密佈,鬱鬱蔥蔥。大風吹來,松濤狂吼。烈日當空,濃廕庇日,登高眺望,一覽眾山小。園內景景不同、景景相映。天·山四周最高海拔1602米,天·山海拔1200米,山頂有100多畝的開闊林地面積,這一明顯的懸殊使這個天然的奇特景觀更是明顯。天·山森林覆蓋率達98%以上,而且樹種大部分是生態的柳杉樹。茂密的森林、宜人的氣候、幽美壯觀的自然人文景觀,成為人們理想的消夏避暑之地。天·山不但有自然景觀蟠桃石、九龍山、走馬嶺、司馬光讀書檯、蒼溪河、天池湖、雪坪、銀子坑、漢王洞、藏經洞,好漢坡神仙橋等充滿神奇和優美傳說的景點。另外還有山牛、蘇門羚、黃鹿、野兔、靈猴、金雕、雲豹、林麝、貉、錦雞和畫眉等珍奇動物以及野生天麻、香菇、木耳、板栗等產品。

天·山國家森林公園標識,從“鳳尾龍形”表現的鳳在上、龍在下及月亮包住太陽的造型特徵刻畫了武則天文化對於天·山的重要意義,表現了“日月當空·,乾坤任我行”的旅遊文化特徵。作品以帝皇色為主基調,有超然物外的情味,巧妙實現了天·山國家森林公園道教、佛教、儒教三教合一的獨特構想,也寓意天·山國家森林公園將成為四川省重要的佛教、道教、儒教的朝聖中心。作品充分展示了天·山旅遊景區深厚的女皇文化、宗教歷史文化底蘊和生態休閒功能,創意獨特,具有較強的視覺感染力和衝擊力,內涵豐富,寓意貼切,簡潔醒目,適於景區宣傳冊、名片等各類宣傳推廣使用。

天·山原名天台山,山頂部有一平臺,常在雲霧之中,故名天台山,古時就為川、陝、甘、的道教名山。因全國用天台命名的天台山甚多,改革開放,發展旅遊各地宣傳炒作不遣餘力,為避免混淆,廣元打破全國幾十座天台山的廣告遮蔽,經數名學者專家論證將“臺”改“·”。

蟠桃石

群山蒼蒼,-茫茫。 望腳下,雲霧繚繞,如臨仙境,從天台閣景點向東行100多米,就是蟠桃石,一塊巨石形似仙桃,倒立於地,四周無依,大風吹來,搖搖晃晃,頂部可站立10多人,只要幾人齊力推動,就可以使這石塊搖動。(可惜5.12汶川地震將蟠桃石震垮)

讀書檯

距蟠桃石百餘步,有一塊立在懸崖邊的巨石,頂上十分平坦,可容10餘人,巨石與平臺相距約2米,縱身可躍上巨石。巨石周圍是高大的樹木遮掩,環境清靜,在此下棋讀書清幽無比,不是神仙偎似神仙。據說這裡是司馬光曾經讀書的地方,謂之“讀書檯”。

聽濤石與盆景

讀書檯不遠就是聽濤石,在這裡聽松濤陣陣,心曠神怡,令人遐想連篇。在這裡漫步輕遊,舉目環顧四周,如果從天上往下看,就會發現懸崖峭壁的天·山四周都是連綿不斷的環形山巒,從而形成這個巨大的盆地,好像是托起險峻天台的“盆景”這個“盆景”長寬均約4公里,直徑平均約3.5公里,“盆景”總面積約12平方公里,天·山就坐落在“盆景”正中央。

宗教活動勝地

天·山自古就是著名的宗教活動勝地,前山佛教廟宇居多,後山道觀為主,前山道教現僅存玄通府一座宮觀且建築面積小,在廣元尚未成立道教協會以前的道門中可以說是無序狀態,就在前幾年還有一不爭氣道人僅僅兩碗米,就將天台觀拱手相讓賣給僧人,佛教入住天台觀後便改名為梵天寺這一令人難以置信的事實確是明明白白的現實。後山的靈臺觀有佔據天·上的制高點的真武宮,慈航殿;八卦亭造型的太清宮,三清宮、別具一格的亭式靈官殿;大氣雄壯的藥王殿,還有密林中絕無僅有的溝·廊橋,令人流連忘返;後山與前山天池湖海拔相差約150米,形成奇特的地質植物景觀。優美幽靜的天池湖,山上的寺廟道觀,女皇武則天之父親手種植的5株古柏,形成天人合一的絕妙奇觀。

4、廣元千佛崖摩崖造像

廣元千佛崖摩崖造像位於四川省廣元市北4公里的嘉陵江東岸。

千佛崖造像是四川境內規模最巨集偉的石窟群,在長約420米、高約40米的崖面上,龕窟密佈,重重疊疊,多達13層。根據清咸豐四年(1854年)所立的石碑記載,全巖的造像有一萬七千餘座。但1935年修築川陝公路時,炸崖開路,一半以上的造像被毀。現存大小龕窟四百多個,造像七千餘尊。根據《廣元縣誌》的統計,有唐刻二十七段、五代刻五段、宋刻二十六段、元刻二十六段、明刻八段、無年號者四十一段,另有唐、宋、元、明、清歷朝歷代的文字題記和摩崖碑刻一百多通。

千佛崖造像以大雲洞為中心,分為南北兩段。南段著名的龕窟有大佛洞、蓮花洞、牟尼洞、千佛洞、睡佛龕、多寶佛窟、如意輪觀音等;北段著名的有三世佛窟、無憂花樹佛、彌勒佛窟、三身佛龕、菩提像窟、盧舍那佛龕和清代的藏佛洞等,匯萃了從南北朝、唐、宋到清代的石刻作品,雕刻精細,造型優美,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

大雲洞在千佛崖的中心,高3.8米,寬3.6米,深10.6米。窟的正中是彌勒佛立像,肩寬體胖,圓臉彎眉,袒腹含笑,坦然無憂。像的後邊是錐形的石壁,兩邊雕刻有眾多的小龕及排列有序的菩薩像,左右壁鑿出兩個深龕,內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力士共七尊造像。南北兩壁採用半圓雕法,刻出觀音148尊,均華冠盛服、腳踏雲蓮,氣勢不凡。

大佛洞和三聖龕內的佛祖容貌清秀,眼小脣薄,通肩的佛衣折褶直線陰刻,有軟而薄的質感。脅侍突額高鼻,脣溝深陷,表情淡雅;頭上兩髯高聳,兩耳各懸有一條飄帶,帔肩搭交於腹前。從蓮臺、佛龕、蚊龍拱眉等造型特徵來看,都與其他龕窟的風格不同,當是南北朝時期的作品。大雲洞右側三聖龕窟中有南朝梁天成元年(555年)的文字題記,窟的中三龕造像,面相古樸,衣飾典雅,與大佛洞的造像相似,同屬於千佛崖最早的造像。

蓮花洞因為藻井的正中有一朵直徑1.2米的蓮花而得名。蓮花周圍的牡丹是宋人所繪,蓮蓬繪成中國道教的“八卦太極圖”。洞的東、北、南三壁各雕造一個大龕,內刻一佛二脅侍,佛像方臉寬肩,身著圓領通肩的大衣,外披袈裟,袒右肩,背後有桃形的光環。三龕的空隙處又造佛、羅漢、觀音等96個小龕、130多尊。睡佛龕中,釋迦牟尼側身而臥,神態安詳,像身後的眾弟子,有的捶胸,有的慟哭、抽泣,各具姿態、表情各異。兩端各站立一菩薩,背依婆羅雙樹,樹幹上各有一蟠龍。窟龕的北壁浮雕有兩組佛“0金棺”的故事。此龕是唐代石刻造像的傑作。

千佛崖還有許多小龕,雕鑿細緻,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如身著胡服的樂工、隨曲飛舞的飛天、脅生雙翅的飛人、身著銷甲的勇士,以及各種飛禽走獸、神話故事等等,內容十分豐富,是研究中國古代石窟藝術的寶庫。

1961年3月,廣元千佛崖摩崖造像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翠雲廊

翠雲廊是古蜀道的一段,而且是以險著稱的劍門蜀道的一段。翠雲廊古稱劍州路柏,民間又稱“皇柏”,亦稱“張飛柏”,位於四川廣元市劍閣縣和綿陽市梓潼縣,以劍閣縣部分為主體部分。劍閣縣的翠雲廊已建成國家AAA-風景區。

翠雲廊公路

翠雲廊公路南起七曲山大廟,北止於劍閣縣,全長約50公里,公路兩旁生長著近8000餘株古柏(含劍閣至閬中段的翠雲廊),號稱“三百里長程十萬樹”。

由近萬株行道古柏組成的綠色長廊,民間又叫“皇柏”,也稱為張飛柏,傳說是當年三國名將張飛駐守蜀國閬中時號召人民所植,據史料及民間傳說,古柏是歷代開成的群體,其栽植時間,上起秦漢,下至明朝中葉,歷時2000餘年。隨著古蜀道的開拓和驛道整修,路旁留有自然生長的樹木,也有大量的人工栽植的行道樹,逐漸形成數百里的林蔭大道。

科學家稱古柏為“森林化石”,文物專家則視為“蜀道靈魂”、“國之珍寶”,文人墨客比之為“綠色長城”。外國專家贊為“舉世無雙的奇觀”,“古代陸上交通的活化石”、“比歐洲羅馬大道優美”、是“世界文化遺產”等等。

的確,無論如何讚美“翠雲廊”都不過份,她不僅給人帶來愉悅的視覺享受、清新的空氣、優美的環境,更給以古蜀道無微不至的呵護,才使古蜀道有了良好的行駛環境及平整的路面。

翠雲廊---當之無愧的蜀道明珠!

翠雲廊公園

在翠雲廊公路梓潼至劍閣縣的中段,有一處比較集中的古柏生長地,生長在古代驛道上,如今的川陝路從其旁經過,現在已被用圍牆圍起來供遊客觀賞,門票5元,園內有大量的粗狀的古柏及一些三國遺蹟,如張飛井、張飛柏等,還有一個翠雲樓,是觀賞翠雲廊及大小劍山的好地方。如果此地不被圍起來,會給人更好感覺。

2、七裡峽風景名勝區

旺蒼縣鼓城鄉和檬子鄉境內鼓城山―七裡峽風景名勝區位於中國南北氣候分界線上的米倉山南麓旺蒼縣北部鼓城鄉境內,距縣城64公里,東臨南江縣光霧山景區,西與蒼王峽地質生態風景區相鄰、北接陝西黎坪國家森林公園。鼓城山―七裡峽旅遊區由鼓城山、七裡峽、白龍宮三大景區組成。

鼓城山景區以山為主體,森林景觀、野生動物、地下景觀相輔相成,雲景氣景四時不同,絢麗多彩。2.5億年前的海洋地質沉積,造就有“天下第一鼓”之譽的鼓城山。鼓城山山體似鼓而四周峭壁如垣,高達150-200米以上,山頂寬廣平緩,方園2-3萬平方米,東西兩鼓城山相距近千米。主要景觀有“雲海天鼓”, 大紅巖“崖壁城堡”,中山包“天然風蝕園林”,塔壩河 “花徑通幽”,大紅巖“地下暗河迷宮”等。鼓城山景區不僅風光旖旎、地質奇特,山奇水異。區內文彩斑斕,是儒、佛、道三教活動聖地,名勝古蹟星羅棋佈,歷史文化積澱深厚。

七裡峽景區位於景區的中部,景區面積29平方公里,是一條長達3公里的峽谷,峽谷寬12-15米。風光以水景為主,峽谷、森林、流水渾然一體,形成炫麗多姿、清雅奇幽的獨特風韻。主要景點有夫妻樹(別一天)、端公潭瀑布、玉女泉、萬卷書、紅葉灘、一簾幽夢、桃花店、好漢坡等。

白龍宮景區河水翠綠清澈,山勢挺拔高聳,如劍如屏,有白龍宮、黑龍潭、鐵佛寺遺蹟等景點。白龍宮景點已探明主洞長度為220米,一般寬為20-30米,高10-20米,總面積8300平方米,由前廳“巨幕白褶”、“靈芝洞府”、“玉柱廣廈”、“花玻塔林”、“龍宮幽深”等六個大廳組成,規模巨集大,景觀集中。鈣化景觀千姿百態,為川北溶洞中所罕見。

保護區以亞熱帶與溫帶交匯地帶的森林生態系統為主要保護物件。分佈有維管束植物195科949屬2597種,其中屬國家Ⅰ級保護植物有紅豆杉、南方紅豆杉、銀杏和獨葉草4種;棲息有脊椎動物34目147科332屬468種,其中屬國家Ⅰ級保護動物有扭角羚、林麝、豹、雲豹、金雕5種。保護區不僅是水青岡屬植物的起源中心,也是該屬植物的現代分佈中心,至今仍儲存有7千餘公頃水青岡原始林。全世界水青岡屬植物約10種,其中亞洲7種,中國5種,而米倉山自然保護區內就有4種:米心水青岡、水青岡、亮葉水青岡和臺灣水青岡。

景區內旅遊線路:

景區大門入口―小龍潭―端公潭瀑布―七裡峽―西鼓城山―原始森森―落水洞水奇觀―右七裡峽―鼓城場鎮。

1、劍門蜀道

劍門蜀道風景名勝區位於四川省綿陽地區。是在連綿不斷的秦嶺、巴山、岷山之間,以“蜀道”為紐帶的風景名勝區。1982年被定為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蜀道”是從陝西漢中、寧強入川,至廣元、劍閣、梓潼的古棧道,綿亙150公里餘。沿線地勢險要,風光峻麗。“蜀道”中分佈著眾多的名勝古蹟,有朝天關棧道、三國古戰場遺蹟、武則天廟皇澤寺、唐宋石刻青佛巖、劍門關、古驛道翠雲廊、七曲山大廟、李白故居等。它是一條自然風景與人文歷史勝蹟並茂的“旅遊熱線”。

劍門關,72峰綿延起伏,形如利劍,直插霄漢,古稱“梁山”、“劍山”,是蜀北屏障,西川咽喉,素獲“天下雄關”之稱,古為兵家爭奪之地,有極高的軍事價值。主峰大劍山,海拔1200米,山頂有建於宋代的古廟――梁山寺,沿途可飽覽石門關、石筍峰、穿洞樑、仙女橋、捨生崖等景觀。

皇澤寺在廣元市西,原名“烏奴寺”, 亦稱“川主廟”,因唐代武則天出生廣元,後改名“皇澤寺”。今寺為清代建築,有大佛樓、則天殿、小南海、五佛亭、呂祖閣等。則天殿有武則天石刻坐像一尊。中層石窟,儲存著南北朝、隋、唐、宋時期造像1203尊,飛天起舞,神態各異,朝天觀棧道是古代川陝之間著名蜀道遺蹟。朝天關山險水急,其北為清風峽,下行為明月峽,在兩峽的峭壁上可見上、中、下三排石洞,在中排孔洞察以木枋作為樑架,上鋪木板為路,下排石孔插以撐木,支撐中層樑架,上排石孔插以木枋,搭遮雨板。兩處棧道儲存完好,山景秀麗,大可飽覽古代蜀道“飛樑架絕嶺,棧道接危巒”的風光。

翠雲廊在川陝公路兩側,古柏夾道,青倉一色,素有“蜀道奇觀”支撐。這些古柏,大可合抱,形如蒼煙,或揹負懸巖,或聳立山頭,或在路旁,形成一條綠蔭覆蓋的“翡翠長廊”。

劍門蜀道為AAAAA級景點

標籤:廣元 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