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三八節徵文精選7篇

【篇一】

三八節徵文精選7篇

常聽人說:“世間有部大書,永遠讀不完,那便是母愛。”

隨著時光的流逝,在媽媽的臉上留下的是一道道深深淺淺的皺紋,那是歲月流逝偷走青春年華留下的印記,是半生操勞為子女無私付出的見證,是朝著幸福生活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智慧。

春風帶走冬日嚴寒,撫綠柳枝新芽,一路繁花迎來一個值得我們為母親慶祝的日子——“母親節”。

我生活的家庭裡有著“三代母親”,她們曾青春在不同的時期,經歷著不同的世事變遷,卻擁有一樣溫暖偉大的母愛。

生活再苦,莫忘微笑

我的奶奶是家裡最年邁的“媽媽”,她出生在六十年代,那時候還沒有“計劃生育”,家家戶戶人丁興旺,可在艱苦的生活條件下,人越多似乎就離“吃飽穿暖”越遠。我的奶奶養育了3個孩子,兩兒一女,為了給自己的孩子一個能維持生計的家庭,她必須每天早出晚歸地去生產隊裡掙工分,孩子一旦有個三病兩痛,這個家就顯得越發的脆弱。

老人家時常想與子孫建立起“良好的溝通”,可每次沒能找出合適的話題時,回憶往事總能成為最為靈驗的方法。她不厭其煩地講述著過往,生活的窘迫帶來的深刻,總是能讓她立刻回到曾經的情境,她手上不停地比劃,深情並茂,時而堅定勇敢,時而淚眼汪汪。不論在過去的“故事”裡被生活折磨得如何痛苦,奶奶總能在敘述完之後含淚微笑,我想,那眼淚大概是送給自己,而微笑還給生活。

孩子,好好做人

我的媽媽,是一位中年卻依舊年輕的媽媽。隨著時間的流逝,兒時的記憶總是在不經意之間就越來越模糊,但我清晰地記得在我讀書的時候,每次考試之後,我媽媽只能在成績排名單上倒著找,才能最快找到我的名字。可她,從未責罵過我,只是牽著我小手對我說:“么女兒,媽媽不求你成績多好,你盡力學習就好了,書本上的知識是其次,媽媽希望你能學會好好做人。”這是我國小時候我媽媽對我說的話,我到現在都記憶猶新。

現在的我長大了,卻並沒有給母親減少負擔,相反,我給她增加的負擔讓她整夜不能安睡,總得半夜醒來無數次看我熟睡的兒子有沒有踢被子,彷彿是我小時候讓她受的“折磨”現在還要重複一次。今年過年回家,我看著我媽媽臉上皺紋又多了些,我才真正明白,她老了。好像歲月總是這樣,輕描淡寫地勾勒出讓人心碎的結局。

原諒我,不是一個好媽媽

我兒子的媽媽當然是家裡最年輕最漂亮的媽媽。嚴格地說,我並不是一個合格的母親,沒能每時每刻都伴隨他成長,見證他每一個值得鼓掌的瞬間。理解爸媽的辛酸也是從我自己為人母開始的,我感謝我的兒子,讓我成熟了很多。在我第一次聽見他叫我媽媽的時候,我高興得手足無措,我恨不得告訴全世界這個好訊息。

今年我兒子2歲了,過完年準備回專案部上班的前一天,我逗兒子說:“媽媽走了哦,上班掙錢錢給你買饃饃了。”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兒子抱著我的頭哭著說:“不要走,媽媽不要走……”我眼淚決堤,心裡像針扎一般難受。第二天走的時候,我趁著我爸爸把他抱出去玩了,我才離開的,我不想看到他撕心裂肺哭著叫我不要走。在母親的這條道路上,我還要加倍努力地學習,我想有一天成為我兒子的好媽媽,成為他最堅強的後盾。

媽媽總是不同的媽媽,可母愛,卻大致一樣。突然想起一句歌:總是向你索取卻不曾說謝謝你,直到長大以後,才懂得你不容易。父母都是一樣,是世界上最傻的人,一心一意,一輩子,只為兒女。我不知用什麼才能換歲月長留,但願此刻的春風,能輕撫你的臉龐,就像我在你身邊。

【篇二】

上一年級的女兒最近在學,昨天晚上回家後她忽然讓我拿書櫃頂層一本很舊的英語字典,我心中不解,便問她“你拿它做什麼?”女兒回答我說“我也要把我的字典用到那麼舊”,認真的小模樣讓我忍不住想起這本字典背後的故事。

說起我家這本字典故事頗多,它是一九七八年出版,距今已經整整40年,外貌看起來已經泛黃,紙頁發脆,邊角也已經磨起了毛邊,字典的裝釘處由於年久生鏽有多處鏽痕印在紙上,封面和底頁也都已經不完整,缺失處用漿糊多次修補過,可見字典的主人是一位勤奮好學且對它愛護有加的人。這本字典最早是女兒的奶奶買來的,奶奶本來從小勤奮好學,成績優秀,無奈經歷文革耽誤了上大學,然而上大學一直是她的夢想,終於在恢復大學聯考後,她毅然決定複習考大學。雖然她當時考的分數能夠上本科,卻因為年齡偏大上了一所專科學校,畢業後留在當地一所高中做物理老師。工作後奶奶因為不滿足自己的學歷又決定自學考本科就買了這本字典學習英語,他們那一代人,英語基礎幾乎沒有,要想學好英語只能付出更多的努力。無數個夜晚,奶奶在白天勞累了一天,晚上照顧完老公兄妹兩個睡著後,自己悄悄點上蠟燭,藉助微弱的燭光用這本字典背誦單詞,當時年幼的老公總是能在夜裡睡醒一覺後,模模糊糊看到母親在燭光下學習的樣子,就是這種勤奮好學的精神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於在他成年後每每回憶此事都感慨萬千,覺得是母親在他學習的道路上指引了光明,讓他在求學的道路上追尋母親的足跡更加勤奮的學習。

老公上國中後這本字典便成了他的工具書,讀書時有不認識的單詞總是把字典拿出來翻一翻,有時不讀書也要把它拿出來翻一下,在無意的翻閱中,又學會了新的知識,日積月累,老公的詞彙豐富了,英語學習也更加得心應手。就這樣這本字典一直陪伴他從國中、高中、大學、研究生以來的求學階段,老公一直把它視若珍寶,生怕弄髒弄破,稍有損壞就趕緊動手修補。上大學時為了通過英語6級,老公開始用這本字典來背單詞。他每天早起晚歸,利用課餘時間記單詞,關於背單詞其實大多數人只能背到單詞書的一半或者更少,更不用說厚厚一本字典了,然而在他的堅持不懈下這本字典真的被他背完了,當年的他以很優異的成績通過了考試,這本字典功不可沒。來北京後我們搬家多次,丟過的東西太多太多,然而這本字典卻一直不捨得丟棄,因為是這本字典多少次默默幫助過他,見證了他“三更燈火五更雞”的奮鬥經歷,也見證了他的喜悅和成功,他們之間彷彿已經不再是主人和工具書的關係,儼然已經是親密的老朋友。

老公在無意中給女兒講過這本字典的故事,沒想到這個故事竟在小小的女兒心中種下一粒勤奮好學的種子,使她現在就想像奶奶和父親那樣刻苦學習。古人云“父母亦師;
身教重於言教。”父母的言行就像春雨,潤物細無聲,悄悄滋養著孩子的心靈,使孩子默默成長成父輩的樣子。家長的言行舉止、生活習慣等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子女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我會把這本舊字典一直珍藏下去,作為我們家的傳家寶留給子孫後代們,把它的故事也講給他們聽,讓他們學會勤奮讀書,堅持不懈。

【篇三】

年過半百的父母用三十年養育了我們姐弟三個,如今卻僅有姐姐一人長伴身旁,我在京城北漂,弟弟在天津求學,一家人分隔三地,時常彼此報喜不報憂。身為兒女,孝字當先,我雖未體會到“子欲養而親不待”的無奈,卻深刻體會著“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的深情。

小時候我問爸爸的人生理想是什麼,他說人生已經這樣過了幾十年,理想就是能多活幾十年,有機會的話想體驗一下“夏天去哈爾濱冬天去三亞”,年少的我總覺得這個理想沒什麼難度,所以我一路成長起來除了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為了自己的夢想也為了親人的理想,不懈的努力,不斷強大自己。長大了,才知道父母當初為什麼會把這個簡單的事情說成是理想,工作後的我總是很忙,忙完了工作忙生活,甚至連回家接父母出來的時間都安排不出來。2016年選擇來北廣時,除了對崗位的喜愛之外,也因為對“職優票”情有獨鍾。兒時,總在電視上看帶著爸媽去旅行的綜藝節目,講述長期在外拼搏的兒女利用假期帶著父母去父母想去的地方,我想或許那就是老人口中的天倫之樂吧。不過旅途中的“酸甜苦辣鹹”不僅是真實生活的寫照,更是檢驗親情的無解題。

2019年,爸爸積勞成疾導致腰椎間盤突出,因軟組織脫出致使左側神經麻木,間歇性疼痛,在床上躺了一週以後,被我隔空連哄帶騙到西安專治骨科的醫院,在姐姐和姐夫的陪同下,到醫院進行檢查,希望可以不開刀保守治療。誰成想跨進醫院就一路躺著進進出出,在醫生講明利害後,爸媽決定動手術,此刻遠在千里之外的我,心急如焚,恨不得插上翅膀飛到西安、飛到父母身旁,那一刻我後悔與家人分隔兩地,多希望我能守著父母,讓他們不是空巢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養。

手術後,全家人開始了康復護理的日子,很多朋友建議請護工,不僅有助於父親康復,也能減輕陪床的家人的負荷。經過48小時輪流照顧病人的超負荷輪班後,我第一次覺得自己兄弟姐妹有點少,家人的力量有些乏力,那一刻我曾痛恨自己沒有結婚,否則還能有個依靠,不過現實往往讓人無所適從。不管怎麼勸說,父親都不同意請護工,因為工作我需要在第三天返回北京,臨走時聯絡好了護工,也和母親、姐姐、弟弟商量好,只有夜間請護工照顧父親,可惜一切都只是紙上談兵,還害得家人被病床上的父親發難。48小時兩人輪流照顧,使得我重感冒,弟弟也暈倒一次,媽媽高血壓控制不住,只有姐姐硬挺著,親手照顧父親的衣食起居。病人的心情很難如書中所說平常心,身上劃出一道十餘釐米的刀傷,四肢因為疼痛不得動彈,大小便無法自理,甚至連自己喝水都不能……

我不知道父親那兩天內心有多恨我這個威逼利誘他去西安治病的女兒,不知道父親進手術室前嘴中唸叨我名字的心境,但我知道自己聽到夜班父親的呻吟時心如針扎,我感覺到自己的不孝,於是和姐姐整日整夜給父親的四肢進行按摩,希望能緩解他的痛苦,也減輕我內心的負罪感。

待我返京時,護工事件最終以我敗下陣來而結束,坐在回程的飛機上,只想自己能趕緊強大起來,成為家人真正的依靠。來回奔波,花費了我大半個月的工資,那時我才深刻體會到“父母健康是子女最寶貴的財富”的意思。

聽姐姐說我離開後,父親的疼痛反覆了兩天,弟弟也因為學業回學校了,只剩下母親和姐姐挺著,很感謝我們全家人能一起面對,更欣慰有姐姐能成為父母的依靠。因為有家人,我能夠天高任鳥飛;
因為有親情,我可以為了夢想遠走他鄉;
因為有家,我願意展翅翱翔之餘回望故鄉。

好似《父母愛情》演繹的一般,歷經風雨磨合,年過半百的父母,都成了彼此最有效的依靠,而兒女的孝心,就成了家庭和睦的催化劑。風雨過後,方能見彩虹……

手術後逐漸康復的父親,在母親和姐姐的悉心照料下,體重重新整理紀錄,終於打破了四十年都沒過130斤的怪象,同時也打開了父親那顆想要閱盡千帆的遊歷之心。為了身體健康,也為了圓父親年輕時的夢,2018年1月我第一次接棒姐姐的日常角色,帶著父母去三亞散心,旅途中的“酸甜苦辣鹹”讓我想到了醫院那黑色48小時無力而又抓狂的父親,焦灼卻又無奈的母親,以及始終堅守陣地的姐姐,很感謝自己生在有愛的家庭,也感謝家人可以共同面對未知的未來,更感謝自己能夠有機會帶著父母去圓夢。俗語總說:“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我卻想說念:“願世間有愛家笑聲常在”……

【篇四】

這是一把很普通的蒲扇,但在我眼裡卻極為漂亮,棕櫚葉製作,從根柄上張開的葉面,像極了孔雀開屏。扇子邊緣包著一圈一釐米寬的竹篾,搖一搖,風就來了。每到夏天,我的家裡都會備著一把這樣的蒲扇,熱的時候搖一搖,甚是涼快。

從我孩提時始,蒲扇就一直伴隨著我的生活,從未離開。縱然時光變遷,蒲扇依然是當年的蒲扇,而我卻已過不惑之年。搖著扇,感受著徐徐涼風,許多零碎的記憶浮現在腦海裡,在我眼前歡跳起來。我想起了家鄉,想起了親人,更想起了奶奶。

兒時的家鄉是在偏僻的小山村中,村莊及四周的田野和青山就是我全部的世界。那時家裡很窮,為了養家餬口,父母每天起早貪黑的在生產隊賺工分,就為了多分點公糧給家裡。而我,是家裡的長孫女,因此尚在襁褓中,父母就把我交給奶奶帶了。在我孩提的記憶裡,我就是在奶奶的懷抱中長大的。那時的奶奶生活非常儉樸,但很是注意形象,她的頭髮分開左右用兩隻夾子夾著,額頭上沒有一絲零星的碎髮;
衣服是那種洗得發白,有幾件甚至還縫著補丁,但卻非常乾淨。那時家裡儘管簡陋,但在奶奶的打理下卻異常整潔。奶奶一邊無微不至地照顧著我,一邊一絲不苟地做著繁瑣的家務活,日子過得淡定而又從容。我就是這樣看著奶奶忙碌的身影慢慢長大的,其中記憶最深的便是在繁星點點的夏夜,奶奶為我搖蒲扇的場景。那時沒有空調、風扇,蒲扇就是我們的祛熱、驅蚊神器,奶奶搖著蒲扇,朝著我的頭和腳的兩側,左一下,右一下,不急不燥,舒緩而又有節奏地搖著;
另一隻手則輕輕地撫摸著我,口中講述著各種民間故事。嫦娥的故事,就是我那時所聽到最美的故事,我一度沉浸在那虛幻的情節中,常常望著天空想著天那邊的嫦娥,原來除了家鄉的小山村,還有嫦娥存在的另一個世界,我對那另一個世界充滿了神祕和好奇。那時的我,很想走出家鄉的這片天空,到另一片天空去,也更想去嫦娥的世界看看。伴隨著陣陣涼風和美麗的故事,我悄悄進入夢鄉。奶奶搖著蒲扇講的故事,一直陪伴著我的童年,激勵著我對外面世界的不斷探索和追求。

直到我讀中學,終於知道除了農村,還有熱鬧的城鎮和繁華的城市。我向往著走向城市,還有更遠的遠方!

後來,一紙大學錄取通知書讓我離開奶奶,如願以償到另外一個城市開始新的學習生活。再後來,我在遠離家鄉的城市工作了。兩年後,我也有了自己的小家,從此我的生活開始發生著變化,每天都在家庭和工作單位之間忙碌奔波著。是啊,當我真正離開家鄉來到外面的世界後,我才發現,我兒時夢想的“另外的世界”並非那麼美好,在城市的生活中,每個人都行色匆匆,工作、家庭、人際、柴米油鹽已擾亂了我的清幽,複雜的世界每天都在不停的運轉著,面對生活中出現的挫折、失敗、挑戰與成就,我常常感覺到疲憊、焦躁與憂煩,城市生活已不是我孩童時嚮往的世界了,而那夢中的嫦娥也不再進入我的夢中了。隨著女兒的出生,我的生活更加繁忙,每日每夜都有做不完的家庭瑣事。每天都是相同的行程相同的節奏,上班、下班,做家務、照顧家庭,照顧孩子,在這日復一日的忙碌中,當初的理想和追求與我已漸行漸遠,這讓我愈發感到焦急、煩燥和不安。

那是一個夏天的晚上,5歲的女兒獨自在客廳玩耍,我在陽臺上洗衣服,想到明天趕著上班,我必須趕緊把家務幹完,由於比較著急,汗水不停地從額頭上流下來。突然,一陣涼風從背面吹來,原來是5歲的女兒拿著我的奶奶從老家捎過來的蒲扇站在我後面,一上一下的給我搖起來了,還笑嘻嘻的問我“媽媽,涼不涼快?”頓時,那股涼風從我的後背吹進了我的心田,我笑了,對女兒說:“非常涼快。今天怎麼給媽媽扇扇呀?”“因為媽媽也會給我扇扇呀,老外婆家捎過來的扇子扇的風比電風扇吹的風舒服。”女兒的一襲話不禁讓我憶起了童年,憶起了童年夏天的晚上,憶起了給我搖扇的奶奶。那時的奶奶也是一天到晚的在家裡邊照顧我邊忙家務,而我從未聽到過她對生活有何抱怨,在那連溫飽都沒有保證的日子裡,那樣艱苦的條件下,我的奶奶總是以一種固有的淡定、寧靜、平和、從容的姿態生活著,以一種堅定的意念生活著。這個回憶頓時讓我感受到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力量,今時今日我們吃穿不愁,職場上和生活中遇到的一點坎坷和挫折又算得了什麼。人生路上即使不盡如人意,但也可以用另一種心情來看眼前的風景。只要有一種積極樂觀的心態,人生的道路一定是通往幸福的!洗完衣服後,我接過女兒手中的蒲扇,帶著她睡覺。一邊搖著蒲扇給女兒扇風,一邊讀著《睡前故事》,就如當年我的奶奶給我搖蒲扇、講嫦娥的情景一樣,此刻的我發現,曾經兒時的那一襲涼風,已融入了奶奶偉大的愛。回憶往事,我還能感受到那吹進我童年夢中的陣陣涼風,帶著多麼濃厚的親情與愛,是奶奶蒲扇下的縷縷清風送給我童年一個個美夢。在如今電風扇、空調已遍及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裡,我還能有什麼理由讓自己洩氣,不再更加努力,不去繼續奮鬥呢?保持一個樂觀向上,從容以對的生活態度,是適應社會的最好體現,只有耐得住人生的挫折,才能擁有更美好的明天!

那晚,儘管天氣有點悶熱,但心裡卻異常平靜。我想,哪天要是我的女兒也離我遠行了,我也會在她的行囊中裝上一把蒲扇。它不僅代表著一種親情,也代表著一種從容淡定的生活態度!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又臨近一年端午了,我該安排時間回趟家鄉了,帶著女兒,去看看一直在家辛勞的父母和年邁的奶奶了!

【篇五】

“叮咚、叮咚”,突然想起的門鈴聲在冬夜的九點顯得格外清澈,開門一看,只見門外站著笑盈盈的父親,手裡捧著一個湯碗。

“蓉兒,你晚飯時說很久沒喝紅豆湯,你媽剛熬好的,快趁熱喝,小心燙!”父親說完,把湯碗往我手中一放就離開了。

“謝謝!爸,您慢點兒!”我的話還未說完,父親的背影就已經消失在視線中。

趕上了最後一波房改房,對於出生在七十年代初獨生子女家庭、小時候常常羨慕同學家裡有兄弟姊妹的我,有幸和父母分住前後樓,我住一樓,父母住五樓,前後距離不過幾十米,我和父母可以彼此相互觀望。

母親在職時是乒乓球教練,經常要帶隊外出比賽,記得我國小二年級有一次突然高燒40℃,而母親第二天要帶隊外出比賽。

出發的早晨下著傾盆大雨,我用期待、祈求的眼神看著母親,很希望她能留下來,可母親只是給了我一個輕輕的擁抱,留下一句“堅強點,馬上就會好的!”轉身便走出了家門。

當時眼淚像斷了線的珠子流不停,而窗外的雨似乎也為我感到委屈呼應的倒著。

“媽媽是否真的愛我?”這個疑問一直在自己工作後才真正得以詮釋,母親並非不愛我,而是強烈的責任心和敬業精神才迫使對高燒的我不能陪伴左右。

剛直不阿的父親對我一貫要求嚴厲,除了愛看書的嗜好,還喜歡說一句話。

八年級暑假,父親特意休假帶我到北京遊覽名勝古蹟。中午從頤和園出來的我們已經汗流浹背,正巧在車站父親遇見了一位朋友,執意要開車送我們回賓館,並再三問我們還有什麼計劃安排,準備後續調整工作時間陪陪我們,我剛想說第二天要去長城,就感覺肩膀被父親重重的按了一下。

父親笑著說:“我們自己都已聯絡好,就不麻煩了,謝謝你!”說完,就堅持讓朋友走了。

看著遠去的車影,剛剛還興奮的我卻怎麼都高興不起來,撅起小嘴不解的問父親:“現在這麼熱,叔叔有車送我們,為什麼不要?而且明天去長城那麼遠,叔叔開車肯定比我們自己坐車去好多了。”

父親拍拍我的腦袋語重心長地說:“叔叔很忙的,這麼說是客氣,但咱們不能把別人的客氣當成自己的福氣啊!”

從此,父親常常說的“不要總是把別人的客氣當成福氣”這句話一直深深印在我腦海,深入骨髓。

2010年,我由於身體出現狀況,不得不到上海手術,同行的是先生和舅媽,可當手術方案制定後,被告知要同時對胸椎、腰椎兩處實施手術,父親連夜趕往上海,並在醫院附近租了一套房。

長達六個小時的手術很順利,可因為是脊柱手術,體內建有鋼釘、鋼板,醫囑說三個月之內不能坐,身體可以承受的角度只能是180度,也就是說要麼平躺要麼直立,而且要求我儘早下地活動,促進恢復。

術後五天我被轉往上海的康復醫院,開始第一療程高壓氧治療,父親每天很早就買好菜,帶著早點趕到醫院,換晚上陪伴我的先生回出租屋休息。

剛開始那種吃喝拉撒不能自理的日子簡直度日如年,父親每天費心地為我說笑、不停地鼓勵開導,才使枯燥無味的日子逐漸變得不那麼乏味,一度接近抑鬱的我終於心態漸平,久違的笑容重回臉龐。

十天的高壓氧治療結束後,我從上海轉回當地醫院繼續高壓氧治療,回到家已是術後一個月。

回家的日子真好,一碗湯房此刻則更是顯出了絕對優勢。

一會兒母親給我送點水果零食、一會兒父親送點母親熬的湯,一會兒母親來陪我聊聊天,一會兒父親又送來母親做好的飯。為了幫我排解寂寞,父親還買來幾本“《心靈雞湯》”。

三個月的時間在家人的忙碌中不經意地悄然度過,我的身體在家人的悉心照料下康復的比預計快、也比預計更好,現在回想起來,那段時光雖然痛苦難熬,更辛苦了父母及家人,卻安之若素、甘之如飴。

接下來的日子回到從前的平靜,父親也開始了退休後的忙碌,作為我省體育建築方面的專家,父親常常被多家單位聘請參與設計鑑定或體育場館設施建設。

看著父親日漸老去的容顏很是心疼和擔心,一天陪父親散步時忍不住勸阻父親,父親笑著搖頭說:“老爸身體棒棒的不用擔心,倒是你身體做了大手術不能勞累,要好好保養。你現在兒子還小,老爸辛苦點就等於幫你們減輕負擔。其實呀,當初我和你媽都做好了你萬一手術失敗的準備,如今你手術成功,恢復的也不錯就比什麼都強……”

父親似乎還在述說,可我只覺得眼前一片模糊,哽咽著說不出話,只是把父親被挽著的胳膊挽的更緊。很難想象當時父母是承受著怎樣的心理壓力,尤其是父親,在醫院陪我度過的最艱難的每時每刻,幸好一切安好!

兒子讀大學後,我們和父母重新各自開始了“二人世界”的生活。週末兒子回家,我們到父母家吃飯,平時父母或我們各自做了好吃的,都及時給對方送一些。

現在,我只要在單位加班,多半就會接到父母的電話:“蓉兒,看你家沒燈,是又在加班嗎?回來吃了飯再工作也不遲啊!”

平日,上班前、下班後出現在父母面前,哪怕只有短短的幾分鐘,他們也會像孩子一樣開心。

天氣晴朗的日子,舉家開車附近轉轉,放鬆身體、愉悅心情,平淡的日子卻處處透著幸福的滋味。

如今,父母也年過古稀,曾今硬朗筆直的身板也不再挺拔,但父母仍然一如既往的默默地儘可能的幫助著、照顧著我們,守護著我們這個令人羨慕的美好之家。

常回家看看,我們與父母始終是彼此心中的牽掛。

【篇六】

祖父的菜園,荒蕪了嗎?

畢竟他離開我們,已經十四年了。

記憶中的祖父個子頎長,瘦削而又矍鑠,雙目炯炯,言語不多卻自有一種威嚴。與蕭紅的祖父給了她很多溫情不同的是,我的祖父,給我更多的是榜樣,是激勵,是沉甸甸的期待,是不可逾越的規矩,是剛強,是脊樑,是家庭的門楣與榮耀。

我開始記事時,祖父年近五十。記憶中的祖父好像沒有年輕過,也沒有老過,他始終那樣瘦削、沉默、勤勞。映入我眼簾的,永遠是在勞作的身影。

祖父的菜園在東邊的山坡邊上,經過門口的小池塘,走過一條細細的田埂,走上山邊一條窄短的小路,就能見到用竹枝細密編織的籬笆門。園子不算大,近處種吃的菜蔬,遠處靠近山坳的地方中經濟作物,比如玉米、油菜、花生等。我喜歡在近處玩。一年四季,園子裡總是富有生機,碧綠的油麥菜、萵筍、冬莧菜,還有胡蘿蔔、白蘿蔔,空心菜、茄子、辣椒、黃瓜、芫荽、西紅柿,應有盡有。夏天的早晨,踏著露水到菜園裡,摘一條黃瓜,在衣服上蹭蹭,就可以飽腹一頓,那清甜爽脆的滋味至今令我記憶猶新。

菜園是祖父一個人在侍弄。清晨雞叫即起,天剛矇矇亮,祖父就帶上鋤頭,耙子,挑上一擔水去菜園裡,去深挖土地,除去雜草,去澆水施肥捉蟲。土地也很神奇,似乎懂得一個老農“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艱辛,懂得欣賞他對勞動的虔誠與熱愛,總是賦予他豐厚的回報。祖父地裡的花生總是那麼鼓脹飽滿,蔬菜葉子總是特別肥厚碧綠,蘿蔔也要更加豐美清甜,連番茄也總是更加圓潤可口。

祖父的菜園,養活了一大家子,滋養了好幾代人。

“耕讀傳家久,詩書濟世長。”祖父小時候上過私塾,不僅讀書識字,還會寫毛筆字。我還記得我幼年時,在清晨或者黃昏下雨的時候,祖父坐在竹椅上,面對著菜園看書,是繁體字的豎版的老書,祖父懂得誦讀,那聲調抑揚頓挫,別有風味,連我們沒有上學的孩子,也能從祖父自在從容的語速中感覺到讀書的神聖與高貴,似乎有什麼東西,是比吃飽飯、穿暖衣更加重要的事。

祖父有五個孩子,我的父親、叔叔,還有三個姑姑。祖父似乎有一個信念,要讓孩子們成為讀書人。他更加賣力地勞作,種玉米、棉花、黃豆,油菜籽,收成之後賣錢,送孩子們讀書上學。可惜我父親遭遇文化大革命,只讀到四年級,這於祖父,終生引以為憾。姑姑們相對比較幸運,都讀完國中,這在農村已經算是高學歷了。叔叔最為幸運,出生較晚,得以有書可讀,一直讀完大學,成為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到孫輩這一代,我是最大的,祖父敦促,也幫助我的父親,送我完成學業。我曾因為家貧,想過放棄大學聯考,祖父出言鼓勵,叫我好好唸書,成為一個有知識的文化人,家裡就算砸鍋賣鐵,也會供我上完大學,自此以後,我便發憤努力,考上了大學。祖父給我的,又豈止是金錢方面的幫助呢?我的弟弟妹妹都讀了大學,堂弟表弟們,也全是大學生,我想,祖父在九泉之下,也當笑慰於懷。

今年清明,我回到老家,去看看祖父的菜園,發現裡面的油麥菜仍然青翠碧綠,園裡蜂飛蝶舞,好不熱鬧。原來,勤勞的父親在拾掇打理,一家子吃的蔬菜都是從菜園裡來,還有多的可以分給鄰居。弟弟家的小寶貝拿起一把小小的栽菜鋤頭,挖著腳下的泥土,嘴裡唸唸有詞,“鋤禾日當午……”孩子啊,願你從此懂得世間勞動的美好,同時也能收穫讀書的快樂,並且永遠,不缺少熱愛生活的勇氣與信心。

【篇七】

奶奶完成了她的一個世紀的生命年輪,赫然而去。

奶奶是舊時的婦女,生於大戶人家,小腳,容顏極清雅,雖沒有入過學堂,但也可識文斷字。一生經歷了清末、民國、新中國。目睹了辛亥革命的滄桑鉅變、抗日戰爭的遍地狼煙、解放之前的黎明黑暗;
經歷過生與死的臨界,感受過生命的脆弱與堅強,領悟了人性的善惡。在歲月動盪之中,奶奶認識到,無論時代的興衰更迭,唯有知識可以立家立人,她堅持讓子女上學,尤其可貴的是,在那個女子不讓讀書的時代,我的三個姑姑在奶奶的支援下全部讀書上學。奶奶的思想,讓兒孫們明白“貴氣不過讀書事”。六個子女中有留學蘇聯成為橋樑專家的,有在各個行業成為骨幹的;
十幾個孫子孫女全部完成了本科學業。

上個世紀的後半葉,大多數人的生活依然過得清苦,鄰里之間就多了些雞毛蒜皮的事。我家的住宅相對寬敞,這讓周圍幾家居所侷促的鄰居很是慕羨,平日裡就免不了的磕磕碰碰。住在我家左鄰的是本家的伯父,育有倆個兒子,日漸長大成人,到了成家的年紀。依照風俗,要為兒子蓋新房,他家的宅基三間有餘四間不足,缺了兩米。伯父找了爸爸來商量,想要買下與我家相鄰的兩米宅地,當時家家都不富裕,所給的錢數也只是了了,爸爸當然不甚樂意。伯父竟然改口說那原本是祖上分家之時屬於他們的,並說要打官司索回等等,爸爸堅持寸土不讓。奶奶讓爸爸喊來伯父和其他幾位本家長輩,說牆下一米多處埋有當年分家時的洋灰標記,挖出來就可以立見分曉。果然我家的院牆沒有逾界。伯父當下神色悽然,感嘆無法為子女成家立業,奶奶當即決定把我家寬裕的兩米送給了伯父家。爸爸心中怏怏,奶奶說:“驗證對錯是個理,送給他們是本家情義,宅子是讓人住的,誰住了不空著就不虧。”那樣的奶奶讓我感受到了“讓他三尺又何妨”的氣度。看過歲月不同側臉,不計較而心存淡然。

奶奶對鄉鄰如此,對家人更是悉心愛護。媽媽嫁來時,奶奶已經年近七旬了,婆媳相處四十載親如母女,從無嫌隙。媽媽是一所中學的校長,平時事務繁雜,無過多的時間照顧我們姊妹三人,奶奶一手把我們照顧大,至今腦海裡還時時浮現當年景象:八十多了依然硬朗的奶奶,裹足的小腳裡裡外外地忙碌。奶奶常說的就是:不讓別人吃虧比啥都好。我們都記下了奶奶說的善良。

哥哥上高中時,班裡有位同學自幼喪母,父親重病,自己又有“失禁”之症,睡在上鋪時有同學戲言“屋外雷陣雨,屋內毛毛雨”,自尊心讓他萌生輟學之意。媽媽聽哥哥說起後,就讓哥哥帶他來家裡住。一方面讓在醫院工作的堂姐幫他看病,又為他縫製了幾床小褥子,每日換洗晾晒,從未間斷。悉心照顧三年,哥哥的這位同學考取了一所重點大學,病也好轉。他上大學臨行時,堅持把自己認養在媽媽膝下,說是媽媽讓他也知道了什麼是媽媽的疼愛。

奶奶、媽媽的言傳身教讓我們知道“處世當以謙為貴,為人要以善當先”。當年先生讀博士之時,有位師兄經濟困頓,有時會向他借點資金週轉,多次之後難免羞赧不好張口,先生也忌念我會心生不快,我打消了先生的顧慮,我說:“這些錢於我們無非是多吃一些好的,多穿幾件衣服,與他就是幫助完成夢想的事,錢用於此是它的價值所在”。先生和那位師兄成了莫逆之交。如今,我也已為人母,女兒漸漸長大,唯願她一生與善同行。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每次回家都會去奶奶屋裡小坐,奶奶已然不在,看著她的遺像,於那慈祥凝望的眼光中內心安然……奶奶雖沒有對我們時時耳提面命,但她言行相顧的做法讓我們終生受益。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清風不邀約,馨香恰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