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守望的距離讀後感經典示例

文字只是一種形式,寫作僅是一種姿態,而我們能夠從這形式中稍稍領悟到一點本質的東西,從這姿態中漸漸發覺出一點意義的所在,那才是真正的價值所在。

守望的距離讀後感經典示例

守望的距離讀後感

說實話,這本書在我翻開的第一眼就被畫上不適合自己的標籤,他太深,太遠,也太超然,。正如歷代英豪觀天下大勢,儘管朝代更替,王朝覆滅都是不可逆轉,甚至說,你、我、他都是推動時局的一雙手,但是,總會有一些脫離此行列的人,亦或是他們也並未超然世外,只是他們相對於大多數人更平靜、淡漠地觀讀一段歷史的興華浮沉,換個說法,他們懂得隨遇而安。他們不拘於朝代的更替,時事的變換,只是因為他們懂得如何讓自己活得肆意,活得瀟灑。儘管史書上鮮少有他們的留名,但你不可以否認他們也許曾經存在。畢竟,在一定程度上,史書不能反映出整個時代的每個人。

人們說喜極而泣,物極必反,並不無道理,只是這本書卻在超然世外的事實上帶來了平靜,給人一種返璞歸真的心態。如同一個垂暮的老者,他們清楚自己的生平,在死前的時間,他們會以第三者的身份再度重溫自己的一生,不管是對還是錯,亦或是無奈還是堅決,都是他們曾經的抉擇,不管現今如何,都沒有辦法改變,甚至再來一次,他們明知是錯卻始終會做出錯的選擇。

那麼,作者是否是屬於上述行列的人呢?

如果你仔細閱讀,就可以知道,他正是一種淡漠人世浮華的人,或許也並不是淡漠,只是更平靜的評價事實,感受生活。他完全是以第三者的身份描繪所見所感,儘管是第一人陳的敘述,卻總是帶著一股超然世外,一分無奈和三分不經意。當然,再仔細的話,你還能發現一絲期盼,雖然並不顯山露水,卻真實存在於每篇散文。

再說書名,“守望的距離”是這本書的書名,“守望”和“距離”兩個詞不禁讓人垂頭深思,作者為什麼用那麼悲傷名字來命名?書中不乏對生活的喜愛,從“人生就是一個從一而終的女人,你不妨儘自己的力量打扮她,引導她,但是,不管她最終成個什麼樣子,你好歹得愛她。”就顯而易見。由此看來,儘管書名符合本書的部分基調,卻終歸是太片面,磨滅了作者對生活的熱愛,對愛的期盼。不過,反過來,換個角度想,“守望的距離”這個名字所表達的意思,又是否正是我們在字面上所理解的被磨滅的部分?換句話,它是否是運用了反語,表達的是否是對美好生活和愛的等待呢?

我們每個人都在守望、等待著自己的愛,期盼著被愛,在這等待的時間裡,很多人都因為這樣那樣的因素放棄等待,草草過完一生,書中說真正相愛的兩個人相遇不易,走到一起更難,但是真的如此嗎?我不是一個樂觀主義者,卻也並不悲觀,事實上,我是個討厭悲觀消極,卻又無法讓自己變得樂觀的人。我相信很多人都有這個通病,只是並不刻意地改變它,甚至說,並不經意於發現它。

我總以為,書中關於愛的定義太過模糊,關於男女兩性之間婚姻關係的評價太過悲觀。對作者的認為來說,我感覺不到絲毫作為人的情、欲。又或者說,作者原本的七情六慾早已被煩躁平淡的生活磨滅。只是,不管如何,作者的這種悲觀是我所不能接受的,我喜歡平淡寧靜的生活,也喜歡熱熱鬧鬧的生活,這是一個矛盾的思維,卻也並不是沒有可能,一個人終歸會有些不同於別人的地方,在我認為,所謂的矛盾,只是相對於兩個人思維的偏差,“失之毫釐,差之千里”正是如此。把每個人的思維比作兩條比鄰的線,即使他們始終靠的很近,卻終歸沒有交集,始終存在著不同。

我想,我會期待著愛,等著被愛,不管是親人之間的愛,還是朋友之間的愛,又或者是離我還比較遠的男女之愛,我都會期待著。慢慢地,我想我會在這段等待的時間裡,學會如何去愛。

守望的距離讀後感

在作者寫作期間,生活中發生了一連串變故,因而偏多對於人生難題的思考,諸如生與死、愛與孤獨、執著與超脫、苦難與幸福等等。事實上,這些問題是每一個熱愛人生但又難免遭遇挫折的人都會面臨的。也許正因為此,這本書讓人悟到人生的哲理,能使人在面對命運的變故時,能夠更從容一些,能使人時不時也思考自己的人生,在人生道路上走走停停,既不錯過沿途的風景,也不落後於時代。也能使人更加珍惜生命、熱愛生命。

(一)關於幸福

周國平認為:“世人常把善終視作倖福的標誌,其實經不起推敲。若從人生終結看,善不善終都是死,都無幸福可言。若從人生過程看,一個人只要痛快淋漓地生活過,不管善不善終,都稱得上幸福了。對於一個洋溢著生命熱情的人來說,幸福就在於最大限度的窮盡人生的各種可能性,其中也包括困境和逆境。極而言之,樂極生悲不不足悲,最可悲的是從來不曾樂過,一輩子穩穩當當,平平淡淡,那才是白活了一場。”

幸福,是每個人都夢寐以求的。但是,有些人傾盡畢生之力去尋找幸福,卻往往沒有結果。其實,我認為,幸福就是享受生命的每一刻,不管你是身處順境還是逆境,只要你內心充實,那便是幸福。

(二)關於信仰

周國平認為:“精神生活的普遍平庸化是我們時代的一個明顯事實。這個事實是如此明顯,以至於一個人並不需要有多麼敏銳的心靈,就可以感受到了。其主要表現之一是:信仰生活的失落。人生缺乏一個精神目標,既無傳統的支援,又無理想的引導。尤其可悲的是,人們甚至喪失了對信仰問題的起碼認真態度,對之施以鬨笑,以無信仰自誇。”

有人說:“這是個信仰缺乏的時代”。確實,經濟的快速發展,並沒有帶來更多的安全感。相反的,越來越多的人迷失在物慾世界的誘惑中,因為他們缺乏信仰。沒有信仰的人是可怕的,因為他生活在盲目中,沒有最高的來自信仰的指導。

(三)關於死亡

周國平說:“我們短暫的生命過於擁擠,我們把太多的光陰拋灑在繁忙的工廠和喧鬧的市場。”人總有一死,無論經歷多少喧譁和騷動,有過多少光榮與夢想,結局總要走向寂滅。他認為人如果想明白了生生必死的道理,他就不會如此看重和孜孜追逐那些到頭來一場空的虛名浮利了。

讀完《守望的距離》,總能感受周國平對生命的熱愛與執著。他告誡人們,不要讓瑣屑的生活淹沒自己,不要失去自己,尤其不要失去精神家園。確實,一個人擁有精神家園,他才會擁有了人生的價值和意義。

守望的距離讀後感

不知不覺我已經到了高中,學業更加繁重了,與此同時,讀書的時間也少了很多。不過趁這個寒假,我有幸把《守望的距離》這本書給讀完了。我幾乎將近讀了一個學期就讀了一本不怎麼厚的書,肯定有人會嘲笑我效率太低。我對此不以為然,這是一本哲學書,如果不細細品味,反而一目十行,如過往雲煙的話,那還不如不讀這本書。我只是個高一的學生,說實話,如果在戶口本上填我現在的文化水平,那頂多是國中畢業。不過,雖然這本書讀起來很吃力,但只要用心去體會,反覆誦讀,其中的哲學道理自然就會浮出水面。

當然,讀這本書之前要了解他的作者,作者是周國平,他不是一個文學家,而是一個哲學家,我想怪不得,通篇文章裡沒有華麗的語句和修辭,大多都是一些陳述句,有些句子還有點拗口。不過別看這本書文采不出眾,但內容很充實,很飽滿,總比那些華而不實,冠冕堂皇以及無病呻吟的作文要好得多,那些作文與《守望的距離》中的文章比起來,那簡直是浮雲。看了他的文章,我覺得他與其他作家與眾不同,我認為他是一個堅強、執著、超脫,熱愛文學的人。

我喜歡這本書的理由是書中基本上沒有一句描述的是直白的硬道理,而都是通過一些具體的事例或者是作者平日生活裡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從中得出的啟示。通過作者的不斷探索的過程,我內心也跟著他一起思考,一起探究,這樣,有了這個思考的過程,所以作者得出的哲學概念就會好懂許多。

其中這本書讓我最欣賞的哲學理念是關於無聊與寂寞的話題,許多平凡人,包括我,時常會感到寂寞,感到孤獨。其實是自己的精神空虛,內心的孤獨,對生活的嚮往不是那麼的有慾望,這不是佛語裡經常說的四大皆空,無慾無求。而是自己對生活的不熱愛,不重視。不懂得發現生活中的美,缺少自身的一種精神價值以及精神家園。在人的現實生活之中,還應有獨立自主的精神家園。失去精神價值的生活,縱然轟轟烈烈,也只是浮光掠影的表象,是一種空虛和無聊的生活。“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都應該有一個自足的精神世界。這是一個安全的場所,其中珍藏著你最珍貴的寶物,任何災禍都不能侵犯它。”他告誡人們,不要讓瑣屑的生活淹沒自己,不要失去自己,尤其是不要失去精神家園,一個人擁有了精神家園,他就擁有了人生的價值和意義。所以,作者對於精神價值的理念以及寂寞空虛的看法令我煥然一新,從此我不會有這種無聊的感覺了。

讀了《守望的距離》,彷彿覺得自己似乎成熟了很多,如今再回想這本書的名字,守望的距離,別有內涵啊。這守望的意義在於等待幸福與快樂,但是不是焦急地去等待,而是耐心地等待。希望有一天,我守望的幸福與快樂能來到我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