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人才投入調研報告

加快改革發展、提升綜合實力、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離不開人才智力的強力支援。禹城市委、市政府站在戰略和全域性的高度,深刻認識到人才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基礎性、戰略性、關鍵性作用,深刻認識到實施人才強市戰略的極端重要性,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攬人才工作全域性,堅持以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為重點,立足實際、著眼未來、突出重點,統籌抓好黨政人才、專業技術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農村實用人才五支隊伍建設,緊緊抓住人才引進、培養、選拔、使用和激勵等環節,在完善人才工作體制機制,搭建人才創新創業平臺,優化人才成長髮展環境工作中作了有益的探索和嘗試,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人才投入調研報告

一、實施人才特區工程,加大財政支援力度

近年來,禹城市堅持把人才工作提升到全市戰略發展高度,著力完善人才發展體制機制,創新人才工作思路舉措,不斷提升縣域發展新優勢。每年設立1000萬元人才專項資金,用於企業招才引智獎勵和人才平臺建設。為切實解決高層次、高技能人才不足,本土人才管理使用難等問題,2010年以來,禹城市創新人才發展體制機制,實施了人才特區建設工程,充分做到讓人才“用當適任、用當其時、用當盡才”。

一是建設人才工作優惠政策“窪地”。積極開展企業人才需求調查,編制《緊缺高新技術人才引進目錄》,制定《禹城市人才及智力引進優惠政策》,《中共禹城市委禹城市人民政府關於命名錶彰100名“禹城市企業技術之星”的決定》《中共禹城市委禹城市人民政府關於聘任禹城市人民政府經濟發展顧問的決定》對來禹城工作的優秀人才提供優越條件和特殊照顧。引導25家高新技術企業建立人才科技開發基金,對高科技產品採取研發前補助、達產後獎勵。每名市領導聯絡1至2名優秀人才,幫助他們解決困難和問題,營造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圍。

二是形成中高階人才智力聚集“磁場”。在企業建成3個博士後工作站、1家院士工作站,在站博士達到38人;
依託企業建立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17個、省級工程研究中心9個、德州市首席專家崗位3個、大學生實習基地9處。目前,全市已聚集各類專業技術人才1500多人,其中引進外地碩士研究生59人、博士研究生13人、創新創業人才4人。

三是築造本土人才素質提升“基地”。定期選送企業中青年優秀人才赴國內外知名高校和企業培訓研修、實踐深造,組織參加國內外同行業學術交流,著力為企業培養科技帶頭人。目前,該市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6人,省級高層次人才入庫人選2人,山東省“泰山學者特聘專家”1人,德州市首席專家3人,德州市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21人;
有21名企業人才完成在職研究生教育,5人獲博士學位。2011年9月,禹城市被省委、省政府表彰為全省首批人才工作先進單位,是德州市唯一獲此殊榮的縣市。

二、科學分配專項資金、加大監督管理力度

為加強我市人才專項資金的管理,充分發揮資金的使用效益,加大監管力度,確保人才資金使用安全規範。圍繞“資金設到哪裡、制度就建到哪裡、監控就到達哪裡”原則,完善人才資金管理制度,從資金申報、審批、撥付等環節入手,強化管理與監督。加強國庫集中支付動態監控系統,對資金支付使用情況全程監控。探索建立人才資金使用績效評價體系,嚴格績效考核,強化支出責任,提高管理效率,確保資金使用安全規範、合理高效。

一是明確資金使用範圍。資金主要用於:各類人才隊伍建設所進行的培養、培訓、繼續教育;
引進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高層次人才、緊缺急需人才,引進國外智力及引智成果推廣示範、與國(境)外人才機構開展交流合作;
對來禹城創新、創業的領軍人才、高階人才的資助,海外高層次留學回國人才、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及後備人選科研資助。

二是健全人才投入體系。建立了政府引導、企業主體、社會參與的人才投入體系。完善並落實創業培訓補貼、貸款貼息、創業獎補、社會保險補貼和企業稅收優惠等政策,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在人才投入方面“四兩撥千斤”的引導作用,有效調動了用人單位等社會力量參與人才投資的積極性,逐步形成了以財政投入為引導、用人單位投入為主體、社會投入為補充的多元化投入機制,為推進人才事業發展創造了條件。

三是加強資金審計監督。人才引進資金使用堅持“突出重點、嚴格程式、注重效益、專款專用”的原則。財政對人才資金使用過程進行全程監督,保證資金安全,提高資金使用績效;
審計組織對人才資金的使用情況進行定期或不定期專項審計,並將審計結果報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對弄虛作假、截留、挪用和擠佔人才資金等違反財經紀律的單位和個人,將依法收回部分或全部資金,取消其以後年度專案資金的申報資格,並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人才專案主管部門對專案實施情況進行績效評價,結果作為下一年度人才專案審批的重要參考依據。

三、財政投入作用凸顯,“職業實訓基地”經驗值得借鑑

近年來全市投入人才經費8000餘萬元,支援高層次人才載體和平臺建設。積極與山大等高校共建研發創新平臺,現有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個,省級企業技術中心5個,,省級重點企業實驗室2個,省級高新技術企業35戶;
今年,將依託省級經濟開發區、市級工業園區和大型企業集團、教學科研機構,建設院士科研工作站和博士後科研工作基地,孵化一批高新技術企業。創新人才激勵機制。重獎在全市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專業技術人員和企業管理人員,對194名優秀專業技術人員和121名青年專業技術學科帶頭人發放人才津貼,定期組織優秀人才健康體檢、休假療養及國情考察,重大節日登門慰問,切實解決人才工作生活中的困難和問題,讓他們工作安心,生活舒心,創業有信心。

由於財政投入資金髮揮了引導作用,禹城職業實訓基地建設實現了突破。職教中心的現代物流工程實訓基地,中央財政投入140萬元,地方財政投入400萬元,學校自籌資金432萬元專案資金合計達972萬元,實訓基地建設大大改善了職業學校的專業實訓條件,提升了實訓裝備水平,學生實訓工位數和實訓學時大幅度增加,實訓基地的實訓裝備與企業生產相匹配,實訓內容與企業相關職業崗位的要求相結合,為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提供了基礎。實訓基地建設提升了職業學校的實訓裝備水平,與行業企業的裝置配置相匹配,為校企合作搭建了良好的平臺,有利於行業、企業與學校深度合作,開展“訂單”培養。企業與學校共建,開發實訓專案課程、制定教學計劃、實訓大綱等,企業技術專家擔任兼職教師參與教學,學校教師到企業實踐、承擔專案。徹底改變了過去由於缺少實訓裝置教師在黑板上教學生開機床的狀況,職業學校有條件按照技能型人才培養的要求,增強實踐技能訓練,推動了新一輪的職業教育教學改革,促進了工學結合、產教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創新。

四、查詢問題和不足,以便進一步完善提高

目前我市財政支援人才建設工作還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和不足。

一是人才隊伍的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主要表現為人才總量偏少,各類人才中高層次人才所佔的比重偏低,尤其是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較少,黨政人才隊伍中以通用型人才為主體,缺少符合我市產業發展要求的專業型公共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與技能人才資源發展不平衡,據不完全統計,我市工業企業中級以上職稱專業技術人才與技師以上職業技能人才對比超過10:1。企業經營管理人才隊伍和農村實用人才隊伍老化現象比較突出。

二是人才使用效率不高,流失的情況比較嚴重。人才資源對於經濟發展的實際作用,不僅取決於其質量的高低,還取決於其實際利用效率的大小。如果使用效率不高,即使是高質量的人才資源,也很難形成現實的有效產出。從我市的情況來看,人才使用效率總體上處於一般水平。部分行業和領域甚至超編缺才,資源浪費的現象比較嚴重。人才流失的現象比較嚴重,我市基礎教育質量優良,對培養本土人才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是每年禹城籍高校畢業生迴歸率卻明顯低於周邊縣市,這不僅造成教育資源的流失,也影響到後續人才的培養。

三是企業經營管理者總體素質不高,後繼乏人的現象比較明顯。主要表現為有過較大規模企業經營管理經驗的人才偏少,我市現有的一批企業經營管理者絕大多數起步於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是伴隨著鄉鎮和村辦企業的不斷髮展壯大而成長起來的,他們的特點是捨得吃苦、善於以靈活的經營機制搶佔市場資源。隨著市場經濟的逐漸規範和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其文化水平、發展理念、經營管理能力已不能適應企業發展的要求,成為制約企業做大做強的最大瓶頸。

四是技能人才匱乏,職業教育基礎薄弱,資源分散,不能滿足地方產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職業教育資源分散,很難形成合力,教育培訓機構師資不足、基礎薄弱的現象比較普遍。我市政府部門所屬學校開展職業技術培訓的共8家,分佈在教育、衛生、農業、勞動、經貿委等單位,各培訓單位各自為陣,投入分散,難以形成優勢資源。培訓的計劃性、針對性不強,與企業實際用工需求不相適應。如船舶修造業需要的焊接、切割等特殊工種,目前全市還沒有一家培訓機構具備相應的培訓能力。

五是人才市場對人才資源的基礎性配置功能還未能充分發揮。人才資源是人力資源中的高層次部分,是所有資源中起關鍵作用的資源。人才資源的市場配置程度,直接影響並決定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從我市現有人才市場來看,以舉辦會展式的現場招聘會為主要經營方式,同時提供一些諸如人才招聘和求職信息釋出、開展就業推薦等低端服務,這種粗放式的經營定位使得人才市場的服務方式單一,市場的集聚能力偏弱,對人才資源的基礎性配置功能難以發揮到位。

五、對財政支援人才建設政策的幾點建議

一是要充分發揮黨委總攬全域性、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充分發揮市場主體作用,從組織保障、政府投入、輿論宣傳等方面著力推進,在全社會形成重視人才、獎勵人才、尊重人才的濃厚氛圍。

二是要建立和完善科學規範的人才評價制度。探索建立以品德、知識、能力和業績為基本導向的評價標準,建立不同行業特點、不同職位和職業要求的人才指標評價體系。

三是要建立和完善公平有效的人才分配激勵制度。引導企事業單位創新分配製度,鼓勵各單位積極落實技術、專利、品牌、管理等要素參與分配的各種實現方式。積極探索股權、協議工資、專案工資、年薪制、風險投入、補充保險等多元化的分配形式。

四是要建立和完善高效益的人才資本投入機制。發揮政府對人才資本投資的導向作用。由政府設立人才開發專項資金,主要用於緊缺人才、拔尖人才、領軍人才、高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對高層次人才創業專案、重點科研專案的資助。按照市場法則推進多元化投入。發揮用人單位的主體作用,進一步強化用人單位吸納人才的主體地位,鼓勵用人單位設立人才開發資金,發揮社會投資的補充作用,鼓勵社會力量開展人才資源開發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