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高一下冊語文教案8篇

提前寫好教案才能上好課、上精彩的課,教案在起草的時候,老師一定要注意與時俱進,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高一下冊語文教案8篇,感謝您的參閱。

高一下冊語文教案8篇

高一下冊語文教案篇1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曹操作為*臣逆賊的形象。

2、背誦詩歌的第一小節。

3、分析作者的憂思之情。

過程與方法:

1、多朗讀,從朗誦中感知詩歌的意思。

2、捉住能表現作者心情的字如“憂”,進行賞析。

情感態度價值觀:

1、感知曹操的遠大志向和英雄形象。

2、培養高中的獨立評價能力。

教學方法:美讀法、討論法、啟發誘導法。

教學方式:多媒體教學。

教學課時:一課時。

匯入:同學們有看過三國演義的嗎?在三國演義裡曹操是什麼樣的形象?

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這樣評價曹操: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現在同學們看這幅圖片,只這是京劇中曹操的形象,同學們曹操的臉有什麼特點?白色的。那位同學知道京劇中白色代表什麼型別的人。代表的是陰險*詐的人。

展示《觀滄海》的幻燈片。

二、學習文字。帶著對曹操詩歌的這種感受,我們一起學習曹操的另一首非常的詩歌《短歌行》。

1、朗讀,先讓學生朗讀一遍,從朗讀中檢查他們的預習情況,對詩歌的把握如何?

然後播放錄音,讓學生感受一下,別人是如何朗讀短歌行,注意感情的輕重舒緩。

預設:在讓學生聽完朗誦之後再讀一遍。

小結朗讀:同學們讀得很流暢,但感情把握不到位,這是因為詩歌離我們的年代比較久遠,所以對於它所表達的情感可能把握得不夠到位,那我們就深入地瞭解一下詩歌,請同學們看一下這首詩中,最能體現出作者心情的是什麼詞?

預設回答:憂

2、范仲淹登岳陽樓的時候為國為民,發現“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一代丞相的情懷,那同學們看一下曹操他憂的物件是什麼?

先不著急回答,我們說這首詩總共有兩段,但是我們還可以把這兩段分為四節,所以我們先來齊讀第一節(從開頭至唯有杜康)女生讀一句,男生讀後一句,我們先把這一小節讀一下,從中看作者“憂”什麼?

預設:憂的是人生苦短。

同學們是如何看出來的。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3、愁來了,我們不能視而不見啊,在詩中曹操是如何來解決的愁苦的?

預設: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這裡的杜康代指的是什麼?酒。這說明曹操是想借酒消愁了,那酒能不能真正的消解愁悶呀。

預設:不能,那你認為什麼才能消除曹操的愁悶。

預設。“是人才。”

→你從哪句中可以看出是人才?

“青青子衿,憂憂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這句詩是出自哪兒的?展示幻燈片,補充《子衿》的下一句。指出曹操的用意是:渴望人才的投靠。所以作者的第二層憂是什麼呀?

幻燈片展示:賢才難得。

那同學們想一下,作為領導人,怎麼樣才能吸引人才呀。

預設:給人才提供優厚的待遇。

→那曹操給那些人才怎麼來保證

預設:“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小節:所以從這節詩歌中,我們可以看出作者的有憂愁,瞭解作者的感情,現在請同學們,我們再把前面的朗讀部分,我們合起來讀一遍。女生讀前一句,男生讀後一句,注意把握情感。讀完之後,到後兩句在合,全班一起朗讀。

預設:同學們說一下,是不是比前面進步,很好,值得鼓勵。

小匯入:中國詩歌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情感都是貫穿其中,那我們在往下學習作者的憂思之情是如何貫穿到下文中的。

讓一個學生來朗讀一下下半節。

→哪個同學能不能和我們說一下第二節首句中的明月作者用意何在?是不是真的像上天去摘取天上的明月呀。

預設:是用明月來喻指人才,指出人才難得。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作者是在反覆地歌詠著渴賢之憂啊。

但接下來作者卻寫到了什麼?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宴,心念舊恩。”

→哪個同學來說一下這句是表明什麼的。

人才來歸順曹操了,那人才都來了,曹操還憂什麼?

三憂功業未就。

→對人才的憂思,貫穿了全文,但第二節有一處是作者寫作者的歡喜之情的,是因為人才來和他交心,來歸順他了。同學們看是哪句?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宴,心念舊恩。”

→那人才都來了,作者還憂什麼呢?

三憂功業未就。

小結:所以人才的憂思,人生的苦短,都是因為功業未就,因此曹操為了自己的功業,他又對哪些人才伸出了橄欖枝?曹操是如何說的?

預設:“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是那些在三國鼎立的情況下不知道該何去何從的賢才們。

→這裡曹操站在那些賢才的角度去慮及他們的前途,把賢才的煎熬變成當成自己的煎熬。這裡曹操換位考是替賢才擔憂之外,他是否還有另一層意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曹操用了兩個典故,一週公自喻,說明自己有周公一樣對待人才的心,有海一樣寬廣的胸懷。所以我會重用賢才的。

小結:1、曹操說歌以詠志,那這首詩曹操抒發自己的憂思之愁是為了表明什麼志向?

招賢納士,統一天下。

2、中國崇尚一句話:“文如其人。”通過這篇文章的學習,同學們你認為曹操是什麼樣的人?

總結:幻燈片展示。

播放電視劇《短歌行》主題曲,引入到曹操英雄的形象。

背誦。

課堂總結:曹操不管是在歷還是在民間文化上,都是以*臣、逆賊的形象示眾,但從我們的文學作品裡我們還是能看出曹操他是一個有志向、有追求的英雄。所以同學們看文學一定要以事實為根據,學會從文學作品中去分析人物形象,形成自己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

高一下冊語文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瞭解韓愈關於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

2.學習借鑑本文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3.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實詞“傳、師、從”,虛詞“以、也、則、於、乎、所以”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區別古今異義詞語。

4.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

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從師的風尚,但是唐朝時候,人們卻以從師為恥。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譁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韓愈倡言師道,觸犯流俗、勇氣可嘉。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的文章《師說》。

二、作者介紹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文學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為人們所傳誦的優秀散文。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氣勢雄壯,因此後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解題

“說”是一種議論文的文體,可以先敘後議,也可夾敘夾議。“說”與“論”相比要隨便些。像《捕蛇者說》《馬說》都屬“說”一類文體。“說”,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都可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師說》意思是解說關於“從師”的道理。

四、研習課文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學生自讀課文,查字詞典疏通文字,並根據註解初步弄清文章的含義。教師巡迴指導。

(2)請學生統計本課的生難字詞,並注音解釋,可將有關的內容整理在筆記本上,教師請兩位同學到黑板上將自己整理的內容寫出,然後全班同學一起訂正、補充。

2.具體研習,突出重點難點。

(1)請學生自由翻譯課文,要放聲翻譯,提倡討論。

(2)學生相互討論,將自己的疑難問題提出,以求教於周圍同學,最後全班統一討論,請同學向全班學生和老師詢疑問難,教師或引導學生回答,或親自回答。

(3)學生朗讀課文。

(4)教師範讀課文。

(說明:本課主要任務是在理解寫作背景、熟悉作家的基礎之上把握文意,以學生自學為主,培養其獨立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誦讀也是學習語文的`重要方式,通過誦讀可以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文章的思想內容與藝術風格。)

五、佈置作業

完成課後練習第一題。

第二課時

一、研習課文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

討論後明確:古之學者必有師,這句開門見山,不僅起到點題作用,而且籠罩全文,概括了要論及的內容、範圍。

2.分析第一段:作者怎樣從理論上對中心論點作初步論證的?

討論後明確:第一層:提出中心論點;第二層:正面概論教師的職能;第三層:反面論述無師不能解惑,從理論上闡明從師的必要性;第四層:正面提出擇師標準;第五層:歸納上文,提出從師的原則:無貴無踐,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3.分析第二段:

(1)說說這一段與第一段是怎樣聯絡的?

討論後明確:批判當時士大夫恥於從師的不良風氣,通過鍼砭時弊,從反面論證第一段所提出的中心論點。

(2)這一段的分論點是什麼?

討論後明確:第一句: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3)為了論證分論點,為了抨擊“恥學於師”的人,作者從哪三個方面進行了對比論證?

討論後明確:

a.縱比

古之聖人:從師而問。

今之眾人:恥學於師。

作者的議論:聖益聖,愚益愚,其皆出於此乎?

b.自比

對其子:擇師而教。

對其身:恥學於師。

作者的議論:國小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c.橫比

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土大夫:群聚而笑之。

作者的觀點:師道之不復,可知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4.分析第三段:

(1)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闡述了什麼觀點?作出了什麼論斷?

討論後明確:用孔子的言和行兩方面的事例論證“聖人無常師”的論點,最後作者從孔子的事例中推斷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的結論。

(2)本段的分論點?所用的論證方法?

討論後明確:聖人無常師。舉例論證。

5.分析第四段:

提問:

(1)作者為什麼稱讚李蟠?

(2)這段文字的作用是什麼?

討論後明確:

(1)作者讚揚李蟠,既是對他不從流俗的肯定,也是對士大夫們“不從師”的有力批判;既鍼砭時弊,又通過讚揚李蟠倡導從師。

(2)說明寫作本文的原因。

二、欣賞品味

問題:本文語言上有什麼特點?

討論後明確:

(1)整句散句結合:整齊的排偶句和靈活的散句交錯運用,配合自然,錯落有致。

(2)一個意思,多種句式。第二段結語一句比一句重。

(3)頂真修辭手法的運用。如:“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三、課堂訓練

(1)完成課後練習第二、三、四題。

高一下冊語文教案篇3

?教學目標】

1、品味詩中表現出來的求賢若渴的思想

2、提高學生的古詩詞鑑賞能力

3、培養高尚的品德情操

?教學方法】誦讀鑑賞,討論分析

?教學設想】通過誦讀、分析討論,體味《短歌行》“憂”而奮發、慷慨悲涼的思想感情。

?教學課時】一課時

?具體教學步驟】

一、導語

毛澤東在《沁園春•雪》裡以吐納風雲的氣勢,睥睨歷代君主:“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_。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誠然,以毛澤東的文治武功,的確可以站在這樣的高度去俯視封建君王。如果歷只有一個人可以與他相提並論,這個人只能是魏武帝曹操。

二、作者介紹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瞞,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他實行“唯才是舉”的政策。“挾天子以令諸侯”。“外定武功,內興文學”,對歷史的發展有不可泯滅的功勳。曹操有很高的藝術修養。他的樂府詩繼承漢樂府民歌“緣事而發”的現實主義精神。其詩語言質樸,情感深沉,格調蒼涼悲壯,有很高的藝術性。有《曹操集》。

三、寫作背景

赤壁大戰前夕,在曹軍用鐵鎖連舟之後,曹操看著大軍威武的氣勢,以為不日就可掃平四海,統一中原,不禁喜從中來,於是備齊鼓樂,以歌舞壯軍威,飲至半夜,忽聞鴉聲望南飛鳴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槊歌此《短歌行》,意下抒發了自己立志統一中原的雄心鬥志,不禁令人感慨,可惜不久之後,曹操即被孫劉聯軍大敗赤壁,然而這首不朽的樂府詩卻被廣為傳唱。

四、文題理解

?短歌行》是漢樂府的舊題,屬《相和歌•平調曲》。樂府又有《長歌行》。長歌、短歌是指曲調長短而言。行,古代歌曲的一種體裁。這大概是用於宴會的歌辭。

五、同學有感情朗誦示範朗誦

六、整體感知、賞析全篇

(一)解構詩句分節鑑賞

分解1【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幽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在裡作者強調他非常發愁,那麼愁的是什麼呢?格調(風骨)如何?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情調悲涼,慨嘆人生短促和年華消逝;更重要的是全詩洋溢著高昂的情緒,蘊藏著及時努力的思想。而與詩人求賢未得、功業未就有密切關係。

在這八句詩中,主要的情感特徵就是一個“愁”字,“愁”到需要用酒來消解。“愁”這種感情本身是無法評價的,能夠評價的只是這種情感的客觀內容,也就是為什麼而“愁”。由於自私、頹廢、甚至反動的緣故而愁,那麼這愁就是一種消極的感情;反之,為著某種有進步意義的目的而愁,那就成為一種積極的情感。放到具體的歷史背景中看,曹操在這裡所表達的愁緒就是屬於後者,應該得到恰當的歷史評價。

分解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設疑:這裡引用的哪些詩句?表達了什麼內容?運用的是什麼手法?

明確:這八句情味更加纏綿深長了。“青青”二句原來是《詩經•鄭風•子衿》中的話,原詩是寫一個姑娘在思念她的愛人(“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領啊,深深縈迴在我的心靈。雖然我不能去找你,你為什麼不主動傳給我音信?)曹操引用這首詩,而且還說自己一直低低地吟誦它,這實在是太巧妙了。用典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對“賢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兩句話:“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曹操由於事實上不可能一個一個地去找那些“賢才”,所以他便用這種含蓄的方法來提醒他們:“就算我沒有去找你們,你們為什麼不主動來投奔我呢?”由這一層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用心實在是太周到了,的確具有感人的力量。而這感人力量正體現了文藝創作的政治性與藝術性的結合。

緊接著他又引用《詩經•小雅•鹿鳴》中的四句,描寫賓主歡宴的情景,意思是說只要你們到我這裡來,我是一定會竭誠待以“嘉賓”之禮的。這八句仍然沒有明確地說出“求才”二字,因為曹操所寫的是詩,所以用了典故來作比喻,這就是“婉而多諷”的表現方法(即含蓄的表達方式)。

分解3【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宴,心念舊恩。】

設問:這組詩句與前面詩段是怎樣關聯並發展詩意的?

提示:這八句是對以上十六句的強調和照應。以上十六句主要講了兩個意思,即為求賢而愁,又表示要待賢以禮。前四句又在講憂愁,是照應第一個八句;後四句講“賢才”到來,是照應第二個八句。因此使全詩更有抑揚低昂、反覆詠歎之致,加強了抒情的濃度。再從表達詩的文學主題來看,這八句也不是簡單重複,而是含有深意的。

第一種說法:天上的明月常在執行,不會停止(“掇”通“輟”,“晉樂所奏”的《短歌行》正作“輟”,即停止的意思);同樣,我的求賢之思也是不會斷絕的。關於這一點作者在下文還要有更加明確的表示,這裡不過是承上啟下,起到過渡與襯墊的作用。

第二種說法:“明明如月,何時可掇?”字面意為“天上那明亮皎潔的月亮,什麼時候才可以摘取呢?”這裡運用了比喻的手法,將賢才比喻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達渴望賢才來歸的心意。而在這還沒有實現的情況下,才“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分解4【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設疑:前四句的內容可作那些解讀?

前四句是自然環境描寫。相傳這首詩寫於曹操與孫權對戰前夕,曹操在長江邊宴請諸將,其實月近中天,使詩人豪興大發。所以曹操以烏鵲繞樹、“何枝可依”的情景來啟發賢士,不要三心二意,要善於擇枝而棲,趕緊到自己這一邊來。這四句詩生動刻畫了那些猶豫徬徨者的處境與心情,然而作者不僅絲毫未加指責,反而在濃郁的詩意中透露著對這一些人的關心和同情。完全是以通情達理的姿態來吸引和爭取人才,也是充分發揮了詩歌所特有的感染作用。

設問:最後四句是怎樣表達主旨的?

分析提示:最後四句畫龍點睛,明明白白地披肝瀝膽,希望人才都來歸我,確切地點明瞭本詩的主題。引用“周公吐哺”的典故突出地表現了作者求賢若渴的心情。“山不厭高,海不厭深”二句也是通過比喻極有說服力地表現了人才越多越好(山不厭土,故能成其高;海不厭水,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厭士,故天下歸心)。

(二)根據所講分組討論回答問題

1、詩作表達了什麼樣的主旨(主題思想)?

2、本詩運用了那些藝術表現手法?

3、詩人如何曲折表達自己求賢若渴的急切心情的?

七、小結

?短歌行》的流露了作者渴望招賢納士、建功立業的急切心情,希望有大量人才來為自己所用。曹操在其政治活動中,曾大力強調“唯才是舉”,為此而先後釋出了“求賢令”“舉士令”“求逸才令”等,而《短歌行》實際上就是一曲“求賢歌”、又正因為運用了詩歌的形式,含有豐富的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到獨特的感染作用。有力地宣傳了他所堅持的主張,配合了他所頒發的政令。

八、作業熟練誦讀領悟主旨

九、板書設計

高一下冊語文教案篇4

一、學情分析

本學期我繼續擔任高一(15)班、高一(16)班兩個班的語文教學工作。一學期下來,感覺兩個班的學生大部分學習態度端正,有較強的上進心。但從具體學習情況來看,語文學習的重視程度不夠,學習習慣仍未完全養成,有些學生語文基礎較薄弱,仍不會或不願預習,課堂上聽、記不能協調,不會主動記筆記;大多數學生雖能大致掌握教材內容,但整合、梳理能力欠缺,遷移能力不夠。另外,較少一部分學生在語文學習上缺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依然停留在全盤接受教師灌輸的觀念上,在認識和方法上只注重死記硬背,很少深入理解分析。

二、教材分析

本學期要完成語文必修3與必修4兩本教材的學習。與過去的教材相比,更加重視古詩文的鑑賞與誦讀。此外,結構變化也很大,總體目的是在國中階段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語文能力,培養初步的審美能力和探究能力。

三、教學措施

為了進一步“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益”本學期我制定瞭如下教學計劃:

1、強化教學常規,提高教學效率。必須認真備課、精心設計。編制教案、學案,做到:

①教育目標和能力目標明確;

②知識、能力及語文實踐活動內容具體落實;

③教法安排和學法指導實在可行;

④重點難點清楚、教學過程明晰;

⑤版書設計實用。要改進教法、講究效果,儘可能增大課堂容量和資訊密度,引導學生動手動腦動口,為學生自主學習創設良好的情境和條件,要努力幫助學生克服“不願學、不勤學、不會學”的現象,力求在45分鐘內給學生具體、實惠的知識和相應的能力。

2、訓練要落實:

①教師要精心選擇、組織訓練題,做到每課有練習。

②凡要求學生做的教師必須先做;

③所有訓練教師都必須收、查、改、評,不得簡單地公佈答案了事。

3、教學以精讀課文為範文,以點帶面,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和技巧。

4、重視文言知識的積累,在熟讀背誦的基礎上把握文言實詞、虛詞、句式、用法的相關知識和使用方法。

5、使學生掌握大學聯考詩歌鑑賞的技巧。

6、加強培優輔差工作,特別是對差生的輔導的教學要有耐心。

7、重視作文教學,努力提高語文學習的整體水平。

8、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品質和習慣:規規矩矩地寫字,仔仔細細地讀書,踏踏實實地練習,認認真真地寫作,隨時留心觀察、廣泛涉獵,自覺動腦動手,積極創造性學習。該記的、該寫的、該背的、該說的、該操作的,務求掌握。要特別注意學生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的培養。

9、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自主學習意識和習慣,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

高中是人生中的關鍵階段,大家一定要好好把握高中,編輯老師為大家整理的高一下學期語文教學工作計劃,希望大家喜歡。

高一下冊語文教案篇5

1、聯絡劇情,把握竇娥的性格,認識竇娥善良美好的靈魂。

2、認識元朝社會的黑暗與腐敗。

3、感悟悲劇美,理解悲劇的教育作用。

教學重點:

對“三樁誓願”的理解

教學難點:

1、“三樁誓願”是浪漫主義手法

2、悲劇的教育作用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高一# 導語。

魯迅說:“悲劇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祝福》展示了一位勤勞、善良的女性祥林嫂被毀滅的過程,顯示了封建禮教的罪惡。“列之於世界大悲劇之中亦無愧色”的古典悲劇精品《竇娥冤》則展示了一位精神高尚的善良女性竇娥被毀滅的過程。

有價值而被毀滅是令人痛苦的,那竇娥究竟犯了何法要被毀滅呢?

二、介紹關漢卿。

關漢卿,號己齋叟,金末元初大都(現北京)人。元代雜劇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國戲劇最早最偉大的戲劇作家。他與鄭光祖、白樸、馬致遠齊名,被稱為“元曲四大家”。

元代人說他:“生而倜儻,博學能文,滑稽多智,蘊籍風流,為一時之冠。”他曾在散曲《南呂一枝花?不伏老》中說自己精音律,會吟詩,能吹蕭彈琴,歌唱舞蹈,也會下棋射獵,多才多藝。

元代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銳,關漢卿不滿社會現實,不僅寫作劇本,有時還登臺演唱,借雜劇來揭露黑暗現實,寄託自己的社會理想。他一生創作雜劇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現僅存15部。《竇娥冤》《救風塵》《望江亭》《拜月亭》《單刀會》等流傳很廣。其中的《竇娥冤》是我國十大古典悲劇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三、介紹元雜劇:元雜劇有一套較嚴格的體制。

(1)結構:元雜劇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個別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連演。

折是音樂組織的單元,也是故事情節發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較多的場次,類似於現代戲劇的“幕”。有的雜劇還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當於現代劇的序幕,用來說明情節,介紹人物。

雜劇每折限用同一宮調的曲牌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時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獨唱。(其他角色只有說白),分別稱為“末本”或“旦本”。

(2)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淨、醜等。元雜劇每本戲只有一個主角,男主角稱正末,女主角稱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淨:俗稱“大花臉”,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異之處的人物。如張飛、李逵。

醜:俗稱“小花臉”,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還有孛(bó)老(老頭兒)、卜兒(老婦人)、孤(官員)、徠兒(小廝)。

(3)劇本的構成:劇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構成。

唱詞是按一定的宮調(樂調)、曲牌(曲譜)寫成的韻文。元雜劇規定,每一折戲,唱同一宮調的一套曲子,其宮調和每套曲子的先後順序都有慣例規定。

科是戲劇動作的總稱。包括舞臺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白是“賓白”,是劇中人的說白部分。”賓白又分以下四種:對白:人物對話;獨白:人物自敘;旁白:背過別的人物自敘心理話;帶白:唱詞中的插話。

賓白是元雜劇中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所謂“曲白相生,方盡劇情之妙”,正說明這一點。

四、女生齊讀[端正好],男生思考:此曲中哪些字詞說明竇娥是冤枉的,而且冤得很深?

生答,討論,明確:“沒來由”“不提防”可見竇娥是冤枉的,是蒙冤。“動地驚天”表明她冤屈之深。(板書:蒙冤)

竇娥臨刑前不禁要將天地生埋怨。

五、在把握劇情的基礎上揣摩試讀[滾繡球],共同思考:竇娥為何埋怨天地?

女生讀,男生點評。男生讀,老師點評。

感情是:信賴(天地)——懷疑(天地)——控訴(天地)——悲憤。

高一下冊語文教案篇6

教材分析:

?故都的秋》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第一單元第二篇課文,本單元學習寫景狀物散文,本單元的學習必須反覆閱讀,用心品味,感悟所寫之景,所言之情。《故都的秋》是郁達夫一篇頗具特色的散文,1934年8月寫於北平,全文緊扣清、靜、悲涼落筆,描繪了秋院清晨、秋槐落蕊、秋蟬殘鳴、閒話秋涼、勝日秋果等畫面,以情馭景,以景顯情,將自然的客觀色彩(故都的秋色)與作家內心的主觀色彩(個人心情)完美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戀,情中有秋的落寞。

學情分析:

本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是朱自清寫的《荷塘月色》,所寫景色較為具體,考查的是學生的形象思維。而本文所寫的秋味則是抽象難把握的,對學生的邏輯思維提出了較高要求。高一學生還沒有養成圈點批註的閱讀習慣,閱讀中不能準確捕捉重點詞句,通過學習力求幫助他們學會鑑賞散文,把握主旨。

教學目標:

1、能說出郁達夫生平及其創作風格。

2、能抓住清、靜、悲涼來賞析故都的秋,感受本文形散神聚的結構特點,初步掌握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寫作方法。

3、領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來的主觀感情。

設計思想:

以學生自讀為主,教師點撥為輔,引導學生合作探究;讀寫結合。

教學重難點:

重點:體會故都的秋的清、靜、悲涼的特點;掌握文章以情馭景、以景顯情、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難點:體會作者對故都的秋的讚美中所流露出的悲涼、傷感之情。

教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方法:

導讀法,點撥法

教學流程:

一、由題匯入,溫故知新

由題切入。回顧《荷塘月色》標題與文章內容的關係,品味本文標題。從題目可以得出寫作內容是秋,而故都中的故字表明是舊的,含著歷史厚重感以及作者深切的眷戀之情。引導學生聚焦在秋上速讀全文。(意圖:教給學生由題入文的讀書方法)

二、整體感知,歸納點撥

要求學生帶著課後練習第一題再讀課文,圈點批註。學生通過自主閱讀思考,小組討論交流後,教師通過板書點撥明確行文思路和內容結構。明確幾幅秋景圖。

三、圈點批註,鑑賞語句

要求學生帶著課後練習第二題再讀課文,圈點批註。全班交流,教師參與點撥,並由此引入作者生平介紹,知人論世,水到渠成的挖掘文章背後的主觀情。

四、合作探究,拓展遷移

結合背景,揭示故都秋的特點。

五、課堂小結,佈置作業

分組朗讀全文,再次感悟文章結構和語言。

高一下冊語文教案篇7

教學目標

1、瞭解屈原憂國憂民、獻身理想的愛國情感。

2、《離騷》的歷史地位、影響、體裁。

3、學習、掌握文言實詞、虛詞,培養學生閱讀古詩文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1、賦和比的寫法。

2、屈原的精神及理想。

教學方法

誦讀法、點撥法。

課時安排

共2課時。

一、對聯匯入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它的起源,流傳最廣的是紀念屈原之說。古往今來,歷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許多佳聯妙對,對這位偉大的思想家、愛國詩人充滿了緬懷之情。

武昌東湖有座“行吟閣”,其名取《史記》中“屈原至於江濱,披髮行吟澤畔”之意。閣中有原國家副主席董必武的題聯:

旨遠辭高,同風雅並舉;

行廉志潔,與日月爭光。

司馬遷在《屈原列傳》中這樣評價屈原的詩品人品:《離騷》和《國風》、《小雅》一樣,同為國粹,“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董老將司馬之言信手拈來,巧撰成聯,上聯歌頌屈原不凡的才華,其作品可與風雅頌齊名;下聯讚美屈原高尚的品格,行廉守潔不染塵。全聯用語簡約,含義深刻。

戰國時代,楚秦爭霸,屈原倡導富國強兵,聯齊抗秦。以上官大夫靳尚為首的一幫奸臣卻百般詆譭、加害屈原。清代文人李元度以愛憎分明的情感,撰成一聯:

上官吏,彼何人,三戶僅存,忍使忠良殄瘁?

太史公,真知己,千秋定論,能教日月爭光。

上聯強烈抨擊上官大夫陷害忠良。下聯頌揚太史公司馬遷是屈原的知音,對屈大夫做出了千秋定論。

楚懷王聽信讒言,疏遠了屈原,但他的愛國之心忠貞不貳。西漢傑出政治家、文學家賈誼,曾任長沙王太傅,常以屈原自比。《離騷》和《治安策》,分別是他們的代表作。在長沙的“屈賈祠”,有一副楹聯頌揚他倆的愛國之心,蓋世之才:

親不負楚,疏不負樑,愛國忠君真氣節;

騷可為經,策可為史,經天緯地大文章。

“親不負楚”指屈原與楚王同姓,故曰“親”;“疏不負樑”指賈誼與樑懷王異姓,故曰“疏”。

楚國的郢都被秦軍攻破後,流放途中的屈原心如刀絞,他寫下絕筆《懷沙》後,仰天長嘆,抱石投入滾滾汨羅江。在汨羅江屈原祠懸掛的哀輓聯,述說著這段歷史:

哀郢矢孤忠,三百篇中,獨宗變雅開新格;

懷沙沉此地,二千年後,唯有灘聲似舊時。

屈原投江自盡後,宋玉哀痛不已。他一遍又一遍地深情呼喚:“魂歸來兮!”為屈原招魂。李元度以此為題,撰成一聯:

江上峰青,九歌遙和湘靈曲;

湖南草綠,三迭重招宋玉魂。

在長沙嶽麓山的三閭大夫祠中,悼念屈原的一副楹聯,情感更濃烈,意境更深刻,在紀念屈原的對聯中堪稱上品:

何處招魂,香草還生三戶地;

當年呵壁,湘流應識九歌心。

聯中引用了許多典故:《楚辭》中把“香草”喻作賢臣。“三戶地”指楚國,出自《史記·項羽本紀》:“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呵壁”出自王逸的《天問序》:“屈原放逐,憂心愁悴……因書其壁,呵而問之,以洩憤懣。”“九歌”是屈原的作品,文中充滿思念與哀傷之情,是屈原逐放後憂憤心境與愛國思想的寄託。

屈原以身許國,雖死猶生,他的精神如日月經天,江河行地。汨羅江屈原祠中的一副對聯,把奔騰不息的汨羅江,看成了屈原的化身:

萬頃重湖悲去國;

一江千古屬斯人。

屈原逝去已兩千多年,他所魂牽夢繞的三楚大地,如今舊貌換新顏。生活在太平盛世的荊楚兒女,怎麼也忘不了這位歷史偉人。湖南長沙的“屈賈祠”中,有這樣一副楹聯:

千古名勝又重新,是誰潤色江山?應追思屈子文章,賈生才調;

四面烽煙都掃盡,到此安排樽酒,好攜來洞庭秋月,衡嶽春雲。

二、屈原和《離騷》簡介

1、屈原

屈原(約前339-約前278),名平,字原。詩人,政治家。戰國時期楚國人,自幼勤奮好學,胸懷大志,據《史記屈原列傳》記載,屈原“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入則與王圖義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付諸侯。王甚任之。”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26歲就擔任楚國左徒兼三閭大夫。他主張授賢任能,彰明法度。這就突破了貴族階級的侷限,而適應了新興階級的政治要求。他的主張遭到了朝中奸佞小人的嫉妒和詆譭。楚懷王聽信讒言,便疏遠了屈原。聯齊抗秦:在秦國兼併六國的目的越來越明顯時,主張聯齊抗秦。時縱橫家張儀自秦赴楚,勸楚懷王親秦絕齊,以割地六百里的空言為餌。懷王貪圖土地,輕信張儀之言,斷絕齊、楚聯盟。後懷王發現上當,遂發兵攻打秦國,結果損兵折將,且破壞了齊、楚關係。懷王又聽信張儀之言,人秦討商於之地,最後客死他鄉。楚懷王死後,頃襄王繼位,以其弟子蘭為令尹。當時,楚國人都責怪子蘭勸懷王入秦的過錯,所以,屈原受到廣泛的同情。但子蘭非但不思其過,反而唆使上官大夫向頃襄王誹謗屈原。頃襄王在一怒之下,再次把屈原流放到江南地區。這時他“被髮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屈原的政治思想破滅,雖有心報國,卻無力迴天,頃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難捱,只得以死明志,於公元前227年5月端午節這天抱石投汨羅江而死。

屈原誕生在山青水秀的秭歸樂平裡。(傳說秭歸縣名由屈原而來。屈原有個姐姐,屈原被流放前,她曾特地趕回來寬慰弟弟,其情其景,感人至深。後人為表示對這位賢惠的姐姐的敬意,將縣名改為“姊歸”,後演變為現在的“秭歸”。)秭歸鳥即子規鳥。相傳為屈原妹妹屈麼姑的精靈所化,每年農曆五月,此鳥叫聲“我哥回呦!我哥回呦!”以提醒人們做粽子、修龍舟,準備迎接端午佳節,祭祀屈原。

端午節的原始形態是慶豐收,後因屈原投江這一天剛好是端午節,所以這個節日的意義就漸漸讓位於對屈原的悼念,也稱“詩人節”。每年端午節,秭歸人民還在屈原沱上賽龍舟。這一撫慰屈原忠靈的古俗世代相傳並延至今日。

屈原是一位具有遠舊卓越的政治家,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第一位大詩人,是三峽裡的“第一流才子”。1953年,屈原還被列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會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紀念。

屈原的作品,根據劉向、劉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離騷》1篇,《天問》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遠遊》《卜居》《漁父》各1篇。《離騷》《天問》《九歌》可以作為屈原作品三種類型的代表,聲貫古今,名揚中外。

聽配樂誦讀,理解全詩內容。

2、楚辭和《離騷》

?楚辭》,是戰國時期興起於楚國的一種詩歌樣式。楚辭的特徵:形式上兩兩成句,多在6至8個字之間;上分句末尾常用虛詞“兮”或“思”;節奏明顯,音調舒緩,富於音樂美;涉及許多歷史傳說、神話故事、風俗習尚;所使用的藝術手段很多,抒情風格濃郁,帶有鮮明的楚文化色彩。騷體詩在形式上打破了《詩經》那種以四言為主的體制,在民歌的基礎上又繼承了散文的筆法,句式長短參差,形式比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語勢,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

西漢前期始稱之為“楚辭”。因其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離騷》,故後人也用“騷”來指楚辭,也叫騷體詩。漢代以後,“楚辭”又成為屈原、宋玉等人作品的總集名。文學史上向來“風騷”並稱,“風”即是指我們剛剛學過的《詩經》中的《國風》,“騷”就是指我們本週要學習的《離騷》。毛澤東在《沁園春?雪》中感嘆古代帝王們武功有餘而風騷不足,“唐宗宋祖,稍遜風騷”。“體格風騷”“賣弄風騷”“各領風騷數百年”.

?離騷》,這是屈原的代表作,是屈原用血淚所凝成的生命輓歌,作品的波瀾壯闊,氣象萬千,正反映了作者豐富而複雜的鬥爭生活,堅貞而熾烈的愛國心情。有372句,分93節,共2464字,是中國古代最長的浪漫主義抒情詩。《離騷》說:“離騷者,猶離猶也。”班固說:“離,猶遭也;騷,憂也。明己遭憂作辭也。”王逸說:“離,別也;騷,愁也。”綜合各家解說,屈原是因被讒見疏,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熱情以至於整個生命所熔鑄而成的巨集偉詩篇。《離騷》這裡節選的是《離騷》前面一部分,共46句。按習慣,《離騷》以節論,每四句一韻節,課文前44句為前11節,最後兩句“曰黃昏以為期,羌中道而改路”歷來被認為後人新增的。

聽配樂誦讀,理解全詩內容。

瞭解“騷體詩”的形式特點,學會朗讀

(1)四句一韻,

(2)多用“兮”字,

(3)每節一般是三、四個節拍,隨文切分。如: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

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三、齊讀全文,找出文中能體現屈原高貴品質的詩句,並摘抄。

“豈餘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指九天以為正兮,夫維靈脩之故也”--忠君報國,雖死不悔。

“餘固知謇謇之為患兮,忍而不能捨也”--堅持真理,永不言棄。

這些感天動地的詩句,令我們感受到詩人高貴的品質,寧死不屈的精神。正如司馬遷所贊:“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而從此,一種永世不曾泯滅的信念--對真理的信仰和對理想的追求,一種千古不變的情愫--對祖國的熱愛和對鄉土的依戀,深探注入到中華文化中來,成為我們民族文化的光輝傳統。

除了直抒胸臆外,屈原還用了另外的手法來表達自己的志向品格--香草美人喻

畫菊鄭思肖

花開不併百花叢,獨立疏籬趣無窮。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託物言志)

鄭思肖是南宋末年朝廷遺臣。南宋滅亡後他隱居在蘇州一個寺廟裡,終身不仕。平時左臥方向總是朝著南方,所以號“所南”。他畫的蘭花根不著土,稱作“無土蘭”。有人問這個緣故,他說:“現在連立足之地也沒有了,你讓我的蘭花到哪裡生根呢?”可見,這是一位很有氣節的畫家。他的題畫詩《畫菊》,正是這種情懷的表露。詩裡,菊花已經被賦予了一種高貴的人格,將菊花凋不落瓣的自然屬性昇華為社會的、民族的意義,何為菊花,何為畫家、詩人,我們已無從分辨了。前兩句寫菊花遠離百花叢,獨自開放,表示自己不與元朝合作。後兩句進一步寫菊花寧願枯死枝頭,決不被北風吹落,描繪了傲骨凌霜,孤傲絕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堅守高尚節操,寧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決心。

司馬遷贊屈原道:“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屈原首創了香草美人喻。請找出相關的詩句,說說詩人是怎樣運用這些比喻來表達政治理想的。

詩人用採摘江離、白芷那些香草為佩,而且是終年累月寒暑無間地朝搴木蘭,夕攬宿莽,來隱喻自己勤奮學習,收集別人的長處,培育自己的德才,提高自身的修養。用時光易逝,春秋更替,草木零落,美人遲暮,隱喻人生亦由美好盛壯之年,漸趨衰老,楚國也由盛而衰,有如花草代謝。“恐美人之遲暮”一句中“美人”喻楚懷王,用乘騏驥比喻追求和實現美好的政治理想,“固眾芳人之所在”一句中“眾芳”喻指群賢,用“椒、桂、蕙、茝”四種植物喻群賢,用香草“荃”喻楚懷王,用黃昏期而中道變卦比喻君王失信。

作者對那些美好事物“江離”“辟芷”“秋蘭”“木蘭”“宿莽”“申椒”“菌桂”“蕙茝”等等不是停留在客觀的欣賞上而是把自己的愛和追求移住到那一件件美好的事物中,那即是“我”的生命和情趣就在那裡面。“我”的內心就活動在那些意象中。所以通過那一件件美好的事物,我們就可以體會作者的理想、情感、美德、追求、鬥志。這種方法叫做“移情法”,即不直接說出自己想說的話,而是把它寄寓於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於物”,這種方法在古典詩詞中廣泛運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時代,借用“移情”,可言難言之語,抒難抒之情。

屈原的“香草美人”意象,對後世作品影響之深遠。

雜詩七首(其四)曹植

南國有佳人,容華若桃李。

朝遊江北岸,夕宿瀟湘沚。

時俗薄朱顏,誰為發皓齒?

俯仰歲將暮,榮耀難久恃。

曹植在建安文人中年齡較小,成就最為突出,與曹魏後期的大詩人阮籍,交相輝映。曹植才華橫溢,有建功立業的壯志豪情,可惜很不得志。特別是曹操死後,他備受其兄曹丕(魏文帝)、侄子曹叡(魏明帝)的防範、迫害,不但政治上的雄心無法實現,而且屢徙封地,還經常擔心遭殺身之禍,陷入苦悶與惶恐之中,連生活都很不安定,根本談不上實現其政治抱負。因此,他的詩除表現了建功立業的慷慨情懷外,更多地表現他後期那種苦悶矛盾的心情。

這首詩便是曹植後期所作,在構思和寫法上,明顯地學習屈原辭賦中以香草美人作喻的手法,採用比喻手法,以佳人自比,表現了他懷才不遇的苦悶。詩的前四句側重敘述描寫,用語簡練爽朗。寫出南國佳人的容貌豔若桃李之花,她的足跡遍及“江北”、“瀟湘”,來也匆匆,去也匆匆,日夜奔波勞頓,她那甜美的歌聲響徹大江南北。詩的後四句轉而議論抒懷。“時俗薄朱顏,誰為發皓齒”二句,文采斐然,簡練峭直,語短情長,含蓄豐富,意境深邃,頗具爽朗自然之美,耐人吟詠咀嚼。這兩句表面寫佳人儘管有超群的美貌和悅耳的歌唱才能卻不為人賞識,字裡行間抒發了詩人懷才不遇的苦悶。結尾二句,感嘆時光流駛,歲月無情,佳人的容華再美卻難以久恃,寄寓了自己盛年時雖有蓋世才華、遠大抱負卻無法施展的深沉慨嘆。

閨意獻張水部朱慶餘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

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這首詩表面上是寫一個要去見公婆的新娘子輕聲地詢問丈夫:自己打扮得是否時尚?但仔細想想,若如此,題目為什麼叫《近試張水部》呢?原來作者以閨房之事隱喻考試,自比新娘,把張水部比作新郎,把主考官比作舅姑。“入時無”是在問張水部:自己的文章能符合主考官的心意嗎?

“花濺淚”“鳥驚心”也是移情的寫法。我們說“鄉愁”是“郵票”、“船票”、“墳墓”、“海峽”等等也是移情的寫法。

四、在你的想像中,屈原有怎樣的外貌,怎樣的風度?可先發揮自己的想像,用自己的語言概括,然後再用課文中的詩句來說。

血統高貴,器宇不凡(皇句)身披香草,具有美麗的華彩(扈句)

勤勉修行,自強不息(汩句)赤膽忠心,胸懷熾烈(指句)

嫉惡如仇,鄙視小人(唯句)為實現理想,不懼個人危難(豈句),

五、談談你對《離騷》藝術特色的理解。

①浪漫主義手法的巧妙運用。“風、騷”是中國詩歌史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優良傳統的源頭。中浪漫主義有兩方面表現:一是豐富的聯想和想象,一是奇異的比興和象徵。聯想和想象幾乎貫穿全文,作者藉助自然和社會中的一系列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如扈江離與辟芷、紉秩蘭為佩表明自己的志行高潔;以朝搴欄,夕攬宿莽比喻勤勤懇懇地培養才德。比興和象徵的運用也是俯拾即是。文章大量運用“香草美人”的比興手法,把抽象的品德、意識和複雜的現實關係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來。

②汲取散文的筆法,行文靈活多變。句式以六言為主、加上對偶修辭,使整首詩整齊而節奏鮮明。如詩中的“名餘曰正則兮,字餘曰靈均”“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等句,句式整齊.情文並茂。屈原對南方民歌的吸取和發展,在詩中大量錘鍊的對偶句,是對詩歌語言發展的重大貢獻,對後來的詩賦詞曲等各種文學樣式的語言運用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③大量用“兮”字,不僅加強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詩歌的調子迴盪頓挫,婉轉動人。

課文中大量運用語氣助詞“兮”,其作用是什麼?

“兮”是有濃厚的楚國地方色彩的語氣詞,它在詩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盡一樣。用在句中,表語音的延長;用在句間,表語意未竟,待下句補充;用在句尾,表感嘆意味。就課文來看,“兮”均用在句間,表示語意未完,等待下句補充。

高一下冊語文教案篇8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瞭解“騷體詩”的形式特點,理解並掌握詩中的關鍵語句。

2.能力和方法目標:誦讀課文,抓住關鍵詞語,疏通詩句,培養學生初步鑑賞、評價古詩文的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瞭解屈原的生平,領悟其愛國的實質,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教學重點和難點:理解並掌握詩中的關鍵語句

教學方法:自學法、誦讀法、討論法、學生講解法

教學時數:3課時

教學過程 :

一、匯入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這首民歌唱的是農曆五月初五的端午節。到那一天,我國城鄉,特別是南方廣大農村,家家戶戶都要在門口插艾、掛蒲兩種野草,吃粽子,到江邊湖畔看龍舟競賽,來紀念一個顏色憔悴形容枯槁常常吟行江畔長歌當哭以淚作詩的詩人——屈原,他已經成為我們中華文化一個符號,一座不論隔著多麼遠的時代依然能讓我們看到的熠熠生輝的精神豐碑。今天,就讓我們走進《離騷》,走進這個詩人的心靈世界,去感受他的痛苦與人格魅力。

二、基礎知識

屈原:戰國末期楚國人,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名平,字原,丹陽今湖北秭歸人。他出身於楚國貴族,與懷王同祖。屈原學識淵博,對天文、地理、禮樂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亂興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辭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聖君賢相的政治,認為只有聖君賢相才能把國家治理好,有強烈的憂國憂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屈原“美政”的另一體現是民本思想。這在他的作品裡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屈原曾任左徒,輔佐懷王,參與議論國事及對應賓客,起草憲令及變法;對外參加合縱與秦鬥爭,兩度出使齊國。因受小人的陷害,他兩次被流放,最後投汨羅江而死,以示忠貞愛國之心。屈原的作品計有《離騷》、《天問》、《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 ,凡23篇。

楚辭:是戰國時期興起於楚國的一種詩歌樣式。宋代黃伯思在t;t;校定楚辭序>>中概括說:“蓋屈宋諸騷,皆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故可謂之‘楚辭’ ,它的直接血緣關係的是在南方土生土長的歌謠。1、帶有鮮明的楚文化色彩。2、楚辭的句法參差錯落、靈活變幻,詞藻華美,對偶工巧,以大量的“兮”字作襯字。”在戰國中期,隨著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現於楚國文壇之後,楚辭於是形成為一代文學樣式。楚辭的作者主要是屈原,他創作了許多不朽作品。在他的影響下,楚國又產生了一些楚辭作家:宋玉、唐勒、景差等人。

騷體詩:亦稱“楚辭體”,古代詩歌體裁之一。起於戰國時楚國,因為這種形式的詩歌以屈原所作的《離騷》為代表,到了南朝劉勰的《文心雕龍》與蕭統的《文選》等作品中,就用“騷’來指稱具有楚辭特點的詩歌,後人便稱之為騷體詩。騷體詩在形式上打破了《詩經》那種以四言為主的體制,在民歌的基礎上又繼承了散文的筆法,句式長短參差,形式比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語勢,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騷體詩的形成,是詩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對後世文學影響深遠。

背景:已學《屈原列傳》

三、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結合註釋初步瞭解文章大意。

2、在預習的基礎上,分段分組朗誦全詩,注意 朗誦技巧:(1)騷體詩的朗讀節奏:一般是三、四個節拍,隨文切分。(2)“兮”字是語氣助詞,讀時應拉長語氣。如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學生談讀後的感受,並引導學習方法:明確此詩具有地域色彩性、多不常見字詞,必須通解大意後才能順利背誦,並示例第一句:太息,太息般的眼光,嘆息之意;掩涕,涕是眼淚,痛哭流~、感激~零,掩涕意指掩面流淚。民生,人生。之,消獨。

3、聽規範朗誦

4、自主分析文章思路

屈原《離騷》一詩博大精深,主題是表達憂國憂民的愛國熱情和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課文節選部分共13節、52句,通過比喻、象徵和比較、對照的手法及夾敘夾議的運用表現了屈原志潔行高,執著追求的精神。先從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遭遇寫起,然後再否決自己退隱獨善的閃念,表明自己決不變心的愛國熱情。結構圖:

第1段:遭受貶黜

第2段:分析原因

第3段:堅守志趣

第4段、第5段、第6段:決定退隱或者前

政治理想:哀民生、遵規矩、施美政

政治遭遇:靈脩不察、眾女嫉餘、時俗工巧節 心志: 屈心抑志、九死未悔後 退隱的閃念:回車復路、退修初服

四、合作探究

1、點名朗誦,通釋第一段

(1)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我長長地嘆了口氣而捂著臉嗚嗚地哭了,我鬱悶我的人生怎麼這麼不順利呢!(屈原為什麼哭鼻子?這麼大人了,哭鼻子是很丟臉的,他到底碰到了什麼難以解決的事情呢?)餘雖好修姱以鞿羈兮,謇朝誶而夕替。我只是愛美而自我約束啊,早上說了句話晚上就被貶了。(不但把我貶了,而且還說我)既替餘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茝。既因為我用香蕙做佩帶啊,又因為我採集白芷加上了罪名。(這是我個人修身養性,明明是高雅的追求,他們卻偏偏當做罪名。面對這些以美為臭的人,我該怎麼辦呢?)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這是我的人生追求,縱然多次死去也絕不後悔啊!

(2)這一段中,大家覺得屈原有什麼特點呢?點名回答:屈原注重修身養性,從哪裡體現出來的呢?蕙、茝等香草在屈原的作品中運用很多,我們給這種手法起個名字吧!可以叫“香草手法”

(3)下面,我出個題來考考大家:第一段中3個“以”的用法是否相同?為什麼?“餘雖好修姱以鞿羈兮,長太息以掩涕兮,既替餘以蕙纕兮”前二者表示並列的連詞(等於“而”),第三個是介詞“因為”之意。兩個“之”的意義是否相同?為什麼?“哀民生之多艱,亦餘心之所善兮”同,二者都是消獨,沒有意義。(不是歸屬關係“塞上之人”和修飾關係“小大之獄”。) (他要修身養性,不同流合汙,要獨善其身,為了理想追求,死而不惜。他的人生追求到底是什麼呢?我們在第二段中找找答案。)

2、齊讀第二段,小組完成二個任務:

(1)找出四個古今異義詞

①怨靈脩之浩蕩兮古義:恣情,放縱:今義:形容廣闊或壯大

②固時俗之工巧兮古義:善於取巧;今義:細緻、精巧

③偭規矩而改錯古義:改變措施;今義:改正錯誤

④競周容以為度古義:把……作為;今義:認為

(2)用自己的語言翻譯大意,要求不看註釋翻譯下來,可以與註釋稍有出入。

怨靈脩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眾女嫉餘之蛾眉兮,謠諑謂餘以善淫。固時俗之工巧兮,偭規矩而改錯。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為度。埋怨皇上放縱自己啊,最終不能體察民心啊!許多女子妒忌我的蛾眉,造謠說我好做淫邪之事。世俗本來善於投機取巧,違背法則而改變措施。違背法則而追求歪曲啊,競相把取悅於人奉為法則。

(3)女子的眉毛才叫“蛾眉”,屈原為什麼以女子自擬?作者的個人志向是什麼?

中國古代盛產棄婦詩,甚至成為文人的一種情結,也許可以稱之為“棄婦情結”。元稹zhěn的“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白頭宮女在,閒坐說玄宗”(《行宮》);李白的“月光欲到長門殿,別作深宮一段愁”(《長門怨》);辛棄疾的“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摸魚兒》);現代李金髮的“長髮披遍我的兩眼之前,遂隔斷了一切羞惡之疾視,與鮮血之急流,枯骨之沉睡” (《棄婦》)等應該都是這種文人情結的體現。借棄婦形象而抒發自我,成為一種普遍的文學手法。

作者的個人志向是輔佐君王,建立一個以人為本的、公正的國家。

總結前兩段:劃出重點句、重點詞,並利用剩餘時間鞏固和背誦。

默寫前二段,找出錯誤所在。

3、探析第三段、第四段

(1)屈原的人生追求因他的被貶而不能實現,他想選擇“退而獨善其身”,又難以放棄其人生追求。在這種狀態下他想了什麼呢?我們看第三段。齊讀第三段。他開頭便說了“忳鬱邑餘佗傺兮,吾獨窮困乎此時也。”傷心啊,我孤獨的在這個時候陷入窘境。(面對這個窘境,他如果和別人一樣違背規則,討好他人,或許還能為自己爭取一席之地,他是怎麼做的呢?)寧溘死以流亡兮,餘不忍為此態也。寧願突然死亡隨著流水消逝啊,我不能容忍向別人一樣做出種種醜態。(我覺得屈原這種能堅守自己的志向的做法真是難能可貴,只要是他認為對的,無論外界的誘惑多大,他都能堅守住。我們要向他學習這種執著的精神:聯絡同學們的追慕名牌之風和社會上的拜金之氣。)鷙鳥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雄鷹和凡鳥不能合群,自古本來就是這樣的。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異道而相安?哪有方枘和圓鑿相合的呢?哪有道不同而相安的呢?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詬。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聖之所厚。受著委屈而壓抑著意志,忍受著罪過而蒙受著侮辱。保持清白而為正道而死,本來是古代聖賢所推重的。

(2)屈原在這段話中透漏了“以死明志”的想法,請同學們分析屈原“投汨羅以死”的原因有哪些?

屈原的“投汨羅以死”並給一時的衝動,而是有深刻的原因。這一段我們可以看到促使屈原投水而死的原因一個是個人的原因:他“不忍為此態”,他寧願懷著自己的志向死以明志,二是古人“捨生取義”思想的影響。

(3)自己結合註釋通解第四段大意,請兩名同學上講臺分別給同學們用流暢的語言通譯大意。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回朕車以復路兮,及行迷之未遠。步餘馬於蘭皋兮,馳椒丘且焉止息。進不入以離尤兮,退將復修吾初服。後悔觀察道路時沒有看清楚啊,我久久佇立而想回去啊。轉過我的車子返回原路,趁著迷路還不遠。讓我的馬走在長著蘭草的水邊高地,疾馳到長著椒樹的山岡暫且休息。到朝廷做官不得而遭受憂愁啊,退隱後重新修正我的衣服啊。

總結前兩段:劃出重點句、重點詞,並利用剩餘時間鞏固和背誦。

默寫前二段,找出錯誤所在。

4、上節課中,我們知道屈原打算退隱了,那麼他退隱後要幹什麼呢?

(1)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餘情其信芳。高餘冠之岌岌兮,長餘佩之陸離。芳與澤其雜糅兮,唯昭質其猶未虧。裁製荷葉作為上衣啊,綴縫荷花作為下裝啊。(這仍然是香草美人手法。他即使沒有機會實現自己的理想,我仍然矢志不移修身養性,自我的修養是一生的事、是自己的事,不是偽裝給別人看。)裁剪荷葉做上衣啊,綴縫荷花花瓣做下裝。不瞭解我就散了,只要我本心確實是好的。加高我高高的帽子啊,加長我長長的佩帶。光潔和純美交織在一起,只有光潔純美的本質沒有受損。

(2)從3、4段中找出能表現作者高潔品質的句子。

寧溘死以流亡兮,餘不忍為此態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聖之所厚。制薺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高餘冠之岌岌兮,長餘佩之陸離。芳與澤其雜糅兮,惟昭質其猶未虧。

(3)如果屈原真的能如同這段話說的那樣退隱,並獨善其身,歷史上可能沒有了端午節,更沒有“可與日月爭光”的《離騷》了,他仍有些有些徘徊和猶疑。忽反顧以遊目兮,將往觀乎四荒。佩繽紛其繁飾兮,芳菲菲其彌章。民生各有所樂兮,餘獨好修以為常。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餘心之可懲。忽然後頭放眼遠望,將去觀察四方荒遠的土地。佩戴上繽紛多彩的服飾,菲菲芳香更加顯著。人生各有各的樂趣,我獨愛美並把它作為準則。即使被肢解我也不會改變啊,難道我的志向是可以改變的嗎?

五、拓展提高

?離騷》中“惟昭質其猶未虧”“餘獨好修以為常”等句子表現了屈原修身潔行的高尚情操。請就屈原的這種追求談談自己的看法。

古今異義:

①怨靈脩之浩蕩兮古義:恣情,放縱:今義:形容廣闊或壯大

②固時俗之工巧兮古義:善於取巧;今義:細緻、精巧

③偭規矩而改錯古義:改變措施;今義:改正錯誤

④競周容以為度古義:把……作為;今義:認為

⑤吾獨窮困乎此時也古義:阻塞不通,引申為走投無路;今義:主要指貧窮,經濟困難

⑥寧溘死以流亡兮古義:隨水流而消失;今義:因災害或政治原因而被迫離開家鄉或祖國

⑦長餘佩之陸離古義:修長的樣子;今義:形容色彩繁雜

通假字:

①偭規矩而改錯 錯通措,措施

②忳鬱邑餘佗傺兮 邑通悒,苦悶

③何方圜之能周兮 圜通圓

④進不入以離尤兮 離通罹,遭受

⑤芳菲菲其彌章 章通彰,明顯

詞類活用:

1、名用作動: ①餘好修姱以鞿羈兮 束縛、約束 ② 鷙鳥之不群兮 合群

2、名作狀:謇朝誶而夕替 在早晨在晚上

動詞的活用:

1使動用法:①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詬。使……受委屈;使……受壓抑

②步餘馬於蘭皋兮 使……步行

③回朕車以復路兮 使……返回、掉轉

2動詞的為動用法:伏清白以死直兮 為……而死

形容詞的活用:

1、形容詞作名詞:①何方圜之能周兮 方枘、圓鑿②謠諑謂餘以善淫 淫蕩的事

2、形容詞作動詞:固前聖之所厚 推重、看重

3、形容詞的使動用法:①高餘冠之岌岌兮 使……加高

②長餘佩之陸離 使……加長

特殊句式 :

1定語後置:高餘冠之岌岌兮,長餘佩之陸離;

2賓語前置:不吾知其亦已兮。

3狀語後置:①謠諑謂餘以善淫;②步餘馬於蘭皋兮。

4被動句式:①謇朝誶而夕替;②雖體解吾猶未變兮。

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之 哀民生之多艱

高餘冠之岌岌兮

以 長太息以掩涕兮

既替餘以蕙纕兮

競周容以為度

雖 餘雖好修姱以鞿羈兮

雖九死其尤未悔

雖體解吾猶未悔

標籤:教案 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