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茶的起源教案6篇

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教案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為了在上課的時候減輕壓力,一定要認真寫好教案,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茶的起源教案6篇,供大家參考。

茶的起源教案6篇

茶的起源教案篇1

活動目標

1.聽故事,瞭解中秋節的起源、日期及月餅的來歷。

2.理解故事內容,可用自己的語言說明中秋節的起源等相關問題。

3.鼓勵幼兒大膽的猜猜、講講、動動。

4.發展幼兒思維和口語表達能力。

5.引導幼兒在故事和遊戲中學習,感悟生活。

活動準備

1.節日故事《中秋節的起源》。

2.日曆。

活動過程

1.講述故事《中秋節的起源》:

我們的祖先以種田為生。他們每天清早很早就要到田裡工作,有時翻鬆泥土,有時灌溉農作物,有時要除蟲、施肥,真的很辛苦啊!一直忙到太陽下山,他們才能回家。

他們每年在春天播下種子,到了秋天便是收穫的好日子,大家都高興極了。一家大小分工合作,有的人到田裡收割稻穀,有的人到果園摘水果,小孩子也會幫忙,把一束束的稻子搬回家,或者在樹下收拾大人摘下來的果子。

到了農曆八月十五,已是秋天了,秋高氣爽,晚上的月亮又大又圓,家家戶戶會在一起慶祝豐收。大家團聚在一起吃晚飯,飯後就在屋前擺放大桌子,上面放滿水果,聚在一起談天賞月,品嚐美食。後來,農曆八月十五日成為了中國人的重要節日,相傳這就是中秋節的起源。

至於吃月餅的習俗,傳說和蒙古人當了中國皇帝有關。那時蒙古人非常野蠻和殘暴,常常欺負老百姓,有時會強搶人們在路邊擺攤要賣的東西,不肯付錢,又隨便打人,老百姓的生活很苦!

於是,老百姓計劃在中秋節那天趕走蒙古人。為了要通知其他人一起行動,他們想出用餅來傳遞訊息這個好方法。他們先在紙條上寫上“中秋節晚上趕走蒙古人”,然後把紙條放在餅裡,送到家家戶戶去。結果,大家在吃餅時都發現了紙條,於是便在中秋節這天合力趕走了蒙古人。從此以後,人們互相贈送月餅,便成為中秋節的習俗。

2. 與幼兒討論:

農作物到什麼季節才會成熟呢?那時人們又忙碌些什麼呢?(秋天。收割稻穀和摘水果。)

豐收的時候,人們的心情怎樣呢?會怎樣慶祝呢?(高興。全家人一起吃飯。)

人們選定了哪個日子慶祝豐收呢?這個習俗成為了什麼節日?(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

你認為在月餅裡藏字條的方法有什麼好處和壞處呢?(自由回答。)

3. 出示一個日曆,請幼兒說出中秋節的日期,並請一位幼兒在日曆上指出農曆八月十五。

活動評價

能較長時間專心聽故事。

能說出中秋節的起源。

能說出中秋節的日期。

能說出傳說中月餅的來歷。

活動建議

活動後可以和幼兒一起製作月餅,分享月餅。

活動反思

幼兒在體驗中加深對中秋節的認識,瞭解一些有關中秋節的基本知識,幼兒對此活動較感興趣,在活動中,發現我為幼兒提問的資源不夠豐富。

茶的起源教案篇2

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思維比較活躍,對歷史現象一般都能形成比較感性的認識,但由於國中階段對歷史學科的不重視,歷史知識基礎普遍非常薄弱,還不太適應高中歷史的模組式教學,歷史思維能力也很稚嫩,有待於培養提高。對於古羅馬政治,由於學生在國中學習中接觸過一些,因此對古羅馬國家的形成、帝國的擴張有粗淺的印象,但古羅馬法律知識,國中教學中從未涉及,學生知識儲備為零。

教學方式:

講述法、討論法

教學手段:

利用圖片、文字、音視訊等資訊科技手段

技術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目標(含重、難點):

1、知識與能力:瞭解《十二銅表法》;萬民法;《民法大全》等基本知識;理解並掌握羅馬法的核心內容、羅馬法的作用和影響。提高閱讀各種史料提取有效資訊、歸納表達觀點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通過對個別案例的思考,合作討論,培養學生掌握從政治、經濟背景中分析歷史發展趨勢的方法;通過閱讀分析材料,使學生學會古今知識聯絡思考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了解羅馬法起源與發展的過程,認識到羅馬法的演變是古羅馬歷史變遷的反映,羅馬法對世界文明程序影響巨大;認識到進行法制建設的艱難性;理解不斷髮展的法理觀念在人類社會生活中具有重要價值,值得珍惜和弘揚。

教學重點:羅馬法影響深遠,澤被後世,如何理解其影響。

教學難點:羅馬法從產生到最終體系完成跨越千年,其中發展經歷了多個階段,如何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中清晰地整理出脈絡,並使學生對每一階段羅馬法的發展原因有所瞭解。

4、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匯入新課:

?課件:古羅馬司法女神塑像】

同學們好,如果說古希臘以民主著稱於世,古代羅馬就以法律聞名於世,我們先觀看一尊古羅馬司法女神塑像,觀察她手中拿的物品,分別象徵著什麼?寶劍、天平和矇眼的裝束,分別象徵著正義、公平、權威和不帶主觀色彩的理性。這是法律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所決定的,但法律發展之路絕非易事,今天我們就來了解在西方世界影響最大的古代羅馬法的發展的道路。

講授新課:

一、什麼是羅馬法?

?課件:羅馬法的釋義】

引導學生閱讀定義,初步建立對羅馬法概念的印象。

二、羅馬法的發展歷程

引導學生思考:羅馬法發展歷程跨越千年,之間呈現出了明顯的階段性,請結合教材,劃分羅馬法發展的幾個階段。

?課件:案例一】

展示“羅慕洛將軍的遺囑與遺產糾紛案件”,請學生分析法官判案的依據,由此

總結並加深習慣法的特點的認識。

比較習慣法與《十二銅表法》,找出其區別。

?視訊:古羅馬領土的擴張】觀看古羅馬領土擴張視訊,並結合課本歸納,領土擴張帶來了哪些新問題?羅馬公民法發展到萬民法都有哪些原因?(設計意圖:用形象直觀、高度概括的視訊材料呈現羅馬的擴張,增強學生對其擴張的深入認知,瞭解其速度、規模、範圍、相應時間,並深入思考其原因與影響)

?課件:古羅馬領土擴張帶來的問題和影響】客觀上形勢所迫,公民法內容不足以滿足國家發展的需求;主觀上統治者高度重視法律的制定,他們頒佈的法令也成為羅馬法的組成部分,此時法學家也不斷提出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先進思想。

?視訊:《埃及女王入羅馬》】

觀看視訊短片《埃及女王入羅馬》,引發學生興趣,並進一步思考,隨著羅馬疆域的不斷擴大,大量非羅馬公民成為羅馬國家境內的被統治階層,他們不能得到羅馬公民的身份,這對國家的長治久安是否有利?(設計意圖:增強對歷史現象的直觀感受,增強歷史現場感,並進一步思考其出現原因與帶來的新矛盾)

?課件:西塞羅《論法律》片段】閱讀材料,指導學生去辨析理解法學家西塞羅提出的自然法原則其內涵。

引導學生總結萬民法形成的原因。

講述6世紀羅馬法體系最終完成。

茶的起源教案篇3

人教版《追尋人類起源》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① 在教師指導下,培養學生自主組織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和科學探索精神。

② 學習欣賞神話傳說。

③ 培養蒐集、篩選、整理資料的能力。

④ 在實踐活動中,提高口語交際能力

活動重點

① 蒐集資料,整理資料。

② 口語表達。

③ 想像寫作訓練。

課時安排

2課時

課前準備

① 讓學生自主選擇合作伙伴,組成合作小組,並可根據自己的喜好及活動內容給小組命名。

② 圍繞活動內容廣泛蒐集資料,上網查詢資料,整理資料。

③ 每組準備一個檔案袋。

教學設計

一、匯入

可從放映《星球大戰》影片片段導人活動,喚起學生對未來世界的遐想,對人類起源的思考,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及科學探索熱情。

1、故事大王比賽

① 每組每人蒐集一種關於人類起源的神話故事,在小組內互講故事。

② 每組選出一名講故事的代表,參加班級故事大王比賽。

③ 比賽將評出一、二、三等獎。

④ 小組將部分參賽的神話故事進行蒐集整理、彙編成冊。

2、自由辯論會

① 蒐集查詢關於“人類起源新說”的資料。

② 從中選定一種說法,並圍繞這一說法繼續查詢相關資料。

③ 讓小組成員熟悉資料內容,為參加班級自由辯論會做好準備。

④ 辯論形勢靈活,以小組為單位,互相展開辯論。每一小組可在比賽中提出自己的觀點並根據資料證明自己觀點的成立,同時還可以反駁其他的小組的觀點。

a.以小組合作情況、發言情況及準備資料的多寡評出一、二、三等獎。

b.比賽後與其他小組交流資料,實現資源共享,互通有無,並彙編成冊。

3、給未來人畫像

① 每組設計一幅未來人像,可以用電腦製作,也可以手工製作。

② 每幅畫要做簡要說明,說明主要包括:(1)外形設計理念;(2)服飾搭配理念;(3)人體結構的變化:如面板、肌肉、骨骼會有哪些改變。

③ 畫像要求100cm×80cm,將畫像懸掛在教室牆壁上,每組派代表到畫像前闡述本組的創作理念。

④ 根據畫像製作的精美程度,設計是否有創意、說明內容是否充分,評出一、二、三等獎。

⑤ 每人以“未來世界”為題,寫一篇想像作文。

4、成果展覽

① 每組派出一名代表作評委會成員,組成評委組。

② 每小組將本次活動編輯的冊子、資料、獲獎獎狀整理好,佈置一個有特色的展區。

③ 每小組派2名代表站在自己的展區前,回答評委組提出的問題,併為本組展區設計·作簡要的解說。

④ 由評委組給各個展區做出評定,評出一、二、三等獎。

二、活動評價

根據學生在活動過程中表現的情感和態度,同時也根據小組在各個活動中的獲獎情況,評出最佳合作獎、最佳口語交際能力獎、最佳表現獎、最佳創意獎等一系列獎項。

三、活動小結

通過這次綜合性學習活動,學生蒐集、整理資料的能力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瞭解了關於人類起源的發展過程,感受了古人豐富的想像力及神話傳說的魅力,培養了學生自主組織、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和科學探索精神,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隨機應變能力、創新思維能力都得到較好的確培養和提高。

茶的起源教案篇4

生物人類的起源和進化的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 能說出人類與現代類人猿共同起源於森林古猿。

2、 知道人類是由於環境的變化,在與自然環境的艱苦鬥爭過程中逐漸進化來的。

3、 概述人類在起源和發展過程中自身形態、使用工具等方面的變化。

2、能力目標:

1、通過指導學生課前收集有關人類的起源和進化的資料等,培養學生收集資料、獲取資訊的能力。

2、對人類的起源和進化的探究,開啟學生思路,使他們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比較問題能力及口頭表達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培養學生以科學的態度認識人類的起源和進化問題,認同人類起源與發展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人類應當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觀點以及科學是不斷髮展的觀點。

2、培養學生樹立珍愛生命、熱愛勞動、愛惜我們的家園――生物圈及人類應當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觀點。

課前準備:

教師:查閱、蒐集有關生物進化論和神創論觀點的資料等。

學生:蒐集有關人類起源和進化的資料、現代類人猿的分佈以及生活狀態的資料。

教學重難點:

1、 重點:人類的起源和進化。

2、 難點:人類的起源和進化。

教學過程:

師:猜一猜:“什麼動物早晨用四條腿走路,中午用兩條腿走路,晚上用三條腿走路?”

生:人

師:關於人類起源的爭論有數百年的歷史, 現在仍有許多問題是懸而未解的。在這方面你們都知道些什麼呢?想了解些什麼呢?

生:(簡單的小組交流後,學生各抒已見,提出自己的想法、觀點)

師:介紹古希臘司芬克斯的傳說和獅身人面像的有關知識。

師:說到人類的起源,就不得不提到進化論的建立者達爾文和他的《物種起源》。 請各小組同學交流一下課前蒐集的這方面材料。

生:(小組討論交流)

生1:1859年,達爾文出版了《物種起源》一書。他在這本書中暗示了他的觀點將會給人類起源的研究提供重要的思路和線索。後來他在其他著作中,比較明確地指出,人類和其他動物一樣是進化來的,並推測人類與大猩猩和黑猩猩有親緣關係。當時許多科學家堅信神創論,因此,達爾文進化思想的支持者與神創論觀點的支持者展開了激烈的爭論。

生2:關於人類起源的辯論,是在科學家赫胥黎與威爾伯福斯蘭教之間進行的。事情發生在1860年6月牛津大學大不列顛學會的一次會議上,爭論的焦點是達爾文的《物種起源》一書。達爾文的觀點在這次辯論中最終取得了勝利。後來,達爾文在比較了人類和類人猿的相似處之後提出,人類和類人猿是由共同的祖先進化來的。

師(提問):你們知道人類和類人猿共同祖先是什麼呢?

生(回答):森林古猿。

師:對。下面你們觀察課本第33頁幾種現代類人猿圖片,結合生活經驗回答下列問題:這些類人猿今天分佈在地球的哪些地方?它們的生活方式有什麼共同點?

生:(小組合作進行觀察、討論,組間進行補充)大猩猩生活在非洲西部和東部的赤道地區;黑猩猩生活在非洲中部和西部的熱帶雨林中;長臂猿生活在南亞和東南亞地區以及我國的雲南省;猩猩生活在亞洲的加裡曼丹和蘇門答臘的熱帶森林中。它們依靠從森林中獲取的果實、嫩芽、昆蟲等食物生存。它們沒有製造工具和改善生存環境的能力,也不能像人類那樣進行語言和文字的交流。

師(提出疑問):為什麼人類的數量在急劇增加, 而類人猿的數量卻在日益減少呢?請談一下你們的觀點。

生:(小組討論、組間交流、補充)

生1:人類具有發明和創造各種技術和工具的本領,使得人類適應自然、改造自然、改善生存條件以及利用醫藥衛生加強自身保健的能力不斷加強,這些都使人口數量急劇增加。相反,現代類人猿不具備這些能力。

生2:人類不斷開發現代類人猿賴以生存的森林,人類對現代類人猿的亂捕亂殺和環境的嚴重汙染等,都使現代類人猿的數量減少。

師(提出問題):類人猿在形態結構上確實與人類有許多相似之處,但究竟在哪些方面和人有根本的區別呢?

生:(觀察、討論、交流、回答)

生1:運動方式不同:類人猿主要是四肢行走;而人類則是直立行走。

生2:製造工具的能力不同:類人猿可使用自然工具但不會製造工具;人類可製造並使用各種簡單和複雜的工具。

生3:腦發育的程度不同:類人猿腦的容量約為400 l,無語言能力;人腦的容量約為1200 l,具有很強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能力。

師:由此可見,人類起源於森林古猿,是動物進化到最高階段的產物,但人類已超出了動物界,人與動物有著本質的區別。在距今1 200多萬年前,森林古猿廣泛分佈在非、亞、歐地區,尤其是非洲的熱帶叢林。請同學們觀察森林古猿及其生活的圖片,嘗試著描述出它們的生活狀況。

生:森林古猿在茂密的森林裡,主要過著樹上生活,以群居生活為主,以樹上的果實等為食物。

師: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森林古猿的一支逐漸進化成為人類呢?

生:(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如:主要是生活環境、生活方式的影響。

師:下面我們先來討論一下環境的變化與人的進化之間的關係? 生:(閱讀、分組討論:環境的變化)東非大裂谷兩側的生態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一部分熱帶雨林變成了稀樹草原,使得一部分森林古猿被迫到地面上生活。

師:在東非大裂谷地帶,古人類學家發現了世界上最多的早期古人類化石,也就是石化了的遺體、遺物等。想一想,為什麼在這裡會有這麼多的早期古人類化石呢?

生:可以說明人類的始祖在非洲。

師:請你們推測一下古人類當時的生活狀況?

生:(閱讀、回答)

生:要點:1:生活在裂谷東部高地的森林古猿,本來生活在茂密的森林中,後來由於環境的劇烈變化,森林面積的大量減少,一部分森林古猿不得不下地生活。到地面上生活的那部分森林古猿,由於環境的改變和自身結構的變化,一代一代地向直立行走的方向發展:下肢用來支撐體重和行走,逐漸變得粗壯有力;而前肢則解放出來,能夠使用樹枝、石塊等來獲取食物、防禦敵害,臂和手也逐漸變得靈巧。

生2:“露西”時代的古人類就處於這個階段。他們能夠使用工具,相當於使自己的四肢得以延伸,捕獵和禦敵能力都大大增強了。

生3:“東非人”時代的古人類,不僅能使用工具,還能製造簡單的工具,提高了工具的效能。

師:對。又經過若干萬年,古人類製造的工具越來越複雜;複雜而精巧的工具的製造和使用,又促進了腦的發展,使他們能夠想出各種辦法來解決困難;在勞動中產生了語言,而且大腦的語言中樞日益完善;豐富的語言,使他們相互之間能更好地交流與合作。下面我們來做一個小遊戲。

生:(分組表演)請一位同學選擇三位好朋友,自己想好一句話並告訴其中一位, 要求他只用表情或動作把這句話的意思傳給第二位,由第二位再用同樣的方式傳給第三位朋友。最後由第三位朋友用語言表達出原意來。

師:通過這樣的過程,原話的意思改變了沒有?由此可見,語言在生活中是多麼的重要!語言使我們大家能進行很好的交流。沒有語言而僅用肢體去表達,會產生很多的誤會。因此,我們在生活中應充分而恰當地運用語言。用語言進行交流也是動物與人的本質區別之一。

師:下面在你們觀察人類起源與發展的示意圖後,請指出人類在進化過程中,哪些方面是逐漸變化的?

生:(觀察、小組討論交流)

生1:運動方式使人的形態結構發生了變化:半直立行走→直立行走。

生2:勞動改善了人類的生存條件:不會使用工具→使用天然工具→製造和使用簡單的工具→製造和使用包括電腦在內的各種複雜工具。

生3:赤身裸體→懂得禦寒、遮羞。

師:在與大自然嚴酷的鬥爭中,人類變得越來越強大。人類現在被稱為“生物圈的主宰者”,改變環境的能力遠遠超過其他的生物。人類是否應與自然界和諧發展?

生:人類起源於森林古猿,是在與自然環境的長期鬥爭中逐漸進化來的:適應環境的生存下來;不適應環境的被淘汰掉。人類雖然是生態系統中的重要一員,但人類的一切活動必須尊重生態規律,人類應與自然界和諧發展。

師:現代類人猿還能進化成人嗎?

生:不能。現代類人猿已經適應了現在的環境,不能再進化成人類了。

師:曹植有首詩,批評哥哥曹丕對他的迫害:“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結合本節課,應當怎樣理解?

生:曹植把自己比做豆子,把哥哥比做豆莖,釜中的豆子對釜底的豆莖說:“我們本是同一棵根上生長出來的,你為什麼急於煎熬我,把我煮爛呢!”這首詩以形象生動的比喻,說明兄弟本來像手足一樣生於一體之上,所以不應該互相殘殺。

師:那麼,人猿同祖,現代類人猿是人類的近親,也是生物圈中的成員,同樣享有在地球上生存、繁衍的權利,我們應當加強保護。具體應該怎樣做呢?

生:人類應加大對現代類人猿等各種野生 生物的保護措施,如加強宣傳的力度, 貫徹執行野生動物保護法,建立自然保護區,保護它們生活的森林環境,堅決制止一切破壞它們生存的行為等。

師:也希望你們能把所說的落實到實際行動中去。

★ 女媧造人範文

★ 女媧造人(網友來稿)

★ 水是人類寶貴的自然資源教案設計

★ 創造

★ 創造

★ 女媧造人課件

★ 寓言故事大全——女媧造人

★ 女媧造人反思

★ 《女媧造人》說課稿

★ 女媧作文400字

文件為doc格式

茶的起源教案篇5

教學目標

1.知識要求:瞭解或掌握新思想萌發的原因;新思想的倡導者林則徐;魏源和《海國圖志》;姚瑩和《康輶紀行》;徐繼畲和《瀛環志略》;《資政新篇》的主要內容和評價。

2.能力要求:(1)指導學生比較林則徐、魏源“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想與《資政新篇》內容的主要不同。(2)指導學生比較《資政新篇》和《天朝田畝制度》的異同。

3.情感目標:(1)通過介紹林則徐、魏源“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想,培養學生放眼世界、探索新知、不斷進取的開拓精神。(2)通過對《資政新篇》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資政新篇》是近代中國最早提出的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集中反映了當時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尋找真理和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迫切願望。

課時安排1課時

重點、難點分析

1.重點分析:(1)林則徐、魏源“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想是重點。林則徐、魏源的新思想,主要是主張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目的在於“師夷長技以制夷”。(2)《資政新篇》是重點。《資政新篇》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是先進的中國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救國方案。

2.難點分析:對《資政新篇》的評價是難點。《資政新篇》不僅主張在科學技術方面,而且在政治方面學習西方,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教學中,應引導學生結合《資政新篇》提出的時代背景及其主要內容,積極思維,培養學生分析和理解歷史問題的能力。

課堂教學設計

師:1840年至1842年的鴉片戰爭,對中國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哪位同學能給大家談談這些影響表現在哪些方面?

生:(思考並作答)

師:鴉片戰爭不僅使中國的社會性質、社會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務發生了巨大變化,而且引起了思想界的巨大變化,這就是“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想的萌發。今天,我們來學習這一問題。(板書第七節的課題)

一、新思想萌發的原因

師:鴉片戰爭以前,中國思想界“萬馬齊喑”,死氣沉沉。(讓學生閱讀課本這一子目的第一段,並概括當時中國思想界這種局面的表現及原因)

生:(閱讀課文並概括)

師:“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想為什麼會萌發?

1.封建統治危機日益加深

師:鴉片戰爭前夕,中國已經處於封建社會的末期,清朝封建統治危機四伏。(引導學生回憶已學過的課本的有關內容)

生:(與教師共同回憶)

師:在清朝封建統治危機日益加深的情況下,處於“萬馬齊喑”、死氣沉沉的中國思想界,卻出現了一絲生氣。(讓學生閱讀課本這一子目的第二段)

生:(閱讀課文)

師:龔自珍、林則徐、魏源等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識之士,感到空談義理、考據之學,無法解決現實社會問題。他們繼承了明末清初進步思想家的學風,開始面對社會現實,揭露腐敗現象,呼籲革除弊端,提倡“經世致用”,引導人們掙脫程朱理學的枷鎖,為新思想的萌發奠定了思想基礎。

2.民族危機的出現

師:中英鴉片戰爭,中國戰敗的原因是什麼?

生:(回憶、思考並作答)

師:鴉片戰爭的失敗,充分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封建統治者的愚昧無知和中國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的落後。(讓學生閱讀課本這一子目的第三段)

生:(閱讀課文)

師:在鴉片戰爭中,船堅炮利的英國侵略者打敗了日益腐朽的清朝封建統治者,中國開始出現民族危機。一些愛國的知識分子從“天朝上國”的夢幻中驚醒,開始拋棄虛驕自大的陳腐觀念,注目世界,探索新知,關心時局,尋求強國禦侮之道,萌發了“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想。

二、新思想的萌發

1.新思想的倡導者林則徐

師:林則徐是新思想的倡導者,是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在注目世界、探索新知方面起了開拓作用。有哪些事實可以說明這一點呢?(讓學生閱讀課本這一子目的第一段並進行概括)

生:(閱讀、思考並概括)

師:(對學生的概括作簡單總結,指出以下兩點)第一,林則徐在廣東主持禁菸期間,設立譯館,將“所得夷書,就地翻譯”,編譯直接為抗英鬥爭服務的《各國律例》和《四洲志》,使廣東成為中國人開眼看世界的視窗。第二,林則徐在鴉片戰爭期間,積極仿製西方戰船,提出建設新式海軍的主張,邁出“師夷長技”的第一步。(讓學生閱讀課文的兩段小字,瞭解林則徐進行外交鬥爭和購買西方軍械、研製戰船的有關內容)

生:(閱讀課文,加深印象)

2.魏源和《海國圖志》

師:魏源是新思想的另一位倡導者。鴉片戰爭以後,他根據《四洲志》等資料,編寫《海國圖志》一書。魏源為何編寫《海國圖志》?(指導學生閱讀課本第29頁的一段資料)

生:(閱讀資料並思考)

師:魏源在《海國圖志》一書中,闡述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這一新思想的含義是什麼?

生:(思考並作答)

師:“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是主張利用外國先進科學技術武裝自己,以抵禦外國的侵略,使國家走上富強的道路。可見,“師夷長技”只是手段,禦侮圖強才是主要目的。(讓學生閱讀課文,並思考《海國圖志》一書的歷史作用。

生:(閱讀課文,思考並作答)

師:林則徐、魏源“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想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它啟迪著人們掙脫閉關鎖國的牢籠,面對現實,放眼寰球,去重新認識世界,探索救國之路。

3.介紹世界知識的重要書籍

師:鴉片戰爭以後,由於中國社會的急劇變化和林則徐、魏源“向西方學習”新思想的影響,出現了一批介紹世界知識的書籍,重要的有姚瑩的《康輶紀行》和徐繼畲的《瀛環志略》。(課本中有關這兩部書籍介紹的文字,可讓學生課後閱讀,加深印象)

生:(在教師指導下,閱讀課文的有關小字內容,明確林則徐、魏源所處的那個時代新思想的特點)

師:最後,請同學們小結一下新思想“新”在何處?

生:(思考,歸納)

師:(概括)第一,林則徐、魏源等敢於衝破傳統思想束縛,“開眼看世界”;第二,他們敢於拋棄陳腐觀念,承認西方思想和科學技術的先進,主張“師夷長技”,引導人們注意世界形勢。第三,它首開“向西方學習”尋求強國禦侮之道,對後世思想家產生重大影響。當然,林則徐、魏源等人畢竟都是地主階級開明知識分子,他們終究受到時代和階級的侷限。因此,他們的新思想方面帶有鮮明的時代變化的印記;一方面又保留著濃重的封建綱常色彩。

三、具有資本主義色彩的《資政新篇》

師:《資政新篇》是洪仁玕為振興太平天國,於1859年冬提出的一個改革內政和建設國家的新方案。

1.主要內容

師:《資政新篇》的主要內容包括政治、經濟、文教和外交等幾個方面。(指導學生學習、掌握這些主要內容。)

生:(在教師指導下學習)

師:(讓學生閱讀課本第30頁的一段資料,思考、概括《資政新篇》提出哪些對外交往的重要主張)

生:(思考並概括)

師:(對學生的概括作簡單總結)這段資料提出了對外交往的重要主張有:第一,同外國自由通商,但不準外國人擅入我國內地。第二,同外國交流文化,准許外國人為我國獻策。第三,同外國平等往來,不準外國干涉我國內政。(引導學生比較林則徐、魏源的新思想和《資政新篇》主要內容的異同)

生:(思考並互相討論,發表意見)

師:(在學生認識的基礎上作簡單歸納)林則徐、魏源的新思想,主張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目的在於“師夷長技以制夷”。《資政新篇》不僅主張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而且在政治方面也主張學習西方,效法西方民主政治,改革內政,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

2.評價

師:《資政新篇》得到洪秀全的贊同。由於當時中國社會條件的限制和太平天國面臨的嚴峻形勢,《資政新篇》沒有能夠實行,但它仍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指導學生聯絡林則徐、魏源的新思想,結合《資政新篇》的主要內容進行思考)

生:(思考並互相討論)

師:《資政新篇》在“向西方學習”方面,超過了同時代的地主階級開明知識分子的主張,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是先進的中國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集中反映了當時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尋找真理和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迫切願望。《資政新篇》提出的思想和主張,對後人也起了一定的啟迪作用。當然,從理論上看,它沒有涉及農民要求最迫切的土地問題,不是農民革命鬥爭實踐的產物。

生:(閱讀教材,從其革命性、進步性、空想性方面加深理解)

師:(下面請同學們再把太平天國前後期兩個綱領《資政新篇》和《天朝田畝制度》作一個比較)

生:(思考並互相討論,然後回答)

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從產生背景、社會經濟主張(前者主張發展私有制,後者主張消滅私有制)、群眾基礎、作用、反映同一時代不同特點等方面進一步概括〕

小結:林則徐、魏源“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想的萌發,是鴉片戰爭期間民族危機的出現和加深的必然結果,是中國思想界的鉅變,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太平天國運動時期,洪仁玕的《資政新篇》,是先進的中國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

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這些新思想對以後的洋務運動、戊戌變法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茶的起源教案篇6

一、基本說明

1、教學內容所屬模組:必修1,第二單元

2、年級:高??

3、所用教材出版單位:人民教育出版社

4、所屬的章節:第二單元

5、學時數:40分鐘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識記:習慣法,《十二銅表法》,公民法,萬民法,《民法大全》,羅馬法對後世的影響及其時代侷限性。

理解:成文法的概念和意義;羅馬法的發展與完善是羅馬不斷擴張的結果,是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產物,羅馬法的歷史作用、實質。

運用:1、運用因果分析法,通過實際案例探究羅馬法的發展演變,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2、討論分析羅馬法對於維繫羅馬帝國的作用,培養學生蒐集、提煉和整理資訊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設定情景,通過法律案例判決來理解羅馬法發展的程序,並體會法律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的.價值。

2、通過討論羅馬法的影響,讓學生在探究中學會合作,學會探究。

3、通過閱讀教材,回答問題,使學生掌握綜合歸納、因果分析、資訊蒐集、合作探究階級分析等學習方法。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羅馬法是通行於整個古代羅馬世界的法律,對於維繫和穩定龐大的羅馬帝國起著重要的作用。

2、羅馬法代表統治階級的利益,為維護羅馬帝國統治而存在。

3、中國現行的《民法通則》等也受到羅馬法的影響,深入瞭解羅馬法的歷史沿革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羅馬法四個階段的演變,羅馬法的影響。

難點:羅馬法的影響,體會法律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的價值。

教學過程設計

新課匯入:

羅莫洛是的一個仁慈、善良的貴族,也是羅馬一支軍隊的首領。生前立遺囑,希望把他一半的財產捐給那些跟隨他作戰受傷或戰死士兵的家人。但羅莫洛死後,他的家人卻不履行羅莫洛的遺囑,受傷或戰死士兵的家人因此告上了法庭,請大家想一想,法官會怎麼判呢?還有一個條件,跟隨他作戰受傷或戰死士兵有以下幾種型別:甲,奴隸出身,作戰勇敢,陣亡;乙,外邦人,在羅莫洛征戰中參軍,傷殘;丙,羅馬平民,立過不少戰功,年邁多病。

新課設計:

(一)羅馬法

1、含義:指的是公元前6世紀末到公元7世紀古代羅馬制定和實施的全部羅馬法律。

2、內容:習慣法、成文法、公民法、萬民法、自然法。

3、目的:為了維護和穩定羅馬的統治

4、形成背景:

①階級條件:平民與貴族相妥協,迫使統治者調整法律

②經濟條件:羅馬奴隸制經濟的發展與繁榮

③思想條件:古羅馬崇尚自然法則

④主觀條件:統治者的重視

(二)羅馬法的形成及發展過程

1、習慣法

1)含義:人們接受並預設為社會生活中相互關係的行為規則。

2)特點:沒有固定的成文形式,具有很大的伸縮性和不確定性。貴族常常隨心所欲的解釋法律,保護自己,損害平民利益。

3)判決:法官會偏袒羅莫洛的家人。因為羅馬共和國早期只有習慣法,沒有成文法,無形中為法官故意壓迫平民、袒護貴族提供了方便。

2、十二銅表法(成文)

1)時間:公元前5世紀中葉

2)背景:貴族壟斷立法權,平民與貴族的鬥爭

3)特點: = 1 gb3 mergeformat ① 內容廣泛,條文清晰; = 2 gb3 mergeformat ②保留了一些較野蠻的習慣法、

標籤:教案 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