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知識閱讀

元宵節的習俗起源


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春燈節、小正月、元夕節。元宵節是春節後第一個重要節日,由於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所以關於元宵節的習俗在全國各地也不盡相同。下面小編整理元宵節的傳統習俗_元宵節的習俗起源,歡迎閱讀

元宵節的傳統習俗_元宵節的習俗起源

1.元宵節吃“元宵”

元宵節的習俗起源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中國由來己久的習俗,元宵即“湯圓”,它的做法成份風味各異,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義卻相同。代表著團團圓圓和和美美,日子越過越紅火。俗語有句話叫和氣生財。家庭的和睦以及家人的團圓對於一個完整的家庭來講是多麼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元宵節一定要和家人吃上“元宵”。


2.元宵節“送花燈”

“送花燈”簡稱為“送燈”,其實質意義就是送孩兒燈。即在元宵節前,孃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為“燈”與“丁”諧音。表示希望女兒婚後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兒懷孕,則除大宮燈外,還要送一兩對小燈籠,祝願女兒孕期平安。

3.元宵節耍龍燈

龍是中華的圖騰,中華民族崇尚龍,把龍作為吉祥的象徵。正月十五舞龍燈,載歌載舞的喜氣氛圍,流傳於很多的地方。

4.元宵節舞獅子

舞獅,又稱“獅子舞”、“獅燈”、“舞獅子”,多在年節和喜慶活動中表演。獅子在中國人心目中為瑞獸,象徵著吉祥如意,從而在舞獅活動中寄託著民眾消災除害、求吉納福的美好意願。

5.元宵節猜燈謎

每逢元宵節,各個地方都打出燈謎,希望今年能喜氣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唐宋時燈市上開始出現各式雜耍技藝。明清兩代的燈市上除有燈謎與百戲歌舞之外,又增設了戲曲表演的內容。

6.元宵節踩高蹺

高蹺會一般由群眾自發串連組織起來的。正月十一、十二開始踩街,寓意告知人們在眾多的民間花會中,今年掛個號。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直到十八方告結束。

7.元宵節祭門、祭戶

古代有“七祭”,這是其中的兩種。祭祀的方法是,把楊樹枝插在門戶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裡插上一雙筷子,或者直接將酒肉放在門前。

8.元宵節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遊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橋等,是一種消災祈健康的活動。元宵節夜婦女相約出遊,結伴而行,見橋必過,認為這樣能祛病延年。

9.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稱廁姑、坑三姑。古代民間習俗正月十五要迎廁神紫姑而祭,占卜蠶桑,並佔眾事。每到迎紫姑這一天夜晚,人們用稻草、布頭等紮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與夜間在廁所間豬欄迎而祀之。真實地反映了勞苦民眾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10.逐鼠

逐鼠在農曆的正月十五舉行。養蠶的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鍋粘糊糊的粥,有的還在上面蓋上一層肉,將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沒的頂棚、牆角、邊放嘴裡還邊唸唸有詞,詛咒老鼠再吃蠶寶寶就不得好死。傳說這樣做,本年的老鼠就不會吃蠶寶寶。

元宵節習俗

習俗一、燃燈

元宵燃燈的習俗起自漢代。元宵節是名副其實的“燈節”,燃燈、觀燈是這個節日的最主要的活動。由於燈象徵美好、 光明、喜慶和吉祥,經過歷朝歷代的傳承,節日的燈式越來 越多,有橘燈、絹燈、走馬燈、孔明燈等等。

習俗二、猜燈迷

元宵燈謎是元宵節派生出來的一種文字遊戲,出現在宋朝。將謎語貼在花燈上,供人們一邊賞燈,一邊猜迷,謎底多著眼於文字意義含義豐富。中國最大的一次燈謎

盛會是1979年在南京舉行的“九 城市燈謎會猜”,設有燈謎上萬 條,3天裡參加的人次達兩萬多 人。

習俗三、吃湯圓

元宵節吃湯圓的習俗始於宋朝。北方叫元宵,南方稱湯圓。意在祝福全家團圓和睦,在新的一年 中康樂幸福。元宵由糯米制成, 分實心和帶餡兩種。有香辣甜酸鹹五味。可以煮、炒、油炸或蒸 制。元宵湯圓和春節的年糕、端 午節的粽子一樣,都是節日食品。 習俗四、踩高蹺

踩高蹺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早在春秋時已經出現,是我國古代百戲的其中 一種。據說踩高蹺這種形勢, 原來是古代人為了採集樹上的 野果來吃,給自己的腿上綁上兩根長棍而發展起來的。

習俗五、舞獅子

舞獅子起源於三國時期,有南獅和北獅之分。獅子 為百獸之尊,形象雄偉俊 武,給人以威嚴、勇猛之感。古人將它當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徵,認為它能保佑平安,所以逐漸形成了 在重大節日舞獅子的習俗。

元宵節典故

元宵節在中國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也稱“元夕節”。按中國古代習慣,“元”指月亮正圓,一年之

中有“三元”──正月十五為“上 元”,七月十五為“中元”,十月十五為“下元”,故元宵節亦稱為 “上元節”。上、中、下三元分別主管天、地、人、三宮。